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关于牡丹江名字的由来!
牡丹江系满语牡丹乌拉的转译音,意思是弯曲的江。牡丹江市是一个年轻的城市,这里原来是一片人烟稀少的黄花甸子,一九零三年修筑中东铁路时,沙俄在这里设立了车站,因位于牡丹江畔,而取名牡丹江。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建市,当时是日伪东满总省省会。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牡丹江市获得解放。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牡丹江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很快,现在是黑龙江省的一个重要工业城市。
牡丹江流域的历史比较悠久,从商周到隋朝的二千三百多的间,这里是满族的祖先肃慎、挹娄、勿吉等部族的居住地,均与中原保持密切的联系。唐代,公元六七一年至九二六年间,粟末靺鞨(原靺鞨的一部)在牡丹江流域兴起,建立了渤海国,首府上京龙泉府设在现宁安县渤海镇境内,国王被唐王朝封为渤海郡王。宋代,女贞族(黑水靺鞨后裔)在阿城县建立了金国,这里是金的一个路——努尔哈路。元代,这里设置了军民万户府。明代,永乐年间在黑龙江下游设立了努尔干都指挥使司,辖一百七十九卫,牡丹江流域大部分是其下辖的毛怜卫所属地。后来女贞族后裔努尔哈赤从牡丹江流域一代兴起,统一了东北,进关建立了清帝国。清代,这里先后是宁古塔将军和吉林将军的管辖地。当时,牡丹江沿岸“汉旗杂,已无旷土”,但由于清王朝以“祖宗发祥之圣地”实行禁垦政策,沿岸以外的大部分地方还没有开发。----近代牡丹江历史是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牡丹江市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地抗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东北抗日联军在牡丹江区域内的镜泊湖畔、牡丹江沿岸以及广大的深山老林,同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业绩。牡丹江市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城市之一。解放后,牡丹江市的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曾发生多次变化。一九四六年成立了绥宁省,后改牡丹江省,省会设在牡丹江市。一九四八年十月并入松江省。一九五四年松江省和黑龙江省合并,归黑龙江省,并于一九五六年二月设立了牡丹江专员公署。一九六八年在“文革”中地市合并,成立了牡丹江地区“革命委员会”。一九七三年地市分设。一九八三年十月根据国务院决定,地市再次合并,撤销地区行政公署,实行市带县的领导体制。
② 关于黑龙江省的历史
一、哈尔滨(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黑龙江省省会,中国东北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约为5.384万平方公里,辖9个市辖区、7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其中市辖区面积10198平方公里。2014年户籍总人口994万人。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热点旅游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是国家战略定位的“沿边开发开放中心城市”、“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 及“对俄合作中心城市” 。有“冰城”、“天鹅项下的珍珠”、”丁香城“以及“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美称,还有“文化之都”、“音乐之都”、“冰城夏都”的美誉。
二、哈尔滨历史:
1、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大约5000年前,哈尔滨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尔滨进入青铜时代,属于黑龙江地区最早的古代文明国家——白金宝文化的分布区域。
