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博物馆学专业研究的著名博士生导师有哪些
介绍几位:
复旦大学古建园林 文物学博士生导师蔡达峰
考古学博士生导师陈淳
中国书画史博士生导师沃兴华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陆建松;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生导师、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魏坚;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新疆考古博士生导师王炳华;
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与博物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土家文化研究院院长潘守永;
厦门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吴春明
② 中外隋唐史专家
中:1、岑仲勉来【隋唐史作者源】
2、王宏治【中国官制通史,中国司法制度史隋唐部分作者】
3、孟宪实【《百家讲坛玄武门之变主讲人】
4、蒙曼【百家讲坛大隋风云系列,蒙曼说唐系列主讲人】
5、 唐长孺专著《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3 年)
6、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7、、著名敦煌学专家、隋唐史专家 刘进宝教授
8、、著名隋唐史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胡戟
外国:崔瑞的【剑桥中国史编者】
以上均为博士以上学位的资深专家。
③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怎么样
历史研究生毕业后有着较为宽阔的就业门径,既能进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也能进入各级党政机关、教育单位、新闻出版和文化事业等部门从事管理和专业工作。
从历史学研究生整体就业范围来看,毕业生的择业面不是很广。但本学科研究生毕业后有着较为宽阔的就业门径,既能进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也能进入各级党政机关、教育单位、新闻出版和文化事业等部门从事管理和专业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历史学的每一个专业都需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与长时间的专业知识的积累,该专业毕业生多数都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等文化机构或文物考古研究、博物馆等单位任职。而这些单位对应聘者的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要求还是很高的。
1、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该专业研究生去向主要为政府、企业、教学、科研等部门中负责策划、咨询、管理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近年来,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各地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出版社等。
2、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文物、考古、博物馆系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目前全国范围内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良好的就业势态。只是前些年的毕业生大都留在北京等中心城市,许多省市文博系统长期得不到相关的毕业生。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而中小城市或地区毕业生的需求始终供不应求。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集中在全国省、市、区各级文物考古研究和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各级、各系统的博物馆文化部门,国家及省市机关(公务员),全国各高校(任教),出版部门(编辑、记者)。同时,部分毕业生出国深造,部分毕业生毕业后在相关领域工作。
3、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一个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专业,具有跨文、理两大学科的特点,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由中国学者引领世界潮流,长期以来国外学者们难以企及。它是一门理论性强、宏观用途广泛的实证性学科,五十多年以来为国家建设贡献巨大,所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几年该专业就业情况都比较理想,毕业生去向以从事文职为主的企事业单位。
专业毕业后,能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也能胜任区域规划、环境保护、新闻出版、方志地名、水利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以及为政府决策部门作专题研究等。
4、 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
这三个专业的毕业生的择业面看似狭窄,但凭借该专业的人文底蕴和历史厚重感,完全可以在媒体的文案策划、企业的企划部门、图书出版界、旅游等岗位或领域闯出一番天地,而不一定限制在研究或教学领域。
主要的就业去向有:
(1) 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历史与社会学教师历史教师;
(2) 大专院校党校电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师 历史系教师
(3) 博物馆:从事历史研究,博物馆管理其他
(4) 旅游:导游主要是历史文化旅游
(5) 档案管或单位公司档案工作。
(6) 图书馆;从事图书相关工作
(7) 编辑:文字编辑
(8) 政府部门:教育局,政策研究,党史研究室,其他人文岗位 包括革命纪念馆,历史文化遗址管理保护等文化有关工作,以及地方志工作,宗教民族相关工作
(9) 各报纸新闻单位
(10) 进社会科学院系统从事专职的历史研究
5、 专门史
专门史专业的就业选择范围可能相对窄一些。但是,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专门史专业研究工作,以及中等学校历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也可在行政、经济、文化等部门从事研究和管理工作。文笔好的可从事公关文秘,行政管理等
6、 世界史
世界史专业毕业后能够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科技政策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科技管理工作以及有关咨询、宣传、编辑和出版工作;国家各类文化、宣传、出版、文博、涉外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能够在本学科做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探索和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在就业形势很严峻的今天,作为一直冷门甚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还将继续冷门的历史学类专业就业形势甚为严峻。曾经有一个很著名的历史学者说过“把历史当职业是一种悲哀!”这话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有重大意义的!但如果你仅仅把它作为你谋求功名的一种职业,那对你来说是一种悲哀,因为在历史行业出人头地的人凤毛麟角;对历史学本身也是一种悲哀,因为怀有这样的心态来研究历史的人,不会对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任何贡献。历史学是所有学科中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斗争最激烈的一门学科。所以想选择历史专业的考研学子,一定要审慎思考,充分做好思想准备,也许会减少很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煎熬的痛苦。历史学类专业重在思维的训练,如果希望有所造诣,必须深造。
