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放牛娃朱元璋 开创的大明朝,有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朱元璋建明]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于应天(今南京)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立马氏为皇后,朱标为太子,设官分职。至此,明王朝正式建立。
[建文改制]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朱元漳在位31年,死时刀岁,同月十六日葬于孝陵,溢号高皇帝,庙号太祖。同日,皇太孙朱允文即帝位,以第二年(公元1399年)为建文元年。
[靖难之役]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当建文帝准备肖U夺燕王时,燕王朱棣便举兵反叛。明建文四年(公元 1402年)六月,燕军攻入京城,燕王朱棣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文皇帝,改元永乐。
[迁都北京]
北京宫殿、郊庙的大规模营建开始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历经四年完成。永乐十九年(公元 1421年)正月初一迁都基本完成,十一日大祀南郊,十五日大赦天下。从此,北京就成了明王朝的都城。
[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巩固海内,耀威异邦,抚剿逃亡海外的臣民,获取异国珍宝奇货,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起派郑和几次下西洋。
[永乐北征]
永乐年间,明成祖五次率兵亲征,打击居于漠北的蒙古贵族对内地的侵扰和破坏,这就是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
[永乐大帝去世]
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 1424年)同年七月十八日,成祖回师至榆木川(今内蒙乌珠穆沁东南)时,因病去世。
[仁宣之治]
朱棣去世后,太子朱高炽即帝位,改元洪熙,是为仁宗。
朱高炽经历了坎坷的道路才得以继承大统。他生于洪武十一年(公元 1378年),为朱棣的嫡长子,洪武二十八年(公元 1395年)被明太祖朱元漳册封为燕世子。宣德元年(公元 1426年)八月初一,朱高煦乘北京地震之机,在乐安(今山东广饶东北)举兵造反。明宣宗亲率大军征伐,很快将其击溃,并把他囚禁入狱,后杀之。
[明英宗即位]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等拥朱祁镇为帝,即为英宗。
[土木堡之变]
正统十四年(公元 1449年七月,也先分东、西、中三路大军攻打中原,北疆告急。
[于谦保卫北京]
也先大兵逼近北京城,势不可
挡,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迂都城。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反对迁都,要求坚守京师,并诏令各地武装力量勤王救驾。随后,调河南、山东等地军队进京防卫,于谦主持调通州仓库的粮食入京,京师兵
精粮足,人心稍安。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月初六,也先挟持英宗入犯北京,京城告急,北京保卫战开始。
[夺门之变]
也先率领瓦刺军在北京城下惨遭失败后,贼野心勃勃地企图卷土重来。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也先又开始与明朝展开激战,都被明朝军队挫败。军事上的屡次败退导致也先进犯明朝的实力大大减弱,加上明朝已另立皇帝,挟持英宗已失去了当初的意义。也先于是改变对明朝的策略,送回英宗,与明朝议和。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十五日,英宗返回北京,做了太上皇。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朱祁镇正式复位,改年号为天顺。朱祁镇命徐有贞掌管机务,第二天加封其为兵部尚书,将于谦、王文等逮捕入狱,全部杀害。二十一日,明英宗宣布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封石亨为忠国公。朱祁镇复辟帝位终于成功。历史上称这件事为“夺门之变”。
[明宪宗即位]
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初七,明英宗朱祁镇去世,时年38岁。天顺八年正月二十一日,长子朱见深即帝位,是为明宪宗。大赦天下,以翌年为成化元年。
弘治中兴]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八月,宪宗朱见深去世。九月六日,明宪宗第三子朱佑樘即皇帝位,是为明孝宗,大赦天下,以第二年为弘治元年,庙号孝宗。
[武宗乱政]
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五月,明孝宗朱佑幢去世,其长子朱厚照即帝位,以第二年为正德元年,大赦天下,是为武宗。
[宁王谋反]
朱袁壕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嗣宁王,早已心蓄异谋,不安王位,加之术士的教唆,野心逐渐增长。先后行贿刘谨,拉拢兵部尚书陆完,向权臣献金献宝,又投朱厚照(武宗)所好,贡上特别奇巧的四时灯数百个。
朱袁壕为实现其篡位的愿望,竟想出以