2、哈尔滨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尔滨阿城区)建都。19世纪末,哈尔滨已出现村屯数十个,居民约3万人,交通、贸易、人口等经济因素开始膨胀,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1896年至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工商业及人口开始在哈尔滨一带聚集。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已经形成近代城市的雏形。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19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 与此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也有了较大发展,建立起哈尔滨在当时的北满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地位。
4、哈尔滨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较早、工人和学生运动比较活跃的城市。1923年,哈尔滨成立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1927年,在哈尔滨召开了东北地区第一次党代会,并成立满洲临时省委。哈尔滨成为党领导东北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后来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
5、1932年,哈尔滨沦为日伪统治。哈尔滨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先后涌现出赵尚志、杨靖宇、李兆麟、赵一曼等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1945年,哈尔滨从日伪统治下解放,人口70余万。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正式建立人民政权,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6、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发展国民经济,在“一五”时期,哈尔滨是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有13项设在哈尔滨,成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并迅速由一个消费城市转变为新兴工业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尔滨经历了“大跃进”和经济调整的曲折发展过程。“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尔滨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挫折,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7、1996年,国务院批准松花江地区与哈尔滨市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市。哈尔滨市辖七区十二县(市),行政区划面积5.3万平方公里。
③ 牡丹江历史上出现的英雄
1.渤海国王:大钦茂
渤海国王大钦茂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牡丹江市第一位名人。公元737年(渤海仁安十九年)大钦茂继位,改元大兴,为渤海国文王。唐廷册封其为渤海郡王、左骁卫大将军、忽汗州都督。
大钦茂在渤海国的15代国王中可谓政绩突出者。大钦茂时期,渤海国大大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全面推行“宪象”唐代中原地区的政策,使渤海国封建经济、政治、文化迅速发展,成为唐代中国封建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大钦茂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是于755年将渤海国都城由中京昌德府(今吉林省和龙市之西古城)迁到上京龙泉府,将渤海国统治中心北移。762年,唐廷诏以渤海为国,晋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加授检校太尉。
