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选修战争与和平知识梳理

历史选修战争与和平知识梳理

发布时间:2021-03-09 08:58:01

A.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怎么复习、考什么期末急!!

记忆一战起因:直接,间接;背景,几组矛盾,特殊年份,重大战役{凡尔登,回索姆河答等等}
凡华体系,对德国的处理,要求,巴黎和会,特殊年份
二战,起因,重大战役,{欧洲,北非,太平洋}转折点,几条合约,几个会议
局部战争:巴以冲突,朝鲜战争
联合国

B. 还有一百天,如何利用好历史选修课本我们选修的战争与和平。里面时间点,知识点很细。再过一遍可能来不

回归课本是正确的。你要知道,再灵活的题目都不会超出课本知识范围。那个战争与和平你重点看世界大战的章节就可以了,几个国际体系必修里应该有,没必要过一遍,

C. 求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干活

D.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框架梳理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
1、背景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世界的瓜分是按照国家实力进行的。19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这种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发生了变化:课文表格。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下来,美、德经济发展迅速。与实力对比变化相反,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占有状况未变,还都是按照原来的力量对比划分的,这样矛盾就产生了。新崛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照新的国家实力重新瓜分世界。由此引发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
19世纪下半期,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寻求海外市场禾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世界最终连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附庸。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列强殖民扩张的目的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有何不同?
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主要目的是直接掠夺贵金属和财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19世纪下半期以来的资本主义列强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是抢占海外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输出剩余资本的场所。
(2)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在欧洲列强的激烈争斗中,主要有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俄奥矛盾。
三国同盟的形成:德国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德法矛盾:争夺欧洲霸权。历史宿敌。
 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这是德国构筑同盟体系迈出的第一步,反俄性质)
 1882年,德、意、奥缔结《三国同盟条约》(标志着以德国为首的第一个欧洲大陆军事同盟集团的形成)
三国协约的形成
 1892年,法、俄签订了《法俄军事协定草案》(标志着欧洲大陆的另一个军事同盟集团的初步形成)
 1904年,英、法签订《英法协约》
 1907年,英、俄签订了《英俄协约》(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军事同盟的最终成立)
(3)战争的催化剂
 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潜艇、飞机、坦克、电报、电话、无线电(残酷性,世界性,世界范围内指挥战争,突破地域限制)
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2、经过
(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战争进程
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彻底打破了德军想在六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施里芬计划”。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重大战役。它宣告了速战速决梦想的破灭,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堑壕战。
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要的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惨烈的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伤亡人数近100万。首次使用毒气。
索姆河战役:英军首次使用坦克。
日德兰海战:海上战场。德国对英国发出挑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英国舰队损失惨重,但英国海军仍然掌握着制海权。
第三阶段:1917——1918年。发生两件大事:一是俄国的十月革命;二是美国的参战。这两件大事对大战的结束产生了重大影响。
3、结果
同盟国(德奥集团)的失败而告终。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实力。
4、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
主要看交战方的目的,这个目的应该贯穿在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一战的爆发是因为交战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战争过程中各国战争目标和行动也都是为了争夺霸权和瓜分领土,明显显现了战争的侵略掠夺性;战争的结果也不是正义和公理的胜利,而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二战爆发埋下伏笔。
分析战争性质还要注意区别整体与个别,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战中,塞尔维亚和比利时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但这不能从整体改变一战的非正义性。
5、影响
(1) 西欧相对衰落;美日的崛起:美国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专向纽约。(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日本一战期间扩展在中国势力,企图独霸中国;经济实力大增(债权国)。
(2) 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摧毁了俄罗斯、德意志、奥匈等帝国,英、法、意等帝国主义国家被削弱。封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解体。
(3) 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 革命与独立浪潮:欧美各国工人运动高涨;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巴黎和会(1919年)
(1)实质:战前列强争夺的继续。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2)主要内容
重新划定德国疆界;限制德国军备; 赔款问题;瓜分海外殖民地: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英法日分割,充分说明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本质(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巴黎和会的性质是帝国主义分赃会议。
中国山东问题: 大国强权政治下,英法美操纵的巴黎和会同意满足日本的要求。中国爆发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团最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弱国无外交。
