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更有效地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中学历史渗透德育的特点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它具有依附性、蕴含性、渐进性、多样性、评判性等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知道,世上事物千差万别,各有其特殊的内部联系。不了解这一点就无从确定。
(一)依附性。正如液体从物质微孔中透过一样,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总是离不开事实,总是依附于、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政治”凭其科学理论说服人,文学依托人物、情节的描写感染人,历史则以事实为基础上的评价启迪人。由于历史事实是不依赖任何人的意识而存在,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凭证,因而,离开了它,历史教学不仅失去其科学性,也失去其教育性。历史信奉的是事实胜于雄辩。尽管历史科学博大精深,而德育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但说到底是一种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正因为如此,它才烛古照今、叙史载道,若脱离史实,“渗透”就成为空话。
(二)蕴含性。又可以说是暗示性。它的育人功能是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之中的。不可否认,它也可像政治学科那样公开、正面宣传灌输教育,但是,这毕竟不是主要形式。主要的是在历史教学准确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但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写照。那种“同学们要这样”、“同学们要那样”硬贴“标签”和口号式的教育或许气势磅礴,但绝不是我们所说的“渗透”,也难收到渗透德育的功效。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渗透”就是这种无为而为、不言而言的教育艺术。它刻意追求的是使学生在蕴含性教育中受启发、得教育,领悟做人处事的道理。这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来得迅猛强烈,但是,一旦领悟,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必定要深刻、牢固得多。
(三)渐进性。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教学、某一历史内容教学的事。应该说,任何时候、任何内容的历史教学都蕴含有相应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量不一定大,但一定有。这种一点一滴点点滴滴不间断的积累过程,就构成德育渗透的渐进性。它告诉我们,每一堂历史课教学,从渗透德育角度看,不能没有,同时也告诉我们,难以过多。纯粹讲述历史,就事论事,不承认或不屑于德育渗透,是不行的;但是,借题发挥、喧宾夺主乃至空洞说教也是不可取的。渐进性的特点决定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忌讳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锲而不舍像滴水穿石。.利用典型历史事件进行渗透历史是由历史人物创造的,然而历史也是一幅由一个个历史事件所串联成的优美的画卷。伟大的历史人物可以让学生心灵为之震撼,而著名的历史事件也能深深的吸引并最终打动和征服他们的善良和正义之心。女娲造人、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秦灭六国、长平之战、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垓下之围、匈奴西迁、昭君出塞、三国鼎立、三顾茅庐、黄袍加身、蒙古西征、郑和下西洋、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海战、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等等这些生动的历史事件一定能让学生在聆听中洗涤灵魂。
二、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基本内容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天下为公的爱国奉献精神、勤劳俭朴的艰苦奋斗精神、不畏强暴的自强不息精神等道德内容在历史教科书中都可找到鲜活的事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节约标兵”雷锋等等。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有用之才做出应有贡献。
(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奋斗史、探索史。翻开历史的书卷,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我们应该牢记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他们豪壮的爱国义举;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各阶层的爱国志士,自觉地承担起挽救中华民族、捍卫国家独立的重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一个独立、自立的新中国。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都是极好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而这一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三)、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事迹,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可尊可敬的优秀人物。