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初1历史下册第二课知识点总结

初1历史下册第二课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21-03-08 20:34:03

1.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课简洁点的重点或知识点

第2课来 走向全盛的唐朝
一、女皇自武则天
1.称帝:690年,改国号为周。
2.措施:(1)打击唐朝皇室和其他贵族集团,多方招揽人才,提拔姚崇、宋璟。
(2)亲自组织编写农书,颁行全国,指导农业生产。
(3)鼓励兴修水利、栽桑养蚕。
(4)允许关中等地的无业人口迁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去。
(5)减免赋税和徭役。
(6)把土地开垦、粮食生产情况作为考查地方官员的重要依据。
3.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二、开元盛世:开创者—唐玄宗李隆基
1.措施:(1)任用贤能,亲自考核县令。
(2)发展生产,鼓励开荒,兴修水利,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
(3)废除武则天时期的酷刑苛法。
(4)倡导节俭。
2.结果:唐朝经济文化又有新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2. 七年级历史下册人教版一二单元知识框架

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三个知识点:
1. 元谋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以及发现的历史意义
2. 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
3. 山顶洞人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地点
云南省元谋县
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年代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
距今约3万年

意义/特征
揭开我国人类历史的新篇,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
使用打制石器
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用火
使用天然火
人工取火

组织
群居生活
氏族生活

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三个知识点:
1.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存年代、生活地点、生产工具、作物以及生活状况。
2.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存年代、生活地点、生产工具、作物以及生活状况,尤其是半坡人的彩陶艺术更是中华民族的古老艺术的瑰宝。
3. 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距今年代:约7000年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所处位置:长江流域
使用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种植作物:水稻
房屋建筑:干栏式
距今年代:约5000年
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所处位置:黄河流域
使用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种植作物:粟
房屋建筑:半地穴式
淘气制作:彩陶
距今年代:约四五千年
大汶口原始居民

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所处位置:黄河流域
社会生产:农耕、制陶
生活状况: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第三课 华夏之祖
三个知识点:
1. 涿鹿之战——炎黄战蚩尤
2. “人文初祖”——黄帝
3. 尧、舜、禹的“禅让”

知识点一: 炎黄战蚩尤
1.炎帝、黄帝、蚩尤: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黄帝和炎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炎帝即传说中教人农耕的神农氏,而蚩尤则是东方九黎族的首领,传说他以铜做兵器,勇猛异常。
2.涿鹿之战:传说蚩尤率军队入侵炎帝部落,炎帝向黄帝求救。黄帝立即出兵讨伐蚩尤,最终蚩尤被擒杀,战败的余部因而远去。
3.华夏族的形成:涿鹿之战后,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结成了部落联盟,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华夏族。
知识点二: 黄帝——“人文初祖”
1.黄帝的贡献:黄帝是我国古代传说中最早的一位宗祖,华夏族形成以后公认他为全族的始祖。相传他会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等等。
2.地位: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这反映出后人对黄帝的尊敬,对黄帝所做贡献的认可。
知识点三:尧舜禹的“禅让”
1.尧舜禹的传说: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他们都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的爱戴。
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
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禹:治水有功,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
2.“禅让”:是中国远古社会首领推举和继承的一种方法,是原始社会时期部落联盟内部实行的一种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也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商、西周被称为“上古三代”,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朝代。
建立者及都城:禹建立,定都阳城。
夏朝的兴亡

家天下: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巩固统治:建立一套国家机制
灭亡:夏桀(jie)实行暴政,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灭亡。
商朝的兴亡

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盘庚迁殷: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商朝日益强盛。
灭亡:商纣无道,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商朝灭亡。
建立时间、人物、都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镐京
西周的灭亡

分封制:目的、内容、作用
等级制:从周王到奴隶形成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
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知识点一: 夏朝的兴衰
⒈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定都阳城)
⑴禹在位时,他的儿子启已有强大的势力。禹死后,其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指帝王世代沿袭的制度),“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⑵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⒉夏朝的统治
⑴夏朝的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陕西南部一带,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
⑵夏朝修筑了城堡、宫殿,建立了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并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⒊夏桀暴政导致夏朝灭亡
桀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许多豪华的宫殿,无休止地惩罚百姓,压迫他们服劳役。贫民、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被商朝灭亡。夏朝共经历了四百多年。
知识点二: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⒈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⑴背景:①夏桀实行暴政,贫民和奴隶不断发动反抗斗争。②商国逐渐强大起来,商的国君团结周围的小国和部落,乘桀失去民心,起兵功夏。
⑵商朝的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夏桀,灭亡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
⒉商朝的强盛
⑴汤是商朝的第一代国王,也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他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汤统治时期,商朝越来越强盛。
⑵汤死后,尽力了多带君主的治理,尤其在盘庚以后,商朝的势力不断扩大,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⒊盘庚迁殷
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都城才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叫殷朝。
⒋商朝灭亡
⑴商纣暴政。纣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和夏桀一样,也是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
⑵牧野之战。商朝后期,周武王见商朝的政治腐败,内部混乱,便联合西方和南方的小国、部落进攻商纣。公元前1046年,双方在牧野大战。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
知识点三: 西周的分封制
⒈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⒉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⒊作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⒋西周灭亡:西周后期,政局混乱,终于发生了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比较夏、商、西周的兴亡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最后一个国王
灭亡时间
重大事件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

