❶ 景德镇的历史真有一千多年吗
宋真抄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并沿用至今。
景德镇之前称为昌南镇
景德镇市域春秋时属楚东境,秦为九江郡番县辖地,汉属豫章郡鄱阳县。东晋时称新平镇。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新平县。镇为县属,因在昌江之南,故又称为昌南镇。八年撤县,开元四年(716年)复置,县治设在新昌江口,故称新昌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名浮梁。镇先后隶于新昌、浮梁县。。。
❷ 景德镇有多久的历史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东北部,是中国的4大名镇之一,在宋徽宗景德年间,因为制瓷业的发达,宋回徽宗就在答1004年把景德赐为现在景德镇的名字。所以说千年瓷都景德镇,也就是说景德镇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我身为一名景德镇人,还是希望你能来景德镇玩玩!欢迎 你能来景德镇做客!景德镇的瓷器出名是众所周知哒,西郊有古窑风景区,在那里你能亲眼见到,古时候,人们是怎么制作瓷器哒,周边还有浮梁的瑶里风景区,你可以感受到自然带给你的美妙感觉,那里有清代的御窑遗址,浮梁的茶叶也是狠有名气哒~有诗云:前月浮梁买茶去!还有景德镇滴小吃也卟错呢!景德镇的瓷器大部分都聚集在市区休闲广场西南侧的金昌利商场,那里面的瓷器可谓是琳琅满目,还有些陶瓷艺术大师的工作室也在那里呢!
❸ 江西景德镇已有多少年的制陶历史
春秋时期,景德镇为楚国属地,秦统一中国后,改为九江郡属,汉朝和三国时期,分别为专豫章郡和吴国属地属。汉朝时期,景德镇境内已经开始出现了制陶工艺。
直到东晋时期,才在此设立新平镇,而且“镇民多业陶”,初步形成了陶瓷业;唐代开始改镇设县,名为新昌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为“浮梁县”,名称来源于“以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也”;之后也有“昌南镇”、“陶阳镇”之称,而此时景德镇的制陶工艺已经相当发达,出产的瓷器,被关中人称为假玉器,并且供奉于朝廷,景德镇(时称昌南镇)此时开始便名扬天下;五代之时,景德镇成为我国南方首个可以生产白瓷的地区。
有着1800多年制瓷历史的景德镇,“因瓷而兴”,“因瓷而荣”,自北宋景德元年至清代,景德镇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历史达900余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皇家瓷器和民窑瓷器生产地。千百年来,景德镇瓷器以“薄如纸、明如镜、白如玉、声如磬”的质地和声誉延续着光荣与辉煌。
❹ 景德镇的历史文化
1949年4月29日,景德复镇和浮制梁县的政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管。景德镇与县划开建市。5月4日成立中国共产党景德镇市委员会和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先后隶属赣东北行署、乐平专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1953年6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1960年,浮梁县建制撤销,其行政区域划入市境。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将乐平县划属市辖,并将波阳县属的鱼山、荷塘两个行政区域划归景德镇市辖。1985年,市辖乐平县和珠山、昌江、鹅湖、蛟潭四个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浮梁县建制,撤销鹅湖、蛟潭两区。1992年9月,乐平县撤县建市(县级市) 。2005年,景德镇市辖乐平市、浮梁县和珠山、昌江两区。
❺ 景德镇的历史故事
景德镇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属楚国东南境,秦属九江郡番县,汉属豫章郡鄱阳县,三国时为吴地,东晋设镇,始称“昌南”,汉易名“新平”,辖于江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浮梁”,北宋赵恒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定名“景德镇”,辖于浮梁县。 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随后从浮梁县分出,置景德镇市,1960年,浮梁县并入景德镇市,成为市郊区。1983年7月,上饶地区的乐平县、原波阳县(即鄱阳县)的鲇鱼山乡和荷塘垦殖场同时划属景德镇。1988年10月,浮梁县恢复建制。1992年9月,乐平县被批准撤县建市(县级市)。
清乾隆之后,由于各种社会原因,景瓷生产从巅峰走向下坡路,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都呈明显萎缩状态。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战事频繁,政局动荡,外贸入侵,市场缩小,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摧残。延续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厂也寿终正寝。中华民国时期的1916年,浮梁县治从旧城(今浮梁县)迁至景德镇。1927年~1929年景德镇曾一度称市。1930年—1934年中国共产党曾在景德镇建立苏维埃政权和组织。1935年,中国国民党政府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从鄱阳县迁至景德镇,景德镇成为赣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第二次中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为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和共产党重新合作,于1938年在景德镇设有中国共产党的新四军办事处,北部山区的瑶里设有留守处。
