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事件中西对比题

历史事件中西对比题

发布时间:2021-03-10 21:45:20

A. 论文 比较中西方同一历史事件政治文化区别

例如朝鲜战争,我们中国文化中有霸权思想,西方没有。中国人认为,我们不称霸,也不希望别国搞霸权主义。西方人不明白,什么叫不称霸?中国历史上有春秋五霸,当时是五个国家在其他国家政治地位平等的情况下出现五个领袖国家,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五个国家领导人有号令群雄的本领,自己国家强盛,同时也可以对别的国家指手画脚,想打那个打哪个。而且春秋五霸基本上没什么道德感,凭的就是实力,所以别国对他们又恨又怕。中国人觉着自己不称霸,就是自己是圣人治国,有实力但不强加于人,和别国交往都是平等的,特别是不干涉别国内政。像美国这样,别国打内仗,他跑过来参和,就是霸权主义,就是实力至上主义,而且美国动不动就说地缘政治,好像中国有两个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法家,也是合纵连横家一个是张仪,一个是苏秦,这两个人出了名的不讲道德,纯讲政治,所以能力超强,人格鄙下,为中国人所不齿。简直就是美国人的翻版。美国人的所做作为,就和春秋五霸苏秦张仪一样,就是霸权主义。美国人要弄懂中国的霸权思想得学多少中国历史啊。所以美国人判断朝鲜战争中国出不出兵就看情报,认为中国没有出兵的理由,也没什么战争准备,中国看问题就不一样了,你美国人弄朝鲜就是弄我中国,中国这叫唇亡齿寒,你搞霸权主义,全世界都有义务反对你,所以有条件要打,没有条件也要打,因为我是站在正义的一边,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中国人当时都不知道美军不叫美军,是联合国军,也就是现在的维和部队。如果说正义是站在那边,当时还真不好说。所以美国人弄不明白中国为什么出兵,认为是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其实真正的错误,是不知道中国文化历史。朝鲜历来是中国属国,大国保护弱国是大国拿弱国供奉的唯一原因。你打北朝鲜,先不说我们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踩中国地盘,就是打狗不看主人,所以中国有中国的地缘政治标准,但是我们从来都不说,这个标准就是藩属关系。美国人并没有想和中国人打,但是还是碰上了中国军队,就是从文化上对中国缺乏了解。中国当时要不打,是很没面子的事,别人怎么说中国没事,毛主席他老人家怎么咽得下这口气。中国讲气节,气顺不过来就非打不可。这些事你从情报技术上怎么分析?所以中西文化区别之间的鸿沟,远比大家承认的要大。

B. 令人印象比较深刻的十件中外历史大事

淝水之战,影响系数5.5,淝水之战前,前秦统一了北方大部,势力空前强大,如果能够稳扎稳打,江山巩固,至到统一中国都是可能的,但是前秦的符坚在大好形势下头脑发热了,不听手下劝阻,执意要攻打南方的东晋,结果是大败而回,前功尽弃,不仅没打下东晋,自己手里的江山全部葬送,北方重陷乱局,如果没有淝水之战,又一个大国将长久出现,北方的鲜卑入主原就不会发生了,淝水之战让这一切化为乌有。

赤壁之战,影响系数6,赤壁之战如果是曹魏取胜,曹氏统一天下就成为定局,国家会很快统一,人民开始安静和平的生活,历史将出现一个魏朝,也许会象汉唐一样强盛,赤壁之战曹操胜了,司马氏就没有了篡位条件,司马懿篡位必须有实权,而司马懿掌实权是在诸葛亮六出岐山时,赤壁之战曹胜了,就没有诸葛亮六出岐山之事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四百年的战乱就避免了,可惜,曹操没有抓住历史机遇,这才有了司马氏一统天下的机会。

烽火戏诸侯,影响系数6.5,周幽王之烽火戏诸侯结束了西周统治,是周王朝走向没落的开始,是奴隶制走向没落的开始,此后王室的控制力削弱,诸侯开始崛起,奴隶制开始向封建制转变,若没有烽火戏诸侯,春秋战国之局面将要推迟,商鞅变法也就不存在了。

商鞅变法,影响系数7,在春秋前期,中国与世界没有什么明显区别,商鞅变法不仅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更是中华之崛起的标志,是商鞅变法使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领先于世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中国崛起于商鞅变法不为过。

八王之乱,影响系数7.5,中国历史上在八王之乱以前,抵抗外族侵略都比较成功的,外族大多臣服于中国,八王之乱以后就变了,八王之乱使西晋王朝快速衰落,北方胡人乘机而起,在中原地区兴风作浪,汉人纷纷逃到南方,北方多为胡人控制,成为五胡乱中华的局面,八王之乱造成了中国四百年的长期战乱。

