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适合高中生学习历史时作为课外补充知识的中国通史著作有哪些
这位妹复妹你好
我是高中学制历史的学生
虽然不是特别棒,但是我觉得我的历史一般人都是不如我的。
刚刚参加完高考我们广东历史满分是150分我考了134分。
我给你的建议就是当然这也是我曾经的路子,就是不要看太多历史书了
,你会记不住的,这个现象在我们当时的班上的一些女生身上我感觉特别严重,这是个误区。
我个人觉得你看本上下五千年就足够了,唯一要补充的是近代1840年到现在的历史你还要多看看,古代的你记得一些就以及背得出朝代表就可以了,,因为现在高考都是注重近代的历史,以上是对于中国历史来说的,。
至于世界历史,我觉得你应该多看看法国,英国,美国,这三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历程,尤其是法国的,它的这段历史发生了很多事件让人觉得很乱,不过考试又很常考的。
还有,我给楼主的建议是,看历史的时候思维要放开,无论发生什么事件你都也想到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如何,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还有就是要联系现在,仔细想想这些事情对我们现在有什么启示。
这是我给你的建议,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希望你历史可以更上一层楼
㈡ 高中历史必修1的考试题目
大题的话,出材料提的可能性较大。考点请参考高考考试说明
-------------------------------------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
门下省 尚书 中书省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摘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 ——赵翼《蘑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4分)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4分)
1. (1)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审批。(2分)
(2)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4分)元朝时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4分)
(3)只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2分)作用是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2分)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2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是的演说”
请回答:
(1)请指出伯里克利执政的时间及职务。
(2)你是否赞成伯里克利演说的内容?请简要阐述理由。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代罗马人相信,在人类之外客观上存在着一种必须服从的力量,这就是约束人类的自然法则。法律的目的是在保证人类“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
——人教版必修1P129
材料二 “我找不出任何理由,为什么罗马法律优于印度法律,假使不是有‘自然法’理论给了它一种与众不同的优秀典型”。
——亨利•梅因《古代法》
请问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罗马人制定法律的依据、目的是什么?
(2)亨利•梅因认为罗马法律成为优秀典型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理论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
2、(1)公元前443年到公元前429年(或公元前5世纪);首席将军。
(2)不完全赞同。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的民主制度发展到很高的程度。表现在: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每个公民在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由民众组成的“陪审法院”拥有最充分的权力;为保证所有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但是雅典“公民”由成年男子组成,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之外,所以权力并不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3、(1)依据是约束人类的自然法则;目的是保证人类的自由和平等权利。
(2)有自然法理论。
(3)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都以罗马法中的自然法思想为基础,从中发展出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天赋人权”“权利平等”等口号。
4、材料一、恩格斯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说:“可以表明这种人权的特殊资产阶级性质的是美国宪法,它首先承认了人权,同时确认了存在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
材料二、马克思认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1)、材料一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787年美国宪法的看法?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的国家制度是“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
(3)、结合上述两段材料谈谈你对欧美近代形成的代议制的看法?
4、 (1)正确。评价:①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②反映人民群众权益的《权利法案》几年后作为修正案补充进宪法,承认了黑人奴隶制和黑人奴隶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
(2)虽然德国建立了议会,德国首脑(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官吏任免权(帝国官吏及宰相);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立法权;德国皇帝可以召集或延期或结束两院,因此,德国虽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是德国首脑拥有绝对的实权。
(3)资产阶级阶级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主,但是其民主和自由都是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阶级性。
㈢ 历史课外知识
你们学的是什么历史 古代史 近代史 还是世界史?