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和浮梁县的政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管。景德镇与县划开建市。5月4日成立中国共产党景德镇市委员会和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先后隶属赣东北行署、乐平专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1953年6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1960年,浮梁县建制撤销,其行政区域划入市境。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将乐平县划属市辖,并将波阳县属的鱼山、荷塘两个行政区域划归景德镇市辖。1985年,市辖乐平县和珠山、昌江、鹅湖、蛟潭四个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浮梁县建制,撤销鹅湖、蛟潭两区。1992年9月,乐平县撤县建市(县级市) 。2005年,景德镇市辖乐平市、浮梁县和珠山、昌江两区。
❻ 景德镇的瓷器有多久历史
.【陶瓷历史】西晋末年,中原战乱,经济、文化与政治中心南移。越窑勃兴,达到瓷业新高。东晋人赵慨,先后在闽、浙、赣为官,因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官宦沉浮,被贬于赣,隐居新平,将其在浙闽了解的越窑制造技艺,引荐于此,又对胎釉配制,器物成型与焙烧工艺进行系列改革,对新平瓷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赵慨导引新平师法越窑,成为景德镇制陶向制瓷进化之始。其功高勋重,被后世人奉祀为“制瓷师主”。明洪熙元年(1425年),镇民在御器厂内修“佑陶灵祠”(师主庙)奉祀,詹珊曾作《师主庙碑记》对此有所记述,赵慨被尊崇为景德镇制瓷开山之祖。
南朝陈叔宝登基建康,大造宫室,至德元年(583年)令新平为华林园烧制陶瓷柱础贡朝。新平瓷业“自陈以来名天下”。
隋代,建筑业生产跨入新阶段。大业年间(605—617年),景德镇所烧制的两座师象大兽贡于朝,为隋皇显仁宫所用,标志着新平瓷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唐代景德镇窑业有了新发展,“陶窑”和“霍窑”是其佼佼者的代表。《景德镇陶录》称:“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壕,体稍薄,色素润,镇中秀里人陶氏所烧造”。故“陶窑”为陶玉所开,所产瓷器载入关中,进贡于朝,称为“假玉器”。霍仲初开的“霍窑”,所产瓷器,“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因瓷器精美,贡于朝,受唐高祖钟爱,武德四年(624年)朝廷设新平县,置陶政,监陶进御。这是景德镇最早设置官家督陶官员。后来,柳宗元的《进瓷器状》称“艺精埏埴,制合规模。禀至德之陶蒸,自无若窳;合大和以融结,克保坚贞。且无瓦釜之鸣,是称土铏之德”,大文学家的赞美更增添了景德镇瓷器的风采。
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产品以碗、盘类为主,青瓷釉色青中带灰,白瓷釉色较白。采用支烧法,碗、盘器内和底有一周长形支烧痕。以胜梅亭,湘湖为主。陈朝时制瓷已有一定名声。五代所烧白瓷,白度达到70%以上,透光度也接近现代标准。
宋代时烧青白瓷为主,有名的湖田窑就在景德镇的湖田村,器型有碗、盘、合、瓶、壶、罐、枕等。装饰上有刻花、划花、印花、篦划纹等技法。纹饰有龙纹、凤纹、婴戏纹、海水纹、缠枝花纹等。北宋后期在定窑的影响下,采用复烧法,提高了产量,也改进了质量,有“南定”之称。其中湖田窑的产品质量最好,釉色似湖水之淡绿,纹饰也精美。
元代时开始烧青花瓷、釉里红和其他品种,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同时还继续烧制青白瓷。产品有梅瓶、玉壶春瓶、罐、碗、盘、匜、炉和高足杯等。元代著名制品有釉里红、青花,所烧卵白釉器,色白微青,器内有“枢府”字号,人呼“枢府窑”。
明代时景德镇已成为瓷都,青花瓷大大发展起来,被称为“国瓷”,同时还烧有釉上彩、斗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种单色釉瓷。
清代时烧瓷技术大大提高,品种有青花三彩、粉彩、珐琅彩,还有各类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纹、漆、铜釉色等,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❼ 景德镇有多少年历史
景德镇是中国的4大名镇之一,因为制瓷业的发达,在宋徽宗景德年间(1004年)被赐为现在景德镇的名字。距今1100多年。
❽ 景德镇的瓷器有多长时间的历史了
【陶瓷历史】西晋末年,中原战乱,经济、文化与政治中心南移。越窑勃兴,达到瓷业新高。东晋人赵慨,先后在闽、浙、赣为官,因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官宦沉浮,被贬于赣,隐居新平,将其在浙闽了解的越窑制造技艺,引荐于此,又对胎釉配制,器物成型与焙烧工艺进行系列改革,对新平瓷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赵慨导引新平师法越窑,成为景德镇制陶向制瓷进化之始。其功高勋重,被后世人奉祀为“制瓷师主”。明洪熙元年(1425年),镇民在御器厂内修“佑陶灵祠”(师主庙)奉祀,詹珊曾作《师主庙碑记》对此有所记述,赵慨被尊崇为景德镇制瓷开山之祖。
南朝陈叔宝登基建康,大造宫室,至德元年(583年)令新平为华林园烧制陶瓷柱础贡朝。新平瓷业“自陈以来名天下”。
隋代,建筑业生产跨入新阶段。大业年间(605—617年),景德镇所烧制的两座师象大兽贡于朝,为隋皇显仁宫所用,标志着新平瓷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唐代景德镇窑业有了新发展,“陶窑”和“霍窑”是其佼佼者的代表。《景德镇陶录》称:“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壕,体稍薄,色素润,镇中秀里人陶氏所烧造”。故“陶窑”为陶玉所开,所产瓷器载入关中,进贡于朝,称为“假玉器”。霍仲初开的“霍窑”,所产瓷器,“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因瓷器精美,贡于朝,受唐高祖钟爱,武德四年(624年)朝廷设新平县,置陶政,监陶进御。这是景德镇最早设置官家督陶官员。后来,柳宗元的《进瓷器状》称“艺精埏埴,制合规模。禀至德之陶蒸,自无若窳;合大和以融结,克保坚贞。且无瓦釜之鸣,是称土铏之德”,大文学家的赞美更增添了景德镇瓷器的风采。
