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说陈庆之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战神
在我国古代的军事战役中,不乏一些知名的军事将领,以及许多著名的战事,其中,包括陈庆之与他的七千白袍军。有常胜将军和南朝战神之称的陈庆之,是梁朝梁武帝的得力干将。年少的时候,跟随萧衍南征北战,但是,他本人却是大器晚成。直到中年,才真正开始了属于自己辉煌的军事生涯。
最终,大同五年十月,陈庆之去世,时年五十六岁,谥号“武”,长子陈昭继承了他的爵位。
日本作家田中芳树小说《奔流》中,陈庆之则是小说主角,为用兵天才和不败名将,三百白骑取得了钟离之战胜利。民国作家蔡东藩小说《南北史演义》中,陈庆之事迹与正史差别不大,但是,却被作者形容为骁将,与史实上陈庆之儒将的形象有所出入。
㈡ 千军万马避白袍的陈庆之在历史上有哪些著名案例
田中芳树,恐怕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日本作家之一,仅凭一部《银河英雄传说》即可封神。因为同为畅销小说作家,且作品不但雅俗共赏,还有着深厚的中国历史背景,所以曾有人将田中与金庸先生并称,誉之为“亚洲文坛的东方双璧”。
自从两汉之后,历朝军队高层均有将门把持,少有例外
在这种情况下,家世寒微而且非职业军人出身的陈庆之本最终能凭军功受封永兴侯、追赠左卫将军,堪称是一个奇迹。而奇迹之所以能诞生,在于他是个战场上的天才。
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年仅18岁的陈庆之便出仕,但只能做一个小吏。在此期间他因为下棋比较厉害,而且态度端正、随叫随到,所以受到了身为超级棋迷的萧衍的赏识,官晋奉朝请——奉朝请在隋唐时叫散朝大夫或朝散郎,是个安置闲散官员的闲职,可见此时的陈庆之只能算是个“幸臣”。
陈庆之就这么一直闲散到了普通六年(公元525年),此时他已经41岁了——在那个人均寿命不过30岁左右的年代,这个岁数早就可以自称“老夫”,当爷爷也绰绰有余了。
㈢ 求陈庆之详细资料
陈庆之在二十四岁时参加了不亚于赤壁大战和淝水之战的另一场南北之战——钟离大战,由此扬名,但由于参战名将太多,相比之下反而名声太小,而真正使陈庆之的勇名天下皆知的时候,则是在大通年间(公元五二七年~五二九年)的事情,也就是陈庆之四十四到四十六岁的时期。当时魏的朝廷因帝位而产生了内纷,重臣尔朱荣领兵占据洛阳,杀了幼小的皇帝和皇太后独揽权势。而皇族之一的北海王元颢就因此而亡命至梁。当时的梁主萧衍决定出手援助了北海王,命陈庆之护卫北海王回到洛阳。其实萧衍的本意也就是命令他攻击洛阳,并让北海王即帝位。陈庆之虽对萧衍的命令觉得无谋,但最后还是接受了。于是历史上最最奇迹战争出现了,一个传说里“赵云”式的猛将产生了。各位猜一下陈庆之所带的兵力是多少嘛?是七千骑!而当时魏境内兵力约有近百万之众,以七千对百万,结果想都不用想,但陈庆之作到了!从梁边境开始,在魏的领土内进击一百四十日,其间激战四十七回,水、陆、山、城市攻坚作战全部都获得胜利,共攻陷了三十二座城池,击灭十万余兵力,击败退约三十万兵力!造成了洛阳极大的震撼。“陈庆之来了!”这句话形成了魏朝廷的恐慌,连军队都放弃了洛阳的守卫逃走,更别说是皇帝和尔朱荣了,洛阳就这样变成一个空城。更另人吃惊的是陈庆之占领了洛阳后所率的七千骑几乎没有损伤!以至于当时就有人评论“以七千兵即能陷落洛阳的人,古今仅此一人”。陈庆之占领洛阳达六十五日,七千兵士整然地退出洛阳。自认为胜利的尔朱荣亲领了三十万大军追击,然而又令人不敢置信地,十一次的会战都为陈庆之所击退,直到梁军渡过一条河后,因为涨水淹至桥上,尔朱荣才放弃追击,不过这次不算是完胜,到达健康(南京)时,七千的兵数灭了一半,但这也相当的完美了。之后陈庆之依然为梁战斗着。比如造成了天下大乱的侯景(也就是侯景之乱,就曾以北朝将军的身份领了七万兵力与陈庆之的一万梁军作战而遭击溃,只剩他一个人逃回。而陈庆之至死为止也从未败过!当他担任予州刺史的时候,由于农作歉收。有许多人饿死,他除了打开官仓,将储存的米麦分配给民众外,还从丰收之处急运米粮前来。予州的人民替这位将他们从饥饿之中拯救出来的刺史建立了祠堂,还称呼他为“仁威将军”转自81.china.com
南北朝这段历史比较在中国历史中比较有意思,中国历史上大凡乱世,基本都是数十年便会有一雄才英主一统九州,而从317年东晋衣冠南渡五胡十六国到581年隋一统这两百多年历史里,中华大地上诞生了N个让后来学生背起来痛苦之极的国家你砍我杀,N个学生们要背的皇帝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今天某某当上了皇帝,不过数年又有一人取而代之。长长一段南北朝历史,一个字始然:乱。
长言道“乱世出英雄”南北朝诞生了不少经略沙场功绩赫赫的将领。而这些有数的将领十个有八个立下战功后回朝便把皇帝踢下自个儿当,皇帝轮流坐,这是南北朝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特点,还有个特点,就是这些将领的后代往往都是草包,所以通常老子蹬腿后,儿子皇帝还没当过瘾就给新的将领取而代之,传不过三代,这也算是南北朝一个特点。
公元502年,中国南方大地上,萧衍推翻东昏侯齐政权,定都建康,国号梁,任命当时年仅18岁的陈庆之为主书,这样,一位不世出的英才登场。
关于陈庆之,除了梁书《陈庆之兰倾传》有介绍,围棋史话也有记载:“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
萧衍这位皇帝当年文武双全,围棋水平不低,陈庆之能和其“达旦不辍”来下,围棋水平应该也是很好,而主书这个职务应是作为萧衍身边的近臣负责执行传达赦命一类的任务。陈庆之在上任后,除了和皇帝下棋,还尽量将所得的俸禄资财全分给一些将士,期望着有一天能够为朝廷效力。但他毕竟是个出身于寒门的庶族,在门第决定一切的南北朝,要出头是很困难的。
不管怎么说,虽然萧衍在用人方面讲究唯才是举,但是由于当时社会潮流和风气以及贵族门阀的阻扰,这一政策并不能很好的贯彻,所以陈庆之也一直就陪着皇帝下棋,而这一下,就下了整整二十三年。
我想,历史总是有他的必然性吧,如果没有某些事情,也许,今天我们只能在〈围棋史话〉中看到陈庆之这个名字和聊聊数语,也只知道他不过是位会下围棋的近臣罢了,而不会有如此惊心动魄之后事。
