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莆田僮身有多久历史

莆田僮身有多久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03 01:14:07

1. 莆田学院怎么样,有多久历史了

莆田学院的发展历程,是原莆田高等专科学校、福建医科大学莆田分校和莆田华侨体育师范学校三校共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原莆田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为1985年创办的兴化职业大学和同年设立的莆田师范大专班;原福建医科大学莆田分校的前身为福建妇幼卫生学校、福建省莆田卫生学校、莆田地区医学专科班、私立圣路加医院助产学校、兴化圣教医院等,办学历史可以溯源到1898年创办的兴化圣教医院附设护士训练班;原莆田华侨体育师范学校的前身为1979年创办的原莆田地区师范莆田分校和1984年创办的原莆田华侨师范学校。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和福建医科大学莆田分校合并基础上,吸收利用原莆田华侨体育师范学校教育资源成立莆田学院。
2012年11月,莆田学院隆重举行了“百年办学、十年本科”校庆庆典活动,海内外嘉宾、校友和师生代表共8000余人,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为莆田学院题词,省委常委、副省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陈桦发来贺信。
综上,算上前身的话,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如果是算成立莆田学院,到现在是16年了。莆田学院是本二批次的高等院校,在福建省算是中等水平,近几年比我读书那会好得多了,医学类专业和会计等专业录取分数线都能达到本一线,算还可以吧。