由和约内容分析得出和约、和会的实质: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弱小民族的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反映了巴黎和会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性质和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实质。(如中国山东问题)
(3)凡尔赛体系的构成
构成:协约国集团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等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和约;《凡尔赛和约》、国际联盟盟约结为一体,构成协约国列强建立战后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基本框架,即凡尔赛体系。
巴黎和会上最大的赢家:英国、法国。
(4)凡尔赛体系下的重重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暂时缓和);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协约国对苏维埃俄国的极端敌视,准备武装干涉。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排除在体系之外。
(5)维系国际机构:国际联盟:1920建立,英法操纵(1946年解散)
2、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华盛顿会议(1921.11.12)
(1)根本原因:日本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威胁美英利益。(美日矛盾)。目的:调整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分配问题。
(2)内容
《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华盛顿会议(三个条约)上,美国成了最大的受益者,美国获得哪些利益?抑制了日本在亚太地区队扩张和海军力量的增长;取得了与老牌海军强国英国相等的制海权;在中国实现了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
《九国公约》实质上是“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
解决原因
①中国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弱国无外交)
②美英和日本的矛盾。美英反对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对日本施加一定的压力。(主)
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力量的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重分世界殖民地,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凡-华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东方的关系——构成了20-30年代帝国主义新的国际关系
3、战后遗留问题解决:德国赔款问题;欧洲安全问题。
(1)道威斯计划:影响:34页(德国赔款问题)
(2)《洛迦诺公约》:1925年。影响:34页。
(3)《非战公约》:1928年。影响:积极、局限。35页。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
1、背景(原因)
(1)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随着德、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对英、法、美主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日益不满。
(2) 30年代大危机对二战爆发起了催化的作用。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因此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
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1年“九一八事变”
欧洲策源地形成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
(3) 法西斯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
(4) 英法推行绥靖政策(顶点《慕尼黑协定》),美国推行中立自保政策(西班牙内战不干涉政策),苏联避战自保(《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促进了大战的爆发。
2、经过
(1)局部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
 意埃战争(1935年)
 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1936年):性质:西班牙内战既是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反动保守势力的革命战争,同时也是一场有国际力量卷入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是30年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一个典型,被称为“小二战”,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预演。
 日本全面侵华:1937.7.7七七事变
 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年
 德、日、意法西斯结盟:1936-1937年期间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建立“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以反对共产主义为名义结成同盟,
(2)战争的全面爆发:1939年进攻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英国。不列颠之战:德国遭到发动侵略战争以来首次失败。
(3)战争的扩大
 1941.6.22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战役:打破了德军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标志着“闪电战”的破产,极大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决心。
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12.7。二战真正成为全球性的战争。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美日在亚太地区争夺的结果。
直接原因:美英等国宣布对日实行贸易禁运。
(3)战争的转折
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1《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 三大转折性战役
1942—1943年。在二战的三大战场: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盟军分别取得了扭转战局的决定性胜利。三次关键性战役:苏德战场:斯大林保卫战;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
法西斯国家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反法西斯同盟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最终取得胜利。
(4)战争的胜利
 诺曼底登陆:1944.6.6——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 德日投降时间:1945.5.8德国投降;1945.8.1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 2,正式签订无条件投降书。至此,二战正式结束。
日本投降的原因:主要由哪些因素促使其投降?哪个最为主要?
 中国全面反攻(最主要作用):中国是抗日主战场,中国军民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最终拖垮了日军主力,没有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日,就没有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辉煌的胜利。
 美国投放原子弹
 苏联出兵东北
后两个非决定性因素,起加速作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1) 战争的正义性(法西斯国家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它们把战争强加给各国人民,遭到各国人民的反对,战争的非正义性,决定了它们必然失败)。
(2) 人民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3)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力量的联合。

