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一历史知识点
历史必修I必背知识附答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古代中国经历的社会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原始社会后期主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标准是什么?
制度:禅让制 标准:贤能
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什么?建立者是谁?
夏(公元前2070年建立)建立者:禹
4、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主要内容:夏商时期的王位世袭制,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宗法制等
特征:(1)以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的等级制度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族权和政权、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3)最高统治着尚未形成权力集中
(4)具有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特点
5、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人物是谁?为什么说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人物:启
原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进步的重大体现。
6、关于分封制:概念、特点、形成的等级、西周主要的诸侯国
概念:周王朝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纽带),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对象),被分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权利,同时对周天子又有一定的义务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形成的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贵族内部)
主要诸侯国:由北到南 燕、齐、鲁、卫、晋、吴、楚
7、关于宗法制:概念、核心、与分封制的关系
概念: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与分封制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宗法制是核心保证分封制的顺利实施,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8、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是什么?
秦朝
9、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0、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两对主要矛盾及发展趋势
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2)皇帝制度谁建立的?皇帝制度的特点
人物:嬴政 特点: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3)郡县制度何时出现?什么时候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的特点
出现:春秋战国 推行:秦朝
特点:
项 目
制度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区
别
经济基础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
政治基础
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大一统下,按行政区域划分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属民(贵族政治)
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僚政治)
职责范围
统治权
管理权
与中央关系
承担义务,但是有很强的独立性
绝对服从中央
历史作用
有利于维护统治,但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联系
1、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2、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3、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4)“汉承秦制,略有损益”,在地方管理制度有何体现?带来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
体现:郡国并行制 问题:王国问题 解决: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5)唐中期以后,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的力量是什么? 藩镇割据
(6)北宋是如何削弱地方力量加强中央集权的?
军事: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充实禁军(强干弱枝)
行政:文官担任长官,通判监督(重文轻武)
财政:设转运使
(7)元朝在地方实行何种制度?有何意义?有哪些地方采取特殊的制度?
行省制度
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特殊: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书省直辖;
西藏为宣政院辖地(是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8)汉、唐、宋是如何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
汉:相权一分为二内外朝制度(内朝由皇帝统领,拥有决策权;外朝由宰相统领,拥有行政权)
唐:相权一分为三,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兵工部)
宋:相权一分为四(中书门下省长官为丞相,下设三个副丞相参知政事负责行政,枢密使负责军事权,三司使负责财政权)
(9)科举制何时形成?如何评价?
隋炀帝时形成
评价:是封建选官的一大进步,这个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10)宰相制度何时何人设立?何时何人废除?
设立:秦始皇,秦朝
废除:明太祖,明朝
(11)中国古代内阁何时出现?中西方内阁有何不同?
明朝 明成祖
不同:
项目
明朝内阁
西方内阁
权限
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掌握行政权
性质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组成方式
升降、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
选举产生,法定机构
影响
使封建专制制度在强化的同时走向衰落,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
促进了英国的近代化进程
(12)军机处何时何人设立?有何特点?影响是什么?
设立:清朝,雍正
特点: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速(大臣为皇帝亲信,效率高)密(跪受笔录)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④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1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简表
朝代
秦朝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
元
明
清
专制主义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内外朝制度
三省制度
三省六部制
相权一分为四
中书省宰相权势很大
废除宰相,设内阁
军机处设置
中央集权
地方实行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影响中央集权后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藩镇割据影响中央集权
分化事权
行省制度
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选官用官
皇帝任命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这是第一单元
B.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 一: 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 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 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 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结构: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3. 清朝的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A.特点: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B.影响: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1. 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2.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3. 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 : (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 (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 4. 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秦汉: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宋朝:削弱宰相实权(三省长官没有实权)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5. 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 朝代 中央机构特点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秦 传承开创 三公九卿 郡县制 汉 汉承秦制 中朝 外朝(三公九卿) 郡、国并行 隋唐 承前启后,有所创新 三省六部 道州县三级 宋 进一步加强 二府三司 路州县三级 元 有新发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强 废丞相、设内阁 省府县 清 达到顶峰 设军机处 省府县 6.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是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注重三个重要知识点:一是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三要形成一个观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在于古希腊和罗马。无论是古希腊的民主制,还是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无论是他们创造的法律制度,还是哲人们的政治智慧,都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知识结构: (一)爱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 2.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 (二)黑暗时代:300年 (三)城邦时代 1.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 2.城邦殖民 原 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 影 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 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识结构: 1. 发展历程 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2. 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 3. 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知识结构: 一、政制发展 1. 共和制 (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 帝制 (1)元 首 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2)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铜表法》 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 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会》 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一条线索: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从英国到德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后都建立起以议会的设立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把握四个重点:一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二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诞生与联邦政府的建立;三是法兰西共和制的确立;四是德意志统一的完成与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发展。 理解一个重要观点:尽管英、法、美、德各国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相同,但在形式上都建立以议会为核心的代议制度,并且议会的权力在不断发展。 第8课 渐进的制度创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知识结构: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大宪章》:给王权设定了界限 2.《权利法案》 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 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 影响: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从人治走向法治)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成为第一任首相 2.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3. 