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他们的名言、名句、名联,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我们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但历史史实中既有正义的、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优秀历史人物,他们的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凛然大义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导青少年的正面事例;也有背信弃义为人们所唾骂的,懦弱的民族败类,对此我们可以提醒我们的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并引以为戒。引导我们的学生在对待历史人物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不仅要让学生继承、弘扬祖国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并发扬光大,更是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为我所用,塑造具有全球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极其事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充分利用课堂、历史教材及地方史来对中学生进行渗透德育
(一) 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认真搞好课堂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比较法的教学,要求学生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同世界文化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明清以来中国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后状况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增强学生为祖国振兴而发奋读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在讲述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时候,要求学生归纳近百年来中国各阶级的救国道路及其结果,在培养学生归纳问题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认清中国的国情。因此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利用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学生的自我教育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段时间以来,历史学科成为了所谓的“副科”,为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故事、演小品,围绕着德育教育的主题,素材都由学生自己寻找,学生通过自己看教材、看课外书、找资料,自编自导,讲故事、演小品,在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又完成了自我教育。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方向盘的作用,切不可放手不管。
(三)充分利用历史的资料、信息
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我们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历史的依据,这些历史的见证更真实、更直观地描述着历史的原貌,起着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物、书籍、图片、新闻资料等这些历史信息,配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缩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一些历史文物、古迹、博物馆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充分利用地方史的教材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加入地方史的内容,由于涉及到自己家乡的人、事、物,所以学生极易产生亲切感,认为可信,易于接受,而且也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如抗金顺昌大捷、阜阳四.九暴动等。历史与现实、祖国与家乡融合在一起,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着学生,教育的目的达到了。学习家乡的历史,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爱家乡到爱祖国,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是加强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
(五)组织积极有趣的课外活动来加强学生对德育的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历史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在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活动来临时,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功能,同时可以举办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形成可以面向全年级或全校学生开展,可以举办图片展览,使学生形象直观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所需图片可由学生自行收集。(2)播放录像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多次组织学生,播放有关历史文献片和电影,使学生直观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例如在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时,对中华的石窟艺术,可以播录像片,把石窟艺术的雄奇,精美展观在学生面前仿佛使他们融入到艺术的海洋里,还播放了《七七事变》、《长征》、《南京大屠杀》以及抗日战争的影片。