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六安市的来历
六安历史悠久。上古时,这里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动和聚居地。“皋陶卒,葬之于六(音Lu)。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故六安又称“皋城”。至西周,境内形成英、六、蓼、群舒诸方国。春秋、战国时期属楚。秦属九江郡。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国,“六安”之名沿袭至今。
寿县是楚文化的故乡、豆腐的发源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成了一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春秋战国时期,地称州来、寿春,先后为蔡、楚两国的建都之所。秦汉时曾为九江郡治、淮南国国都。西晋为扬州州治,东晋改称寿阳。隋唐为寿州。1912年后称寿县
霍邱县位于六安市西北部,淮河中游南岸。西周为蓼国,春秋为楚之蓼邑,后曾建置安凤、阳泉、松滋等县。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始置霍邱县。
金寨县位于六安市西南,皖鄂豫三省结合部。原名立煌县。1947年9月刘邓大军解放金家寨,改县名为金寨县
霍山春秋属楚。汉为潜县地。南朝梁置霍州。梁天监六(公元507年),置岳安郡岳安县。隋开皇初年改为霍山县。唐以后曾一度改名开化县、武昌县、盛唐县。明弘治年间复置霍山县。
舒城县位于六安市东南部。古为群舒国地。汉置舒县,后又析置龙舒县。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定名舒城县。
㈡ 六安起源
六安位于安徽西部边陲,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毗邻中原,通称“皖西”。是我省西部和大别山主区中心城市。辖五县四区。古诗曰:“屏障东南水陆通,六安不与别州同,山环英霍千重秀,地处江淮四面雄。”
六安历史悠久。上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主要为偃姓族群聚居地。据《史记》等史书记载,夏商周(无年限可查)为“六”(主要城池为今六安郊区西北古城遗址),泛指“六”地这一方区域。“六”意即地势向阳高而平坦的地方。后因大禹封皋陶后裔(主要为偃姓人群等)于“六”,而名为六国。同时,缘于皋陶圣名(上古四圣之一),也称皋城。《史记·索隐》载:“六安国六安,咎后偃姓所封国”。 说起皋城由来,则引出一段佳话。皋陶部落原居山东,由皋陶率领迁到六(今六安),从事农耕。皋陶是尧舜禹时期华夏联盟领导集团的重要人物,他制定了各种刑罚,被誉为中国司法鼻祖。她和禹共同辅佐舜政,又帮助禹治水成功,并积极宣扬禹的美德,要人们处处已禹为学习楷模,受到上下左右的称赞。由于皋陶有功于禹禹据其功劳和品行,征得各部落首领同意,举皋陶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授政于他进行实际煅炼,可惜皋陶先禹而逝未能继任。 皋陶逝世后禹极为悲痛,为彪记其功德,禹便把“六”一带封给了皋陶的后裔子孙,于是六安便有了高城之称。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皋族封地六国析置为六县,治所任设今六安(城北遗址)。楚汉战争时期,项羽封六县(今刘安)人英布为九江王,也设都六(今刘安城北遗址)。后来英布叛楚归汉,帮助刘邦击败项羽,刘邦改封他为淮南王,仍设都于今六安。公元前196年英布举兵反汉,战败被杀后,刘邦将其长子刘长封为淮南王,都所从六迁至六安寿春,六复为刘县但仍为重要城池。公元前174年汉文帝认为刘长企图谋反将其流放,之后(164年)将淮南国医分为三,封刘长三子刘安、刘勃、刘赐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今六安北为淮南国,六安西南为衡山国,六安东南为庐江国,六安再为六县隶衡山国。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案发,二王自杀,汉武帝废淮南国、衡山国并于次年(公元前121年)即元狩元年改置“六”为“六安国”,封刘安之子刘庆为六安王。“六安”系武帝取原衡山国内六县、安丰等县首字而构成,意即“六地平安,永不反叛”,“六安”之名自此诞生而延续至今。三国两晋时,六安常常处于中国历史上最长封建割据时期的各路政权割据的战略对峙交界线上,是各家皆争的战略要地,战火不断,但某一政权攻下六安均未对六安之名作改变。南北朝时期,六安先属南朝,后属北朝。隋唐五代时期,隋文帝于公元588年派杨广(后来的隋炀帝)进驻六安的寿春镇,并以寿春为基地统一了中国。六安市首府六安古城所在地隋开皇元年置淠水县;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置六安县;重和元年(1118年)升县为六安军;元28年(1291年)升军为六安州;明、清仍置为六安州。明朝建立后,废行省设三司,六安分属风阳府和庐州府,六安州属庐州府隶领。清朝初期实行省府县三级管理体制,六安州属江南行省左布政使司领辖。1667年,清政府将江南行省一分为二成立江苏省和安徽省,六安州复为庐州府领辖,1724年六安州脱离庐州府成为直隶州。民国38年(1949年6月)六安改建专区;1978年5月改称六安专区为六安地区;1999年9月经国务院国函[1999]109号文件批准,同意撤销六安地区和县级六安市设立地级六安市,同时设立市辖金安区和裕安区,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金安区人民路;2000年2月正式撤地改市成立省辖六安市。
六安是安徽的西大门,位居省会跨越中原的结合部,势若咽喉,经济社会之战略地位显赫。六安地名和疆域设置由来已久,虽几经变化但核心治所基本上一直延续于六安老城左右,从上古“六”、“六国”到“六安国”、六安县,再到六安专区、六安地区和原县级六安市、今省辖六安市,五千年脉承不断,充分说明其区位的重要性,是不可小目虚 的战略要地。也是安徽开发崛起皖西,重振安徽西大门雄风的主攻阵地。有待摆上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㈢ 安徽六安的历史谁知道啊
安徽六安的历史:
远在新石器时代,六安就有人类活动。
尧舜禹时,这里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动和聚居地,“皋陶卒,葬之于六(lù)。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
夏属皋陶后裔封地——英(今金寨、霍邱境)、六(今六安市北) 故六安城又称皋城。
西周至春秋,封国林立,境内先后属英、六、舒蓼、舒鸠、舒庸等侯国。战国时期,诸侯兼并,先后隶属吴、楚。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都寿春(今寿县城),称郢,后亡于秦。