阳城

约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

亳、殷

公元前1046年
盘庚迁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镐京
周幽王
公元前771年
实行分封制、形成等级制、发生国人暴动

夏、商、西周更替大事年表
约公元前2070年
夏朝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
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公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
西周灭亡

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青铜器的出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
夏朝种类逐渐增多
商朝是灿烂时期
青铜艺术的高度发展 西周种类更加丰富
灿烂的青铜文明

司母戊鼎(商朝)
代表作品 四羊方尊(商朝)
三星堆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西周的灿烂青铜文明
奴隶的地位低下,命运悲惨

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东迁至洛,历史上称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时间: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等
春秋时期

齐桓公称霸:任用管仲改革,国富兵强,打着“尊王攘夷”口号,成为春
秋时期第一霸主
晋楚争霸:城濮之战,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楚军打败晋军,楚庄
王成为霸主
战国时期

时间: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影响

消极影响:长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积极影响:诸侯逐渐减少,促进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知识点一: 春秋争霸(你知道:葵丘会盟、退避三舍吗?)
⒈春秋争霸的背景
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⒉初秋争霸的目的: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
各诸侯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⒊著名的霸主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等。
⒋齐桓公称霸
⑴称霸原因:第一,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国富兵强。
第二,讲究争霸的政策和策略,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扩充疆界。
第三,齐国地理位置优越,盛产鱼盐,经济富庶,为争霸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⑵齐桓公霸主地位确立的标志: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正式承认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⒌晋文公称霸
⑴晋国地处黄河中下游,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中原的一个大国。
⑵晋文公曾经长年在外流亡,比较了解民间疾苦。做国君以后,注重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确立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
⑶晋楚城濮之战:那时,南方的楚国势力已发展到黄河流域,和晋国展开了争霸战争,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展开大战。战役开始时,楚国势力强大,咄咄逼人。晋军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打败了楚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晋文公一跃成为中原霸主。城濮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⒍楚庄王称霸
城濮之战后,楚国不甘失败。楚庄王继位后,采取措施,稳定政局,发展生产,为北上争霸奠定了基础。后来楚军打败了晋军,饮马黄河,建立霸业。
⒎诸侯争霸的影响
⑴消极影响:长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⑵积极影响:在争霸过程中,诸侯逐渐减少,促进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知识点二: 战国七雄(你知道:三家分晋、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吗?)
⒈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
经过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只剩下齐、楚、晋、燕、秦等几个重要的大诸侯国。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
⒉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⒊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更为频繁,小国逐步被大国兼并,大国与大国之间为了各自利益,也进行明争暗斗。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就是这一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
⒋秦国崛起
经过长平之战,秦国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加,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第七课 大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
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社会经济

铁农具的使用
牛耕的推广
修建时期
修建人
位置
功能
地位
意义
背景
时间
商鞅变法 内容
作用
意义
各国变法: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产生,封建社会形成
知识点一: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⑴铁农具的使用: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农具适用范围扩大。
⑵牛耕的推广:我国至迟在春秋末期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⑶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对农业的影响: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
⑷人类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情况
主要使用时期
制作材料
代表性生产工具
优点与缺点