元宵节的传说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
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㈣ 高中历史课外书推荐
我是专业抄历史教师推荐你看中国社会科学院编撰的《简明中国历史》、人民出版社编著的《中华史纲》蔡美彪编写、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纲要》;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2009年第十五版)、金冲及的《中国二十世纪史》(三卷)、人民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1949-1984)、中央党史研究室编撰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
世界史方面: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世界通史》六卷本(高中生着重看近现代史篇,现代史下限是1994年,要联系最近二十年世界的大事);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第七版;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慎明等编撰。
这些书籍足够你参阅,其观点也保证可靠不会在考试中失分。
㈤ 推荐几本高中课外题~~~~
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高一同步版
全是高考题和模拟题
或者数理化的 重难点手册
我们老师都推荐的。
重难点手册是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
另外 延边人民出版社 出的几本教辅也都不错
㈥ 高中历史题目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0页,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 选择题(第1-30题,每题1分,第31-40题,每题2分。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中国古代史上,西安所在关中平原长期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地位最早可追溯到
A 4000多年前 B 3000多年前 C 2000多年前 D 1000多年前
2. 自古以来,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 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 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3. 春秋后期各诸侯国共计人口约450万;到战国后期,达到2000万。250年间,人口增加近4倍。造成人口迅速增长的因素不包括
A 大量荒地被开垦,粮食产量增加 B 封建农民劳动积极性比奴隶高
C 各国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D 战争的需要
4. 2008年10月20日有人在参观台南孔庙时遭到台独分子的推打,许多台湾媒体谴责台独分子的嚣张气焰,说:“在孔庙前打人,‘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在春秋时发出如此感叹主要是针对
A 台独分子的罪恶行径 B 周代礼乐制度遭破坏的社会现实
C 所教学生对知识的不理解 D 统治者不能体察民情
5. 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进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神的主要用意在于
A 炫耀文治武功 B 祭祀天地神灵
C 宣扬君权神授 D 报答天地之恩
6. 我们读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下列历史人物不可能同时在此两本历史书籍中出现的是
A 商鞅 B 秦始皇 C 汉武帝 D 曹操
7. 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 郡国并行制度 B 分封制 C 刺史制度 D 郡县制
8.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 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B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 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9.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这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 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 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 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 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10. 《旧唐书?西戎传》中记载了这样一首歌谣:“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注:翻手,形容快)自消灭。”歌谣所反映的这一冲突发生在
A 汉武帝时 B 光武帝时 C 唐太宗时 D 唐高宗时
11. 据吐鲁番、敦煌出土文书,武周时出现了“括户逃使”和“括户采访使”等新职衔,其职责是调查登记逃离本土的农户情况。这说明下列哪些制度已受到破坏
①均田制 ②租庸调制 ③两税法 ④方田均税法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2. 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 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C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D 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13. 中国古代将国库收入与物价稳定及商品流通结合起来的政策是
A “相地而衰征” B 租庸调制 C 市易法 D 一条鞭法
