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历史学论文开题报告解决思路怎么写
我最近也在写,照着这个格式找些符合的资料填上就好了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4.2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和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的结构包括(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2)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3)研究方法及措施,(4)研究工作的步骤与进度,(5)主要参考文献等项目。下面对有关项目作一些说明:
(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主要说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历史背景部分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研究成果如何。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状况,介绍各种观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着重说明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同时说明自己的观点。发展趋势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已经达到什么水平,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以解决的方法。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即选题的意义,包括对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说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开题报告撰写者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
(2)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选题的意义而言,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比较具体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想说明什么主要问题,结论是什么,在开题报告中要作为研究的基本内容给予粗略的,但必须是清楚的介绍。研究基本内容可以分几部分介绍。
(3)
研究方法及措施
选题不同,研究方法则往往不同。研究方法是否正确,会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甚至成败。在开题报告中,学生要说明自己准备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比如调查研究中的抽样法、问卷法,论文论证中的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写明研究方法及措施,是要争取在这些方面得到指导老师的指导或建议。
(4)
研究工作的步骤、进度。课题研究工作的步骤和进度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中,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写作、论文的修改等,都要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到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在时间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各个阶段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对于指导教师在任务书中规定的时间安排,学生应在开题报告中给予呼应,并最后得到批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时间安排一般应提前一点,千万别前松后紧,也不能虎头蛇尾,完不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任务。
(5)
主要参考文献。在开题报告中,同样需列出参考文献,这在实际上是介绍了自己的准备情况,表明自己已了解所选课题相关的资料源,证明选题是有理论依据的。在所列的参考文献中,同样应具备不少于2篇的外文文献
② 历史学习报告
洋务运动
当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继而打响的时候,清朝统治者才从这天朝上国的梦境中醒过来,才寻求变更之道,谋求壮大之法。而在此之前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先进的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已经著书立说或者翻译西方的某些著作,开始把西方先进的文明传播到中国,他们是“开眼看世界”的先路人物。如林则徐组织翻译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为国人了解西方和对西方文明的传播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性的初步觉醒,对西方的现代化的认识,它所带来的必然是对西方文明的更深层次的思索和探索,对传统文明更深层次的批判和扬弃。
在封建制度濒于死亡,中国历史面临空前变动的时代,封建顽固派坚持固有的旧的秩序,而不懂得变通,这充分暴露出了封建政治模式之下的顽固派的愚昧无知。洋务运动的成功之处则在于它把那个时代先进的文明引进到国内,促使了更多的人“睁眼看世界”,让更多的士大夫走出书斋,让更多的国民惊醒。看到与列强的差距,萌生出更浓重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从而深化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意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无疑是一件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虽然它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完善,但是它把中国带向了一个谋求自我发展的轨道。如后来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以及张謇等人的创办大批实业以期救国都是受此影响。
而洋务运动的失败表明: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往往最后经济体制的改革的成果也会失去保障。而洋务运动作为一场快捷而不深入的近代化运动,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依然是最大的制约因素。经济的近代化固然重要,而人的近代化,思想的变革才是真正的近代化。洋务运动的失败也直接地说明着这样的一个道理,欲救亡图存,就得从根本上去改变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有了国家机器的有力保障,各项变革才会有条不紊地得到强有力的实施,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成效。
③ 历史读书报告怎么写
怎样写调查报告(就是读书报告,关于历史就OK啦)
讲两个问题:
调查报告的写法
调查报告的撰写格式
Ⅰ 调查报告的写法,包括标题、署名、正文。篇幅:3500-5000字。
1.1 标 题: 三种写法。
① 标题是文章标题的写法(如:《西部企业生态立旗“一石三鸟”》,《某某市蔬菜的品种结构问题》,《兴“母亲水窖”工程 摆脱缺水窘境》)。