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今六安东南、霍山、舒城大部地区属衡山郡,置潜县,其余属九江郡,置六县、寿春、安丰三县、郡治寿春。楚汉相争,项羽(前206年)封六地人英布为九江王,都六(今六安市北西古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英布叛楚投汉。
西汉行郡国制,初属衡山国和淮南国。淮南国仍都六。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汉高祖刘邦立少子刘长为淮南王,徒都寿春。今地区辖地,先属九江国,后屈淮南国。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以原淮南地封刘安、刘勃、刘赐等三人为淮南、衡山、庐江王。今寿县和六安北属淮南国,金寨、六安、霍山、霍邱属衡山国,舒城县属庐江国。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淮南王安、衡山王赐谋反案发,二王自杀。元狩二年武帝取衡山国内六县、安风、安丰等县首字,别衡山国为六安国,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始。以后郢国交错,迭经兴废。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六安地区统属扬州刺史部,今六安市和六安、霍邱、金寨属六安国,析置六县、蓼县、安风、安丰、阳泉等县,国都六县(今六安市北);霍山、舒城属庐江郢,置潜县、龙舒二县,郡治舒县(庐江县两南);寿县和六安县南部部分地区属九江郡,置寿春、博乡、成德三县,郡治寿春。
东汉分属九江郡、庐江郡。九江郡置寿春、成德二县,庐江郡置六安、潜县、安风、阳泉、安丰、云娄、龙舒等县,统归扬州刺史部管辖。三国时期,分属魏淮南郡、庐江郡、安丰郡。淮南郡,置寿春、成德二县,郡治合肥;庐江郡置六安、博安、阳泉县,郡治六安;安丰郡置安风、蓼、安丰、云娄等县,郡治安风(今霍邱河口附近)。
西晋时期,今寿县和六安县北部部分地区属淮南郡,置寿春、成德县,郡治寿春,州治先在寿春(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后迁建邺(晋武帝太康三年);今六安、霍山、舒城以及寿县安丰塘西部和霍邱县城东湖东部的淠河两岸,属扬州庐江郡,置六县、潜县、阳泉、舒县、龙舒五县,郡治舒县(今舒城);今霍邱、金寨属豫州安丰郡,置安风、松滋、蓼、安丰、云娄等县,郡治安风(今霍邱县邵岗乡许集)。
东晋十六国时期,今辖地属东晋,寿县属淮南郡,郡治寿春,六安、舒城、霍山以及寿县安丰塘西部和霍邱县城东湖以东淠河两岸,属庐江郡,郡治舒县(今舒城),两郡统属扬州,州治建康(今南京市);霍邱、金寨属豫州义阳郡,郡治弋阳(今光州)。
南北朝时,今六安地区先属南朝宋,宋大明八年(464年)属南豫州,州治当涂。继属南朝齐,齐建武四年(497年)寿县、霍邱、金寨以及六安县北部地区属豫州,析置开化、蒙县、雍丘,安丰、北樵、小黄、松滋七县,舒城、霍山、六安市和六安县的南部地区属南豫州,置潜县、舒县、州治当涂。再属南朝梁,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寿县属豫州,州治梁郡(寿县城),霍山、舒城、六安市和金寨,六安的大部地区属新置霍州,州治岳安郡(今霍山县城)。霍邱县属安丰州,州治安丰郡(今霍邱县河口附近)。继属北朝魏、齐。
隋朝,开皇初年(581年)改岳安县为霍山县,十九年置霍邱县,分束淮南郡、庐江郡,淮南郡析寿春、安丰、霍邱县,郡治寿春;庐江郡置六安、舒城、霍山、淠水、开化五县,郡治合肥。
唐朝,分属庐州和寿州。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析合肥、庐江县地置舒城县。二十七年新置盛唐县,治在驺虞城(今六安市)。舒城县属庐州。寿州置寿春,霍邱、盛唐、安丰等县。
五代十国,先属吴国,继属南唐,后属后周。
北宋分属淮南西路寿州和庐州。寿州领寿春、安丰、六安、霍邱等县,州治下蔡(今风台县城)。庐州领舒城县,州治合肥。重和元年(1118年)升六安县为六安军,直属淮西路。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降六安军为县,升安丰县为安丰军,领原寿州境地,治所寿春。舒城县属庐州。端平元年(1234年)废六安县;景定五年(1264年)恢复六安县、升设六安军,直属淮西路。
元朝,分属河南行省安丰路和庐州路。安丰路,领寿春、安丰、霍邱3县,治所寿春。庐州路领六安州、六安、霍山和舒城县,治所合肥。
明朝,分属凤阳府和庐州府。凤阳府,领寿州和霍邱县。庐州府领六安州(六安县入六安州)和霍山、舒城县。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设安徽省,分属庐州府、凤阳府和颖州府。六安州、霍山县和舒城县属庐州府,寿州属凤阳府,霍邱县属颖州府。雍正二年(1724年)六安州为直隶州,领霍山县。
中华民国成立,改寿州为寿县、六安州为六安县,连同霍邱、舒城、霍山三县均隶属于省。民国3年至17年(1914~1928年),舒城、六安、霍山属安庆道,寿县、霍邱属淮三四道。随后,取消道的设置。民国21年(1932年)寿县、霍邱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六安、舒城、霍山属第三行政督察区。同年10月,安徽省六安、霍山、霍邱,河南省商城,固始5县边境的55个保设立煌县,初属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次年3月划归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7月,寿县、霍邱由第四行政督察区划入第三行政督察区,今全区辖境统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7月,第三行政督察区改为第二行政督察区,驻地六安,辖区未变。解放战争期间,民国36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创建皖西根据地,今地区辖地分属第二、第三两专区。同年9月划六安县西南部成立独山县,改立煌县为金寨县。10月,以户胡为中心成立霍固县。11月,以毛坦厂为中心成立舒六县,下旬将金寨县划为金西、金东两个县和金北办事处。12月,成立寿六合霍县。民国37年1月,划六安东南乡成立六合县,划霍山、英山、岳西三县结合部,以太平畈为中心成立太平县。12月,划六安双河以东,合肥巢湖以西地区成立肥西县,与此同时,撤销舒六、独山、太平三个县。民国38年1月22日,皖西行署第三专署移驻六安城,相应成立六安市。4月,第三专署改称六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隶属皖北行政公署,辖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六南、六北、六安市。不久,六南、六北与六安市合并为六安县。建国前夕,六安专区领六安、霍山、舒城、寿县、霍邱、金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安专区辖境未变。