子入嗣的办法,拜托钱宁、减贤等设法使其子“司香太庙”。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朱厚照近臣江彬、张忠与钱宁、臧贤相互倾轧;张忠多次向朱厚照称赞朱袁壕既贤且勤,意思是说武宗反而不贤不勤。朱厚照即下旨收宁王护卫,归还所夺民田。朱袁壕知道这一消息,干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六月十四日自立为帝,且以致仕都御史李士实、举人刘养正为左右丞相,参政王纶为兵部尚书总督军务大元帅职,纠集兵马10万,准备出鄙阳湖,下九江、南康等地,攻下南京后正式即皇帝位。
康戌之变]
严嵩当权之际,边患严重。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蒙古俺答率军犯大同。
[严嵩遭贬]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 1562年)五月,明世宗勒令内间首辅严嵩辞官,其子严世藩被捕入狱。
[荡平倭寇]
明代倭患早在洪武二年便已开始。
[张居正改革]
大学土张居正(公元1525~1582年),湖广江陵县冲湖北江陵人,字叔大,号太岳。嘉靖二十六年(公元
1547年)进士,历任编修、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吏部左侍郎兼东间大学士、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等职,是明代著名政治家。
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七月,他与宦官冯保的私交很好,两人共同辅助幼年明神宗执掌朝政。神宗即位只过了一个月,大学士张居正即利用宦官冯保将高拱排挤掉,代之为首辅,并推荐礼部尚书吕调阳兼文渊间人学士,参颅机务。至此,张居正、冯保两人执掌明王朝政权。
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是中国明代万历年间平息叛乱的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朝鲜之役的统称。
[宁远大捷]
天启六年(公元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兵13万攻明,连续攻克锦州、松山、大小凌河、杏山、连山和塔山七城,继而围攻宁远,致书袁崇焕要他投降。当时袁崇焕官任宁前参政,在大兵压境、外无援兵的危急关头,袁崇焕大气凛然,毫不害怕。他和总兵满桂、副将朱梅、参将祖大寿等集将士赦血誓师,坚守宁远。
[李自成起义]
李自成于崇帧十七年(公元
1644年)春节,正式宣布建国。将西安改名为西京,国号“大顺”,建元“永昌”。
崇帧帝自缢煤山]
崇帧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大顺军队十北京城下会师。十七日,李自成亲率大军环攻九门。十八日,大顺军将士架云梯奋力攻城,越墙而人,攻破外城。与此同时,明太监曹化淳献彰义门出降。
[南明政权的抗清斗争]
南明政权的抗清斗争是发生在清初(1644-1662年)的一件影响重大的事件。
满族是由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女真族发展来的。明朝初年,他们分散居住在黑龙江两岸和松花江、牡丹江、绥芬河流域。16世纪80年代起,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用了30多年的时间,基本上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他建立后金国(后来改国号为清),他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皇太极(即清太宗)逐步统一了我国东北地区,并屡次侵入长城以南地区。
公元1644年3月,正当清军要打进山海关时,李自成攻进北京。不久,明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清军在山海关打败李自成的起义军以后,乘胜向北京进军。1644年5月,清军进占北京。
与此同时,明朝在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将,决计拥立朱家王室的藩王,重建明王朝。就在这年五月,他们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做皇帝,年号弘光,建立了南明的第一个政权。
[郑成功收复台湾]
明朝末年,由于政治腐败,武备废弛,台湾、澎湖的防卫力量逐渐削弱,给外敌窥伺造成可乘之机。公元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1646年,清军占领福建。1662年2月,荷兰殖民者被迫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荷兰在台湾的所谓“总督”科业特和他的残兵败将狼狈地从台湾撤走。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38年的台湾,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的伟大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Ⅱ 朱元璋对外交往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朱元璋推行海禁的制度导致中国走向贫弱
朱元璋并不是不知道沿海一带居民以海洋为生计的事实,为彻底消除海禁的隐患,他强制实行移民政策,于洪武二十年逼迫浙江舟山岛城区和镇外两里以外的居民和其他46座山(岛)的居民徙迁内陆。在执行这一政策过程中,其罔顾百姓财产、性命的野蛮性随处可见,比如硬性规定迁移以三日为期,岛上居民一时难以在规定时限内筹集到那么多船只,只好“编门户、床箦为筏”,淹死者很多。明初在沿海负责军事的是信国公汤和,他移民时则规定:“午前迁者为民,午后迁者为军!”
