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历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共致死多少人
三次鼠疫夺走了一亿多人的生命,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
历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起源于中东,流行中心在近东地中海沿岸。
公元542年经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陆海商路传至北非、欧洲,几乎殃及当时所有著名国家。这次流行持续了五六十年,极流行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一亿人。这次大流行导致了东罗马帝国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14世纪,其起源众说不一。
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续近三百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欧洲死亡两千五百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据记载,当时伦敦的人行道上到处是腐烂发臭的死猫死狗,人们把它们当作传播瘟疫的祸首打死了。
然而,没有了猫,鼠疫的真正传染源——老鼠,就越发横行无忌了。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达两千人,一个月后竟达八千人。
直到几个月后一场大火(史称“伦敦大火灾”),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老鼠也销声匿迹,鼠疫流行随之平息。这次鼠疫大流行在历史上称为“黑死病”。
第三次大流行始于19世纪末(1894年)。
它是突然暴发的,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此次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这次流行的特点是疫区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家养动物中也有流行。
(1)历史上鼠疫致死多少人扩展阅读
产生原因
鼠疫杆菌为短小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新分离株以美兰或姬姆萨染色,显示两端浓染,有荚膜(或称封套)。在病灶标本中及初代培养时,呈卵圆形。
鼠疫杆菌对外界抵抗力强,在寒冷、潮湿的条件下,不易死亡,在-30℃仍能存活,于5-10℃条件下尚能生存。但它对一般消毒剂、杀菌剂的抵抗力不强。对链霉素、卡那霉素及四环素敏感。
传播方式
由美国疾病防治中心主导,并对尚存野生动物瘟疫源所做的现代研究已证实,鼠疫的爆发大部分是突如其来的严重气候变化而引起。降雨过多是造成鼠疫蔓延的最大原因,如果是旱灾过后又降雨过度,更具爆发的可能性。
雨量过多时,植被生长将会增加,因此草食动物和昆虫将会取得较多食物。啮齿类动物亦会大量繁殖(包括那些带有鼠疫杆菌,但对病菌免疫之老鼠),并远远超过其掠食者能捕食控制的数量。在爆炸性的大量繁衍过后,为了找到觅食的地盘,这些动物的活动范围不得不更加扩大。
于是在数个月内,这些带有鼠疫杆菌的野生动物就会向海浪一样四处向外扩散。不久,这些动物就会和其他不带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接触,并由跳蚤的吸血媒介作进一步跨物种传染。
跳蚤吸血的跨物种传染
跳蚤虽然鼠疫是人畜共通的传染疾病,然主要的病菌媒介并非是老鼠本身,而是毫不起眼的跳蚤。啮齿类动物对鼠疫大多有免疫力,然寄生在它们身上的跳蚤则不然。跳蚤会死于鼠疫。不过讽刺的是,鼠疫的散播过程,其实是整个死亡过程本身。
跳蚤吸食啮齿类动物身上的带有鼠疫杆菌的血液后,其消化管部分会被一种由繁殖中的病菌与血块混合的东西所阻塞。病蚤乃开始肌肠辘辘而变得饥不择食,以致凡是会移动的生物──不论是否为平时的宿主类生物,他几乎都会往上跳吸食血液。
但由于肠道被堵住无法消化的关系,病蚤除了无法止饥外,更会在吸血的同时吐出带有鼠疫杆菌的血液,因而将鼠疫杆菌传播至被吸血的宿主。最后病蚤会迅速地从一个宿主跳到另一个宿主,无所不螫,在执行一个不可能满足的任务之后,进一步把鼠疫传播开来。
所有的鼠疫,包括淋巴腺病不明显的病例,皆可引起败血性鼠疫,经由血液感染身体各部位,若病菌侵入肺部造成肺炎后,更会造成次发性肺鼠疫。感染者会把富含病菌的痰与飞沫传播,进一步扩大鼠疫病情,并造成局部地区的爆发或毁灭性的大流行。
1894年,中国华南爆发鼠疫,并传播至香港。两名细菌学家,法国人亚历山大·叶赫森(Alexandre Yersin)及日人北里柴三郎分别在香港的病人身上分离出引致鼠疫的细菌。
由于北里柴三郎的发现后来被发现有错误,现时一般认为叶赫森是首名发现鼠疫杆菌的科学家。1967年,鼠疫杆菌的学名改为 Yersinia pestis以纪念叶赫森。
1898年,法国科学家席蒙(Paul Louis Simond)在印度孟买首次证明鼠及跳蚤是鼠疫的传播者。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类历史上三次鼠疫大流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Ⅱ 历史上欧洲的黑死病死了多少人
在十四世纪中期,欧洲受到一场具毁灭性影响的瘟疫侵袭,即一般人所称的黑死病。它从中亚地区向西扩散,并在1346年出现在黑海地区。它同时向西南方向传播到地中海,然后就在北太平洋沿岸流行,并传至波罗的海。约在1348年,黑死病在西班牙流行,到了1349年,就已经传到英国和爱尔兰,1351年到瑞典,1353年到波罗的海地区的国家和俄罗斯。只有路途遥远和人口疏落的地区才未受伤害。根据今天的估算,当时在欧洲、中东、北非和印度地区,大约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之间的人口因而死亡。
黑死病是历史上最为神秘的疾病。从1348年到1352年,它把欧洲变成了死亡陷阱,这条毁灭之路断送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总计约2500万人!在今后300年间,黑死病不断造访欧洲和亚洲的城镇,威胁着那些劫后余生的人们。尽管准确统计欧洲的死亡数字已经不可能,但是许多城镇留下的记录却见证了惊人的损失:1467年,俄罗斯死亡127000人,1348年德国编年史学家吕贝克记载死亡了90000人,最高一天的死亡数字高达1500人!在维也纳,每天都有500-700人因此丧命,根据俄罗斯摩棱斯克的记载,1386年只有5人幸存!
