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石老师讲历史讲的是什么

石老师讲历史讲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1-03-12 23:50:17

㈠ 讲历史的老师 请问名字是什么

讲历史的老师有很多。不知你问的是谁?有一位讲历史的老师非常有名。他的名字叫袁腾飞。。

㈡ 讲课最好的历史老师是谁

我也选文科的
今年高二
我以前很讨厌历史
而且成绩也一般
但是现在选了文科
认真版去读了
觉得历史其实很好权理解的
而且历史是文科中最好拿分的
通常听完老师讲课
要马上做配套的练习
有个好的办法
就是当你对原文把握不大时
你可以找成绩好的同学或是老师
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复述给他们听
这样他们可以给你些意见
加油哦

㈢ 为什么百家讲坛里老师讲历史这么有趣 学校里历史老师讲的好枯燥啊

因为百家讲坛的老师都是大学以上的老师,如果你想听有趣的课,就要努力听好现在无聊的课。等你上了大学你就可以选择听有趣的课,或者。。。不听无聊的老师讲课,明白了否?

㈣ 问一下 谁有这个视频 完整版是一个历史老师在讲历史

ACfun上有

㈤ 那个讲历史的节目是什么,什么什么讲堂

CCTV,百家讲坛
以讲历史,讲文学出名

㈥ 历史演讲讲什么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铜铸币广泛通行。
◆战国商鞅,重粮、重农,“金生而粟死”,希望“金粟两生”。
◆战国中期,赵国铸造圆首圆足布,锐角布