公元525年,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乱不成,请求归顺粱,于是萧衍便任命陈庆之为武威将军,和胡龙牙、成景俊率领一部分军队去接应元法僧。不知是不是陈庆之和皇帝下棋多常在耳边磨的缘故,总之萧衍这次可算是破格让陈庆之生平第一次领军,任务也算是轻松。依我的估计这位对佛学痴迷得一塌糊涂的“皇帝”大概是在围棋攻杀撕守中发现了陈庆之的领军天赋因而提拔他。不管怎么说,能在南北朝这种门阀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的年代破格启用陈庆之这种出身于寒门的庶人,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或许正如毛主席在二十五史批注中所说的那样,早期的梁武帝的确称得上是一代雄主,可惜是"运去英雄不自由"罢了。
如果只是单纯毫无风险完成这样的任务,回京后也许陈庆之还会给皇帝拉到身边继续他的围棋,那样,也许同样陈庆之的名字会凐灭在无数历史官员中,或者在后世哪位陈氏一族在修族谱时在他N代祖先陈庆之名下注上“某某官职”罢了。但是,历史在这里也许是为了还他二十几年春秋蛰伏的代价,让北魏冒出遣安豊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这两个托成就陈庆之。
徐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萧梁未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这块地盘,运气不可谓不好。开心的梁武帝让陈庆之率领大约两千人护送豫章王萧综进入已经接收了的徐州进行驻守。这个时候吃亏的北魏方面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他们马上派出了以安豊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两位皇室宗亲为首的将近两万军队在陟□一带驻扎,来阻止前来接收徐州的梁军。
就象《银河英雄传说》中杨威利一样,英雄头一次出场大都是要在绝对的劣势下获取胜利,两千对两万,在冷兵器时代,这应该算是“Impossible Mission”。不过对于陈庆之来说,这只不过是他一生中诸多以少胜多的战例中的初次练兵罢了。安豊王元延明为了阻止梁军继续前进,派遣部将丘大千筑起营垒,切断梁军前进的路线。可是这个营垒在陈庆之的攻击下很快就覆没了。史书上对这一段记载很简略,只是说陈庆之"进薄其垒,一鼓便溃",从字面上解释也就是,逼近敌人的营垒,只一通战鼓便将敌人完全击溃了。中国文字韵味在这里表现的十足,单凭寥寥数字,便可引人神思陈庆之当时的风采。
尽管梁军取得了胜利,但作为梁军名义上的统率豫章王萧综这个人却出了问题,他不知给谁灌了迷魂汤,居然怀疑自己是萧宝卷的儿子。我晕,如果是别人的儿子也就算了。可问题恰恰在于萧宝卷别号东昏侯,是齐的末代皇帝,萧衍反齐建梁头一个杀的就是这个萧宝卷。而现在这个萧综居然怀疑自己是前朝的皇太子,问题就大得一塌糊涂了。这豫章王为了证实自己是前朝太子,微服至曲阿去拜齐明帝陵。但无以找到凭信。身边的人继续给他灌汤,说什么“以生者血沥死者骨,渗,即为父子。”于是这人又背着梁武帝去挖了他所谓“老子”东昏侯的墓,把东昏侯的骨头那出来蘸上自己的血去实一下,可以渗透。他还不放心,又在乡间随便找了个男孩杀了,取他的骨试之,好象颇为灵验,于是就暗地里准备反了。不过话也说回来了,梁武帝在人事任命上也很成问题,他居然派这么一个不牢靠的人去接受军事重镇,是任人唯亲的思想在作怪?可惜的是他把人家当作亲人,人家却未必领他这个情。
总之这个萧综想来想去觉得不对劲,当然也有可能是北魏方面统战工作做的出色,看看离北魏军对那么近,反正那边已经有个萧宝寅(萧综的叔叔),自己干脆也投过去得了。他倒也非常想得开,说干就干,立马扔下军队自个儿单骑投奔北魏去了。主帅投敌了,军中自然大乱,北魏部队趁机掩杀过来,梁军全都溃散而逃。陈庆之不得不连夜斩关整兵退却,才使得一部分军队得以保存。白捡来的徐州自然又落回了北魏的手中。
陈庆之第一次出征由于主帅的叛变使之看起来似乎以失败告终,如果杨威利第一次嵌露头脚也不过是和莱因哈特打成平手。但在战争中让大家看到了陈庆之的能力,次年,陈庆之又有机会出征,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让陈庆之假节(也就是最高代理的意思),并且负责全部军事行动。北魏的豫州刺史李宪派遣他的儿子李长钧,筑城两座来抵御梁军的攻击。
这里说的两座城池,可不像我们平常看见的南京城啦,紫禁城那么庞大,南北朝时期战争的特点有一点是经常打持久战,而持久战的造成大多是因为敌我双方都筑一种类似于一种要塞或者说是堡垒的“城”来御敌,这种堡垒只需少量的土石和木材,建成后不是很大,但是非常牢固,作为防守方的据点用来阻挠进攻一方的前进,就像是通常所说的鹿呰。
陈庆之到达后便展开了进攻,无法想象他展开的攻势有何等猛烈,我们所能得知的是当时作为守备方的豫州刺史李宪根本无法承受陈庆之所部的进攻,最终不得不举白旗投降(早知今日,何必筑城啊),陈庆之随即占领了寿阳城。这一战,梁总共得到了寿春地区大约五十二个城镇,豫州大部分归入南朝的统治区,陈庆之的功劳不可谓不大,他也因此被赐封为关中侯。在那个年代,出身寒族的人能够获得封侯,可以说少之又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陈庆之的功劳之大。
随着陈庆之战功的累加,他出战的机会越来越多。梁大通元年也就是公元527年,陈庆之与粱将曹仲宗领兵数万攻伐涡阳。北魏派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马步十五万来援,其先锋部队到达驼涧,离开涡阳大约有四十里。陈庆之意欲先下手,逆旅而战,当时军队大多数人都反对他的计划,作为曹仲宗副手的参军韦放认为北魏的势大,前锋部队皆是精锐的骑兵,即便是战胜了,也不足以作为功劳,万一失利的话,则会影响整个军队的士气,而且他套了一堆堆兵法上所谓的以逸待劳的道理,来劝陈庆之不要出击。但陈庆之却不这样认为,他非常自信的说道:"北魏的军队远道而来,都已经非常疲惫了,离开我们的距离又比较远,肯定不会想到我们会主动去攻击他们,等他们尚未和大队人马齐集,我们趁机挫挫他们的锐气,出其不意,他们没有防备肯定会被我们击败。而且我听说北魏军队他们所驻扎的营寨,林木丰盛,夜里必定不敢出来巡视。如果你们再有疑惑的话,那么我陈庆之一个人率军去攻击他们。”当时的领军曹仲宗和韦放都不同意,不愿率兵作战(八成是看不起陈庆之)