1952年 2月 4日,增领肥西县。4月12日,皖北行署与皖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六安专署隶属安徽省。
1958年 6月21日,肥西县划归合肥市,7月12日增领庐江县。
1961年 4月13日,肥西县复由合肥市划入六安专区管辖。
1965年 7月14日,庐江县划归巢湖专区。
1971年 3月29日,改专区为地区,辖境未变。
1978年 9月23日,成立六安市,隶属六安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 6月 7日,肥西县划入合肥市管辖。六安行署领一市(六安市)六县(六安县、寿县、霍邱、舒城、金寨、霍山),延至1985年底。
1992年12月,六安市与六安县合并,称六安市(县级)。
1999年 9月,国务院批准六安撤地设市,原县级六安市分设为金安区、裕安区。
2000年 3月,省辖六安市成立。
㈣ 安徽省六安市的历史沿革
六安地区建置历史悠久,夏属皋陶后裔封地——英(今金寨、霍邱境)、六(今六安市北)故六安城又称皋城。
西周至春秋,封国林立,境内先后属英、六、舒蓼、舒鸠、舒庸等侯国。战国时期,诸侯兼并,先后隶属吴、楚。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都寿春(今寿县城),称郢,后亡于秦。
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今六安东南、霍山、舒城大部地区属衡山郡,置潜县,其余属九江郡,置六县、寿春、安丰三县、郡治寿春。
楚汉相争,项羽(前206年)封六地人英(黥)布为九江王,都六(今六安市北西古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英布叛楚投汉。西汉行郡国制,初属衡山国和淮南国。淮南国仍都六。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汉高祖刘邦立少子刘长为淮南王,徙都寿春。今地区辖地,先属九江国,后属淮南国。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以原淮南地封刘安、刘勃、刘赐等三人为淮南、衡山、庐江王。今寿县和六安北属淮南国,金寨、六安、霍山、霍邱属衡山国,舒城县属庐江国。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淮南王安、衡山王赐谋反案发,二王自杀。元狩二年武帝取衡山国内六县、安风、安丰等县首字,改衡山国为六安国,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始。以后郢国交错,迭经兴废。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六安地区统属扬州刺史部,今六安市和六安、霍邱、金寨属六安国,析置六县、蓼县、安风、安丰、阳泉等县,国都六县(今六安市北);霍山、舒城属庐江郢,置潜县、龙舒二县,郡治舒县(庐江县两南);寿县和六安县南部部分地区属九江郡,置寿春、博乡、成德三县,郡治寿春。
东汉分属九江郡、庐江郡。九江郡置寿春、成德二县,庐江郡置六安、潜县、安风、阳泉、安丰、云娄、龙舒等县,统归扬州刺史部管辖。
三国时期,分属魏淮南郡、庐江郡、安丰郡。淮南郡,置寿春、成德二县,郡治合肥;庐江郡置六安、博安、阳泉县,郡治六安;安丰郡置安风、蓼、安丰、云娄等县,郡治安风(今霍邱河口附近)。
西晋时期,今寿县和六安县北部部分地区属淮南郡,置寿春、成德县,郡治寿春,州治先在寿春(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后迁建邺(晋武帝太康三年);今六安、霍山、舒城以及寿县安丰塘西部和霍邱县城东湖东部的淠河两岸,属扬州庐江郡,置六县、潜县、阳泉、舒县、龙舒五县,郡治舒县(今舒城);今霍邱、金寨属豫州安丰郡,置安风、松滋、蓼、安丰、云娄等县,郡治安风(今霍邱县邵岗乡许集)。
东晋十六国时期,今辖地属东晋,寿县属淮南郡,郡治寿春,六安、舒城、霍山以及寿县安丰塘西部和霍邱县城东湖以东淠河两岸,属庐江郡,郡治舒县(今舒城),两郡统属扬州,州治建康(今南京市);霍邱、金寨属豫州义阳郡,郡治弋阳(今光州)。
南北朝时,今六安地区先属南朝宋,宋大明八年(464年)属南豫州,州治当涂。继属南朝齐,齐建武四年(497年)寿县、霍邱、金寨以及六安县北部地区属豫州,析置开化、蒙县、雍丘,安丰、北樵、小黄、松滋七县,舒城、霍山、六安市和六安县的南部地区属南豫州,置潜县、舒县、州治当涂。再属南朝梁,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寿县属豫州,州治梁郡(寿县城),霍山、舒城、六安市和金寨,六安的大部地区属新置霍州,州治岳安郡(今霍山县城)。霍邱县属安丰州,州治安丰郡(今霍邱县河口附近)。继属北朝魏、齐。
隋朝,开皇初年(581年)改岳安县为霍山县,十九年置霍邱县,分属淮南郡、庐江郡,淮南郡析寿春、安丰、霍邱县,郡治寿春;庐江郡置六安、舒城、霍山、淠水、开化五县,郡治合肥(今合肥市)。
唐朝,分属庐州和寿州。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析合肥、庐江县地置舒城县。二十七年新置盛唐县,治在驺虞城(今六安市)。舒城县属庐州。寿州置寿春、霍邱、盛唐、安丰等县。
五代十国,先属吴国,继属南唐,后属后周。
北宋分属淮南西路寿州和庐州。寿州领寿春、安丰、六安、霍邱等县,州治下蔡(今凤台县城)。庐州领舒城县,州治合肥(今合肥市)。重和元年(1118年)升六安县为六安军,直属淮西路。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降六安军为县,升安丰县为安丰军,领原寿州境地,治所寿春。舒城县属庐州。端平元年(1234年)废六安县;景定五年(1264年)恢复六安县、升设六安军,直属淮西路。
元朝,分属河南行省安丰路和庐州路。安丰路,领寿春、安丰、霍邱3县,治所寿春。庐州路领六安州、六安、霍山和舒城县,治所合肥。