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产品以碗、盘类为主,青瓷釉色青中带灰,白瓷釉色较白。采用支烧法,碗、盘器内和底有一周长形支烧痕。以胜梅亭,湘湖为主。陈朝时制瓷已有一定名声。五代所烧白瓷,白度达到70%以上,透光度也接近现代标准。
宋代时烧青白瓷为主,有名的湖田窑就在景德镇的湖田村,器型有碗、盘、合、瓶、壶、罐、枕等。装饰上有刻花、划花、印花、篦划纹等技法。纹饰有龙纹、凤纹、婴戏纹、海水纹、缠枝花纹等。北宋后期在定窑的影响下,采用复烧法,提高了产量,也改进了质量,有“南定”之称。其中湖田窑的产品质量最好,釉色似湖水之淡绿,纹饰也精美。
元代时开始烧青花瓷、釉里红和其他品种,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同时还继续烧制青白瓷。产品有梅瓶、玉壶春瓶、罐、碗、盘、匜、炉和高足杯等。元代著名制品有釉里红、青花,所烧卵白釉器,色白微青,器内有“枢府”字号,人呼“枢府窑”。
明代时景德镇已成为瓷都,青花瓷大大发展起来,被称为“国瓷”,同时还烧有釉上彩、斗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种单色釉瓷。
清代时烧瓷技术大大提高,品种有青花三彩、粉彩、珐琅彩,还有各类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纹、漆、铜釉色等,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❾ 景德镇发展史从古至今
景德镇发展史述略
中国瓷都——景德镇。
这七个字,概括了景德镇城市发展的历史特征,灌注了历代瓷业工人的智慧和劳动,显示了景德镇对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发展的巨大奉献。景德镇是千年窑火不断的产瓷胜地,是世界上唯一的以单一行业发展起来的城市,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批准甲类对外开放地区,是中国出口瓷器的主要生产基地。同时还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根据地。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作出了新的贡献。
景德镇市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越。它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地处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之间。城区位于东经117°15',北纬29°10'。境域毗邻安徽省的体宁、东至和祁门,本省的波阳、婺源、德兴、万年、弋阳。2005年,全市总面积为5256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22平方公里。
市域春秋时属楚东境,秦为九江郡番县辖地,汉属豫章郡鄱阳县。东晋时称新平镇。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划鄱阳县东部为新平乡,四年(621)置新平县。镇为县属,因在昌江之南,故又称为昌南镇。八年撤县,开元四年(716)复置,县治设在新昌江口,故称新昌县。开宝元年(742年)改名浮梁。镇先后隶于新昌、浮梁县。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并沿用至今。元代,浮梁县一度升为州,镇属州。明代州又改称为县,此后景德镇在行政上一直属县辖区。1916年,浮梁县治年从旧城(今浮梁镇)迁至景德镇。1927年~1929年景德镇曾一度称市。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独立第一团于7月6日攻克景德镇,曾建立景德镇市苏维埃政府,同时在里村建立浮梁县苏维埃政府。1934年4月,中共赣北特委曾在浮梁小源建立革命政权。后迁至程家山革命根据地扩至皖南边区。7月间召开工农革命团代表大会,成立皖赣特委和苏维埃政府。1935年,国民党政府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从鄱阳县迁至景德镇,景德镇成为赣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重新合作,1938年在景德镇设有新四军办事处,瑶里设有留守处。
1949年4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景德镇和浮梁县。景德镇与县划开建市。5月4月成立中国共产党景德镇市委员会和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先后隶属赣东北行署、乐平专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1953年6月,经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1960年,浮梁县建制撤销,其行政区域划入市境。1983年,国务院批准将乐平县划属市辖,并将波阳县属的鱼山公社、荷塘垦殖城(现均为乡)行政区域划归市辖。1985年,市辖乐平县和珠山、昌江、鹅湖、蛟潭四个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浮梁县建制,撤销鹅湖、蛟潭两区。1992年9月,乐平县撤县建市(县级市)。2005年,景德镇市辖乐平市、浮梁县和珠山、昌江两区。
