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历史论文怎么

历史论文怎么

发布时间:2021-02-04 00:32:31

① 如何写历史小论文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现已收为重庆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彭水的竹板桥造纸术通过代代相传而延续至今,它是蔡伦古法造纸的再现,但这份遗产眼看就将要失传。本文通过对该技术的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探究了该技术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分析了技术失传的原因,并对此提出了保护与开发的措施。

关键词:彭水;蔡伦造纸术;保护

彭水是一个位于重庆东南部的小县城,而在彭水的深山里的一个叫竹板桥的村落,还保留着一项最原始的民间工艺——蔡伦造纸术。

由于现代的文化正不断地对古代文化进行猛烈的冲击,使得不少的文化遗产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彭水的蔡伦造纸术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要加紧其保护的步伐,在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以找到一个同时具有保护和开发的方法。

一、蔡伦造纸术的历史渊源

东汉时,农业发达,国力强盛。蔡伦于东汉元年发明了用植物造的纤维纸,起初蔡伦造纸的原料多为树皮、破布、旧鱼网、麻头等造出的纸既轻便又美观。105年蔡伦把这一重大发明上报了朝廷,受到嘉奖,并通令全国一律通用[1]P430。从那以后,纸张便以新的姿势进入了社会文化生活中,并逐步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社科论文到公元317年,晋文帝司马睿迁都金陵(南京),随即使造纸术从黄河流域传到了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2]P591。

据竹板桥的造纸术传承人刘开胜介绍:早在清朝康熙年间,为了避难,他的先祖刘国伦从江西举家从江西西迁,在途经彭水县朗溪乡的竹板桥时,因看到这个大峡谷有山有水,山高竹茂,谷间河水清澈,两岸竹林青翠,形成一条有长约10公里的绵延的竹海,于是决定扎根下来,世代繁衍,以祖籍相传的造纸术为生,营造家园。从那以后,彭水竹板桥的蔡伦造纸就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到如今已有300年的历史了。

二、蔡伦造纸术的社会文化价值

1、保留传统文化的生产工艺

刘氏造纸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老造纸术的传统工艺,代代相传,不断改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保留了当年蔡伦造纸的传统72道工序而成纸的工艺。原始的造纸工序大致有打浆、调料、上浆准备、流送布浆、脱水成形、压榨脱水、烘干成纸、表面处理[3]P585。在竹板桥主要的工艺工艺流程有:取料(主料竹子,辅料石灰)、制料(浸泡,发酵)、制浆(碾碎,踩料,搅浆,制备桦叶)、成型(舀纸,榨干,打光上色)、干燥(揭张,晾晒)、包装保管六大工序。二是发展了传统的造纸法,自上世纪70年代起,改变了原始张型,从原来的每张30*50厘米逐渐改进为现在的规格,提高了产品的经济价值。三是保留了传统的文化艺术,在每年开始伐竹进厂前,要祭祀蔡伦、山王菩萨、土地菩萨,在春节、月半这样的传统节日里也要将他们与自己的祖先一同祭祀;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劳动号子、山歌,现今仍在传唱;同时还保留着多种禁忌,加重了它的神秘感,增添了更多的魅力。据村中刘开胜介绍:以往蔡伦先师发明造纸时,他造出来的纸张极不均匀,结构性也不强,很容易被扯破,长期以来也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有一个晚上观音菩萨托梦给刘国伦,让刘国伦在纸浆中加入桦液(桦叶碾碎)便能使纸张成型。事实果真如此,于是这技术便成了竹板桥人的“专利”。

② 历史类论文综述怎么写详细点,最好有例子~~

你可以举个例啊,中国的丝绸之路啊,2两条陆上和海上,通过什么地方啊,多中国有什么意义,对外国有什么意义等等…………

③ 历史论文《怎样取得历史上改革的成功》

历史上自上而下的改革只有商鞅变法是真正成功的,张居正的变法在他回本人死之前是成功的,他死后答被完全推倒重来.
改革表面上说是改变方式方法,把现实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改正.是经济分配和政治话语权方面的事,但是一场改革,自上而下的改革真正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人心.不正确的态度才是社会运行的最大成本.规章制度再完善,执行制度的人心不在其上,再完美的规章制度也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应.反之,人心齐,在不完善的规章制度下也能创造奇迹.
改革——其根本就是改变人心.
要想改革成功,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人心,不改心,再好的规章制度都是没用的,人心改善了,没有规章制度,人也会自己制定出来.