原始社会
木、石、骨、蚌
耒耜、蚌镰等
廉价;硬度不够,不耐用

夏、商、西周
青铜
青铜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铜珍贵,质地软

春秋战国及以后

耙、镰、锸、锄、铲等
铁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

⑸生产关系的变革:奴隶主与奴隶变为地主与农民
铁农具出现后,奴隶主驱赶奴隶大量开垦荒地,增加财富。在努力制度下,努力毫无人身自由,生产积极性不高。于是一部分开明的奴隶主尝试着改变剥削方式,他们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劳动者,每年收获的时候向劳动者收取大部分收获物作为地租。劳动者可留一小部分收获物供自己支配。在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下,劳动者不再称奴隶而称农民,这些开明的奴隶主也就成为新兴的地主。这样,个体生产就取代了大规模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知识点二: 著名的都江堰
⒈修建原因
战国时期,岷江上游山谷高深,水流湍急,一到成都平原,流速突然减缓,所夹带的泥沙石子随 即沉积下来,淤塞河道。每年夏季秋季水势骤涨,常常泛滥成灾。雨季过后,又会出现干旱。为了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决定修建都江堰。
⒉都江堰的修建(地点、修建时间、修建人、地位、功能)
都江堰位于岷江中游,由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是闻名世界的防洪工程。
⒊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原理
⑴结构组成:都江堰由“都江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江中修筑的“都江鱼嘴”,使江水从两边分流。内江用于灌溉,外江供分流。在玉垒山开凿人工通道“宝瓶口”,把内江的水引入支流进行灌溉农田。
⑵运作原理:“深淘滩,低作堰”。淘挖内江时,截断流入内江的水,使它通过低堰全部流入外江。然后以相同的方法把水拦入内江而淘挖外江。为确保内江灌溉区的安全,是成都平原免于水患之害,修建飞沙堰,以供洪水期内江的水从堰顶溢入外江之用,因此堰不可修得太高。
⒋都江堰的意义
都江堰消除了泯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知识点三:商鞅变法
⒈商鞅变法的背景
⑴战国时期,由于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了封建地主和农民。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
⑵诸侯争霸过程中,秦国还比较落后,迫于现实压力,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图强。
⒉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意义等
时间
公元前356年开始(秦孝公时期)

目的
富国强兵

指导思想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法家思想)

内容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根据军工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工的旧贵族的特权。4.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遣官吏治理。

性质
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

意义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时期最富强的封建制国家。

⒊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商鞅变法上有国君支持,下有百姓拥护,加上商鞅本人的决心,改革的措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获得极大成功。
⒋各国变法的影响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定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3. 七年级下历史第二课知识点

第二课 知识点一:唐朝的建立
1.(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陷于瓦解。(2)灭亡情况: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知识点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傜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2.(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1)经济: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2)政治: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3)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表现: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段大事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两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
知识点三:女皇武则天
1.(从皇后到皇帝)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他本是唐高宗的太后,逐渐掌握实权,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3.(武则天统治的影响)武则天统治时,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 七年级下册历史1-----4的知识点总结!急需!

第一课 知识点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他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
知识点二: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了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大运河的概况)大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场2000多千米。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第二课 知识点一:唐朝的建立
1.(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陷于瓦解。(2)灭亡情况: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知识点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傜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2.(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1)经济: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2)政治: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3)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表现: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段大事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两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
知识点三:女皇武则天
1.(从皇后到皇帝)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他本是唐高宗的太后,逐渐掌握实权,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3.(武则天统治的影响)武则天统治时,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三课 知识点一:开元之治
1.(唐玄宗的改革措施)(1)唐玄宗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2)唐玄宗尤其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3)开元初年,唐玄宗还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
2.(“开元之治”)唐玄宗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知识点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1)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唐太宗时期,在农业方面共修建了四十多出水利工程。(2)农耕技术的发展。农耕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一年两熟耕作已经出现。(3)蔬菜新品种的传入。如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4)茶叶的种植。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5)农业工具的改进。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制造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6)那时人们积极抗旱,治理蝗灾,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了。
2.(手工业方面)(1)丝织业:丝制品的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高超。(2)陶瓷业: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刑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3.(商业方面)(1)唐朝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2)长安街: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长安城里人口上百万,还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人。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做国际性的大城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知识点三:唐朝的衰亡
1.(唐朝日趋衰亡的原因)(1)唐玄宗统治后期,渐渐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2)唐玄宗还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导致以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安史之乱”。(3)公元9世纪后期,爆发了唐末农民大起义。
2.(唐朝衰亡)公元9世纪后期,唐朝瓦解。907年,唐朝灭亡。

第四课 知识点一:科举制的诞生
1.(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2.(科技制度在隋朝创立的过程)(1)为改变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荐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科举制度的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知识点二:科举制的完善
1. 唐朝科举制逐步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2.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知识点三:科举制的影响
(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使处于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2)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以上都是本人自己打的,希望能采纳,谢谢!

5. 初一历史1,2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远古居民的三个代表图:
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元谋人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云南省元谋县
北京人 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 北京西南周口店
山顶洞人 距今约一万八千年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图:
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用火 观念 社会组织
北京人 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粗糙的石器 使用天然火 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 距今约一万八千年 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人工取火
懂得爱美死后埋葬 按血缘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
原始人类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生产活动 生产工具 住房 用具 穿着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约七千年 长江流域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 种植水稻,饲养猪狗牛羊
骨制耒耜,已使用磨制石器 干栏式房屋 制造陶器 学会纺织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约五六千年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 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渔猎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半地穴式房屋
第3课 华夏之祖
一、为什么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1、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2、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禅让制
尧、舜、禹时期,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亡国之君
夏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阳城 禹 桀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几次迁都,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 汤 纣
周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镐京 周武王 周幽王
东周 公元前770年 洛邑 周平王