14. “陈桥兵变”后,北宋政权为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没有成功的是
A 收复幽云十六州 B 削平南方割据势力
C 解除节度使兵权 D 消灭北汉割据政权
15. 据史料记载,岳飞曾经下决心要“行复三关迎二圣,金酋席卷尽擒归”。该诗句能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靖康之变 B 庆历新政 C 澶渊之盟 D 绍兴和议
16. 下列政权按其灭亡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北宋 ②辽 ③南宋 ④金 ⑤西夏
A ②①④⑤③ B ②①⑤④③ C ①②⑤③④ D ①②④⑤③
17. 北宋政府屡次下令禁止士庶和妇女仿效少数民族的衣冠和装饰。南宋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对上述社会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胡服丰富了宋朝人们的生活 B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 宋朝积贫积弱,文化落后 D 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
18. 崇圣寺三塔位于云南大理市郊。三塔对峙,金碧交辉,屹立在苍山洱海之间。史载,千寻塔由唐朝派遣汉族工匠帮助设计建成。另外两塔建于大理时期,造型玲珑娟秀,与千寻塔相比,风格既有一致之处又各具千秋。从民族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三塔昭示了
A. 唐宋政府与南诏关系密切,云南一带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
B.南诏、大理的建筑技术日臻成熟
C.南诏、大理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大量吸收了汉文化
D. 南诏、大理政权经济发达,实力雄厚
19.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 秦、唐、元 B 汉、宋、明 C 秦、元、清 D 秦、唐、明
20.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反对分裂割据或抵抗外来侵略、实现或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战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城濮之战是晋文公为统一各诸侯国进行的进步战争
B 岳飞抗击金军南下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中原人民的大力支持
C 戚继光经过台州九捷,基本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D 乾隆帝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后,稳固了今新疆地区
21. 1928年,新疆政务厅长金树仁就任新疆省长,决定废除当地少数民族的札萨克汉王制度,强行改土归流。历史上最早实行改土归流是在
A 唐朝 东北地区 B 元朝 东南地区
C 明朝 西南地区 D 清朝 西北地区
22. “横沟界限任安排,划出华洋两便街,莫向雷池轻越步,需防巡捕捉官差。”这首近代竹枝词反映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A.南京 B.武汉 C.广州 D.上海
年份 茶(万磅) 丝(包)
鸦片战争前年平均 5000 5000
1845年
8019
13220
1851年 9919
23040
1853年 10122 62896
23. 对《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的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①中国土特产品出口量持续增长 ②中国农业商品化程度逐步提高
③中国开始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 ④中国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已经丧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 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1858年的是
A 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清军江北大营
B 英法联军夺取大沽炮台,占领天津
C 中俄《瑷珲条约》的签订
D 清政府向英法联军“借师助剿”
25. 太平天国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建立了圣库。据此分析它对商业的态度是
A 重农抑商 B 取消商品贸易 C 工商皆本 D 反对投机倒把
26. 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指出:“《海国图志》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了巨大影响,认为它是‘不龟手之药’。”《海国图志》之所以对日本产生了较大的震动,是因为它使人们
A 认识到封建统治的腐朽
B 开阔视野,摆脱闭塞保守的思想
C 了解欧洲发生的剧变
D 深受鼓舞,立志改造旧社会
27. 继昌隆缫丝厂等近代企业与洋务派举办的军事工业的主要区别是
A 使用机器生产还是手工劳动
B 对外国资金、技术有依赖性
C 工资高低是否由技术决定
D 产品是否与市场发生直接关系
28. 近代史上台湾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台湾人民曾经抗击英军的侵略
B 英国是近代最早侵略台湾的国家
C 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台湾开始成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
D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充分表现了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29. 1895年5月,在英国流行一幅漫画,漫画把中日之间的一场战争比喻成中日两国在用纸牌赌博,结果日本得意洋洋地骗走了中国的所有银两。围观者(西方列强)神态各异,有的袖手旁观,有的大表惊讶,但是谁也不出手相助。此漫画表达的信息不包括
A 这场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