④ 历史论文怎么写啊 找一篇简单点的范文 高中适用

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而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有极大的影响,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起步: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那时,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人类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电力的广泛使用,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汽车、飞机的问世,缩短了人们旅行的时间,使出行更加方便;电话、无线电报的发明,加强了世界的联系。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享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这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是这样的:
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合法化。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剧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这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3.中国近代科技进一步发展,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也传播着进步和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两次工业革命的后果可以使我们得到这样的经验:
1.政治变革是科技发展的前提,政治变革解放了生产力,应大胆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各个环节;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3.大力发展科技的同时,应扩大市场经济,筹集科技发展需要的资金,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一次“工业革命。”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正是充分利用了两次工业革命的经验,才使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得以成功,国家得以强盛,人们生活得以富裕!

在网上找了很久,觉得这篇最好,你不要全抄,尽量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吧,这篇文章的范围绝对不超纲的,而且还把中国史和外国史结合起来,算是很好的论文了。

⑤ 历史论文怎么写出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阉,江苏无锡人,是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早期维新思想家和外交家。在长期从事洋务活动和奉命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期间,潜心研究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风俗人情,冷静地考察欧洲社会的得失利弊,并力图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效法西方,革新政治,振兴工商,保护华侨,富强祖国的一系列主张。其中,豁除海禁,保护侨民的思想就是他一系列主张中最具有时代特色和进步意义的一部份。