两党制逐渐形成,首相和内阁从多数党中选出 三、民主化趋势:1832年议会改革法,扩大的选举范围,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正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美国的新体制) 知识结构: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背景:松散的州际联盟弊端暴露 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 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发展:1789年制定出宪法的前10条修正案 二、联邦制的巩固 1. 1787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政体为资产阶级总统共和制,但州权主义观念仍很活跃。 2. 内战结束后,美国宪法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联邦的统一。 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1.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美国的两党有其截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群众; 3.两党操纵着美国生活的政治选举。 第10课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知识结构: 一、共和国的建立 1.法国大革命 ①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 ②1791年9月,制宪议会颁布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2.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792年9月,国民大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 二、政体的曲折发展 1.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2.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 3.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三、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1875年1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共和国,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建立。 第11课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德意志的统一之路) 知识结构: 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1.统一的背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意志境内各地经济连成一体 2.统一的方式:王朝战争 3.统一的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4.统一的意义:结束割据局面,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1.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帝国宪法正式颁布 2.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三、“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1. 一战后,德意志帝国覆灭 2. 1919年8月,魏玛共和国建立(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3. 20世纪30年代德国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各阶层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奋起。五个重点: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理解两个观点: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坚贞不屈,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第13课 鸦片战争 知识结构: 一、鸦片战争 1.原因:1840年6月,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2.经过: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中国被迫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法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联合发动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三、清政府的变化 1.权力结构: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 2.思想:官员出现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张之洞等人发起的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结构: 一、 运动的兴起 1. 背景:人祸(外国侵略者及清政府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天灾(自然灾害) 2. 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会) 3. 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 二、 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全盛时期的事件: 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与清政府对峙) 2. 北伐西征(军事全盛) 3. 《天朝田亩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会 评价:进步性(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一没有安定的环境, 最主要是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三、 天国的衰败 1.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2.重建领导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⑴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⑵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3)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 第15课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结构: 一、中日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战争爆发的原因 2.爆发及经过 3.影响 4.民族危机的加深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阶层都以自己的方式开展救亡爱国的运动,有清政府的军事改革、爱国知识分子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时间、目的、影响) 第16课 辛亥革命 知识结构: 一、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 兴起的背景 2. 兴中会的成立与同盟会的建立 3.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4. 发动武装起义 二、武昌起义及其对全国的影响 1.武昌首义和湖北军政府的建立 2.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1.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2.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 3.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17课 五四运动 知识结构: 一、运动爆发的原因(国际、国内)及导火线 二、过程(两阶段,前后期的主力运动中心) 三、意义(五四精神) 第五单元 把握一条基本线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无论是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息息相关,反过来它们又在实践的过程中,。印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突出四个重点: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理论和意义;二是巴黎公社成立的特殊历史条件、政权的性质、失败原因和教训;三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重大历史意义;四是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内容及意义;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土地革命。理解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各国革命实践的同时,又通过各国的实践印证、丰富和发展了自身。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知识结构: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二、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成为国际工人阶级斗争锐利的思想武器,促进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三、巴黎公社 1.公社建立的背景 2.公社政权的性质 第20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知识结构: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二、革命的前奏 1.二月革命(结果、性质) 2.四月提纲 三、十月革命的过程 1.开始 2.结果 四、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历史意义
C. 高一历史全部知识点
一、鸦片战争 1、背景:清政府政治腐败、国防废弛、矛盾尖锐;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加紧对外扩张 2、鸦片走私:原因; 闭关锁国、英国入超、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影响:掠夺大量白银,摧残中国人民身心健康 3、禁烟运动;:原因:鸦片走私严重,危及清政府统治 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1839、6) 4、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列强为了夺取 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年) 5、过程(理解即可):第一阶段:(1840年——1841年),珠江口——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广东 第二阶段:( 1841年——1842年),攻占虎门炮台——强占香港岛——南京下关江面 军民抗战: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浙江定海葛云飞重炮牺牲 鸦片战争 6、结果:清政府战备求和,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附件,中美《 望厦条约》(1844)、中法《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 割香港岛 ;(破坏 领土主权完整)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附件: 攫取中国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受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等特权 7、影响; 社会性质:中国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 革命任务:反侵略 反封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过程:1856年广州(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柏贵)→1858年天津→1860年北京(火烧 圆明园 ) 第一阶段(1856_——1860)签订《天津条约》(内容)、 第二阶段(1859——1860)签订《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埠天津)、中俄《北京条约》 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至19世纪80年代,俄国侵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了 三、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 根本原因鸦片战争使阶级矛盾激化 思想基础: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结合) 2、兴起: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同清朝对峙 3、发展(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 北伐(推翻清王朝):失败原因孤军深入,供给困难;意义深入清朝统治中心,牵制清大量兵力 西征(巩固天京):先是遇曾国藩湘军失利,后石达开在鄱阳湖打败湘军 东征 (断绝清朝财源);攻破江北、江南大营 4、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5、防御战:攻破江北、江南大营,取得三河镇大捷 在上海遭到英法联军的袭击,退守苏州,安庆陷落 6、失败:标志天京陷落 7、《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区别与联系 (不用背,看明白即可,掌握红字) 答:相同点:①都是以反封建为目的,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地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中国几千年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为振兴天国而写,以使更好的反抗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更是对封建秩序猛烈冲击。 ②两者都不能或没有付诸实施。 《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具有空想性,同时发展小农经济与当时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不适应的,具有一定的落后性。《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在香港游历的经验总结与农民战争没有任何渊源,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因此没有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同时中国自然经济虽然已经解体,但过程极其缓慢,还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市场、资金、劳动力等条件,紧张的军事斗争也是两者未能实施的重要客观原因。 