于是陈庆之便独自与他当时直属的大约二百多名骑兵长途奔袭,连夜一举击破北魏的先锋部队(有当年甘宁百骑夜闯操营之风范),使得当时北魏援军士气大跌,人人震恐,援军部队停滞不前。值此良机,陈庆之回到营寨马上和大部队一起连夜将部队奔至涡阳城下,与北魏的援军相持。
这场涡阳攻防战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从春打到秋,期间大大小小打了将近数百仗,梁军队的士气逐渐衰竭,而这时北魏的援军再在梁军的后方筑起营垒,不断威胁着梁军的补给线。曹仲宗和韦放等唯恐腹背受敌,于是就想风紧扯呼。陈庆之得知后拿着梁武帝赐给他的节仗在军门前大声说:"我们大家当初一同来到这个地方,经历了大约一年时光,耗费了国家大量的粮草和金钱。但是大部分军队都没有斗志,都??报效国家,相聚在一起讨伐敌人的表现呢!我曾听说兵法上,只要将自己置之于死地,不畏惧死亡,就有获得生存和胜利的希望,大家同心协力,然后共同讨伐敌人!如今你们商议班师退却,我手上有皇上的密敕,今日如果违反敕令,我就依照密敕上的吩咐来行事。”听了这些话,曹仲宗等人无话可说,只能依从陈庆之的计划,由他率领作战。
北魏的援军部队在交战期间用皮绳将横木围成营寨,并在营垒前设下鹿角和拦马桩,依此为样一连筑起十三座城垒。这十数座城垒成掎角之势,直接威胁梁军大本营。为了击破这些营垒,陈庆之率领一部分精锐的部队,衔枚夜出,对北魏的营垒发起夜袭,一晚就攻陷了其中的四个,涡阳城的守将王纬这下扛不住了,也许也被陈庆之的勇毅佩服的五体投地,率部归降。而剩下的九座城池仍然兵力雄厚,防卫森严。于是陈庆之就将其俘虏的首级列在阵前,擂起战鼓奋力进攻,许是被阵前的首级吓破了胆,或是陈庆之所部攻击太过猛烈,剩下的九座城池中的魏军随即崩溃而至一败涂地。
这一仗打下来,北魏大败,车甲狼藉,尸横遍野,根据当时史书的记载“涡水咽流”,也就是尸体堆积的让淮河支流都为之阻塞。此战规模完全可以和玉壁、钟离围城战相媲美。梁高祖萧衍对陈庆之的这次指挥大加赞赏,亲自写了诏书称他是:"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这时候,北魏的本土发生了大乱,西有萧宝寅占据长安妄图恢复南齐的霸业(这人是白眼狼,当年一人跑到北魏,北魏待他不薄,但他一看北魏国内有事就马上造反),东有河北北镇流民葛荣拥师号称百万起义。北魏为了对付内乱,招来的尔朱荣更是引狼入室,在镇压流民起义和萧宝寅叛乱后,尔朱荣回朝在北魏皇室中屠杀了将近两千人,并且擅自另立新帝,因此导致的结果是元氏宗族人人自危,纷纷起兵造反投向南梁。
公元528年,北魏的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为由,率领本部向萧衍投诚,并请求萧衍帮助其成为北魏的皇帝。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梁武帝认为这是一个向魏土拓境的大好时机,于是便欣然同意了。于是再一次地,陈庆之以假节的身份、受任为飚勇将军(算是不入流的将军封号吧),送元颢北上洛阳。照理说这是一次具有相当规模的军事行动,可是梁武帝脑子又发毛了,居然让陈庆之所部七千人孤军北上,而且并未其他部队加以协助。这不由得令人怀疑起梁武帝的真正用意,很有可能梁武帝并不愿花费太多精力浪费在这个北魏的流亡贵族身上,只是想派陈庆之率领少部分军队敷衍一下,不过梁武帝这次的无心之举却在无意中促成了陈庆之个人生平足以不朽的武勋。
流亡贵族在陈庆之护送到涣水边就迫不及待地即位称帝,授予陈庆之使节、任命他为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他也知道自个是个光杆皇帝,全部还是要靠这七千人马的将军,他能给的只是一个个高帽。让陈庆之带领部队攻魏,梁军从铚县出发,随即就攻克了荥城,进逼睢阳城下。守城的魏将丘大千(是他,手下败将,人生何处不相逢,哈哈)有着将近七万人马,上次被陈庆之一举击溃后,他似乎并服气,好啊,上次你能打的掉我的营垒,是我大意,这次我再筑坚固点,看你怎么打。于是他仗着十倍于对方的兵力,筑起九座连环相扣的营垒阻挡陈庆之前进的步伐。陈庆之不管,你筑你的,我打我的,进攻,再进攻,不断地进攻,从早上打到下午,陈庆之已经攻陷了三座营垒。我KAO,服了,真T.MD的服了,这或许就是当时丘大千内心的真实写照。反正史书上就一句“大千乃降”。北魏的七万军队一日之间就灰飞烟灭了。
随后不久,北魏的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领最精锐的御林军近卫队二万阻击陈庆之的部队。他不象其他人那样在旷野搭城垒步步为营,而是将自己的部队统统进入考城驻扎。这座城四面环水,城内守备严固,易守难攻,很像三国时的军事重镇合肥,这王元晖业也想借助城坚地险建下三国张辽之功绩,死也不出城应战。好吧,你不出来没关系,我照打,陈庆之命令属下在水面修造浮垒,随后借助浮垒,乘筏顺流而下,一举就攻陷了这个水上城堡,并且还生擒了敌方主将元晖业,这一战获得战车七千八百辆。此后陈庆之继续挥师北上,不屈不挠的指向洛阳,沿路不少城池看见他的旗帜就请求归降。随着战果的不段,元颢的大帽子一顶又一顶接着来。升陈庆之为卫将军、徐州刺史、武都公。反正都是虚的,有啥官衔就封他啥。
与此同时,北魏军队的尔朱荣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骑兵指挥家,在他的指挥下,北魏的军队先后击败了长安的萧宝寅和各地的反乱将领,而他本人更是以七千精骑大败六镇起义军葛荣,一时也是风光无限。在解决了其他问题后,他的目光集中到这支仅有数千军力,却要执意入洛的部队身上。
要攻占洛阳,必须占领洛阳东边门户荣阳。尔朱荣和陈庆之这两位将才都意识到荣阳的重要性,陈庆之集中本部所有部队猛攻荣阳,而尔朱荣在荣阳集结了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所率领的羽林军和驻扎军队的混合编队将近七万人。他们的军队训练有素,而且装备精良,更令人头疼的是荣阳城异常险固,陈庆之屡次进攻都未能攻陷。
与此同时,尔朱荣的令魏将元天穆率领大军截断了陈庆之的后路,元天穆派遣他麾下的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率领胡骑(即散居在关外的少数民族骑兵部队,这种部队以劫掠为生,战斗力极强)五千人,骑兵将领鲁安率领夏州步骑混合军九千余人,来支援杨昱;又让右仆射尔朱世隆(尔朱荣的弟弟)、西荆州刺史王罴率领一万骑兵,占据虎牢关使得陈庆之无路可退。元天穆、尔朱吐没儿一前一后对陈庆之形成夹击之势,旗鼓相望,声震百里。