◆战国时期的布币大部分是有足布,其中又以方足布流通最广。
◆前226年,秦统一,行半两钱,统一了货币单位,形状是方孔圆钱。以后一直到清末年,且对东亚、东南亚国家的货币也影响近千年。规定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
◆前113年汉武帝统一铸造权。以后5铢钱流通到唐初。
◆秦未统一铸造权和发行权。
◆王莽主政8年,4次币制改革,其中第3次(公元10年)最荒唐,6名28品。当时遭到普遍不满,但却是今日收藏的珍品。
◆东汉30年,铸铁钱,是第一种有史书记载的铁钱。
◆东晋时,四川出现了年号钱
◆ 贞元10年宰相陆贽反对赋税征钱。事实上,当时尚不具备赋税征钱的条件。
◆汉武白金币即银锡合金。
◆西晋末年,白银表示物价,南北朝有关于以银为货币的记载。
◆唐代起,银铤之大锭一般重50两。开始在税收时收纳白银,财政支出也有大量使用。
◆ 五代十国,铜铁钱兼用,甚至大量开铸铅钱
◆宋代白银成为官府税收的重要内容之一,每年收入曾达290万余两。白银有10多种名目,表明成色的区别,如百分银的“金漆花银”、998的茶色银。
◆北宋元丰年间,有铸铜钱监17处,每年铸币500多万贯;铸铁钱监9处,每年铸113万贯。
◆南宋前期独立的铸钱单位有236家,后期有416处。
◆金章宗承安2年(1197年),第一种官方铸造的银,即“承安宝货“。
◆南宋1198年规定1贯以上必须用银钞,正式以白银为法定货币。元初纸币以金银为兑换准备,主要是银,始称银锭为元宝。
◆明英宗年间(1436)以白银发放官俸,国家财政也日益转向以用银为重点。
◆明中叶后,折色专指折货币,一条鞭法的推行,一律以银折纳。白银货币地位加强。
◆1856年起,上海标准银两-九八规元
◆明朝规定本朝为制钱,前朝为旧钱。清代由宝泉局、宝源局分别开铸,标准重量每文1钱2分,1000个钱叫作1串、贯、吊,
◆咸丰3年开始铸大钱,当百、五百、当千,重量分别为:1两4钱、1两6钱、2两。以及当十、当五十。另开铸铁钱、铅钱。咸丰9年便停止铸铁钱。
◆汉武帝时,皮币,一方尺,彩画,40万钱。不流通的有价凭证,有人认为是最早的公债
◆唐朝的飞钱,实际是汇票
◆北宋交子,四川商铺户发行交子,性质类似存款凭据,可兑现,亦了直接流通。
◆1023年前后,决定官办,置交子务,发行官交子。等级和“分界”发行。
准备金,扣率。北宋其他地区亦有发行。逐步贬值。改交子为钱引(即兑换钱币的凭证),后因不能兑现而贬值。
◆南宋关子。起初属于民间汇票性质,会子,以后直接流通。后不能兑现,商人不愿领用。贬值情况之下,1160年改为官办。当局以金银收兑,并减少发行。在官员薪俸中搭发会子,征收货币税。不同界的会子,后兑前,有比率,视为不同的货币。后取消分界发行。
◆最早见有1137年甘肃发行的银会子,面额1钱和半钱。
◆1264年发行现钱关子,“见钱关子”,1比3。
◆金朝 P48 的交钞,纸币政策,强力推行,贬值的原因。
◆元朝,纯粹纸币制,法偿能力强,不过民间仍有金属货币流通。整治钞法,准备金制度,买卖金银。恶性通货膨胀。
◆1309年亦有发行“至大银钞”。
◆明清,只大明通行宝钞一种,印章中有暗记防伪。强制推行,甚至重刑。寓人头税于盐价,来回笼纸币。新旧钞有不同的购买力。其他回笼手段。
◆1465年以后,政府不再致力于强化纸币流通,范围及其有限。
清代仅顺治年间发行有钞贯,后不发行。但民间仍有流通。如钱票、银票、会票,具有兑换纸币的性质,与近代的银行券相衔接。说明商品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需要,纸币有其客观必然性。
◆春秋,借贷记载,与争得民心、甚至取得政权的关系。
◆战国时期放款取息的普遍性。贵族亦借债。
◆秦汉的信用,没有质的变化。
◆唐朝高利贷资本的积累规模也更增大,蕃客也放款。
◆清入关前,已有“天命汉钱”、“天命通宝”,以及“天聪汉钱”。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均有“通宝”。
◆清代由户部的宝泉局、工部的宝源局分别开铸,标准重量每文1钱2分,1000个钱叫作1串、贯、吊,鸦片战争前后每年开铸200万串左右,咸丰3年因太平军起义,开始铸大钱,当四当五十。甚至当百、五百、当千,以及开铸铁钱、铅钱。咸丰9年便停止铸铁钱。小平钱“通宝”,重宝、元宝都是大钱,如咸丰元宝,当百
◆地方官府设局开铸,通常一省有两个以上的“局”即造币厂,直隶有五个局,西藏、新疆、台湾都有。通常是“宝”加上省的简称,加局;宝直局、宝奉局、吉、晋、桂、黔、苏、迪、台、藏、川等。
◆ 1900 年起广东开铸铜元。制钱消亡的原因:计算方法各地不一、伪钱充斥,种类繁杂、价格纷乱、携带不便。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是什么?

郑和是我国明朝初期伟大的航海家,他从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年至1433年)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克服了重重困难,七下西洋(现在南洋一带),遍访亚洲、非洲30余国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部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远洋航行早半个世纪。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文化、经济的交流,在中国航海史上是一个壮举,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一个创举。

郑和原来只不过是宫廷里的一个太监,他历尽艰险,屡下西洋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历来各家各执其词、莫衷一是。

流传早而广的说法是:郑和下西洋为了寻找建文帝的踪迹。建文帝,名朱允炆,又称惠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建文帝登位伊始,曾决心削藩,1399年6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大兴“靖难”之师,公开反叛建文帝。1402年,朱棣率军攻下南京城。南京陷落时,“宫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终”。有的说“建文帝为僧遁去”。《明史·郑和传》则直截了当地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后来,不少人附和其说,许立群在《中国史话·三宝太监下西洋》一节中写道:“永乐皇帝派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因为永乐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后,建文帝失踪了,永乐怕他逃到国外,将来回来复辟,所以派人去找他。”其他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吴晗的《明初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等也认为,郑和下西洋除了经济方面因素以外,还带着皇上的秘密使命,这秘密使命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有些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寻找建文帝之说难免牵强。建文帝其人忠厚赢弱,被朱棣从帝位上赶下台,即使逃到国外还会有什么能耐?这些情况朱棣也应当明白,因此他不会几次三番派人去探寻朱允炆的下落。再说建文帝是否逃出南京城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不少迹象表明,建文帝在南京城陷落前已死于大火。建文帝既死,寻找建文帝之说更无法成立。