B 日本发动这场战争得到西方列强的默许或纵容
C 日本在战争中获胜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的先进
D 图中大表惊讶的国家应该包括俄国
30. 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破,上相锚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有
①甲午海战 ②《马关条约》的签订 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④百日维新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1. 春秋后期“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的现象说明
A 自然灾害严重 B 公田变为私田
C 井田制无法维持 D 农民反抗剥削
32. 当船驶入长江后,他决定到下游附近一座古城游玩。游玩过程中他发出了“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的感慨。这座古城最有可能曾是
A 洛阳 B 建康 C 荆州 D 益州
33. 历史上的改革往往因专注前朝制度之弊,忽视了创新制度存在的潜在的危害给社会带来严重的问题,以下各项突出说明这一点的是
①北宋军事改革 ②北宋财政改革 ③王安石募役法 ④商鞅按军功授爵 ⑤唐实行募兵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⑤ D ③④⑤
34. 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指出,蒙古帝国使得许多区域性文明发生了迅速相互接触。这种接触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 实现了中国大一统 B 创制了行省制度
C 新民族回族开始形成 D 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35. 不同时期的北京有不同的称谓,下列正确的是
①渔阳——战国 ②蓟——秦朝 ③中都——元朝 ④范阳——唐朝
A ①②④正确 B 没有一个正确 C ①②③不正确 D 只有②④正确
36.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两种文化的冲突,一个是农业的、崇奉儒教的、落后的、已在齐腰深的沙子中挣扎的没落王朝,……另一个是工业的、资本主义的、进步的、积极进取的社会。两种制度相遇(两种文明交融),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一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包括
①鸦片战争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相冲突的表现 ②英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 ③两种文明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④中国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37. 当《南京条约》签订时,清朝官员董宗远上奏反对,他说:“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矣,边境自此多事矣。”他反对签约的出发点是
A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B 维护满清民族权益
C 维护国家独立自主 D 学习西方技术
38. 下列关于这三部著作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①《海国图志》 ②《天朝田亩制度》 ③《资政新篇》
A ①的核心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B ②的核心思想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C ②、③都对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出正确判断
D ②、③在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的主张方面是互相矛盾的
以下对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开始多投资于纺织业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①可以吸收传统的手工纺织技术 ②投资者的技术实力弱 ③投资者的资金比较少 ④弥补了洋务运动的空白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一张历史照片是1896年,李鸿章在德国,亲自前往俾斯麦的家乡,与赋闲在家的俾斯麦会谈,下列有关这张照片的背景解读,最有可能正确的是
A 甲午战争以后,李鸿章出访德国购置军火,并拜访俾斯麦,学习强国之道
B 李鸿章签署《马关条约》后,为国人所不容,暂避欧洲,游历诸国
C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游历欧洲,为中国的戊戌变法寻找帮助
D 李鸿章为了推动德国参与俄国领导的干涉还辽,亲自拜访俾斯麦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注意事项:1.答卷Ⅱ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在答卷纸试卷密封线内规定的地方。
2.答卷Ⅱ时用兰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写在答题纸上。
二.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41题16分,第42题18分,第43题16分,共50分。
41 淄博自古以来就是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齐都临淄两汉时期仍然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大都市。西汉齐都人主父偃说:“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索隐》注曰“市租谓所卖之物出税,日得千金,言齐人众而且富也”。
材料二 据《清代刑部抄档》记载,嘉庆年间,在淄川的煤矿,有矿主康甫得雇佣佣工李斯孔入煤矿工作,议明每日工价京钱250文。
材料三 1887年5月,李鸿章上奏朝廷,建议开办淄川铅矿。1887年,山东巡抚张濯又自持开办了淄川煤矿。第二年开始少量机器进行开采。