尤堪慨叹的是,“明祖定制,片板不许下海”,朱元璋的这些思想和措施都被立为“祖训”,要后世子孙奉行不渝。在朱元璋身后,海禁在一段时间内有所松动,但始终未予废除。
明初的海禁,是中国前进的一个重大挫折。
在明代以前,中国历代王朝并未实行过海禁,特别是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据史学家考证,宋代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宋王朝疆域狭小,又兵额庞大,单靠农业税无法维持巨额财政支出,逼得宋朝政府将目光投到商业和海外贸易上,宋高宗就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因此宋王朝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招徕外国海商的措施。到了元朝,统治者更是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和对外出口(在特定时期也曾禁止私人出海贸易,为时甚短),其市舶管理和征税制度愈加完备,再加上中外海商“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所以元代的海外贸易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海外贸易所带来的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成为元王朝的“军国之所资”。因为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中国的舰船制造技术也走在了世界前列。元末陈友谅攻击朱元璋部队占据的南昌城,陈的大船上下三层,高与城齐,每层都有走马棚,整船可载军士三千人,住在上下层的人互相听不见说话,这些真让人印象深刻。
回首这段历史,正如当代学者晁中辰所说:“如果宋元时期这种海外贸易的势头得以保持并发展下去的话,中国历史的面貌将会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样子。可惜的是,这种势头在明代发生了逆转,从而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实行海禁,对内易,对外难,为了安抚和笼络其他国家,于是又有了“朝贡贸易”,即允许其他国家以官方名义带一点商品过来,然后在中国换一点东西回去。来华的人员、时间、所带的商品品种和数量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这其实已经不是什么贸易了,因为其本身全无经济意义,尤其从经济价值上分析,中国完全是“亏本买卖”,别人“朝贡”的东西值不了多少钱,而我们的“赏赐”却格外丰厚,这就是所谓的“厚往薄来”。用朱元璋的话说,那些不知礼仪的小国既然万里迢迢地来进贡,诚心表示倾慕,那么我们在赏赐的问题上就不要斤斤计较,“以示朝廷怀柔之意”。而到了洪武二十七年,晚年朱元璋以“海外诸夷多诈”为由,将这种没有商业价值、纯出政治目的的“朝贡贸易”叫停,只允许周边两三个小国照常“入贡”。对外交流的大门就此彻底关上了。
关起门来就安全了吗?朱元璋为什么要实行海禁?
主要有这样两种说法:防御倭寇的需要,加之后来发现宰相胡惟庸通倭,企图里应外合造反,所以决心禁海;“自恃中国是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要外国商品”的自大心理。
关于第一种说法,当代历史学家们早已用史实雄辩地证明,“倭寇”的首领及基本成员其实大部分是中国人,即海上走私贸易商人。而商人之所以要冒险到运用武力和强大的国家机器对抗,要害在于朝廷的海禁政策断送了他们的财源,也就是说,是海禁酿就了大规模的海盗集团,而并非海盗的肆虐催生了海禁政策。至于胡惟庸通倭云云,那只是朱元璋的欲加之罪罢了,说这是他实行海禁的原因更是荒唐,因为早在胡惟庸案发之前,朱元璋就已经在进行海禁了。
关于第二种说法,我疑心论者是对清朝皇帝对外交往过程的表现印象太深,因此在这里产生了错觉,以为朱元璋也是一个“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自大狂。
按我对史料的了解,以我个人的看法,与其说朱元璋在对外交往,尤其是与海洋国家打交道中,有一种自大的狂妄心理,毋宁说他多的倒是对海洋的深深恐惧。
朱元璋出身田野,后来一步登天,尽管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其身份意识却还是牢不可破的;他的言行表明,虽然穿上了龙袍,可他仍然不过是一个“小农”,一个帝国深宫里的小农。
长久在内陆生活的人,初见浩翰的海洋,都会有一种眩晕感。而对一个企图控制他人的统治者来说,其心理就愈加微妙。海洋在他眼里,太不可测了,如果在此之前,他还对自己拥有的力量信心满满,现在他却陷入了迷茫。就朱元璋个人而言,还有一些现实的因素,在加深他这种沮丧的感觉。元末朱元璋削平群雄,濒海的一支力量—方国珍部虽然多数投降了他,但还有部分则扬帆海上,继续与他为敌。对陆地上的负隅顽抗者,朱元璋可以穷追猛打除恶务尽,可是面对海洋,他却只有望洋兴叹,海洋让他既恼怒又恐惧。在明朝之前,元朝大军远征日本,因突起的飓风几乎全军覆没,也使朱元璋印象深刻。所以,尽管日本国王曾经多次在外交文书中使用挑衅性语言,他还是一忍再忍,并作为祖训,一再告诫子孙不要对海外用兵。
海洋既然无法掌控,怎么办呢?朱元璋的办法是,一方面加强海防,另一方面关起门来,自顾自地经营原有的“一亩三分地”。在他眼里,只有这样,他的家天下才是安全的,他的臣民才是能够被他完全控制的。
Ⅲ 朱元璋的一生大事件
看我的明朝大事记的记载!