另外还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耀兵异域”,“教化异族”,使海外诸国“宾服中国”,同时还担负着沟通中国同海外经济贸易的任务。

近年来,探索郑和下西洋原因的角度有所改变,有些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使命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不同。郑和第一次出使是为了安抚临近小国,减轻异族异国对中国的侵扰,以后几次主要是为了通商,以及向未知的世界前进,开阔新的航道等。

也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政治目的。朱晨光在《郑和下西洋目的辨析》(载《郑和下西洋论文集》一)一文中持这种观点。他首先否定“耀兵异域说”,他说郑和在海外两次动用武力制服异域王都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自卫反击。郑和所奉行的外交方针是以“怀柔”为主的,以友好和平为前提的。说郑和下西洋是经济因素是一叶障目之见,考察明代有关文献,未见过郑和屯兵异域,进行经济上的巧取豪夺。郑和出使带回不少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永乐皇帝下令不要征税,他说:“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朱晨光认为,郑和出使西洋是为了打开封闭、僵化的外交大门。明王朝刚建立,临近的小国常来朝贡,当时的朝贡实质上是交换物产,番国入贡,明王朝恩赐,赐常大于贡。明初经济拮据,明太祖下令限制进贡,由一岁一贡改为三岁一贡,有些国家如日本等限为十年一贡,于是明朝与海外关系几乎断绝,经济贸易几乎停顿。于是,走私活动非常猖厥,武装走私成风,同时明王朝的声势日下。永乐皇帝上台后决定改变这种政治局面,他每次派郑和下西洋都是以颁“正朔”,恢复和发展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为首要任务的。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就将长期盘踞在三佛齐剽掠的海盗陈祖义一伙捕捉归案,为沟通海道扫清了道路,提高了永乐政府的声誉。

由于明成祖外交方针的成功,结果“太宗皇帝德泽洋溢于天下,施至蛮夷,舟车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视,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但是,这项外交政策给明朝初期社会经济所造成的耗费“也不赀”,故明成祖一死,郑和下西洋一事就遭到激烈反对。

学者们热衷于郑和下西洋使命的研究,令人遗憾的是,在1983年第一次郑和研究讨论会和1985年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的讨论会上,仍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古代四大丑女

中国历史上有西施、貂禅、杨贵妃、王昭君四大美女。这四大美女常常成为历代文人骚客或褒或贬的吟咏对象。中国历史上也有四大貌丑而德美、容陋而才佳的丑女,她们在历代文人笔下也时而出现。

古代最出名的丑女,当首推嫫母。汉王子渊《四子讲德论》中云:“嫫母倭傀,善誉者不能掩其丑。”但她为人贤德。为此,黄帝娶她为妻。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黄帝败炎帝,皆因嫫母内助有功。毋可谓四大丑女之首,相传她形同夜叉、丑陋无比。而嫫毋的德行则是当时女人们的楷模。诗人屈原曾给予嫫毋极高的评价:“妒佳冶之芬芳,嫫毋姣而自好。”嫫毋的智慧也非比寻常,她这些优良的内在素质让黄帝极为赞赏,并娶她为妻。嫫毋也不负黄帝厚望,除对其他女人实施德化,又协助黄帝击败了炎帝,杀死了蚩尤

人们常用“貌似无盐”来形容丑女,这“无盐”指的是战国时代齐国无盐县的丑女钟离春。书上说她“四十未嫁”、“极丑无双”。但她关心国家大事,曾自己去揭见齐宣王,当面指责他的奢淫腐败。宣王十分感动,立她为后。元人还将她的事迹编成杂剧,赞扬她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举案齐眉”这个成语讲的是东汉贤士梁鸿的妻子孟光的故事。相传孟光随梁鸿至吴地为人佣工。梁鸿归家,孟光每为具食,举案齐眉,以表示对丈夫的敬重。但这位贤妇的模样却“粗陋无比”、“肥丑而黑”,能“力举石臼”。据说梁鸿未婚前,就名气很大,许多人家都要把女儿家给他,他都不答应。孟光未嫁时,有人给她做媒,她都不肯嫁,说是“必嫁梁鸿”。后随梁鸿隐居霸陵山中,男耕女织,吟诗弹琴,夫妇唱和,过着清贫而谐的生活。