② 标题是类似于公文标题的写法(如:《某钢厂技术供应处实行经济责任制调查》,《关于农村信用社业绩的调查报告》,《对内蒙古生态移民面临问题的调查》)。
③ 正副标题写法,一般是正题揭示主题,副题写出调查的事件或范围。(如:《 振兴经济要靠科学技术——包头市依靠科技人员发展工业的调查》。)
1.2 署 名: 标题下面要署名,即写姓名、年级、班级。
1.3 正 文: 由两个部分构成,即 前言;调查报告的主体。
1.3.1 前 言:扼要说明 调查的目的;时间、地点;对象或范围;做了哪些调查;本文所要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基本情况和提出问题,写法可灵活多样。
1.3.2 调查报告的主体:主要是对事实的叙述和议论。 一般把调查的主要情况、经验或问题归纳为几个问题,分为几个小部分来写。每个小部分有一个中心,加上序码来表明,或加上小标题来提示、概括这部分的内容,使之眉目清楚。
Ⅱ 调查报告的撰写格式
题 目
姓 名
( 经济管理学院 2001级 经济学专业 )
前 言
一、
1、
①
②
③
2、
3、
4、
二、
三、
结 语
调查报告写作格式
一、概念与特点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写实性。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充分了解实情和全面掌握真实可靠的素材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
(二)针对性。调查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相关的调查取证都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是专题性问题展开的。所以,调查报告反映的问题集中而有深度。
(三)逻辑性。调查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探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提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分类
调查报告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情况调查报告。是比较系统地反映本地区、本单位基本情况的一种调查报告。这种调查报告平方根是为了弄清情况,供决策者使用。
(二)典型经验调查报告。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总结工作中出现的新经验,从而指导和推动某方面工作的一种调查报告。
(三)问题调查报告。是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澄清事实真相,判明问题的原因和性质,确定造成的危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建议,为问题的最后处理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有关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一种调查报告。
三、写法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ps:记得第一次写是初一的实践课了,应用文很简单,但注意科学性严谨性,要客观,不要夹杂主观情绪。)
④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研究方向: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著书立说,各学说入手,探究各学说的理论。
研究人员:徐熔兵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产生巨变,各学派纷纷发表各自的意见,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便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要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孔子首创私人教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这种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教本,被后人称为"六经"。
儒家学派在孔子以后发生分裂,至战国中期孟子成为代表人物。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名孔伋)的弟子,有“亚圣”之称。孟子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国王都认为不合时宜。他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伦理观是“性本善”。
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也哲学方面坚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但是,通过学习礼仪,通过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荀子的这种主张,被称为"性恶论”。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有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的完整,儒家的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的,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战门国初期鲁国人。
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书,是他的弟子根据受课笔记编撰而成的。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
老子把“道”抽象化,概括未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在他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还提出“天发威,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绝对权威。
老子的哲学利包含著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两方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途径是“守静”
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庄周是宋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庄子》一书,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与李斯同学,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知识分子——“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
