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历史中考重点。
1、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阶段(重点)
秦统一的时间
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
秦朝巩固统治措施的历史作用:这些措施奠定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阶段(重点)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1年,郑成功率领将士,从金门横渡台湾海峡,向占领台湾的荷兰殖民军发动进攻。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回归祖国。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清朝设立台湾府: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册封“达赖”、“班禅”和设置驻藏大臣:清朝顺治帝正式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后来,清朝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和设置伊犁将军: 清朝乾隆帝出兵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和大和卓发动的反清叛乱。清朝为此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从而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专题二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重要)
1、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拨官员; 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拨;武则天:开始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2、科举制的演变
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明太祖:思想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3、科举制的废除
科举制度的废除: 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在1905年(清朝末年)被废除。
专题三 我国古代对外关系(重点)
1、主动。开放
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
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它沟通了中西交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贸易之路、友谊之路、和平之路、文明之路。
评价唐太宗:
对外关系上——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对外关系呈现出和睦、开明、开放的景象。
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唐朝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学习唐朝的制度和文化。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大化改新)。
唐太宗贞观年间,高僧玄奘从长安前往天竺,学习佛法。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国并翻译,还写成《大唐西域记》。该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唐玄宗时,高僧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才成功,他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作用:遣唐使的到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密切了唐朝和日本、印度等国的文化交流。表明唐朝对外交往的开明、开放政策。
郑和下西洋: 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意义: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主动外交、和平外交。
2、闭关锁国
原因: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清朝统治者认为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②(现实的原因)清朝统治者担心开放会使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影响:“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经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专题七 新中国的建立、巩固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重要)
1、新中国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北京为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国际意义)。
2、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3、抗美援朝
黄继光、邱少云: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为严守纪律,纹丝不动,最终被大火吞噬的邱少云。
4、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的意义: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5、工业化的起步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6、三大改造: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大庆石油工人,有“铁人”之称的王进喜;科学家,被誉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县委书记焦裕禄等。他们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
8、文化大革命
全国大动乱局面的出现: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国出现大动乱的局面。
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
专题八 走向辉煌的现代中国(重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经济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特区的建立: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 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
邓小平理论: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新中国伟大成就
(1)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2)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根本前提。“一国两制”是新时期祖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香港、澳门回归: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 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3)外交成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
世界格局的演变经历了四个
工业革命的影响: 19840年前后革命。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革世界的统治,、东
序。华盛顿体系、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凡尔赛——
3、两极格局的形成
杜鲁门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苏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结束。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在经济上,针