东晋的许允娶阮德尉的女儿为妻,花烛之夜,发现阮家女貌丑容陋,匆忙跑出新房,从此不肯再进。后来,许允的朋友桓范来看他,对许允说:“阮家既然嫁丑女于你,必有原因,你得考察考察她。”

许允听了桓范的话,于是跨进了新房。但他一见妻子的容貌拔腿又要往外溜,新妇一把拽住他。许允边挣扎边同新妇说:“妇有‘四德’,你又符合几条?”新妇说:“我所缺的仅仅是‘美貌’。而读书人有‘百行’,您又符合几条呢?”许允说:“我百行俱备。”新妇又说:“百行德为首,您好色不好德,怎能说俱备呢?”许允哑口无言。从此夫妻相敬相爱,感情和谐。

中国古代有号称四大丑女者,皆有福之贵人也.他们人生的结果也都极好,称得上是天下女子都向往的幸福归宿。

㈦ 帮我推荐下百家讲坛中哪位老师讲的朝代历史比较好

朝代历史
我推荐你听这两天王立群的《秦始皇》或
《马未都说收藏》因为从中他在讲收藏时也会说瓷器的来历包括当时的历史

其实百家讲坛请到的专家都很好
都可以让我们知道很多
多听听对我们没坏处

㈧ 哪位大神有石国鹏老师2016年历史课的讲义啊,是讲义

我买过,一开始总听袁腾飞老师的课,后来买过一次,觉得石老师讲课一点也不比袁Sir差~哈哈

㈨ 百家讲坛有什么人讲的历史是比较靠谱的

一个以文化人、历史专家、教师为主的《百家讲坛》在娱乐当道的年月里成为热门节目,到现在,在《百家讲坛》推出过讲座的人已超过了20位,这些人在上“讲坛”前,影响力只限于小圈子里,但在央视走了一遭,他们名气爆增,成为公众眼中的明星。他们能走红,除了央视这个造星平台外,他们所具有的独特气质才是成为观众

追捧的主要原因。

最投入——孙丹林

孙丹林是渤海大学的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文。文史不分家,研究历史也成为孙丹林教授的爱好。孙丹林教授分析了《百家讲坛》之所以得到众多观众的青睐的原因:《百家讲坛》充当了桥梁,真切地拉近了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专家学者的灵活讲述,加上电视手段的运用,让《百家讲坛》这个安静的节目成了观众收视的一匹黑马;另外,《百家讲坛》使一些原来只在书斋里传播的文化和观点,与普通百姓见面了,百姓也非常渴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孙丹林在《百家讲坛》讲过陆游、讲过唐伯虎,会时不时蹦出一些“帅呆”、“酷毙”等新潮词汇。当他讲到陆游钗头凤的经过时,连一些观众都被他讲哭了。

最洒脱——孔庆东

孔庆东,北大教授。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先生的开山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现代小说与武侠小说,语言驾驭出色,文章不仅生动有趣且愤世嫉俗。出版:《北大往事》《青楼文化》、《井底飞天》、《金庸侠语》、《空山疯语》等。他那种差不多是与生俱来的幽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庆东说起金庸小说基本可以不看讲稿,凭他不凡的经历和独特的思考方式,有人甚至戏言孔庆东是“北大的马克.吐温”。

最具人气——易中天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近年撰写出版了《帝国的惆怅》以及“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品人录》等。

易中天,这个具有八卦精神的教授用一种平民化的方式在电视上讲起了历史故事,让他迅速成了“超级教授”,并已有了庞大的“易粉”群。

最争议——刘心武

刘心武,四川成都人,当代作家。先后担任北京第13中学教师、北京出版社编辑。近作长篇小说《钟鼓楼》标志着创作的新高度。刘心武擅长青年题材,把塑造人物同对生活思考的抒情议论结合,是他小说的艺术特色。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一出,“红学家”一片哗然,认为他创出的“秦学”属于歪门别道,但在争议声中,刘心武主讲节目的收视率却节节高升。

最另类——纪连海

纪连海是北师大二附中的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算是一位“教书先生”。在央视节目《百家讲坛》上说清史。