不同点:①产生背景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建国纲领,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治国方案,经过天京事变的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 ②有关社会经济主张的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款项,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的全面系统性的纲领性文件。它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的地上天国,即企图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资政新篇》是作为太平天国政治纲领提出来的,主要分为“用人”和“设法”两个方面。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即二者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 ③群众基础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经验的直观总结规范化,是广大农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蓝图,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据自己在香港、上海等处学习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写成的,它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由于这一纲领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应。 ④作用不同:《天朝田亩制度》这一纲领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但《资政新篇》由于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再加上残酷的战争环境,尤其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行。 ⑤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但这一纲领具有极大的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太平天国的失败与其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是分不开的。《资政新篇》则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它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它为后来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开了先河,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http://..com/question/18712491.html
麻烦采纳,谢谢!
D. 高一历史知识点怎么归纳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发展趋势: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发展原因: 石斧、石铲、石镰 铁农具、牛耕
(工具技术) 木耒、骨耜、 耧车;曲辕犁;翻车、筒车
大禹治水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治黄、坎儿井
生产模式: 广种薄收 精耕细作
组织方式: 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 个体农耕
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
时 代: 氏族公社、夏商周 春秋、战国开始
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①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②夏 商 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
③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产生
原因: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变法从法律上确认 → 井田制瓦解;战争
类型:君主土地私有制(私田)
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 土地兼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联系“均田制”理解)
3.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其二: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其五: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4.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 ①青铜器铸造 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②冶炼生铁和钢 发明于春秋时期,16世纪前,世界领先;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 料 煤 冶 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纺织: ①丝织-上古 学会养蚕缫丝 世界最早
西周 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 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 出现缂丝技艺
明清 鼎盛时期 苏州、杭州
②棉织-宋末元初 棉花向内地传播
元 代 黄道婆 推广先进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 明 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 后 期 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制瓷: 新石器时代 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 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 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 烧制出白瓷
隋唐 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元代 烧成青花和釉里红
明代 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 粉彩和珐琅彩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
①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始晚期)
②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民营、家庭)
③ 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
④ 生产水平长期领先于世,产品远销欧亚非
⑤ 官营: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
私营: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私营: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
官营: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主要生产军用品和皇室、贵族消费品;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⑥ 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受农业制约
6.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在各历史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
①原始末期:出现偶尔以物易物行为,产生原始商业
②商 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商人”一词由来)
③周 朝: 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④春秋战国:a.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许多大商人;
b.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
c.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⑤隋唐:
发展原因:政治统一、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开明政策
发展表现: a. 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定点-市坊分隔;定时-市白天定时开放;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频繁b.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些发展成市镇c.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唐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外贸.
⑥宋
元:宋:a. 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b. 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夜市兴盛c. 打破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d.
品种速增,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城市中出现不同类型的集市e. 商税越来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f. 重视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
⑦元:a. 漕运、海运发达,遍设驿站b. 大都是政治、文化、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⑧明 清:a. 城镇经济空前繁荣,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b. 广泛使用贵金属白银,便利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c. 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7.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有哪些特点?
① 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② 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为什么?)
③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④ 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⑤ 汉至明朝前期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⑥ 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⑦ 商人群体活跃.
⑧ 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⑨ 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8.简述古代中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这一政策得以长期推行的原因.
史实:①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②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
③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④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9.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②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就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0.明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原因:① 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 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 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评价: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1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①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② 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
③ 清政府固守“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打击压制工商业者
④ 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
⑤ 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
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 鸦片战争前,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②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大量手工业者、农民破产
③ 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怎样兴起的?(市场、劳动力、技术设备、资本)
①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自身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也不可能成长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②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③ 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④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⑤ 19世纪七十年代前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了
3.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
4.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5.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该如何认识?