这样的形式学生深受喜爱。(3)撰写历史人物小传。教师要求学生在仔细研读教材和课外书籍的基础上,对某个重要历史人物的一生重大活动进行专题探讨,然后以撰写人物小传的形式,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并对其功过进行客观评价。例如写秦始皇、曹操、陈独秀、拿破仑等的小传。(4)开展专题读书活动并撰写读书报告。教师可以选择一本历史著作、人物传记、一本教材或一篇文章,组织学生阅读。然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包括介绍所读书籍或文章内容、作者观点的读后感(5)历史故事报告会或演讲会、历史成语故事会等。可以分组,通过竞赛的形式,使学生感到为集体争荣誉。这项活动富于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和竞争性,深受中学学生的喜爱,一方面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历史书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积累更多的故事素材,学生自己进入“角色”,受到深刻的教育,这种教学效果很好。(6)结合纪念重大节日,开展德育教育。通过这些纪念活动,组织专题报告和历史图片展,生动再现这些历史情景,如有勿忘国耻“九一八”,中国共产党诞生,香港回归,辛亥革命等,特别是关于抗日战争史实,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更能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社会现象可以对学生进行政治和阶级观点教育;有很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这些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至于进行思想教育,那就更加明显,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渗透在全部历史课程的每个课时以至每个环节之中。
要实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创新和尝试,但是一定要构建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只有将渗透德育教育置于历史规律之中,这种教育才是有说服力的。作为教师要尊重历史事实,将准确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客观的评价,以达到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教育目的。
2. 如何通过历史教学认识历史
做好历史教学认识
历史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一课。
上好历史课,提高教学质量是历史教师的工作和职责。
怎样才能搞好历史教学呢?笔者根据二十年的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兴趣是搞好历史教学的前提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由此可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
在教学中,教师潇洒的教态,风趣的语言,甚至教师的长相、风度、穿着打扮、习惯动作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教师的教风、教态、教法、语言等产生了好感,就会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否则就会产生厌倦心理。
其次,要因材施教。
学生对历史课的认识和兴趣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有兴趣但不求甚解;有的只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有兴趣;有的只对分数有兴趣,只从考高分出发。
我们应根据这些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不同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兴趣。
再次,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
历史课本取材新颖,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特别是有许多很吸引人的历史故事、传奇人物等,教师在讲课时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改变单调乏味的讲述,变历史知识为有血有肉的、具体的生动画卷。
二、注重讲授方法和教学艺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历史课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不同,教学条件和环境不同,教师本身的素质特长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等,采取灵活多样、适时对路的教学方法,每种方法都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导演,达到美、活、实的艺术效果。
我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条件先后采用过参观总结法参观历史展览、革命胜地、古代建筑,然后让学生根据我拟定的提纲写出总结;专题讲座法对重大历史事件采用讲座法;读议法阅读教材后进行讨论;历史知识竞赛法;比较对比法将历史上相关联的内容加以比较,既可学习新的知识,又可巩固就知识,起到互补作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读书测试讲解法将新课知识点拟成测试题,上课后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答题,然后我进行要点讲解,并使之系统化。
三、史情、史理相结合初中学生对历史课内容有着明显喜憎之情,他们喜欢爱国英雄的故事、祖国繁荣昌盛更的历史,不喜欢丧权辱国的人物和事件及一些偏于记忆的地域或时代,这就是一种情感因素。
教师应根据这一情况发挥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的内容,动之以情,喻之以理,感染和启迪学生。