Ⅲ 鼠疫的死亡率是多少
鼠疫通常有腺型、肺型和败血症型三种。病原体可借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受染动物或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人普遍易感,病后可获持久免疫。鼠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未经治疗的腺鼠疫病死率达50%至70%,败血症型接近100%。
人类历史上曾有过数次毁灭性的鼠疫大流行。首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疫情持续了五六十年,流行高峰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一亿人。
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14世纪,持续近300年。这次大流行仅在欧洲就造成25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据记载,当时伦敦的人行道上到处是腐烂发臭的死猫死狗,人们把它们当作传播瘟疫的祸首打死了。然而,没有了猫,鼠疫的真正传染源——老鼠,就越发横行无忌。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于1860年,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总共波及60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
Ⅳ 历史上三次鼠疫大流行共死了多少人
历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共致死一亿三千五百万人左右。鼠疫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烈性传染病,曾被称为黑死病,各型鼠疫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均会引起死亡。
1、第一次鼠疫大流行
从6世纪中叶开始至8世纪消失,在欧亚夺走上亿条生命。疫情起源于埃及的西奈半岛,542年开始在君士坦丁堡爆发。当时的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范围内人口最多的城市,很多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商队、船队在此聚集。因疫情爆发适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瘟疫被后人称为“查士丁尼瘟疫”。
其影响范围随地中海而向西延展,使众多地中海岸的国家和地区饱受疾病折磨之苦,因此有时又称其为“地中海瘟疫”。但是在那时,人们不知道这是鼠疫。
2、第二次鼠疫
从14世纪中叶开始,持续近300年,欧洲大陆丧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欧洲人普遍认为传染源是蒙古人带来的。1348年疫情又传到法国、西班牙和英国,1348年~1350年再东传至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最后在1351年传到俄罗斯西北部。此后,在十五、十六世纪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袭欧洲。
此次鼠疫流行前后此起彼伏持续近300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欧洲死亡两千五百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
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达两千人,一个月后竟达八千人。直到几个月后一场大火,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老鼠也销声匿迹,鼠疫流行随之平息。这次鼠疫大流行在历史上称为“黑死病”。整个欧洲大陆因此丧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
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从19世纪末期开始,20世纪30年代以后结束,全世界因鼠疫死亡达千万人以上。
从中国南部、孟买开始,最后汇聚于当时的北满地区。其后有山西鼠疫,东北第二次鼠疫,以及欧亚非其他地区的鼠疫,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才销声匿迹。这次疫情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个国家,全世界因鼠疫死亡达千万人以上。
此次疫情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这次流行的特点是疫区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家养动物中也有流行。
(4)历史上鼠疫致死多少人扩展阅读:
鼠疫的症状体征
1、轻型:有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痛,偶可化脓,无出血现象,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2、腺型最多见,常发生于流行初期。急起寒战、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淤斑、出血。发病时即可见蚤叮咬处引流区淋巴结肿痛,发展迅速,第2~4天达高峰。腹股沟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为腋下、颈部及颌下。