B. 中考必考历史知识点
2016中考抄历史复习资料初中历袭史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C. 做中考历史题需主要哪些要点
事件原因和结果: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它
以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为例:政治方面包括中英的政制不同、司法制度的差异;经济层面有工业和农业经济的不同、公行制度.贸易不平衡、鸦片贸易;社会因素如英国工商业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文化方面如中国中心主义与英国自由思想的分歧,个人责任与集体负责制的冲突;特殊事件包括林则徐销鸦片.林维喜事件。若能紧记这些重大事情,则对鸦片战争的背景有清析的概念了。总之,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它等五方面的公式套在任何历史事件中,即可事半功倍。
因果关系应建立於史实和逻辑上
因先於果,果后於因,两者要合乎情理。从这一角度看,不应把历史事件孤立来看,如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导致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但此后法德关系恶化,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则割地是因,而大战是果了。因此,假如能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举一反三,则事件的因果关系了如指掌,而学习亦事半功倍了。
(7)事件的经过祗须记重大事件
如意大利的统一运动略知1820.1830和1848革命,加富尔的改革和外交,马志尼的思想及加里波的的贡献便可以了。因近年会考并不强调背诵史实,故你只须知道最重要的史实便行了。
近年考试强调分析
要求考生能够就历史学家对同一史事的不同观点作出评论。初学者往往被矛盾的史论迷惑,不知信那一学说;同时对历史解释的客观性产生怀疑。我的建议是:首先明白一种解释分析其长短处;但同时却抱着怀疑批判的精神,把它和相反的意见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
整理笔记
和其它科目一样,只要课前预习,把不明白的地方记下;上课留心听讲,不明之处,向老师请教;课后温习,整理笔记,把重点记熟;多读、多思考、多写、多做模拟试题(在法定时间内完成);考试前重温重点;考试时冷静选题和作答,能够做到上述各点,自可获得好成绩。更多知识点也可关注下北京新东方的中考系列课程。
D. 历史中考重点题
https://wenku..com/view/.html
好好背书,过来人告诉你,其实很简单。
E.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与社会》中考简要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与文化
考点1:我国境内几个重要古人类遗址的区域位置,元谋人、北京人使用天然火、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定居生活。
生活时间 特点
旧石器时代(打制) 距今约170万年 云南元谋人 我国境内发现的已知最早人类
距今约70万-20万年 北京人(北京周口店) 保留猿的特征、使用天然火、群居
新石器时代(磨制) 距今约1万年 出现了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
距今约7000年 浙江河姆渡人 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水稻、黑陶
距今约6000-5000年 陕西半坡人 黄河流域半地穴房屋、种粟、小麦、彩陶
距今约5000-4000年 炎黄尧舜禹 人文初祖、禅让制、大禹治水
◆河姆渡居民遗址与半坡居民遗址的比较:
生活时间 生活自然环境特点 房屋建筑特点 农作物 陶器
河姆渡
遗址 距今
约7000年 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 干栏式建筑高于
地面,通风防潮 水稻
(牛) 黑陶
半坡
遗址 距今约6000-5000年 位于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这里气候干旱少雨,河流少 半地穴式建筑
避风避寒 小麦、粟
(猪) 彩陶
相
同
点 1、 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我国人类遗址
2、 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3、 都从事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
考点2:黄帝、炎帝和华夏族,禅让制。
(1)炎帝和黄帝,使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结成联盟,
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称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2)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用“禅让”的办法推选有才德的人当首领。
考点3:夏朝的建立(公元前2070年),商代甲骨文,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1)夏朝——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禹传位于启,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商朝甲骨文(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3)周朝分封制宗法制
分封制内容:除了王都周围地区由周王直接统治外,周王还将其他地区先后封赐给亲属、功臣等,建立诸侯国。诸侯国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国王命令,交纳贡品,拱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
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它是根据血缘关系得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的制度。例如:周天子的王位由他的嫡长子继承,其他诸子只能被封为诸侯。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作用:①巩固周王室的统治,②密切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③周王朝迅速发展为幅员辽阔、对周围民族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
考点4:春秋战国的特点,孔子和儒学,商鞅变法的意义。
(1)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政治经济上:变革与争霸,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
①变革:经济上——农业生产上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技术;
政治上——出现了新兴地主,战国时期,他们打着“富国强兵”的旗号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著名的有秦国的商鞅变法。
争霸: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②百家争鸣: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
(1) 孔子和儒学:
①孔子:名丘,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思想:“仁”就是爱人,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另一方面是“克己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孔子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②儒学:①创立于春秋;②秦统一天下后“焚书坑儒”;③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专门教授儒家经典的太学。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3)商鞅变法的意义:使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考点5:秦始皇统一中国和建立秦朝,汉武帝的“大一统”,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
(1)秦始皇统一中国和建立秦朝:
时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秦朝一统的措施:①政治上: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第一个在中国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被历代沿用。)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中央官员对皇帝直接负责,中央和地方的官员由皇帝任免。
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虽然后来各种单位的量值有所变化,但是基本的计量单位名称,如寸、尺、两、斤等,一直沿用至今)
③文化上:用小篆统一各国文字。
④思想上:焚书坑儒;
⑤交通上:统一车辆轨道,大修驰道;
⑥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越族开凿灵渠。
(2)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实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鼓励推荐人才,破格录用有才能的人。
思想文化:为巩固中央集权,接受著名学者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大学。
军事: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解除汉朝北部边患,在河西走廊设郡。
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3)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西域:在汉代,人们把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以西,包括今天新疆以及更远的地区称为西域。西汉时,汉武帝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以后,各国商人、使者东来西往,通过河西走廊,开通了一条从长安(今陕西安)向西,往中亚、西亚,直达欧洲的交通大道。中国的丝绸等物品可以运到大秦(古罗马,今地中海一带),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作用:经济上: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文化上: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4)造纸术: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考点6: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对峙、赤壁之战、北魏孝文帝
(1)赤壁之战:208年,曹操的大军与刘备、孙权的联军在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展开决战,孙刘联军大败曹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三国鼎立:
国名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统治区域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洛阳) 长江以北的北方地区
蜀 221年 刘备 益州(成都) 益州,荆州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南京) 江东地区
(3)北魏孝文帝:
鲜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取中原汉族地区的文化,大大加速了北方民族的融合;也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考点7:隋朝的建立、唐朝的繁盛、大运河、科举制、三省六部制、雕版印刷术
(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589年隋朝结束南北朝对峙局面,实现统一。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之后的大一统。
(2)唐朝的繁盛:
①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
②表现: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了隋朝以来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经济上:农业发展(曲辕犁、筒车新式生产工具出现)。文化上: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科技:雕版印刷。(北宋毕升——活字印刷;现代王选——激光照排印刷);对外交往:长安成为当时各国交流的中心,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唐太宗时玄奘到天竺(今印度)取佛经,唐玄宗时鉴真六次赴日本送佛经。
(3)大运河:
开凿时间:605年至610年。
目的:隋炀帝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情况:北起涿郡(今北京),中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
由北往南分四个大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历史意义:有力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4)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完善。作用:科举制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5)三省六部制:开始于隋朝,唐太宗在位时沿袭和进一步完善。
三省指的是尚书省(辖六部,负责政令的执行)、门下省(负责对诏令的审核)、中书省(负责替皇帝草拟诏令) ;六部指的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6)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人们受刻制印章等的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并广泛应用。《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
考点8:北宋、辽、西夏对峙、南宋与金的对峙、元的统一、宋元科技与海上贸易
(1)北宋:与北方的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对峙,金先后灭辽与北宋。北宋皇族南迁,建立南宋。
南宋:与北方的西夏、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对峙,元先后灭西夏、金、南宋,最终由元朝统一中国。
辽:契丹族建立,政权范围:今内蒙古、辽宁一带。曾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河南省濮阳县附近)使宋辽之间出现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
西夏:中国西北的党项族,政权范围:宁夏地区。
金:东北地区的。女真族
元:蒙古族。
(2)元的统一:1206年,铁木真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13世纪中叶,蒙古军队接连灭亡了西夏和金。后来,忽必烈继汗位,于1271年建立元朝,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6年,元灭南宋,统一中国。
(3)宋元科技与海上贸易
①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高峰。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宋元时期,被广泛地应用于战争,火药武器应用于战争,是人类战争历史上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宋朝时,人们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元代黄道婆的棉纺织技术相当先进,松江(今上海一带)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了“衣被天下”的棉纺织业中心。
②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技术基础: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
“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又称“陶瓷之路”)繁盛。到了元代,在西方,中国陶瓷开始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重要港口:泉州港(今福建泉州,Zitun港,因这里遍地刺桐树而得名)。它的繁盛曾记录在13世纪威尼斯人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中。