薛福成的护侨思想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同他参与洋务活动和对外交涉的社会实践密切相关。
薛福成出生于晚清道光中叶,成名于同治年间,主要的社会活动是在光绪朝的前期,即19世纪80—9o年代,这个时期是中国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最初阶段,天朝上国尽善尽美的神话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打破,中华帝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列强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在华通商、传教、居住、游历等特权,朝野上下有识之士均视为“古今一大变局”。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的反抗活动不绝如缕。薛福成有感于时局变化剧烈,从小就“慨然欲为经世实学”,遍览群籍,以期练就经邦济世之才,“以备国家一日之用”。…他不再走“迪迫场屋,槁项黧馘,以老死牖下”』的科举之路,而对洋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上承林魏“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夺其所长而乘其所短”。J1865年,他向曾国藩上万言书,提出“养人才,广垦田,兴屯政,治捻寇,澄吏治,厚民生,筹海防”等政治主张,极得曾的赏识,被延揽入幕,与黎庶昌、张裕钊、吴汝沦并称“曾门四子”。七年的幕府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触大量的朝廷机要,熟悉兵事吏事,并亲身参与了曾氏举办的“洋务”事业,拓宽了他对西学认识的视野。1874年,帝死后,清廷决定“博采谠言,用资治理”,谕令“内外大小臣工,竭诚抒捆,共济时艰”。j薛福成应诏陈言,向朝廷提出了“治平六策”和“海防密议十条”,引起很大反响,使他由“微官末秩”一跃而成为朝野知名人士。丁宝桢说他“学堪致用,识略闳深”,郭嵩焘誉其“博学多通,精习西洋地势制度”,举荐他“可胜公使之任”。薛福成过人的才识更为洋务首脑李鸿章所注目,应诏陈言不久,李即招他人幕,奉为上佐,依为股肱。薛福成自此开始了与洋人面对面的交往,对世界的认识已非一般士大夫可比。在北洋幕府的十年中,他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多所赞襄策划,参与了许多中外交涉,列强竭力维护其侨民利益给薛福成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薛福成的护侨思想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一)华侨是炎黄子孙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对祖国有很强的向心力。吸收侨资可以帮助国内兴办实业,办理侨务是“收权利而销外侮”的大事。薛福成认为,一个主权国家应该有义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海外子民,否则会丧失海外侨民对祖国的信赖。因此,他每到一地,总是亲自或派人实地考察,及时将侨情上奏清政府,“总期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他指出:“中国出洋之民数百万,粤人以佣工为较多,闽人多富商巨贾。”充分肯定华侨拥有不可忽视的经济实力。他说“余尝考越南、暹罗、柬埔寨等国,虽往往多受西人约束,而贸易开矿诸利权,华人操之者六、七,西人操之者二、三。”暹罗曼谷“为通商巨埠”,“阉境华民约有十三万,商务枢纽大半归之”,“至若吕宋,葛罗巴,婆罗洲,苏门答腊,澳洲等处,商矿种植之利,华人约占其大半。”缅甸仰光“华商不下五、六万人”,印度加尔各答“尤多殷实华商”,』基于此,他主张引进侨资振兴工商业,指出:“夫英、荷诸国招致华民,开荒岛为巨埠,是彼能借资于我也。华民擅于才,操利柄,不思联为指臂,又从而摈绝之,是我不能借资于彼也。”薛福成实际上批评了朝廷歧视和限制侨民的错误政策。为了提醒政府认识华侨的经济实力及在中外商务中的作用,薛福成作了深入调查,“每岁中国之银流入外洋者,约一、二千万两。又考数年前美国旧金山银行汇票总账,每岁华民汇人中国之银约合八百万两内外,虽该处工资较丰.而人数尚非最多。则推之古巴、秘鲁可
知,推之南洋各岛又可知。夫中国贸易与各国相衡亏短甚巨,然尚有周转者,以华民出洋所获之利足资补道也。”l19J可见,华侨的资金对中国是多么重要。不仅如此,薛福成还特别关注华侨的政治态度,肯定华侨的爱国爱家之心,指出他们“虽居外洋已百余年,正朔服色,仍守华风,婚姻葬祭,亦沿旧俗。近年来各省筹赈筹防,多捐巨款,竞邀封衔翎顶为志荣幸。¨驯可见华侨是炎黄子孙的一部分,关心侨民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华侨的经济力量是中国同列强进行商战所不可忽视的。
