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中怎样才能学好历史
其实也没什么难的啊,首先应该弄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因为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他的原因,也有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是下一个事件的原因。对于近现代史,应该抓住一个历史的主线,那就是历史阶段。从1840年起到1949年。资产阶级革命——旧民主革命——新民主革命。1949年以后,就是社会主义革命了。每一个阶段的特征,主要事件。
对于古代史弄清朝代更替原因,还有各个朝代的主要信息,这个信息包括,生产力的代表(就是工具啦),主要政治作为(比如,兵役制啊
劳役制啊
还有选官制啊什么的)杰出帝王的作为。在就是灭亡的原因,这个原因反过来就是下一个朝代可以替代他的原因了。
对于近代世界史,我想,你应该记住欧洲的崛起。分国家来记(记法来西,就全部穿起来)这样好一点。美国的崛起,原因以及经过。还有啊,亚洲的反殖民运动也要记的。
高中生。学好文科不光要刻苦去背,还要注意总结一些经验。学文科要注意总结,我建议你,可以有一个专门的笔记本,用穿针引线的方法把各个知识点连起来,那样就好记了啊。
学历史时间很重要,这也是一个难点,我也没办法啊。就靠你自己慢慢记了。不要急躁,还有一年多的时间,这些都不是问题。
我相信你,
知道我是谁了吧。
乘着现在,我多给你写点吧。
地理就靠悟性,要有立体图形在脑海中。对于自然地理,就靠看图了,学会了看图再结合基本知识基本上都可以解决的。一定要把考试图册熟记。不管出什么地方的图,都可以一眼看出他的大体方位,进而看出气候,地形,人文等信息。人文比较好学,就是些交通啊,地域形态,布局方式等,高考出的不是太多。
高一地理(1——3)章是重点中的重点,有是间多看看,会大有裨益的。
政治没办法啦
就是背。反正我们也不懂,老师讲的很好,可我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就没法教你了。就是每一册的前几章是要点,记住就OK啦。
好好学数学,文科那几门拉不了分,主要就在数学和英语。这两门不好的话,进大学门应该很难,好好学昂。给你加油。come
on
,baby!!!
不要急,慢慢来。还有一年多呢。
明年考上大学,可记着请我喝酒哦!
② 如何学好高中历史
学好高中历史的方法
一、多看、多想、多练、多问
一旦拿起课本,就要人到、心到。看历史书,不能单纯地读故事,而要多加思考。做习题是巩固知识的最佳途径,做错的练习要及时解决,弄不懂就要发问。“问”的范围很广,可以与同学讨论,可以与老师讨论。
二、勤于记忆
记忆不等于背诵。若把背诵认为记忆,是不能牢牢记住知识点的。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采用以下记忆方法:
(1)阅读目录,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阅读并识记每一章节的标题,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
(2)用有颜色的记号笔将重点的地方划出,或作重点标注。
(3)要学会归纳总结,把同类型的历史事件放到一起,学会比较记忆。
(4)经常回忆,重复检验记忆效果。
记忆要不断的反复,本人认为课后五分钟回忆能收到最佳的效果。自习课或放学后抽半小时记忆当天的内容,这样能进一步消化当天所学知识,睡觉前简单回忆提纲也是很好的方法。以上的方法是个体的记忆方法,也可以采用群体的记忆方法。在课余空闲时间,找几位同学,一位负责发问,其他的抢答。这既有趣味,又有意义,并且记得特别深。无论固定性,还是随意性,只要坚持,才有成果。还有做笔记,要善于简单化、结构化、体系化,以形成网络知识结构,便于梳理知识点。
三、自制辅助材料
将某些知识点归类,摘录在一页独立的纸张上。这便于记忆。还可以以课本为主题,适当订阅有关历史的杂志和历史参考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这与课内历史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四、课堂教学多样化
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不仅仅在课堂上和书本中,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用学生喜欢的记忆方式记忆他们所喜欢的东西及知识。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用多媒体教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或者给学生观看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影片、纪录片,再现历史的某些场景,通过生动的画面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2)让学生自己动脑。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总结所学知识框架、系统,然后进行评比。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在思考过程中进行记忆。
(3)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可以设一些奖项,来鼓励学生学习、记忆。