景德镇“水土宜陶”。全境处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东北、西部多山,群峰林立、岗峦重叠。最高峰海拔1618.4米。东南部多丘陵、平原。最低处海拔高度20米。气候属亚热带温热湿润型,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特征为夏热秋凉,冬冷春寒,四季分明。历年年平均气温17.1℃,历年年平均无霜期248天,历年年平均降水量1763.5毫米,历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68.5小时。气候对自然植被、农业生产和瓷业生产都甚为有利。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地下蕴藏着优质的瓷土矿。城区东面45公里的高岭村出产的高岭土,是中国首先发现应用的制瓷主要原料。18世纪传到国外,国际上对这种特殊粘土都称为高岭土(KaoLin)。高岭村则成为国内外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的向往之地。其它瓷土矿点星罗棋布,包括邻近各县共有170处之多。其储量经批准的生产控制数,可使用数百年。此外,尚有煤、锰、坞、铁、铜、铅、锌、金、大理石、石灰石、耐火粘土、海泡石、莹石等矿藏。地表资源丰富。古代以南山为主的周围群山,皆是松柴采伐之地。现在全市仍密荗的森林,面积达300余万亩,木材积蓄量700多万立方米。树木品种繁多,主要的乔木有杉木、马尾松、青岗栎、苦槠、栲树、木荷、樟木、楠木、麻栎、檫树等数十余种,灌丛类型的种类则更多。据1981年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市区森林覆盖率达54.15%,整个植被覆盖则达80%以上。
景德镇地处赣、皖之交,与浙江仅一县之隔,周围群山环抱。古代水上运输则具备较好条件。主流昌江自北至南贯穿市域,还有东河、西河、南河、小北河等主要支流以及纵横交错的数十条小河港,构成水上运输网络。当地以及邻县的窑柴瓷土,都可采用木船、竹筏运载,使窑柴与瓷土源源不断地从水路运来景德镇,供应瓷器烧造的需要。所产瓷器自昌江运往外埠,一条经鄱阳湖达长江,到长江上下游各商埠;一条经鄱阳湖通赣江,到赣南转广东;并由此而输往海外。水路运瓷,运载量大,可减少破损,自明以来运送御瓷均由水路,所以古代昌江水上运输繁忙。古人有诗曰:“坯房挑得白釉去,匣厂装得黄土来,上下纷争中渡口,柴船才拢槎船开”、“茅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说明当时水上运输的繁忙。
昌江流域内多古老变质岩区,岩层质坚耐侵蚀,河床也较稳定,河水含沙量甚微,冲淤现象不明显,河道下游水流平缓,水量、水质都很适宜瓷业生产。明《江西大志•陶书》中说:“陶厂景德镇……水土宜陶”。
景德镇陶瓷烧造源远流长,驰名中外。
据乾隆四十八年《浮梁县志》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新平即景德镇前身)。清雍正十年(1732年)《江西通志》上说:“唐武德二年(619年)里人陶玉献假玉器,由是置务设镇,历代相同,宋以奉御董造”而乾隆《浮梁县志》所记是:“新平霍仲初制瓷日就精巧,唐兴素瓷在天下而仲初有名”。“武德四年(621年),有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献于朝廷,于是诏仲初等暨玉制器进御”。这些记载,说明唐时景德镇陶瓷器烧造己达到一定水平。五代,景德镇窑业有发展,瓷器造型多样。目前发现最早的是湖田、白虎湾、胜梅亭(又名杨梅亭)等窑烧制的青瓷和白瓷,其中杨梅亭还是中国南方地区己发现的最早的白瓷产地。窑址分布于南河和市区近郊等地段,其窑场的规模、延烧的时间、窑器的品质,都是无与伦比的。
宋代是景德镇窑的发展时期,首创青白瓷(又称影青),瓷器白里泛青,温润如玉。朝廷命御董造,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置景德镇。后成为中国古代名镇之一。南宋时,景德镇瓷器发展迅速,技艺既精:“器尤光致茂美”,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景德镇所产青白瓷器。胎薄质坚,釉色晶莹,声音清脆,故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美誉。产品风靡一时,行销各地。影响及于江西、广东、福建、安徽、浙江各地窑场,形成景德镇青白瓷系。
元代是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统治者在景德镇专门设置“浮梁瓷局”,掌管瓷器生产有关事务,进行督烧,管制甚严。并更景德镇税课监为提领。全国制瓷业逐渐向景德镇集中。这时创烧了卵白釉瓷(又称枢府瓷),尤其是青花瓷的逐步趋于成熟和釉里红初步创烧成功,以及在铜红釉和钴蓝袖的制作方面的一定成就,为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础。
据文献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在景德镇设陶厂,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1402年),设置御器厂,专烧宫廷用瓷。有官窑20座,宣德时(1421一1485年)增至58座,各有专用。朝廷内府每年提出式样,委派中官督造,制品有极高成就。同时民窑生产发展很快,产品质量提高,隆庆时的“崔公窑”万历时期的“壶公窑”,都是民窑中的著名者。嘉靖万历期间形成官民竞市、官搭民烧的局面。明代历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诸朝,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瓷等品种都取得卓越的成就,真是五彩缤纷,繁花似锦,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于是景德镇发展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
清初,曾恢复官窑生产。根据县志载,顺治十一年(1654年),奉造龙缸未成。十六年奉造栏板亦不成。康熙十年奉造祭器,陶成分限解京。十九年御窑厂烧造御器,后派官驻厂督造。此后,景德镇瓷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臻于鼎盛,是我国古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这期间,制瓷工艺达到新的水平。康熙时期的青花、五彩、红釉、素三彩;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斗彩、珐琅彩,以及五光十色的各种颜色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所以嘉庆时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写当时的瓷业是“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全,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矣。而御窑监造,尤为超越前古”。并列举了当时景德镇著名的窑,有康熙年间的“臧窑”、“郎窑”,雍正年间的“年窑”,乾隆年间的“唐窑”。嘉庆以后,瓷业生产日渐衰落。咸丰五年(1855年)御窑厂停办,同治五年(1866年)曾派员谋兴复御窑厂未成。民窑也一蹶不振。光绪二十九年(1907年),江西巡抚奏请办景德镇瓷器公司,三十一年曾订定瓷工章程。宣统二年(1910年)正式成立江西瓷业公司,终因内战频繁,国力衰竭,无法挽回衰颓之势。