2. 莆田到长乐机场需要几个小时

2个小时

3. 潮州到现在有多少年历史了

潮州历史悠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材料证实,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远古时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创造了口头文学——畲歌仔。
潮州的先民属古闽越族。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后裔大部分从闽南的莆田迁入潮州。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南越;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地域属南海郡,始载入版图,但此时到唐朝今天的潮州汕头一带汉族人稀少,从唐朝后期开始汉人数量才有较快增长。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属南海郡揭阳县地,潮州最早的建制始于东晋成和六年(331年)在南海郡东部析置东官郡,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分东官置义安郡。这义安便是潮州的前身。义安郡这个名称一共使用了260年。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全国撤郡设州,义安郡属循州之义安县,是年,升立州,因地临南海取“潮水往复之意”,首命名“潮州”,义安县为州治。 后人也有诗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 “潮州”名称的正式出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以后1400多年来,基本都是沿用这个名称。 太平路隋帝大业三年(607年)罢州复郡,潮州曾一度改为潮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第二次称潮州,在唐朝的时候,潮州的疆域是很大的,可以说,东到泉州,北到江西,南到大海,西到惠州。
唐朝的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从潮州到泉州,各割出一部分,设置了漳州。现在, 潮州话可以通行漳州,漳州下面的云霄、诏安、东山、漳浦、平和等县市,也都有潮剧团,演出潮州戏,可见,两地的历史渊源,是连在一起的。由此可见,唐朝时候的潮州,原来是曾经跟福建的福州和江西的虔州接壤的。韩江的一个源头,是在汀州的新罗县(今龙岩市长汀县),另一个源头,是在循州的兴宁县(今紫金县,兴宁县今属梅州)。可以想象,韩愈那个时候的韩江,除了汀州段和循州段外,是完全在潮州自己的地域里流行的。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称潮阳郡,唐天宝3年,(闽中)割潮州归岭南,唐乾元年(758年)再复潮州。
元朝的时候,潮州称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称潮州府。崇帧六年是潮州府辖县最广之年,辖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平远、程乡、大埔、镇平共11县。
隋唐以后,随着战乱、戍边、远谪和民族大迁移,大批中原汉人南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经宋、明数代,人文渐盛,名贤辈出,潮郡被誉为“海滨邹鲁”。 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十几万闽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现在的潮州汕头,见潮汕莆田渊源。莆田移民,从语言来看,潮州话与现今的莆仙方言有差异。原因在于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继续受到福州省城话的影响,原先使用的方言-闽南话受闽东方言影响,莆仙方言成为有闽南语底子的又带有闽东色彩的混合兼过渡型的闽语。
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经基本定型,海内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这个基础上。这时潮州的辖县一共有9个:就是潮安(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县、澄海县、饶平县、丰顺县、大埔县,还有汕头埠和南澳岛。 这9个县还有汕头和南澳的人民,历史上统称为潮州人。关于潮州人称谓的界定,依据就是上面所说的9个县和汕头、南澳。后来,也有把丰顺和大埔剔出去,但是近代史上的一些历史名人,如丰顺的丁日昌,人们还是习惯把他作为潮州人。
二十世纪初,汕头埠逐渐成为潮州府属的滨海重镇,这里工商繁华,已崛起成为连接穗、港、沪及海外的新兴港口。 1904年梅县松口人张煜南等看准这里有巨大的发展潜质,便倾力组建潮汕铁路有限公司,兴建从潮州府所在地直达汕头埠的铁路。 1906年,潮汕线铁路筑成,同时又配置“潮汕号”机车头并通了车。由此有“潮汕”新名词。 1907年5月22日,由孙中山指派许雪秋及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等人领导发动的潮州黄冈起义爆发,因寡不敌众,力战6日而败;27日下午,起义军宣布解散,总指挥陈涌波、余既成被迫走避香港。 这次武装起义意义重大,但当时的《南洋总汇报》却大肆指责孙中山勾结“潮汕会党”,策动黄冈起义。 “潮汕”之名由此见之报端,逐步广为人知。“潮汕”这片土地也逐步为外界所瞩目。
1921年之后,汕头建市设立市政厅,属广东省政府领导,成了粤东地区继潮州城之后的另一地域亮点。 到了1949年,潮州的疆域仍然比较大,它包括了现在的汕头市、揭阳市;从管辖上,也包括了梅州市和汕尾市。
中国解放后二次大的疆域调整,造成了二个“潮州”的概念,一个是广义的潮州概念,一个是狭义的潮州的概念。
广义的潮州,也就是历史上的潮州,此定义已有上千年历史,主要包括现在潮州市、汕头市和揭阳市以及丰顺县等。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民风民俗,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语言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拥有了潮州人的称谓。(广义潮州的概念里面,包含了狭义潮州族群的概念,是指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地级市与丰顺县讲潮州话的民众。另外陆丰市甲子镇、甲东镇、甲西镇,讲惠来口音的潮州话的民众,属于广义潮汕人的概念,不属于狭义潮州人概念)
目前的潮州市,是在1991年12月将原来的副地级市升格的。作为地级市,潮州现在管辖潮安县、饶平县、湘桥区和枫溪区。湘桥区也就是通常民间称呼的府城、潮州城。 但是,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关于潮州的概念,还是倾向于广义的潮州,甚至就是广义的潮州。可见,历史是阻隔不断的,也是不可代替的。
如今潮州成为潮汕地区三个地级之一,本地人较为注意把潮汕与潮州分别开来。如说“潮州方言”、“潮州工夫茶”等,而不再冠以“潮州”了,如此说法有失学术意义上的公允。 不过,海外潮人迄今为止仍喜欢称自己为潮州人,海外各地潮人会馆也都称为“潮州会馆”,这大概是沿续习惯称呼。

4. 福建的历史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部、东海之滨,陆域介于北纬23度分至28度22分,东经115度50分至120度40分之间,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福建属于中国华东地区。福建是中国著名侨乡,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1088万人。福建与台湾渊源流长,关系最为密切,台湾同胞中80%祖籍福建。福建居于中国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中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
唐上元元年设福建节度使,辖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因五州的前二州得名。明置福建省。因古时为闽越族居地,简称闽。
唐开元21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始称“福建”。南宋设有1府5州2军,故又称“八闽”。
《辞源》的说法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
、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
关于八闽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福建古为闽地,北宋时始分为八州、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因有八闽之称;另一种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建、延、邵、汀,为上四府":福、兴、漳、泉,为下四府。共八府,号称"八闽"。
福建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伊斯兰教等重要文化发源地和商贸集散地,福州、厦门曾被辟为全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泉州曾是古代世界第一大港口。闽江口的马尾港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和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
福州为福建省省会。
福建:以福州、建州(今建瓯)各取一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变。福建简称闽。