3、肺型可原发或继发于腺型,多见于流行高峰。肺鼠疫发展迅猛,急起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发病数小时后出现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转为大量鲜红色血痰。呼吸困难与发绀迅速加重。肺部可以闻及湿性啰音,呼吸音减低,体征与症状常不相称。未经及时抢救者多于2~3天内死于心力衰竭、休克。临终前高度发绀,皮肤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4、败血症可原发或继发。原发者发展极速,全身毒血症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出血现象严重。迅速进入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抢救不及时常于24小时至3天内死亡。
Ⅳ 历史上都有哪些疫情造成的死亡人数较大的
十四世纪四五十年代,对于欧洲来说,是一个极为悲惨的时期。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的被专称之为“属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2500万 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而发生在20世纪,堪称人类史上最为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因战争而死去的总人数为其人口的5%。足以看出这场瘟疫给欧洲人民带来的灾难。这场瘟疫在很多文献中被记作“黑死病”。
Ⅵ 历史上欧洲的黑死病死了多少人
“黑死病”在十四世纪恣虐欧洲大地,引发了著名的欧洲中世纪大瘟疫,这是中世纪欧洲最黑暗的时刻,欧洲文明差一点被摧毁。
一、“黑死病”其实就是鼠疫
黑死病能在欧洲恣虐数十年,造成数千万人的死亡,后果如此严重主要是这几个方面造成的。
其一:当时欧洲各国即使是主要城市也是非常脏乱的,老鼠、跳蚤随处可见,而这些都是鼠疫的载体和传播媒介,当时的卫生条件基本上人人身上都是有跳蚤的。
其二:黑死病就是鼠疫,但是当时绝大部分欧洲人并不这样认为,尤其是教会认为瘟疫是上帝的惩罚,反而藉此大搞宗教屠杀,乱上加乱。
其三:由于对黑死病缺乏认识,欧洲人普遍认为洗澡会带来瘟疫,结果瘟疫的整个过程中,人们都不鼓励洗澡,结果全身都是细菌和跳蚤,对防治瘟疫起到了副作用。
其四:医疗的落后让当时流行的治疗方法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瘟疫的蔓延,比如芳香疗法是黑死病时期的一种最流行疗法,尿液和粪便也是医生建议的治疗方法。为了避免犯虚荣心的罪过,人们被劝阻不洗澡和换衣服。
其五:当时欧洲国家众多,互有战争,交战双方经常故意向敌方军队、土地散播瘟疫,这让本就惨烈的大瘟疫雪上加霜。
四、大瘟疫是如何结束的?
黑死病导致的欧洲大瘟疫造成了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口损失,但是黑死病的最终结束与其说是瘟疫被消灭,不如说是巨量的生存条件恶劣的人口的消失让瘟疫传播速度最终变缓,人类历史上那些惨烈的瘟疫一般在造成三分之一以上人口损失后就基本开始稳定了,毕竟大批的死者被焚烧,无数村庄连人烟都没有了,活下来的人大都免疫力强身体自身产生了抗体。
五、鼠疫的发现和防治
导致黑死病的鼠疫杆菌直到1894年才被发现,而经由鼠类、蚤类传染的途径也迟至1898年方大白于天下。14世纪的欧洲人对鼠疫这种烈性传染病,肯定是很难防治的。
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发生多次流行,目前已基本绝迹,只有极个别的病历。
我们普通人要在生活中多运动,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增强免疫力。避开传染源。不要到疫区旅游或活动,避免接触啮齿类动物,如鼠类、旱獭等;严禁打猎、剥食动物,避免处理不明死因的动物。跳蚤叮咬是腺鼠疫的重要传播途径,生活中可使用驱虫剂驱赶跳蚤。若近期去过疫区或接触了鼠疫患者,事后应隔离观察9天,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立即就诊。
Ⅶ 人类历史上哪次疾病蔓延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死亡了多少人
黑死来病(Black Death或Black Plague医学称之bubonic Plague)是人类历自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通常认为,1346年,在蒙古军队进攻黑海港口城市卡法(又译克法,现乌克兰城市费奥多西亚)时,用抛石机将患鼠疫而死的人的尸体抛进城内,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细菌战。当时被称为“黑死病”,它从中亚地区向西扩散,并在1346年出现在黑海地区。它同时向西南方向传播到地中海,然后就在北太平洋沿岸流行,并传至波罗的海。约在1348年,黑死病在西班牙流行,到了1349年,就已经传到英国和爱尔兰,1351年到瑞典,1353年到波罗的海地区的国家和俄罗斯。只有路途遥远和人口疏落的地区才未受伤害。根据今天的估算,当时在欧洲、中东、北非和印度地区,大约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之间的人口因而死亡。 这场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7500万人死亡,其中2500万为欧洲人。
Ⅷ 黑死病一共死了多少人
历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共致死一亿三千五百万人左右。鼠疫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烈性传染病,曾被称为黑死病,各型鼠疫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均会引起死亡。
1、第一次鼠疫大流行
从6世纪中叶开始至8世纪消失,在欧亚夺走上亿条生命。疫情起源于埃及的西奈半岛,542年开始在君士坦丁堡爆发。当时的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范围内人口最多的城市,很多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商队、船队在此聚集。因疫情爆发适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瘟疫被后人称为“查士丁尼瘟疫”。
其影响范围随地中海而向西延展,使众多地中海岸的国家和地区饱受疾病折磨之苦,因此有时又称其为“地中海瘟疫”。但是在那时,人们不知道这是鼠疫。
2、第二次鼠疫