七七事变,影响系数8,七七事变是中日力量的一次大转变,七七事变前,日本的国力强于中国,日本在甲午战争后,把台湾琉球纳入了版图,控制了朝鲜,又在九一八事变后控制了东三省,实力得到极大提升,如果它稳一些,步子小一些,这些成果是能保全的,但是它贪得无厌,想要吞并全中国,征服全世界,这一次它失算了,不仅没有吞并中国,以前的成果也吐了出来,七七事变成为中日国力的一次大转变,由日强中弱变成了中强日弱,改变了历史发展的走向。

李自成进北京,影响系数8.5,明朝后期,中国已经落后西方了,但落后并不多,迎头赶上还是有可能了,那时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出现,明朝政府全力对付东北的后金,对商业活动的管理也放松了,当时西方殖民者已经到达东南亚,东南沿海的商业活动也是很发达的,商业活动能推动经济发展,商业活动能促进交流,通过商业活动,接触西方先进技术,以这种形势发展一百年,中国不会落后于西方,后来中国的百年屈辱就会免去了,明朝的整体力量强于后金,后金想凭自己的力量打下明朝是不可能的,明朝内外交困,也打不了后金,这样一种平衡局面是很有利于当时的工商业发展的,资本主义得到长足发展,实力强大了,中国就可能出现君主立宪制,明朝可能象英王室一样了,明王朝得以延续,中国继续成为东方大国,中华民族继续强盛,但这种种可能都让李自成化为乌有了,李自成做为农民真是眼光短浅,对天下大势缺少清醒认识,不打北京,做为一个割据势力,明朝也拿他没办法,他就可以安稳得过下去,但他以为自己很强大了,灭明也是必然的,不知道灭明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更不知道抗清的重要性,把明朝将领逼到了清朝那边,原本明朝既要抗清又要镇压农民起义的两线做战局面,演变成了明清合力打李自成的局面,由此清朝才有机会取明而代之,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割断了中外交流,扼杀了工商业的发展,李自成进北京的实质作用就是帮清朝打天下,李自成进北京推翻了明朝,也把自己推上绝路,更使中国游离于世界发展大潮之外,被西方国家远远甩开了。

戊戌变法,影响系数9,清人入主中原,造成了中国全面落后的局面,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也就成了必然,第二次鸦片战争也拉开了中国学习西方的朝流,洋务运动开始兴起,但洋务运动只是在技术上学西方,到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走到了尽头,使有识之士认识到,仅从技术上学习是不够的,要使国家强大,必须从制度上改变,戊戌变法就应运而生了,假如戊戌变法成功了,清朝与英王室相似了,一个新兴帝国将在东方诞生,中国由此而走向强大,清皇族能够更长久的享受荣华宝贵,中国百年屈辱将缩短一半,光绪将成为与秦始皇唐太宗齐名的千古一帝,辛丑条约免去了,外蒙古不会独立,抗日战争不会发生。这只是设想而已,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中国陷入更深的苦难之中,清朝的灭亡也就注定了。辛亥革命只是表面上推翻了清王朝,中国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大批清朝官员改头换面,成了民国官员,换汤不换药,仍旧是清朝官员统治着中国,袁世凯及其北洋政府长期把持着中国的政权,北伐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北洋势力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直到二九年,张学良投靠南京政府,才是辛亥革命的成功之日。辛亥革命没有让人民脱离苦难,没有让国家富强,没有推动社会进步,自由,平等,博爱,一个也没实现,倒是丢了外蒙古,辛亥革命的作用微乎其微。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变革,如能成功,其影响是极深远的,辛亥革命是一群散兵游勇在瞎折腾,对上没有改变官僚体系,对下没有唤醒民众,于中国只是换了一件外衣。戊戌变法的作用要远大于辛亥革命,光绪有机会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有机会将中国重新带入盛世,光绪没运气,康熙的处境也很艰难,但康熙有一个全力支持他的太皇太后,康熙成功了,光绪很不幸的遇上了史上最大的败家子慈禧,慈禧扼杀了戊戌变法,把清朝,把中华民族推向了深渊,中国再次与富强失之交臂。

安史之乱,影响系数9.5,安史之乱是唐朝的分界线,盛世唐朝由此转入衰落,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的转折点,更是中国的转折点,还是世界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前,唐朝还是个强大的中央帝国,四周国家都臣服于中国。那时候唐朝是世界的核心,科技文化都是领先于世界,以正常发展,中国还会继续领先于世界,但是安史之乱把一切都破坏了。