“士”阶层是如何产生的呢?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章学诚先生说:“三代盛时,天厂之学.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说的就是“学在官府”的情形。即夏商周王代,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学必须以官吏为老师,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比如,要学习法律,《周礼·地官》记载“受法于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学习法律。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进学校学习,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识的。周平王东迁,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形势。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诸侯国,有的则流落民间。“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入学条件西周时大力改变,像孔子所办的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学生送给他“束俯”(一串腊肉)作为学费,就可以了。这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来。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士”的成分很复杂。他们分属各个阶级。“士”可以经人推荐而担任官职。很多有经济基础的人弃农为士,而私人办学的发达,提供了这一条件。
“士”阶层的活跃,和当时社会的“养士”之风的盛行,有密切的关系。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养士”,而战国时期更为盛行。各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了逐鹿中原,统一中国,十分需要借重士的力量,因此纷纷“养士”,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如春秋晚期,齐国的田常,早在齐景公时就施惠于“士”。每杀—头牛,仅取“一豆(四升)肉”,其余的都用来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仅取“二制”,即两匹布帛,其余的分给“士”做衣服穿。又如战国初期的魏文侯草贤礼士,他周围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战国中期.齐威王、宣王之时,在都城临淄西门外设谡下学宫,招探天下文人学士,在那里讲学和著书立说.议论朝政。后来的“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多达几千人。战国后期秦国的吕不韦,也有“食客三千“,多为有一技之长者,“士”中许多优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为卿相,如商鞅、吴起等,学术活动也受到鼓励和资助。
此外,当时诸侯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对学术研究采取宽松的政策也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就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⑤ 历史成绩分析报告
天河区2009届高三历史市“二模”成绩分析
一、成绩比较
本表的成绩与区统计有些微出入,以下面的区统计为准。
(一)历史X学科市一、二模成绩比较
表一:市“二模”各校平均分统计一览表
表二:市“一模”各校平均分比较
表三:区市“二模”历史前十名学生名单
表四:区市“一模”历史前15名学生名单
表五:区市“二模”各校分数段人数、比例统计
表六:区市“一模”各校分数段人数、比例统计
(二)历史X科客观题选择率
(三)历史X科选做题情况
(四)历史文基选择题情况
(五)历史理基选择题情况
二、分析和下阶段的复习建议
1.客观题分析
本次测试,客观题多从基础出发,考察书本知识的面比较广,所以和市“一模”比较起来,学生得分情况明显提高。这也符合最后阶段让学生回归课本的复习思路,需引起广大师生的注意。
但是,满分的试卷并不多,主要问题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基本历史概念的把握不准确,理解不全面、不深入。在审题方面还存在明显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分析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因而不能准确确定答题范围,出现许多答非所问的现象,也就是选择题的解题技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主观题分析
第26题
满分11分,平均6.8分。
第1问:得分点:设郡县,建城池,迁民屯垦,军屯(戍田)、通渠(兴修水利)。本小题大多数同学可以拿4分。失分点:完全引用材料;对材料理解有误,如回答成“开灵渠”等。
第2问:得分点:关于消极面“破坏环境”同学较多答出经济、政治、民族融合。失分点:只回答积极,忽视消极;只回答消极,不答积极。
第3问:得分点:考古基本上可以答出。失分点:关于文献资料表述不准确。
第27题
满分14分,平均8.48分。
1.现象:不能有效归纳,只能泛泛而谈,但符合题意者居多。原因分析:多数学生能以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得分较好,也有部分学生从女子自身优势方面来论述。
2.答出男女不平等这一字汇很少,泛谈三纲五常者居多。原因:答家庭旧制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不利于解放妇女很少,但答不利于社会进步者多,故可根据题意得分,但该问无满分。
3.特点及说明,一般不能准确概括得1分者居多数,泛谈思想解放。
第28题
满分15分,平均5.1分。本大题失分严重,出现了不少空白卷、低分卷。
第1问:具体做法基本能答出,但有的学生因未能完整答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导致失分。
第2问:得分的卷子较多,存在的问题是,审题不清,把经济方面的改革答了上来;不少学生表述不完整,如“戈尔巴乔夫”而未能答出“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或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而失分,亦有学生未能讲人道的社会主义表述清楚。
第3问:十分严重,存在的问题很多。(1)苏联的改革考对历史的否定、继承性不足,中国的改革比较恰当地处理批判、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综观全卷,未能明确答出。(2)苏联改革考在经济改革上的私有化,学生基本未能答出,多数回答赫鲁晓夫、勃涅尔烈夫等。(3)未能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进行比较,答案教零散,未能条理化,导致有的答案重复出现,因此得分点不多。(4)因审题不清,许多学生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事件列举出来,未能抓住新时期的改革去回答。苏联方面也有类似情况。
第29题
满分10分,平均5.85分。
本题属于基础类题,难度较小,但学生答题情况不乐观,存在的问题如下:
1.得分点: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按要求答题,得分率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革命”是指工业革命回答出来了。原因方面,政治前提、经济前提、条件回答的不错。 失分点:工业革命误写为两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误写为资本化主义革命;条件回答不齐全。
2.得分点:大部分同学写了独立战争;大部分同学能写出共和制的影响及启蒙思想。 失分点:把独立战争误写为独立斗争;大部分同学没写出北美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
第30题
满分16分,平均11.26分。
得分:第1问:股市崩溃带来的危害基本能写得出来,20年代经济繁荣下的问题积累,固有矛盾、贫富悬殊、泡沫回答不错。第2问:绝大多数学生的满分。第3问: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均能打出,部分同学分析的也比较到位,得2分的学生为数不少。
失分:第1问:20年代经济繁荣所带来的负面因素不少学生写不出来。胡没有认清形势,没有抓住危机本质。英国首先爆发工业革命、次贷危机等写法均不得分。第2问:极少数学生失分,主要在于认识不清,抓不到主要矛盾。第3问:内容加评价。内容表达零乱、重复,分析便混乱;只有内容,没有分析;内容与分析不相关联,混在一起。如以工代赈、兴办工程作为不同内容,分析不准确;工业、金融、农业混为一谈。