世界历史与文化
考点1: 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的地理位置。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 《汉漠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 , 佛教创立的时间、地点、创始人及教义 , 包括 " 0 "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1)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的地理位置
埃及文明: 产生于尼罗河(世界第一长河)流域,非洲东北部。
两河流域文明: 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两河流域——西亚。
印度文明的地理位置: 位于南亚次大陆上,发源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A:中国文明 B:古印度文明 C:两河流域文明 D:古代埃及文明
(2)埃及的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在今天埃及首都开罗一带,共有约80座,其中以胡夫的金字塔最大(狮身人面像),现高137米,是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建立之前,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3)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汉漠拉比法典》: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强大国家,定都巴比伦城。为了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汉谟拉比在位时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是一部代表奴隶主意志的法典。
(4)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 又称种姓制度。
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握祭祀大权;
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由国王,武士和官吏组成;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供养前两个种姓;第四等级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叫首陀罗,包括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四个等级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下一等级人不能从事上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能互相通婚。
(5)佛教:时间——前六世纪;地点——古印度;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又称佛陀或释迦牟尼;
教义——宣扬“众生平等”,主张忍耐、顺从,刻苦修行,才能达到“极乐世界”。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向外传播。公元前后传入中国。
(6)包括 " 0 "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古印度人发明了包括零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这些发明,后来都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因此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考点2: 古代希腊、罗马的地理位置。斯巴达和雅典及其政治特色。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及其政治特色。
(1)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位于欧洲南部的希腊半岛。地中海沿岸。
古代罗马的地理位置:位于地中海北岸的亚平宁半岛中部。
(2)斯巴达和雅典及其政治特色:
雅典——雅典民主制在公元前5世纪达到极盛。
表现: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最高司法机构是陪审法庭,处理日常事务的是五百人议事会。评价:使公民积极参政议政。但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占人口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国人没有
任何权利。
斯巴达——崇尚武力①一生都服从军事需要 ②男孩7岁开始军事训练 ③女孩也要练习跑步、投矛。 (3)罗马共和国及其政治特色:
共和国时代:公元前500年左右,建立了罗马共和国。
共和国的执政官权利很大,扈从肩上有“法西斯”。②罗马人崇尚武力。
(4)罗马帝国及其政治特色:公元前27年,屋大维自称罗马共和国“元首”,独揽大权,实际上成为皇帝,罗马进入帝国时代。①2世纪,地跨三洲,戏称地中海为“罗马人的小澡盆”②395年,分裂为东、西罗马,476年,西罗马在日耳曼人打击下灭亡。
考点3.:基督教创立的时间、地点、创始人及教义。
宗教名称 创 始 人 创始时间与发源地 教 义 经 典
基 督 教 耶 稣 一世纪,巴勒斯坦地区 忍受苦难,死后升入天堂 《圣经》
考点4:伊斯兰教创立的时间、地点、创始人及教义。
宗教名称 创 始 人 创始时间与发源地 教 义 经 典
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 7世纪,阿拉伯半岛 只信奉惟一的真主安拉 《古兰经》
世界三大宗教
创立时间 创始人 宗教经典 原创地 分布区域 建筑
佛教 公元前
6世纪 乔达摩
•悉达多 佛经 古印度 亚洲地区 印度佛塔
中国寺庙
基督教 1世纪 耶稣 《圣经》 巴勒斯坦 欧洲北美 天主教堂
伊斯兰教 7世纪(610) 穆罕默德 《古兰经》 阿拉伯半岛 亚非地区 清真寺
考点5: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成为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 《天方夜谭》。
(1)穆罕默德于622年创立阿拉伯国家,去世前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8世纪中叶阿拉伯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定都巴格达(是当时最大的城市);
(2)《天方夜谭》:阿拉伯人文学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民间故事集,广泛吸取了印度、埃及、希腊等地的民间故事。最为有名的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与《阿拉丁神灯》。
中国历史大事纪
1、朝代歌:
2、古代重大事件:
时间 朝代 重 大 事 件
170万前 云南元谋人
约70-20万年 北京人、天然火
约3万年 山顶洞人、人工取火
约7000-5000年 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
约5000-4000年 炎黄、尧舜禹时期
夏(公元前2070) 禹建夏、第一个王朝
商 甲骨文、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春秋战国 孔子和儒学、商鞅变法
秦(公元前221) 秦统一中国
西汉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三国两晋 赤壁之战、孝文帝改革
隋 大运河、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唐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北宋 宋、辽、西夏对峙、澶渊之盟
南宋 南宋、金对峙
元 1271年忽必烈统一中国
补充: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顺序: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东周)——秦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F. 中考历史的重点是什么
从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试题来看,基础题所占比例较大,突出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而大部分基础知识来源于课本。因此,复习的第一步要以课本为主,打牢基础,决不能舍本求末。那么,在复习中怎样掌握基础知识呢?