5. 莆田的僮身是真的有那么回事还是骗人的迷信

菩萨上身,无据可查,真假只有当事人知道

6. 莆田市蒲禧村,戚继光去过吗

去过的

倭寇之乱是明代莆田历史上最大的祸患。明永乐8年(1410年),倭寇首次侵犯莆田沿海一带。尔后,敌寇又屡屡犯莆,以嘉靖22年(1543)至41年(1562)最为严重,先后犯兴化城达15次,前后历时20载。倭寇扰乱期间,莆田涌现出许多爱国志士,率领军士英勇抗击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莆田百姓对他们的丰功伟绩永不忘怀。倭寇平定之后,各地先后建祠多处以千秋奉祀。
明朝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戚继光驱除倭寇,为百姓解除劫难,莆田百姓老少皆知。明嘉靖41年(1562)至42年(1563),倭寇三次骚扰莆田。嘉靖41年9月14日,戚继光奉命率兵来莆抗击倭寇,敌寇闻讯后逃遁盘踞黄石林墩。戚家军到城后马不停蹄,连夜追击,出其不意,大获全胜,这就是有名的“林墩大捷”,消灭倭寇2960多人,救出被俘百姓2120多人。同年10月,戚继光班师回浙江,倭寇获悉后又乘机于嘉靖41年11月29日攻陷兴化城,城内遭受前所未有的浩劫,死者不计其数。倭寇入城后大肆烧杀,罹难的进士以上者就有17人,举人53人,庠生356人,惨不忍睹。戚继光于嘉靖42年初再次领兵来莆平倭。贼兵闻知戚家军将到,弃城逃往沿海一带伺机而动。戚家军兵分三路进逼剿倭,又打了一次大胜仗,歼敌2451人,救出百姓3000多人。莆田百姓于嘉靖43年(1564)在城内下务巷建生祠以纪念戚继光救民于水火之功德,祠内曾有对联云:“元戎两度扫妖氛,不爱发肤殊死战;父老千秋严伏腊,犹思离乱得生还。”明万历年间,百姓在黄石建戚公祠,在涵江建功德祠,明隆庆年间,在江口建惠德祠。上述多处戚公祠,今仅存黄石林墩戚公祠一处。
莆田境内还有三处忠勇祠,也是纪念为抗倭而壮烈牺牲的武将。嘉靖24(1545)年11月,兴化千户白仁率兵追击倭寇至江口东岳庙附近,身受重伤,继续奋勇与敌搏斗,终因体力不支被寇杀死。他死后百姓在城内会生宫建忠勇祠奉祀。嘉靖32年(1553),倭寇驾船直逼平海。平海卫左正千户叶巨卿带领水兵与倭鏖战,身受创伤多处后牺牲。嘉靖34年(1555)倭寇又在平海登陆骚扰百姓,平海卫千户邱珍率部截击,因受伤落马被寇刺死。后人在平海建忠勇祠奉祀叶、邱两千户。在城内驿前也建忠勇祠祀兴化卫千户鲁师亮。以上三祠均已废。
嘉靖41年(1562)兴化府知府奚世亮才到任一个多月,倭寇猖狂围城,因分守翁时器中了倭寇诡计,城池被攻破。后通判李邦光、分守翁时器逃跑,知府奚世亮率众与倭寇血战,身受重伤,寡不敌众,终于率全家在府衙内投井殉节。后来,邑人为纪念他忠贞不屈的精神,在城内西门内建奚公祠奉祀。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一月,兴化府城陷落后,倭寇犹如虎狼野兽,到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鸡犬不留。莆田许多官第民舍都被焚劫一空。水关头有一青年女子,被倭贼抓去,迫奸不从,大骂倭贼畜牲不如,舌头被割断后,再一寸一寸斩之。他们在莆田城,以奸淫屠杀为乐事,无恶不作,惨不忍睹。
嘉靖四十二年正月,倭寇退出府城后,集结在平海卫和东峤许厝,继续奸淫掳掠,为非作歹,民不聊生。福建巡抚谭纶紧急上书朝廷,请求再召戚继光回师援救。农历四月,正是梅雨时节。倭寇估计明朝官军至少要十多天才能到来,因此,他们在许厝和平海,放心地大吃大喝,嬉戏狂欢。他们想不到戚家军有夜间快速行军的习惯,而且能行一百二十里,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集结在许厝的倭寇,经过半夜的狂欢滥饮,个个酩酊大醉,东倒西歪,昏昏欲睡。戚家军“衔枚”(默不作声)而进,月落时逼近许厝倭巢。戚继光一声令下,戚家军如天兵突下,破栅而入,一时杀声震天,倭贼措手不及,有的被杀死,有的被砍伤,有的喊爹叫娘逃窜。还有大队人马妄图突围逃跑,此时,刘显、俞大猷左右两翼的官兵及时赶到,四面围攻作战,合力杀敌。倭寇被官兵重重包围着,负隅顽抗,垂死挣扎。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倭寇逐渐败阵。我军乘风放火,把许厝的倭营烧为灰烬。这一仗,共擒斩倭贼2522人,缴获各种兵器3961件,印信15颗,救出被掳去的壮丁、妇女3000余人。官军乘胜追到平海卫,破城而入,消灭了据城的倭寇,取得了抗倭斗争的又一重大胜利。再经过一番扫荡,莆田的倭寇基本上消灭了。
再说,当莆田受到倭寇骚扰时期,仙游也不能幸免。仅1550年至1560年,就先后有三股倭寇进犯仙游,其中两股倭寇还从仙游一直焚掠到永春、安溪等地。