(二)通过对海外华人社会的多年考察,他认为海禁是束缚侨民的最大枷锁。因此,他要求改变传统的侨务政策,主张华民来去自由,要求政府与各立约国详订章程,维护侨民利权。清朝继承了明朝对海外华人的歧视政策,因而在满洲贵族入主中原之后,为了镇压沿海一带的抗清斗争,曾实行了十分严厉的“海禁”措施。1656年,朝廷颁令:“……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将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但奏闻处斩,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其该管地方文武各官不行盘缉,皆革职重治罪。地方保甲不行举首,皆处死。”康熙皇帝于1712年诏令:“……所去之人,留在外国,将知情者同往枷号三月。该督行文外国,将留下之人令其解回立斩。沿海文武官员,隐匿不报者,从重治罪。”【j由此可见,清朝中前期的法令是严禁出洋谋生的。1840年以后,尽管朝廷没有变更这一律例,然事实上由于列强的介入。华人(主要以苦力形式)的出海谋生已成了不容争辩的事实。薛福成使欧不久,正值巴西、墨西哥等国急需华工前往。薛福成极力赞同华工出洋,他在《许巴西墨西哥立约招工说》一文中指出:“方今美洲初辟,地广人稀,招徕远民,不遗余力,”朝廷应“乘此时与彼两国详议约章,许其招纳华民,或佣工,或贸易,或艺植,或开矿。”由于政府以前对在洋华民不予重视,侨民利权受到很大损伤,致使“美国有驱逐华民之政;秘鲁国及荷兰、西班牙所属各岛,或迫之人籍,或拘之为奴;而澳大利亚一洲,亦有薄待华民之意”;_2j鉴于华工在外处境悲惨,屡受蹂躏压榨,薛主张与相关国家“议立专章,添设领事”,以期“操纵由我”。他呼吁朝廷应多为华工设想,在与外国立约时应明文规定“始终优待”华工,务使华民有自主之权,往返自如,出入无禁,以“杜其驱逐之渐。”_2晚清时期,大部分华工是被“掮客”、“拐匪”、“洋人”诱卖至国外,政府长期没有相关的护侨措施,致使漂泊异乡的子民饱尝人间辛酸,沦为变相奴隶,大部分华工由于毫无人身保障死于非命,秘鲁、古巴、美国、加拿大的华工悲惨命运就是很典型事例。由此可见,薛福成将华侨问题上升到国家政策的高度来思考是多么重要。为此,他奏请豁除旧禁招徕华民,保护归国侨胞。鉴于奸胥劣绅依恃旧禁讹索、迫害回籍华侨,薛福成痛感旧律条的危害,指出“时势互殊,例意已变。”t24]政策应因时而变,因势而定,“此等旧例,在今日原同隔岁之旧历,积年之废券,存之毫无所用,而一经铲除,可以禁喝讹索,招徕羁旅,收拾既散之人心,挽回积坏之大局。所裨实非浅鲜。”他奏请“申明新章,豁除旧禁,以护商而广招徕。”嗣后,清廷出于客观形势的需要,接受了薛福成的奏议,“敕下刑部将私出境之例,酌拟删改,并由沿海督抚出示晓谕:凡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官给与护照,任其回国治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毋得仍前借端讹索,违者按律惩治。”_27_这一政策的实施尽管有客观的必然,但与薛福成的主观努力是分不开的。
(三)薛福成认为要维护侨胞的合法利权,必须在海外有华人处设置领事,他希望朝廷以国家的名义运用外交途径保护侨胞。薛福成认为,在华侨聚居之地设立领事机构,对解决日益增多的外交交涉事件和有效地保护海外侨胞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外洋诸国莫不以商务为富强之本,凡在他国通商之口,必设领事以保护商人,遇有苛例随时驳阻,所以旅居乐业,商务日旺,即游历之员,工艺之人,亦皆所至如归。”又说,“领事一官关系紧要,”“盖枝叶繁则根本固,耳目广则声息灵,民气乐则国势张。”l】‘‘领事一官,在彼外洋虽无官辖华民之权,实有保护华民之责。纵令妥订条约章程,必得领事随所见所闻与彼地方官商办,则洋官亦得借以稽查,而土人不敢任意苛虐。即驻洋使臣欲与外部辩论,亦必以领事一官所报为凭,方能使洋官有所顾忌,此领事一官所以不能不设之由。”I293他向朝廷上了《通筹南洋各岛添设领事保护华民疏》,主张在南洋各岛荷属苏门答腊的日里埠、葛罗巴、三宝隆,西属的小吕宋,英属的香港、新金山、仰光、法属的北圻、西贡等埠设置领事,在英属槟榔屿设副领事,“慰情于绝远,不启华人觖望之端;收权力于无形,不开外人讪笑之渐。所获裨益,较之所费奚啻十倍。”l30j薛福成的这一提议虽未被朝廷采纳,却体现了他设领护侨的进步思想。为了在英属各地添设领事。他殚精竭虑与英方周旋,并成功地在新加坡增设了总领事。这使他大受鼓舞,高兴地说:“惟念南洋准添领事。则法、西、荷各国属地,皆可以次仿行,徐商添设,于海外商民。大有裨益。”[]为了突出领事在对外交涉和保护华侨中的重要作用,薛福成将其与保家卫国的将相相提并论,指出“战资乎将。守资乎相,和资乎使,殆有交相为用而不可阙者。且相臣主内政。使臣主外务,绥外则内方可治,外与内相表里也。”这就将设置领事这一问题上升到定国安邦的高度,认识是很深刻的。
(四)薛福成认为政府不仅应当保护华侨利益,而且应当导民出洋生财致富。康熙以来,“户口蕃衍,实中国数千年未有,然生计之艰,物力之竭。亦由于此。”[33j薛福成清楚地看到当时人满为患的现状,再加上天灾人祸频频,已造成“昔供一人之食,而今供二十人,”“昔居一人之庐舍,而今居二十人”,针对这种情况,他观察了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活动,指出西方人“善寻新地,天涯海角。无阻不通。无荒不垦。其民远适异域视为乐土者,无岁无之。”因而发出感叹:“噫!彼以此法治民。虽人满,何尝不富也!而况能使其不满也。”他认为当时中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已无发展余地,“谓中国地有遗利软!则已山之坡,水之浒暨海中沙田、江中洲址,均已垦辟无余。抑谓人有遗力软?则中国人数众多,人工之廉,减于泰西诸国十倍,竭一人终岁勤动之力,往往不能仰事府畜。”他主张中国应当效法西方国家实行大规模的海外移民,认为这“不啻于中国之外,又辟一二中国之地,以居吾民以养吾民也。于以张国势、厚民生、纾内忧、阜财用、广声气,一举而五养备焉。救世之要。莫切于此。”_j薛福成的人口理论是否正确姑且不论。但他提出这样振聋发聩的主张,在当时确实是惊世骇俗的。