大钦茂卒于793年。他在位五十七年,这半个多世纪是渤海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渤海国作为唐朝的“国中之国”、“国中之州”,除同唐及五代后梁、后唐中央政权、中原地区保持良好关系外,还积极发展同日本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2.抗俄爱国将军萨布素
萨布素 萨布素是清代满洲镶黄旗人,1629年生于宁古塔南马场(今宁安市卧龙乡英山村)。初,清廷任萨布素为宁古塔副都统。1674年,萨布素任黑龙江省将军。1701年,萨布素卒于黑龙江将军衙门(今齐齐哈尔市),享年73岁。萨布素是清代著名的抗俄爱国将军。1685年,萨布素率领清军取得了雅克萨战役的胜利,迫使俄罗斯侵略军投降。1689年,萨布素作为清政府谈判代表之一,参与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萨布素在宁古塔任职期间,曾亲自去盛京(今沈阳市)请来铁匠、医生、画师、造纸和酿酒五大户,为宁古塔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萨布素逝世后,宁古塔流人吴兆骞曾赋诗一首哀悼。至今,被沙俄于1904年入侵宁古塔时破坏的萨布素将军墓(衣冠冢)遗址还存在。
3.清代流放地中的名人
宁安旧称“宁古塔”,是满族发祥地之一,清统一东北、入主中原的根据地。清初是统辖盛京以北的重镇。宁古塔还是清代流放犯人之地,1644年(清顺治元年)清政府为了加强东北各大驿站的管理,在宁古塔旧城(海林旧街古城)设置宁古台(康熙五年迁新城,亦称台街,即今宁安三中旧址)。
年(顺治十年)扬州名士,《绝域纪略》作者方拱乾因科场狱案流放宁古塔,首先带进了汉族文化。
1655年(顺治十二年)彭长庚、许尔安集团妄称睿王无功,流放宁古塔。
1657年(顺治十四年)南明隆武朝平国公郑芝龙,因其子郑成功坚持抗清,屡不受降,芝龙于其弟芝豹、子世忠、世默等一并流放宁古塔。
1658年(顺治十五年)因丁酉科场案牵累,江南名士方章钺、张明荐、伍成礼、姚其章、吴兰友、庄元堡、钱威、吴兆骞等八人携父母妻子流放宁古塔。同时还遣戍的还有方拱乾二次流放和钱德维等人。
1659年(顺治十六年)江西巡按刘宗韩,因违例责40板,籍没家产,流放宁古塔。
1660年(顺治十七年)崇祯朝兵部尚书张缙彦因“刻有《无声戏》二集一书,诡称为“不死英雄,以煽惑人心”,被革职,籍没家产,流放宁古塔。
1661年(顺治十八年)济南同知杨桂吴受山东巡抚耿焞一案牵累,流放宁古塔。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吉林将军衙门将120名罪犯遣宁古塔为奴。
1881年(光绪七年)清政府撤销对宁古塔地区的封禁,大批汉民流入垦落户。
4.张缙彦 吴兆骞 方拱乾
张缙彦 张缙彦于1599年生于河南省新乡县小送佛村。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进士。崇祯末年任兵部尚书。张缙彦于1646年(清顺治三年)降清后,从顺治十年至十七年任官;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被终身流放到宁古塔。张缙彦在宁古塔所写《宁古塔山水记》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山水专志,其中,《东京》一文写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情况;《泼雪泉》一文写宁古塔名泉:《杂记》一文最长,记述了宁古塔的特产和风俗民情。张缙彦在宁古塔还写了大量诗文。其散文集《域外集》最为著名。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张缙彦逝世于宁古塔。
吴兆骞 吴兆骞于1631年(明崇祯四年)生于江苏省吴江县松陵镇一个官宦之家,因受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江南科场案株连,于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被流放宁古塔达二十三年之久。
吴兆骞在宁古塔期间,开馆授徒,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并创造了100篇边塞诗、抗俄爱国诗及以宁古塔名胜古迹为题材的作品及咏叹诗。吴兆骞的《秋茄集》收录了其部分边塞诗作品,《北渚望月》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描写镜泊湖的诗,《上京》则是我国最早描写渤海国上京龙朱府遗址的一首诗。吴兆骞在宁古塔期间对中朝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1681年,吴兆骞赎还关内,1684年病逝于北京。