当此之时荥阳城还没有攻陷,四面又全是敌人的十数倍与己的精卒,我相信,换上世间任何良将,在此情况都束手无策,想的不是撒丫子逃跑,便是等死。一直跟随陈庆之出生入死的常胜军们也头一次感到了死亡的逼近,军队上下布满了绝望不安的气氛。在这种情况下,陈庆之还保持着镇定自若,他解下鞍绳,把马栓起,召集全体部队,对他们大声说:“我们从出发至今,攻城略地,实在已经不少了;你们一路上所杀的敌人,有的是现在包围我们敌人的的父亲,有的是他们的兄长弟弟,这些多的是无法计算。他们都把我们当成仇敌,恨不得灭之而后快。我们才有七千人,敌人却有将近众三十余万,今日事已至此,就不要再考虑如何求生了。我想和敌人的骑兵不可以在平原上一决高下,必须等他们还没到来之际,攻克眼前这座城垒,大家不要再犹豫惶恐,那样只能是自取灭亡啊!”于是他亲自擂鼓攻城,一通战鼓下来,士卒奋勇登城,来自东阳的勇士宋景休、义兴的鱼天愍首先登上城楼,竟然一口气攻陷了荣阳城(看来陈庆之深知一鼓作气这兵家之道,每次关键时刻打赢敌人都是一鼓作气)。
好了,读到这里完全为这为稀世之将所折服,从第一次两千兵马到现在的七千兵马,他面对的敌人都是数倍于他的,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居然还能采取攻势,甚至取得最后的胜利,综观古今战史,谁人有其勇也?谁人有其功也?
感慨先打住,继续说陈庆之。以众敌寡攻下荣阳已是兵史上奇迹,但接下来陈庆之还满满足,他要创造前无古人的战绩:
不多久外围的北魏援军就集结包围了荣阳城,梁军众将士都认为应该马上固守荣阳等候援军,而魏军尽管受挫,但是外围主力尚存,也认为陈庆之应固守(野战北魏有胡骑,那可是天下无敌的),但陈庆之出人意料地率领三千骑兵背城迎战魏军。尽管古有韩信背水一战,名扬天下,但不过是以众敌众,而今天陈庆之以三千对二十万,谁能想象这是一场怎样的旷世对决!西方天才指挥家汉尼拔在坎尼战役中也只是面对一倍于自己的敌人,而且汉尼拔当时的骑兵的数量和战斗力还远胜于对方。而东方“北人善骑,南人善舟”是千年不变道理,北魏骑兵前身是游牧鲜卑族组成的,骑兵的战力无庸质疑,而南方则利用淮河长江上舟船便利的条件与北军抗衡,而在同样是骑兵也要弱于北方。因此要说到陆地上的正面作战,一向还是都是北魏稳占上风。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南北朝得以相互对峙数百年而双方都无法取得彻底的胜利。
但这场对决的结果打破这千古道理,史书上的廖廖数语使我们不得知当年这场旷世对决的详细情形,总之,这场野战使得北魏的骑兵神话一下子破灭了,是役,陈庆之以三千骑兵大破元天穆麾下将十数万大军,(包括那数万胡骑),那位倒霉的骑兵将领鲁安在战阵上乞求投降,而元天穆、尔朱吐没儿仅以单骑逃生。战役结束,收缴荥阳的储备,牛马谷帛都不可胜计。此后陈庆之继续西进赴虎牢,尔朱世隆这位后世造成了北魏分离的豪族在听到陈庆之来了,连喝令众部交战的勇气都没有,匆匆弃关逃走了。
这下北魏皇帝元子攸也慌了,弃洛阳奔并州。留下的临淮王元彧、安豊王元延明(哈哈,老相识了,这两位可是引陈庆之出名的角,现在又得献丑了)这次学乖了,封了府库,率领文武百官,奉迎元颢入洛阳宫,并且改元大赦。至此,陈庆之的入洛之行算是大功告成了。而这离上一次桓温入洛已经相隔近两百年了。元颢左看看右看看,从原来的光杆皇帝成了现在左拥右护、谁见了都三呼万岁的正牌皇帝了,这不全是陈庆之的功劳,手不准以后也要??位授予陈庆之,什么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等等,文武两道都有了,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反正全扣在陈庆之头上,并且增邑万户,可惜也不知这个邑是在哪里。
不过北魏有不少军队方面却根本不承认这个政权,大将军上党王元天穆(又来了,怎么不学学别人放聪明点,苦头还没吃够啊)带着王老生、李叔仁又率领将近四万人,攻陷了大梁城,并且王老生和元天穆各领兵二万,采取分进合击的战略占据了虎牢关。并且让刁宣、刁双两人率领部队进入入梁、宋一带作战。陈庆之得知后,好,我正愁没仗打,你送上门来,还和你客气?马上从洛阳出击。这次更轻松,几乎没费多大劲,大多数敌将还没怎么交战就迫于陈庆之的威名都投降了。而那位元天穆在又一次成就了陈庆之的功名之后,再次很没面子的只剩下十余骑向北渡河逃走。
从铚县出发到达洛阳,陈庆之十四个月那攻陷三十二座城池,凡四十七战,奇迹般的全部获得胜利,并且在三日内陷落要塞虎牢关,进入洛阳,他那只仅仅七千人的骑兵几乎还没有损伤,这不单是自东晋以来任何发动北伐的人都无法创造的伟业,更是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梁史》评其“所向无前”四个字实乃当之无愧。而本人所读毛批二十五史中,毛泽东在《陈庆之兰钦传》旁写下“读来令人神而往之”,能得老毛如此评价者,古今能有几人?可足可见评价之高
㈣ 在我国历史上陈庆之是什么样的人呢!厉害吗
中文名称来: 陈庆之 又名: 字子云自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南北朝时代 民族: 汉族 生卒年: 484—539 相关人物: 萧衍 生平简介陈庆之(484—539),南朝梁大将。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字子云,幼时随雍州刺史萧衍起兵入建康,任奉朝请。大通初,隶领军曹众宗北伐涡阳(今安徽蒙城),破魏军十五万人。北魏内乱,陈庆之受命护送南投的北海王颢北还。其部仅七千人,自发县(今安徽宿州西南),至于洛阳,凡四十旬,共取城三十二,经四十七战,每战必胜。后因兵少无援,所部丧亡殆尽,换装为僧,得还建康,创造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有的战例。
㈤ 介绍一下大将陈庆之
陈庆之(484~539)是南朝梁人,估计是个在不太穷又没多富的庶族读书人或者小官吏(萧衍后来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写“本非将种,又非豪家”)的儿子。中国古代,尤其是晋后隋前那段时间,庶族(下级地主或者读书人)和士族(高级地主或者读书人)之间的分界线是相当严格的,庶族不大见得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而且他的武艺很差:“射不穿孔,马非所便”,因此陈庆之的青少年,也许还包括中年,是以宫廷侍从的身份度过的。