纪连海的另类首先是身份,他不是专家、教授,而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中历史老师,而他的讲座风格也另类,看他的节目,跺脚、拍桌子、双手颤抖是常见的事情。

最幽默——金正昆

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礼仪与公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外交学、传播学、礼仪学研究。已出版专著、教材12部,发表文章近百篇,共350多万字。是国内知名礼仪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政府多部门顾问。

金正昆是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所有听过金正昆讲座的人都会用幽默来形容他的说话风格,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演播室,笑声总是充满他发言的全过程。

最关键——阎崇年

阎崇年,1934年4月生,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在《百家讲坛》播讲过《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兴六十年》。

2004年5月,《百家讲坛》从北京市社科院找来了阎崇年讲清史,此前这个“讲坛”的收视一直不温不火,但阎崇年来了后立马扭转局面,节目开始渐渐走上正轨。

最悬疑——毛佩琦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长;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 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

主要著作有:《明成祖史论》、《永乐皇帝大传》、《郑成功评传》、《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国明代政治史》(合著)、《中国明代军事史》(合著);主编有:《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岁月风情—中国社会生活史》、《十大后妃》、《百卷本中国通史??明史10卷》、《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中国状元大典》、《四库全书大辞典?史部》等。最新出版著作:《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 。

毛佩琦《百家讲坛》主讲的“明十七帝疑案”,收视率排名位于去年《百家讲坛》所有讲座的第二位,明朝的悬疑故事在他口中一一破解,也掀起了民间“明史热”。

最严谨——马瑞芳

马瑞芳,著名学者、作家,1942年生于山东青州,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2005年初,山东大学的马瑞芳教授在CCTV-10《百家讲坛》开讲《说聊斋》,她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活泼的叙事方式赢得社会各界观众的广泛欢迎。

马瑞芳讲聊斋吸引观众注意,靠的是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她曾20多年考察蒲松龄的生平,并沿蒲松龄青年时的“南游”路线考察,有关《聊斋》的趣事就是这么被发掘出来的。

最学术——王立群

王立群,1945年生,山东新泰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当时称“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山水游记研究和《文选》研究两个方面。王立群走入《百家讲坛》,以他的“汉代风云人物”系列《项羽》、《吕后》,赢得满堂喝彩。

王立群和易中天都讲过汉代人物,而作为河南大学教授的王立群所讲内容更有史学家风范。他在节目中显得内敛,所讲内容考据严谨,每堂课结束后都令人感觉回味无穷。

㈩ 为什么有些老师讲历史很容易听懂,有的老师讲课却听不懂

网友一:

当然,教师水品是有差异的,个人魅力也是有高低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份不一样。看看那些百家讲坛的大学教师,有的根本不教历史,比如易中天,他在电视上讲的全凭兴趣,可以天马行空不受拘束。其他更多即使教历史,也有很大自由度。大学老师教历史课,考卷自己出,考完自己批,随意性更大一些。而且有时候最后两节课给学生透个题,大家皆大欢喜,其他的课上就会找学生喜欢的话题来讲,抓学生的兴趣,像说相声一样特别好玩。当然也有另外一部分历史老师在大学不受重视也没啥动力给学生好好上课,这些人么也就混日子了。

再看中学教师,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初中或是高中文理分班前的历史老师,很明白自己的地位,他们的课经常被主课老师抢走,不抢走的时候也明白下面学生没人听,做作业、聊天、睡觉的都有。这时候他们还能有兴趣好好上课吗?照着课本读一遍完事。

网友二:

那文理分班以后的历史老师呢?地位是提高了,都听课了。但他们只能讲书上的。一节课就那么几十分钟,要用最快的速度告诉学生哪里要背哪里是重点,还要分析考卷,反复强调答题技巧。很多历史老师肚子里有货,能讲很多,但是不敢讲。因为那些不考,讲了学生记下了这些在考卷里写了不得分,更不要说有些历史研究成果跟课本学的完全不一样,还有那些野史、花边新闻,讲这些就没空讲正题了,让老师怎么讲?