方拱乾 (1596——1667)系列安徽省桐城县人,因受江南科场案株连于1659年被流放宁古塔的明代进士,1661年赦归故里,1667年客死扬州,时年72岁。方拱乾著《绝域纪略》(又名《宁古塔》)一书,很有史料价值。
5.黑龙江省第一任省长——李范五
李范五1912年5月3日生于穆棱县。1929年,李范五在哈尔滨第一中学读书时,参加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修筑铁路的学生运动。
1932年,李范五参加了中共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任河北省委总交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至1936年,先后任中共穆棱、宁安县委书记,吉东特委组织部长、书记。
1936年,李范五被派赴苏联莫斯科,在共产国际东方殖民地问题研究院(东方大学八分校)学习,并兼任学生临时支部书记。
1938年回到延安。在延安期间,李范五先后任中央组织部地方党和科科员,中央情报部研究员,抗日军政大学东北干部训练队指导员,中共东北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央机关总务处长。1945年当选为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6. 八女投江
1938年7月至9月,东北抗日联军四、五军主力由依兰向五常一带征战。当部队返回刁翎附近时,五军妇女团只剩下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朝鲜族)和四军被服厂厂长安顺福(朝鲜族)等八位姐妹其中最大的23岁,最小的仅13岁。10月上旬队伍遇到敌人突然袭击,冷云等八名女姐妹被隔断在河边,同大部队失去联系。她们顽强战斗,宁死不屈,最后子弹打光,共同跳入乌斯浑河,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7. 首任牡丹江市市长--李荆璞
李荆璞1908年生于宁安县沙兰镇。九一八事变后,他组织反日自卫队,自己报号“平南洋”。队伍扩大后,于1932年10月成立“平南洋”反日游击队,并收编在王德林部下。193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2月,“平南洋”在宁安县城东南天桥岭的“平日坡”战斗中歼灭日军500多人,保卫了“平日坡”抗日密营。1935年2月,李荆璞任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军长是周保中)第一师师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中旬李荆璞任东北国民军牡丹江地区司令员。10月,东北国民军改称东北人民军自由军。同月,李荆璞任牡丹江市市长。
1946年4月绥宁省成立后,李荆璞任省军区司令员。1947年8月牡丹江省成立后任牡丹江省军区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李荆璞调中央工作。他曾几次回牡丹江,受到家乡人民的热情欢
④ 牡丹江省的历史
1937年7月1日,满州国调整行政区划,将滨江省东南部的宁安、穆棱、东宁、密山、虎林5县和新设置的牡丹江市划为牡丹江省,共辖1市、5县,省会牡丹江市。1939年6月,增设绥阳县;将密山、虎林2县划归新设之东安省。是时,全省共1市、4县。据1940年10月统计,全省总面积32948平方公里,人口68.8万人。1943年10月1日,将牡丹江省并入东满总省。1945年5月28日,撤销东满总省,分设东满省和间岛省,将原牡丹江省和东安省合并为东满省。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光复,从1946年4月起,先后设置绥宁省等区划。1947年8月20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再次设置牡丹江省。1949年后划归黑龙江省管辖。
⑤ 牡丹江以前是怎样的
牡丹:满语称“穆丹乌拉”,“穆丹”汉译为“曲曲弯弯”之意。 “乌拉”为“江”之意。即弯弯曲曲的江。此江在唐代时期称“敖罗河”;以后又称“忽汉河”;金代称“胡里改江”;元代称“窝多里江”,又称“忽尔哈江”; 清代称“库尔堪江”、“忽尔哈河”,后称牡丹江。上述所涉及的“敖罗”、“忽汗”、“库尔堪”、“忽尔哈”等满语的含义均是“围网”的意思。