(4)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剧的创作,邀请学生和老师观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节目的编排过程中,查找资料、台词设计、舞台设计等程序都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当然,学无定法,适合自己的就是好方法。学生只有具备对历史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的学习~
③ 高中历史怎么学好
一个字,背
三个字,多阅读
反反复复将历史教科书看,当作看小说一样看,看50遍基本上就能大体记住
然后就是背,背年代。
其实,背年代对于历史研究没有任何用处,对于了解历史也没有用处,但是谁让考试考年代呢。
④ 高中政治历史怎么学好
一、历史:
这个学科的最大难点还是需要记忆的量太大,如果你记不住、背不下来,很难说怎么才能学好,尤其是对历史没有兴趣的人,想考好成绩,更是难上加难。没兴趣,也就记不住,你连记都没记住,怎么理解,做题的时候,怎么对应作答。
所以,学好历史的关键在于在坚持学习和记忆的同时逐渐培养形成兴趣,这就需要一个小计划。
建议:
1、放长线钓大鱼,不要紧盯眼前进度和考试,你的唯一考试就是高考,把几本历史书做个规划,每天背熟一两节内容即可,内容少或学有余力可适量增加,学习好历史就是一个慢慢积累记忆量的过程。一轮背完再被第二轮、第三轮。周末时间可酌情复习。看书的时候,不但要把勾勾画画的看了,小故事、名言、图片也要看,这是一个放松解闷的不错途径,也是积累冷知识点的好办法。
2、不要注重做题,说实话历史作业写都不用写,没记住,照着答案抄没一点用。把时间放在背上。考试成绩不取决于你做了多少题,而在于你脑子存了多少货。
3、学校一定会给你们发很多复习资料,就一个好处,肯定有分好类归纳好的知识点,看看,争取记住。如果现在没有,你可以自己简单的做一个分类提纲,比如水利,比如文学作品等。记住只是提纲。只用于面对提纲,回忆知识点用。
4、千万不要花费大把大把的时间在笔记整理上,长个心眼,充分利用辅导材料整理好的,也可以接好同学的。
5、多看答题,分析问题的知识要点。
二、政治学科相对简单 需要背诵的少 记住不难 此外 多看看材料分析题 掌握答题技巧就行
三、地理学科很活 但首先还是得背 只不过地理更注重归纳和实用。而且脑子里一定要有一个“地球仪”。
重点:结合书本看地图册啊
1、中国区域地理、世界区域地理。
各个区域的特点,经纬度,海洋,洋流,岛屿,山脉,河流位置,交通,重要城市,港口,资源,地貌,气候,植被等等要素。
2、课本理论,比如地方时,公转自转,地转偏向力,上弦月下玄月,大气环流,洋流分布,气旋反气旋,锋面,等高线,等压线等等基础知识。
3、各种气候、地貌、自然环境问题形成原因。
建议:
1、按章节进行知识归纳整理并记忆,可参考历史建议1;
2、充分利用地图册,对应章节进行区域地理经纬位置、地形、气候、城市交通、资源等等要素的观察和记忆;
3、多做区域分析题。
4、家里挂个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有时间就看看。
⑤ 如何学好高一历史
高一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高回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答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做题当然也很重要。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高一历史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现在的历史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⑥ 怎样才能学好高中历史
兴趣至上——对历史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觉得历史很难,学习很苦,从而把学习历史看作一件苦役,那么他只会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其实,历史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东西,试想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文明、古今中外的英雄传说、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这本身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心态为辅——保持一颗平常心
北京新东方中学老师建议,平常学习历史时,不要太刻意追求每次得高分,千万不可急功近利忘了根本——基础知识的学习。历史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保持一颗平常心,慢慢根据自己的规律去学习,到最后让我们厚积薄发,这样才能使我们取得最后的胜利。
⑦ 高中历史到底怎么学才能拿高分
我高中的历史成绩还算是可以的,高二的时候4次大考,3次年级第一。
学习历史,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掌握方法。要具备历史思维,透过现象要看本质
比如说我们省今年的文综有到历史题是这样的,给了你一副1782年的漫画,名为“大不列颠与流浪的女儿美利坚在拥抱”此漫画反映的什么?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 C。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D,历史思维是什么?是通过历史这面镜子再与现实对照,在从中反映正确的信息。
如果说你的妈妈与在外流浪的你在拥抱,你想到什么,你去流浪,代表你与家庭不和,你的妈妈来拥抱你,是因为你妈妈在家庭中没有地位? 因为你与妈妈亲近友好?你妈妈承认你独立了,张大了?