从14世纪中叶开始,持续近300年,欧洲大陆丧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欧洲人普遍认为传染源是蒙古人带来的。1348年疫情又传到法国、西班牙和英国,1348年~1350年再东传至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最后在1351年传到俄罗斯西北部。此后,在十五、十六世纪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袭欧洲。
此次鼠疫流行前后此起彼伏持续近300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欧洲死亡两千五百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
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达两千人,一个月后竟达八千人。直到几个月后一场大火,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老鼠也销声匿迹,鼠疫流行随之平息。这次鼠疫大流行在历史上称为“黑死病”。整个欧洲大陆因此丧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
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从19世纪末期开始,20世纪30年代以后结束,全世界因鼠疫死亡达千万人以上。
从中国南部、孟买开始,最后汇聚于当时的北满地区。其后有山西鼠疫,东北第二次鼠疫,以及欧亚非其他地区的鼠疫,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才销声匿迹。这次疫情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个国家,全世界因鼠疫死亡达千万人以上。
此次疫情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这次流行的特点是疫区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家养动物中也有流行。
(8)历史上鼠疫致死多少人扩展阅读:
鼠疫的症状体征
1、轻型:有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痛,偶可化脓,无出血现象,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2、腺型最多见,常发生于流行初期。急起寒战、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淤斑、出血。发病时即可见蚤叮咬处引流区淋巴结肿痛,发展迅速,第2~4天达高峰。腹股沟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为腋下、颈部及颌下。
3、肺型可原发或继发于腺型,多见于流行高峰。肺鼠疫发展迅猛,急起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发病数小时后出现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转为大量鲜红色血痰。呼吸困难与发绀迅速加重。肺部可以闻及湿性啰音,呼吸音减低,体征与症状常不相称。未经及时抢救者多于2~3天内死于心力衰竭、休克。临终前高度发绀,皮肤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4、败血症可原发或继发。原发者发展极速,全身毒血症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出血现象严重。迅速进入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抢救不及时常于24小时至3天内死亡。
Ⅸ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全世界范围内的死亡人数.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全世界范围内的死亡人数达千万人以上。第三次鼠疫大流行从19世纪末期开始,从中国南部、孟买开始,最后汇聚于当时的北满地区。
这次疫情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个国家,全世界因鼠疫死亡达千万人以上。此次疫情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这次流行的特点是疫区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家养动物中也有流行。
一、鼠疫的症状体征
1、轻型:有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痛,偶可化脓,无出血现象,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2、腺型最多见,常发生于流行初期。急起寒战、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淤斑、出血。发病时即可见蚤叮咬处引流区淋巴结肿痛,发展迅速,第2~4天达高峰。腹股沟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为腋下、颈部及颌下。
3、肺型可原发或继发于腺型,多见于流行高峰。肺鼠疫发展迅猛,急起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发病数小时后出现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转为大量鲜红色血痰。呼吸困难与发绀迅速加重。肺部可以闻及湿性啰音,呼吸音减低,体征与症状常不相称。
4、败血症可原发或继发。原发者发展极速,全身毒血症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出血现象严重。迅速进入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抢救不及时常于24小时至3天内死亡。
二、鼠疫的特点
1、鼠疫的潜伏期短,发病快:鼠疫菌通过淋巴结、肺或血液等不同途径侵入人体,会表现为不同病型,淋巴腺鼠疫、肺炎鼠疫和败血症鼠疫3个基本型最险恶。其潜伏期很短,多数为2~3天,肺型甚至仅潜伏数小时便发病。