牡丹江流域的古代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变革中,由于各个朝代的更替,其称呼也不尽相同。在夏、商、周时期,被称为肃慎、息慎和稷慎。在两汉、三国、魏晋时期,肃慎人改称为“挹娄”。南北朝时期,挹娄人又转称勿吉。隋唐时期,勿吉又转称靺鞨,靺鞨族当时分为七个部落,其中佛涅部居张广才岭东牡丹江和宁安境内,呈宝部居绥芬河流域。五代时靺鞨族改称女真,居住在牡丹江流域的旧日渤海国边民被称为生女真。到了清朝皇太极即位后,便将族名定为“满洲”,简称满族,由此牡丹江流域的土著居民又称为满族。
公元698年,栗末靺鞨族首领大祚荣在牡丹江上游敦化敖东城建立了“震国”,史称“旧国”。公元705年,大祚荣受招唐朝改国号为“渤海”,正式成为唐朝管辖下的地方自治政权。公元755年,大祚荣之孙,渤海三世王大钦茂将国都迁到今天宁安市渤海镇,定首都名为上京龙泉府。渤海强盛时期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洲,疆域包括今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大部,辽宁省少部以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和朝鲜咸镜北道、两江道、慈江道及平安北道的一部分,幅员五千余里,有户十余万,常备兵数万,号称“海东盛国”。公元十世纪初,渤海国开始衰落。公元926年,契丹攻占上京龙泉府。渤海末王大湮撰率众出城投降,渤海国灭亡。公元928年,契丹将渤海国王族及城内居民财特迁到契丹腹地今辽南地区,为使渤海人忘其国土,临行前放火将渤海故都化为灰烬。渤海国众698年建国到926年灭亡,共传十五世,历时229年。
公元十二世纪初,女真完颜部崛起。据《金史·本记第一》记载:“始祖居完颜部仆干水之涯”,仆干水就是今天的牡丹江,女真完颜部最早就是居住在这里。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今宁安、海林、穆棱及牡丹江市区均属金代胡里改路管辖。
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牡丹江流域女真族归于元朝政府统治之下。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明朝建立,建洲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绥芬河、长白山一带。明永乐八年(1410年),建洲女真斡朵里部酋长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耳率部从牡丹江西岸南行至宁古塔(今海林市旧街乡)定居下来,这一支女真在历史上被专称为建洲女真。十年以后,他们东进至今俄罗斯双城子对面克拉斯诺雅尔山城定居下来,再后来又经过多次迁移,最后定都于新宾的赫图阿拉。明朝后期,建洲女真日益强大,努尔哈赤相继统一了建洲诸部和海西女真四部。1608年,努尔哈赤派兵进驻宁古塔旧城,并以此为基地征服了今兴凯湖、三岔口、乌苏里斯克、穆棱、宁安、密山、珲春等地的女真部落。1666年,宁古塔将军巴海率部在今宁安市宁安镇修建新城,同年12月驻地迁往新城,原来的旧址便被称为“旧城”或“旧街”,宁古塔旧城作为清朝各级章京驻地和治所,自1636年至1666年前后共存30年。
清王朝入主中原后,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后来,为了稳定政权,继续扩张中原地区的疆域,清王朝从顺治到康熙年间不断往宁古塔一带拨民和安置有战功的八旗官兵及其家属,满族人逐渐增多。宁古塔迁往新城后,宁古塔作为清朝政府的流放地,先后有大批被朝迁罢职、刻黜的官员和一些有学识的文士被“谪戍”或“遗戍”到这里。他们的到来,对传播中原文化,加速民族融合、开发建设边疆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1860年,清政府开始对东北地区局部解禁。1881年,清政府开放了宁古塔管辖下的铁岭河,1904年,牡丹江流域全部开禁,大批汉族人进入了这一地区。
到了二十世纪初,今天的牡丹江市还是一片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地区,当时的地图记载这一带叫“黄花甸子”,因有大片黄花点缀于草地上而得名,仅有四、五户人家分散居住,属于宁安第五区管辖。1903年,沙俄修筑的中东铁路在牡丹江沿岸修建了一座车站,因车站南临牡丹江,便为车站命名为牡丹江车站,这便是今日牡丹江的雏形。从此,人口不断增加,牡丹江站开始迅速发展。
1907年,清政府将东三省将军制改为行省制,牡丹江境域属吉林省宁安府管辖。民国初年,牡丹江地域沿袭清制,仍归吉林管辖。
1932年5月,日本侵略军占领牡丹江站等地,1937年1月,成立伪牡丹江省公署,辖宁安、穆棱、东宁、密山、虎林五县。同年12月1日,正式成立伪牡丹江市公署,当时的牡丹江省共辖5县1市,省会设在牡丹江。