肯定是不了,你妈妈抚摸你的头,拥抱着流浪的你,当然是她愿与你和解了。
若你的历史知识够丰富的话,你也会知道,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是在1783年,漫画是在1782年,肯定承认独立的答案是错的了。
总之,历史思维很重要。
政治:要背,这个不容置疑。要说经济学可以多理解,哲学可以套用,政治学就一定得背了,文化也要背。 政治的选择很好拿分,关键是在大题了,大题在平时要多研究例题与平时练习题的答案。
地理:看地图,买本考试专用的地图册,最好是带文字讲解的那种。天天看地图,研究地图。不管是自然地理的气候图还是人文地理的铁路路线图,区域地理的世界地图与中国地图,都要认真去看,去记。做到:地图在我心,我心有地图。
我是刚参加完今年高考的,所以方法均为针对高三的学生,你是高1的,不过希望有用
⑧ 高中历史怎么学好
你好,以史为鉴可知兴替,高中历史横跨多个领域该怎么才能记得住。我认为历史是有趣的,历史是值得记忆的,我们不能忘了历史,但是历史涉及到的知识确实横跨很多领域。比如历史与地理位置有关,与科学知识有关,与政治有关等等。那么怎么样的方法更容易记住高中的历史,我认为要把历史分成几个不同的朝代来记。
有历史的文物
高中的历史主要讲的是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并不难记,要根据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记。而且我们一定要对历史感兴趣,有兴趣做一件事情就会更专注,更投入地做。没兴趣强迫你去记,那样的记忆是很浅的,所以一定要热爱才能记住。
⑨ 高中历史怎么才能学好
转载以下文章供你参考: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浅谈
福鼎一中 陈德康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适应新高考?三轮复习法是高三历史复习的一种好模式,我们应该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用新的复习观念贯穿复习过程。
【关键词】新高考 三轮复习法 更新观念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高考正向我们走来。我们将应如何应对?心若在,梦就在,一切将重头再来。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根据本省实际情况,结合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备考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粗浅看法。
一、构建三轮复习模式
三轮复习法是经过长期探讨形成的科学有效的复习方略,符合当年高考和教材实际。我们应面对新课标实际,按照新课标要求,建立起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新三轮复习模式和运行程式。一轮重基础、二轮重综合、三轮重训练,已成大家共识。但如何操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们着重介绍二种做法。
1、“基于教材、立足考纲”复习法
⑴复习内容及总体时间安排
轮次 时间 复习内容 命题范围 验收方式
第 暑期一个月 必修一 必修一 单元测试
一 9月初至10月中旬 必修二 必修一二 半期考
轮 10月中旬至12月初 必修三 必修一二三 单元测试
复 12月初至09年1月初 重大改革的回眸 单元测试
习 09年1月初至2月中旬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内容 模拟考(一)
第 09年2月下旬至 古代史 单元测试
二 09年5月中旬 近代史 高考内容 省检(一)
轮 现代史 高考内容 省检(二)
选修模块 单元测试
第
三 09年5月中旬以后 回归考点
轮 关注热点 高考内容 模拟考(三)
模似训练 模拟考(四)
⑵具体操作
第一轮复习仍是单元复习,其要求是紧扣课标和考纲,根据教材顺序,循序渐进地复习。坚持“全面、系统、扎实、灵活、规范”方针,全面落实单元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单元线索和阶段特征,科学、合理地建立单元知识结构,合理、有序地培养通识能力,力求落实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综合意识和知识迁移能力。本轮复习的重点是抓基础,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全,不留死角;将基础知识落实砸牢,使之步步到位。
第二轮复习是按考纲规定进行通史加专题的复习。根据考纲要求,把必修内容按时序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部分,古代史包括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近代史包括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现代史包括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同时根据考纲把每一断代史内容再分成政治、经济、思想等专题。本轮复习时,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两者相互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起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
第三轮复习要紧扣教材,查缺补漏。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同时针对高考的热点、难点,适当进行跨学科的综合联系和复习。以考带练,以练促考。加大材料综合题的阅读量和训练量。加强与其他先进地区的经验交流,特别是对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并注意调节学生考前心理。
⑶特点