3、性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为什么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反法西斯战争?
二战同同样是由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引起的,参加国有美英等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但始终是一场反法西斯战争。
 主要矛盾:三四十年代世界主要矛盾是法西斯势力扩张与反法西斯力量间的斗争,打败法西斯是当时世界政治的中心问题。在这场战争中,尽管参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国家,有着各自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代表着各自不同利益和要求,但是,在彻底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的共同的目标下,它们“求大同,存小异”,互相援助,共同抗击敌人,取得胜利。
 英美对德战争虽有争霸因素,但客观上是为了保卫自由民主制度和民族独立,摧毁纳粹暴政而战,客观上有利于欧洲人民和世界人民,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健康发展,其主导方面是发法西斯正义战争。
4、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 人类的胜利,民主战胜专制,正义战胜邪恶。理性得到张扬,民主、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纳粹残杀犹太人),联合国诞生。
 改变世界格局:德意日法西斯被彻底打败;英法被削弱,美苏崛起;社会主义国家;殖民体系彻底瓦解;西欧衰落,世界重心转移。
 二战期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原子弹——和平运用:核电厂。
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四、雅尔塔体制
1、雅尔塔体制: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所谓的雅尔塔体系。
(1)主要内容
(2)评价
积极:有利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它将苏联与美苏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纳入国际关系体系)共处与合作以共同维护战后战后和平的精神,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具有一定进步性。
消极:建立在美苏战时实力均势的基础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安排战后世界两分天下,使雅尔塔体制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实质: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做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它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雅尔塔体制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的结束,为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战后初期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全球对峙局面;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所代替)
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全球战略矛盾对立。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挑起了针对弈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主要斗争方式。
2、冷战的形成
(1)“冷战”的概念
(2)“冷战”序幕——1946.3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3)“冷战”的全面开始——1947.3杜鲁门主义提出
政治上对抗:1947.9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对抗:马歇尔计划1947.6:根本目的:稳定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
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1949.9
军事上对峙: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北约)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华约)——标志着战后欧洲正式出现了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随着美国遏制政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展开,到1955年,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4)美苏争霸(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所代替,美苏争霸日益成为“冷战”的主旋律)
美苏争霸的原因:
 美苏实力对比的变化;
 苏联外交战略的变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主要原因)
决定事件发生发展的是内因,苏联外交战略的变化是主要的(同时也是主观原因),而双方实力对比变化是客观因素,可能性。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
争霸态势:缓和与紧张并存,以紧张为主,争霸的优势的美国。
表现:缓和:外交上“和解”——戴维营会议
紧张:军事上的对抗——第二次柏林危机(“柏林墙”的修筑)
古巴导弹危机(战略优势在美国)
美苏争霸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争霸态势:苏攻美守,优势在苏联方面。
 美国:尼克松主义(缓和政策)——材料
 苏联:积极进攻战略(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
缓和:
(1)1972年尼克松访苏(缓和高潮)
(2)1975年,欧安会召开,签署《赫尔辛基宣言》
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美苏争霸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争霸态势:美攻苏守,优势在美国方面。
对抗:1980年“卡特主义”提出:重新强调实力和军事遏制
1981年里根新遏制政策: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星球大战计划,逼苏联搞军备竞赛,以此拖垮经济实力相对落后的苏联。
缓和:标志:1987年《消除中程导弹条约》签署(标志美苏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有限缓和时期,即所谓“第二次缓和”)
(5)、冷战结束——苏联解体
1991.12.8,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体”。(初步解体)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苏联作为国际法一个主体停止存在。苏联完全解体。
东欧剧变原因
内因:
历史原因:袭用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经济政治原因:改革成效不大——经济政治危机
外因
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影响
西方因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其目标是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西方化,最终使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以美国为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
苏联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原因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 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五、二战后的局部战争(大国干预与插手):原因、影响理解
1、“冷战”中的“热战”(冷战产物,美苏两国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
(1)朝鲜战争(1950-1953):朝鲜半岛的分裂:二战结束受降区造成。
(2)越南战争(1961-1973)
2、中东战争(一定程度上中东地区战争频繁是美、苏冷战对峙、争夺世界霸权的产物;领土争端、宗教、民族矛盾)
3、发展中国家的局部战争(领土争端、宗教民族矛盾)
(1)印巴战争
(2)两伊战争
4、高科技下的局部战争
(1)海湾战争
(2)伊拉克战争
六、争取世界和平的努力
1、联合国
2、反战和平运动:三次高潮、特点、作用