1.熟悉课本,善于读书。读书也要讲究技巧,而不是走马观花似的瞧。具体方法是先读目录,分清教材有哪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每个单元有哪几篇课文,这些课文之间有什么联系?其次要注意课文中有哪些历史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这些图片和资料中包含了哪些信息,课后的思考题应如何回答?做到知道哪些问题在第几册、第几章、第几节。例如:中国历史第三册第十二课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包括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三个子目录,这三个子目录概括了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掌握了这三个子目录,这一课的内容就大体掌握了,考查到相关的知识点时,就会迅速快捷地定位于此。
2.重视课堂45分钟。做到认真听课,关注老师多次强调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往往是被反复考查的重点,有些内容是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纲要精心揣摩出来的,决不能放过。此外,同学们应抽时间理解记忆基本知识点,这样可以减少翻书的时间,提高答题速度。
构建知识体系
开卷考试更加注重对能力的考查。2007年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共占了25分(满分40分),如果心中的知识是一盘散沙,想在中考中具有应变能力,那是天方夜谭。因此,为了把知识学活,用活,第二步的任务主要是结合课本,比较对照,重新组合教材,“纵横”串联地归类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一)理清线索。如:世界近代史中重要的资产阶级革命可归类: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1789-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61-1865年美国内战;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这就是“横”的联系。再如:中国近代史中,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华民族的抗争就可以“纵”向串联历史知识,如下:
1.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2)第二次鸦片战争;(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2.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太平天国运动;(2)义和团运动;(3)戊戌变法;(4)辛亥革命。
(二)善于比较。如:比较19世纪60年代俄国、日本的改革;将19世纪末出现的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进行联系,从改革的背景、性质、内容、作用、局限性等方面比较,明白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此外,还有以时间为基点的知识串联,如:《辛丑条约》、辛亥革命、共产党的成立、“九一八”事变的年代分别是:1901年、1911年、1921年、1931年。总之,历史事件之间是互相联系和前后相承的,纵横串联十分重要,既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又可以加深对知识实质的理解。
解题训练
近年的教育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历史教材和中考试题都十分注重对学生研究能力的考核,从这几年的试题内容看,已从单纯的记忆型向研究型、开放型转变。在2007年的中考历史评卷中发现,有些同学不会阅读,不会审题,不会识图,语言表达能力差,失分较多。因此,必须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要做典型试题,如近年的中考题,熟悉一下题型。解题时,必须要读懂题意,抓住“题干”和题中的关键字,理清题目考查的是哪一阶段的知识点。如选择题可运用直选法、排除法、分析法进行选择极为有效。问答题是一种多功能的题型,中考历史问答题在朝开放性方向发展,难度略有偏高。解题时,要仔细审题,理清考查的知识点,审出“题眼”,即原因、标志及意义之类的关键词语;答题要紧扣题目,简明扼要,避免重复啰唆。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在解题时多角度地理解题意,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才能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G. 历史初中中考提纲, 求所有知识点,求详解~ 还有答题技巧。
一、 中国古代史
七年级(上)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1.距今约有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 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2.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浙江_省,距今大约7000年,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是我国长江_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他们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的。、
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距今大约_6000_年,主要粮食作物是_粟__,是我国黄河_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他们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建都在亳。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此后,后代又把商朝称为殷。
商代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P24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也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
4.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历史上称为西周。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和等级制。西周分封制p28
(1)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 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保卫周王。
(3) 作用:通过逐级分封……….文化发展p29
5.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齐桓公最先称霸,因为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还提出了“尊王攘夷”口号。
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改革,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7.孔子是春秋末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他的教育思想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注意“因材施教”。)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8.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子。★(诸子百家简表p53)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观点
儒家
孟轲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墨家
墨翟
《墨子》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
《韩非子》
“法”治,中央集权
道家
庄周
《庄子》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春秋时期,兵家的创始人孙武写了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
9.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名闻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第三单元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10.公元前260年,秦在长平大破赵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秦始皇加强统治,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政治措施: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A、自称“始皇帝”独揽大权;
B、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以及诸卿组成中央政府;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影 响:被以后的封建王朝沿用。
②经济上文化上: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和黄金;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后推广了隶书。作用: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
③思想上:焚书坑儒;压制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④军事上:修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目的;防匈奴。开凿灵渠,开发南疆
1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发动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着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秦汉雕塑的杰出代表作是秦始皇陵兵马俑,这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12.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且出现了“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大一统:★汉武帝促进西汉王朝形成强盛局面的措施:
① 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最后解决了诸侯国威胁中央的问题;。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
② 在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③ 在经济上把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归中央,大大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④ 在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彻底解决了匈奴威胁西汉政权的问题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13.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因此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14.西汉前期,人们发明了纸。东汉时候,宦官蔡伦(龙亭候)改进了造纸术。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它的出现标志者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15.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候,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纪传体史书的开山之作。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内容p94)
▲秦汉时期,气势恢弘的秦始皇兵马俑反映出秦朝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生动地展现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它是以步兵、车兵、骑兵组成的大型地下军阵。1987年,秦始皇兵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 。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16、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200年,曹操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后来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208年,赤壁之战之战,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汉(史称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
