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黄河的历史故事
Ⅱ 与黄河有关的历史故事
1.大禹治水的故事
就是治理的黄河呵呵,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治理的黄河。这个故事你可以自己在网络里去搜吧。我是董老师,希望帮到你。以下是帮你搜的,不敢居功。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郑国渠
郑国,战国末年韩国(今河南中西部一带)人,著名水工。公元前246年(韩桓惠王二十七年,秦王政元年),郑国奉桓惠王之命西去秦国,劝说秦王兴修水利工程,企图使秦国把注意力放在国内,无暇东顾。秦国采纳了郑国建议,并于当年开始凿泾水修渠。施工中秦王发现郑国来秦是韩王的“疲秦”之计,怒而欲杀郑国。郑国辩解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洫志》)秦王认为有理...
姜太公钓鱼
商纣暴虐,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师傅之命,下界帮助文 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半百之龄、又和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文王赏识。于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一河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大家知道,鱼钩是弯的,但是姜子牙却用直钩(那其实也不能叫钩了)、不用鱼饵,钓到了很多鱼。问王见到了,觉得这是奇人(古代人对奇人都很尊敬的),于是主动跟他交谈,发现这真是个大有用之才,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这个故事你可以自己在网络里去搜吧。我是董老师,希望帮到你。以下是帮你搜的,不敢居功。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2.郑国渠
郑国,战国末年韩国(今河南中西部一带)人,著名水工。公元前246年(韩桓惠王二十七年,秦王政元年),郑国奉桓惠王之命西去秦国,劝说秦王兴修水利工程,企图使秦国把注意力放在国内,无暇东顾。秦国采纳了郑国建议,并于当年开始凿泾水修渠。施工中秦王发现郑国来秦是韩王的“疲秦”之计,怒而欲杀郑国。郑国辩解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洫志》)秦王认为有理...
姜太公钓鱼
商纣暴虐,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师傅之命,下界帮助文 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半百之龄、又和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文王赏识。于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一河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大家知道,鱼钩是弯的,但是姜子牙却用直钩(那其实也不能叫钩了)、不用鱼饵,钓到了很多鱼。问王见到了,觉得这是奇人(古代人对奇人都很尊敬的),于是主动跟他交谈,发现这真是个大有用之才,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渭河是黄河的支流,听过泾渭分明这个成语吧!!!嘻嘻~~希望对你有帮助。
Ⅲ 黄河边发生过什么著名历史故事
一 发生过很多故事,我们以熟悉的民谣,以及典故来说明
二 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王昌龄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唐代刘禹锡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王维的“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李商隐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白居易的“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宋代丘崈《黄河清》鼓角清雄占云祲。喜边尘、今度还静。一线乍添,长觉皇州日永。楼外崇牙影转,拥千骑、欢声万井。太平官府人初见,梦熊三占佳景。皇恩夜出天闱,云章粲、凤鸾飞动相映。宝带万钉,与作今朝佳庆。勋业如斯得也,况整顿、江淮大定。这回恰好,归朝去、共调金鼎。
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Ⅳ 黄河边有哪些历史事件
昔日的黄河故道,黄淮水患似猛兽逞凶施虐,致使哀鸿遍野.“浑黄流尽流清新,物换星移几度秋”.今日的黄河故道,水碧天蓝红绿满坡,桃花源里百姓安居乐业,一流的生态环境,令游人流连忘返.历史在前进,社会在进步,黄河故道就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反映时代的变迁.
一、黄河故道的成因
废黄河亦称黄河故道、古黄河或淤黄河,古为淮河尾闾,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至云梯关独流入海,至宋历三千余年未见成灾记录.
北宋一百六十多年中,黄河决溢入泗、入淮大者有十次,“然旋决旋塞”.宋高宗南渡后,与金对峙,中原战乱不定,加之南宋初,统治者曾“命杜充决黄以抗金兵,赖以掩护逃命,企图保住自己小朝廷”.金统治者认为黄河南徙对自己有利,“乘势利导之,以南宋为壑”、“不顾百姓死活”,任其南流.从1128-1193年,黄河入泗、入淮竟有八次之多,平均每八年一次,频率比北宋快一倍,这就看出黄河已摆下必须入泗、入淮而归海的阵势.1194年(南宋光宗绍熙五年,也是金章宗明昌五年),黄河在河南省原阳县(当时的阳武光禄村)境南岸决口,河水向东转东北,冲到山东省的梁山泊(在梁山县)分为两支:北支入大清河(古济水下游),经济南之北到利津入渤海;南支侵汴水,继由南清河即泗河,经济宁、徐州、宿迁、泗阳到淮阴西南夺淮河到云梯关入黄海.黄河南下半夺淮的局面确定了.30O年后,到1494年(明孝宗弘治七年)黄河又在梁山以上的河南省兰封县(解放后与考城合并称兰考县)境南岸决口.刘大夏领导修筑黄陵冈等七处堤坝,并于北岸筑长堤,迫使黄河南徙,黄河始全流夺淮,从此全部黄河之水都由淮入海.黄河带来的泥沙,延伸了海岸,淤垫了下游并使苏皖之间破釜圹、白水圹、宫陵湖、万家湖等陂塘小湖连成一个面积广大的洪泽湖.年深日久,湖底淤高,湖东较低时遭水患、筑堤拦洪,出现了著名的高家堰,经多次延长、加高、改造,成为今天的洪泽湖大堤.