安史之乱前,中国是一个国力强大,经济繁荣的国家,安史之乱后就完全变了,长年战争摧毁了经济体系,安史之乱前,中国人口五千多万,之后锐减到一千七百万,三分之二的人口亡于战乱,安史之乱前,经济发达,丰衣足食,之后就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还不止于此,安史之乱前是一个统一稳固的中央政府,之后中央大权旁落,蕃镇割据成了大问题,于别的朝代不同,唐朝初期并没有削蕃问题,而是出现在中期,这是唐朝的特殊之处,唐朝的削蕃是最不成功的,直到灭亡,也没有完成削蕃。

安史之乱极大的削弱了唐朝国力,蕃镇割据又极大的消耗了唐朝国力,唐朝自身都难保了,更顾不上周围属国了,周围小国纷纷发展起来,契丹由此发展起来,成为强大的北方国家,而唐后期的状态与春秋战国相差无几,一个翻版的春秋战国,与春秋战国还有很大的区别,春秋战国时各国都在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春秋战国时,北方各国在防御北方的匈奴的战争中还是很成功的,没有让匈奴占到便宜,唐后期就不同了,屡受外敌进犯,疲于应付,文化上也没有任何进步可言。

直到宋朝才恢复了统一,这个统一还不是完全的统一,幽云十六州还在契丹手里,这时实质上是另一个南北朝,依然是北强南弱的局面,宋朝对外屡战屡败,无法抑制北方民族的崛起,这才有了成吉思汗出现。

安史之乱是中国衰落的开始,中国从此走上了下坡路,至今都没有缓过来,安史之乱对中国影响极其巨大。

蒙古西征,影响系数10,安史之乱使中国走了下坡路,蒙古西征则推动了西方国家的发展,两宋时代,中国军事上软弱,经济技术还是很发达的,四大发明有三个是在宋朝出现的,宋朝是中国经济的顶峰,技术大大领先于世界,若没有蒙古西征,技术领先还会继续保持下去。西晋的八王之乱造中国四百年的长期战乱,安史之乱也造成五百年的乱局,直到明朝才结束,八王之乱与安史之乱有一个明显区别,就是蒙古西征,八王之乱后四百年,中国重新恢复统一和强大,安史之乱后,中国一路下跌,永别了天朝大国,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蒙古西征。蒙古西征准确地说,应该叫第一次世界大战,其规模和强度都是世界级的,对世界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西征前,欧洲是落后地区,经济技术都无法与东方相比,是蒙古西征,把东方的先进技术传到了西方,西方从此开始了上升期,文艺复兴,远洋航行,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美洲大陆的发现,殖民地的扩张,使欧洲成为世界的主宰,而中国此时却越来越保守,越来越封闭,蒙古西征改变了全世界的格局,成就了令天西方的强盛。蒙古西征促成东西方发展的易位,东方衰落了,西方崛起了,明清两朝政治家都没有发现这个重大变化,沉浸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中不想醒来,直到鸦片战争,才被西方的枪炮惊醒,但为时已晚。

蝴蝶效应在蒙古西征恰如其分的反映出来,花刺子模国杀害蒙古商队,从而引发了蒙古西征,影响了全球的历史发展。蒙古西征是世界历史最重大的转折点,原先孤立的小国局面被打破,全球一体化开始了,由此推动的西方崛起,随后的全球殖民运动,再没有一片地区能逃脱,中国,非洲,美洲都是蒙古西征的间接受害者,黑奴,华工,印地安人灭绝,都根源于蒙古西征。老子的小国寡民确实很有道理,民族交流的第一步就是战争,交流就是交战流血的简称,交流一词实大太妙了。

蒙古西征对南宋并没有直接坏处,蒙古灭金到灭宋相差了五十年,这绝不是南宋抵抗的结果,而是西征使蒙古无暇顾及南宋了,南宋虽然地区小了很多,经济水平依然很高,五十年时间,南宋加强战备,坚决抵抗蒙古进攻,还是有充足的时间和条件的,但南宋统治集团,对国事不闻不问,纵情于声色犬马,对天赐良机任其消失,其灭亡就成了必然。南宋的GDP在当时可是全球第一,远高于蒙古,这又能如何,还不是被蒙古给灭掉了。