倭寇在莆被戚继光等率领的官军扫平了,但贼心不死。嘉靖42年11月,他们到平潭等地纠集了15000多人,在莆仙交界的东沙登陆,直逼仙游县城。倭贼人数众多,来势凶猛,他们除了用竹牌、木梯猛烈围攻外,还用吕公车轮番攻城。局势十分紧张,但仙游知县陈大有临危不惧,他一面派人向福州请求救援,一面率领全城民众日夜坚守。陈知县还大义凛然地表示:“吾誓与此城共存亡,敢缒垣出城者斩!”在他的激励下,勇士刘群芳,一连杀死登城的倭贼好几个人,自己也身受重伤,最后壮烈牺牲。城内人心振奋,同仇敌忾,军民同心协力加固土城,增设木栅,多次击退攻城的倭寇,还趁倭贼不备时,组织敢死队,出城偷袭倭营,使倭贼日夜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嘉靖43年,戚继光与刘显、俞大猷分三路进攻平海卫(兴化城东),“斩级二千二百”,并相继败倭于仙游城下,福建倭患遂平。
莆仙有戚继光剿倭战斗中斩子的传说和记载,还编成莆仙戏《斩子》演出,颇有影响。莆田沿海各地盛销一种面饼,味略咸,表皮光滑,中间有个小孔,人们叫它“光饼”。光饼,又叫“咸光饼”,是为戚继光打倭寇而制成的。为支持戚家军,各地百姓都争先做光饼献给军队,“光饼”的名称便从此流传了下来。