明朝,分属凤阳府和庐州府。凤阳府,领寿州和霍邱县。庐州府领六安州(六安县入六安州)和霍山、舒城县。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设安徽省,分属凤阳府、颍州府和庐州府。寿州属凤阳府,霍邱县属颍州府,六安州、霍山县和舒城县属庐州府。雍正二年(1724年)六安州为直隶州,领霍山县。 中华民国成立,改寿州为寿县、六安州为六安县,连同霍邱、舒城、霍山三县均隶属于省。民国3年至17年(1914~1928年),舒城、六安、霍山属安庆道,寿县、霍邱属淮泗道。随后,取消道的设置。民国21年(1932年)寿县、霍邱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六安、舒城、霍山属第三行政督察区。同年10月析安徽省六安、霍山、霍邱,河南省商城、固始5县边境的55个保设立煌县,初属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次年3月划归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7月,寿县、霍邱由第四行政督察区划入第三行政督察区,今全市辖境统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7月,第三行政督察区改为第二行政督察区,驻地六安,辖区未变。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境内和西南边区相继成立多处县级革命政权。民国19年(1930年)4月成立首届霍山县苏维埃政府。民国20年,成立二届霍山县苏维埃政府和霍邱县苏维埃政府以及舒(城)桐(城)庐(江)边区、英(山)霍(山)边区,五县(六安、霍山、商城、罗田、英山)边区苏维埃政府。民国21年,改霍邱县苏维埃政府为红城县苏维埃政府;合并英霍、五县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五星县苏维埃政府。民国23年成立赤城县和赤南县苏维埃政府。民国24年,成立舒(城)霍(山)潜(山)边区苏维埃政府。
解放战争期间,民国36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创建皖西根据地,今地区辖地分属第二、第三两专区。同年9月划六安县西南部成立独山县,改立煌县为金寨县。10月,以户胡为中心成立霍固县。11月,以毛坦厂为中心成立舒六县,下旬将金寨县划为金西、金东两个县和金北办事处。12月,成立寿六合霍县。民国37年1月,划六安东南乡成立六合县,划霍山、英山、岳西三县结合部,以太平畈为中心成立太平县。12月,划六安双河以东,合肥巢湖以西地区成立肥西县,与此同时,撤销舒六、独山、太平三个县。民国38年1月22日,皖西行署第三专署移驻六安城,相应成立六安市。4月,第三专署改称六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隶属皖北行政公署,辖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六南、六北、六安市。不久,六南、六北与六安市合并为六安县,至建国前夕,六安专区领六安、霍山、舒城、寿县、霍邱、金寨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安专区辖境未变。
1952年2月4日,增领肥西县,4月12日,皖北行署与皖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六安专署隶属安徽省。
1958年6月21日,肥西县划归合肥市,7月12日增领庐江县。
1961年4月13日,肥西县复由合肥市划入六安专区管辖。
1965年7月14日,庐江县划归巢湖专区。
1971年3月29日,改专区为地区,辖境未变。
1978年9月23日,成立六安市,隶属六安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6月7日,肥西县划入合肥市管辖。六安行署领一市(六安市)六县(六安、寿县、霍邱、舒城、金寨、霍山),延至1985年底。
1992年12月,六安市与六安县合并,称六安市(县级)。1999年9月,国务院批准六安撤地设市,原县级六安市分设为金安区、裕安区。2000年3月,省辖六安市成立。到2007年,辖金安、裕安两区和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五县,以及省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全市188个乡镇、8个街道。
2015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六安市叶集区,将霍邱县的叶集镇、三元镇、孙岗乡划归叶集区管辖,以叶集镇、三元镇、孙岗乡的行政区域为叶集区的行政区域,叶集区人民政府驻叶集镇花园路88号。
2015年12月3日,国务院(国函[2015]206号)批复同意将六安市寿县划归淮南市管辖。
㈤ 六安历史文化的发展
六安历史文化基本信息大别山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是红军的发源地之一。在鄂豫皖边区的三大武装起义中,有两次发生在今六安境内。
1929年5月,商南(今属金寨)立夏节起义胜利,成立了红三十二师,建立了以商南为中心的豫东南根据地。同年11月,中共六安中心县委领导的六安独山暴动、霍山西镇等地农民起义和明团兵变相继发生,形成了六霍起义的高潮,创建了红三十三师和皖西革命根据地。
1930年4月,建立安徽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霍山县苏维埃政府,霍山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境赤化县、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
皖西六安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1930年3月,红一军成立,辖3个师,其中2个师是皖西部队,六安籍黄浦一期生许继慎任军长、徐向前任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统一了鄂豫皖边区的军事指挥。此后,在皖西地区先后组建了红一军新的第三师、中央独立第一师、中央教导第二师、红四军第十一师、十二师、红二十五军三个师、红二十七军两个师、红二十八军和大量的地方武装,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1932年徐向前指挥的苏家埠战役,是红军史上的空前大捷。在1955年至1964年授衔的开国将军中,全省130位,皖西籍占108位。全国九个将军县,金寨、原六安县名列第二、第六位。
推荐景点:金寨革命烈士博物馆、立夏节起义旧址、苏家埠48天战役旧址
寿春楚文化
寿春楚文化是淮夷文化与楚文化互相影响、渗透、融合而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古文化。其繁荣鼎盛时期,是公元前241年至公元前223年,历时19年。这时寿春是楚国最后一个都城,是楚后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这段时期,楚王室经历国势衰败及其“逃跑主义”的动荡过程,贵族随同动迁所携物品一次比一次贵重、精细,最终形成一种聚积。
寿县是一座楚文化的“地下博物馆”,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有楚大鼎、鄂君启金节、郢爰等。楚文化以其底蕴深厚、遗存丰富、特色鲜明而名闻遐迩,影响后世。
红军文化