如讲唐朝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强盛的大帝国,还要使学生理解唐朝繁荣昌盛的政治和经济原因。
又如,讲东晋和十六国时,学生对北伐杰出的代表祖荻非常佩服,纷纷表示也要向祖荻那样闻鸡起舞练好本领,随时报效祖国。
教师可利用学生这种积极情绪选讲一些有意义的历史故事,使学生在兴奋愉悦中接受教育。
对于学生不喜欢的内容,教师要善于从思想上、认识上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历史,使学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可举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利用反面教材进行教育。
如讲五代十国时,教师可提问对石敬瑭的所作所为我们可得到什么?想到什么?学生反响强烈,争着发表见解,都认为这个人物是个很好的反面教员,要从他身上吸取教训,任何情况下都不做民族败类,都不做有辱人格国格的事情。
学生的喜增之情是非常易于显露的,教师要把握其心理活动,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民族感情,使其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而奋发向上,立志成才。
四、充分利用探究式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固有需要。
探究学习旨在促进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如何在历史课堂上实现探究式学习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巧设问题苏格拉底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要想上一堂鲜活的历史课,精彩的
3.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历史沿革
(1985 ——2005)
1985年
△1985年7月17日 原浙江工学院党委决定成立职业技术师范系筹备小组。小组成员有任贤朋、韩生健、黄海凤,由任贤朋同志负责。
△1985年10月21日 浙江工学院党委、院行政决定,成立浙江工学院技术师范系。任贤朋同志任副系主任,韩生健同志任系党总支副书记,黄海凤同志任系办公室主任。
△1985年9月16日—18日 首届技术师范系本科生入学报到,共90名。专业有:化学工程师资、机械工程师资、电气工程师资。
△1985年9月23日 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职教司司长孟广平等3人来校视察技术师范系,接见了系首届学生代表,参观了校园和部分实验室,对创建技术师范系作了充分肯定。9月24日在浙江电视台新闻节目里播放了视察时的实况。
△1985年11月15日 技术师范系首届团代会、学代会召开。国家教委职教司、省教委、团省委学工部、校党委宣传部发来了贺电、贺信。
1986年
△1986年5月2日 学院下发了浙工院(86)52号文件,内容是“关于加速技术师范系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了六条具体措施,包括将基础部工程制图教研室、无机化学教研室、电子系的电工教研室、化工系的机械基础教研室、社科部的中文教研组,成建制划归师范系,作为该系建系基础。并决定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项浙学同志负责此项工作。
△1986年5月23日 经学校书记、院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成立浙江工学院贷款办公室,任贤朋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黄世钧同志任主任)。
△1986年10月18日 院党委批准成立技术师范系党总支,由韩生健、黄海凤、金鹏超三人组成。
△1986年10月29日 经院党委批准,郑耀华同志任技术师范系副主任。
△1986年10月4日 技术师范系召开了职业教育调查报告会,介绍本系师生对我省职业教育进行社会调查的情况。应邀出席报告会的有浙大、杭大、农大、杭州商学院、杭州师范学院、宁波农技师专等六所高校的代表,副省长、教委主任李德葆同志充分肯定这次调研活动。省教委副主任杨丽英、职教处长王绍法、高教处长徐胤飞等领导同志参加了会议。
△ 1986年11月,化师85班柴红同学作为我校3个代表之一出席了浙江省第八次团代会。
1987年
△1987年3月20日 以罗伯特·麦古先生为组长的世界银行职业技术教育考察组一行二人,由国家教委刘贵云(外资贷款办)、黄海春(计划司)、省职教处长钱根珊以及李明德、余水根(翻译)等同志陪同来校参观、考察技术师范教育情况。
△1987年4月6日 洪起超副院长主持研究技术师范系向省教委的汇报提纲,系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1987年4月16日 国家教委职教处孙尔仁同志来学院了解技术师范教育情况,以及高级技工培训中心筹备及世界银行贷款等情况。
△1987年12月2日 技术师范系下发了浙工师[1987]4号和浙工师1987]5号文件,决定或重新明确了李志成等18位教师的职务,使系属的13个专业教研室或实验室都有了负责人。
1988年
△1988年5月19日 技术师范系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出席招待会的有新华社记者、中央广播电视台、光明日报、文汇报、浙江日报等单位的记者。
△1988年,经院党委批准,林镜川、李啸林两位同志任技术师范系副主任。
△1988年12月21日 世界银行国内专家评估团来校对职业教育情况进行评估。
1989年
△1989年3月9日 学校以浙工院函[89]5号文件,向浙江省教委报送了“关于接受世界银行贷款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应承诺的函”。函中再次明确加强技术师范系建设的具体项目。
△1989年4月22日 技术师范系以浙工师[89]02号文件印发公布了“技术师范系首届毕业生综合评分条例”。
△1989年5月6日 技术师范系以浙工师[89]03号文件公布了“技术师范系首届毕业生分配工作的若干原则”。
△1989年5月 系务会议讨论制订了“技术师范系主任1989—1992年任期目标”。
1990年
△1990年3月27日 学校人事处发文陈新同志任技术师范系办公室主任。同年9月19日经系党政联席会议决定陈新同志任系主任助理。
△1990年10月22日 院党委批复技术师范系党总支选举结果,韩生健同志任总支书记,黄海凤同志任党总支副书记。史旦旦、任贤朋、金鹏超、黄海凤、韩生健为委员。
△1990年11月20日 院组织部发文张佩芳同志任技术师范系办公室主任,免去陈新同志办公室主任的职务。