景德镇的瓷业工人,以己之所长奋力与外瓷抗争。自清末至民国,仿古瓷、美术瓷均有很高成就,许多雕塑能手,彩绘画家等优秀艺人脱颖而出,“珠山八友”就是其中一例。广大瓷业工人的努力,使景德镇的传统技艺得以保留。民国18年(1929年)1月江西省政府建设厅提请省政府会议通过在景德镇设立陶务局,办理关于瓷业的指导及改良事项。同年11月又经省政府通过《整理并发展本省瓷业方案》。19年陶务局归并于省立工业试验所的陶业股,21年划出改组为陶业试验所。24年(1935年)陶业试验所停办,另设陶业管理局于景德镇,由杜重远主持,并创立陶业人员训练所,制订陶瓷工业的改革措施,但不久杜氏被迫离镇,改革未能成功。抗日战争爆发后,景德镇遭到日机的狂轰滥炸,仅有30多座窑生产,瓷器产量急剧下降。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又发动内战,瓷业进一步受到挫伤。至解放前夕,全镇只剩下百来个处于停业状态的作坊和1000名左右实际上处于失业的工人。景德镇的陶瓷工业已是奄奄一息了。
1949年4月景德镇解放建市,中共市委和市人民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恢复瓷业生产,回收流散的技术工人,对失业工人进行救济,并组织生产自救。对私营工商业则给予低息贷款,帮助疏通供销环节,调动他们复工开业的积极性。1949年8月着手筹建地方国营景德镇市建国瓷业公司,1950年正式开工生产。同年5月成立景德镇市瓷业公司。1952年开始“建国瓷”的试制,这对恢复和发展传统技艺有着重要意义。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走上发展的道路。虽然其中由于诸种原因的影响,曾一度出现过停顿萎缩,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的重大变革。
——陶瓷工业在恢复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时间为1949~1957年。这期间,一是整治了旧社会留下来的创伤,迅速恢复瓷业生产;二是经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树立国营工业的优势,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合作化和全行业公私合营;三是逐步进行技术改革,包括原料精制采用水波池、炼泥机,瓷器成型用机压和注浆,窑炉烧炼首次采用煤柴合烧等。1953年到1957年底,产量年平均递增31.6%。1957年日用瓷年产量2.76亿件,电瓷2976吨,产值5938万元,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陶瓷工业在调整中曲折前进。从1958~1965年,这期间有成功也有失误。成功之处,首推窑炉的改革,一是在1951年开始的中小型瓷窑以煤烧瓷的基础上,1957年试制、试烧大型倒焰窑成功。二是在1965年试制、试烧连续烧成的隧道窑成功,这种窑具有生产连续化、周期短、产量多、质量高、降低燃料消耗50%、减轻劳动强度的特点。窑炉改革结束了千年以来以柴烧窑的历史,每年能为国家节约近30万立方米木材。同时它开拓了瓷器烧炼的新路,也促进陶瓷工业多门路的发展,如建筑瓷、电瓷、耐酸瓷、纺织瓷、砂蕊、瓷手模、瓷球磨坛和球磨子等工业用瓷的生产。这期间的失误,是反右扩大化挫伤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过急地把一些企业转化为全民所有制,在生产上片面追求高速度,造成比例失调。三年困难时期,日用瓷产量一再下降,到1961年只有7304万件,其中出口瓷为3137万件。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陶瓷工业曾一度处于困境。从1962年8月起,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各项工作都进行调整,陶瓷工业生产也逐步回升。当年日用瓷产量达到1.06亿件。其中出口瓷3137万件。到1965年,日用瓷产量达到1.74亿件,其中出口瓷增至8002万件。与1957年比较,日用瓷产量虽未赶上当年水平,但出口瓷产量却较前增加。这期间在瓷业工人中实行了计件工资制度,在生产技术中实现了成型流水作业线、双刀压坯机、循环双管施釉机等1460个新技术、新工艺项目,陶瓷工业又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陶瓷工业遭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而跌落。从1966年开始到1976年10年时间,各级领导“靠边站”,陶瓷工艺美术家被列为反动学术权威,各项规章制度遭到废弃,许多传统产品视为“四旧”被砸烂、被禁止生产。后又以“瓷器不能打仗,不能当手榴弹甩”为由,对陶瓷单位大砍、大拆、大转产。远东第一流的现代化景德镇瓷厂被砍掉,陶瓷研究所、陶瓷学院和陶瓷学校等教育研究单位被拆掉,13个大瓷厂被强令转产汽车、拖拉机、电池、螺丝等产品,大批厂房、机械设备、科研仪器、检测工具被拨作他用,工程技术人员被下放到农村劳动,四个瓷石矿被划走。到1976年,陶瓷品种由1000多种减少到400多种,质量下降到一级品率只有20%多,全系统企业亏本达1300多万元,景德镇的陶瓷受到严重的破坏。