六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红一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相继在这里组建和战斗过。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里,六安人民为民族的解放、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30万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同时也炼就了一大批英雄杰出人物。
皖西苏区红军文化的主要艺术形式有,歌谣、戏剧、绘画等。《皖西苏区文化史》中记载的歌谣有300多首,包含了皖西苏区军民斗争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旧社会的苦》、《反国民党歌》、《送郎当红军》、《党是我的亲爹娘》、《红军都是英雄汉》等。皖西苏区的戏剧,都是围绕革命斗争中心任务新编的,演出形式活泼多样,或以话剧,或以地方戏,或以活报剧,或载歌载舞,不受剧种限制,都为时装剧,设备简单。皖西苏区的绘画,多见于画报、报刊插图、大型宣传画、漫画、壁画、小型木牌画等。
庐剧文化
庐剧是六安主要剧种,皖西庐剧主要是西路庐剧,又称“上庐”,唱腔高亢、奔放,保留了较多的小噪子唱法,接近山歌韵味。1953年,专区建立场团合一的“六安地方戏实验剧场”(后改称皖西庐剧团)。随后,庐剧艺术之花在皖西大地竞相绽放。大型庐剧现代戏《妈妈》、《程红梅》晋京演出获得成功。
民歌:六安民歌多以山歌、茶歌、灯歌、秧歌、劳动号子为主,同时还流行许多轻松愉快、曲调优美的民间小调。革命战争年代,六安人民创作了一大批红军歌曲和革命民歌,如《八月桂花遍地开》、《红军到金寨》等。在传统民歌基础上创作的《月亮走,我也走》等歌曲风靡全国。
舞蹈:六安民间舞蹈分布广、种类多、服装鲜艳、舞姿优美。民间舞蹈《十把小扇》、《鵅鸫理窝》于1957年初被选调参加在京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被拍摄成专题资料片,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珍藏。寿县的肘阁、抬阁历史悠久,是古代社火活动的一种舞蹈形式,由成年人以铁架、铁杆或抬着阁楼、亭榭,托着小演员,展现不同戏剧人物或民间故事人物造型,具有惊险、奇趣的特点。
曲艺:六安民间曲艺独具特色,有“四弦书”、“锣鼓书”、“花鼓”、“大鼓书”、“淮词”、“寿州锣鼓”等。锣鼓书唯六安独有,早期的锣鼓书伴奏仅一锣一鼓,后来逐渐加入民族管弦乐器,传统曲目有《休丁香》、《杜十娘》等。寿州锣鼓表现力十分丰富,它既有我国南方锣鼓特别是江浙一带“十翻锣鼓”的舒缓、柔和,又有北方中原地区“威风锣鼓”的高亢、激昂。
剪纸:六安民间剪纸的特点是线条圆润、流畅、舒展,艺术夸张得体,人物形态丰满,栩栩如生。新型剪纸在传统艺术手法上融入刀刻、手撕新工艺,创作内容、形式都有很大发展,艺术作品清新别致,布局奇特,尤以手撕纸令人叫绝。
灯会:六安民间灯会广为流行,每逢春节、元宵节或重大喜庆日,群众都有闹花灯的习俗。常见的有龙灯、狮子灯、花鼓灯、高跷、花篮、花车、旱船等20多种,风格各异。每逢灯会,家家户户红灯高挂,鞭炮齐鸣,热闹非凡。
㈥ 六安的文化历史延伸到多少年前
六安市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现辖金安、裕安两区和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五县,以及省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全市159个乡镇、8个街道、85个城市社区、2846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总人口695.5万人。有29个民族,以汉族人口为主,少数民族占0.7%,以回族居多。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完成439.83亿元,其中一产112.11亿元、二产158.86亿元、三产168.86亿元;财政收入32.9亿元。
远在新石器时代,六安就有人类活动。上古时,这里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动和聚居地。“皋陶卒,葬之于六(音lù)。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故六安又称“皋城”。至西周,境内形成英、六、蓼、群舒诸方国。春秋、战国时期属楚。秦属九江郡。公元前 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国,“六安”之名沿袭至今。三国时由魏控制。两晋时,分属豫周的安丰郡,扬州的淮南郡、庐江郡。隋时,分属淮南郡和庐江郡。唐时,分属寿州和庐州,其间置舒城县和盛唐县。两宋时,大致与唐相当。元末,始设六安州。明时,北属寿州、南属六安州。清初,属江南行省右布政使司所辖的寿州和六安州。江南行省改为江苏、安徽两省后,属安徽省凤颍六泗道的六安州。中华民国初年,寿县、霍邱属安徽省淮泗道,其余县区属安徽省安庆道。1931年,六安、霍山(含今金寨县一部分)和英山、罗田、商城五县成立工农民主政权,曾称“五星县”。1940年,改称第二行政督察区。1947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 1949年1月,六安解放,4月,成立六安地区专员公署,隶属皖北行署。1952年,皖北行署与皖南行署合并为安徽省。此后,庐江县一度划入六安专区,后划归巢湖专区;肥西县曾两度划入六安专区,后划归合肥市。1978年,以六安县城关及近郊组建县级六安市。1992年12月,六安市与六安县合并,称六安市(县级)。1999年9月,国务院批准六安撤地设市,原县级六安市分设为金安区、裕安区。2000年3月,省辖六安市成立。
六安历史上是战略要地。古诗赞曰:“屏障东南水陆通,六安不与别州同。山环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发生在这里的不少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战国后期,楚考烈王迁都寿春,使寿春成为楚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公元383年10月,东晋迎战前秦,在寿阳(今寿县)淝水取得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的胜利,改变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开始了南北朝对峙。辛亥革命时期,寿州崛起的淮上军,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支劲旅,先后光复了六安、霍邱、颍上、阜阳等23个州县,推动了江淮地区的革命发展,在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㈦ 六安的历史沿革
六安地区建置历史悠久,夏属皋陶后裔封地——英(今金寨、霍邱境)、六(今六安市北)故六安城又称皋城。