1328年 (元天历元年) 太祖朱元璋出生
1352年 (元至正十二年) 太祖朱元璋起义
1360年 (元至正二十年) 成祖朱棣出生
1365年 (元至正二十五年) 杨士奇出生
1368年 (元至正二十八年) 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国大明,年号洪武
1368年 洪武元年
1368年 洪武元年,明朝开始修建明长城
1369年 洪武二年,倭寇侵略山东沿岸,倭寇之忧从此而起
1369年 洪武二年,大将常遇春在北伐时暴病而亡,享年39岁
1370年 洪武三年,定科举法
1370年 洪武三年,《水浒传》作者施耐庵逝世,享年74岁
1371年 洪武四年,郑和出生
1371年 洪武四年,杨荣出生
1372年 洪武五年,杨溥出生
1373年 洪武六年,颁布《大明律》
1377年 洪武十年,惠帝朱允炆出生
1378年 洪武十一年,仁宗朱高炽出生
1380年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入狱,同年处死,至此废止丞相制
1381年 洪武十四年,徐达修筑山海关
1381年 洪武十四年,行里甲制
1381年 洪武十四年,宋濂逝世,享年71岁
1382年 洪武十五年,皇后马秀英逝世,享年51岁
1384年 洪武十七年,再定科举取士制
1385年 洪武十八年,画家王蒙逝世,享年77岁
1385年 洪武十八年,开国大将徐达逝世,享年53岁
1387年 洪武二十年,《鱼鳞图册》问世
1392年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逝世,享年37岁
1398年 洪武三十一年,于谦出生
1398年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逝世,享年70岁。其次孙朱允炆继位,改元建文
Ⅳ 关于历史朱元璋
朱元璋传奇故事 凤凰占穴,是说朱元璋埋葬父母的故事,它在凤阳一带流传了六百多年。元朝末年的一天,凤阳上空突然飞来一只彩凤,盘旋两圈之后,便向西南方向飞去,降落在一片荒滩之上。消息传开,人们纷纷赶到那里观看。且说此时,府官巡视路过这里,见有只凤凰冲着自己落下,心想,凤凰是种神鸟,象征吉祥,如能捉住它,献给皇上,真是做官不贪财,富贵天上来!想到这,顿时眉飞色舞,十分高兴,一纵身扑上去。那凤凰低首长鸣一声,展开双翅,腾空而起,飞进彩云里去了。围观的人们见凤凰飞走,便一哄而散。而府官却两手一动不动地按在凤凰落下的地方,大声叫喊衙役:“你们快拿锹来挖,凤凰不落无宝之地,这里一定有宝!”说着自己先挖了起来,衙役们找来锹掀,从上午挖到傍晚,结果一无所获。府官只好挥袖而去,留下一个又大又深的土坑。不久,朱元璋的父母相继去世。当时,他还是孩子,父母是个佃户,一生穷困,死去连一个葬身之地都没有。朱元璋和他二哥用秫秸卷好二老尸体,放在独轮车上,去荒滩埋葬。刚到凤凰降落、府官打坑的地方,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号,雷电交加,倾盆大雨倒将下来,不料尸体滑进坑中,两人便到一棵大树下避雨去了。不一会儿,风停雨止,两人走进一看,大吃一惊,土坑不仅被暴雨冲平,还被狂风卷成一个高大的土堆,人们都说这是天意,是老天给埋葬起来的。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多次考虑启坟改葬,亲自到凤阳选择地势,后因人奏谏,说他之所以得了天下,是因为“凤凰点穴”的“宝地”被他父母占着了。如若改葬,破了“风水宝地”一来使先人在里面魂魄不安,二来会对大明江山不利。朱元璋信了这话,于是命令在原基地培土厚封,修建陵寝,这就成了现在的明皇陵 埋葬了父母和大哥以后,朱元璋就和二哥分别了,二哥年纪比较大,所以要离家到别的地方去谋生了。朱元璋孤苦伶仃一个人,几乎活不下去了。好心的邻居汪妈妈看他可怜,就给附近寺庙的住持送了点礼,劝他们收下朱元璋,她要让朱元璋去当和尚,图个温饱。对于朱元璋来说,当和尚是个走投无路的选择。一开始,朱元璋也不是什么胸怀大志的人。关于朱元璋为什么去当和尚,也有一些传说或附会。传说,朱元璋出生后,不知为什么,一直不会吃东西。一天,淳皇(指朱元璋的父亲)在求医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个相貌奇伟的和尚坐于门侧。