C. 初中历史的复习资料要有横向对比的,就是在一个时间点中外发生的事

世界历史九年级考纲知识点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伯利克里改革(九上P14)
1、时间:公元前五世纪后半期
2、改革者:伯利克里
3、主要内容:扩大公民的权利;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
4、作用:使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顶峰。
二、日本“大化改新”(九上P24-25)
1、时间:7世纪中期
2、改革者:孝德天皇
3、主要内容:
①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以才选官
②经济方面: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4、影响:它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标志。
三、文艺复兴(九上P58-59-60)
1、时间:14世纪—17世纪上半叶
2、最先兴起的国家:意大利
3、中心思潮:人文主义
4、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
5、早期代表:
代表人物 国别 主要作品及其成就
但丁 意大利 创作长诗《神曲》,率先批评教会
达•芬奇 意大利 创作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莎士比亚 英国 创作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6、作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四、新航路的开辟(九上P61-62)
1、主要原因:欧洲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和扩大;西欧国家对东方财富的强烈渴望;奥斯曼帝国对东亚商路的控制。
2、客观条件:指南针的应用;地圆学说的深入人心;航海技术的发展。
3、开辟的过程
航 海 家 哥伦布 迪亚士 达•伽马 麦哲伦
开辟新航路 发现美洲新大陆 进入印度洋 到达印度 环球航行
4、影响: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欧洲人殖民扩张活动的道路;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殖民灾祸。
5、比较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有什么不同?(提示学生从规模、目的、性质、影响等方面分析比较)
航海家 规模 目的 性质 影响
郑和 船多
人多 宣扬国威加强联系 友好交往义举 促进国家友好和经济文化交流
哥伦布等 船少
人少 开拓市场掠夺财富 殖民扩张活动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造成殖民灾祸
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九上P67-68-69)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人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队打败了国王军队,取得了最后胜利。1649 年,在英国建立了共和国,年就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军事独裁统治。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
3、1688年宫廷政变:(P69)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国王。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4、《权利法案》(P69)①时间:1689 ②目的:限制王权
③作用: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国王不能滥用权利,为所欲为。
④意义:标志着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P69)
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美国的诞生或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九上72-76)
1、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来克星顿枪声:1775年4月,标志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3、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出生在弗吉尼亚一个种植园主家庭,一直反对英国的殖民侵略。独立战争爆发后,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是司令,并领导美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直至胜利。1787年宪法制定后,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并连任第二届,退休后回到自己的农庄,1799年12月14日去世。
4、《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宣告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标志美国诞生。
5、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6、《1787年宪法》:1787年美国制定,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实行总统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大权。华盛顿当选为第一届总统。
7、性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的性质
8、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 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推动了欧洲和拉美革命的开展。
七、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九上P78-81)
1、根本原因:封建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人权宣言》:制宪会议发表。它宣称人们生来是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思想。打击了法国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3、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①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
②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③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拿破仑建立,又称拿破仑帝国。
5、《法典》: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后,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拿破仑颁布了《法典》(包括《民法典》、《商法典》、和《刑法典》)
6、拿破仑战争:
①拿破仑的早期战争是为了打退欧洲的反法同盟对法国的干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性质;后期乘胜扩大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则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②拿破仑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带到了法军所到之处,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拿破仑战争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③拿破仑的失败表明,在当时的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产阶级势力。