④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学生住在哪
人大各院学生没有固定的住宿片区,每年根据空宿舍和翻修宿舍的情况内调整。现在基本上比较旧容的东风楼不会住人了,一般都是品园、知行这种成熟的公寓社区,如果是研究生可能会进入北校区。条件也还不错。具体分配情况可以在学校9月5日开学后咨询历史学院学生工作部门的老师
⑤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学院概况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华北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1956年正式建系,“文革”期间中断,1978年复校后重建。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何干之、尚钺、戴逸、李文海等教授曾先后主持历史系工作。1978年以来,尚钺、戴逸、李文海、王汝丰、顾学顺、赵淑慧、李世安、成崇德 、黄朴民、李小树等教授先后担任系主任,现任系主任为刘后滨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学科体系完整,特点突出,学科地位居于前列,在全国高校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在教育部公布的八十个重点学科评比中,我校历史系在全国高校历史学专业中排名第五。
我校历史学专业为一级学科点,拥有下属的全部八个二级学科,系教育部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由历史系与清史所共建),学科基础十分宽厚,发展潜力巨大。设有八个硕士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六个博士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文献学),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其中中国古代史为国家重点学科点。
历史系现有八个教研室(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与专门史、考古学),四个系属研究机构(汉唐研究中心、史学理论研究所、西欧北美研究中心、比较史学研究中心),在编教师34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8人,拥有博士学位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1%。 长期以来,历史系本着“会通、经世、创新”的基本宗旨,按照“兼顾全面,突出重点,凸显特色”的发展思路进行学科建设,同时,依托教研室和系属各研究机构的人才和科研力量,不断努力拓展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领域,使历史系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实现立足教学,强化科研,发挥优势,推进学科发展,服务国家文化建设事业的总体目标。
在教学上,我系积极尝试各项教学改革,在办好国家基地班的同时,开办文史哲实验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史哲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全面的素质。在科研上,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曾有多人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奖励。与此同时,重视学科内部的协调贯通,各个二级学科之间既坚持主体,又互补配合,为多专业交融合作、均衡发展创造条件。
历史系注重学术交流活动,先后派出多人出国从事进修、研究、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并邀请外国专家与港台专家来系讲学,与海外多家学术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历史系还积极参加和承办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1999年以来即先后成功举办了“纪念尚钺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 2002);举办“中西历史比较学术论坛”和“英国史学术研讨会” (2003);举办“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 (2004)。
历史学院重视与国际著名高校的合作交流,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韩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学术团体及著名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⑥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专业怎么样
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学专业还是很不错的,有两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属于国内一流水平的
⑦ 有没有在北京的历史学相关教授或讲师或者有授课经验的
鲍鹏山: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王晓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 高日晖:文学博士、大连大学副教授 胡金兆: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北京市文联退休编审 喻大华: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王树增:国家一级作家、大校军衔 段怀清:浙江大学副教授 王新陆: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 周汝昌: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莫砺锋: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邱紫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蒙 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康 尔: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 周文顺:郑州大学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乔 良:现任空军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空军少将,中国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 张望朝:现为中共黑龙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 陈毅明:现任厦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李 蕾:海南师范学院中青年学术骨干。