6. 初二历史下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结构图。

【主题结构综述】
从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至公元世纪,是世界古代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在漫长的史前社会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被阶级社会所取代。距今五六千年前,在亚非的大河流域、欧洲的希腊和罗马相继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出现了国家,进入了奴隶社会。在奴隶制度衰落和崩溃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得以发展和确立,社会经济和文化缓慢地向前发展。
在世界古代史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古代文明为近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形成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人类文明出现到15世纪,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的接触和交流逐渐加强,而美洲和大洋洲则与亚洲、非洲和欧洲处于基本隔绝的状态。
【基础知识识记】
第一单元
1、人类的形成和最初的人类社会
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其中“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三大主要人种:黄种、白种和黑种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出现氏族。
2、亚非古代大河流域文明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
3、西方古典文明之源
雅典城邦的繁荣: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时,雅典达到全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罗马共和国的兴亡:罗马共和国通过三次布匿战争打败地中海西部的迦太基,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前27年,屋大维独揽国家大权,罗马进入帝国时代。罗马帝国前后约500年(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年),与同时期的中国秦朝和西汉一样,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第二单元
1、大化改新:前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大化改新,成为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六世纪末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并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至632年他去逝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3、西欧封建社会: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的查理马特宫相实行改革,对贵族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罗马教廷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地主,也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4、西欧城市的再兴:10世纪始,西欧出现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法国琅城市民城市自治权的斗争最典型。
5、拜占庭帝国灭亡:15世纪末,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占领,延续千年之久的拜占廷灭亡。
第三单元
1、希波战争:指的是前五世纪时,波斯帝国发动的三次出征希腊的战争,以希腊取得胜利告终。
2、亚历山大大帝东征: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出兵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3、罗马帝国的扩张:经过多次侵略战争,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疆域达到最大规模。
4、“阿拉伯数字”:印度人发明的计数法,阿拉伯人改造之,并将其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5、马可·波罗:13世纪意大利人。在中国生活游历17年。《马可·波罗行记》记述其东方经历和见闻,在欧洲广为流传。
【能力情感价值】
1、国际意识和世界主义精神:世界上的文明虽然各具特色,但作为创造文明的人,却具有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一个人首先应该爱他的祖国,但这种爱国情感应该有一定的前提,那就是它必须建立在人类的和平与友好等共同的利益基础之上。倘若背离了这个基础和前提,那么这种爱国情感就会变成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日本人和德国人的狂热情绪。
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一种极不健康的民族情感,是对人类和平的威胁,甚至是人类的公害。而国际意识和世界主义精神是一个现代文明民族和个人所应该具有的观念和意识,是一个现代人所应该具有的高尚修养。
2、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拜占庭帝国为恢复过去罗马帝国,穷兵黩武,四处征讨,造成国库空虚、财尽民穷,此后,日益衰落下来;再有就是在它辉煌的时候,它在卓越中洋洋自得,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封闭保守。
(2)启示: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今天,这种启示对我们尤为重要。
3、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物质财富的互通有无、精神文化的交汇更新及由此而带来的人们在生活质量上的提高与内容上的丰富。同时,这种交往活动也确实对人类整体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积极影响。所以,我们要坚持和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流,力避冲突,为世界大团结而努力奋斗。
【总体结构综述】
14-16世纪,欧洲出现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渐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此,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近代社会。16-18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掀起了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先后冲破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宗主国的控制,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治统治。
【基础知识识记】
文艺复兴运动 14-16世纪欧洲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和思想家发掘和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掀起了一次思想文化运动,称为“文艺复兴”。为以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迅速发展奠定了理论上、价值上和道德上的基础。
但丁和《神曲》 但丁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他著有长诗《神曲》。
达·芬奇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多才多艺,代表作品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被恩格斯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他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三杰”。
莎士比亚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巨匠,被认为是古往今来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新航路的开辟 15世纪开始,追求财富的欧洲人梦想去东方发财,开始了一系列的海外探险活动,开辟往东方的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证明了地圆学说,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但是,它也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掠夺的道路,将世界带入资本主义发展时代。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1492年,哥伦布率船队从西班牙向西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年爆发了反抗斯图亚特王朝的资产阶级革命。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克伦威尔实行独裁统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最终确立了英国资产阶级专政统治,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权利法案》 1689年,为了限制王权,英国国会制定了《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明确的制约。由此形成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美国独立战争 1775年-1783年北美13个殖民地人民进行了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战争。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打碎了英国殖民统治的桎梏,实现了北美殖民地政治上的独立,大大解放了北美殖民地的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独立宣言》 1776年在北美第二届大陆会议上通过,它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1787年美国宪法 1787年制定,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华盛顿当选为美国首任总统。
法国大革命 1789年7月14日,愤怒的巴黎人民攻陷了巴士底狱,这一事件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极大影响。
《人权宣言》 1789年颁布。它宣称人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些原则在反封建斗争中起着巨大的号召作用,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2年法国废除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罗伯斯庇尔等人掌握了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打退了外国军队的进攻,平息了国内叛乱,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拿破仑·波拿巴 法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1769~1921)。拿破仑1799年11月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掌握政权后,为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颁布了《法典》,还展开大规模对外战争。1812年拿破仑对俄战争失败,帝国开始崩溃。经历了莱比锡战役的失败后,1814年拿破仑退位,法国封建王朝复辟。
【能力情感价值】