他当时的主子是梁武帝萧衍,说起萧衍这个人,很有意思。这人早些时候还算比较贤明,老了就忽然糊涂起来了。他有三件事情传为笑柄:头一件是谄佛,谄佛就要修寺庙,问题是他自己小气不舍得花钱,老百姓又实在是没钱了,于是有人给他出了个损招:假出家,让下臣们把自己赎出来。这个就跟小孩耍赖一样。其次是浮山筑堰准备水灌寿阳城,三筑三败。这是小孩子瞎想还倔脾气。再其次是听信谗言把太子萧统给气死了。这第三件厉害,导致千古文人们一水地瞧他来气。萧统死时“朝野惋愕,建康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氓庶,及疆徼之民,闻丧皆恸哭”,可惜了一个未来的有为皇帝。
陈庆之就是跟着这样孩子一般的皇帝干的,先是下了二十几年棋:“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但他前半生的履历除了这个就是空白了。直到公元525年,陈庆之才有了生平第一次带兵机会,那年他已经四十二岁了。而且那次带兵是被任命为武威将军和其他将领一起去迎接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投的,没打成仗,作为一代名将的初阵来说,未免太没气势了些。
随即,萧衍任命陈庆之为宣猛将军、文德主帅领兵两千护送豫章王萧综接管徐州。北魏方面当然不可能丢掉徐州这块战略要地,派两位宗室元延明、元X领兵二万,在陟口一带扎下营寨准备进兵,陈庆之得到消息之后二话不说,逼近敌人营垒挥师直击。一比十,这是他实实在在打的第一仗,很可能也是他所有战斗中实力比例与敌人最接近的一仗。战斗的结果,二元的两万人马不过在一通鼓之间被陈庆之的两千人马击溃败逃。
本来此战胜负已定,奈何陈庆之的直属上司萧综出了毛病:萧综的母亲吴淑媛(不是本名,后宫宫号)大概本来是齐末代皇帝萧宝卷的嫔妃,跟了萧衍之后七个月就生了萧综。“宫中多疑之者”,后来吴氏告诉萧综,萧综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实际上是萧宝卷的孩子,于是按照当时的民俗,悄悄挖开萧宝卷的坟,用自己的血去滴萧宝卷的骨头,“俗说以生者血沥死者骨,渗,即为父子”,结果确实渗进去了。他犹自不信,又杀了自己的一个儿子“取其骨试之”,结果又渗进去了。这下萧综深信不疑。萧衍的哥哥全家是萧宝卷杀的,萧宝卷全家是萧衍杀的,宝卷的弟弟萧宝寅还在北魏做着镇东将军、雍州刺史、开国公,这两家姓萧的仇深似海。萧综既然认定了自己是宝卷的儿子、宝寅的侄儿,也不废话,连夜就带了几个人投奔到延明的大帐里去了。主帅临阵投敌,陈庆之再怎么努力也没用了,只好斩关后退。这仗不算赢,但两国从此都知道了陈庆之这个名字。
公元527年,陈庆之从曹仲宗伐涡阳,从他领兵甚少但有假节,而且可以参与军机看来,很可能是监军一类角色。北魏则派遣宗室元昭等人领军十五万救援,前军部队赶到驼涧,大战一触即发。当时手下只有两百人的陈庆之建议夜袭,另一将领韦放则认为敌军的前锋部队都是精锐,不易取胜。陈庆之当时很可能发了一点政治脾气,最后说你们都不去我带我那两百人去。于是,他带领自己的部属二百,长途奔袭四十里,一夜之内击败了北魏的先头部队!
“百翎贯寨”的事情甘宁也做过,但那是骚扰,陈庆之则纯粹是歼灭性质的闪电战。果然,北魏的大部队听到先头部队脚都没站稳就被吃掉,全军震恐,行动迟缓,士气大跌。
但双方的实力比较实在是相差太多,而领兵的总将又偏偏不是陈庆之本人,因此双方在涡阳附近打了近一年,战斗上百次,胜负还未分,但北魏已经在梁军的后方筑起营垒,形成夹击之势。曹、韦二人实在是打不下去了,准备撤退。陈庆之拿着假节在大营门口堵住部队,说:“共来至此,涉历一岁,糜费粮仗,其数极多。诸军并无斗心,皆谋退缩,岂是欲立功名,直聚为抄暴耳。吾闻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须虏大合,然后与战。审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诏。”实际上他应该没有什么密诏。但这一手把军队和曹、韦吓住了,把指挥权交给了他。陈庆之立刻率领精锐突袭北魏援军自以为坚不可摧的十三道营垒,大获全胜,魏军的尸首淤塞了淮水的支流。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孙权对吕蒙的评价:“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但我又犯了自作聪明的错误:这些和陈庆之后期的军事辉煌比起来,简直微弱得不值一提。
公元529年,北魏国内变乱,有实力的诸如萧宝寅、葛荣、尔朱荣等纷纷割据,没实力的象北海王元颢,就只有象春秋时期那样自托他国,借助他国的力量去成为本国的皇帝。于是元颢向梁投降,萧衍不好回绝,于是派飚勇将军陈庆之带领七千人马送元颢上洛阳称帝。这个行动与其说是莽撞,不如说是搞笑来得确切。要是区区七千人真能打下拥兵百万的北魏国都洛阳,北魏早就被梁灭了,哪能等到元颢借兵。何况萧衍也不大相信这事情真有利可图,萧宝寅就是个现成例子,北魏对他仁至义尽,可他该造反照样造反,搭上萧综一条小命也在所不惜。因此,萧衍很可能完全是敷衍一下元颢而已。更有可能的,他在出征之前大概就悄悄告诉自己视为心腹的陈庆之:打着玩玩撤了就得了。
但就是这次敷衍,成就了陈庆之的赫赫声名。
元颢也没打算真的打下洛阳,他出兵不久就称帝不走了,给陈庆之封了一堆官位,委任他自行战斗。于是在连绵的春雨之中,陈庆之带领自己直属的区区七千部队,开始了神话一般的北伐之旅。
陈庆之攻克荥城,进军睢阳。睢阳的守将叫做丘大千,就是在陈庆之初阵中以十倍兵力据营防守而仍然被打了个一败涂地的那家伙。现在这仗几乎完全是当初那仗的重演:七千对七万,一样的一比十,一样的军力多的反而防守,不过这次丘大千吸取教训,连筑了九座营垒抵挡而已。但结果毫无二致:陈庆之一上午就攻陷了其中三座,丘大千完全失去了斗志,于是举众投降。这仗一完,另一个倒霉蛋元晖业又正好撞到枪口上:他率领近卫部队两万人占据考城阻挡陈庆之,考城四面环水,易受难攻。陈庆之“浮水筑垒”,攻下考城,生擒元晖业,“获租车七千八百辆”。
胜利之后,陈庆之一股筋地继续进军洛阳。一路上有不少地方闻风归降,大致稳定下来的北魏终于开始正视这支执著得近乎狂妄的队伍,平叛的新贵尔朱荣本人也是名将,在骑兵战术上从不让人,怎么能容得这小小的部队猖狂?何况北人坐马,南人乘船,一个南方人陈庆之居然率领七千骑兵杀进北魏的腹地,在骑兵将领尔朱荣看来是何其可笑啊!