第31、32题
满分9分,平均4.18分。31和32题是选做题,31题的得分比32题稍好。
31题:得分点:80%的学生都能答出日本在改革之后逐渐成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大部分学生能打出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和先进的教育模式。失分点:90%以上的学生都未能区分出陋习和旧制度之间的区别。
32题:得分点:基本能打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文化学者,为人类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失分点:对于亚里士多德在哪些领域有哪些成就,大部分学生未答出。审题不准,解读材料不准确,学生答题只是笼统的讲述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学者,不能够做深入具体的答题。
3.后一个月的历史复习备考方法建议
根据学生一、二模的成绩比较,在确定重点攻关对象后,建议各校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力争科学备考。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1)继续按照预订计划完成历史二轮复习,建议从通史的角度把握复习思路,把一轮复习中零碎的知识链接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张历史学科的以时间贯穿的知识网。在市“一模”和“二模”考试中,很多学生出现了因为不能宏观掌握历史而导致审题和做题丢分的现象。
(2)潜心研究重点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去查问题所在:第一,从时间线索的角度查,是古代史居多,还是近代史居多,或者现代史居多;第二,从国别的角度查,是中国史居多,还是世界史居多,还可以具体到英美法等等;第三,从解题方法的角度去查问题所在,可以按照题型和能力要求通过学生的试卷去查。
问题查出来后,建议进行比较有针对性的复习,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和不同的学生,组织不同的资源采取不同的方法,适当关注重点学生。
(3)在后一个月的复习中,建议各校的高三历史老师,必须要组织一段专门时间来抓学生的解题思路。学生很多的丢分不是因为没记住,而是因为没掌握好解题的思路,这是每年的高三历史复习都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好了,有些学生的成绩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具体的方法:第一,试题不要做太多,一定要精练精讲,务求一道试题解决一批试题。历史是相通的,不仅古代史可以解决近代史,中国史也可以解决世界史的问题。第二,重点抓讲解,要讲得细讲得让学生真正明白。概括起来,就是抓两件事,练的问题,讲的问题。
(4)建议二轮复习完成后,各校组织学生回归课本,并用专门的时间看试卷,看以前做过的试卷,看以前出错的地方。天河区09届高三历史的错题已经成集,建议各校老师有选择性的拿给学生做参考。
(5)在高考临近时,再次给学生重复讲解答题技巧,并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
(6)建议领导给一线教师多鼓励,建议一线教师给学生多鼓励,建议发动家长和社会给学校和学生多鼓励。
教研室历史学科 朱全红
2009-4-28
⑥ 我以我似思见轩辕历史学习报告如何写
我以我心照轩辕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感受
二零零九年是特别的一年。六十年前我们打败了一切反动势力,建立了新中国。六十年后,我们以雄厚的国力来迎接祖国母亲六十年华诞。在这样一个举国欢庆的一年中,我们有幸和陆教授一起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不仅仅这门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陆教授渊博的知识给我极大的促进。使我的心灵有了一次次的震撼。
在没有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我潦草的翻过几页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和高中历史没什么区别。但是听了陆教授详细的讲解和精辟的分析,我发现很大的不同。同时结合文斌博览,使我开阔了眼界。不仅增长了历史知识还对当代中国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理解。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无数仁人志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取得的。在千万次的探索中找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这条道路走的异常艰难。我们建立起了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时期,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使我们的国家逐渐从贫穷衰落走向了繁荣富强,经过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使我们衣食住行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而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使中国这个东方古国走向了世界先进的行列。
忆往昔峥嵘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炼狱的考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我们有过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但是由于统治者闭关锁国,国力空虚,军队战斗力低下,装备落后,最终导致我们无以对抗强大的资本主义势力,再加上统治者软弱无能,一味的妥协,中国革命道路异常艰难。于是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更加残酷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誓死保卫祖国的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这种民族气节值得我们每一个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平时期的我们要用知识来捍卫祖国的主权。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的革命才焕然一新。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从幼稚不成熟到领导全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斗争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制定出了一套属于我们的发展道路。我们建立了独立的国家,有了自己的政权机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切来之不易。作为在新中国下成长起来的我们来说,要以国为家,应当誓死保卫祖国。