1945年8月14日,苏联红军进驻牡丹江。日本侵略者败退,伪东满省公署和牡丹江市公署同时解体。8月18日,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成立了牡丹江市地方治安维持会。受东北党委员会派抗联干部20余人进入牡丹江市,建立了牡丹江卫戍司令部,维持刚解放的地方治安。1945年10月14日,在中共领导下的民主政府成立,军区司令员李荆璞担任市长。随后延安干部团团长张闻天等高级干部陆续到达牡丹江市,张闻天同志以中共中央东北及驻牡丹江地区代表的身份,指挥和领导了这里的工作。
⑥ 牡丹江地名的由来
牡丹江,其实是一句满语演变而来的,“穆丹乌拉”就是她原来的名字。穆丹,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弯曲,穆丹乌拉就是弯曲的江,30年代初,铁路在这里设站,可能是为汉族称呼的方便,就改为了牡丹江站,1938年又设立了牡丹江市,从此牡丹江就代替了穆丹乌拉,满语的色彩也随即消失。
传说:
据说,在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一条大长虫居住在长白山的上边,这家伙身长有十几丈,像盛水的大缸那么粗,仗着它身子大、有力气、净做伤害人的事,走路故意卷起狂风,把树木刮倒,庄稼刮平,人和牲畜抛上天空,然后掉下摔死。更恨人的是,它把长白山附近的水都喝干,天池里的水喝不干,就用身子把水口堵起来,一滴水也不让往下流,留着水独自享用。山上堵住了泉水,山下的河河沟沟全干涸了。没有了水,花草、树木枯黄了,庄稼瞎了,雀鸟飞走了,牲畜渴死了。从此,年年闹旱灾,真是万里一片焦土,人们过着没吃没喝的艰难日子。人们日夜盼望,天池里的水能流下来,好灌溉山下的万亩良田,可是那条万恶的、凶狠的长虫总守在天池边,多少好汉去跟它搏斗争水,都被它吞进肚里边。从那以后,山下更加干旱。
在长白山脚下,有个柳树屯,屯里有个姑娘名叫水仙,她聪明伶俐、沉着勇敢。从小就经受了干旱年头的苦难,那个害人的长虫,也听老人们讲了无数遍。小水仙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练一身本事,长大了好去杀长虫,把天池里的水放下来,让山下的人免遭干旱。
小水仙练本事吃得苦,舍得力气,不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她每天都要顶着星星起来,在石壁上练拳术,迎着风练射箭。老阿妈为了鼓励她继续苦练,把水仙的名字改为“牡丹”。“牡丹”两个字,在当地民族的语言中是“曲折”的意思,告诫水仙要经住曲折的考验。姑娘发誓不辜负阿妈的期望,一定要练出真本事,为乡亲们除害报仇。
大雁飞走了十次又飞回来十次,姑娘从没有间断过一天,达子香花开了十次又谢了十次,姑娘的武艺练得十分神奇,挥拳能击碎石壁,放箭能射断空中的细线,双脚一跺能蹿出九十九丈远,可是她不满足,还继续练……。
就在牡丹十七岁那年,长白山下更加干旱,天池不往下流水,老天也不把雨露降到人间,毒辣辣的太阳烤得大地冒烟,干燥的热风吹得庄稼、树木沾火就燃。牡丹下决心要上山去斗恶魔,把天池里的水引到山下,好解救干旱。人们听说牡丹要去战凶恶的长虫,都为她献酒祭天,都祝愿她早日凯旋。阿妈给她做了双千层底鞋,一百九十九岁的老爷爷,给了她一把祖传的斩妖宝剑。乡亲们嘱咐的话儿说了一遍又一遍,送来的礼物一件又一件。牡丹含泪告别了乡亲,把父老的话都牢记在心间,暗暗发下誓言,不消灭长虫夺下来天池里的水,就永不回还。
牡丹身背宝剑,一直向长白山顶上走去。长白山高入云端,长白山树密不见天。长白山路程远,要走七七四十九天。牡丹走的脚起了泡,牡丹走的腿疼腰儿酸,可是她不懈劲,乡亲们嘱咐的话,一直响在耳边。长白山的雾浓,看不见路,牡丹眼前有明灯一盏,为乡亲们造福,是她的坚强信念。长白山上的雨多,衣服总也不得干,牡丹心中有团烈火,为引天池里的水,她不惧火海刀山。长白山上的毒虫猛兽多,经常出来把路拦,牡丹浑身是胆,因为她身上背着老人给的斩妖宝剑!走了一天又一天,牡丹终于到了长白山顶,一眼就望见长虫卧在天池边。它饮着清凉的水,尾巴也泡在水里边,那样子实在清闲。它身旁是堆堆白骨,到处扔着生锈的戈矛、刀剑。见到仇敌,怒火冲天,都是你这恶魔,霸占着天池里的水,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干旱年,荒芜多少土地,饿死多少老人孩子,我为了除你,风风雨雨苦练了多少年。今天见到了你,不把你除掉,我决不回还!