不料,和尚忽然发话问他道:“施主您去哪儿呀?”淳皇说:“我新生了一个儿子,但是不会吃饭。”和尚说:“这不碍事!到今晚子时(夜晚23点至凌晨1点),他自然就能吃东西了。”淳皇感谢了和尚后,说要是真如他所说,就把孩子许为他的徒弟。淳皇说罢进门要取茶招待和尚,出来却发现他不知到哪儿去了。到半夜的时候,和尚的话应验了,朱元璋会吃东西了。还有一种传说,说在朱元璋还是婴儿时,经常闹病。家里人为了让孩子好养活,就依当地风俗将孩子舍入寺庙,等孩子长大了,就让他当和尚。等到朱元璋长大的时候,朱元璋的父亲允许让儿子当和尚去,但是孩子的娘却不干了,事情因此拖延了下来,朱元璋他因此没有早早进入佛门。天有不测风云,后来村子里闹起了瘟疫,无奈之下,朱元璋请求二哥同意在家乡的於皇寺拜僧人高彬为师,邻人汪文帮助他完成了出家的仪式。这两条材料都出自《天潢玉牒》。朱元璋进的这家寺庙当年叫做於(wū)皇寺,后来改名皇觉寺。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在离原址东北十五里处重建皇觉寺,并改名为大龙兴寺。那年月,要想当个有饭吃的和尚,也不是容易的事。当灾荒同样威胁到寺庙时,和尚们也没饭吃了——“居未两月,寺主封仓。各为生计,云水飘”。朱元璋在寺里不过待了五十天,做了不到两个月的“行童”,什么都还没弄明白,就为生计所迫而离开寺庙,四处云游了,其时是元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才十七岁。风霜雨雪,夜月惊魂,莽莽天地,身如飘蓬。荒山古寺成了他的栖身之地,他只得靠别人的施舍勉强维持生命。作为一个游方僧,朱元璋形同乞丐,可以说是历尽艰辛。朱元璋“南历金、斗,西抵光、息,北至颖州”,走遍了淮西、豫南的山山水水,就这样一下子过了三年多。这时,朱元璋已经二十岁出头了。这三年中,他拓宽了视野,增加了人生经验,磨砺了在逆境中生存的本领。但朱元璋毕竟怀念家乡,于是又回到了皇觉寺。《皇朝本纪》上说:“(朱元璋)复入皇觉寺,始知立志勤学。”在外面游历了三年的朱元璋回到皇觉寺后,开始发奋读书,伴随青灯黄卷,早功晚课,读书诵佛。在这期间,朱元璋“立志勤学”,除佛经外,也广泛接触了各类书籍。几年寺庙生活内学到的东西,成了他书本知识的主要来源。尽管那时候的朱元璋不过是个普通的和尚,但他在寺中的生活也还是被神化了:他住在寺庙里的时候,他的房间在晚上远远看去,常常会发出红光,等到人走近了,那红光又没有了,大伙儿对此都感到很惊讶。这说的是他第一次入寺头两个月的事。等他从外地云游归寺,情况就更玄了。有一天,一个红衣道士出现在寺庙的西北方向,他说:“这寺中有好人。”就是说,这间寺庙将来要出大贵人。又传说,有一天,朱元璋在扫地,扫到佛像脚下的时候,他嫌伸出的佛脚碍事,就随口说了句:“缩回去!”不料,佛像的脚真的乖乖“缩”回去了。还有一次,老鼠把佛像前的香烛吃了,朱元璋很生气,心想你这个佛怎么什么事都不管啊?因此大笔一挥,在佛像背上批上五个大字:“发去三千里。”到了晚上,寺庙里的其他僧人都做了一个梦,梦见庙里的佛要走了,他们奇怪地问:“您为什么走啊?”佛说:“当世主遣发三千里矣。”第二天早上,众僧人发现佛像背后有字,就追问是谁干的。朱元璋说:“哈哈,那是我开的玩笑,那我现在把他放了他。”果然,到晚上的时候,众僧人又梦见那个佛前来道谢。佛早已知道朱元璋是“当世主”了。朱元璋在寺中,一转眼又过了三年,如果没有意外发生,朱元璋这个和尚也许会继续做下去。以他的聪明勤奋,他可能会成为一个精通佛经的高僧,传经布道,终老一生。但是,到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他眼前展现了一片新的天地。鬼使神差,一个隐藏在草莽中的英雄,从此踏上了他的创业之路。朱元璋投军的目的原是为了活命,但当他驰骋在沙场上时,发现自己并不是弱者,自己不仅可以统领千军万马,也可以掌握自己乃至许多人的命运。那么,他又是怎样走上这条成功之路的呢? 但是朱元璋的出生地在明朝的各种传说中逐渐发生了歧异,形成了一种朱元璋生于泗州盱眙县的说法——二郎庙(也有说是土地庙的)、红罗障、跃龙冈等地名都可以一一在盱眙找到。看来,不论是濠州钟离还是泗州盱眙,都想争得这份“龙兴之地”的光荣。 有一首叫《凤阳花鼓》的安徽民歌流传特别广,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歌词是说,朱皇帝生在凤阳。