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历史40.41题应怎么答题
40题是材料题,很多信息可以从材料中得出来,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尤其是注意材料所涉及的时间,然后展开联想,看看这个时期中国和世界上都有什么事情发生,然后想想他们的背景、主张、结果和影响等,结合问题选择合适的罗列就可以了。
比如材料提到工业革命,然后就想工业革命的背景,如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代议制的确立,影响是殖民扩张,中国当时闭关锁国,后来鸦片战争等,只要是这个时期的就多联想一些,然后看看材料是怎么说的,问题又是怎么问的,提取材料中的一些信息,在结合联系到的相关知识,选取与提问有关的内容就可以了。
这个题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
41题每年考的题型都不一样,不知道16年又会变成什么样,但是总体来说则是开放型的题。这个题乍一看不知道从何入手,但要仔细阅读材料和设问,理解了它问的是什么,然后就罗列知识点就行,然后每个知识点有一些相关的介绍。主要的(注意:这个问题很重要,就是)一定要背过那些主要的知识点。其实就是考你背没背过的,和选择题不一样,很多选择题考的是理解,但是这个题你弄清楚了材料和设问,剩下的就是死记硬背的东西。比如12年考的,材料是一个近代化的图,看起来挺新颖,不知道如何入手,但细细琢磨,就是考近代化进程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然后介绍一下就可以了。
13年考的是两个地图,是唐宋时期的变迁,其实就是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变迁,想想老师是怎么讲的,罗列上就OK了。
15年的是一个公式,其实就是考科技的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第三次,一罗列基本上答案就出来了。
这是根据全国一卷说的,其实二卷也是一样的。如15年二卷41题是表格考变迁,就是课本上近代社会变迁的内容,加上改革开放后的生活的变化。其实是没有什么难度的。
主要是出的材料和方式比较新颖,学生都没见过,可能就懵了,不知道如何解答。但是只要静下心来想明白它要考的是什么,结合教材上的知识点很容易作答的。
㈡ 高考文综第41题的答题技巧
政治、历史、地理答题技巧:
一、政治篇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在研究近几年高考文综政治主观题得分技巧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要冲关高考文综政治主观题,考生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必须过好基础关,即要熟练掌握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对课本中的知识要做到细、熟、通。
其次,要过好能力关,即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高自己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要过好技巧关,即根据政治非选择题相应的设问类型,采用相应的解题方法。
1.体现、说明类主观题冲关
解答体现、说明类试题可分四步。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第二步“分”,即对观点、原理进行分解。第三步“筛”,即筛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四步“联”,即把保留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结合。
2.原因类主观题冲关
解答此类试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不仅要解释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还要说明其影响和意义。对于原因类试题的解答,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分析其必然性,即分析这样做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步,分析为什么要(能)这样做。分析时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分析得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样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步,联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当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除了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之外,有时还需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
3.措施类主观大题冲关
解答措施类试题,首先要读懂设问,确定答题范围;其次要明确措施的实施者,有几个措施实施者答案就有几个角度;最后将材料信息和教材知识结合起来作答。
4.意义类主观题冲关
㈢ 高考文综历史41题题型
开放性思路探讨(形成观点的两种形式)
1、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形成观点(2011、2012、2013)
A、“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B、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
2、独立地提出观点(2010、2014)C、“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两种可能:
1→ 从材料中归纳观点,如2011、2012和2013的41题
2→ 独立地提出观点,如2010和2014的41题
三种变化
1、设问关键词的变化(“评”和“说明”都已用了两年,今年?)
2、层级考查目标的变化(三个层级目标都有涉及,以实现较为全面的备考)
3、层级目标下考查角度的变化
(就上面的第二种可能,后面列举4个角度:编写目录;重构历史;再认历史;鉴别历史)
1、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形成观点(改造题)
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
从材料中归纳两个关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
命题思路:1、模拟2013年41题,考查层级目标1,即“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3、注意设问关键词的变化; 4、结合时政和学术热点“一带一路”。
例二: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1、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在社论中正式宣布恢复高考。
2、198271.9℅,其中包产到户的占67℅.