八、“蒸汽时代”的到来(九上P88-90)
1、珍妮机:18 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称为“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2、瓦特与蒸汽机:1785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改良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汽船:美国人富尔顿制造。
4、火车的诞生: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1825 年,这列名为“旅行者号”的机车在英国试车成功.
5、工业革命完成:19 世纪上半期
6、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九、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九上P107-108)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2、《共产党宣言》
①时间:1848 年
②起草人: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
③作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十、美国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1861-1865)(九上P111-114)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即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林肯:林肯一生的主要活动就是领导了南北战争,颁布了《解放黑人奴 隶宣言》和《宅地法》,解放了黑人奴隶,为废除奴隶制而献身。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美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是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3、《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颁布。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宣言的发表,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广大黑人欢庆解放,踊跃报名参军,北方军队因此获得雄厚的兵源。
4、性质: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5、影响: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十一、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九上P117-118)
1、时间 :1861年
2、沙皇: 亚历山大二世
3、性质 :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影响:①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改革虽然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十二、日本明治维新(九上P118-120)
1、内容: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2、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意义:①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②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③日本强大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十三、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九上P124-127)
1、“电气时代”的到来:19世纪70年代,人类历史进人了“电气时代”。
2、“发明大王”爱迪生: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3、汽车:德国人卡尔•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被称为“汽车之父”。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田,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4、飞机:1903年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十四、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九上P131-134)
1、 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 形成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3、 “三国同盟”由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
4、 “三国协约”由英国、法国、俄国组成。
5、 形成后果: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十五、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2、 战争的性质: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战争
3、 导火线: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
4、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5、战争的影响: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②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二干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俄、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十六、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九上P138)
1、18世纪的法国
2、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十七、启蒙思想的影响(九上P139)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
十八、牛顿力学理论体系(九上P139)
1、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牛顿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17世纪下半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3、在数学上主要的贡献是微积分的创建;
4、在力学上,牛顿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休系。其中,力学三定律,也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十九、达尔文与“进化论”(九上P140)
1、英国科学家达尔文 2、著作:《物种起源》
3、思想:他提出了“进化论”思想。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
4、作用: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二十、爱因斯坦与相对论(九上P140)
1、出生在德国的科学家,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2、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20世纪初提出的相对论。
3、作用:相对论的创立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1、建立政权:建立以列宁为首的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2、巩固新政权的措施:
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等收归国有,实行工人对企业的监督;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经农民耕种;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迁都:1918年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4、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目的:抗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和武装干涉。
作用:取得了平息国内反革命叛乱和粉碎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进攻的胜利。
5、十月革命的意义: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除数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支持,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919年1月---6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会议,同战败的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国分别签订和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1921年—1922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先后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这样,通过两次会议,最终确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是一个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二、巴黎和会
1、召开时间:1919年1月—6月
2、召开的目的:缔结和约、如何分脏
3、操纵国:美国、英国、法国
4、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
5、《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内容: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政治方面: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捷克的独立,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最能体现分脏的特点),经济方面:德国和向协约国支付巨额赔款。
6、中国问题:和约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中国爆发五四爱国运动。
7、和会处理问题的原则:根据战后实力的对比和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
三、华盛顿会议
1、召开目的:协调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美、日矛盾激化)
2、召开的时间:1921—1922年
3、操纵国:美国
4、中心议题: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问题
5、《九国公约》的内容:名义上尊重中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但同时又宣布在中国实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九国公约》的实质: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国重新变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一、经济危机
1、爆发的时间:1929年—1933年
2、首先爆发的国家:美国
3、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的盲目扩大,人民购买力低下这一矛盾导致。
4、经济危机的特点: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大
5、经济危机的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国际贸易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失业人数达到3000万人以上,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6、影响最大的国家:美国、德国
7、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走的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
二、罗斯福新政
1、实行的目的:为了尽快摆脱经济危机
2、实行的时间:1933年
3、新政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4、新政的中心:产业复兴法
5、新政的前提: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6、主要内容:财政方面:政府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工业方面:实行产业复兴法,筹划大规模的公共工程的兴建,刺激消费和生产;农业方面:缩减农业产量,补偿农民的损失,复兴农业。
7、对新政的评价: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得以摆脱危机并逐渐复苏,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范例。但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8、新政的实质:是一种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9新政的局限性: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10、新政的“新”: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德国进攻波兰与大战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战争的扩大和转折
一、大战的扩大
1、苏德战争爆发(巴巴罗萨计划)
(1)爆发的时间:1941年6月22日
(2)爆发的标志:德军突袭苏联(苏联卫国战争爆发)
(3)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4)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2、太平洋战争爆发
(1)时间:1941年12月7日
(2)标志: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3)影响: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附:大东亚共荣圈----1940年近卫文麿提出,实质是建立一个日本殖民大帝国
二、《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1、目的:彻底打败法西斯
2、时间:1942年1月
3、签署地点:华盛顿
4、内容:各国保证以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
5、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大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1、时间:1942年7月---1943年2月
2、影响: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三大国际会议
1、开罗会议
(1)时间:1943年冬
(2)参加国:美、中、英
(3)内容:发表《开罗宣言》(日本侵占中的领土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
2、德黑兰会议
(1)时间:1943年冬
(2)参加国:美、英、苏
(3)内容:通过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3、雅尔塔会议
(1)时间:1945年2月
(2)参加国:美、英、苏
(3)内容: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盟国军队分区占领,实现德国民主化;成立联合国;苏联对日作战。
(4)影响:雅尔塔会议实际上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战后出现的世界两极格局,主要是通过雅尔塔会议确立的;通过了建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联合国。
二、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打击德国的第二战场。
三、德国和日本投降
1、德国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苏联红军首先攻入柏林)。
2、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正式签字。第二世界大战结束。
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性质),挽救了人类文明,避免了历史倒退,奠定了世界和平的基础,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西欧的振兴与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1、联邦德国的经济增长迅速,成为西欧实力最强的经济大国
2、1967年欧共体成立
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苏联解体
1、苏联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2、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3、1991年8月19日发生“八一九”事件----苏共中央解散
4、1991年12月戈尔巴乔夫将权力交给叶利钦,苏联正式解体。
5、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影响: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标志着二战后由美苏主导的世界两极格局的崩溃。
亚洲经济的迅速发展
1、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启动经济开发战略”创造“惊人的汉江之奇”。
2、新加坡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东南亚第一个“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以“神奇的港口之国”著称。
经济全球化的趋向
一、经济全球化趋向的形成
1、形成的原因:(1)现代高科技发展迅猛,信息化、知识化速度加快,使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市场经济席卷全球,出现跨国公司;(2)资本流动、资源配置、经济贸易及经营管理等经济活动冲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从而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向。
2、形成的表现:(1)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相继建立;(2)国际贸易大幅增长,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3)各国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同消共涨。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十六字景象: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2)发达国家推进与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更大的销售、投资和劳动力市场;(3)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可从中获得奖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提升本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4)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5)容易加剧不公平的国际竞争,使各国从全球化中受益不均,甚至形成强国更富,穷国更穷的局面。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功对峙和争霸的两极格局的崩溃,出现“一超多强”(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的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2、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影响: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4、现代世界寻求合作的原因:面临全人类关心的反恐、能源、环保和防止核扩散等重大国际问题上,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单独解决,必须由各大国共同协商、合作并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
计算机网络技术
1、1946年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2、计算机网络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核心技术,是信息社会到来的主要标志。