17.386年,拓拔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纪末,北魏统治者顺应当时民族汇聚的历史潮流,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同时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了其他一些改革措施。例如,他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生活习惯上逐步与汉族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18.生活在南朝的祖冲之,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北朝的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北魏的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19.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以行书《兰亭序》最出色,人称“书圣”。东晋人顾恺之流传至今的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北魏石窟艺术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
七年级(下)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通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但是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3.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4.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贞观新政;恢复和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魏征);完善科举制;注意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唐太宗的统治促成了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睦,国力增强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为大唐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贞观新政:唐太宗实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⑴改革赋役制度⑵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⑶修订法令编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唐律疏议》⑷完善科举制。
5.武则天:重用酷吏、引用庶族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改《贞观氏族志》为《姓史录》;大力发展科举制,不拘一格选人才,如姚崇、宋璟、狄仁杰;注重减轻农民的负担,统治期间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省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郭沫若称她“政启贞观,治宏开元。”
6.★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⑴有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的基础⑵玄宗个人很有才能,他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7.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定义即特点: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内容: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P.20
作用: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
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8.吐蕃:今天藏族的祖先。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尺带珠丹,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密切了汉藏两族之间的交往。
9.▲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其中著名的有晁衡。P.32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P.33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口述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p.34-36
10.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唐代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强盛国家;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海路交通。
11.赵州桥(平拱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设计者隋朝李春。
12.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诗的风格: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人称“诗仙”。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富有现代主义精神。诗的内容多位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13.1127年,北宋皇族赵构(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后来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南宋抗金英雄有岳飞等。1141年,宋金和议: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P.61
14.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南宋时,南方经济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了南方。
15.成吉思汗的功绩:完成蒙古统一大业,建立蒙古政权,创制蒙古文字,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2年定都大都。他仿效中原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推行重农政策。
元代黄道婆在制棉工具和制造方法上作出了重大的技术革新。她的故乡松江地区逐渐上升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棉布逐渐取代丝麻成为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16.北宋司马光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元杂剧作家重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第三单元 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17.明清时期的专制统治延续了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使皇权达到空前强化的程度。主要措施:⑴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设厂卫特务机构,廷杖制度。⑵清朝增设了军机处(雍正),并通过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推行,加强了思想控制,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18.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有:明朝戚继光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清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康熙率清军两次出兵雅克萨打败沙俄侵略军,并签署了《尼布楚条约》保卫了东北边境。这些斗争不仅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权益,而且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
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的主权。
19.清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措施有:1690年康熙平定准噶尔部;18世纪中期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在伊犁等地设立将军,在西北各地设立参赞大臣,使清朝中央加强对新疆等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进行册封;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20.外八庙和避暑山庄实际上起到了清朝第二政治中心的作用。
21.1368年,明朝建立,定都南京;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迁都北京。北京城的构造:有三重,由外往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宫城(旧称紫禁城现叫故宫)。
22.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犯,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我们现在见到的长城就是明朝时修筑的。长城时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和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22.明代著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此书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此书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网络全书”。
在明朝以叙事为主的通俗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明)、施耐庵的《水浒传》(明)、吴承恩的《西游记》(明)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清)。《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步长篇历史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
23.1405年-1433年,明政府先后派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评价: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P.128
24.★清朝实施了闭关政策。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限制上。影响:清朝实施闭关政策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恶果。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二 、 中国近代史
八年级(上)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开始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51.1840年6月,中英鸦片战争正式开始。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的代表签定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赔款2100万银元;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3.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62年太平军在上海的太仓地区痛击洋枪队。
4.1876年左宗棠率军进入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正式收复新疆。
5.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牺牲。▲1895年4月,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通商口岸深入内地最远);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6.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7.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洋务派起初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如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成立福州船政局。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先后创办开平矿务局等企业,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8.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历史上称这次上书为“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