西周至春秋,封国林立,境内先后属英、六、舒蓼、舒鸠、舒庸等侯国。战国时期,诸侯兼并,先后隶属吴、楚。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都寿春(今寿县城),称郢,后亡于秦。
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今六安东南、霍山、舒城大部地区属衡山郡,置潜县,其余属九江郡,置六县、寿春、安丰三县、郡治寿春。
楚汉相争,项羽(前206年)封六地人英(黥)布为九江王,都六(今六安市北西古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英布叛楚投汉。西汉行郡国制,初属衡山国和淮南国。淮南国仍都六。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汉高祖刘邦立少子刘长为淮南王,徙都寿春。今地区辖地,先属九江国,后属淮南国。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以原淮南地封刘安、刘勃、刘赐等三人为淮南、衡山、庐江王。今寿县和六安北属淮南国,金寨、六安、霍山、霍邱属衡山国,舒城县属庐江国。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淮南王安、衡山王赐谋反案发,二王自杀。元狩二年武帝取衡山国内六县、安风、安丰等县首字,改衡山国为六安国,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始。以后郢国交错,迭经兴废。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六安地区统属扬州刺史部,今六安市和六安、霍邱、金寨属六安国,析置六县、蓼县、安风、安丰、阳泉等县,国都六县(今六安市北);霍山、舒城属庐江郢,置潜县、龙舒二县,郡治舒县(庐江县两南);寿县和六安县南部部分地区属九江郡,置寿春、博乡、成德三县,郡治寿春。
东汉分属九江郡、庐江郡。九江郡置寿春、成德二县,庐江郡置六安、潜县、安风、阳泉、安丰、云娄、龙舒等县,统归扬州刺史部管辖。
三国时期,分属魏淮南郡、庐江郡、安丰郡。淮南郡,置寿春、成德二县,郡治合肥;庐江郡置六安、博安、阳泉县,郡治六安;安丰郡置安风、蓼、安丰、云娄等县,郡治安风(今霍邱河口附近)。
西晋时期,今寿县和六安县北部部分地区属淮南郡,置寿春、成德县,郡治寿春,州治先在寿春(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后迁建邺(晋武帝太康三年);今六安、霍山、舒城以及寿县安丰塘西部和霍邱县城东湖东部的淠河两岸,属扬州庐江郡,置六县、潜县、阳泉、舒县、龙舒五县,郡治舒县(今舒城);今霍邱、金寨属豫州安丰郡,置安风、松滋、蓼、安丰、云娄等县,郡治安风(今霍邱县邵岗乡许集)。
东晋十六国时期,今辖地属东晋,寿县属淮南郡,郡治寿春,六安、舒城、霍山以及寿县安丰塘西部和霍邱县城东湖以东淠河两岸,属庐江郡,郡治舒县(今舒城),两郡统属扬州,州治建康(今南京市);霍邱、金寨属豫州义阳郡,郡治弋阳(今光州)。
南北朝时,今六安地区先属南朝宋,宋大明八年(464年)属南豫州,州治当涂。继属南朝齐,齐建武四年(497年)寿县、霍邱、金寨以及六安县北部地区属豫州,析置开化、蒙县、雍丘,安丰、北樵、小黄、松滋七县,舒城、霍山、六安市和六安县的南部地区属南豫州,置潜县、舒县、州治当涂。再属南朝梁,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寿县属豫州,州治梁郡(寿县城),霍山、舒城、六安市和金寨,六安的大部地区属新置霍州,州治岳安郡(今霍山县城)。霍邱县属安丰州,州治安丰郡(今霍邱县河口附近)。继属北朝魏、齐。
隋朝,开皇初年(581年)改岳安县为霍山县,十九年置霍邱县,分属淮南郡、庐江郡,淮南郡析寿春、安丰、霍邱县,郡治寿春;庐江郡置六安、舒城、霍山、淠水、开化五县,郡治合肥(今合肥市)。
唐朝,分属庐州和寿州。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析合肥、庐江县地置舒城县。二十七年新置盛唐县,治在驺虞城(今六安市)。舒城县属庐州。寿州置寿春、霍邱、盛唐、安丰等县。
五代十国,先属吴国,继属南唐,后属后周。
北宋分属淮南西路寿州和庐州。寿州领寿春、安丰、六安、霍邱等县,州治下蔡(今凤台县城)。庐州领舒城县,州治合肥(今合肥市)。重和元年(1118年)升六安县为六安军,直属淮西路。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降六安军为县,升安丰县为安丰军,领原寿州境地,治所寿春。舒城县属庐州。端平元年(1234年)废六安县;景定五年(1264年)恢复六安县、升设六安军,直属淮西路。
元朝,分属河南行省安丰路和庐州路。安丰路,领寿春、安丰、霍邱3县,治所寿春。庐州路领六安州、六安、霍山和舒城县,治所合肥。
明朝,分属凤阳府和庐州府。凤阳府,领寿州和霍邱县。庐州府领六安州(六安县入六安州)和霍山、舒城县。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设安徽省,分属凤阳府、颍州府和庐州府。寿州属凤阳府,霍邱县属颍州府,六安州、霍山县和舒城县属庐州府。雍正二年(1724年)六安州为直隶州,领霍山县。
中华民国成立,改寿州为寿县、六安州为六安县,连同霍邱、舒城、霍山三县均隶属于省。民国3年至17年(1914~1928年),舒城、六安、霍山属安庆道,寿县、霍邱属淮泗道。随后,取消道的设置。民国21年(1932年)寿县、霍邱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六安、舒城、霍山属第三行政督察区。同年10月析安徽省六安、霍山、霍邱,河南省商城、固始5县边境的55个保设立煌县,初属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次年3月划归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7月,寿县、霍邱由第四行政督察区划入第三行政督察区,今全市辖境统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7月,第三行政督察区改为第二行政督察区,驻地六安,辖区未变。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境内和西南边区相继成立多处县级革命政权。民国19年(1930年)4月成立首届霍山县苏维埃政府。民国20年,成立二届霍山县苏维埃政府和霍邱县苏维埃政府以及舒(城)桐(城)庐(江)边区、英(山)霍(山)边区,五县(六安、霍山、商城、罗田、英山)边区苏维埃政府。民国21年,改霍邱县苏维埃政府为红城县苏维埃政府;合并英霍、五县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五星县苏维埃政府。民国23年成立赤城县和赤南县苏维埃政府。民国24年,成立舒(城)霍(山)潜(山)边区苏维埃政府。