D. 中国和国外历史事件对比表

彼得(1672——1725)与康熙(1654——1722)是同一时代的两个有作为的君主,他们有

很多相似的地方。

背景

俄罗斯,皈依了东正教,娶了拜占庭的末代公主做皇后,拜占庭灭亡后俄罗斯便自命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继承权来自拜占庭的末代公主,以及东正教。彼得得到了凯撒的称号(沙皇即凯撒的俄罗斯发音)

清朝入主中原,就自命继承了中华帝国,康熙得到了皇帝的称号。

好学

彼得亲自到荷兰、德国等西欧国家学习。康熙也学习过西方科技文虎。

从好学程度而言,彼得更令人钦佩,他亲自到西欧去学习,还亲自实践(如从事造船),还同牛顿交流科学问题。不过总体而言两人都是好学的君主。

平定国内反叛势力

彼得平定近卫军暴动,康熙擒杀了鳌拜,平定了三藩之乱。这方面,康熙做的事情要比彼得多。

开疆拓土

彼得打败瑞典取得圣彼得堡这样的入海口,康熙征服台湾。彼得向西方,向南方主动出击,获得不少土地。康熙击败了西边的准格尔。

铁血变革

彼得强迫俄国人剃胡子,穿西欧的礼服。康熙强迫汉人剃发易服。

俄罗斯,清朝在彼得和康熙的手里都处于强盛时期,两个国家在雅克萨发生了碰撞。这一次,康熙赢得了战争,彼得赢得了实惠。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说,两个人都是有能力有作为的君主。

E. 中西方的历史事件有哪些需要掌握的

历史书后面一般有大事年表,要多看几遍。历史归根到底是要记忆的,记忆是基础,然专后才是能力。

你们现在应属该是第一轮复习,跟随老师走,巩固基础知识。平时做题,做完之后,翻翻书,把做错的想明白。慢慢来,自然会熟练地。 历史三本必修,二本选修,你一下子也记不住。

F. 求初中历史中历史事件对比的题目及答案

(14-16世纪) 文艺复兴运动
▲14—16世纪,欧洲许多知识分子(艺术家、思想家、科学家)以复兴古罗马、古希腊文明为载体加以创新,兴起一股反对封建教会(文艺复兴者的共同点)、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主要思想:人文主义)的风潮,这一运动被称为“文艺复兴”,它最早兴起于意大利 。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被誉为文艺复兴先驱的是但丁,他的代表作是《神曲》(诗歌),被认为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期间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艺术家),也是科学家,他在艺术上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有《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圣经》中的故事)和《蒙娜丽莎》。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他在戏剧方面的代表作品有:《麦克白》、《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四大悲剧)
▲作品取材:历史传说或根据已有的剧本改编,但又有创新
作品特点:人物性格鲜明、使英语文学创作达到崭新的阶段。

(17-18世纪)启蒙思想运动
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原义“发光”)是17-18世纪西欧在文艺复兴之后又一次推进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解放和社会改革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核心(主要思想),开创于英国,蓬勃于法国,实践于美国,扩大到整个世界 。
代表人物:
伏尔泰——反教会、反专制、倡导君主立宪,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和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孟德斯鸠——发展了洛克分权学说、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原则、《论法的精神》
卢梭——发展“社会契约论”、提出“人民主权”说、提出人人都有革命的权利

(18世纪60年代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
▲1765年,哈格里夫斯成功地制造出能同时纺出多根棉纱的纺纱机——“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从纺织业开始),把人类的“手”从直接劳动中解放出来。
▲1783年,瓦特成功地改进了蒸汽机,并把蒸汽机和工作机连接起来,使工作机获得强大而持久的动力,这一发明和应用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面貌,把人类带进了“蒸汽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的新交通工具有蒸汽汽船和英国的史蒂芬孙发明的蒸汽机车(火车)。火车在交通运输业中的应用,使人类迈进了火车时代,迅速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蒸汽时代”(能源)、 火车时代(交通运输)、棉花时代(材料),以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为核心。