⑥ 历史论文怎么写,商鞅变法的

商鞅,原姓公孙,因在秦变法有功,受封于商,后称商鞅,是先秦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魏国是战国时期进行变法改革最早并取得成功的国家,也是法家思想和法家人物的故乡,良好的学术气氛,加上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使得他在青年时代便成为一位超群的法家人物。公元前359年,31岁的商鞅求见秦孝公,“以强国之术说君”,孝公大悦,与较“语数日不厌”。在得到孝公的赏识之后,商鞅被委以左庶长,主持变法。他的变法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领域。在变法实践中,发展了先秦法家的理论,提出了明确的实行“法治”的基本要求。商鞅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为秦之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基础。

一 主要内容

1 “明君治国,不可须臾忘于法”
商鞅认为,法律制度的建立,是关系到社会治乱、国家兴亡、政治得失的大事,只有建立法制才能立君,立天下。而立法的目的不是别的,所谓“善治者塞民以法”,就是为了治民。为了使法令成为判断功过、行使赏罚的标准和全体臣民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商鞅主张:“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即力求做到家喻户晓。《战国策•秦策一》记:“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他要求“置主法之吏,以为天下师,令万民无陷于险危”。规定主法令之吏在吏民向他询问法律时不予正确回答,吏民以后犯罪,则“以吏民之所问法令之罪,各罪主法令之吏”。商鞅要求明法的目的有二:首先“法制明则民畏刑”,从而起到“万民皆知所避就”的作用。其次,使官吏不敢为非作歹,保证法律的实行。
2 必须统一刑罚
尽快发展地主经济,需要政治上的保证,即剥夺旧贵族的特权,重新分配权利,建立起一个新的法律秩序。为此商鞅提出了“刑无等级”的思想,要求做到“壹刑”,即统一刑罚。他主张刑要上大夫,太子犯法也要法办。商鞅特别提出“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恶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罪断”。就是说,以前立过功,后来犯罪,不能减轻刑罚;以前做过好事,后来有过错,不能因此破坏法律,要求维护法的权威性和统一性,体现出了极为鲜明的“法治”精神。商鞅变法讲究一个“信”字。做到“信赏必罚”,即按照法令的规定,该赏的一定赏,该罚的一定罚。他认为“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罚,则奸无端。”当时,这一做法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大大加强了君权。
3 “禁奸止过,莫若重刑”
商鞅同以前的法家不同的地方,在于强调运用赏刑时要实行“重刑”,“禁奸止过,莫若重刑”。重刑的内容包括:(1)重罚轻赏,处罚要重,赏要轻;多罚少赏,要“刑多而赏少”,甚至少于到“刑九赏一”;先刑后赏。他的理由是:重罚轻赏,在上位的人就会爱民,不会轻易地用罚,“上爱民则民死上”,“上不爱民则民不死上”。(2)要求轻罪重判。理由是:如果就事论事,则轻罪得不到禁止,而重罪是由轻罪来的,于是重罪也得不到禁止。反过来,如果轻罪也重判,那么犯重罪处罚更重,轻的不敢犯,重的也不敢犯了。这样就达到了“以刑去刑”的目的。(3)对官吏犯罪处罚很重。
4 “君尊则令行”
商鞅强调法治必须以国家政权为后盾。他认为:要使法令贯彻执行,必须尊君,“君尊则令行,而要“君尊令行”,就必须由君主掌握权力并集权于一身。法固然重要,但国家政权是法律的保证。因此,只有“秉权而立”,才能“垂法而治”。从法与权的关系上,论证了实行君主集权制的必要性。