——景德镇瓷业重新振兴,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党政领导机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方针,到1985年,日用瓷产量达2.89亿件,比1976年增长48%;1994年,日用瓷产量4.01亿件;2000年,日用瓷产量、日用瓷品种发展到1000多种器型,2500多种花面,旅游瓷、仿古瓷、民族用瓷的产品有很大发展,并且有一批名优产品获得国际金奖和国内金奖、银奖。建筑卫生瓷和工业用瓷都在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1985年全市釉面砖总产量达386.2万平方米,为1956年的10倍。工业用瓷包括电瓷、纺织瓷、砂蕊、蜂窝瓷、耐酸瓷、瓷手模、瓷球、球磨瓷钵等都有很快的发展。特种陶瓷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光学、航空、航天等领域。全市生产高技术陶瓷的企业有7家,技术力量强,设备条件好,检测手段齐全,许多产品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有的还属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因而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并以很快的速度发展起来。
20世纪80年代末,景德镇陶瓷工业已经起了根本的变化,旧中国遗存的2493个小作坊已经演变成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的大瓷厂,全市共有陶瓷工业企业121家,职工7.03万人;过去单一的日用瓷生产,已发展为日用瓷、建筑瓷、卫生瓷、工业瓷、高级技术陶瓷多门类的瓷业生产;过去分散的服务性行业生产,现在已建设成为一个包括原料勘探、矿山开采、陶瓷机械、耐火材料、石膏模具、陶瓷匣钵、瓷用化工、窑炉安装、瓷器包装等协作配套的系列生产;并把单一的陶瓷生产经营,发展成为包括生产、流通、科研、设计、文化、教育、考古、旅游在内的完整的陶瓷产业体系。产品不但遍销国内市场,而且享誉世界,行销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97年,陶瓷工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企业改革改制,公司31户企业进行全面改制。2000年,公司深化改革,所属24个企业全面进入改制状态。
景德镇市是以瓷业为主,以农业为基础,多种工业综合发展的新型工业城市。
新中国成立以来,景德镇不仅保持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以发展瓷业为主,而且电子、机械、建材、航空、医药、化工、采掘、电力等多种工业全面发展,成为综合性的新型工业城市。1989年,市共有690个工业企业,其中大型企业40家,职工16万余人。全民所有制企业197个,集体所有制企业493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8.14亿元。
电子工业自1965年起步,从无到有。到1985年已拥有15个企业,职工总数1.32万人,总产值达2.05亿元,实现利润4033万元。它在全江西省电子行业中占有重要比重:职工占31.3%、工程技术人员占39.92%,固定资产原值占44.1%,工业总产值占34.14%,上缴利税占40.2%,成为江西省的电子工业基地。1978年至1985年,有9个电子工业产品获国家优质奖,33个产品获部优质奖,38个产品获省优质奖,有8个工厂的产品多次为国家尖端科学项目和重点军事工程配套,并多次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嘉奖和电贺。有四个厂的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还有的对外输出技术和设备。
机械工业是景德镇市的支柱产业之一,1985年全行业下属企业24个,年工业产值达1.5亿元,昌河飞机制造厂和直升飞机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国内最大的“直八”飞机,昌河生产的微型面包车,深受广大客户的欢迎。其它机械工业产品大体有四类:一是电工类产品,其产值所占比重为15%;二是通用机械产品,产值所占比重为13.1%;三是仪器仪表,产值所占比重为7.8%;四是汽车配件、随机工具等产品,产值所占比重为14.1%。有些产品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市电瓷电器公司所产各种规格的高压电瓷,产量居全国第一,是国内颇有影响的名牌产品。研制、生产的高压氧化锌避雷器,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市制冷设备总厂,具备8个系列32个品种的生产能力,其中华意电冰箱投放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并已投入国际市场。市电机厂生产的系列电动机,产量居全省之首、产品远销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木工电机不仅与国内许多厂家配套,而且是出口免检产品,机械全行业有9个产品获部、省优质产品奖。
建材工业发展很快。建国前只有几家私人开办的砖瓦窑和石灰窑,经过30多年的建设,到1985年,建材工业已有建筑陶瓷、水泥、大理石、涂料、石灰、机制砖瓦、石棉瓦、内外墙和地面装饰材料、轻质石膏装饰板等多种产品,成为景德镇具有资源优势和发展前景的新兴行业。景德镇陶瓷厂系全国建材行业的骨干企业、1985年产釉面砖201.4产平方米。生产的“三角牌”釉面砖,是出口港澳市场免检商品。市建材厂生产的“球心牌”小波水泥石棉瓦,于1981~1985年连续五年被评为省优产品。境内发现两处大理石矿,岩石晶莹明亮,花纹清晰美丽,有玛淄红、雪花白、汉白玉、锦黑色等几十种,其中l处探明储量1.25亿立方米。是景德镇具有发展前景的建材产品之一。
能源工业在建国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煤生产自1983年乐平县划入后,到1985年已达206.54万吨(其中市区11.06万吨)。电力工业以火力发电为主。解放前景德镇仅有一台48千瓦的小型发电机。到1985年,全市发电量10.915亿万度,其中市区发电量6.679亿万度。除乐平发电厂外,还有1977年建成的景德镇发电厂,占地面积386万平方米,装有5万千瓦机组两台,主机8台。两个电厂装机容量17.4万千瓦,电力并入全省电网,既支援国家建设,又满足全市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需要。