莆禧古城:
是渔村,是古城,更是古时威震敌胆的海防军事要塞。这就是位于莆田市湄洲湾北岸开发区山亭镇的莆禧古城,与惠安崇武古城、霞浦大京城堡同为福建省现存的明代三大抗倭古城。莆禧古城东南北三面临海,此地原名“浮曦”,因晴天朝阳出海浮于海雾之上而得名,后来由方言谐音演变为寓意吉祥的莆禧。
从莆田市区前往湄洲岛,接近乘船的文甲码头时,可以看到路边有一段绵延几百米、大石条垒成的厚重古城墙。城墙下,是抗倭英雄戚继光仗剑矗立的雄伟石雕像;城墙内,不仅保留着十字街、坡路顶、大参将胡公遗爱碑等海防遗迹,而且代代传承着对妈祖、城隍大神的虔诚信俗,每年正月的打铁球、爬刀梯等民俗活动更让人感叹这座古城的勇猛基因。因为有着顽强抵御倭寇侵略的光辉历史,莆禧古城入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国防教育基地。数百年后,硝烟散尽,登临莆禧古城,远眺大海,仍让人不禁想起那段挑灯看剑、吹角连营的烽火岁月。
石墙石城石板路
顺着靠近公路的北门走进莆禧古城,第一个感觉是城墙十分厚重。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兴建莆禧城时,墙基厚1丈2尺(约为4米),骑兵可以在城墙上跑马。军情紧急,修筑城墙时来不及上山打石,拆除了30多公里外黄石镇东甲村、遮浪村两处镇海堤运来石料,耗费四年时间,终于建成了这座周长 590丈(约2公里)、高1丈3尺(约4.3米)、设置东西南北四座城门的牢固石头城。
古城里,满眼都是横平竖直的石头。北门的瓮城里,没有土,一棵百年大榕树竟与石墙紧紧“抱”在了一起,树根紧贴着石壁,饱经风雨而不倒。村民们说,这是莆禧人的“风水树”,每逢节庆前来祭拜。这样古老的榕树,在古城里十分常见,而且往往依靠着城墙,就像一个个坚守在城墙上的老兵。
城内的主干道是两条十字形交叉的石板路,通向四座城门。走在这条十字街上,不仅脚下的青石板给人以岁月的沧桑感,路两旁摆放的石头物件更让人随时感到惊喜:长长的石凳、雕刻的石碑、精巧的石槽、旧时的石磨……每一样都有鲜明的特点。
“我们沿海渔村,最常见的就是石头,石屋、石路、石门,附近有山,采石方便。”莆禧村村委会主任陈德顺说。顺着他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村里的房屋几乎都是石头垒成,即使是四五层的楼房,下面三层用的也是石头。在十字街的交汇中心点,当初建城时,为了排水顺畅,结合“天圆地方”的传统,专门用石头垒成了凸起的龟壳形,至今仍完好如初。在交汇点转向东门,走到尽处,又是一段长长的上坡石路。“这段路叫坡路顶,从这里出东门,走1公里就到了出海的码头。”陈德顺介绍说,过去这段路由于涨潮退潮导致泥泞不堪,为了修路造福乡里,村里出海的商船集体约定:每次返程要从外地带回两块石条,几年下来,终于有了这条石板路,一直沿用到现在。
三面环海御倭寇
古城里坚硬的石头,就像城内居民顽强的性格。虽然他们是随着古城兴建而迁居来此,最多时聚集了50多个姓氏,但当面临外敌入侵时,却团结成了一条心。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对莆田沿海的进攻十分猖獗。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倭寇不仅攻陷了驻军5000多人的平海卫城,连兴化府城都未能幸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隶属于平海卫管辖、驻军只有1200多人的莆禧古城,却在倭寇的一次次凶猛进攻中坚强挺立下来。“莆禧城的东、南、北三面环海,倭寇可以从任何一面发起进攻,而且还曾经爬进涵洞从水中偷袭。”陈德顺说,面对强敌入侵,莆禧城内的驻军和民众齐心协力,硬是死守了50多天,保住了这座城池。