⑴通过对文艺复兴及主要人文学家的了解,知道人性的张扬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从他们的作品中体会世界文明的伟大成就,培养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⑵了解欧洲航海家的探险历程,认识开辟新航路需要必要的知识、技术条件,更需要勇气、决心及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习哥伦布敢于打破陈规,坚持向西航行,从而发现新大陆的创新精神。
⑶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长期性和曲折性的了解,懂得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信心、勇气和力量。懂得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不可抗拒的必然规律,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的进步。懂得任何个人、阶级和政党必须为推动社会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⑷通过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认识落后地区、民族的人民,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不懈,就能最终战胜强大的敌人,赢得民族和国家的新生。华盛顿是美国的开国元勋和政治家,他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并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⑸通过对《人权宣言》基本内容的学习,理解人权的本质,培养尊重人权、维护人权的意识。
⑹认识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双重性质:拿破仑对外战争既有反干涉、反侵略的正义一面,同时又具有侵略、掠夺的非正义一面,与英国的争夺还具有争霸战争的性质。
【总体结构综述】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落后的亚非拉地区大肆殖民扩张。在先进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面前、在强大的殖民者面前,亚非拉人民同他们进行了殊死较量。印度民族大起义、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就是他们发出的怒吼。
【基础知识识记】
三角贸易 殖民者首先从欧洲带着廉价工业品到非洲掠夺黑人,然后横渡大西洋降他们运到美洲充当奴隶,再带着换取的金银回到欧洲。三角贸易给欧洲殖民者带来了巨额的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使非洲丧失了大量的劳动力。
“日不落帝国” 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在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强国。号称“日不落帝国”。17世纪开始在印度进行殖民活动,建立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殖民侵略。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对印度发动侵略战争,逐步蚕食印度的土地,掠夺当地的财富。克莱武率领军队侵占了孟加拉,将当地洗劫一空。英国利用在殖民地掠夺的财富,发展国内工业生,英国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8~19世纪,受美国和法国革命影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拉美地区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玻利瓦尔是运动中的杰出英雄人物。1816年以后的十年间,玻利瓦尔率军英勇作战,横扫南美大陆的西班牙军队,被誉为“南美解放者”。葡属殖民地巴西在独立运动影响下也宣布独立。到19世纪30年代,除了古巴外,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结束。拉美独立运动取得胜利。
印度民族大起义 1857~1859年,印度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族大起义。起义席卷了印度中心地区的许多地方,许多封建王公也参加了起义,成为起义军领袖。章西女王是其中杰出的女英雄。她率领义军奋力抗击英军,最后壮烈牺牲、印度民族大起义,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能力情感价值】
⑴通过“三角贸易”的学习,了解贩卖黑奴获得巨额利润是殖民者获得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认识殖民主义的罪恶。了解英国殖民扩张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的本质。
⑵体会玻利瓦尔领导殖民地国家和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精神。了解印度人民反抗英军的斗争历程,叙述章西女王的应用事迹,体会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初步形成历史正义感和热爱和平的观念。
【总体结构综述】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19世纪中期,美国通过南北战争,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巩固了统治;俄国和日本各自通过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创造了条件。
【基础知识识记】
美国南北战争 美国独立后,北方资本主义经济与南方种植园经济矛盾重重。1861年,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当选美国总统,成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线。4月,南北战争爆发。战争初期,南方准备充足,北方节节失利。1862年 ,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调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革命积极性,扭转了战局。1865年,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通过这次战争,美国消灭了奴隶制,维护了统一,形成统一市场,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但是种族歧视现象仍然存在。
林肯 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1809~1865)。他领导了美国人民进行了一场维护进步和统一的正义战争,平定了南方奴隶主的叛乱,消灭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发展。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862年美国内战中颁布。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黑人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广大黑人欢庆解放,踊跃参军。北方军队得到雄厚的兵源,为胜利提供了保证。
《宅地法》 美国政府于1862年颁布,规定凡连续耕种国有土地5年的农户,只需缴纳规定的证件费,即可获得160英亩国有土地的所有权。该法案使大批贫苦百姓获得土地,从而加速了美国西部开发的进程。同时激发了人民的革命热情,使南北战争中的北方很快扭转战局,获得最终胜利。
俄国1861年改革 19世纪中期,由于农奴制的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社会危机严重,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于1861年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农奴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可以向政府购买“份地”,这实际上是对农奴的剥削。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留下大量封建残余。但是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从1868年起在日本明治年间发生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这次改革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日本历史的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亚洲和平构成严重威胁。
【能力情感价值】
⑴通过对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原因和它在美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认识,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基本观点,初步形成历史进步意识。
⑵通过林肯的认识和了解,学习他个人奋斗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⑶认识到1861年改革是沙皇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它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次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⑷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认识到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做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使国家变得更为和谐有力。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中考试题解析】
例 [2005年湖北黄石中考题] “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却期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变成一种东西,或者全部变成另一种东西。 ——林肯1858年的一次演说
请回答:①材料中“一半奴役一半自由”分别是指什么?
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内战的必然性。
③美国内战以北方胜利告终,它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解析:①美国独立战争后,南方和北方都迅速发展起来。南方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北方是资本主义经济。南方使用大量奴隶劳动,北方则是自由雇佣工人。南北双方围绕奴隶制存废的问题,矛盾不断升级。林肯所说的“一半奴役,一半自由”就是指当时的这种情况。
②战前,南北双方的矛盾已经很尖锐:北方需要在南方销售他们所生产的工业品,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而南方则主要从英国输入工业品;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需要南方为它提供工业原料,希望南方成为它的原料产地,而南方宁愿将棉花等工业原料输往英国以换回其所需要的廉价工业品;因为南方需要向欧洲输出原料,从欧洲输入廉价工业品,所以他们希望降低关税。而北方从保护本国工商业发展角度出发,希望提高关税;南方使用奴隶劳动,将大量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北方发展资本主义工业,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随着“西进运动”,美国领土不断扩大,南北双方为了新州里奴隶制度是否合法的问题争执不下,使得本已尖锐的南北矛盾更加激化。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当选总统,南方认为自身利益无法保障,蓄谋叛乱。美国面临分裂的危险,战争不可避免。
③美国内战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废除了奴隶制,维护国家统一,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克服了分裂危机,避免了遭到外国侵略,重新沦为殖民地的危险,为日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奠定了基础。