解放战争期间,民国36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创建皖西根据地,今地区辖地分属第二、第三两专区。同年9月划六安县西南部成立独山县,改立煌县为金寨县。10月,以户胡为中心成立霍固县。11月,以毛坦厂为中心成立舒六县,下旬将金寨县划为金西、金东两个县和金北办事处。12月,成立寿六合霍县。民国37年1月,划六安东南乡成立六合县,划霍山、英山、岳西三县结合部,以太平畈为中心成立太平县。12月,划六安双河以东,合肥巢湖以西地区成立肥西县,与此同时,撤销舒六、独山、太平三个县。民国38年1月22日,皖西行署第三专署移驻六安城,相应成立六安市。4月,第三专署改称六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隶属皖北行政公署,辖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六南、六北、六安市。不久,六南、六北与六安市合并为六安县,至建国前夕,六安专区领六安、霍山、舒城、寿县、霍邱、金寨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安专区辖境未变。
1952年2月4日,增领肥西县,4月12日,皖北行署与皖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六安专署隶属安徽省。
1958年6月21日,肥西县划归合肥市,7月12日增领庐江县。
1961年4月13日,肥西县复由合肥市划入六安专区管辖。
1965年7月14日,庐江县划归巢湖专区。
1971年3月29日,改专区为地区,辖境未变。
1978年9月23日,成立六安市,隶属六安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6月7日,肥西县划入合肥市管辖。六安行署领一市(六安市)六县(六安、寿县、霍邱、舒城、金寨、霍山),延至1985年底。
1992年12月,六安市与六安县合并,称六安市(县级)。1999年9月,国务院批准六安撤地设市,原县级六安市分设为金安区、裕安区。2000年3月,省辖六安市成立。到2007年,辖金安、裕安两区和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五县,以及省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
2015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六安市叶集区,将霍邱县的叶集镇、三元镇、孙岗乡划归叶集区管辖,以叶集镇、三元镇、孙岗乡的行政区域为叶集区的行政区域,叶集区人民政府驻叶集镇花园路88号。
2015年12月3日,国务院(国函[2015]206号)批复同意将六安市寿县划归淮南市管辖,至此,形成今六安市行政区域。
㈧ 六安各地名的来历
六安历史悠久。上古时,这里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动和聚居地。“皋陶卒,葬之于六(音)。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故六安又称“皋城”。至西周,境内形成英、六、蓼、群舒诸方国。春秋、战国时期属楚。秦属九江郡。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国,“六安”之名沿袭至今。
寿县是楚文化的故乡、豆腐的发源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成了一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春秋战国时期,地称州来、寿春,先后为蔡、楚两国的建都之所。秦汉时曾为九江郡治、淮南国国都。西晋为扬州州治,东晋改称寿阳。隋唐为寿州。1912年后称寿县
霍邱县位于六安市西北部,淮河中游南岸。西周为蓼国,春秋为楚之蓼邑,后曾建置安凤、阳泉、松滋等县。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始置霍邱县。
金寨县位于六安市西南,皖鄂豫三省结合部。原名立煌县。1947年9月刘邓大军解放金家寨,改县名为金寨县
霍山春秋属楚。汉为潜县地。南朝梁置霍州。梁天监六(公元507年),置岳安郡岳安县。隋开皇初年改为霍山县。唐以后曾一度改名开化县、武昌县、盛唐县。明弘治年间复置霍山县。
舒城县位于六安市东南部。古为群舒国地。汉置舒县,后又析置龙舒县。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定名舒城县。
㈨ 六安的历史
远在新石器时代,六安就有人类活动。尧舜禹时,这里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动和聚居地,“皋陶卒,葬之于六(lù)。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夏属皋陶后裔封地——英(今金寨、霍邱境)、六(今六安市北) 故六安城又称皋城。西周至春秋,封国林立,境内先后属英、六、舒蓼、舒鸠、舒庸等侯国。战国时期,诸侯兼并,先后隶属吴、楚。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都寿春(今寿县城),称郢,后亡于秦。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今六安东南、霍山、舒城大部地区属衡山郡,置潜县,其余属九江郡,置六县、寿春、安丰三县、郡治寿春。楚汉相争,项羽(前206年)封六地人英布为九江王,都六(今六安市北西古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英布叛楚投汉。西汉行郡国制,初属衡山国和淮南国。淮南国仍都六。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汉高祖刘邦立少子刘长为淮南王,徒都寿春。今地区辖地,先属九江国,后屈淮南国。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以原淮南地封刘安、刘勃、刘赐等三人为淮南、衡山、庐江王。今寿县和六安北属淮南国,金寨、六安、霍山、霍邱属衡山国,舒城县属庐江国。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淮南王安、衡山王赐谋反案发,二王自杀。元狩二年武帝取衡山国内六县、安风、安丰等县首字,别衡山国为六安国,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始。以后郢国交错,迭经兴废。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六安地区统属扬州刺史部,今六安市和六安、霍邱、金寨属六安国,析置六县、蓼县、安风、安丰、阳泉等县,国都六县(今六安市北);霍山、舒城属庐江郢,置潜县、龙舒二县,郡治舒县(庐江县西南);寿县和六安县南部部分地区属九江郡,置寿春、博乡、成德三县,郡治寿春。东汉分属九江郡、庐江郡。九江郡置寿春、成德二县,庐江郡置六安、潜县、安风、阳泉、安丰、云娄、龙舒等县,统归扬州刺史部管辖。三国时期,分属魏淮南郡、庐江郡、安丰郡。