在继往开来的改革开放三十年里,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人不再是西方眼中的“东亚病夫”,中国人民励精图治,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大的改善,基本实现了小康水平,物质精神生活丰富多彩。我们的军事实力日益增强。现代化武器装备使人民的生活生产有了安全的保障,在国庆六十周年庆典上,吴主席检阅三军仪仗队的画面让我记忆犹新。整齐的军装,孔武有力的步伐,无不显示了我军威武之师,雄壮之师的气势。有力的保卫了祖国的领土,领海,领空的安全。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是在党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我们要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意志和气概。在学校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争做四有新人。我们这一代人走出校园将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担,这不仅需要掌握本领和能力,还要求我们对中国的历史有深刻的了解。中国以前的屈辱不能重演,只有知道了祖国的过去,才能知道未来怎样扬长避短,怎样建设国家。让中国永远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使我有了思想上的升华,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这门课程很有意义,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有很强的影响,从独特的度分析了中国的近现代史,不仅传授了国史,还分析了国情。让我们感觉到了保卫祖国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⑦ 关于历史学科的研究型学习报告
一、摆正一对关系
上海地区研究型课程在高中各阶段已普遍实施,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与宝贵的经验。众所周知,研究型课程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部分,其实施的学习内容、途径、方法及其结果的表达,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生成性的特征。它强调了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注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而不特别关注对学科知识、技能的系统掌握。然而,在学科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中,一般都要依托特定的学科知识内容展开,其教学目标、内容与任务都是事先设定的,在操作中不能弃此而另起炉灶。所以,就学习的任务而言,研究型课程中的历史学习与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就不可能完全相同。
在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中,当然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因学科本身的特点更凸现其文化知识上的传承,虽然也强调课堂上的探究,但接受式学习仍占重要地位,(现时还占主导地位)。研究性学习进入高中历史课堂,要改变的是接受式学习一统天下的局面。换而言之,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在课时占用比例上是大小明确的而非倒置的,在功能上是互相补充的,而非对立的,在实践上是彼此渗透的而非绝缘的。以事求实是的态度,摆正这一对学习方式的关系,不仅不会削弱研究性学习在历中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反而能使它有目标、有计划、有成效地可持续实施。
[1] [2] [3] 下一页
二、可分两种类型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可采用“渗透型”与“专题型”两种方式实施。
1、“渗透型”,也可称“穿插型”,其特点是灵活机动,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其目的从根本上说与“专题型”方式一样,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从问题情景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但“渗透型”的方式相对“专题型”方式的研究课题较短小,实施随机而较普遍。
“渗透型”研究的对象主要来源于教材和教学计划内容,具体而言,有以下4种,①教材中某些章节后的思考题;②教材中某些语焉不详甚至有待商榷的知识点,如上教版(以下所云教材均指上教,故不再说明)高一《历史》上册99页“(道光帝)派林则徐做饮差大臣,到广州去查办‘海口事件’。”中的“海口”系何地?该事件又是怎么回事?高三文科班用《历史》(实验本)201页“于谦临危受命,担负起北京的防务……战斗延续5个月”,北京保卫战究竟是“5个月”还是“5天”?
将载有上述内容的材料有选择地复印给学生,结论完全可由学生作出。当然,这说不上是一种研究,但至少可让学生懂得怎样查史料,怎样用史料去说明一些问题,以及史学工作者进行考证的一些基本思路与方法。③教材中某些可供学生有联想或进一步思考余地的知识疏理与类聚工作,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先后建立的“苏(维埃)区—边区—解放区”,这些历史名词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沿革的历史原因与其中所反映的意义。事毕让学生再在教材中找出类似的历史名词沿革的例子,学生会很有兴趣地列出诸如“红军→八路军、新四路→解放军”、“八旗兵、绿营兵→湘军、淮军→新军”,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三级会议—制宪会议—立法议会—国民公会等”,并配上简要的解说词。④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自制图表,如:从“兴中会”、“同盟会”到“中国国民党”的发展简示图,“一战”中欧洲战场的三条战线(及作战的双方)简示图,新中国初期对外关系简表等。要求是简明扼要,鼓励创新。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疏理、类聚和编制图表,是一种“探究”含量较低的学习任务,但却培养了学生归纳、联想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养成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会圈划教材关键词语的学习习惯,而这些能力与习惯,正是完成“探究”含量较高的学习任务的基础与前提。⑤某些可引起争议或讨论的问题,这在教材中挖掘一下亦有不少,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可适当穿插若干,如“有人认为‘林则徐是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的悲剧具有双重含义’。请问这‘双重含义’指的是什么?你怎么看?”这类题目的探究可大可小,作为“渗透型”学习的研究对象,当然不宜过大。
需要说明的是在历史课中“渗透”或“穿插”的学习方式并非是因为前些年提了“研究性学习”后才出现的,实际上,它早已存在于一部分优秀历史教师的先进经验之中了。这些先进经验,在当前实施研究性学习中无疑是极具传承、开掘价值的资源。
2、“专题型”。其特点是探究的课题,虽依托于历史学科知识内容,但又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如“西部开发”既涉及到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西部现状,又涉及到包括地理、政治、生物等多门学科,其探究的过程与结果呈开放性与多元性。采用这种方式要注意“三要”“三不要”。一要定位明确,不要反客为主,探究的课题可划入历史学科的,而不能是与历史学科很少干系的,如“沙尘暴”是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热点”课题,确与历史学科有一定关系,但不宜作为本学科学习的对象。二要力所能及不要偏难偏易,如“以巴冲突”虽是当前国际政治的大“热点”,但缘由悠久复杂,可放在“渗透型”类中去学习,作一般性了解;如作为“专题”探究,极易成为“半拉子工程”。同样探究康熙帝与程朱理学的关系,是学生力所不能及的课题,而探究拿破仑究竟死于哪一天,不仅太易,而且对高中生而言意义不大。三要量次适当,不要过于频繁。