△1990年10月 经多次论证、申报,国家教委核准,本院获得世界银行贷款100万美元,改善了技术师范系的办学条件,固定资产达90万元。
1991年
△1991年1月7日 举行与黄岩市长期合作协议签定仪式。双方在生产、科研、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长期合作。田志芳副院长、黄岩市副市长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
△1991年9月26日 经系务会议决定,成立职业技术研究室(筹),梁宏业同志任主任。成立电工工艺实习车间筹备组,吴健元同志任组长。
1992年
△1992年6月15日 院党委发文夏振鲁同志任技术师范系党总支书记。
△1992年12月23日 院组织部发文黄朝阳同志任技术师范系办公室主任。
△1992年12月26日 经省教委批准,成立浙江工学院“神钟科技实业公司”。任贤朋同志为法人代表,地址为浙江工学院东配楼,总注册资金60万元,其中流动资金20万元,其他为固定资产。
1993年
△1993年7月1日 经学校批准,技术师范系改名为技术师范学院。
△1993年7月 技术师范学院成立,经学校批准,学院拥有5个师范类本科专业,即:机械、土木、化工、工自、食品;2个非师范类专科专业,即:计算机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学院下设5个专业教研室,4个专业实验室,1个轻工研究室,1个电子电工实习车间,1个计算机房。有教职工60余人。
△1993年10月30日 学校召开技术师范学院成立大会(还有成教学院同时成立)。省高校工委副书记吴金水、省计经委副主任金德水、国家教委师范司处长乔玉全等同志出席会议。省委办公厅、劳动厅、省教委等部门负责人也到会祝贺。学校党委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和两院的教师及部分学生参加了大会。
△1993年 建立全省“维修电工”考工培训中心,第一期接纳学员50人。并与诸暨机械成套工程公司、杭州无线电七厂,建立了教学、生产、科研联合体。还与黄岩市华日集团公司、黄岩城关镇科委及城关一中建立了联合办学点。
1994年
△1994年2月28日 技术师范学院下发浙工大技师院(1994)1号文件,任命或确认孙建辉、范谦等16位同志分别为教研室或实验室的负责人,进一步完善了学院的组织领导机构。
△1994年10月10日—21日 根据国家教委的安排,由技术师范学院承办的世界银行贷款职教项目“关于在市场经济下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专题讲座开课。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及哥伦布市等两位专家来校讲课。
△1994年暑假开始,经省教委批准由学校组织考试,招收职业高中为起点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学生。
1995年
△1995年1月2日 经学校研究决定,技术师范学院改名为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下设三个系,即:技术师范系、教育技术系、应用技术系。学院设有6个本科教育类专业,一个文秘专科专业,2个高职专科专业,8个学科方向。
△1995年1月10日 职教学院设立培训部,机构、人员全部由院内工作人员兼职。主任:夏振鲁(兼)副主任:黄朝阳(兼)、祝飞鹏(兼)。
△1995年4月18日 职教学院制订公布“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1995年4月18号—5月9日 职教学院召开第一次教代会。 议题讨论通过1)教学、科研、实验室工作管理条例 2)教辅人员、管理干部考核办法 3)院奖酬金分配办法 4)1995—2000年学院发展规划。
△1995年4月20日 职教学院制订、公布“两公开、一监督”的规定。
△1995年 职教学院设立职业教育研究室,主任为沈中伟。学科方向是高等技术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理论研究。
1996年
△1996年1月23日学校党委研究决定钱俊青同志任职教学院副院长。
△1996年6月15日 全国数控培训网络杭州分中心挂牌。该中心是浙江省唯一经机电部批准成立的全国性数控培训机构,挂靠在职教学院,具有数控机床操作工的技能鉴定资格。
△1996年12月20日 职教学院被评为“校园文明建设活动先进集体”,受到学校的表彰。
△1996年 职教学院设立计算机应用教研室和实验室。同时还设立了文秘教研室,与中文教研室两块牌子,一个班子。
1997年
△1997年6月24日 学校党委研究决定,沈中伟同志任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院长,史旦旦同志任副院长。
△1997年6月26日 学校党委研究决定,陈小鸿同志任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党总支委员、书记。
△1997年10月14日 浙江省电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成立,挂靠职教学院。校党委书记王国榜同志、省劳动厅、省教委有关领导同志出席授牌仪式并讲话。该所具有全省范围内电工、维修电工初、中、高等级鉴定资格。
△1997年10月27日 全院教职工开展了以“学十五大精神,明职教形势,促教学改革,树教师形象”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思想讨论。
△1997年 “工程智能决策研究室”由建工学院划入职教学院。研究室主任俞文泰,学科方向为工程建设中的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的应用研究。
△1997年5月 经学校党委核审批准,职教学院学生党支部被评为1996年度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1998年
△1998年1月 职教学院成立轻化工研究室,计伟荣博士任研究室主任。学科方向为:超临界萃取流体介质研究及应用。
△1998年2月 职教学院所属的化工教研室及实验室成建制划归生环学院。
△1998年5月1日 职教学院制定“职教学院创收(培训)工作实施与管理办法”。
△1998年6月20日 校党委批复学院党总支选举结果,党总支由沈中伟、张一青、陈小鸿、姚莫诩、黄朝阳等五位同志组成。陈小鸿同志任总支书记,张一青同志任副书记。
△1998年6月 职教学院学生党支部被评为“浙江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1998年9月15日 学院决定建立“职业教育综合教研室”。
△1998年9月 职教学院所属电工教研室、电子实习车间及实验设备仪器成建制划归信息学院。
△1998年 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省职教师资培训中心,其办公室与职教学院合署办公。