3、1986.10,全国人大通过民法通则,使民事审判活动有了较为系统的法律依据。
4、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提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
5、1994年,APEC《茂物宣言》要求各成员国在15—20年内完成贸易投资自由化。
6、 1995门,财政花了不少钱,物价也平抑不下去,既打击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保护不了城镇居民的利益。
7、1996年,伊朗生产出身穿长袍,头戴面纱的莎拉娃娃,旨在击败德黑兰商店橱窗里的美国芭比娃娃。
8、1999年底,中国有股份制企业40多万家,其中股份有限公司6200家。
9、2001面发展,丰富了市场供应,活跃了整个城市经济。
10、2005年,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额逾2000亿美元,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请选取上表中至少三条信息,概括出一个历史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的阐释
命题思路:1、模拟2011和2012的41题,考查层级目标2,即“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2、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3、注意设问关键词的变化; 4、结合学术热点“改革与全球化”。
2、独立地提出观点(原创题—编写目录)
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如何做“世界史”)
由于对“世界史”的理解不同,人们做“世界史”的路径也不同。西方史学传统中一直有“世界史”,而写史的方法基本上采取叠加的手段,具体可以归纳为几种:1、地域的叠加,即把一个个地区或国家的历史分开写作,然后拼在一起,形成“世界”历史。2、事件的叠加,把世界上发生的事件一件件写出来,放在一起,就组合成一个“世界”史。3、时间的叠加,按时间顺序编排内容,也就是编年史手段。4、主题的叠加,这种叠加的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创新。20世纪以来人们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历史的关注对象,而有些作品就把世界上的各种历史现象加在一起而写成“世界”历史。 以上所有的叠加其实都是用纵向的视野观察历史,这是一种层叠的结构,表达的是纵向的因果关系。但新的“世界史”即“全球史”却对历史进行横向的观察,表达横向的因果关系,强调横向的关系与互动,所以它在对历史进行诠释时往往以横向素材为依据,这是新“世界史”最大的特点。 -----摘自钱乘旦《“世界史的理论、方法和内容”》
㈣ 2013年全国高考历史41题新题型怎么答 (不是答案是方法)
http://wenku..com/link?url=H-4MgN6Jwi23qZExcDu9RgT_-Di1ZKt_0sYlq4fink7_Nl_7cv8Q6fdyy
希望对你有帮助
㈤ 历史高考真题41题怎么得高分博客
历抄史:汉语词语,含义有袭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㈥ 高考新课标文综历史第41题评述题答题技巧
A.提取材料中的观点
B.自己对材料观点的认识
C.用史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D.总结
㈦ 求高考新课标历史41题这种创新题型如何解答能得高分,包括提炼主题,提出论据,归纳,得出结论等等。
历史高考观点评论题专题辅导
目录
1.高考例题: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2.练习一:关于西方传教士的观点。
3.练习二:关于“全球化”的观点。
4.练习三:海权与大国兴衰的观点。
5.练习四:关于科举制的观点。
6.练习五:评论关于中国传统政治的观点。
7.练习六:评论关于20世纪悖论的观点。
例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2011宁夏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一、审题的基本要领:
1.题型:“评”是评论题。
2.范围要求:材料中,一种或两种观点。建议只选择一种观点。
3.答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4.时间空间范围:1500-1800年;欧洲,亚洲(非洲、拉美、中东不典型)。
二、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从评分标准来看,核心是观点明确、多角度评论。
三、本题解析:
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
2.命题者意图:还原“欧洲崛起”历史的本来面目,评论有关“欧洲崛起”的观点。
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
4.审题关键:命题者明显倾向于杰克·戈德斯通的观点,即“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因此,要以这一观点为中心展开论述。
四、材料中所有观点:
1.西方的崛起是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
2.非、拉、亚的历史是从欧洲的接触才开始的。
3.在1500年前后,亚洲与中东国家是全世界的引领者。
4.1500年前后的欧洲落后于世界其他许多文明。
5.1800年欧洲才赶上并超过亚洲国家。
6.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
7.西方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他文明。
以上观点任选一个论证即可。
五、评论示例——
1】亮出自己的观点(总论点):西方的崛起是比较晚的,而且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他文明。
2】(分论点一):西方早期殖民扩张时代落后于东方国家。16-18世纪只能侵略非洲、美洲,不能动摇中国等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
3】(分论点二):19世纪前期西方才崛起。工业革命使英国实力迅速增强,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胜利标志西方崛起。
4】(分论点三):西方崛起很多文明成就来源于东方国家。以唐朝到明朝传播到西方的科技、思想、文化说明分论点。
5】结论(呼应总论点):西方在1800前后才真正崛起,并且很多文明成果来源于中国等东方国家。
六、小结:这类试题的答题基本要领是:
1】概括材料观点。标明观点出自哪则材料。
2】选择观点并作出判断,确定是立论还是驳论。
3】分段论述——
第一段:观点表述;
第二段:论点一(必须是总观点的一部分)表述及其论证;
第三段:论点二(必须是总观点的另外一部分)表述及其论证;
第四段:论点三(必须是总观点的另外一部分)表述及其论证;
第五段:结论(不能简单重复总观点,必须作内涵表述,上升到规律、本质、实质、正确做法)。
练习一:评价关于西方传教士的观点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教会在华势力的不断恶性膨胀,更多的恶霸无赖也籍着入教为名来逃避官府的管辖,以教会的特权为掩护为非作歹。如倡导西学的郑观应在当时的奏折上提到,“莠民以教为护符。尝闻作奸犯科,讹诈乡愚,欺凌孤弱,占人妻,侵人产,负租项,欠钱粮,包揽官事,击毙平民……”;毓贤的奏折也说,“……迩来,彼教日见鸱张。一经投教,即倚为护符,横行乡里,鱼肉良民,甚至挟制官长,动辄欺人……每因教民肆虐太甚,乡民积怨不平……”;对义和团坚决镇压的袁世凯在奏折中也认为“……东省民教积不相能,推原其故,固由教民之强横,亦多由地方官未能持平办理……教民之气焰益张,良民之激怒愈甚,一旦发作,势同决川。”由此看来,清廷的官员们并非不知事情缘由的,郑、毓、袁三人政治立场不同,不过都认为是因为教会对平民的欺压和官吏的袒教抑民而激进民变,最终酿成后来的义和团民变的。