那么,朱元璋到底是生在濠州钟离,还是生在泗州盱眙呢?原来,在元朝,安丰路的濠州下辖钟离、定远、怀远三县,泗州则属于怀安路,泗州下辖五县:临淮、虹县、五河、盱眙、天长。当时钟离、盱眙分属两州,不会混淆。到了明朝,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钟离出了皇帝,朱元璋要提高钟离的地位,于是就将钟离升为凤阳府(洪武七年,即1374年),而凤阳府下辖五州十三县,包括凤阳县、临淮县、怀远县、定远县、五河县及虹县等县,所辖五州中就有泗州,其下为盱眙、天长二县。这样,在明朝,无论是濠州钟离,还是泗州盱眙,都属于凤阳府。那么,说凤阳出了朱皇帝,无论是生在盱眙还是生在钟离,都没出凤阳府,都没说错。但是,这里有一个疑问,至今无法解释。按朱元璋自己的说法,其父朱五四死时是六十四岁,朱元璋当时是十七岁,那么,朱元璋出生时其父就是四十七岁。但朱元璋又说他父亲是五十岁时来到钟离东乡的,那么,他在朱元璋出生时就还没有来到钟离东乡,朱元璋的出生地也就不是那儿。相反,如果确实像前面提到的几本书所记载的那样,朱元璋生于钟离东乡,那么,朱五四迁到这里时就不是五十岁,而应当是在他四十七岁以前。究竟是朱元璋的记忆有问题,还是史官记载有误,已经难以考察了。贫穷之家,生计维艰,颠沛流离,迁徙不定,记错了时间地点,或许是可能的。但是,既然朱元璋的哥哥重六、重七都不是生在盱眙的,朱元璋就更不可能是在盱眙出生的了。关于朱元璋的出生,各种版本的神化传说已经让人目不暇接,那么,自然而然地,关于朱家为什么会生出这样一个贵人来,又有这样的传说——泗州有一个杨家墩,墩下有土窝。有一天,朱元璋的祖父在农作之余,躺在里面休息。这时,有两个道士经过这里,其中一个师傅指着朱元璋的祖父卧的地方说:“如果一个人死后埋葬在这里,他的后代就会出天子。”另一个道士——是前面说话的道士的徒弟——问道:“为什么呢?”那道士回答说:“此地气暖。不信你拿枯枝栽种在这里,十天之内一定会长出树叶来。”这时,朱元璋的祖父突然从土窝里站起来,道士看见他很惊讶,于是问道:“刚才你听见我说的话了吗?”朱元璋的祖父假装耳聋,又是摆手,又是摇头,表示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于是,道士在那里插了一段枯枝就离开了。朱元璋的祖父把道士的话记在心里,一天天地等候着枯枝生叶。十天过去了,那枯枝果然长出叶来。但是朱元璋的祖父很有心计,他不愿让别人知道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就把长出树叶的枯枝拔去,又另外插了一段枯枝。又过了十天,两个道士再次来到土窝处,徒弟发现了插在地上的枯枝,诧异地问道:“为什么不生树叶呀?”师傅指着朱元璋的祖父说:“一定是被这个人拔去了。”朱元璋的祖父看见瞒不住,就承认了。道士说:“你有福,死以后应当埋葬于此,你家将会出天子。”因此,朱元璋的祖父死后就被埋葬在那里。下葬时,让人惊奇的事发生了:扒开的土自己壅起,成为坟堆。这个杨家墩方圆丈许,现在还可以找到,至今不生草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亲自去看看。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朱元璋小时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不过,一些关于他的传说也太神了——朱家在朱元璋出生后十年,又迁到了钟离之西乡,后又迁到太平乡县孤庄村。关于朱元璋少年时的事儿,也有一些逸闻:朱元璋小时候跟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靠替人放牛过活。有一次,嘴实在太馋了,就把东家的牛犊给杀了,然后大伙儿一起把小牛煮熟吃了。吃完以后怎么办呢,朱元璋想了个办法:他把吃剩的牛尾巴插进地里,骗东家说:“地开裂了,小牛陷进去了!”东家跑过去拽住牛尾巴,结果牛尾巴真的往地里钻了,东家见状,无可奈何地相信了朱元璋的话,没让他赔偿牛犊。朱元璋跟放牛的小伙伴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玩拜皇帝的游戏。他们拿车辐板做皇冠,拿破的木板做笏,拿篮子做龙椅。然后,大伙儿轮流做“皇帝”,坐上“龙椅”的人接受其他人的“朝拜”。不过,奇怪的是,当其他人坐上篮子的时候,都坐不稳,没几下就摔下来了,而朱元璋坐上去的时候却稳稳当当的。大伙儿见状,就服了朱元璋,就一起拿着“笏”参拜他。从此以后,朱元璋在放牛娃中俨然成了小首领。虽然这些传说不免有附会或神化的地方,但还是可以看出朱元璋小时候要比一般孩子聪明、顽皮。