该复习方法的特点:一是比较平稳,特别是第一轮复习是按照教材顺序,即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选修模块,循序渐进地复习,学生能较快地进入复习状态。二是重在打基础,围绕着考试内容,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温故知新,这对历史基础知识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讲,更为有利。
采用该复习法,特别要注意一个难题,即如何做到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尤其是要处理好第一轮与以前历史教学的关系,第二轮与第一轮的关系。有人把平时的学习比作在显微镜下观察部分事物,而把复习比作在望远镜下观察事物的整体。所以复习时应把教材重新组织,把它再加深提高,以促进消化和吸收。
2、“基于考纲,重整教材”复习法
⑴复习内容及总体时间安排
轮次 时间 复习内容 命题范围 验收方式
第 2008年暑 中国历史(古代—近代—现代 中国古代史 阶段测试
一 假开始至 世界历史(古代—近代—现代) 中国近代史 半期考
轮 2009年1月 中国现代史 阶段测试
复 底2月初 选修一、选修四模块 世界古代史
习 世界历史
必修一、二、三选修一或选修四 期末考试
第 09年2月 中国历史(古代—近代—现代) 模拟考(一)
二 中旬至 世界历史(古代—近代—现代) 高考内容 省检(一)
轮 09年5月 选修模块 省检(二)
中旬 模拟考(二)
第 09年5月 回归考点
三 中旬以后 关注热点 高考内容 模拟考(三)
轮 模拟训练 模拟考(四)
⑵具体操作
第一轮复习,建立基于考纲和课标的整体搬家式的通史复习架构。即按考纲的内容时序体系,将按课程标准所设专题编写的教材知识整体分配到这一复习体系中,不作大的改动,保证原有教材的完整性,但又使学生能够有一些通史感。如中国古代史包括: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标和考纲进行全面复习、扎扎实实、逐专题逐课地复习;知识求面、求广暂不求深;求基础暂不求知识的纵横联系和综合;线索求大暂不求细;同时注重学生识记、理解、分析、归纳、综合等基本能力的培养。
第二轮复习,立足考纲、重整教材,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通史”,注重史实归类整合、注重阶段特征。第二轮复习要求在第一轮复习基础上,进一步打通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将散见于必修教材各专题、各课中的同一朝代或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内容给予纵横联系,形成前后贯通、全面系统的知识专题。具体操作:组建14个完全意义上的通史单元,如中国古代史包括:单元1“先秦”、单元2“秦汉”、单元3“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单元4“宋元”、单元5“明清(1840年前)”。每一单元下设以下内容:建立时序、阶段特征、知识结构、同步训练。第二轮复习要求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把学过的知识简单化、规律化、系统化。学习是一个由薄到厚的过程,复习则是由厚到薄的过程。通过第二轮复习,引导学生借助比较、组合、删减、抽象等思维过程,获得一个更核心更简单的规律性知识框架,将学科知识变成学习者的知识。
第三轮复习,主要任务是重新回归考点,巩固考点,并进行模拟训练。在复习的最后阶段,根据考纲,我们必须再回到考点上,根据考点深度与难度,同考点进行一次对话与交谈,在对话中进一步加深对史实的了解。最后阶段的训练,要注意试题的质量,强调等到时等量训练,应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答题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答题的最佳路径。
⑶特点
该复习方法的特点:一是比较灵活,根据课标和考纲,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使各轮次学习和复习有了明显区别,从技术上避免了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历史基础较好的学生,教材经过重新整合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提高。
采用该复习法,特别要注意一个难题,即如何重新整合教材?尤其是第二轮复习,要进一步打通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将散见于必修教材各专题、各课中的同一朝代或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内容给予纵横联系,形成前后贯通、全面系统的知识专题;每一单元下设以下内容:建立时序、阶段特征、知识结构、同步训练。这无疑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备课量,也对教师的历史专业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
二、更新观念迎接新高考
高中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我们改变落后的观念。只有改变旧的观念,才能经得起新高考的检验。
1、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
通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较突出地体现了三种史学观念—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对这三种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新课程高考的基础”。[1]
⑴唯物史观