二 内在启示

商鞅变法获得了成功,使秦国迅速壮大起来,商鞅被车裂,但“其法未败”,他的“法治”思想适应了当时形势的需要。他的关于实行“法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对我们今天的变革立法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商鞅的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思想,为统治和管理找到了捷径。治国先治吏,治吏要先知人性,商鞅作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深谙此理。商鞅认为,民众的好利之心是天生的,“人君而有好恶”,他继承了荀子“性恶论”的观点,认为人生来具有好恶之性,他认为只要施与适当的教育,就可以让人弃恶从善,这是商鞅法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商鞅的这一思想告诉了我们,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原始动力,就是对利锲而不舍的追求。“民生则计利,死则虑名。”即使那些隐居深山的隐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苦其志意,劳其四肢,伤其五脏”,实际上他们恰恰是在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博取名利。“民之欲富贵也,共阖棺而后止”,即人们追求名利的欲望,只有生命结束才会停止。商鞅揭示了人趋利避害的自然属性有其现实合理性。正因为“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政治家的责任不是要改造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也不可能改造,而是顺应人的本性,发挥利益杠杆来利用和引导人的本性,使人们追逐名利的活动汇成一股合力,为君主所用。
其次,商鞅提出的一整套以法治法治吏的思想,使得我们认识到吏治的重要性,以及监察制度的缺陷。各级官吏处在国家权力机构中的特殊位置,是君主和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中介,上传下达,一方面负责把国家的政策法令向下贯彻实施,另一方面把老百姓的意见反馈给君主。他们既是国家各项政策法令的执行者,也是民众的管理者。各级官吏没有尽职尽责,国家的政策就得不到传达、贯彻,君主也不知道民众的反映。正因为各级官吏的特殊位置,使他们有机会利用职权,破坏国家政策法令的实施,里通外国,以权谋私,侵占国家财产,对老百姓巧取豪夺,导致吏治腐败,甚至国家政治的腐败,其社会危害性远远大于普通老百姓。而商鞅变法使得各级官吏的所作所为时时被人们关注,对普通老百姓有导向作用。
同时,商鞅也认识到监察制度存在着很大的漏洞。设立专门负责监察官吏的专职官员,让他们来对官吏的行为工作进行监察,这本来是预防官吏的一个有效措施,但事实上,如果监察官为了利益,与被监察对象勾结起来,相互包庇,官官相护,共同犯罪,监察官的监察职责就落空了,只好在监察官之上再设立监察官,总有人脱离监察体系之外。权力一旦缺乏监控,必然滋生腐败。
再次,商鞅奉行刑无等级的原则。商鞅认为,法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一切人都应该遵守。他认识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而且官吏犯罪的危害性远远大于一般老百姓犯罪,故各级官吏都不应该徇私枉法,应该立法为公,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外,商鞅奉行“乱世用重典”,实行重刑主义的原则。他认为对轻罪施以重罚,本来犯罪程度轻,社会危害小,但加大了违法的成本,犯罪者付出的代价却十分大,使人人心存畏惧,使人人自律,不敢以身试法,更不敢去犯重罪了,自然就达到了“以刑去刑,刑去事成”的目的。商鞅深知官吏的本性也是好利恶害、趋乐避苦的,所以重刑不仅只针对老百姓,对官吏一视同仁。并且为了让人们都知法守法,还实行严酷的连坐制,一人犯法,邻居和家族都要受牵连,用国家的强制力量保障法律的落实。
最后,商鞅的治法有一套体系,这套体系的落实和奏效,让我们明白建立合理完备的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它使得法律本身不因时间、地点、人物的改变而改变,在法律所及的范围内具有权威性、统一性。商鞅强调法律必须“明白易知”,重视设置专门的职位来负责解释和宣传法令,寻求通晓法令条文的人,来担任主管法令的法官。“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诸侯郡县皆各为置一法官及吏,皆此秦一法官。”法令都有一个副本放在天子的殿中,在殿中给法令建一个“禁室”,写个封条把它封起来。每年一次,依照“禁室”所藏法令的条文,把法令颁给官吏。诸侯和郡县的法官和法吏,一接到朝廷送来的法令,马上就要认真学习,然后负责向各级官吏和老百姓解释和宣传。这样从中央到地方,有一套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法律的普及工作,让普法工作成为国家一项长期的政策。