我本人高中就是学历史的,我也算比较幸运,初中高中的历史老师都是很有人格魅力的,声音好听、抑扬顿挫,也能在考纲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抓住学生兴趣,但不是每个老师都有能力或愿意这么做的。所以,真正对历史感兴趣,还是自己看书吧。

网友三:

这个其实与老师自身的学识、讲课的技巧以及对工作的认真程度有关的。

首先,历史这门科目,如果对于不喜欢文字的人而言,肯定是极为枯燥的。我在大学的同班同学里,有很多高中学习理科的,他们对于历史书上一段分析很透彻的文字,都找不到关键点。对于这种天生对文字不敏感的人,如果再碰上个不负责的历史老师,学起来困难的要命!

很多老师知道的知识只限于书本,除了书本其他的一概不知。我初中的时候,在一本课外书上遇到一个英文单词,跑去问英语老师,英语老师不知道,结果是坐在英语老师旁边的数学老师,饶有兴趣的看了一下,然后说出来那个单词的意思。当时我还小,没注意英语老师的脸色,但是想起来肯定不好看。

有的老师讲题的思路很好,切入点也符合学生的思路。我高中的时候,地理老师上课从不拿课本,但是能把课本的知识一字不漏的讲给我们听,完了还跟我们说各种地理趣闻。而高中的历史老师就不一样了,讲课完全就是照着课本在读,完全没有自己的语言,这种课还不如自己去自习。

网友四:

大学之前的历史老师讲的都是通史,都是顺着课程大纲来讲课,哪有那么多时间来给学生延伸讲历史的具体情况。自然就比较枯燥了。就像上过百家讲坛的袁腾飞,在菁华学校补课讲历史,能讲很多课本外的,吸引学生,也是因为那是补课,学生已经在学校学过一遍了,他就是帮学生对高中的历史知识点加深理解和串联。

百家讲坛上的,王立群读史记,易中天品三国,袁腾飞的两宋风云,纪连海讲清朝,还有讲其他历史的老师,这些都是针对历史的某一段或者某些人进行详细的解说,基本上都是二三十期甚至更多,每期都有半个多小时。按照他们这种方式,高中的历史课,中国古代近代史,世界古代近代史,四本书,学生得上一辈子。况且百家讲坛本来是个大众传播节目,自然要讲的更有趣一些,才能吸引非历史专业的观众兴趣,否则没有收视率,百家讲坛也活不下去啊!

大学前的历史课,就是普及一下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真要对历史感兴趣可以自己去研究看书,或者大学以后选历史专业,或者去听大学老师的讲课,大学里面,历史老师也是专项研究的,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讲课也是针对自己的研究对学生详细解释,自然就比高中里的通史要详细,有趣,更有深度。

网友五:

在中学因为有考学的压力,所以每节课的内容都是非常充实的,老师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帮助你逐渐进入状态,这一点跟电视节目有很大的区别,电视节目一集的时长和一节课差不多,但是包含的知识点却相对要少很多。

并且在电视节目当中,还可以有各种段子满天飞的现象,在真实的教学当中这种情况非常少见,而且老师们不疾不徐,喜欢用一种比较轻松的语调来讲述,这一点跟中学历史老师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内容方面,老师们可能会选择一些比较有趣的例子来讲,这就很容易吸引大家的兴趣,但中学历史老师可不能由着兴趣来,他们必须把每一个需要考到的知识点,讲得非常的清楚,但是要考的知识点并不一定那么有趣,所以很多人就失去了兴趣。

网友六:

道理很简单。老师上课有严格的教学大纲规范,有教学进度,还要照顾平行班级的进度,更重要的是还要跟着高考指挥棒转。考什么,教什么,教材上有什么,教什么。而且,中学老师还要应付随堂听课,教案检查,进度还要一致。这就是中学老师(不光是历史)的红线,关乎奖金多少,职称平定,谁敢越雷池一步。

大学就不一样了,而百家讲坛就是简直就是颠覆了"教学"的概念(教学活动要互动),更多的是学术的论争,和教学的侧重点完全迥异(比如讲"光绪之死"就有三种以上的可能,中学老师能这样讲吗)。坛上的坛主滔滔不绝,信马由缰,海阔天空,峰回路转,反正电视台播出,有多少人看,多少人点赞,多少人吐槽,收视率高低,一切与他无关,拿钱走人就是。

阅读全文

与石老师讲历史讲的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