淮南郡,置寿春、成德二县,郡治合肥;庐江郡置六安、博安、阳泉县,郡治六安;安丰郡置安风、蓼、安丰、云娄等县,郡治安风(今霍邱河口附近)。西晋时期,今寿县和六安县北部部分地区属淮南郡,置寿春、成德县,郡治寿春,州治先在寿春(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后迁建邺(晋武帝太康三年);今六安、霍山、舒城以及寿县安丰塘西部和霍邱县城东湖东部的淠河两岸,属扬州庐江郡,置六县、潜县、阳泉、舒县、龙舒五县,郡治舒县(今舒城);今霍邱、金寨属豫州安丰郡,置安风、松滋、蓼、安丰、云娄等县,郡治安风(今霍邱县邵岗乡许集)。东晋十六国时期,今辖地属东晋,寿县属淮南郡,郡治寿春,六安、舒城、霍山以及寿县安丰塘西部和霍邱县城东湖以东淠河两岸,属庐江郡,郡治舒县(今舒城),两郡统属扬州,州治建康(今南京市);霍邱、金寨属豫州义阳郡,郡治弋阳(今光州)。南北朝时,今六安地区先属南朝宋,宋大明八年(464年)属南豫州,州治当涂。继属南朝齐,齐建武四年(497年)寿县、霍邱、金寨以及六安县北部地区属豫州,析置开化、蒙县、雍丘,安丰、北樵、小黄、松滋七县,舒城、霍山、六安市和六安县的南部地区属南豫州,置潜县、舒县、州治当涂。再属南朝梁,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寿县属豫州,州治梁郡(寿县城),霍山、舒城、六安市和金寨,六安的大部地区属新置霍州,州治岳安郡(今霍山县城)。霍邱县属安丰州,州治安丰郡(今霍邱县河口附近)。继属北朝魏、齐。隋朝,开皇初年(581年)改岳安县为霍山县,十九年置霍邱县,分束淮南郡、庐江郡,淮南郡析寿春、安丰、霍邱县,郡治寿春;庐江郡置六安、舒城、霍山、淠水、开化五县,郡治合肥。唐朝,分属庐州和寿州。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析合肥、庐江县地置舒城县。二十七年新置盛唐县,治在驺虞城(今六安市)。舒城县属庐州。寿州置寿春,霍邱、盛唐、安丰等县。五代十国,先属吴国,继属南唐,后属后周。北宋分属淮南西路寿州和庐州。寿州领寿春、安丰、六安、霍邱等县,州治下蔡(今风台县城)。庐州领舒城县,州治合肥。重和元年(1118年)升六安县为六安军,直属淮西路。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降六安军为县,升安丰县为安丰军,领原寿州境地,治所寿春。舒城县属庐州。端平元年(1234年)废六安县;景定五年(1264年)恢复六安县、升设六安军,直属淮西路。元朝,分属河南行省安丰路和庐州路。安丰路,领寿春、安丰、霍邱3县,治所寿春。庐州路领六安州、六安、霍山和舒城县,治所合肥。明朝,分属南直隶下的凤阳府和庐州府。凤阳府,领寿州和霍邱县。庐州府领六安州(六安县入六安州)和霍山、舒城县。清朝,满清入关后,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在原南直隶的管辖范围设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设安徽省,分属庐州府、凤阳府和颖州府。六安州、霍山县和舒城县属庐州府,寿州属凤阳府,霍邱县属颖州府。雍正二年(1724年)六安州为直隶州,领霍山县。中华民国成立,改寿州为寿县、六安州为六安县,连同霍邱、舒城、霍山三县均隶属于省。民国3年至17年(1914~1928年),舒城、六安、霍山属安庆道,寿县、霍邱属淮三四道。随后,取消道的设置。民国21年(1932年)寿县、霍邱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六安、舒城、霍山属第三行政督察区。同年10月,安徽省六安、霍山、霍邱,河南省商城,固始5县边境的55个保设立煌县,初属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次年3月划归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7月,寿县、霍邱由第四行政督察区划入第三行政督察区,今全区辖境统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7月,第三行政督察区改为第二行政督察区,驻地六安,辖区未变。解放战争期间,民国36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创建皖西根据地,今地区辖地分属第二、第三两专区。同年9月划六安县西南部成立独山县,改立煌县为金寨县。10月,以户胡为中心成立霍固县。11月,以毛坦厂为中心成立舒六县,下旬将金寨县划为金西、金东两个县和金北办事处。12月,成立寿六合霍县。民国37年1月,划六安东南乡成立六合县,划霍山、英山、岳西三县结合部,以太平畈为中心成立太平县。12月,划六安双河以东,合肥巢湖以西地区成立肥西县,与此同时,撤销舒六、独山、太平三个县。民国38年1月22日,皖西行署第三专署移驻六安城,相应成立六安市。4月,第三专署改称六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隶属皖北行政公署,辖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六南、六北、六安市。不久,六南、六北与六安市合并为六安县。建国前夕,六安专区领六安、霍山、舒城、寿县、霍邱、金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安专区辖境未变。1952年 2月 4日,增领肥西县。4月12日,皖北行署与皖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六安专署隶属安徽省。1958年 6月21日,肥西县划归合肥市,7月12日增领庐江县。1961年 4月13日,肥西县复由合肥市划入六安专区管辖。1965年 7月14日,庐江县划归巢湖专区。1971年 3月29日,改专区为地区,辖境未变。1978年 9月23日,成立六安市,隶属六安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 6月 7日,肥西县划入合肥市管辖。六安行署领一市(六安市)六县(六安县、寿县、霍邱、舒城、金寨、霍山),延至1985年底。1992年12月,六安市与六安县合并,称六安市(县级)。1999年 9月,国务院批准六安撤地设市,原县级六安市分设为金安区、裕安区。2000年 3月,省辖六安市成立。
㈩ 六安市的来历。
公元前 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国,“六安”之名沿袭至今。
上古时,这里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动和聚居地。“皋陶卒,葬之于六(音lù)。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故六安又称“皋城”。
至西周,境内形成英、六、蓼、群舒诸方国。春秋、战国时期属楚。秦属九江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