建国后的中学历史教学体系是依照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建立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唯物史观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以罗荣渠为代表的现代化史观备受瞩目。尤其要关注以下几个现代化史观的观点。
①现代化定义:18世纪后半期西方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一个世界性的全球发展阶段进程。从广义来看,我们可以把现代化理解为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力发展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进而引发了全球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组织、社会行为等系列领域的深刻变化。而从狭义来看,则可以理解为第三世界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过程。
②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核心的,但同一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现代史观认为,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无非是经历了三次大的跃进——工具制作和火的使用、农业生产力和工业生产力,而同一生产力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生产关系。例如工业生产力可能导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有可能导致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还有可能导致既包括社会主义因素,又包括资本主义因素的生产关系。
③非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起着巨大作用。过去我们对非经济因素的评价,仅局限于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但现代史观认为,事情绝非如此简单。亲缘关系、宗教观念、政治权力等非经济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时是非常致命的。
⑵文明史观
我国研究文明史的学者中,马克垚教授和赵林教授是比较突出的两位。下面简要归纳文明史观对新课程教学的影响。
①文明史观认为历史研究中可以独立说明问题的基本范畴或单位是文明。在旧课程中,我们的教学体系是以五个社会形态的变化为依据建立起来的,而文明史观有更多样的分类方法。例如,根据文明形态,可以分为采集文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等;根据地域特点,可以分为古代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等;根据宗教特点,可以分为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中国儒家文明等。
②文明史观强调的是长时段的历史变迁。以文明作为研究单位时,就不可能一一照顾到具体的国家和民族的变迁线索,而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具体的时间和地域来把握历史发展的宏观特征,即以更广阔的视野,突破国别史、朝代史的界限,才能更好地挖掘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我们把“欧洲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作为一个专题,其立足点就是把它视为人类近代政治文明的一个进步。在讲述这一制度文明时,涉及英、美、法、德等多个国家,正是这些国家几百年的发展才显示出代议制的特征。
③文明史观认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样重要。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虽然都属于文明的不同剖面,但它们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未存在教条化的谁决定谁的的问题。例如,建国后毛泽东极其强硬的对外政策成为了新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不是单纯由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所能够解释得通的,这需要从毛泽东的个人性格和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④文明史观认为应该在历史中寻找对今天仍然起作用的东西。中学历史课程存在的理由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社会,而非进行历史专业教育。例如,我们并不需要学生掌握完整的古希腊罗马的内容,只强调当中的民主精神和法律精神,因为这是古代文明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而且这些精神产品至今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社会。
⑤文明史观强调历史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历史的影响。从文明史的角度看,历史最激动人心的一面倒不是英雄们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传奇故事,而是老百姓的桌上餐、身上服如何静悄悄地改革。例如,隋唐的均田制不只是一项国家政策,它直接关系到每个农民有多少田可耕;哥伦布到达美洲不只是他个人的伟业,还影响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⑥文明史观的研究方法强调多学科的综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史学与各学科联系姻成为了大趋势。例如:“从近年的研讨题目看,经济—社会史的探讨范围涉及经济发展、农业、工业、贸易与金融的变化,人口、国家社会政策、家庭及社会关系、女性问题、科学及生态、习俗与信仰等各个方面。”[2]