Ⅳ 朱元璋的故事
相传,朱元璋在皇觉寺当小行童扫地时,被伽蓝神绊了一下,就打了回伽蓝神几扫帚。还有一次,老答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了朱元璋。
朱元璋心想,伽蓝神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怎么管殿宇呢?更害得自己受骂,越想越气。于是,朱元璋就找管笔,在伽蓝神的背后写了“发配三千里”几个字。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压迫的性格。
(5)朱元璋历史事件扩展阅读:
个人成就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促成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Ⅵ 朱元璋的历史经历是什么
朱元璋的历史经历是这样的:
1、朱元璋1328生在濠州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17岁那年,家乡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当和尚,以求温饱;
2、谁知和尚也并不好当,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这次外出可以说对朱元璋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身体,同时也使他初步接触了一些反元的思想;
3、 回到家乡后不久,由小时的玩伴汤和介绍,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4、由于他的睿智与勇敢,很快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并取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
5、在郭子兴部下期间,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轻易地就打败了郭子兴的儿子,取得了对这只队伍的控制权;
6、 朱元璋并不满足以得的地盘,他要大占宏图就要有稳定的根据地,这样南京(集庆)就走入了他的视线。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并改名应天府,自称吴国公;
7、同时采纳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良、缓称王”大力发展生产,为今后的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8、 接下来他在南京外围大败陈友亮,鄱阳湖血战彻底击溃比自己强大的陈友亮军团,消灭浙江的张士诚,沈杀韩林儿,派徐达、常遇春北伐,逐个消灭了各个势力。
9、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同年将元顺帝赶出北京。
Ⅶ 朱元璋一生的历史故事是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字国瑞, 原名重八, 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 ;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 。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葬明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