博士、教授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赵英健:河北遵化市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副主任 孟宪实: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国学院副教授 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于 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隋丽娟: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立群: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徐放鸣:现任徐州师范大学美学教授 易中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江汉大学、武汉大学名誉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家讲坛最‘热’的教授,有‘学术超男’之称。 孙丹林:锦州市楹联学会会长 ,渤海大学特聘教授 高有鹏: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李昌集:现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康 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赵 林: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 韩秀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葛剑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刘扬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曾国平:重庆大学贸易及法律学院院长 叶广芩: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方尔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纪连海:北师大二附中高级历史教师 李敬一: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赵世民:中央音乐学院教师 淳 子:上海东方电台谈话节目主持人,女作家 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知名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姚淦铭: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 刘心武:当代作家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马 骏:法学博士、国防大学教授 戴锦华:北京大学教授 张少泉: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周思源:现任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 马瑞芳:山东大学教授,学者,作家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 曾仕强: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姜安: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 傅佩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张 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副研究员 孙 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梅铮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员 王启涛: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李炜光: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 袁腾飞: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历史教研员、北京市高级教师 赵晓岚:文学博士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江 英:教授,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正师职, 大校军衔 郦 波: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副教授 翁思再: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文汇新民报业高级记者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从事医学工作20年 吕立新:书画鉴定专家 董平: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商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于涛: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主任、博士 吴桐祯: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特级教师
⑧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几年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的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华北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在此基础上专,又根据历史教学与科研属的迫切需要,成立了世界历史教研室,上述两大教研室直属校部管理,负责全校的历史教学工作,并且展开科研活动。1956年,历史系正式成立。在文革时期,学校一度解散,历史系亦随之合并转入其他高校相关院系。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历史系得以重建。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组建人文学院,包括中文、历史、哲学三个系以及清史研究所。2005年,历史系与清史研究所合并组建历史学院。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科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学者在此辛勤耕耘过,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何干之、尚钺、戴逸、李文海等教授曾先后主持历史系工作。目前,历史系共有专任教师33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1人,讲师10人研究梯队结构合理,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的教学与研究班子。现在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科已经成为国内史学界一个重要的学术中心,在全国高校历史学科中拥有较大的学术影响。来源:《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年第02期 作者:许海云;
⑨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科研成果