⑶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在我国较早倡导这一理论的是历史学家吴于廑先生。全球史观对我们教学和命题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全球史观的基本理论特征之一是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强调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②全球史观的兴起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于沛先生曾指出:“‘全球历史观’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历史科学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但它首先是时代的产物,即是15世纪‘地理大发现’所开始的全球化进程延续至今,在20世纪下半期这一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3]
③全球史观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如果说唯物史观以生产力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文明史观以文明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那么全球史观是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所谓的“社会空间”,是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圈。这种生活圈可大可小,但当中的内容却直接影响到人类的每一个个体。例如,一种疾病可能在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家庭中存在,同样,也可以在一个国家、一个洲乃至全球范围内传播,理论上任何一个人都有受传染的可能性。在此思路下,移民史、疾病传播史、宗教传播史、植物传播史、气候变迁史、生态演变史、风俗流变史、语言演变史等应运而生
④人类的主观行为在社会规律的面前并非无能为力。全球史观并不太强调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认为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中性的,它并不注定要进步,也不注定要倒退,它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干了些什么,如果他们干了聪明的事情,这个社会就会进步,如果干了愚蠢的事情,这个社会就会倒退。因此,个人对历史影响是巨大的,甚至一些偶然的因素也会极大地改变历史的面貌。例如,18世纪后全球人口急剧增长并非必然的,它是由很多偶然的因素导致的,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薯的全球种植。
⑤全球史观重视整体与局部、中心与边缘的关系。例如,我们讲郑和下西洋的盛举时,强调明朝国力强盛,而全球史观学者却认为:除此之外,当时印度洋上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海上霸权真空——阿拉伯人势力衰落,土耳其人忙于中东事务,欧洲基督教徒尚未称霸,这才给了郑和下西洋千载难逢的机遇。
2、用新的复习观念贯穿复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向我们传递了许多新的观念,如“新课程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4]基于高中新课程的高考历史复习在观念上也关注以下几个个方面。
⑴从“教师为本”到“学生为本”
作为教师,我们习惯于从“教”的角度去设计教学。以“教师为本”的复习课,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也难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要特征的高考改革。我们认为,高三历史教学要牢固确立“学生为本”、“学生是复习备考的主体”的备考观。面对新高考,历史教学必须从关注这节课我讲了多少”转变到“这堂课学生能提高多少”上来;从关注“这道题我布置学生做了没有”转变到“这道题学生能从中悟出多少”上来,使历史复习备考实现从勤奋型向效益型的转变。
以“学生为本”要求我们教学设计的侧重点应放在导读、导学、导练、导评上。“导读”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本上圈、划、注、摘、做读书笔记、编写读书提纲、提炼学习要求等,在做导读设计时可多通过一些提示性设问来引导学生阅读。“导学”强调的是教师的释疑解惑,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导练”强调的是教师对训练试题选择的把握和监控,试题应有目的性、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切忌沦为题海战术。“导评”关注的是试卷讲评课,有练必改,有改必评,评要到位,查找问题,不断提高。
⑵从“以本为本”到“重整教材”