城内的城隍庙,用独有的方式纪念着这段历史。在修筑古城前,此地原有一座民间的鲤江庙,后来“升格”为城隍庙。而鲤江庙中从宋代开始就一直供奉的,恰巧是唐代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城的名将张巡(民间尊为司马圣王)。于是,莆禧城解围后,地方官奏报朝廷城隍爷显灵有功,皇帝不仅赐予莆禧城的城隍爷以“城隍大神” 的称号,而且赏赐黄袍加身的殊荣,这在国内的城隍庙中十分罕见。现在,戚继光为莆禧城题写的“东海保障”牌匾和纪念城隍爷功德的“御奖黄袍”牌匾,一起高悬庙中,彰显着军民齐心抗倭的功绩。
十字街上屹立的一块石碑,也是抗倭历史的见证。石碑全名为“大参将胡公遗爱碑”,是莆禧民众为了纪念抗倭将领胡守仁的德政而立。胡守仁是戚继光手下一员得力干将。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正月,戚继光从浙江领兵入闽、收复被倭寇攻陷的兴化府城时,胡守仁就是一马当先的前锋猛将。据《闽台渊源丛书》记载,由于胡守仁战功卓著,后升任莆禧千户所正五品守备一职,负责忠门半岛和湄洲湾全境抗倭重任。在任上御倭有方,屡立战功,胡守仁又陆续升任参将、福建总兵等重要军职,在福建抗倭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声名。
民俗瑰宝传承多
前人奋勇抗倭的功绩,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从明代开始,为了纪念城内居民英勇抗倭事迹和城隍爷护城之功,莆禧人民在传统元宵活动中都要隆重举行集会游行。每年正月十九,八抬彩舆请城隍大神起驾,车鼓队、演出队、八乐队、彩车队等组成随行队伍,浩浩荡荡,按照传统规制绕境巡游,一路热闹非凡,数百年传承不变,成为莆禧特有的传统文化习俗。
这一天最吸引人的,是打铁球和爬刀梯的“震撼上映”。在城隍大神巡游时,队伍中最醒目的是男子装扮的“僮身”,在沿海凛冽的寒风中,“僮身”身着短衣短裤,坐在刀轿上,赤着双脚、嘴衔银针、手执宝剑,一路上挥舞着铁刺球抽打着自己的后背,很快便血迹斑斑。等巡游队伍返回城隍庙广场时,整个民俗活动进入最高潮——“僮身”边跳边舞,然后在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赤脚踩着刀刃,一步一步爬上高17米、多达21级的刀梯!陈德顺说,这是全村对先辈抗倭历史的集体纪念,所以不仅城内男女老幼全部出动,还吸引来很多外省游客、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一起参加这场特别的纪念。
在莆禧古城,记者尽管未能领略这些民俗瑰宝的精彩,但依然对城内的历史古迹和人文资源流连忘返。除了抗倭遗迹,城内还有一座千年天妃宫,宫内的宋代妈祖木雕像关节灵动、精巧之极,堪称中国南派木雕的代表作;院子里的一棵桧树历经战火频仍和雷电击中的双重磨难而不倒,树干斑驳如“满脸沧桑皱纹”,枝叶却繁盛得“越活越年轻”。此外,莆禧古城还有兴盛药局等保存完好的百年老字号、总兵府等25座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而且正沿着古城墙规划建设秀美的戚继光纪念公园,“古城里一草一木一石都记载着莆田抗倭御寇的历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如今,城内的村民们,对莆禧古城的新生充满了期待。
①古城北门的水涵洞,是个重要的排水系统,至今保存完好。
②古城中有一条石板路形似“蜈蚣”,顺着山势共有17道接洽处,直通城外。当年抗倭军民都是从这条路冲出与倭寇厮杀的。
③古榕树从古城墙上长出来,根系与城墙的石头相互缠绕,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