7. 初一下历史第二课知识点

第二课 知识点一:唐朝的建立
1.(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陷于瓦解。(2)灭亡情况: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知识点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傜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2.(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1)经济: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2)政治: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3)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表现: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段大事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两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
知识点三:女皇武则天
1.(从皇后到皇帝)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他本是唐高宗的太后,逐渐掌握实权,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3.(武则天统治的影响)武则天统治时,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1.阅读下列材料: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乾元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刚平定,就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说:“若是这座宫殿修成,您和桀、纣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纳了张玄素的意见,罢修乾元殿。
请回答:
(1)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目的是什么?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新的真理往往使人感到不舒服,尤其对当权者来说更是如此。——乔•赫伯特

2.读右图,请回答:
(1)此人是谁?她在晚年称帝,改国号为什么?
(2)她当政期间,采取了哪些政策?取得了什么效果?
(3)人们称她的统治为什么?
3唐及以前学习的汉朝为何会出现盛世局面?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官吏规定了比较严格的考核和奖惩制度,即使是皇帝宠臣犯法也不庇护,他还重视地方官的人选。”因此,在他的统治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材料二:“自杨贵妃入宫后,便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不理政事,挥霍无度。……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7.00人,贵妃三姊妹每年的脂粉钱就上百万。贵族外戚风行向皇帝进食,有时一次送几千盘,一盘的价值抵得过中等人家的资产。”
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的是谁统治时期的情况?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不同做法对当时各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同一个人前后会有两种不同的做法?请你结合所学的知识谈一点想法。
9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太宗至唐玄宗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9.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唐朝时,由于应举者多,录取名额少,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年轻,被看作“少进士”,终身不第的居大多数。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形象地刻画出进士登第的难度。
材料二:唐太宗常到国子学、太学视察,关心学校教学。在他支持下,增筑校舍1200间,增加生员至326.0人。于是, 国学之内八千余人, “国学之盛,近古未有”,长安由此成了国内教育中心和文化传播基地。
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科举制度对封建统治者有什么作用?
(2)通过材料二可以知道,唐太宗是如何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的?
(3)你认为唐太宗的做法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有哪些弊端应该克服?
10.科举制的影响有哪些?

8. 初一历史下册的知识点总结,谁能回答我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 ②发展生产 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2、开凿的目的:①游玩江都; ②加强南北交通; 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

①城市布局:

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

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②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③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

2、文成公主入吐蕃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意义?