材料二 为了培养医学人才,满足医院需求,1866年嘉约翰开设博济医校,开始只招收男生,改名南华医科学校后开始招收女生。孙中山曾来该校学习一年。博济医校开设了解剖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化学、药学等,嘉约翰亲自教课。1898年,嘉约翰又在花地湾建造了中国第一所精神病院。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长老会、法国传教士先后创办广东女医学堂及其附属的柔济医院和护士学校、韬美医院等,培养了中国的首批护士。
评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的西方传教士的观点。
指导:第一步:概括材料观点。材料一:传教士是列强侵华的代表。材料二:传教士传播了西方先进文明。第二步:观点分析和选择。1.观点分析一:传教士是列强侵华代表。近代中国,列强侵华的核心是控制中国市场,为这一核心服务的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要求。传教士打着传播基督教旗号,实质是为经济侵略服务。因此,这一观点正确。2.观点分析二:传教士传播了先进文明。无论传教士传播“福音”,还是创办学校、医院、报刊杂志,都是为侵略服务的,不否认部分人有传播先进文明的愿望,但改变不了整个西方国家的侵略性质。因此,只能说“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文明”。3.选择:传教士是列强侵华代表。第三步:列出写作框架。
【示例】1.(总观点)材料一说,传教士是列强侵华代表。这一观点反映了传教士的本质。2.(分观点一)传教士是列强侵华的急先锋。3.(分观点二)传教士的活动加速了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化进程。论证——政治上破坏中国文化主权,条约内容;干涉中国内政,材料内容;经济上巧夺豪取,材料内容;社会生活方面破坏传统道德,材料内容。4.(分观点三)传教士的文化活动不能改变列强侵华本质。肯定客观积极作用;辨析列强文化侵略。5.(总结)近代传教士在华活动主要作用是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更深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练习二:关于“全球化”的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球化,这个在当今颇为时髦的词,在全球范围内被接受和运用。全球化改变着世界,影响着全球60多亿人的生活。这一全球化浪潮,有人认同,也有人反对。这一历史潮流,冲击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方面。一个“全”字,包括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的整体,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层面的问题,成了历史新阶段的特征。
格蕾厄姆·汤普森指出:“全球化的思想是一种言过其实的思想。最近30年中所经历的许多相互依存和一体化的情况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在重温具有‘金本位’极盛时期特点的那些话题”。——格蕾厄姆·汤普森:《全球化与国内经济政策的可能性》
罗兰·罗伯特把全球化解释为“世界的压缩”,他的话很有意思:“我完全可以不时地滑回到只用‘全球化’这一名词来指自1870年世界已经迅速地向整体性移动的条件(尽管也展示可供选择的道路以及反趋势)。不过,我的意图一直是论证全球化这一总过程(和有时的逆全球化)至少像所谓的世界宗教两千多年前兴起一样持久”。
——罗兰·罗伯特:《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
评上述材料中关于“全球化”的观点。(12分)
(要求:能够依据题目要求,观点突出,史论结合,文字通顺流畅。)
【指导】“全球化影响深远。”可能的分观点要点: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优化配置;加速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促使国际关系以协调为主;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性增强;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加大世界发展的矛盾性;加剧世界发展的不安定性;全球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
练习三:海权与大国兴衰观点评论。
材料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英、美);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法、德);有的国家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英、美),有的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还有的国家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源(如俄-苏)。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源无疑值得进行深刻的反思。——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评材料中关于海权与大国兴衰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指导:
【总观点:】海权兴衰关系大国命运。
【分观点一:】发展海权能够促进国运的兴盛。如英国、美国等。
【分观点二:】丧失海权导致国运衰落。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
【分观点三:】武力挑战海权霸主容易使国力受损。如法国、德国等。
【分观点四:】过度发展海权损伤国民经济。如英国、苏联等。
【总结:】适度发展海权,能够促进国运兴盛,也能保持国家在世界上的利益。
练习四:评论关于科举制的观点。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和东亚系双聘教授本杰明.艾尔曼(Benjamin Elman)说:“虽然中国的科 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了,这种传统却以另一种方式被传承下来。如今各个国家普遍设立考试制度,这是从以前的中国科举制度转变而来的。尽管其内容改变了,但它的技术、方法和规制都被延续了下来。从这个方面看,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实际上是科举制度现代化了。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结合所学知识评论材料中关于科举制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层次清晰,史论结合)(12分)
指导:第一步,提炼出材料中关于科举制的一个或两个观点;第二步,对观点进行简要评判;第三步,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分析其看问题的视角和意图;第四步,结合相关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