· 许海云译:《时间的坐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2014/2/23 · 刘后滨主编:《唐代政治文明》2014/2/23 · 王静:《中古都城建城传说与政治文化》2014/2/23 · 李梅田译著:《六朝文明》2014/2/23 · 张忠炜:《秦汉律令法系研究初编》2014/2/23 · 赵珍:《资源、环境与国家权力——清代围场研究》2014/2/23 · 王晓琨:《阴山岩画研究》2014/2/23 · 李梅田:《魏晋北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2014/2/23 · 赵秀荣:《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近现代西方相关思想研究》2014/2/23 · 吕学明主编:《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文物精华》2014/2/23 · 刘后滨主编:《日常秩序中的汉唐政治与社会》2014/2/23 · 刘后滨主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经典文选》2014/2/23 · 包伟民主编:《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2014/2/23 · 吕学明等编著:《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2014/2/23 · 韩树峰:《汉魏法律与社会》2014/2/23 · 杨雨青:《美援为何无效?——战时中国经济危机与中美应对之策》2014/2/23 · 刘文远:《清代水利借项研究》2014/2/23 · 徐浩:《西方史学史》2014/2/23 · 徐兆仁:《儒佛道修持实践与核心思想探源》2014/2/23 · 牛贯杰:《曾国藩》2014/2/23 ·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2014/2/23 · 刘后滨、李晓菊主编:《资治通鉴二十讲》2014/2/22 · 吕学明:《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铜刀研究》2014/2/21 · 马利清编:《考古学概论》2014/2/21 · 马克锋:《国学与现代学术》2014/2/21 · 张瑞龙、黄一农:《天理教起义与闰八月不祥之说析探》2014/2/21 · 徐兆仁:《功力、视野、理论——当代历史研究学术创新之本》2014/2/21 · 包伟民:《唐代市制再议》2014/2/21 · 赵珍:《清嘉道以来伯都讷围场土地资源再分配》2014/2/21 · 何黎萍:《二十世纪初苏俄妇女解放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2014/2/21 · 韩树峰:《汉唐户主资格的变迁》2014/2/21 · 刘后滨:《唐宋间三省在政务运行中角色与地位的演变》2014/2/21 · 王大庆:《从奥林匹亚赛会看古希腊人的平等观念》2014/2/21 · 郭双林:《沉默也是一种言说——论梁启超笔下的严复》2014/2/21 · 赵珍:《光绪时期盛京围场捕牲定制的困境》2014/2/21 · 马克锋:《“打孔家店”与“打倒孔家店”辨析》2014/2/21 · 刘后滨:《“正名”与“正实”——元丰改制与宋人的的三省制理念》2014/2/21 · 徐兆仁:《历史意识的内涵、价值与形成途径》2014/2/21 · 牛润珍:《西高穴大墓是否为曹操墓?——高陵地望、朝向与墓葬类型之推证》2014/2/21 · 侯深:《<乡村里的推土机>与环境史研究的新视角》2014/2/21 · 马克锋:《近五年第来中国近代史研究述评》2014/2/17 · 2000年以来历史系教师著作要目 2014/1/8 · 孟广林:《“回归”或突破——英、美史学家有关中世纪英国宪政史研究的新动向》2014/2/17
⑩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机构设置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世界近现代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历史文献学
专门史 汉唐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汉唐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学科相关教师组成的学术机构。本中心的研究方向以郑昌淦和沙知等前辈学者的研究积累为前提,已经建设起了比较合理的学术团队,团队成员包括王子今、黄朴民、孙家洲、李小树、华林甫、刘后滨、孟宪实、韩树峰、李晓菊、李全德、皮庆生、刘新光、王静、杨梅、毕波、张忠炜、张耐冬、曹刚华、丁超等人。沙知、田余庆、吴荣增、吴宗国等担任本中心的学术顾问,孙家洲、刘后滨兼任中心主任。
唐宋史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唐宋史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学科相关教师组成的学术机构。本中心的学术团队成员包括包伟民、华林甫、刘后滨、孟宪实、李晓菊、李全德、皮庆生、刘新光、王静、杨梅、毕波、张耐冬、曹刚华、丁超等人。沙知、吴宗国、田浩(Hoyt C. Tillman)等担任本中心的学术顾问,包伟民任中心主任。本中心研究的主要课题有:宋代东南村落世界(中国人民大学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包伟民主持)、《天圣令》与唐代政务运行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刘后滨)、唐代史料编年(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学者计划支持项目,孟宪实主持)等。
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魏坚教授任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考古与中亚考古及中西北文化交流。现有专职研究人员6名,兼职研究员4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4名,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1名。
史学理论研究中心
比较史学研究中心
西欧北美研究中心
生态史研究中心
清史研究所
21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领导董必武同志提议,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开始筹备清史编纂工作,在成立清史编纂委员会同时,决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清史研究所。1972年,为落实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经北京市委批准,成立清史研究小组。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其基础上正式成立清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成立以后,始终以清史研究、培养清史专门人才和纂修《清史》为工作中心,为新中国历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是教育部历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承担了“211工程‘九五’、‘十五’规划清史子项目”。拥有六个博士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和六个硕士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1989年,中国古代史专业被国家教委定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1999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现为国家历史学一级学科点所在单位。2007年,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经过严格评选,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在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中,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在人员管理上推行择优上岗的竞争机制,由基地负责人与研究人员签定聘任合同,定期评估,逐步建立起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