2、人对鼠疫普遍高度易感,无年龄、性别差异。除了已接种疫苗或曾患鼠疫而治愈者,无分男女老少,身体壮弱,遇鼠疫菌都高度容易感染鼠疫。
3、鼠疫杆菌的宿主众多,传播途径广泛。鼠疫杆菌的主要储存者是鼠类(啮齿动物);疫源地内一些食肉类(狐、鼬)、食虫类(鼩鼱)、有蹄类和鸟类等野生动物,以及猫、狗、羊、驴、骆驼等家畜,可因直接或间接接触疫鼠而感染,并且都能威胁人类。
(9)历史上鼠疫致死多少人扩展阅读:
鼠疫的防护
1、减少疫区活动范围
避免到疫区旅游或活动,避免接触啮齿动物(如:鼠类、旱獭);
2、避免与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触
与可能感染肺鼠疫的病人接触时,尽量和病人保持1米以上的接触距离,并戴口罩,勤洗手;
3、采取必要的防跳蚤叮咬措施
使用驱虫制剂,常用驱蚊剂一般都可以驱赶跳蚤;
4、如果曾去过疫区,应持续2周自测体温
如果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任一症状,应当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疫区旅行史,早期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
Ⅹ l历史上三次鼠疫大流行共死了多少人
历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共致死一亿三千五百万人左右。鼠疫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烈性传染病,曾被称为黑死病,各型鼠疫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均会引起死亡。
1、第一次鼠疫大流行
从6世纪中叶开始至8世纪消失,在欧亚夺走上亿条生命。疫情起源于埃及的西奈半岛,542年开始在君士坦丁堡爆发。当时的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范围内人口最多的城市,很多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商队、船队在此聚集。因疫情爆发适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瘟疫被后人称为“查士丁尼瘟疫”。
其影响范围随地中海而向西延展,使众多地中海岸的国家和地区饱受疾病折磨之苦,因此有时又称其为“地中海瘟疫”。但是在那时,人们不知道这是鼠疫。
2、第二次鼠疫
从14世纪中叶开始,持续近300年,欧洲大陆丧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欧洲人普遍认为传染源是蒙古人带来的。1348年疫情又传到法国、西班牙和英国,1348年~1350年再东传至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最后在1351年传到俄罗斯西北部。此后,在十五、十六世纪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袭欧洲。
此次鼠疫流行前后此起彼伏持续近300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欧洲死亡两千五百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
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达两千人,一个月后竟达八千人。直到几个月后一场大火,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老鼠也销声匿迹,鼠疫流行随之平息。这次鼠疫大流行在历史上称为“黑死病”。整个欧洲大陆因此丧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
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从19世纪末期开始,20世纪30年代以后结束,全世界因鼠疫死亡达千万人以上。
从中国南部、孟买开始,最后汇聚于当时的北满地区。其后有山西鼠疫,东北第二次鼠疫,以及欧亚非其他地区的鼠疫,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才销声匿迹。这次疫情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个国家,全世界因鼠疫死亡达千万人以上。
此次疫情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这次流行的特点是疫区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家养动物中也有流行。
(10)历史上鼠疫致死多少人扩展阅读:
鼠疫的症状体征
1、轻型:有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痛,偶可化脓,无出血现象,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2、腺型最多见,常发生于流行初期。急起寒战、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淤斑、出血。发病时即可见蚤叮咬处引流区淋巴结肿痛,发展迅速,第2~4天达高峰。腹股沟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为腋下、颈部及颌下。
3、肺型可原发或继发于腺型,多见于流行高峰。肺鼠疫发展迅猛,急起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发病数小时后出现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转为大量鲜红色血痰。呼吸困难与发绀迅速加重。肺部可以闻及湿性啰音,呼吸音减低,体征与症状常不相称。未经及时抢救者多于2~3天内死于心力衰竭、休克。临终前高度发绀,皮肤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4、败血症可原发或继发。原发者发展极速,全身毒血症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出血现象严重。迅速进入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抢救不及时常于24小时至3天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