于是尔朱荣调动二十余万大军,分别由骁将元天穆、尔朱吐没儿、鲁安等人率领,前后左右包围了攻荥阳不下的陈庆之孤军。荥阳城内还有七万守军,三十万对七千,尔朱荣想陈庆之这一次一定是真的逃不掉了。
没想到包围圈刚刚形成,还没来得及进攻,陈庆之已经攻下了七万守军的荥阳!史书记载:陈庆之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总动员,亲自擂鼓,一通鼓未尽,先头部队已经登上了城墙!占领荥阳的陈庆之看到二十余万北魏援军浩浩荡荡压到城下,压根没想守城,而是亲自带领三千骑兵和敌人决战。
三千对二十万,双方大部是骑兵。此仗之后,“北人坐马、南人乘船”彻底成为了过去。陈庆之三千人全歼北魏二十万援军,“鲁安于阵乞降,元天穆、尔朱吐没儿单骑获免”,陈庆之大概还觉得不过瘾,带着这三千人顺便进军虎牢关。有一万精锐、踞雄关险要的虎牢守将尔朱世隆不敢接战,连夜逃走。此时,陈庆之距离洛阳只有一步,但他没机会打洛阳了,因为洛阳不给他机会,洛阳守将元X、元延明直接投降了。元颢进洛阳,又加封陈庆之一堆官职,然后开始学习其他君主,花天酒地。
那个被陈庆之打得一败涂地的元天穆倒是屡败屡战,又纠集起一支四万人的骑兵部队在洛阳附近骚扰,陈庆之出兵袭击,还没怎么打敌人就大部投降,元天穆只跑了十几人北上渡过黄河。这样,从X县出发的陈庆之部队打到洛阳前后用了四个半月,攻下三十二城,野战四十七次,全胜。他的七千部曲几乎没有伤亡。由于陈庆之的部队身披白袍,当时的洛阳附近传出一句童谣:“大将名师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也就是说,别管你多牛,有多少人,碰上这支部队最好绕开走!
在接到手下一连串的败阵报告之后,尔朱荣实在坐不住了,终于亲自出手。他倾北魏自己控制之下的几乎全国之兵,号称百万,从北边南下攻打洛阳。洛阳附近的小城在尔朱荣重压之下,又纷纷反叛。陈庆之在元颢看来虽然功劳盖世,但一开始就没想把答应南梁的条件当回事情的元颢是不可能重要他的。陈庆之自己也清楚得很,主动要求到黄河以北去防守洛阳的门户北中郎城。尔朱荣也是意气用事,执意要和陈庆之分个高下,于是一股劲地攻打陈庆之,三天打了十一仗,七千人的陈庆之部队把上百万的尔朱荣部队打得死伤惨重,尔朱荣简直都绝望了,下令退兵。
这时有个随军的星相学家刘助劝尔朱荣不要退兵。尔朱荣也想通了,他拿陈庆之没办法,就去抄元颢的老窝。尔朱荣虽然打不过陈庆之,但打十个元颢也是绰绰有余——很快洛阳被攻陷,元颢也被杀。陈庆之在北方完全失去了根据地,只得东撤准备回建康。尔朱荣一听有现成便宜可捡,亲自率领大军随后追赶,但这追也追得过于搞笑:追远了等于没追,追近了他又不敢,两支军队就这么拖着一直走到大概是河南边界一带,陈庆之准备指挥军队过河,但突如其来的山洪无情地冲走了他百战百胜的部队。
这是陈庆之一辈子唯一一次有可能死在战场上的机会,但很可惜,当时没有任何将领配得上得到这个荣誉,因此老天爷又让他逃掉了。陈庆之装成和尚秘密潜回建康,不知道追到河边的尔朱荣看着滔滔山洪,在自己的这种“胜利”之前有什么心情,总之不爽是铁定的了。
公元530年,率兵平叛成功的陈庆之被任命为梁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诸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北魏先后加兵六次,都被陈庆之大破。几仗下来,北魏数年不敢扰乱。陈庆之这时又显示出他作为政治家的卓越才能,罢兵治理,数州之地仓廪充实。
公元536年,陈庆之迎来了他一生之中最后一战,东魏(北魏在535年灭亡)派侯景(这个人在史书上恶名昭彰)领军七万进攻楚州,侯景大获全胜,骄傲之下写信给陈庆之劝降。陈庆之手下当时不到万人,梁帝紧张之至,急调侯退、夏侯夔率所部驰援。两军刚刚出发不久,前线传来消息:侯景队已经被歼灭,侯景抛下辎重,只身逃跑。
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任何部队敢去和陈庆之搞事了。过了三年,一代名将陈庆之病死在任上,时年五十六岁。而他身穿白袍的文弱身影就象那个六十五天的洛阳传说一样,牢牢铭刻在历史之中。此后,南朝先后遭受几次刀兵之变,改朝换代,最终在韩擒虎手中覆灭
毛泽东在解放后日理万机的国事操劳中,对正史《陈庆之传》一读再读,对传内许多处又圈又点,划满着重线,并充满深情地批注:“再读此传,为之神往”(张贻玖《毛泽东读史》)。
㈥ 历史上有没有白马探花陈庆之这个人
陈庆之(484年~539年),字子云,汉族,义兴国山(今中国江苏省宜兴市)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后为武威将军,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
但是没听说他叫白马探花
㈦ 陈庆之属什么生肖
陈庆之是谁啊?是名人可以网络名人
㈧ 南北朝 陈庆之的生平事迹
陈庆之
陈庆之,字子云
生卒年: 484~539
国别: 中国
省: 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
生平简介
中国南朝梁将领。字子云,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人。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后为武威将军,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
梁大通元年(527),与寻阳太守韦放合攻魏之涡阳(今安徽蒙城)。魏遣征南将军元昭率数万步骑来救,陈庆之乘魏军远来新至,仅率200骑击破其前锋。
后又与诸将连营而进,背涡阳城与魏军相持。自春至冬,交战频繁,将士疲惫。有的将领建议退兵,他力主决战。魏军筑就13垒以控制梁军,他领兵夜出,破其四垒,涡阳城主王纬乞降。梁军乘胜强攻,俘斩甚多,其余九垒皆溃。
北魏后期,朝政腐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大通二年,北魏发生内乱,镇压叛乱的尔朱荣大肆屠杀北魏皇室,魏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为由降梁,并请梁朝出兵助其称帝帝。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梁武帝以元颢为魏王,并以陈庆之为假节、飙勇将军,率兵7000人护送元颢北归。