“以本为本”曾长期左右着我们的教、学、考。在“一本教科书”下,死教、死背、死考,弄得历史教学死气沉沉。现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共有四种版本,“以一本教材”命题已成为历史,课程改革推动着高考命题必须超越教材命题。超越教材命题,昭示着任何一本教材都无法成为复习的固定蓝本,为此,历史教师必须具有整合意识,重构复习教材。重整教材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应以课标为依据,以人民版和岳麓版教材为平台,着力整合各种资源,剔除其中远离课标的知识点,统整二种版本教材的交叉知识点,让学生一看就能明白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从而搭建一个适合全体学生展开高效历史复习的新舞台。另外,审慎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一般说来,必修内容可以体现在选修部分的命题中,必须适当注意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
我们认为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应注意整合下列三类资源:资源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历史》、《福建省历史科高考考试大纲》。资源2: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3,选修1、2、4;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3,选修1、2、4。资源3:2007年和2008年新课程省份高考历史试卷
⑶从“注重强度”到“注重效率”
实践证明,单靠延长学生滞留学校的时间、加班加点、加大学生学习强度,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科学备考、注重实效才是取胜之道。如何提高效率?一是,要通过对课标、考试大纲和多种版本教材的研究,从中发现、提炼核心知识点、主干知识。二是,要突出课堂教学主阵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复习课要注意精讲多练,“精讲”要讲得必要、讲得明白、讲得精彩,“多练”要强调用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使课堂充满探究的氛围。三是,要加强学生考试技能的培训,要特别重视非选择题答卷规范化的训练。为此,要求学生做到:其一,要严格按照答题纸的注意事项和要求作答,特别是不要超出答题区域;要对应好答案与设问的顺序,以防颠倒错位。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①②之类序号分隔,使要点突出,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面美观,整齐洁净。书写字体要大小适中,防止过小或过大。其二,答案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所回答问题角度齐全;“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到2个要点,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用史实说话,避免文学化语言。
⑷从“浮于表面”到“细节落实”
有的学生,平时说起历史,好像什么都知道,可是考试成绩却令人失望。究其原因:平时学习历史喜欢夸夸其谈,浮于表面,学习不踏实、不落实,历史基础知识薄弱,所以,经不起历史考验。我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上课+不落实=0;布置作业+不检查=0;100-1≠99=0;抓住不落实的内容+追究不落实的学生=落实。细节决定成败。
在此,着重谈谈历史基础知识的落实。最基础的东西最有生命力,最基础的东西最具有迁移力。历史复习如何落实基础知识?一是,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去落实,对教材中的考点内容既要理解更要准确记忆;二是,通过迁移去落实,借助图片资料、文献资料去深化,通过不断变换学习材料,使学生既有新鲜感,又能提高效率;三是,通过训练去落实,围绕着考点内容,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解答,从而检验学习效果;四是通过联系去落实,即通过联系帮助学生把散见于历史课本各章节中同类型、同性质、同特征、相关联的考点内容予以纵横联系,使学生理清了头绪,减少了相互混淆,加深了理解记忆。
⑸从“闭目塞听”到“关注热点”
以往,我们经常以“不变应万变”、“以本为本”的态度对待各种热点问题,两耳不闻窗外事,照样能指导学生参加高考。新课程背景下,这种态度显然是不对的。热点问题是历史命题不可回避的兴奋点,热点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桥梁”。它能充分体现史学“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功能。寻找热点要注意把热点问题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找准热点与学科知识的联结点(切入点)。具体地说,要求依据历史学科特点,就某一热点问题,研究其可能从哪些角度设问,涉及到哪些知识点,怎样规范答题,切忌泛泛而谈、过于空洞抽象。要把热点问题考点化,并设计成具体的题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以热点问题为背景的试题,其设问的角度大都很小、很具体,这就要求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就事论事”。
热点问题除了我们平常所讲的“社会热点”,还应包括“学科热点”。关注“社会热点”要结合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当今世界各个方面。关注“学科热点”,要结合学术研究动态、课程改革动态、高考试题研究等方面。关注“学科热点”时要注意:一是学术动态要与历史教学实际适当联系;二是课改动态要与教育法规相结合;三是试题研究要与新课程改革省份高考试题特点相结合。
⑩ 怎样可以学好高中历史
首先你得对这么课感兴趣,感兴趣你才能有想去了解的欲望,了解了历史自然就好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