①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

②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二、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

民族
活动地区
与唐朝的关系
今何族的祖先

吐番
西北
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回纥
西北
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维吾尔族

靺鞨
东北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车书本一家”。
满族

南诏
西南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彝族白族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对外友好往来

主要的对外友好往来城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

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1、遣唐使

2、鉴真东渡

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政治制度、文字、建筑、钱币、习俗等。

二、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三、玄奘西游

为什么唐朝与世界各国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

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和比过去发达的对外交通,给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第7、8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1、赵州桥

设计者:隋朝李春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唐长安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

2、《金刚经》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诗人
代表作
特点

李白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诗仙

杜甫
“三吏”“三别”
反映社会现实。
诗圣

白居易
《秦中吟》《新乐府》
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

四、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1、书法

书体
书法家
代表作

颜体
颜真卿
《多宝塔碑》

柳体
柳宗元
《玄秘塔碑》

2、绘画

阎立本
《步辇图》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画圣

五、艺术宝库莫高窟

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

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唐太宗参与编创的《霓裳羽衣曲》。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907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兴起

(1)契丹的生活习俗:游牧为主,唐末开始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2)契丹国的建立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

(2)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与辽的和战

(1)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2)宋真宗时,辽宋澶渊之盟: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5、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金的建立

2、金灭辽和北宋

3、南宋的建立

4、岳飞抗金

5、绍兴和议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政权
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契丹
10世纪初
辽太祖阿保机
上京

北宋
汉族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

西夏
党项
11世纪前期
李元昊
兴庆


女真
12世纪初期
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后迁到中都

南宋
汉族
1127年
宋高宗赵构
临安(今杭州)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

(2)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市舶司的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货币制度的变化(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衣:宋初崇尚节俭;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

住:茅屋、瓦房、宅第。

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2、节日:春节、元宵、端午节、中秋节。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2、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1)漕运

(2)海运

3、繁华的大都

当时元朝的首都大都成为繁荣的大都市,以大都为中心,元朝的对外往来十分频繁。

4、频繁的中外往来

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著名使者就是马可波罗。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中央:中书省、宣政院

西藏——宣政院辖地

地方:行中书省 台湾和澎湖列岛地区——澎湖巡检司。

广州——江西行省

元朝,最大的行省是岭北行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1、汉族外迁边疆

2、边疆各族迁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汉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2)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3)15世纪,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术,比中国晚约四百年。

2、指南针的应用

(1)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4)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火药的应用

(1)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3)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4)13、14世纪,火药及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二、史学成就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史学上的“两司马”

史学家
年代
著作
体例
叙事范围

司马迁
西汉
《史记》
纪传体通史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司马光
北宋
《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战国到五代

三、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

词人
代表作品
风格

婉约派
李清照

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清新自然。

豪放派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慷慨激昂,气势豪迈。

辛弃疾

4、元曲

(1)由杂剧和散曲组成。

(2)最优秀的剧作家: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5、绘画

(1)宋代绘画,突出表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中。

(2)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

(3)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

(4)赵孟頫的画,人称“神品”

6、书法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都城:应天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掌民政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司)——掌刑狱

都指挥使司(都司)——掌军政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2、特务统治

锦衣卫成立于洪武年间,由皇帝亲自主持,负责保卫皇帝安全,侦缉官员和百姓言行,不受法律约束,可直接实行缉捕。

3、八股取士

命题范围:四书五经。

答题要求: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能有个人见解。

文体:“八股文”。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难之役

4、明成祖强化君权

(1)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2)削藩政策;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1、 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人物
郑和

时间
1405—1433

次数
7次

人数
27000多人

船数
200多艘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设备
罗盘针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2、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1)戚继光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2)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

4、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年 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都城:盛京

2、 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

附表:满洲发展的历史

时间
族名
政权
建立者

唐朝
靺鞨
渤海

1115年
女真

完颜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后金
努尔哈赤

1636年
满洲

皇太极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

(1)雍正帝时设立

2、文字狱

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危害:(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

2、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

3、清朝设置台湾府(1684年)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

3、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确立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

(1)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

(2)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3)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雍正时)

二、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

1、粉碎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乾隆时期)

2、设置伊犁将军(乾隆时期)

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三、土尔扈特重返祖国

1、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河下游(明末)

2、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1771年)

四、清朝的疆域

清朝前期的疆域

巴尔喀什湖

西伯利亚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葱岭

太平洋

南海诸岛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喜马拉雅山

清政府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置伊犁将军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雅克萨之战

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清朝中央政府

确立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

设置驻藏大臣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设置台湾府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3、丝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

(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4、制瓷业中心:景德镇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著名。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闭关锁国”的影响

(1)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3)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

第21、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1、明北京城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作者
著作
价值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宋应星
《天工开物》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网络全书”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农业网络全书,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三、古典小说的高峰