中大通元年(529年)四月,陈庆之领兵乘北魏征讨邢杲起义军之际,乘虚攻占荥城(今河南商丘东),进逼梁国(今河南商丘)。魏将丘大千率众7万分筑九城,以抵御梁军。陈庆之率军进攻,一日之内攻占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元颢遂于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城南称帝。授予陈庆之使持节、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时魏济阴王元晖业率羽林军2万来援,进屯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考城四面环水,守备严固。陈庆之命部下在水面筑垒,攻陷其城,全歼2万,俘元晖业获,租车7800辆。
梁军直趋洛阳,所过之处,魏军望风而降。五月,魏帝元子攸分派部众扼守荥阳(今属河南)、虎牢(今荥阳西北汜水镇)等地,以保卫京都洛阳。元颢攻占梁国后,封陈庆之为卫将军、徐州刺史、武都公,命其继续督军西上攻荥阳。魏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等率羽林军7万守荥阳,以据梁军。魏军兵锋甚锐,加上荥阳城坚,陈庆之攻之不克。时魏将上党王元天穆大军将至,先遣其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领胡骑5000、骑将鲁安率夏州步骑9000增援杨昱。又遣右仆射尔朱世隆、西荆州刺史王罴率骑兵1万,进据虎牢。魏军共计30万人,对梁军进行合围。元颢派人劝杨昱投降,但被拒绝。不久,元天穆与尔朱吐没儿相继而至,魏军一时旗鼓相望。
时荥阳城未克,梁军将士皆恐,陈庆之解鞍秣马,对将士们说:“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略人子女,又为无算。天穆之众,并是仇雠。我等才有七千,虏众三十余万,今日之事,义不图存。吾以虏骑不可争力平原,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梁书·陈庆之列传》)。乃亲自擂鼓攻城,只一鼓,梁军便悉数登城。勇士宋景休、鱼天愍首先登上城墙,梁军相继而入,遂克荣阳,俘杨昱。不久,元天穆等引兵围城,陈庆之遂率3000精骑背城而战,大破之,鲁安于阵前投降,元天穆、尔朱吐没儿单骑获免。陈庆之收缴荥阳的储备,牛马谷帛都不可胜计。陈庆之旋即进攻虎牢,尔朱世隆不敢战,弃城而逃,梁军俘魏东中郎将辛纂。
魏孝庄帝元子攸为避陈庆之锋芒,被迫撤至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元颢遂入洛阳,魏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率百官迎元颢入宫。元颢改元大赦,以陈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增邑万户。不久,上党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兵4万攻克大梁,并分遣王老生、费穆进据虎牢,刁宣、刁双入入梁、宋。陈庆之闻后,率军掩袭,魏军皆降。元天穆率十余骑北渡黄河而逃,费穆攻虎牢,将克,忽闻元天穆北逃,自以为无后继,遂降于陈庆之。陈庆之又进击大梁、梁国,皆克之。梁武帝闻讯后,再次亲书诏书进行嘉勉。陈庆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阳城中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梁书·陈庆之列传》)。陈庆之又以7000之众,从铚县至洛阳,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无前
不久,魏大军反击,攻陷洛阳,他因兵少失败,潜返南方。
中大通四年(532年),高欢诛杀尔朱氏(参见高欢击尔朱氏之战),夺取北魏朝政大权。中大通六年(534年)和七年(535年),高欢和宇文泰先后立元善见和元宝炬为帝(参见北魏分裂之战),史称东魏和西魏,北魏从此灭亡。 陈庆之南归后,特尊重北人,朱异觉得奇怪,便问他,陈庆之说:“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奈何轻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三》)? 十二月,梁武帝以陈庆之为持节、都督缘淮诸军事、奋武将军、北兖州刺史。时有妖僧僧强自称天子,土豪蔡伯龙也起兵与之相应,众至3万,攻陷北徐州。济阴太守杨起文弃城而逃,钟离太守单希宝被害。梁武帝诏令陈庆之前去征讨,并亲自临白下城为其饯行。梁武帝对陈庆之说:“江、淮兵劲,其锋难当,卿可以策制之,不宜决战”(《梁书·陈庆之列传》)。陈庆之受命而行,未到十二天,便斩蔡伯龙、僧强,传首建康。 中大通二年(公元530年),梁武帝以陈庆之为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诸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其余如故。陈庆之到任后,遂围悬瓠(今河南汝南),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陈庆之随即减免了义阳镇的兵役,停止水运补给,使江湘诸州得以休养生息。并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粮食充实。梁武帝为此经常嘉奖陈庆之。同时又陈庆之又表请精简南司州为安陆郡,置上明郡。 大同元年(公元535年)二月,陈庆之攻东魏,与东魏豫州刺史尧雄交战,因不利而还。 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月,东魏定州刺史侯景率7万人寇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乘胜进军淮上,并写了信劝陈庆之投降。梁武帝遣侯退、侯夔等前去增援,军至黎浆,陈庆之已击破侯景。时值大寒雪,侯景弃辎重而逃,陈庆之则收其辎重而还。同年,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济灾民,使大部分灾民得以度过饥荒。以李升为首的800多名豫州百姓请求为陈庆之树碑颂德,梁武帝下诏批准。 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十月,陈庆之去世,时年五十六岁。