E. 人教版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的笔记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目的:掠夺别国原因:1)列强瓜分世界的矛盾2)军事集团的形成性质: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背 景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后起的国家要求1)十九C下半叶,二工完成,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生产力↗,垄断主义↗——物质基础)2)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世界市场体系形成3)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强 三大矛盾:法德——普法战争, 欧洲大陆霸权俄奥——争夺南欧英德——世界范围殖民地↙英德两国军备竞赛的争夺重点是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霸权4)帝国主义国家冲突呈全球性,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尖锐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两大集团:同盟国——德意奥VS协约国:——俄英法→军备竞赛→争夺世界霸权形成过程:1879德奥→1882德意奥→1892法俄(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初步形成)→1904英法→1907英俄(两大集团最终形成)出发点:国家利益科技用于军事领域一战首次使用的武器:坦克、飞机、潜艇、毒气弹、反坦克炮科技在战争中的作用:1)打破战争空间限制,战争范围扩大,规模扩大(新交通,新通讯的使用)2)提高武器性能,增强武器杀伤力3)战争残酷性、危险性、不可控制性、不可预测性增大 经过及结果时间:1914.6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欧洲——西线:从北海向南,比利时、法国北部、德法边境——英法VS德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俄VS德奥南线:巴尔干战场,沿多瑙河与萨尔瓦河——奥VS塞尔维亚亚洲——南高加索:俄VS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两河流域及巴基斯坦:英VS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间欧洲东线欧洲西线欧洲南线海上其他战场1914(施里芬计划)马恩河战役德败→胶着相持奥败 远东、西亚、非洲1915-1916凡尔登战役→德败索姆河战役阵地战 日德兰海战→英败、仍控海 1917-19181918德降奥匈降无限制潜艇战 根本目的:争霸1917美参战→加入协约国美国参战的原因:1)德的无限制潜艇战损害美国利益2)维护与协约国的利益关系3)文化上与英法有密切联系4)担心俄退出后损害英法利益,使美国受损同盟国失败的原因:1)协约国与美国的关系比同盟国与之的关系密切,经济联系频繁2)德国的经济实力弱于协约国,同盟国整体实力偏弱,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崩溃3)国内矛盾尖锐,发生人民革命4)地理位置不利,战略指挥失误5)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一战的后果及影响:1)人类遭受空前的灾难,经济停滞甚至倒退2)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对比↘ 四大帝国:奥匈,德意志,俄罗斯,奥斯曼解体西欧衰落(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动摇)英法力量衰弱 美(战争财)日(亚太扩张)崛起3)引发革命和独立浪潮,军事理论发展4)加速了十月革命的爆发5)和平主义、人道主义思潮兴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实质:资本主义列强调和相互间利益关系及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体系)战后帝国主义力量对比:沙皇俄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解体英法意俄被削弱(影响力有限,无暇顾及亚太)美(债权国,金融中心)日(明治维新)崛起国家争霸计划英国1、继续维持在欧洲的优势,在海上的优势(靠殖民地过活)2、推行均势政策(德VS法、德VS俄)3、保存已经到手的德国殖民地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些土地4、利用日本的支持在太平洋上与美国争雄美国威尔逊“十四点”计划,利用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来处理国际关系,以建立有利于美国的国际秩序法国大大削弱甚至肢解德国,最终树立起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扩大在非洲和近东的殖民地意大利占据南斯拉夫,奥地利及土耳其的部分土地,在地中海地区称霸日本攫取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省的全部权益,分享战前德属太平洋岛屿,巩固在远东和西太平洋的优势 