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京都念慈庵有多少年历史了
京都念慈庵到现在约有297-357年的历史。
京都念慈庵的品牌来历,相传是在清代康熙年间,具体年月岁已不可考,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其在位时间是1662年-1722年,至今有297-357的时间。
京都念慈庵的故事,发生在康熙年间,因此其历史应在297-357之间。
京都念慈庵的故事,是说在清朝康熙年间,县令杨谨因为孝敬母亲,被人们称为“杨孝廉”。他幼年丧父,母亲因为长期辛苦劳作,得了肺弱咳嗽的病,总也治不好。
孝子杨孝廉非常着急,四处寻访名医为母亲治病,终于从神医叶天士那里得到了蜜炼川贝枇杷膏药方,治好了母亲的病。
及后,杨太夫人以八十四高龄仙逝,临终前并嘱咐杨孝廉广制蜜炼川贝枇杷膏造福人世。
杨孝廉为纪念母亲和叶天士的恩泽,便以“念慈庵”之名制膏布施,且遵循秘方,用十余种珍贵药材,炼制而成川贝枇杷膏,并绘出“孝亲图”商标,督促后人不能失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念慈菴川贝枇杷膏自推出之后即深受大众好评,为此,杨氏后人在北京设厂生产,在“念慈菴”前加上“京都”二字,自此定名为“京都念慈菴蜜炼川贝枇杷膏”。
(1)高桥糕有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在近代时期,杨孝廉后人参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维新变法”,失败后遭清政府迫害流亡至日本京都,在京都开作坊炼制川贝琵琶膏,以符先人济世之旨。
后重回中国,分别在北京、广州设厂生产,抗战爆发后,杨家举家南迁,再移香港。
杨氏后人因“北人南迁”,不谙南方习性及港埠法令,又计划移民巴西,恐“京都念慈庵川贝枇杷膏”妙方束之高阁,殊为可惜。
于是郑重托付谢兆邦先生,务必使此膏流通不辍,谢兆邦先生乃秉持杨氏心意,1946年在香港设立京都念慈庵总厂有限公司,继续以正统正方正药嘉惠世人,并也随药公布原方,不敢藏私。
经由谢先生多年的正派经营,京都念慈庵在世界各地都享有卓著的声誉。
⑵ 高桥松饼的悠久历史
传说明末清初,浦东清溪镇上家家都会做各类塌饼招待亲友,后清溪镇毁于倭寇焚掠,此种点心及习俗便传至浦东高桥镇,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镇上一大户赵小其之妻为做塌饼高手,所做之饼,小巧可口,又松又脆,入口即化;后赵家败落,为谋生计,赵妻将自制松饼,提篮小卖于茶坊烟铺,深受食客欢迎,被美称为“松饼”。
1925年,高桥镇张家弄妇女黄金娣,精心学习松饼制作技艺,并改进配料,以家庭小作坊方式生产,销售给镇上店铺,因其所制松饼皮薄、层多、馅足、酥松、香糯而声名鹊起。1931年,黄夫周百川在北街开店,招牌为“周正记”,并以“起首老店、松饼专家”自诩,一炮打响。从此群起仿效,全镇产销松饼店铺最盛时期达18家之多。
1930年前后,高桥商人张锦章在西街开设高桥食品公司,聘请茶食名师改进松饼技艺,使其越做越完美,并创制薄脆、一捏酥、麻酥、五香片等其它食品系列。同时不仅在高桥海滨浴场、天灯口轮船码头开设分店,还在上海福州路会乐里口、老西门、霞飞路(今淮海路)等处开设四家门市部。另有镇上“朱长丰”女店主黄静义与该店师傅陆采庆合股在高庙庆宁寺分设作坊,后发展为沪东食品厂。还有该店学徒马和尚于1942年前后,在上海永嘉路开设高桥食品厂(后改称上海高桥食品厂)。高桥松饼由此走出高桥,名扬上海市区。
解放后,地方上仍十分重视扶植松饼生产。1952年组织9家联营店,为打开销路,在市联社的协助下,由市食品一店、市中百一店、友谊商店和上海农场等广为经销此项特产。1955年10月,由周正记、王泰和新号、杨祥兴、口福、施祥兴、刘永兴、联社、一品8家糕饼工场和一些夫妻老婆店,合并为上海市高桥松饼生产小组。1958年10月又和王泰和、瞿永泰、生大、德和、林源茂等公私合营户合并,成立地方国营浦东食品厂。1960年该厂归川沙县商业局领导,改名上海市川沙县高桥食品厂,1993年更名为浦东新区高桥食品厂。
⑶ 湘子桥有多少年历史了﹖
湘子桥即广来济桥,一说桥是自湘灵(湘水之神)架起的,故名“湘桥”。一说桥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所建,故名湘子桥。
湘子桥是我国现有四大古桥之一,在广东省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湘子桥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潮州知军州事曾汪主持建西桥九墩,于宝庆二年(1226)完成;绍兴元年(1194),知军州事沈崇禹主持东桥九墩,到开禧二年(1206)完成。明宣德十年(1435),潮州知府王源采西湖山石用以修桥,西桥段增至十墩,东桥段增至十三墩,墩高五、六丈,每墩上建望楼,正德八年(1513),复增建一墩一楼,共二十四墩,中间“设舟船二十四只梭形串连结成浮桥。周以栏盾铁缘,连亘以渡往来,打开可通大船。
所以按始建距今已经843年,按建成距今已500年。
⑷ 正宗的盘龙糕由来和历史是怎样的