①
② 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概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以及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过程.
原因:(1)必要性①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对黄金的需求量增大,同时要求扩大对外市场.
②社会根源:欧洲出现“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③直接原因(商业危机):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垄断了档西方贸易;奥斯曼土耳其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使东西方商路受阻.
④宗教原因: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热衷于传播基督教;
⑤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①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②制造出适于远洋航行的海船;罗盘针已在海船上使用;武器装备得到改善;③葡萄牙、西班牙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具备了组织大规模远洋航行的实力.
过程:(1)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行,抵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2)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2.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意义?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使欧洲同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并且与美洲有了联系,形成不同区域性的市场;世界各地的联系交往扩大,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这是世界市场形成的第一步.
3.荷兰、英国是怎样进行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
(1)荷兰殖民扩张
背景:①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商传统②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③ 荷兰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嬴得独立
特点: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过程: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和殖民帝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17世纪下半期,英荷进行了三次战争.结果,英国取得了荷兰的北美殖民地.此后,荷兰在欧洲丧失了大国地位.
(2) 英国的殖民扩张:
原因:① 物质基础:国内资本主义工业非常发达,是在海外殖民活动中取胜的主要原因.
② 根本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进的政治制度是取胜的根本原因.
③ 武力后盾:建立了欧洲一支最强大的海军.
④ 意识形态:宗教改革后,英国清教徒强烈的个人奋斗进取精神和思想文化意识的进步与解放,也是取胜的重要原因.
特点:18世纪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海盗式的抢劫、殖民战争和贩卖黑人奴隶实现的.
4.殖民扩张与掠夺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有什么联系?
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5.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带来了哪些后果?
① 对殖民国家而言,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② 对殖民地而言,a.是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穷落后
b.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③ 对全世界而言,a.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距离.
b.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了世界一体化进程.
6.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1)可能性①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前提② 圈地运动造就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③ 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本④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⑤ 国内丰富的资源和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廉价的原料
(2)必要性(或直接动力)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7.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和重要发明
过程:纺织部门 → 动力 → 交通运输部门
发明:纺织机械——飞梭(凯伊)、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骡机、水力织布机
动力机械——蒸汽机(瓦特)
交通运输——汽船(美 富尔顿)、蒸气机车(英 史蒂芬孙)
8.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9.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成就有?它与第一次比较有哪些不同特点?
背景:① 是在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发生的新技术革命.② 争夺世界市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动力.
成就:① 电力的广泛应用 ②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③ 化工技术的发展 ④ 钢铁工业的进步.
特点:① 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以重工业部门为结构.② 多个国家同时并举.③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交叉.④ 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0.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最终形成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E.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西安事变
1、发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主要原因:张学良、杨虎城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感召和影响。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结果:在中共的调解下,和平解决。
【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1)根本原因:当时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2)重要原因:为了逼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二、国共合作抗日
1、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实现过程:《八一宣言》(中共提出建立统一战线)——《西安事变》(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共合作宣言》(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3)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共合作宣言》, 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
解放战争
1、两种命运(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两种命运)
(1)中国共产党 1945年召开七大 主张废止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2)中国国民党 1945年召开六大 主张准备发动内战、坚持一党专政和拒绝成立联合政府。
(3)为了实现和平民主建国的目标,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①1945年8月,“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方针。
②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分定了国民党内战独裁方针。
2、解放战争的过程
(1)中国共产党战略防御阶段
①解放战争开始的标志:1946年6月底,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国规模的内战开始。 ②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解放区,国民党由全民进攻转入重点进攻。
【注意】与山东有关的重点战役: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
(2)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进攻阶段
1947年夏,依照毛泽东确立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部署,刘伯承、邓小平千里挺进大别山。
中国共产党转入战略反攻。
(3)双方决战
①背景:解放军的力量已经超过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②时间和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③结果:中国共产党胜利。整个东北全部解放,华北及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除少数据点外也全部解放。
(4)解放战争的结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一、开国大典
1、《共同纲领》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我们书上把这次政协会议称之为“新政协”是相对于1946年1月重庆政治协商会议而言的。从时间背景上来看,解放战争已经取得成功,所以这次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国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制定了一个重要文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共同纲领》的作用:“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共同纲领》体现的原则:人民民主原则。
(解析:注意一个问题,这个时期中国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呢?这是时期中国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主要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成分所决定的,从这一点上大家应该可以得出《共同纲领》之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2、新中国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②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③新中国的成了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二、1954年宪法(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1、颁布背景:
①政治上:为了保障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②经济上:为了给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需要制订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内容:
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④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了宪法。
3、特点: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意义:①它的颁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③它的颁布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