1918—1922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巴黎和会召开时间:1919.1.18会议性质:帝国主义分赃会议主要操控国:英法美中心议题:签订对德和约 凡尔赛体系《凡尔赛条约》时间:1919.6.18内容:1、德国承担发动大战的罪责2、调整德国的疆界3、剥夺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4、德国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重型武器,陆军不得超过十万人5、德国向战胜国提供赔偿体系实质:英法为主的帝国主义的分赃体系形成战后国际新秩序:英法主导的,在惩治德国、土耳其、奥地利、匈牙利的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中东的新秩序影响:1、使欧洲、中东的政治格局有很大变化(奥匈帝国解体,捷克出现……)2、体系内部隐含深刻矛盾,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隐患↙(战胜国VS战败国,殖民地VS殖民国家,分赃矛盾<英法>)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脆弱性(建立在大国实力较量的基础上形成的相互妥协)不稳定性(发展力量不平衡,体系内部矛盾重重) 国际联盟提出:美国总统威尔逊, “十四点”计划成立时间:1920.1.10性质: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政治组织任务: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间的国际合作主要机构:大会,行政院,秘书厅(联合国成立的基础)评价:实际是英法维护凡尔赛合约的工具美国未加入国联的原因:凡尔赛条约,国联对美国无实际利益;美国孤立主义势力的反对华盛顿会议背景:协约国英美日矛盾尖锐,海军竞赛不断升级目的:缓和矛盾,进行亚太利益分配发起国:美国时间:1921.11.12参加:英美日荷意法中葡比主要议题:限制军备;处理有关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分配(关系)签订条约:《四国条约》——解散英日同盟,削弱日本《五国条约》——限制英国,取得与英国相同的制海权,英国海上优势丧失,限制日本《九国条约》(实质: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用美优势排挤其他资国,获取优势《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附约》——中国收回山东凡-华的调整 欧洲安全《洛迦诺公约》目的:维护欧洲安全,和解时间:1925最大受益:德国(《莱因保安条约》为重新成为政治大国奠定基础)作用:稳定欧洲局势,妥协产物《非战公约》(相对稳定时期“和平主义”的最高成就;一纸空文)因:承认了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准则,废弃战争;未规定裁军内容、制裁侵略措施 评价定性:以英法美为主导的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后建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进步性:1、维持了世界的相对和平2、利于各国经济恢复发展3、成立了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政治国际组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4、体系部分承认民族自决原则,体现民族发展潮流局限:鲜明的大国强权色彩,体系内部矛盾重重,为新的世界动荡埋下隐患特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实力较量基础上相互妥协的产物(战胜国宰割战败国,战胜国VS战胜国)原因:体系内部矛盾重重(→冲突→斗争→大战)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冷战局面的形成 背景战后力量对比西欧衰落(控制世界关系权力彻底丧失)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美(债权国,