7. 莆田到长乐机场需要几个小时

2个小时 天九湾搭莆田到长乐机场的车

8. 莆田话的历史多久

莆田话即兴化方言,兴化方言属汉语方言系闽海方言群,为福建省十个汉语方言之
一,在整个语言体系中占有一定地位。兴化方言俗称“莆仙话”。兴化方言的特色是:八
音(包括白阳入)分明,保存着较多的唐以前中原古汉语。国际音标中边擦清音(舌尖前
音)就是兴化方言的独特标志,有人认为这是古百越族的底层语言遗存。

莆田话流行区域除莆田市的莆田县、仙游县、涵江区、城厢区、湄洲湾北岸、湄洲
岛外,还分布在福清、永泰、惠安等市、县的部分村落。宋、元后,不少莆仙人因谋生或
飘洋过海,或迁徙他乡,随着他们的足迹,兴化方言也被带到各地。远的如新加坡、印尼
、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都有兴化方言的分布,近的如闽东、浙南沿海均发现兴化方言岛。
在台湾,有不少寮、廊、坑、厝、店地名前冠以“兴化”,这表明在今日的台湾,也不乏
兴化方言的踪迹。

在汉语方言特别是福建诸方言中,兴化方言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由其语音特点
所决定的。

莆田话在保存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的某些特点方面较其他汉语方言显著,国际音标
中的边擦清音(舌尖前音)就是独特标志;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轻唇音”、“古
无舌上音”等古音方面的著名论断,可以在兴化方言中找到大量例证;在广化寺有两座宋
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建造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石经幢,上用中、梵文勒刻,其
中梵文英译本中的“伽、迦”等与兴化方言读音相同。

由于古音的大量存在,所以很多人感到兴化方言“好说不好写”,有的话好象很“土
”,根本就写不出来。其实不然,兴化方言任何一句话都可写成文字,且句句字字有来历
。如,莆仙人将淘米水之类的猪饲料叫做“潘”,1949年大众书局出版的《大众字典》第
377页关于“潘”字的解释有两个,第一个是:淘米泔水;第二个是:姓氏。又如,莆仙
话把成年的男人叫做“打捕”,源自古代氏族社会中男人主要外出打猎捕鱼。莆仙话连古
代社会的家族成员分工都能反映出来,其源流之久长可见一斑了。

兴化方言八音(包括白阳入)分明。在今普通话中,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
个声调,没有入声。这是因为在古汉语的演变中,入声字已于元代消失了。但是,莆仙话
中却仍然保留着大量的中古汉语的入声,构成完整的八音。有些人写旧体诗词时,分不清
哪些字是仄声,用莆仙话一读便知:音节短促不能拉长尾声的便是入声,入声属于仄声。

莆田话在语音上的另一个特点是, 无前后鼻音之分,只有鼻音尾韵;无平卷舌音之
分,仅有舌齿音,因此莆仙人说普通话常闹笑话。

莆田话还有个音变特征。所谓音变就是某些字、词在同其他字、词连读时,语音发生
了变化。虽然其他方言也有这个特征,但远比莆仙话来的简单。这也是莆仙话难学的一个
重要原因。

莆田话中不仅保存着大量的古汉语语音,也保存着大量的古汉语词汇。许多古籍中
可以看到的词汇,一直被莆仙话继续沿用着,只是读音发生了变化而已。

9. 古代泉州存在多久的历史了

历史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版镇置东安县治,南权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行政区划建制几度变迁。唐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今市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此后,先后设有郡、州、路、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行政督察区、专区、地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10. 福建福清市历史有多久

500多年。
福清市简介
福清位于闽中沿海,别称"玉融"。东与平潭隔海相望,南与莆田相接,西与永太相连,北与闽侯、长乐相邻。全市版图面积2430平方公里,设有21个镇街,总人口119.58万人。
福清古属七闽。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置县,称万安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福唐县,后唐兴四年(公元933年)始称福清县,199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福清市是著名侨乡,华侨旅外历史有500多年。在海外有华侨、华人63余万人,遍布东南亚、日本、美国、西欧等73多个国家和地区。
福清市属亚热带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光照充足,雨量丰富。夏季台风频繁,雨量集中,有利于喜温喜湿作物生长。
福清山海资源丰富,以此为依托的综合农业发展迅猛,正逐步走上创汇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199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51.3亿元,比增6.67%。粮食生产稳步增长,为全省重要产粮区.为全省重要产粮区.水产和畜牧业已经形成种苗繁育,饲养,产品加工,运销以及饲料相配套的龙形产业链.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999年实现总产值316.84,比增19.6%,拥有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企业190家。一个以山海资源为依托, 以市场为 导向,以传统种养为基础,以"两高一优"农业为龙头,带动农林牧副渔各业联动,协调发展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已经形成.福清现已跃居全国农业生产百强县(市)第十位.是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
福清交通十分方便。福厦公路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市内又新建、拓建了建城路、元洪路、西圣路、渔江路、清荣大道等;境内海岸线长达430公里,有天然良港,现已建成融侨集装箱码头和元洪码头及进港航道主体工程。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猛,程控电话总容量达26、37万门,21个镇街全部开通程控电话,2000年末城乡电话用户普及率达62、51%。
福清山清水秀,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颇多。其中瑞云塔、龙江桥、黄檗寺、瑞岩山、万安城、石竹山、灵石寺等都是中外游客神往和游览憩息之所。

阅读全文

与莆田僮身有多久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