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又是这种题,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是辛亥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版,帝国主义加强了权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清末“新政”的破产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由于其根本目的在于延续其反动统治,清政府不断借改革之名加强皇权,最终使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没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统治危机。
(3)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并成为革命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这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
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频考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一)民族危机加深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甘当“洋人的朝廷”。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产的利权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日俄战争)。1903年--1904年英国发动了对中国西藏的侵略,强逼西藏地方政府签订《拉萨条约》,阴谋分列中国领土。
(二)社会矛盾的尖锐
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等,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追加,种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从中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
正是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同时,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三)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革命酝酿之际,正是清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之时。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此后,陆续推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包括: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颁布新的学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综观“新政”,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政治制度改革的滞后,丝毫没有触动从朝廷到地方体现封建专制的整套统治机构,这套机构所派生的种种弊端自然也无从消除。不少“新政”流于一纸空文。而财政的困难也限制着“新政”的推行,甚至借机摊牌加重人民的负担。
1906年清政府又宣布“预备仿行宪政”。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为了巩固皇权,清政府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立即召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同时却不断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事实表明,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革命不可避免。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㈢ 导致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阶级条件)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思想条件)专
3、革属命团体广泛建立(组织条件)
4、四川保路运动(外部条件)
第一,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经济上,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物质基础;
阶级力量上,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成长起来,为量进一步壮大;
思想上,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逐渐成为社会主要思潮;
组织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同盟会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政党统一领导的新阶段;
政治上.三民主义的提出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共同的奋斗纲领,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二,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清廷立宪失败后进一步孤立衰落,革命势力在收回利权的斗争和武装起义中人断壮大。
第三,革命时机成熟。保路运动调动湖北新军,清廷在湖北统治空虚,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㈣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甲午一役,中国败北,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了戊戌变法,但只持续了103天便失败了,紧接着是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其结果是1901年9月《辛丑条约》的签订。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已经完全控制了清政府。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疯狂地掠夺原料、矿山和铁路利权,严重损害了中国社会经济利益,加之列强在争夺中国的过程中矛盾重重,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
由于《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要偿还巨额的赔款,便大肆增加苛捐杂税,地方官员又中饱私囊,使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各地人民抗捐抗税抗租斗争不断,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二、清末“新政”破产,“皇族内阁”的产生使得立宪派完全失望
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延续自身的反动统治,清政府在清末实行了“新政”,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尤其是鼓励留学,废除科举考试的措施,客观上使一些青年知识分子留学海外,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提供了条件。
在政治制度上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效仿日本君主立宪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而在被迫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里9名是满族,其中7名是皇族,这样的“皇族内阁”使立宪派非常失望,开始转向革命。
三、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从洋务运动开始产生新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时期,甲午战争后几年,特别是到新政时期的几年,除了官办的一些企业进一步发展以外,民办的、商办的这些企业也有比较大的发展。
资产阶级的氛围慢慢成长起来了,不光是资产阶级的人数有了比较大的增加,而且资产阶级,商人形成了自己的组织,有组织以后,它就会谋取自己的利益,有组织的采取行动,清政府的立宪迟迟不推行,使这部分有一定经济力量,也有一定知识程度的新兴阶层被排除在参政的队伍之外。所以,他们成了一个要求政治改革的重要力量。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一批资产阶级团体建立,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建立了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使得革命具备了阶级基础。同时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遣的留学生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骨干力量。
四、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甲午战争以后,有更多的中国人出去留学,特别是到日本留学,很多人学习军事,就成了新军的主要源头,好多新军的将领都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
当时的资产阶段革命派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如孙中山写了《中国革命的真解决》,提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并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这都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围绕“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的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正是这些条件的具备,使得辛亥革命得以爆发,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客观社会条件。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㈤ 1.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从根本上说,是()
正确答案C,对于原因的问题来说,最根本上的原因都是经济问题 但答案中没有直接提到,四项中只有C项与经济联系较直接。
本题中A指的是主要是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时期。
如果没有根本二字BCD都正确,B项指清政府实行“新政”改革,最后以失败告终;D项主要说明了阶级基础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骨干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㈥ 论述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从历史趋势来看,来清政府在源镇压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实施新政破产后,其腐朽、反动的本质进一步暴露。随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近代中国两大社会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同清朝政府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由改良发展到革命已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所以,20世纪前十年,辛亥革命发生的条件己经成熟。
具体表现在:
第一,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经济上,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物质基础;
阶级力量上,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成长起来,为量进一步壮大;
思想上,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逐渐成为社会主要思潮;
组织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同盟会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政党统一领导的新阶段;
政治上.三民主义的提出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共同的奋斗纲领,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二,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清廷立宪失败后进一步孤立衰落,革命势力在收回利权的斗争和武装起义中人断壮大。
第三,革命时机成熟。保路运动调动湖北新军,清廷在湖北统治空虚,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㈦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是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如下:
1、民族危机加深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
2、社会矛盾激化。
为了支付对外巨额赔款,清政府追加税收,巧立名目,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正是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3、清末“新政”的破产。为摆脱《辛丑条约》签订后的国内外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宣布实行“新政”,改革措施包括:
①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②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③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
④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废除科举考试。
(7)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是什么扩展阅读
辛亥革命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开始的。”辛亥革命的领袖们,则认识到要救国必须革命,要想救亡图存,只能是推翻封建皇权。
随着封建帝制的废除,依附于封建帝制的种种丑恶制度也被次第扫除,例如世袭制度、太监制度、包衣制度等等。民族平等、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呼声在中华大地回荡。空前的民主气象,竞办实业的浪潮,形成了生机勃勃的局面。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正因为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㈧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九袋
拿当兵的不当人
㈨ 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从历史趋势来看,清政府在镇压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实施新政破产后,其腐朽、反动的本质进一步暴露。随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近代中国两大社会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同清朝政府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由改良发展到革命已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所以,20世纪前十年,辛亥革命发生的条件己经成熟。
具体表现在:
第一,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经济上,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物质基础;
阶级力量上,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成长起来,为量进一步壮大;
思想上,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逐渐成为社会主要思潮;
组织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同盟会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政党统一领导的新阶段;
政治上.三民主义的提出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共同的奋斗纲领,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二,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清廷立宪失败后进一步孤立衰落,革命势力在收回利权的斗争和武装起义中人断壮大。
第三,革命时机成熟。保路运动调动湖北新军,清廷在湖北统治空虚,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你再把它写的具体一点,分析一下,+上你的意见看法 稍加润色。那便是论文了。
㈩ 导致“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阶级条件)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专泛传播(思想条件)属
3、革命团体广泛建立(组织条件)
4、四川保路运动(外部条件)
第一,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经济上,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物质基础;
阶级力量上,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成长起来,为量进一步壮大;
思想上,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逐渐成为社会主要思潮;
组织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同盟会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政党统一领导的新阶段;
政治上.三民主义的提出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共同的奋斗纲领,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二,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清廷立宪失败后进一步孤立衰落,革命势力在收回利权的斗争和武装起义中人断壮大。
第三,革命时机成熟。保路运动调动湖北新军,清廷在湖北统治空虚,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