F. 需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归纳与总结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1,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世界性的战争成为可能背景:2,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原因,表现,后果)4,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的斗争.三对矛盾日益尖锐(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巴尔干成为火药桶.(原因)意 (非洲突尼斯问题) 法(普法战争后果) 1882年 (欧洲大陆霸权) 1904年1882年 德 (世界殖民霸权和海上霸权) 英 1892年 1879年 1907年奥匈 俄同盟国 协约国导火线(直接原因,借口,偶然性):1914年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比利时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时间:1914年——1918年主战场:欧洲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第一阶段:1914年 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经过:第二阶段:1915—1916年 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大陆上战役:西线的凡尔登,索姆河战役(坦克)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海上英德日德兰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 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1,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物质和精神损害2,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受到挑战(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3,促使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俄十月革命等)4,推动人类向整体化方向发展.战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国影响: 际组织---国联5,成为新技术的发展的催化剂(飞机,汽车,化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6,促使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开始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7,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及和平主义思想影响深远)1,美国的参战一战后,美国宣布中立,并向交战国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大肆渔利,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使得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日益接近.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的商船遭到重大损失1917年,两大军事集团都已精疲力尽,美国此时参战,既可轻易获胜,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战后夺取世界霸权,于是在1917年2月,美国以德国恢复无限制潜水艇为由,宣布同德断绝外交关系.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后,美国害怕俄国退出战争导致协约国失败,美国在协约国的贷款就会付诸东流.于是在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同年12月7日,美国又对奥匈宣战.美国的参战从经济,军力上大大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进一步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2,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终失败,是由于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让学生阅读课本对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进行归纳.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最终是结束了,并且是以德奥为首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的,这是应该重点讲述的内容.当然,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三点是很重要的.其一,在经济实力方面,同盟国集团处于劣势;同时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十分明显.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间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战争,特别是德奥集团一方,他们对殖民地的强取豪夺以及近乎疯狂的战争态势导致了必然的失败.同时,战争给本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人们期盼着战争的结束,渴望和平的到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最残酷的战争最终以协约国的胜利而结束.其二国际力量对比的改变不利于同盟国集团.首先是美国的参战,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民主"的美国不得不正式参战,并且加入了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而美国在当时的世界是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它的参战对同盟国,特别是德国来说无疑是沉重一击.最后,是俄国的退出.美国参战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而俄国的"二月革命"把交战国的反战运动推向高潮.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使俄国退出了战争,从而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还掀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战运动,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考虑和平问题,这也成为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推动力.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第一课 巴黎和会1.背景 (1)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2)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2,时间:1919年初——6月28日3,地点:凡尔赛宫4,参加国:27个战胜国的代表5,操纵国:美,英,法: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尔逊,法国克里蒙梭(1)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国联,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2)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力量,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维护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及海上优势.6,各国目的: 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因此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在东亚支持日本以牵制美国.(3)法国为重建欧洲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坚决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4)意大利希望落实参战时协约国的承诺,扩大领土.(5)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7,主要问题:对德和约问题(中心),中国问题(山东问题),建立国联问题8,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1)时间:1919年6月28日9,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 A重新划定德国疆界B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2)内容:C在军事上,德国要接受严格的限制D在原则上要求德国对战胜国支付大量赔款(3)性质: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1)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开始建立凡尔赛体系(2)严厉限制和削弱了战败国德国,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10,影响:(3)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4)英法获利最大(5)美国受到抑制(6)民族自决权得到一定的肯定(7)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第二课 凡尔赛体系与国联1,构成:《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和约(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2,影响: (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5)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1)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3,系内的矛盾: (2)战胜国列强之间:分赃不均:美意不满(不稳定性)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4)新的民族矛盾: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4,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A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1)背景: B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2)时间:1919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3)总部:瑞士的日内瓦(4)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5)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6)盟约原则: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5,维护工具 (7)操纵:英法.