轻化、医药、食品等工业都有一定发展,轻化工业最早是以为陶瓷生产服务的手工业出现的。1985年,全行业所属企业38个,主要生产瓷用毛笔、包装材料、塑料制品、皮革制品、家具、服装、民用剪刀等。其中皮革、服装、竹编工艺都已销往国外。“三花牌”民用剪刀获省优质产品奖,“海鸥牌”折剪出口量居全国之首。“瓷城牌”柏茂中号画笔获轻工部和省优质产品奖,产品畅销24个省、市、自治区,324个陶瓷生产单位,并销往日本。“麦锋牌”高强度瓦楞原纸、经检测物理指标达到美国、日本同类产品水平,获得省优质新产品奖和中国包装协会纸制品科技成果奖。医药工业有黎明制药厂和东风制药厂,技术力量雄厚,不断创出名牌产品,运销国内外,中药和生化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还研制了红管片、宫颈炎冲剂等新产品。此外食品、化肥、饲料等工业发展都很快。
交通运输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的运输网络。皖赣铁路贯穿市区,北达南京与沪宁线相接,南至鹰潭,与浙赣、鹰厦线相接。市境内还有全程55公里的地方铁路——景(德镇)涌(山煤矿)铁路,并连接有6条共长6公里专用线。公路,市境内有国道线一条,长115.75公里;省道3条,共长114.5公里;市县道25条,共长436.24公里,乡道44条,共长259.1公里,还有6条专用公路,总长27.65公里。水路,境内有420多公里的主干河流和大小数十条支流,昌江渠化工程竣工后,枯水期间水位可在现有基础上升高1.5米,300吨的拖驳船可常年经鄱阳湖与长江、赣江连接通航。民航有罗家机场,原通小型客机,现正停航扩建。邮电通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建国前投递靠脚跑,电信仅有“西门子”磁石式交换机l台,容量10门。30多年来,邮政发展,电信设备不断完善。到1985年,全市有邮电支局4个,邮电所25个,邮政代办所9个,做到了乡、镇、村通邮,彻底改变了步班邮路状况。1985年电信,装机总数增至1724部,通讯线路全部为双线回路;长途载波设备有3路、回路载波终端机5端,总容量105路;长途电话,省内直达线路33条,省际直达线路6条;电报通讯设备基本完善,收发报业务逐年增加。珠山西路邮电大楼竣工和万门程控电话的安装使用,邮电通讯面貌有显著变化。
市属农村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全市有耕地面积96.8万亩,其中市区38.8万亩,全市有水田80.6万亩,其中市区33.8万亩。经过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推行经济体制改革,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五业兴旺,生机勃勃。198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2.6亿元,其中市区1.1亿元,与1949年比较,分别为5.72倍和5.16倍。全市农村多种经营产值为1.37亿元,其中市区6194万元;与1949年比较,分别为9.93倍和5.18倍。市区农、林、牧、副、渔五业的产值,1985年与1949年比较,农业为5.57倍,林业为15.59倍,牧业为4.03倍,副业为3.6倍,渔业为2.87倍,其中林业为江西省的林业生产基地之一。1985年市区有国营林业单位22个,集体林业单位122个,“普遍护林,重点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全市森林总蓄积量达718.75万立方米,毛竹640万株,历年累计为国家提供木材130多万立方米,毛竹630万根,窑柴500多万担,并提供了大量的木炭、薪材、杂木棍以及香菇、松香、桐油、生漆等多种林副产品。茶叶是市区农村的大宗土特产品。浮梁有茶乡之称,产茶的历史悠久。早在敦煌变文的《茶酒论》中就有“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记述。《元和郡县志》载:唐元和八年(813年)浮梁“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所作《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这些都说明早在唐代,浮梁就是有名的产茶区和茶叶集散地。至近代,工夫红茶制茶工艺传入,先是在浮梁西湖乡磻溪村,后扩至全县。1882年生产红茶3万担。1911年曾产红茶6万余箱。为茶叶历史产量最高峰,所产红茶风味独特,畅销国外市场。严台江智甫经营的“天祥”茶号所制工夫红茶,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和奖状。民国时期因连年战争,茶叶生产每况愈下,至1984年只产茶5000担,1949年产4620担。解放后,茶叶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初制厂逐年增加。1985年,共有大小茶场102个,茶园面积9.63万亩,产茶3.2万担,为1949年的6.9倍。“浮红”系列产品曾多次获国家和省的优质产品奖。
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商业,财政、金融、基本建设和整个经济的发展。商业外贸形成了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城乡市场兴旺。1985年,各种经济类型的零售商业、饮食业和服务机构达6401个,在业人员1.91万人。个体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分别占总数的72.8%和30.3%。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全市4.4亿元,市区2.94亿元,均是1949年的20倍以上。外贸方面,市区茶叶供应出口456吨,换汇266万元,瓷器出口7213万件,换汇2005万美元,历年累计茶叶换汇为9105万美元,瓷器换汇41833万美元。
基本建设有较快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解放初期,景德镇道路照明、域市供水、公共交通基本属于空白,街道狭窄,昌江东西两岸市区仅凭1座用小木船连搭起来的浮桥沟通。从1950年至1985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7亿元,其中市区10.28亿元,新增固定资产7.65亿元,其中市区6.24亿元,全市竣工房屋建筑面积554.75万平方米。华风瓷厂、焦化煤气厂、景陶瓷厂釉面砖工程、制冷设备总厂家用电冰箱生产线、洋湖水厂、出口服装厂生产线等一批新建、扩建和技改重点工程相继投入使用,有力地增强全市经济发展的后劲。基本建设中属于城市建设部分累计完成投资2789.52万元,住宅建设全市竣工面积147.9万平方米,其中市区132.95万平方米。城市街道以珠山、瓷都大道为主干,辅以中山路、中华路、沿江东路、沿江西路、东一路、东二路等20余条街道,构成瓷都纵横交错的街道网,昌江上除改建原有浮桥,又新建昌江大桥、珠山大桥,将市区联成一体。还有各种新型建筑,已将古老的城镇改造为新型的城市,显露出瓷都的新姿。