牡丹姑娘躲在岩石后面,从身上取下弓箭,瞄准长虫的左眼,长虫突然一声怪叫,张开大口,龇到外面的大牙像钢叉一般,那嗓子眼犹如一口井,从里面喷出毒涎,原来它嗅到了有人来在身边。牡丹心没惊,身没颤,心中充满了仇恨,一心要除掉这个恶魔。她牙一咬,心一横,嗖地射出了一箭。这一箭不偏不歪,正好射穿了毒蛇的左眼。长虫疼得在地上打滚,真如倒下来一架小山,周围的树木,全被滚倒,岩石也四处飞溅。那长虫忽然纵身跃起,凶猛地扑向牡丹姑娘。牡丹姑娘双脚一跺,跳到了对面的山头上。长虫吼叫着飞过来,张开大嘴,要把牡丹姑娘吞进肚里。姑娘灵巧地闪到一边,就势向上一跳,跳到长虫的脑袋上,拔出老人送给的斩妖宝剑,挥剑猛砍。长虫又蹦又跳,又摆头又甩尾,要把牡丹姑娘从头上摔下来,牡丹姑娘牢牢地站在长虫头上,拚着力气,宝剑猛砍。一剑接着一剑,鲜血涌如喷泉。就这样从山上杀到山下,从这山杀到那山,只杀得天昏地暗,树倒山颤,虎狼都跑了,雀鸟飞得远远。杀了七天七夜,牡丹姑娘没喝一口水,没吃一粒饭,可是她想起山下人受的苦难,勇气倍增,继续奋战。后来她想出了一个绝招儿。当长虫张着大嘴向她扑来时,她手握宝剑,嗖地一下,钻进长虫嘴里面。长虫高兴的发疯,心想:这回我又胜了,霎时让你在肚里变成粪便。
牡丹姑娘从长虫嘴里,又到了肚里,感到又闷又热,把手中宝剑猛的往下一插,宝剑插透长虫肚皮,剑尖儿钻进地里,长虫疼的猛向前一蹿,锋利的宝剑把长虫的肚子全都剖开了。长虫哀叫几声,死去了。牡丹姑娘从长虫肚里爬到了外面,见到长虫死了,她高兴地真想放声欢唱,可是眼前一黑,昏倒在山坡上了。她又累又乏,浑身上下血迹斑斑,再也站不起来了,长眠在天池旁边。百鸟飞来为她歌唱,山风吹来为她把血迹擦干。百花为她盛开了,天池里的水,欢蹦乱跳地流下了山。流进池塘里,鱼儿飞跃,流进田野里,禾苗迎风招展。流进花丛中,花儿更鲜艳。
山下的乡亲们,见天池里的水流下来了,流成了一条美丽的江,人们把这条美丽的江叫做牡丹江。
⑦ 东北的历史
自有文字时起,东北作为一个地区就已载入典籍。《尚书·禹贡》最早把东北载入典籍,把远古中国划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盖今辽宁省西部地区;
其中分冀州东北是幽州,即辽宁北镇以西地区简称辽西;分青州东北为营州,即今北镇以东地区称辽东。
东胡为东北重要的古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了大约1300年。最早见于《山海经》东胡在大泽(呼伦湖)东,夷人在东胡东;
东胡以戎族为主体发展起来,发展为山戎、东胡、鲜卑、乌洛侯、室韦、契丹、蒙古各族。
元末元顺帝(元惠宗)回到东北祖先之地:东北的岭北行省东部和辽阳行省是元朝大本营;
他的后代达延汗1470年又重新在东北察哈尔建立北元中心,元朝设立辽阳行省和岭北行省东部,统辖东北全境。
晚清边疆危机日甚,清朝被迫开放边禁,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陆续开放了吉林围场、阿勒楚喀围场、大凌河牧场等官地和旗地。
1882年(光绪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垦,设立珲春招垦总局,此后又开放了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垦。并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设巡抚,并设东三省总督。
(7)牡丹江的历史事件扩展阅读:
东北古代为女真族,近代为清朝,对于汉人来说东三省历史相对较短。但在近代也出现很多名人,左右着中国历史。尤其清朝的康熙盛世时期,中国四方一片繁荣。
代表人物: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多尔衮,康熙,乾隆,雍正,刘墉,和绅,张作霖,张学良, 曹雪芹,高鄂,冯仲云,赵尚志,吴克仁等等。
纳兰明珠
纳兰明珠(1635年—1708年),字端范,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朝重臣,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要职。纳兰明珠对康熙议撤三藩、统一台湾以及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积极作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朋党之罪被罢黜,后虽官复原职但不再受到重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病故。
⑧ 牡丹江的历史沿革
牡丹江流域的古代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变革中,由于各个朝代的更替,其称呼也不尽相同。在夏、商、周时期,被称为肃慎、息慎和稷慎。在两汉、魏晋时期,肃慎人改称为“挹娄”。南北朝时期,挹娄人又转称勿吉。隋唐时期,勿吉又转称靺鞨,靺鞨族当时分为七个部落,其中佛涅部居张广才岭东牡丹江和宁安境内,呈宝部居绥芬河流域。五代时靺鞨族改称女真,居住在牡丹江流域的旧日渤海国边民被称为生女真。到了清朝皇太极即位后,便将族名定为“满洲”,称为满洲族,简称满族,由此牡丹江流域的土著居民又称为满族。
公元698年,粟末靺鞨族首领大祚荣在牡丹江上游敦化敖东城建立了“震国”,史称“旧国”。