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国联 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8)解散:二战时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9)实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10)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A1924年组织缔结了和平解决争端议定书《日内瓦协定》 (11)活动:B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其有关机构或组织发挥了大量C用30年代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A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为以后联合国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经验(12)评价:B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C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战(原因)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后,在意大利政府的敦促和墨索里尼的叫嚷下,协约国又同德国的同盟国——奥,保,匈,土分别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纳伊条约》,《特里亚农条约》和《色佛尔条约》.根据这些条约,奥,匈,土,保等国的领土被分割,军备上受到限制,同时也必须付出巨大的战争赔款.1.《圣日耳曼条约》按照《圣日耳曼条约》,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独立,德奥不得合并.原来的奥国疆土将减少一半以上.将一部分地区分别割让给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三万人,海军只能保留3艘舰艇,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准拥有空军.战争赔款总额由赔款委员会决定.2.《纳伊条约》对保加利亚的《纳伊条约》:1919年11月,协约国在巴黎城郊纳伊同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伊条约》.条约将南多布罗加划归罗马尼亚;马其顿的一部分划给塞尔维亚;西色雷斯划归希腊.这样,保加利亚就失去了爱琴海的出海口.此外,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准拥有海军和空军.它的陆军被限制在2万人;赔款数额定为22.5亿金法郎,37年内付清.3.《特里亚农条约》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1920年6月,协约国在镇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以后,在凡尔赛的特里亚农宫同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条约规定,把斯洛伐克和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划归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划归塞尔维亚;特兰西瓦等归罗马尼亚.这样,匈牙利就失去了原有领土和人口的大部分.它的陆军被限制在3.5万人,战争赔款为22亿金法郎.4.《色佛尔条约》对奥斯曼帝国的《色佛尔条约》:1920年8月,协约国在巴黎近郊的色佛尔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色佛尔条约》.条约规定:奥斯曼帝国承认汉志和亚美尼亚独立;在国联"委任统治"的名义下,巴勒斯坦和伊拉克归英国,叙利亚和黎巴嫩归法国;奥斯曼帝国在欧洲部分的领土,除伊斯坦布尔外,大部分归希腊和意大利;黑海海峡交给国际共管.这样,奥斯曼帝国就失去了4/5的领土.军队人数不超过5万人,海军只准保留7艘军舰和6艘鱼雷艇,不得拥有空军和重型武器.英法继续享有治外法权,并对奥斯曼帝国实行财政监督.后来,凯末尔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爆发,在这一条约上签字的奥斯曼素丹政府被推翻.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在1923年7月,土耳其同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这个条约废除《色佛尔条约》的一些不平等条款,维护了土耳其领土的完整和统一.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对帝国主义国家安排的战后和平体系形成了一次强烈冲击.第三课 华盛顿会议(1)巴黎和会留下遗缺,亚太地区的矛盾没有真下缓和l.背景 (2)战后美日英国在亚太地区的争夺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3)为争夺霸权,美,英,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4)中国掀起2,发起国:美国3,目的:为了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平息中国反帝怒潮4,时间:1921年11月—1922年2月5,参加国: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个国家.6,操纵国:美,英,日7,主要议题:英日同盟问题,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中国问题8,内容 (1)签订国:美,英,法,日A缔约各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2)内容: 地的权利B英日同盟终止对美:拆散了英日同盟,扫除了在太平洋的称霸障碍(3)影响:对英:维持了与美日的表面关系,后英日矛盾日渐激化对日:同盟解散利益受损,但一战的获利大多承认,也获得了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1)签订国:美,英,日,法,意(2)内容:分别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对美: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抑制日本势力膨胀(3)影响:对英: 丧失了海上霸权对日: 受到抑制,但英美不得在其附近建立海军基地,实际了日本在这一区域内拥有战术上的优势总评:是第一个裁军协定,暂时缓和了大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不能制止战争(1)签订国:九国A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2)内容: 完整"B再次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3)影响:实质上"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了条件(1)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华盛顿体系(2)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9,影响 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3)日本,英等国受到抑制(4)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5)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华体系第四课 维护和平的尝试含义: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实质:帝国主义在国对世界的重新瓜分时间:1919年——1941年途径:召开国际会议,签订条约构成:1,构成:《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和约(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2,影响: (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5)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1)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3,系内的矛盾: (2)战胜国列强之间:分赃不均:美意不满(不稳定性)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4)新的民族矛盾: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4,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5,维护工具——国联 1,构成:《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2,体系内的矛盾:(1)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美日,英日,美英等国的矛盾(2)列强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间的矛盾:中国与列强矛盾3,影响:(见前)调整:《洛迦诺公约》改变了德国战败国的地位瓦解原因:它在协调旧的矛盾的同时又产生新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列强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这一体系必然瓦解1,1935年起,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2,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凡尔赛和约.瓦解过程:3,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4,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吞并苏台德区.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5,1939年,德国突袭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6,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崩溃评价:此体系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及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和冲突,为国际关系的相对缓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这一体系是建立在掠夺和奴役战败国及被压迫民族的基础上,它并没有解决列强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矛盾.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必然导致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新战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因而不可能长久维持世界和平稳定背景:法国向美国提出签署双边条约,美国将它扩大为多边条约时间地点:1928年15国在巴黎签后增加到六十多个国家内容:规定了和平解决国家争端或冲突的原则1,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体现的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评价: 3,奠定了国际法中互不侵犯的原则,为和平共解决国家争端提供了法律基础4,列强借助各自的"保留条件"为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5,对侵略者更没有强大的约束力.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第一,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由国联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承认波兰独立.第二,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其中,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太平洋岛屿被日本占有.第三,军备上严格限制德国.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只保留部分海军;不准拥有空军.第四,德国要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中国山东问题的由来与解决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德国强占胶州湾.1914年秋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对德国宣战,日本侵入中国山东,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占有的权益1915年以支持袁世凯做皇帝为条件,提出"二十一条",其中包括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中国山东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日本在战争时期夺取的原来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必须由中国收回.