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福建邵武是什么时候解放的
1949年5月9日解放
❷ 福建的历史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部、东海之滨,陆域介于北纬23度分至28度22分,东经115度50分至120度40分之间,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福建属于中国华东地区。福建是中国著名侨乡,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1088万人。福建与台湾渊源流长,关系最为密切,台湾同胞中80%祖籍福建。福建居于中国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中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
唐上元元年设福建节度使,辖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因五州的前二州得名。明置福建省。因古时为闽越族居地,简称闽。
唐开元21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始称“福建”。南宋设有1府5州2军,故又称“八闽”。
《辞源》的说法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
、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
关于八闽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福建古为闽地,北宋时始分为八州、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因有八闽之称;另一种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建、延、邵、汀,为上四府":福、兴、漳、泉,为下四府。共八府,号称"八闽"。
福建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伊斯兰教等重要文化发源地和商贸集散地,福州、厦门曾被辟为全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泉州曾是古代世界第一大港口。闽江口的马尾港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和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
福州为福建省省会。
福建:以福州、建州(今建瓯)各取一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变。福建简称闽。
❸ 有谁知道 福建邵武以前最早的名字叫什么,,``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昭武县,属建安郡。晋元康元年(291)改名邵武县,曾名昭阳、武阳、邵阳、昭武。隋开是九年(589)废县,归泉州(州治今福州);十二年(592)复置邵武县,属抚州。唐武德四年(621)属建州。五代晋天福元年(936)改名昭武县,五代汉乾佑元年(948)复名邵武。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属邵武军。元至元十三年(1276)属邵武路。明洪武元年(1368)属邵武府,清亦同。民国初属建安道。1932年曾建苏维埃政府,1949年5月9日解放,属建瓯专区、建阳专区、南平专区、建阳地区、南平地区。1983年撤县设省辖县级邵武市,现由南平市代管。
❹ 福建省邵武市
邵武杉木岭南福建省的西北部,北纬26°55'-27°36',东经117°02'-117°50'。西,江西省黎川县的交界处。总面积?2851.6平方公里。人口32万(2007年)。当时在福建和江西话的方言邵武。锤的恐惧Haishibanwei的
❺ 邵武有哪里历史名人
邵武名人
复贤智
男,1957年7月生,福建邵武人。现任中共福州大学委员会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至1991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学习,先后获得理学学士、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至 1997年赴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由福州大学引进回国,任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光催化研究所所长。2002年8月任中共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为我国光催化领域的知名学者,中国太阳能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创建了我国目前在光催化高新技术领域唯一的研究所-福州大学光催化研究所。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解放军总装备部“十五”预研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企业横向开发项目等十几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达5835万元
近年来取得如下科研成果:(1)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 60余篇,其中 SCI收录27篇、EI收录4篇;(2)申请国家专利11项,其中6项已授权;(3)鉴定成果3项,其中2项为国际领先水平、1项为国际先进水平;(4)固体超强酸高效光催化剂和多功能光催化空气净化器两项专利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2001年被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授予“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曾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年会杰出论文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二等奖、《物理化学学报》优秀论文奖、中国专利博览会金奖等。
❻ 邵武为什么被称为铁城
邵武复市素有制"铁城"之称,县级市,由福建省南平市代管。东北邻南平市建阳区,东南连顺昌县,南接三明市将乐、泰宁、建宁县,西与江西省黎川县毗邻,西北与光泽县交界。
邵武市地处闽西北,位于武夷山南麓,史称"南武夷",是入闽重要通道,兵家必争之地,因地势险固,易守难攻,故名"铁城"。
❼ 福建有多少年历史
福建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属于古越族的一支,被称为“东越”。战国时期,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汀5州。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始有“福建”一词。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福建又有“八闽” 之称,南宋时福建设l府5州2军,府、州、军为同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称“八闽”。宋后基本延袭旧制。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单独设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县6厅。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除府、州制,设省、道、县三级制,几经调整,至解放时止,全省设2市、7个行政督察区,共有67县。1949年福建解放后,全省设2市、8专区,共有67县。1951年,增设泉州、漳州2市,委托专署领导。此后20多年间,行政区划又曾数次调整。开革开放以来,福建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了行政区划,地区改为地级市,形成市带县体制。至2o00年底,全省设9个省辖市,共有14个县级市、25个市辖区、46个县(含金门县)。