三 借鉴意义

商鞅的普法思想中有不少极端的做法,我们应该摒弃。其中也有不少精华,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法治国家依然是有启发意义的。我国也进行过几次大规模的普法运动,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法制观念有所提高,但在司法实践中,还有一些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知法犯法、漠视法律的权威。在执法过程还存在有法不依、以权代法、徇私枉法、打法律白条等现象存在,严重亵渎了法律的尊严,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损害老百姓的利益,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
首先,要把普法工作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使之具有长期性、稳定性,树立法律的权威,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现实生活那些违法犯罪现象屡禁不止,甚至出现对社会和人民危害极大的犯罪。尤其是一些党的高级干部,玩忽职守、知法犯法,背后原因之一就是违法成本不高,官官相护,处罚力度不够,或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致使有些领导干部漠视法律,铤而走险。因此根据商鞅“不可须臾忘于法”的治法理念,在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厚赏重罚,加大违法犯罪的成本,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只要触犯法律,都应该为自己的违法犯罪付出代价。这样,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其次,领导干部要学习法律,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在秦国,法律的宣传和教育做到了家喻户晓,不仅老百姓知道法律,法官和各级官吏更是通晓法律。因此,党的领导干部首先要知法、守法、执法,还应该把本地的普法教育作为政府工作内容之一。尽管我国进行过几次大规模的普法宣传活动,但往往流于形式。要把普法工作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普法教育制度化,力求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便要求领导干部一方面自身要自觉认真学习法律,维护法律的威严;另一方面,明确普法工作的责任和义务,把该地区的普法工作的实际效果,作为干部绩效考核的一项客观标准。如果领导干部违法犯罪或者渎职,应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应该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最后,大力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并且普法教育要从幼儿抓起。在我国,要充分利用好学校这个普法的主战场,一方面,在学生的教科书中,要有法制教育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法律常识;另一方面,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如开设青少年法制教育频道,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课外活动,如参观监狱、模拟法庭等,让学生参与司法实践,在实践中增强法律知识。加强广大农村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普法工作。在农村地区和落后地区,法律知识非常欠缺,不少人是法盲,形势令人担优。不少人犯了法,却不知自己在违法犯罪。有些人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也不知道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地政府要高度重视群众的普法宣传,采取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电影、广播、宣传画、黑板报等,向人们宣传我国基本的法律知识,让群众能理解普法的意义,增强群众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让法律观念入耳、入脑、入心。

阅读全文

与历史论文怎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