(19世纪中后期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为核心的革命,电被广泛的应用到家庭生活、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信息传递等方面,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
▲电力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发明与创造。其中,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大王)的成就最突出,他发明了电灯、留声机、蜡纸、油印机等,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20世纪初开始,电成为西方国家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在家庭生活中,电的使用方便了人类的生活;在工业生产中,促使其他工业部门快速的发展,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
▲1885年德国最著名的工程师卡尔•本茨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成功地设计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
▲1913年美国工程师亨利•福特首先在汽车生产中使用流水线装配工艺,此工艺的运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汽车进入普通家庭。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成功地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由机械提供动力的飞行器(飞机)。
▲汽车和飞机的发明,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改变了人类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使人类联系加强。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电气时代”(能源)、 汽车时代(交通运输)、钢铁时代(材料)。

G. 中外历史从古至今同一时期重大事件比较

14C~17C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运动

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具有民主色彩的早期反封建思想出现。

15C:1405年~1433年 郑和七下西洋 1421年 明成祖迁都北京

1488年 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 1497年~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

1492年哥伦布美洲航行

16C:1519年~1522年 麦哲伦环球航行 1553年 葡萄牙殖民者强租澳门

1581年 明朝一条鞭法 16C末英打败西班牙,建立海上霸主

17C:1607年英国人开始在美洲拓殖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

1649年英王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9年清(康熙)“更名田”

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685、1686年中俄雅克萨之战

1688年英“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689年《权利法案》,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 ;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

18C:1712年(康熙50年)“兹生人丁,永不加赋” 1727年(雍正)设置驻藏大臣

1757年(乾隆)平定准噶(gǎ)尔贵族叛乱,统一天山南北;平定天山南路大小和卓叛乱

1762年(乾隆)清朝设伊犁将军

1765年“珍妮纺纱机”发明,工业革命开始

1771年(乾隆)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美独立战争导火线

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 ”——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1776年7月6日 《独立宣言》发表 ;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

1781年北美英军投降 1783年 英承认北美独立 ,独立战争结束

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7年美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共和政体

1789年美联邦政府成立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大革命开始

1791~1804年法属海地革命

1791年法国立宪派颁布1791年宪法

1792年8月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立宪派下台,吉伦特派掌权

1792年9月 瓦尔密大捷 ;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793年5~6月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统治,雅各宾派掌权

1794年7月法国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

1799年拿破伦发动“雾月政变”上台

19C:1804~1814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伦颁布《民法典》

1804年海地独立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逊发明蒸汽机车

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

1831年和1834年两次里昂工人起义 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

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签订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 德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大会在伦敦召开,马、恩受邀参加,并为同盟起草纲领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

19C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8~1852年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1851~1864年中国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秋天京变乱

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

1857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 ; 1857年英法联军成立联军委员会

1858年《天津条约》(4列强) ;中俄《瑷珲条约》

1859年洪仁玕《资政新篇》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3个);19C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19C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61~1865年美国内战 ;1861年俄国亚里三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革

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宰相

1863年美噶底斯堡战役,南北战争转折点

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签订;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67诺贝尔发明炸药 ; 1868~1873年日本明治维新

19C60~7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C70第二次科技革命,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美国人贝尔发明有线电话 ; 俄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9C70~80内燃机产生 ;19C90柴油机创制成功 ; 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成功

1882年三国同盟建立 ; 1883年马克思去世; 1885年日本工业革命出现高潮; 19C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三支海军

1892年法俄签订军事协定

1894年兴中会成立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公车上书;《马关条约》签订

1898年戊戌变法 ; 义和团运动兴起,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1899年袁世凯在山东镇压义和团;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0C: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5年~1908年印度民族起义(第2次)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06年刘道一领导萍浏醴起义

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

1911年武昌起义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颁布《临时约法》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

1913年二次革命 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护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护法运动(不考)

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么维主义的胜利》

1918年~1921年俄国新经济政策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 中国五四运动

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

1921年中共“一大”; 1922年中共“二大” ;1923年中共“三大”

1921~1927年苏联新经济政策 ;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召开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1924~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4年5月黄埔军校成立

1925年五卅运动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总方针

1926年7月~1927上半年北伐战争

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6月日本东方会议

7月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8月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 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方针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 1928~1941年苏联实施了前三个五年计划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0年12月~1931年秋国民党发动前三次反革命围剿