材料四 德国成立的山东矿物公司是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著名煤矿之一。无论机械化程度,还是资金规模与煤产量,都在全国各煤矿中占主要地位。由于淄川煤矿储量丰富,煤质和煤层都很好,德国矿物决定重点开发淄川煤矿。为了加快煤炭外运,淄川煤矿还修筑了通往淄川车站的铁路支线,使煤炭可以经铁路直接运往青岛。
(1)据材料一,分析两汉时期淄博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2分)
(2)材料二反映出淄博经济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蓬勃发展,当时淄博地区的短篇小说家是谁?其代表作是什么?(4分)
(3)材料三、四反映淄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有哪些?(4分)
(4)概括分析材料三、四所反映的中国经济领域新现象所产生的影响。(6分)
4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明两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趋势 (3分)。
材料三 大食于651年遣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大食商人不少定居在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受到唐政府尊重。“……唐朝时,造纸等技术通过大食传到西方,唐也从天竺学会了熬糖法等先进技术”。 ——《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用书》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开明对外政策的具体表现?有何重大影响?(6分)
材料四:广州十三行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中国古代外交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简述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双重影响。(5分)
材料五 鸦片战争前期,清朝无常设机构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活动,鸦片战争后,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理对外事宜。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根据材料五,概括说明你对清朝后期外交的认识。(4分)
43 阅读下列材料(均引自沈光明《近代留学与中国近代化》一书),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曾经希图“借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趋于文明富强之境”,造就一大批像他那样懂得西方政治学说、掌握西方科学技术、通晓西方文明的人来改造中国。他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于1855年回到祖国。他先后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企图结识清政府上层权贵,以游说其“教育计划”。1860年,他访问太平天国天京,希望通过太平天国实施其“教育计划”……结果一一碰壁。
(1)结合19世纪60年代前的历史背景,分析容闳的“教育计划”碰壁的原因有哪些?(4分)
材料二 1863年,容闳被曾国藩邀请办洋务,派去美国购买机器,筹建江南制造总局,搏得曾国藩的信任。他于1868年大胆拿出他的“教育计划”,说服曾国藩,建议派遣留学生。1870年冬,清廷批准了曾国藩、李鸿章请求在沪闽粤等地选考幼童、派遣留学美国的奏折。1872年8月11日,大清国第一批留美幼童从上海坐船跨越太平洋,开始了15年的留学生涯。由于顽固势力竭尽诬陷攻击之能事,昏庸腐朽的清政府偏听了陈、吴等人的诽谤,不顾客闳和留学生的强烈反对,不听美国友人的忠告,于1881年下令将留学生分三批撤回。首次官派留学计划就这样破产了。
材料三 第一批留美幼童尚在异国,清王朝在1877年又派出第二批海军留学生近百人分赴欧洲各国学习。这批学子中的刘步蟾、林泰曾、林永升、黄建勋等人在回国后成为北洋海军将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及所学的知识,分析清政府批准官派留学生的原因有哪些? (4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清朝前两次留学活动的特点。(8分)
衡水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BCDBC DADAC ACCAA BCCDD CDADB BDCCA CBCCC BACBA
二、主观题
41、(16分)
(1)商业发达(2分)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雇佣关系)。蒲松龄 《聊斋志异》(4分)
(3)政府开办矿业,使用机器生产;外国资本进入。(4分)
(4)新式矿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一方面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则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6分)
42、(18分)
(1)发展趋势:“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拓展,唐朝时最远抵达波斯湾,明朝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3分)
(2)鼓励通商、允许长期居住、可以任官、和中国人通婚(4分)影响:这种政策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增进了唐朝与各国的联系和交往;提高了唐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2分) (3)外交政策变化:由开放政策转向闭关锁国政策(2分)。
双重影响:一定程度上对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起了抵制作用;(1分)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造成了中国的贫穷和落后;(1分)为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埋下了祸根。(1分)