福建历史源远流长,科学文化曾盛极一时。5000年前,先民们就在此生息繁衍,创造了可与仰韶又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昙石山文化。三国时因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达,福建成为孙吴的一个水军基地和对外通商口岸。南宋和元代,泉州成为世界上最大商港之一,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关系,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多次在福建驻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从福建扬帆出海。清同治五年间,在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和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和造船工业的摇篮。福建历史上人才荟萃,涌现出一批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天文学家苏颂,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思想家、文学家李贽,音韵学家陈第,学者、书法家黄道周、蔡襄,文人严羽、杨亿、柳永,史学家郑樵、袁枢,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林纾,铁路建设专家詹天佑等。他们以自己的胆识和献身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福建简称“闽”。唐开元21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始称“福建”。南宋设有1府5州2军,故又称“八闽”。福建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伊斯兰教等重要文化发源地和商贸集散地,福州、厦门曾被辟为全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闽江口的马尾港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和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
福建在历史上曾经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在宋、元时期,随着港口的对外开放,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福建与海外贸易往来频繁,进入经济鼎盛时期,在全国占据重要的位置。明清两代,福建的丝织业、制糖业、制茶业、造船业、造纸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自从封建统治阶级实行闭关自守的“海禁”以后,福建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尤其近代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以后,福建经济每况愈下,基础脆弱,结构畸型,到1949年已处于全国沿海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省份之一。
历史上福建人民为反压迫、反侵略进行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福建人民贡献出万千优秀儿女,作出了卓越贡献。福建是全国重点老区省份之一,老区分布遍及的62个县(市);其中有46个老区县(市)、518个老区乡(镇)、7772个老区行政村、2919个革命老区基点村。
❽ 福建邵武最著名的是什么为什么
前面那位回答抄的相当袭全了,呵呵
重点强调一下吧,宋朝时的丞相李纲,现在邵武有条路就叫李纲路;邵武有个和平古镇,黄氏宗亲,历史悠久;小武夷即天成奇峡,丹峡地貌风景区;特色小吃拿抓蹄和靠山蹄,很有特点;至于由来可以参阅相关书籍啊不是一两下能说完滴!~~
❾ 邵武和平古镇的历史有谁知道
走进和平镇,你还为其至今保留的传统文化、古朴民俗以及丰盛特产所叹服。“和平书院”的一脉书香仍氤氲在乡民的衣袖间,民间尊师重教乐学之风浸润着莘莘学子。原始傩舞、婚庆民俗、稻田养鱼、田埂种豆,听导游介绍古老的民俗风情不失为一种享受。而农家水酒、和平鲤鱼、和平豆腐、和平米粉、观音茶等,则让游人体味千年古镇的闲适与温情。
它是饱含南武夷乡土气息的山歌,从遥远传唱至今;它是一颗古朴的明珠,从遥远璀璨到今天;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博物馆,抖落的是尘埃,留下的珍贵。它就是奇迹般地保留着300余栋明清古民居的和平古镇。
和平镇位于邵武南部,是一座有四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是古代邵武通往江西、泰宁、建宁、汀洲的咽喉要道,而且福建出省三道之一的隘道“愁思岭”就在和平境内,因而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唐代以来,历设里、乡、分县建制。这里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不仅有城堡、谯楼、分县衙门,由明末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袁崇焕题写塔名的“聚奎塔”,闽北历史上最早的书院----和平书院,还有许多庵庙宫观、祠堂及义仓,更有近300余幢明清民居建筑,仅建筑技艺精湛、雕饰精美、外观壮美的“大夫第”就有5座,是我国保留最好,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保留完整的600多米长的古街,素有“福建第一街”之称。这里读书求学氛围浓郁,文风炽盛,人杰地灵。从唐代到科举废除时,和平出了137名进士,被誉为“进士之乡”。这里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戏剧舞蹈遗存相当丰富,仅舞蹈种类就达70余种,主要有花鼓灯、七巧灯、踩高跷、刀花舞等,而尤为珍贵的是和平保留下始于奴隶社会的傩舞,可谓是古文化的活化石。走进幽邃的古镇小巷,悠悠古韵扑面而来,令人眼界开朗,心生感叹,浮想联翩。
和平古称“禾坪”(禾苗的禾,草坪的坪)意为地势平坦,盛产粮食,是一座古城堡。新石器时期,古越先民就在这儿繁衍生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唐代。唐时称“昼锦”,宋为“昼锦乡和平里”。因唐代这里已经人口稠密,形成繁华的街市,故宋以后又称“旧市街”。元承宋制。明为“三十三都”,万历年间和平开始修宝塔、建城堡。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设和平分县。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一些大户人家时常遭山贼土匪强扰和掠夺,在黄氏族裔黄显岐、黄若岐首倡下,修建和平城堡。城堡周长360丈,占地0.43平方公里。修建和平城堡就地取材,全部用河卵石砌成,别具匠心。城堡辟有四大门、四小门,东西南北四个主城门,并在门上建谯楼,用于瞭望。
和平古镇不乏豪门巨宅和有价值的建筑。
城堡内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的小巷纵横交错,光滑的鹅卵石记载着古镇的繁华与沧桑。
县丞署和平历史以来就是邵武南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在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设和平分县,置“分县署”和“把总署”,驻兵防守,隶属邵武府治。县丞署俗称分县衙门,位于古镇区东南隅的谢傅巷,坐西朝东,现有面积约500余平方米,两进厅,五开间,构架以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用材硕大,四根纵梁与横梁形成一个井字顶,使公堂显得更加威武壮观。整幢建筑保留了明代建筑遗风。地面上还有两排半圆小坑,为当时升堂时衙役口念“威武”,手拄水火棒所留。大门外有一块专给犯人枷号示众时站立的方石,称罚站石,一对脚印清晰可见。署衙前右侧原有关押人犯的平房(俗称“班房”)。署衙前一片空旷的坪地,为驻防官兵训练、演武场所,称为“校场”。民国四年(1915年),县丞署由官产处拍卖给基督教作教堂――福音堂。民国九年(1920年),基督教会在此办起一所初级女子小学,1940年辍。和平县丞署是全国保留最完好的分县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