“盘龙糕”是一道经典的鄂菜,更是湖北天门、仙桃等地的名肴。它是把鱼、肉剁烂后加入调味料拌匀,放入小块状的容器内,再入蒸笼中蒸成的美味佳肴,这块状的食物是“吃鱼不见鱼”、“吃肉不见肉”,但是品尝一口,即可吃到鱼的鲜美,又可吃到肉香。相传它的由来,与明朝的皇位继承有关。明朝有位皇帝比较宠爱年轻的太子,把他封王于天津,以便就近召见、照料,另位年长的太子,不得父皇的欢心而被封王于湖北天门。这位皇帝在临终前,希望年轻的太子能继承皇位,于是命令宰相起草一份遗诏:“…先到北京城奔丧者继承皇位…”,因为天津离北京只有一百多公里,而湖北天门离北京却有一千多公里。不久就传来父皇驾崩和遗诏内容的消息,这位年长的太子就着急万分,幸好他的谋士献计,叫他装扮成皇帝点名的重案犯“钦犯”,轻车简从、日夜兼程直奔北京城。乔装成钦犯的太子吃了惯山珍海味,肯定吞不下粗茶淡饭,假若这几天在路上也吃大鱼大肉,一定会曝光泄底,这要如何是好呢?这时随行的厨师急中生计,就把鱼、肉剁烂后加些调味料拌匀,蒸成一片片块状的食物,它是“吃鱼不见鱼”、“吃肉不见肉”的美味佳肴,可方便取食,更可蒙混人的耳目。于是年长的太子就吃着这种食物,坐着囚车,日以继夜飞奔北京城,各州县的官员也不敢怠慢,为他换上快马,加速前进,不消几天的功夫就赶抵北京城奔丧,依据遗诏而继承了皇位。乐极生悲,近在咫尺的天津太子以为皇位到手,各州县的官员为讨好“未来皇上”,呈上美食美女,极力的挽留他,在吃喝玩乐下担误了行程,竟落后远在千里的天门王,错失盘登龙位的良机。俗话说:“大意失荆州”,凡事要步步为营,否则阴沟也会翻大船的。更要有“行百里半九十”的心态,凡事要坚持到底,千万不可半途而废,才能享受到最后的胜利果实,否则为山九仞而功亏一篑,万分可惜。于是,这位新登基的皇帝认为这块状的食物,对他的盘登龙位有功,就御赐这道菜为“盘龙糕”。从此盘龙糕就在湖北天门、仙桃等地广为流传,遂成为当地的名肴。
⑸ 吃年糕已有2千多年历史,是为了纪念谁
春节习俗----吃年糕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⑹ 【历史】高桥是清当过几年首相
高桥是清(たかはしこれきよ,1854年9月19日-1936年2月26日),是第20届日本首相、第7届日本银行总裁。在 冈田启介内阁任大藏大臣时,因反对为扩军而增加财政支出而被日本陆军所嫉恨,二二六事件被陆军兵变士兵暗杀。高桥是清生活于日本由弱到强、开始侵略邻国的时代,他在思想上积极主张对外扩张、在行动上为侵略战争效劳,是日本对外侵略的鼓吹者和身体力行者之一。特别是他所推行的高桥财政,助长了日本的对外侵略,突质上是军国主义财政、战争财政。高桥是清是日本近代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人物。半年首相,八届藏相。
⑺ 上海高桥的历史!急!急!急!
高桥,又名翁家桥,跨黄潼港(始建年不详,同治年间重建),桥不高而名颇著,镇以桥得名。镇东北一公里处有清浦镇,清初清浦港淤积,集市南移,遂兴高桥镇。镇处黄浦江下游,位于县境的西北隅,距县城西北20.5公里,为县直属镇之一。镇呈“凸”字形。东西长1.1公里,南北纵深1.4公里。南与高南乡的镇南村毗连,东、北、西三面均和高桥乡接壤;镇西所属中兴镇距镇3公里,全镇面积1.198平方公里。中共高桥镇党委、镇人民政府设在小浜路。辖东街、南街、西街、北街、石油新村、中兴镇、高桥一村、高桥二村、上炼一村、上炼二村、白洋滩等11个居民委员会,159个居民小组,5403户,18408人。
高桥地区,原属昆山县临江乡,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改属嘉定县。元、明隶属不变。清初高桥镇属依仁乡,仍隶嘉定县,雍正三年改隶宝山县,乾隆二十四年曾设宝山分县县署,宣统二年属高桥乡。民国17年属高桥区隶上海特别市。建国初,仍属高桥区隶上海市。1956年属东郊区,1958年属浦东县,1961年并入川沙县。镇区水运以界浜为主,西接高桥港通黄浦江,东接浦东运河,横贯镇区。陆上客运以大同路东站为枢纽;81路公共汽车通宵行驶于沪高之间,高川线通往川沙县城,高高线抵达高行,高中线西连中兴镇,高三线北通凌桥及三岔港等地。
高桥镇的西南地区为石化工业基地。市、县属工厂和镇办工业都分布在镇区。1985年底镇办工业企业5个,职工617人,年产值973万元。网花、绒绣是该镇传统手工工艺品,高桥松饼为传统的名特产。国营商业49个、集体商业56个、个体户338个。市场繁荣,文教卫生设施有:高桥、育民2所完全中学,小学2所,幼儿园4所及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体育场、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等。高桥镇文物古迹有:明永乐帝御碑,现存高桥中学校园内,并建亭为护;双井,古高桥拆除后,旧址北堍建双口井得名。民国17年《迁桥筑路记》石碑1块,现存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
⑻ 美食有多少年的历史
这个好难说,原始氏族社会的时候,有个野人在海边捡了一块肉,发现有点咸,于是他把猎到的肉放在海边上,然后他天天吃到了咸肉,这也是一种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