景德镇市教育发展,文化昌盛。尤以古今名瓷,作为珍贵的艺术品,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弘扬中国的陶瓷文化作出
❿ 中国景德镇,多少,历史悠久。
1.1【简述】 景德镇现辖一市一县两区,即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景德镇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要组成,也是国家重要的山水生态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由于制瓷历史悠久,瓷器产品质地精良,对外影响大,“瓷都”两字成了景德镇的代名词。
市树市花,1985年9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景德镇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评选,将樟树定为景德镇市市树,将茶花定为景德镇市的市花。
·1.2【历史变迁】
·古代 景德镇市域春秋时属楚东境,秦为九江郡番县辖地,汉属豫章郡鄱阳县。东晋时称新平镇。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新平县。镇为县属,因在昌江之南,故又称为昌南镇。八年撤县,开元四年(716年)复置,县治设在新昌江口,故称新昌县。开宝元年(742年)改名浮梁。镇先后隶于新昌、浮梁县。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并沿用至今。元代,浮梁县一度升为州,镇属州。明代州又改称为县,此后景德镇在行政上一直属县辖区。
·近代及中华民国 清乾隆之后,由于各种社会原因,景瓷生产从巅峰走向下坡路,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都呈明显萎缩状态。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战事频繁,政局动荡,外贸入侵,市场缩小,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摧残。延续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厂也寿终正寝。中华民国时期的1916年,浮梁县治从旧城(今浮梁县)迁至景德镇。1927年~1929年景德镇曾一度称市。1930年—1934年中国共产党曾在景德镇建立苏维埃政权和组织。1935年,中国国民党政府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从鄱阳县迁至景德镇,景德镇成为赣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第二次中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为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和共产党重新合作,于1938年在景德镇设有中国共产党的新四军办事处,北部山区的瑶里设有留守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和浮梁县的政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管。景德镇与县划开建市。5月4日成立中国共产党景德镇市委员会和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先后隶属赣东北行署、乐平专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1953年6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1960年,浮梁县建制撤销,其行政区域划入市境。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将乐平县划属市辖,并将鄱阳县属的鱼山、荷塘两个行政区域划归景德镇市辖。1985年,市辖乐平县和珠山、昌江、鹅湖、蛟潭四个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浮梁县建制,撤销鹅湖、蛟潭两区。1992年9月,乐平县撤县建市(县级市)。2005年,景德镇市辖乐平市、浮梁县和珠山、昌江两区。
·1.3【人口及人口来源】
·景德镇人口 2008年景德镇市总人口为156.5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0.67万人。景德镇市各行政区人口数据:珠山区(景德镇市城区)面积40平方千米,人口28万;昌江区面积380平方千米,人口16.3万;乐平市面积1975平方千米,人口80.3万;浮梁县面积2854平方千米,人口25.9万。
·景德镇市城区的人口 景德镇城区的原住居民并不多,相当一部分是近30年来新迁入的人口。据有关史籍记载,唐初景德镇及浮梁全境人口不足一万,到天宝年间发展到四万有余。这里面有自然增长的含量,但更多的是人口迁徙的原因。据有关地方志、宗谱记载,移民主要来自鄱阳、乐平等人口相对较多的邻近的平原地区,还有来自丰城、南昌等古洪州窑附近地区的陶工瓷工。随着瓷器生产的迅速发展,外来移民也迅速增多,移民中除大批来自都昌、乐平、丰城的瓷业工以外,还有大批来自南昌一带的船民和码头工,来自徽州地区的非瓷商户。他们大部分是流动人口,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逐渐定居在镇区。建镇一百年后的宋徽宗大观二年,镇区人口已经超过6万,这6万人口中“十之八九”是外来移民,初步形成了“八方杂处”的局面。元代,随着景德镇陶瓷经济的空前发展使迁徙人口和流动人口都迅速增加,这一阶段江、浙、闽、粤等沿海商人;荆、湘、川、滇、山、陕、鲁、豫等内地商人;以及以蒙古族为主的各少数民族的采购商都经常云集镇区进行商贸活动,使出入镇区的人口已经达到空前状态。由此可见,景德镇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