练习五:评论关于中国传统政治的观点。
41.(12分)阅渎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政治专制国家。家长制政体是其基础;为首的是父亲,他也控制着个人的思想。这个暴君通过许多等级领导着一个组织成系统的政府。……个人在精神上没有个性。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黑格尔(1822年)
材料二伏尔泰赞赏中国的政府组织结构:“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民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尽管有时君主可以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熟悉的少数人,但他无法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不认识的、在法律保护下的大多数百姓。……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政治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指导:第一步,提炼出材料中关于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或两个观点;第二步,对观点进行简要评判;第三步,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分析其看问题的视角和意图;第四步,结合相关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
练习六:评论关于20世纪悖论的观点。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这个变革加快的时代,传统必须苦苦挣扎才会得以生存。因而使得其中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既让未来的几代人难以辨别,也让亲身经历这些变革的人们感到茫然。科学推动了变革,激励了新技术,重新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全球人口的无情增长连战争都没有使之中断,对世界的资源造成了压力。但是,相比于人口增长,盘旋上升的欲望一即所谓的消费主义,渴望丰富的物质生活,急于享受经济增长的回报——更使得 人们对地球的开发愈发心狠手辣。
人们禁不住认为20世纪是一个悖论的世纪。挫败的希望伴随着前所未有的进步。未受控制的变革致使世界的大部分地区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乌托邦滋生了道德沦丧、自杀和犯罪。民主的世纪也是独裁者的世纪。战争的世纪也是和平主义的世纪。年轻人比以前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影响力,但是世界上却出现了庞大的老人群体需要照顾。虽然赋权于年轻人,但掌权的却是老年人。全球化打破了一些国家和社会的框框,但却鼓励其他的国家和社会恢复历史的认同。科技和世俗主义的兴起恢复了宗教信仰。最后,正如我们将在最后一章看到的那样,20世纪也叫做生态的世纪,但对自然界却极具破坏性。
——摘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著《世界:一部历史》(第2版)(The World:A Hist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2011年1月第3次印刷)
评材料中关于20世纪悖论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指导:第一步,提炼出材料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第二步,对观点进行简要评判;第三步,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分析其看问题的视角和意图;第四步,结合相关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
练习七:【另类41题】
41.(13分)1911年,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带着民族屈辱的印记诞生在中华大地上,从建校伊始,清华便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正式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洽于近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
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学生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1909年清政府正式设立“游美学务处”,专司选考留美学生,并筹建游美肄业馆,……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
由“退款办学”建立的清华学堂,曾被称作“赔款学校”。早年,清华学生也称清华为“国耻纪念碑”,“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更不幸而生长于国耻之中。……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
——《清华生于国耻:清华大学建校与美国庚子退款》
材料二 清华大学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形成了“行胜于言”的纯朴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学校创建的背景、校风形成的原因和“国耻纪念碑”对留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谈谈你对清华学堂创办的认识。(13分)
【参考答案】
41.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签订屈辱的《辛丑条约》,民族危机加深;(2分)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创办清华学堂,试图通过中国向美国派留学生来获取最大的收获。清华学堂是带着民族耻辱诞生的。(3分)
由于大多数留学生学习的内容是理工科、经济,容易形成“行胜于言”的淳朴校风。(3分)(答校训和学风不给分)
清华学子被称为“国耻纪念碑”,使留学生形成强烈的救国精神和责任意识,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铸就学生爱国的光荣传统。(3分)清华虽身负国耻的印记,但最终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爱国革命传统、为国家兴盛和科技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学校。(2分)
这总可以了吧?求采纳
㈧ 高考历史主观题41怎么运用史实
就是讲一个史实来应证你要讲的观点,当然要跟题目有关系,不能跑
㈨ 41题怎么做
(1)KClO3氯酸钾
(2)氧化反应 铁与氧气
(3)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2H2O2=2H2O+O2 (等号上面有一个MnO2)
㈩ 2014,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 历史41题 解题方法和技巧
还是你自己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