△1998年 学院决定改变实验室隶属教研室的体制,将专业实验室合并,成立职教学院实验与技能训练中心。
△ 1998年9月16日 职教学院成立“林礼根振兴职业教育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名誉主任:林礼根,主任:沈中伟。林礼根先生捐资10万元作为奖学金基金。
△ 1998年12月 全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委员会二届三次常委会在我校召开。
1999年
△1999年3月17日 职教学院副院长史旦旦同志兼任浙江工业大学高等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该院院长为顾申良同志)。
△1999年5月4日 学校工会在全校青年教师中评选出十位青年教师标兵,我院杜时贵、袁巨龙两位教师榜上有名。
△1999年6月30日 职教学院成立教育技术教研室,应文良同志任教研室主任。
△1999年7月,学校党委研究决定,常雪梅同志任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1999年9月 职教学院中文教研室划归本校人文学院。
△1999年 职教学院加强学科建设,组建职业教育与工程技术复合学科,还组建了教育技术学科。原有的其他教研室均调整为学科方向。
△1999年11月15日教育部职成教司刘占山副司长在省教育厅黄新茂副厅长的陪同下来我校视察工作。
△1999年12月30日 职教学院与天水街道举行“浙江工业大学大学生思想教育实践基地”和“天水街道下岗女工再就业培训基地”揭牌仪式。
2000年
△2000年4月17日以教育部职成司司长黄尧为组长、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副所长余组光、中国科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建教授、教育部职成司师资处副处长刘杰等四人组成的教育部专家组在校党委书记王国榜、副校长张立彬的陪同下对我校申报的“国家重点建设全国50个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进行了考察、评估。
△2000年5月24日 职教学院制订、公布了“职教学院构建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 (试行)”。
△2000年6月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本校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其办公室与职教学院合署办公。
△2000年6月 学院学科构架基本形成。复合学科包括:机械工程技术教育方向、电气工程技术教育方向、土木工程技术教育方向、计算机工程技术教育方向。
△2000年9月27日 浙江工业大学“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正式挂牌。校党委书记王国榜、校长吴添祖为基地揭牌。
2001年
△2001年4月 职教学院高职学生党支部被评为“浙江工业大学1999/2000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同年9月该党支部又被评为“浙江省高校系统先进基层党支部”。
△2001年6月 陈小鸿同志被评为“浙江省高校系统1998/2000年度优秀党务工作者”。
△2001年6月25日 浙工大决定撤销浙工大建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浙工大职业技术学院,与浙工大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增设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方向、环境工程技术方向。9月份学院的实训中心由学校本部全部迁入假山路职业技术学院内。
△2001年9月14日 浙工大党委决定,杜时贵同志任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史旦旦同志任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顾申良同志任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石建敏同志任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同时决定成立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党总支,史旦旦、陈小鸿、陈金媛、常雪梅、曹李民、黄朝阳等6同志为党总支委员,陈小鸿同志任书记,常雪梅同志任副书记。
△2001年10月24日 浙江工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被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指定为全国第三批教育技术培训中心。
△2001年12月,教师邱飞岳“基于Intranet的房地产集成化信息系统”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年
△2002年1月28日 教育部职成司王继平副司长、师资处郭春鸣副处长在省教育厅职成处叶向群处长的陪同下视察我校。
△2002年4月1日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委员会成立,杜时贵任主任,史旦旦任副主任。
△2002年5月9日 浙工大举行聘任仪式,聘任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黄新茂同志为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兼职教授。
△2002年5月28日 成立职教、职技学院实验室项目建设小组。组长为石建敏同志,副组长为汪小洪同志。
△2002年12月2日 职教、职技学院三届三次教工代表大会开幕。
△2002年12月2日 校党委对院党总支选举结果批复,由史旦旦、陈小鸿、陈金媛、常雪梅、曹李民等5人组成党总支委员会,陈小鸿同志任书记,常雪梅同志为副书记。
△2002年 职教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获得学校“党支部创新二等奖”。
△2002年 学院举办首届“职业技术教育学术周”活动,邀请省教育厅副厅长黄新茂、华东师大教授钱景舫、上海职教所所长马树超来院讲座。聘请钱景舫为学院专职教授,实质性启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工作,组织申报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