公元705年,大祚荣受招唐朝改国号为“渤海”,正式成为唐朝管辖下的地方自治政权。
公元755年,大祚荣之孙,渤海三世王大钦茂将国都迁到今天宁安市渤海镇,定首都名为上京龙泉府。渤海强盛时期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疆域包括今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大部,辽宁省少部以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和朝鲜咸镜北道、两江道、慈江道及平安北道的一部分,幅员五千余里,有户十余万,常备兵数万,号称“海东盛国”。公元十世纪初,渤海国开始衰落。
公元926年,契丹攻占上京龙泉府。渤海末王大湮撰率众出城投降,渤海国灭亡。
公元928年,契丹将渤海国王族及城内居民迁到契丹腹地今辽南地区,为使渤海人忘其国土,临行前放火将渤海故都化为灰烬。渤海国从698年建国到926年灭亡,共传十五世,历时229年。
公元十二世纪初,女真完颜部崛起。据《金史·本记第一》记载:“始祖居完颜部仆干水之涯”,仆干水就是今天的牡丹江,女真完颜部最早就是居住在这里。
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今宁安、海林、穆棱及牡丹江市区均属金代胡里改路管辖。
公元1234年,蒙古帝国灭金。牡丹江流域女真族归于元朝政府统治之下。
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明朝建立,建洲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绥芬河、长白山一带。
明永乐八年(1410年),建州女真斡朵里部酋长努尔哈赤六世祖爱新觉罗·孟特穆率部从牡丹江西岸南行至宁古塔(今海林市旧街乡)定居下来,这一支女真在历史上被专称为建州女真。十年以后,他们东进至今俄罗斯双城子对面克拉斯诺雅尔山城定居下来,再后来又经过多次迁移,最后定都于新宾的赫图阿拉。明朝后期,建州女真日益强大,努尔哈赤相继统一了建洲诸部和海西女真四部。
1608年,努尔哈赤派兵进驻宁古塔旧城,并以此为基地征服了今兴凯湖、三岔口、乌苏里斯克、穆棱、宁安、密山、珲春等地的女真部落。
1666年,宁古塔将军巴海率部在今宁安市宁安镇修建新城,同年12月驻地迁往新城,原来的旧址便被称为“旧城”或“旧街”,宁古塔旧城作为清朝各级章京驻地和治所,自1636年至1666年前后共存30年。
清王朝入主中原后,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后来,为了稳定政权,继续扩张中原地区的疆域,清王朝从顺治到康熙年间不断往宁古塔一带拨民和安置有战功的八旗官兵及其家属,汉族人逐渐增多。宁古塔迁往新城后,宁古塔作为清朝政府的流放地,先后有大批被朝迁罢职、刻黜的官员和一些有学识的文士被“谪戍”或“遗戍”到这里。他们的到来,对传播中原文化,加速民族融合、开发建设边疆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1860年,清政府开始对东北地区局部解禁。1881年,清政府开放了宁古塔管辖下的铁岭河,1904年,牡丹江流域全部开禁,大批汉族人进入了这一地区。
到了二十世纪初,今天的牡丹江市还是一片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地区,当时的地图记载这一带叫“黄花甸子”,因有大片黄花点缀于草地上而得名,仅有四、五户人家分散居住,属于宁安第五区管辖。1903年,沙俄修筑的中东铁路在牡丹江沿岸修建了一座车站,因车站南临牡丹江,便为车站命名为牡丹江车站,这便是今日牡丹江的雏形。从此,人口不断增加,牡丹江站开始迅速发展。
1907年,清政府将东三省将军制改为行省制,牡丹江境域属吉林省宁安府管辖。民国初年,牡丹江地域沿袭清制,仍归吉林管辖。
1932年5月,日本侵略军占领牡丹江站等地,1937年1月,成立伪牡丹江省公署,辖宁安、穆棱、东宁、密山、虎林五县。同年12月1日,正式成立伪牡丹江市公署,当时的牡丹江省共辖5县1市,省会设在牡丹江。
1945年8月14日,苏联红军进驻牡丹江。日本侵略者败退,伪东满省公署和牡丹江市公署同时解体。同年8月18日,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成立了牡丹江市地方治安维持会。受东北党委员会派抗联干部20余人进入牡丹江市,建立了牡丹江卫戍司令部,维持刚解放的地方治安。1945年10月14日,在中共领导下的民主政府成立,军区司令员李荆璞担任市长。随后延安干部团团长张闻天等高级干部陆续到达牡丹江市,张闻天同志以中共中央东北及驻牡丹江地区代表的身份,指挥和领导了这里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