年代
著作
作者
题材
价值

元末明初
《三国演义》
罗贯中
三国时期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元末明初
《水浒传》
施耐庵
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
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明朝中期
《西游记》
吴承恩
唐僧取经的故事
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清朝
《红楼梦》
曹雪芹

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四、戏剧的繁荣

1、明朝后期最负成名的戏剧家:汤显祖,其代表作为《牡丹亭》。

2、京剧的形成:在徽剧、汉调的基础上,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

五、书画的成就

1、书法:

董其昌: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2、绘画

山水、花鸟画居统治地位。

徐渭:善于泼墨

“扬州八怪”

9. 高一历史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知识点

第一章 清朝晚期中国开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节 鸦片战争 (1) 战前形式(背景) 中国:危机四伏。 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萌芽缓慢发展。 军事:军备废弛。 财政:空虚。 外交:闭关锁国。 国外: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 政治:资本主义统治先后确立。 经济:工业革命相继完成。 外交:侵略扩张抢占市场。 英国走私鸦片:损害中华民族的利益。 中国禁烟:维护民族利益,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2) 战争进程 1840年,战争开始标志:英国舰队进入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战区:东南沿海。 1841年至1842年,英国侵占了广东香港岛,又攻占了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中国军民奋起反抗,涌现出众多的民族英雄,爱国将领林则徐、关天培等;广州三元里人民。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 [1]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中英《南京条约》 时间:1842年8月。 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时间:1843年。内容: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中美《望厦条约》 时间:1844年。内容:任意“巡查贸易”;“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 (4)中法《黄埔条约》 时间:1844年。内容:自由传教,修建坟地等。 [2] 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四大变化) (1)社会性质的变化: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的变化:主要矛盾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3)革命任务的变化: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4)历史结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19 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扩大国外市场、掠夺殖民地,成为列强的共同愿望。列强共同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企图借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经过:1856年秋,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共同袭击广州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了。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 《天津条约》 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后,俄、美、英、法四国于1858年先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焚烧圆明园。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1858年至1860年,沙俄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3)影响:政治上 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政府开始成为侵略者的附庸与工具。经济上 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五节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 原因:(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3)自然灾害严重。 [2] 准备:(1)组织:洪秀全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教,目的是推翻清朝的统制。(2)理论建设:理论来源 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理论著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理论特点 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3)组织发展:冯云山在广西桂平荆山区组织拜上帝会。 [3] 兴起:(1)1851年初,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2)同年秋,太平天国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了政权。(3)1853年春,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史称定都天京。 [4] 发展:(1)《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平均分配土地、关于产品的分配。意义: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2)军事全盛:北伐 虽然失败了,但它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牵制了敌人的兵力。西征: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东征:一举摧毁江南大营。战略失误:偏师北伐,孤军深入,导致北伐全军覆没。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 第六节 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 [1] 天京变乱:(1)根本原因:进去心逐渐减退,腐朽的思想日益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2)后果: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3)重建领导核心:洪秀全任用陈玉成、李秀成担任军事指挥,又任用洪仁玕总理朝政。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

麻烦采纳,谢谢!

10.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1.1.1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内容A 1.1.2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历史作用和特点 B
1. 分封制
内容:①分封,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镇守疆土,拱卫王室。
②各诸侯国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随王出征、纳贡和朝觐等各种义务。
③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分封制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特点:①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②诸侯国与周王的臣属关系明确。
③层层分封,确立等级秩序。
作用: 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2. 宗法制
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特点: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作用: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地结合;
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1.3始皇帝的来历与皇权的至高无上 A
1. 始皇帝的来历
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万世传承,永掌政权。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皇权的至高无上
①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名号制度、皇帝的权利、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②军国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
特点:权利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1.1.4 秦朝中央官制与郡县制的内容及作用 B
1.中央官制
(1)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职能: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三公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相互配合,彼此牵制,皇帝大权独揽。
2.郡县制
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内又分为若干县,郡内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更有利于中央政权的稳定与巩固。
1.1.5 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B
直接:秦朝通过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从而巩固了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深远: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统一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1.1.6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 C
1.措施:建立中朝、设刺史。实行“推恩令”(为解决王国问题)
2.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利过于集中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1.1.7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B
1. 名称及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2.意义:(1)三省之间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
(2)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1.1.8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 B
1. 明朝的内阁
设立: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权利越来越大,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复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评价: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2.清朝的军机处
(1)设立:清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2)权限:军机大臣品级不高,都由钦定。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特点: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有皇帝一人裁决。
(3)意义:军机处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提高了行政效率。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
1.1.9 君主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C
1.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2.消极作用:①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②绝对专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③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阅读全文

与初1历史下册第二课知识点总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