这一合理要求,被控制这次会议的英美等国所拒绝,由此导致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代表拒签和约.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和英美反对日本独占中国而施加的压力,日本与中国在会外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件》,日本归还中国山东主权,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但日本仍保持了一些特权和很大的经济利益.日本还被迫放弃了"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这是对凡尔赛和约中关于山东问题不公正条款的修正,是中国取得的外交成果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相同点:背景: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过程:会议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充满矛盾和斗争结果: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都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中国主权;条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作用:新的国际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不同点:巴黎和会是一战的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成立了新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尔赛体系,英国和法国成为会议的胜利者;华盛顿会议遏制了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头,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成为会议的主导者和胜利者."均势"是欧洲近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在欧洲大国中,最善于运用均势原则以维护其本身利益的是英国.英国从16世纪到20世纪早期,始终把维持欧洲均势作为它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反对大国或集团控制欧洲,反对任何一个大国谋求大陆霸权.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和实质,在于使大陆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竭力巩固它在欧洲的地位,以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英国推行这一政策的主要史实有: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摧毁拿破仑时期法国在欧洲的优势地位;19世纪中期联法制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俄国,使沙皇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19世纪末20世纪初协调与法俄的关系,对付主要敌人德国;一战后反对过分削弱德国,遏制法国势力扩张.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原因 (1)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供需矛盾扩大2,具体原因: (2)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市场供需矛盾 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3)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矛盾,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直接原因)爆发标志与表现: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股价狂跌,大量股票 被抛售;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 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1,范围特别广(地区从美——世界;部门从金融——工农各部门)特点 2,持续时间特别长(1929~1933年)3,破坏性特别大 1,加深了资本主义 (1)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示威,各国的社会危机 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影响 (2)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扩大政治影响(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加紧2,加剧了世界 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局势的紧张 日趋尖锐(2)各国为尽快摆脱困境,还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1)胡佛以维护自由放任原则为前提,劳资1,美—— 双方和政府"自愿合作政策",坚决反对政各国应付危机的对策: 府出面大规模干预经济 (2)罗斯福新政,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对外进行侵略扩张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致使危机更加严重.背景 2,人民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迅速改善经济状况.3,罗斯福以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竞选宣言,赢得多数选民的支持,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目的:为了实现经济复兴,克服经济危机,根本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时间:1933~1935年为第一阶段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的全过程1935~1939年为第二阶段着重改革1939年9月二战爆发,罗斯福集中精力应对战争和国际事务.新政终止内容 "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救济——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项目主要内容作用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开始)主要措施有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中央银行)的权力;管制证券业.恢复银行信用,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调整农业政策主要措施有成立农业调查局;减耕;政府为农业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保护土壤从而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场主收入复兴工业(中心)主要措施有制订了包括工资,工时,禁止童工及保障工会谈判集体合同权利条款的行业公平竞争法规,要求工业各行业遵守;管制公用事业控制股公司;加强对通讯和海,陆,空运输的管制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加强国家对工业的计划与指导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主要措施有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工程进展署,公共工程局等机构;发放紧急救济金;推行"以工代赈";兴办筑路,市政,水利,军用设施及田纳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特点: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以保障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以前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政府是守夜人)性质: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1,局限:无法从根本上根除经济危机评价及其影响 ①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影响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最重要)1,历史原因:(1)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2)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其民族复仇情绪原因: 2,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严重,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 3,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人民,军队,资产阶级广泛的支持.1,时间:1933年初, 建立: 2,标志: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3,影响: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1)一党独裁统治(2)1934年,兴登堡总统去世,希特勒集总统,总理1,政治 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实行个人独裁.德国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3)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内外政策 2,经济: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3,军事:撕毁《凡尔赛和约》,重建了空军,扩充陆军,建造军舰4,对外关系:1933年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5,文教领域:进行严密控制,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们的思想.1,历史原因 (1)缺乏民主传统,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2)不满华盛顿体系对其的压制2,现实原因 经济危机的打击沉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原因 资源极度贫乏)阶级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统治阶级亟需建立强权政治.3,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军部法西斯分子发动了侵略,制造了一连串暗杀事件,加强了左右政局的能力.1,时间:1936年建立 2,标志: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受军部控制)

G.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答题技巧

把每一类制度、官制、科技等;沿着时间逐渐整理下来,再和外国历史对比!

H. 求高中历史选修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的知识点、

我记得考试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一战二战 繁华体系 华盛顿体系 国联与联合国 朝鲜战争 印巴战争 这本书不难

阅读全文

与历史选修战争与和平知识梳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