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农村土地革命路线 9月“九一八事变”

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1932年底宋庆龄等在上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33年初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1933年春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围剿” 10月第五次反革命“围剿”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长征

1935年 遵义会议 ; 华北事变;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一二.九运动

1936~1939年西班牙内战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 8月八·一三事变,日本进攻上海

1937年秋中共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 8月淞沪会战;太原会战 ; 平型关大捷

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2月南京大屠杀

1937年德意日轴心国集团形成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9月慕尼黑阴谋 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政策走向反动 1939年9月1日二战全面爆发

1940年5月枣宜会战,张自忠殉国 1940年下半年中共发动百团大战

1941年初皖南事变 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8月《大西洋宪章》发表

1941年10月~1942年初莫斯科保卫战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发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6月中途岛海战

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二战”转折点

1942年10月北非阿拉曼战役 ;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 1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 11月开罗会议 、 德黑兰会议

1943年 国民政府废除治外法权 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1945年初雅尔塔会议 ; 春中共“七大”召开 ; 5月德国投降

8月~10月重庆谈判 ;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 10月联合国成立

1945年11月~1946年10月纽伦堡审判

1946年初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夏全面内战爆发 ; 苏联建成原子能反应堆

1946年5月~1948年11月东京审判

1947年美国发动“冷战 ”,杜鲁门主义出台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开始

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 1948年9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北约”成立 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1949年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

4月23日解放南京 9月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在北平召开 10月1日开国大典

1950年夏《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1950年10月~1953年夏抗美援朝 ; 1950年10月镇压反革命运动

1951年开始“三反”“五反”运动 ;美国结束对日本军事占领

1952年底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和发展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过度时期总路线;斯大林去世

1953年~1956年三大改造 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

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1955年万隆会议 ;“华约”成立 ;我国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

1956年苏共“二十大 ”; 中共八大 ; 波兰波兹南事件 ; 匈牙利事件

1957年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反右倾”斗争 1959年~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1960年“八字”方针提出 ;1962年七千人大会

1965年冬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革导火线

1966年~1976年“文革”十年

1967年“一月革命” “二月逆流” 欧共体诞生

1971年9月九一三事变,林彪革命集团覆灭;10月二十六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

1972年中日建交 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 ;1976年四五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

1977年高考制度得到恢复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文革”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4年当的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 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其基本路线

1989年东欧剧变开始 1990年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形成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5年元旦WTO正式运转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1997年香港回归 ;东南亚金融危机 ;培养克隆羊“多利”成功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H. 历史比较类客观题从哪些方面考虑

历史选择题大解析—比较型选择题题型解读
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
比较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分析、归纳和比较能力。比较型选择题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是程度性比较,如“最早”“最主要”等;对比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
同学们在做比较型选择题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二、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三、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四、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例1](04·江苏)以下关于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
B.总部都设在美国
C.都曾经受到大国操纵
D.都一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解题思路]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分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产物,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以A是错误的。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但国际联盟总部设在日内瓦,所以B也是错误的。国际联盟是维护一战后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秩序,因此根本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联合国在成立之初也是由美国操纵的,并且发动了侵朝战争等,所以最初也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因此D也应排除。国际联盟被英法控制,而联合国在成立之初被美国控制。
[答案]C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了同学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其背景、概况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同时要注意此类题的备选项所提示的比较角度。
[例2](03·上海)以下与18世纪英国学者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观点最接近的见解是
A.“从字义通经义,从经义通义理”
B.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C.“大贾富民”是“国之司命”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题思路]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其经济学观点主要是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而备选项中A、B、D三项都不属于经济学方面的主张。
[答案]C
[点拨]此题是一道比较型选择题和材料型选择题相结合的试题,此题的特点是将备选项同题干内容进行比较。
[例3]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③都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④这两个会议有一定的继承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题思路]这两次会议都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科学分析,因此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都提出了党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内容实际上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共八大的有关决议,因此二者之间有一定的继承性。但八大上没有提出改革开放。
[答案]A
[点拨]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它们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指明了方向,所以同学们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
[例4]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
A.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
B.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C.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D.科学与技术结合得特别紧密
[解题思路]两次工业革命都没有使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同时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所以B、C两项不是其不同之处。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是在几个国家同时进行,但这不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没有真正地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科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
[答案]D
[点拨]此题是类比型选择题,同时又是一道程度型选择题,同学们在做此题时既要注意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同时又要注意是“最大”的。

I. 历史比较类题目从哪些方面考虑

比较型选择题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二、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三、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
四、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J. 求八年级到九年级 中外对比 历史事件的相同点 急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1689年(权利法案)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阅读全文

与历史事件中西对比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