2003年
△2003年4月2日 职教、职技学院成立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创新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杜时贵,委员共17名,秘书:汪华斌、汤斌华。
△2003年4月28日 校党委下发浙工大[2003]18号文,史旦旦同志任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2003年6月24日 学院印发:《职教、职技学院师德规范》和《职教、职技学院教师公约》。
△2003年11月,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申报成功。
2004年
△2004年1月,学校发文聘任邱飞岳同志为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2004年2月12日 学院制订、公布“职教职技学院岗位聘任实施细则”。
△2004年5月 学院举办“教育-技术-职业”科研学术周活动。
△2004年6月18日 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杨金土教授来校考察,为职教学院学生作了题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的学术报告。
△2004年 顾容、赵立影指导的我院学生二项多媒体作品获“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一等奖。由傅志明、沈中伟、陈小鸿、张常洁、徐佳参加的“不同体制、不同模式的高职办学比较研究”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12月8日 学校召开会议,欢送应征入伍的学生。职教学院郑彬、胡立东、刘金俊三同学应征入伍,参加了学校的欢送会。
2005年
△ 2005年1月6日 我校6名教师获省高校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优秀奖,我院青年教师徐佳名列榜首。
△ 2005年1月19日 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在教育厅职成处处长叶向群的陪同下来校考察。校党委书记汪晓村、常务副校长张立彬向鲍学军介绍了学校的有关情况。
△ 2005年4月15日 全省职教师资培训工作会议在我校举行,鲍学军副厅长到会讲话。
△ 2005年7月11日—11月22日 职教学院党委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 2005年11月,申报成功教育技术学硕士点。
△ 2005年12月9日,学校发文将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与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 2005年12月28日,学院举行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暨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建院二十周年庆祝大会。校党委书记汪晓村,校党委副书记沈传缘、韩翼祥,副校长肖瑞峰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教育厅职成处、师范处领导,学院老领导和校友代表,兄弟学院与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代表,学院师生代表等近70人参加了庆祝会。
4. 如何学习历史
读通史,自己整理时代主线,列个时间轴之类时东西挂墙上,一面放世界大事,另一边写同时代的中国史大事(只放你觉得对世界起重要作用的大事,不必事无巨细地都写下来),读书过程中不断补充。比较好的世界史书推荐全球通史,尽管有些错误,但难得在视角不是西方中心,作者又有完整的史识。帕尔默的现代世界史在学术上更站得住,但西方中心也比较严重。另外极简欧洲史脉络清晰,有史识也好读,可以看看。中国史推荐钱穆的国史大纲,配合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来看。你做的时间轴是否精彩不是关键,对比地把中外通史读完才是关键。
拓展资料: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参考资料:历史-网络
5. 谁知道《历史学科专题讲座》这本书在哪里可以在线阅读或者电子图书阅读谢谢啦~急
是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中国古代史之先秦史),还是刘宗绪那本
6. 七下历史关于启示类的题怎么答
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所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少走弯路的认识。启示类回主观题通常是通过“启答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等引导词来提问,要求学生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它一般出现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来检测考生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启示类主观题是历史学科中最能体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原则的题型,它虽然所占分值不大,但是非常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考试方向,很有生命力。
1、“启示”一般由“经验教训”而来,因此,回答“启示”,就答“经验与教训”。
2、谈“认识”,有如下几情况:
(1)对问题的总体掌握,实际就是对教材知识、所给材料的高度概括;
(2)对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对这类“认识”教材中往往有现成答案可以利用,作答时要先想一下教材中的相关评述,然后再依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
(3)由某一具体问题,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
(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
(5)经验教训、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