梁武帝以其忠于职守,战功卓著,政绩斐然,追赠他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鼓吹一部,谥曰“武”,还诏令义兴郡发500人为其会丧。长子陈昭嗣。 陈庆之性格祗慎,每次奉诏,都要洗沐拜受;生活俭朴,只穿素衣,而且不好丝竹;虽身为武将,但射箭却不能穿札,而且也不善于骑马,但善抚士卒,能使部下为其效死力。更为难得的是陈庆之出自寒门,在梁朝历史上能达到这样成就的,只有他和俞药(官至云旗将军,安州刺史)。 点评:陈庆之一生征战,常设奇谋,多为以少胜多,而且长于攻城。无论是北伐横扫河洛,或挥师驰骋边陲,均充分显示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北伐之战,可谓气吞万里如虎,连毛泽东读《陈庆之传》至此,也不尽为之神往。“陈庆之有将略,战胜攻取,盖颇、牧、卫、霍之亚欤。庆之警悟,早侍高祖,既预旧恩,加之谨肃,蝉冕组佩,亦一世之荣矣”(《梁书·陈庆之列传》)。“陈庆之初同燕雀之游,终怀鸿鹄之志,及乎一见任委,长驱伊、洛。前无强阵,攻靡坚城,虽南风不竞,晚致倾覆,其所克捷,亦足称之”(《南史·陈庆之列传》)。
毛泽东在解放后日理万机的国事操劳中,对正史《陈庆之传》一读再读,对传内许多处又圈又点,划满着重线,并充满深情地批注:“再读此传,为之神往”(张贻玖《毛泽东读史》)。
详见:
http://aaaa.bokee.com/3960416.html
㈨ 历史上陈庆之真得打赢了侯景吗
是的,《梁书》有记载的。网络也有
大同元年(535)二月,陈庆之攻东魏回,与东魏豫州刺史尧答雄交战,因不利而还。大同二年(536)十月,东魏定州刺史侯景率7万人寇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乘胜进军淮上,并写了信劝陈庆之投降。梁武帝遣侯退、侯夔等前去增援,军至黎浆,陈庆之已击破侯景[21] 。时值大寒雪,侯景弃辎重而逃,陈庆之则收其辎重而还。同年,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济灾民,使大部分灾民得以度过饥荒。以李升为首的800多名豫州百姓请求为陈庆之树碑颂德,梁武帝下诏批准
㈩ 陈庆之是那个时代的人
陈庆之这个名字恐怕是中国历代名将中,名气和人气最不响亮的一个人物。在田中方树一书『奔流』未出之前,恐怕许多人都不晓得陈庆之何许人。许多以中国名将列传为名的书籍,几乎也未把陈庆之列入(关於这一点,田中也招供出当初他写的『中国武将列传』一书中也未把陈庆之列入,因为当时他有听说过陈庆之这一个人,但并不晓得陈庆之有什麼事 迹,不过当田中再次详读陈庆之的事迹後才发现他错得有多厉害,才写『奔流』一书为陈庆之平反)。但当你把『梁史』、『梁书』、『资治通鉴』,有关陈庆之的事迹读完後你会发现,祖逖、桓温、刘裕的北伐根本不算什麼。 陈庆之在二十四岁时参加了不亚於赤壁大战和淝水之战的另一场南北之战——钟离大战,由此扬名,但由於参战名将太多,相比之下反而名声太小。 而真正使陈庆之的勇名天下皆知的时候,则是在大通年间(西元五二七年?五二九年)的事情,也就是陈庆之四十四到四十六岁的时期。当时魏的朝廷因帝位而产生了内纷,重臣尔朱荣领兵占据洛阳,杀了幼小的皇帝和皇太后独揽权势。而皇族之一的北海王元颢就因此而亡命至梁。当时的梁主萧衍决定出手援助了北海王,命陈庆之护卫北海王回到洛阳。其实萧衍的本意也就是命令他攻击洛阳,并让北海王即帝位。陈庆之虽对萧衍的命令觉得无谋,但最後还是接受了。 於是历史上最最奇迹战争出现了,一个传说?“赵云”式的猛将产生了。各位猜一下陈庆之所带的兵力是多少嘛?是七千骑!而当时魏境内兵力约有近百万之众,以七千对百万,结果想都不用想,但陈庆之作到了!从梁边境开始,在魏的领土内进击一百四十日,攻陷三十二座城池,大小四十七战,击灭十万馀兵力,击败退约三十万兵力,奇迹般的全部获得胜利,并且在三日陷落要塞虎牢关,造成了洛阳极大的震撼。“陈庆之来了!”这句话形成了魏朝廷的恐慌,连军队都放弃了洛阳的守卫逃走,更别说是皇帝和尔朱荣了,洛阳为之震动不守自溃。洛阳就这样变成一个空城,史曰:『所向无前』。这恐怕是一个史学者个对於一个将领最高的评价。 更另人吃惊的是陈庆之占领了洛阳後所率的七千骑几乎没有损伤!以至於当时就有人评论“以七千兵即能陷落洛阳的人,古今仅此一人”。陈庆之占领洛阳达六十五日,七千兵士整然地退出洛阳。他那只仅仅七千人的『白袍队』每战皆以少胜多,几乎没有损伤,这是任何发动北伐的人都无法创造的奇迹。这点从和诸葛亮数度北伐却未能陷落长安相比即可看出。 荣阳一役中,陈庆之先是攻陷有十万人守军的荣阳城,随後率领三千骑兵背对荣阳城迎战北魏二十万大军。当年韩信背水一战,名扬天下,但别忘了南北朝是一个『北人骑射、南人舟车』的时代,况且这二十万大军是尔朱荣精选北魏的精锐专门对付陈庆之。南人不善骑射的宿命被陈庆之打破,二十万大军溃散,留下二万馀具屍体。紧接著增援而来的三万骑兵全军覆没,主将元天穆、尔朱吐没儿仅以身免而还。於是洛阳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进入洛阳後,尔朱荣亲率三十万大军前来攻洛,陈庆之仍以七千白袍骑兵守要塞北中郎城,尔朱荣兵临城下,三日内十一场会战,尔朱荣三十万大军死伤惨重,主动退战。七千VS三十万,七千完胜。其後尔朱荣绕道略过陈庆之直袭洛阳,洛阳城落,陈庆之不得以选择退回南梁,尔朱荣亲率大军追击,陈庆之军队在渡河时突遇山洪爆发,士兵死伤失散。陈庆之在当地僧人的帮助下剃度装扮成僧人安然返回南梁。回建康後陈庆之成为南梁军事最高负责人,这也算是武帝对於没有派军支援陈庆之的一种补偿。 在南梁期间,一僧人法号『僧强』妖言惑众、聚众三万馀人据地称王,陈庆之奉命破之,缴首送至建康。其後北魏派遣大军压境,陈庆之总领南梁边境军队,大败北魏大军,之後多年间北魏不敢犯境。北魏大将侯景率七万大军进犯楚州,此时陈庆之军队不足一万人,武帝恐有差池,派遣援军增援,援军未至,陈庆之已大败侯景,七万大军仅侯景一人生还,留下辎重器具无数。 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十月,陈庆之因病逝世,享年五十六。『梁书』给陈庆之的评语:『战胜攻取,盖颇、牧、卫、霍之亚欤。』不过最令我好奇的是史书有记载这麼一段话:『射不穿札,马非所便。』意思就是说陈庆之的箭术不好,没有什麼臂力,而骑术也不是他所擅长,这样却能率领七千的白袍骑兵队横扫整个北方从无敌手,这只能解释说他是天才中的天才、名将中的名将。 陈庆之生平未曾败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