教师从设计、组织、指导到小结,各个环节务必要准备充分,及时听取学生、班主任的反馈,从整个操作过程看,启动工作前移、网络引入课堂,事毕应有总结是可取的,也是理所当然的。
“专题型”学习探究的对象,均为较大的课题,所以将课题分解成各个小课题,让各学生小组采取完成指定的小课题与选择一定的小课题相结合的办法,比较可行。如在高一年级笔者将研究的专题“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近代化”分解成如下四个小课题:①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与国民心态上有何不同影响?②20世纪初,中国知识青年赴日留学的原因是哪些?请你评价一下近代一度出现的中国向日本学习的热潮的历史现象。③日本近代化是近代亚洲唯一成功的国家,其中有哪些经验可供当代中国现代化借鉴与启示?④就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而言,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近代化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其中小课题①②为必须完成的,③、④可任选一个。
在高三年级历史班采用专题型方式,必须注意其实用性,即使学生感到这种探究对参加高考或综合考有意义。
再如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在寒假中播出后,收视率很高,加上媒体炒作,一时沪上颇有“满城争说”之势,成为市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热点”。此剧可看性强,先前又被说成是“大型历史剧”,故使学生中产生了不少似是而非错觉。适当时机指导学生进行“说《康熙》,话真伪”的“专题型”学习,也未尝不可。
⑧ 历史学类专业包括哪些专业 哪个专业好
历史学类专业介绍
一、历史学
主干学科:历史学
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导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考古学通论、历史地理学、古代汉语、中外历史文化原典导读与选读、中国断代史(从先秦到当代)、专题史(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等)、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史(美、英、法、日、德、俄等国、拉美、非洲、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中外关系史。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社会公益活动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学年:4年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能力: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学、版本目录学、音韵学、训诂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了解国内外史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二、考古学
主干学科:历史学
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上古史、中国考古学、考古学导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元考古、博物馆学概论、文物学理论、考古绘图、田野考古学概论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实习安排3~5个月。
学年:4年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考古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能在考古、文物、博物馆等事业单位及国家机关从事研究、教学、管理等实际工作的考古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考古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了解考古学的多学科交叉发展趋势和世界考古学发展概况,熟悉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在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博物馆学、文物学理论、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古代汉语、史料学、地理学、第四纪环境学、古人类学等方面受到基本训练。
毕业生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考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与技能;
2.能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整理及编写考古报告;
3.掌握博物馆管理技能;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5.了解国内外考古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向;
6.具有从事考古学及历史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文物保护技术
培养目标:培养能正确掌握文物保护所必需的文史及数理化等学科基础知识,掌握一般文物学、博
物馆学、考古学的基本知识;正确掌握文物保护技术的基本理论、一般程序、方法步骤,正确进行实际操作,具备一般文物保护技术的科研能力。能从事文物保护科
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以及专业管理方面的文、理、工相互交叉的高级综合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文物保护导论、无机质文物保护、有机质文物保护、土遗址保护概论、文物保护材料学、文物材质分析、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古建筑保护、壁画保护、馆藏文物与环境、田野考古技术、低温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应用基础、普通物理学、工程力学、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考古学通论、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等。
就业方向:可从事文化、文物、博物、环保、建设、公安、海关、旅游及科研、高校等部门,从事教育、科研、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
⑨ 有关于历史学习报告的小结怎么写.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在历史的长河中,给予我们的是无穷的智慧。而学习历史,重在方版法。这并不权是一个当纯靠记忆就能学好的学科,史论结合才能让我们汲取更多,以了解历史的现实意义。俗语说,前车可鉴,历史让活于现代的我们走更少的弯路。
在学习交流中,合作又岂能忽视?我们各抒己见,围绕问题共同探讨,确实获益匪浅。
这是一次走出课本的实践,我们得以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再者,在合作中我们学会了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集百家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