(3)认识:清政府改变了传统外交观念,开始了近代外交。(2分)清朝后期的外交活动是在列强侵略的形势下进行的,是被动的屈辱外交。(2分)
43、(16分)
(1)当时清政府没有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2分)太平天国是农民政权,加之战争形势严峻等原因,不可能支持他的“教育计划”。(2分)
(2)一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上奏,(2分)二是洋务运动的开展迫切需要大量人才. (2分)(说明:若答出“清政府中的部分官员开始认识到西方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先进性”也给2分。)
(3)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及科学技术,没有从根本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主要留学美英等欧美国家;由政府组织实施;中止首次留学活动,体现了清政府的腐朽性。(8分)
㈦ 高中历史题要怎样做
对于平时做练习: 1.选择题。平时做历史选择题,是开卷有益的。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可以在某个知识点不会时去查书。做选择题,要一个一个题的一个一个选项,整个句子各个历史名词细细的抠,细细思考。遇到模棱两可的或者不熟,忘了的题中的关键词时务必去查书。学历史,做历史题需要的不是做题量而是对知识点的掌握。做题的目的是查漏补缺。你做这些题的目的就是巩固课本知识。要注意细节,一点都不能含糊。做题的过程,遇到拿不准的名词,你上课本上查的过程就是巩固知识。大部分学生在平时做的历史题很多,却拿不了好成绩,平时一个劲的背知识点。正确的做法是在做题的过程中随时查书,你查书的过程就是巩固记忆。历史学习需要零碎时间。而做题过程好好利用,像我以上说的,你就不用在课外再花时间背了。
必须注意的是,1.做题要注意细节,每个题的每个细节都别放过。其实老师讲课时也是这样。遇到不懂的,课上如果你来不及,就把疑问记下来,课下务必弄懂。
2.遇到不懂的去查书。不到万不得已别去问别人或问老师。你自己在课本上搜索的过程可以锻炼你的思维能力同时自己查书记得牢,你在查某某题某个知识点的同时在课本上查,你同时可以发现课本其他知识点和这个知识点的联系。
3.坚持“钻牛角尖”。钻牛角尖你可以锻炼思维缜密度,即使花费时间大你也能提高严谨度,思维判断能力,辨析能力,而历史卷子选择题很大程度上是一堆差不多的选项。钻牛角尖很多时候你最后是能得到正确解释的。其实大多数时候人们把追求严谨叫做‘钻牛角尖”是不合理的。严谨是有用的。
4.平时听到和自己历史课有关的内容注意聆听,多加思考。
5.上历史课时要大胆思考,大胆疑问,自己寻求解释,实在想不通可以问老师。(不过如果你想些太“课外”的,太和课内无关的,就是浪费时间了。你要思考各历史知识点间的联系。历史题主要就是考他们各知识点的联系。
6.务必坚持思考。坚持做到:如果自己不理解书中某些内容,坚持不背,直到搞明白。其实,你思考这书上内容的过程就是巩固记忆。你这个思维过程是活的,而死记硬背是死的,2者哪个记得牢,不言自明。
2.笔答题。笔答题是不需要什么技巧的。在平时不用做笔答题。因为这些题考的范围很大,一道题要答多个点,即使历史很好的学生也很难保证满分。所以你平时对于这些大题,你先看它题干然后抄答案。也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像做选择题一样,不放过细节。这样起到巩固记忆作用。
平时做题不要追求量。学校老师带着大家做题够量了。你需要的是掌握知识点而不是追求数量。它和数学不一样。数学需要技巧,历史不一样,历史需要精准度。死抠透了之后你会发现历史就那么点玩意。我说的做题方法,别以为轻松。比普通学生做一套题的速度慢不少。因为你即使历史好,你也会常遇到拿不准的。需要常思考,常查课本。
这样做题虽然慢,但是掌握知识牢固,不用像普通同学那样题海战术加死记硬背。学历史需要理解,这你应该明白,历史考试注重精准和分析能力。平时对题中各知识点间联系的思考是锻炼分析能力,巩固知识的根本方式。
3.必不可少的是你需要记忆。不可能有光靠做题就记住所有知识点的。不过,不要死记硬背而是以看历史课本的形式巩固。以看故事书的态度看,别想着背。你必须放下对历史的排斥,不要想到令人紧张的背诵。以享受的态度看课本,就当看着玩,即使你不喜欢历史,你也要装喜欢,这样才能认同历史课。
4.其实学生讨厌历史是因为繁琐的细节,大量的背诵。我教你的方法能让你摆脱这些困扰。切记,你做我让你做得这些事时不要想着非得背下来,这样你会发现你不知不觉记住了。等你历史成绩提高了后你可以考虑背下来。
我这些都是亲身经历。坚持这样做一段时间你的思维能力还会提高。等你历史提高到新高度后你可以不做老师留的历史作业了。我现在老师发的题让做,我不做而是等到老师第二天讲时他讲第一题我做第2题,第三题的同时听第一题。这个是比较累的,还得给自己不熟的知识点做记号,还得思考题目。不过我现在能做到。因为我思维锻炼到这程度了。不过最好还是谦虚,做一个虚心的人,认真听课是对于初级阶段(刚采用此方法的人)还是谦虚,注意细节。
对于历史考试。你做选择题时用排除法,务必要节省时间,这时候不能钻牛角尖。
做大题,你尽量多写点。写多了不扣分。
我的历史学习方法是经过我实践的了,此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地理。需要注意的是你做我告诉你的这些事时,把查到的知识点,自己的思考心得写到题边。多动笔。
我在课下没有用时间看那些我做题时记到旁边的内容。做的题够多,来回做,我不用复习。你如果觉得你需要的话,你平时翻翻你做过的题也行,整理个错题本也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量喜欢上历史,至少别排斥他,否则心情不好学习效率低。学历史是不能逃避的,所以应该接受它。平时看看历史方面的课外读物,培养兴趣。先从故事类的看起,一点一点看,逐渐看分析类的。你会发现历史的乐趣。而且看某些课外历史读物扩充知识面,巩固课内知识。不过还是以课本为主,以课外历史读物为学历史的润滑剂。
还有,学历史涉及大量地名,国名,这是许多同学头疼的原因。历史地理不分家,多在课外看地图,熟悉这些地名,不要去死背。对于时间问题,我没背就能记住,至于你,自己探索吧。
如果你按我以上说的做了1个月以上还是觉得记不住知识点,那你就配合着对课本知识点的背诵做。总之我这个方法是根本上解决历史科的。我希望你能无论如何都试1个月。
初期最佳方式是,你在坚持用自己以前学习历史的方法学的同时(不缩短原来方式的学习时间)和我这个方法配合使用。你借此观察此法的效果。
最后说一句:细节决定成败。注意细节。要坚持。注意质量而不是数量。
祝你成功
㈧ 一道高中历史题目。急啊!~~~~~~
生产力的变化
生产关系的变化
政策的变化
对外开放的变化
AND SO ON
对着试题抄吧
不对算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