1851年(清咸丰元年)淮河大水,大堤南端被冲破,大量淮水经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漫进大运河,在扬州以北分几路东南流,进入长江而后入海.先是黄河半夺淮300年(1194—1494年),接着全夺淮361年(1494—1855年),淮水被赶南入长江之后,成为鹊巢鸠占的局面仅仅持续四年,到了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又在兰封县铜瓦厢北岸决口,全部河水流向泰山山地北面,再次经大清河入海,直到现在没有改道.
黄河在苏北从半夺淮算起共计661年,由于多年淤垫和多次决口泛滥,从淮阴以西直到海边,出现一条长185公里的岗地,即古黄河大堤,淮南、淮北两平原就是以这条岗地为分界的.
二、国民政府治淮始末
自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淮水南下,即有人提倡导淮.曾国藩、左宗棠、张謇等及民国后的北京政府,都提出过主张或组设机构,测量规划,但均纸上谈兵,未能实行.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也强调要为淮河开出海道路.1927年北伐后,国民政府于1929年1月成立有委员2O人组成的导淮委员会,直属行政院,蒋介石自兼委员长,由水利专家庄嵩甫负实际责任.经工程师们和一德国专家到淮域各水查勘,拟定了《导淮工程计划》,确定了入江入淮并举方针.
民国24年国民政府又委派江苏省主席陈果夫主持导淮,先后征用淮阴、泗阳、涟水、高邮、宝应、兴化、泰县、东台、盐城、阜宁、江都等12县民夫16万人,对杨庄至七套淤黄河予以疏浚.阜宁县参役4万人,负责本县童营至北沙段工程,计31.7公里.七套以下抛弃了黄河故道,折向东北新凿一河至套子口入海.1937年4月完成.计挖土言62OO万立方米.陈于五月视察时,命名为中山河.它从淮阴之西的杨庄(杨庄活动坝于同年六月完成,战时遭受破坏,解放后修复)起到海边长167公里,上与张福河相接.底宽35米,提距250米,流量号称350秒立方米,其实只有3OO米.
中山河位于废黄岗地,流量又如此渺小(淮河最大流量在15OOO秒立方米以上)谈不上减除水患.且两岸坡度、清坎等都不适应沿线松疏的沙质土壤,放水的第一年就被冲刷不堪,甚至成块倒塌.在先就有不少专家反对利用废黄,一位曾留美国的青年学者,怕自己人微言轻,触动不了当局,特寄一包沙土给国外的教授,回信说除非两岸都用水泥护坡,否则徒劳.
现在的中山河,已经过修整,改称新淮河(只七套以下离开废黄河尾段保留原名).它平时能蓄水及引洪泽湖水来灌溉阜宁、滨海上百万亩的农田.
三、新中国创造整治废黄河奇迹
建国后,整治废黄河已成当务之急.党领导人民战胜了黄河灾害,创造了治黄的奇迹.1951年动员7000民工,进行钱码险段切滩、建堤、护坡等工程.1952年,苏北治淮总指挥部分别在淮阴杨庄和滨海头罾建闸,控制水位流量.历年修整,增做大量工程.1978年做了“引射济黄”工程,将射阳河水经滨海民便河、由北坍临时翻水站引50立方米每秒流量进入灌溉总渠,通过姚弯洞入引江济黄,再由大套翻水站补废黄河灌溉水源.1980年建童营电灌站,安装4台套电动机泵,计320千瓦,在废黄河低水位时提水灌溉.沿堆先后建成茭菱、周门、单港、北沙和大套、北干等翻水站,向废黄河抽排渠北地区积水.阜宁县境周门站60台套柴油机组,3529千瓦;单港21台套柴油机组,1855千瓦;北沙电排站6台套电机,1500千瓦.1998年建成古黄河大桥.329省路南通阜城,接204国道;北通涟水,接连宁高速公路.如今,交通便捷,四通八达.
四、黄河故道的人文之光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古淮河两岸曾是文明富庶的乐土,其文化源远流长.江淮流域最早的原始文化——青莲岗文化遗址即在淮安、东北、废黄河以南二里许的青莲村发现.在废黄河流域就多处发现这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河南岸以陆庄为代表的阜宁县境古文化遗址的石器等文物,均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物.汉献帝兴平年间,孙坚任盐渎县令时,曾派遣其长子孙策到淮河下流一带视察地形,准备抗击曹操.北沙镇北有土城,清顺治时犹有城迹,四面相去各八九十丈.相传为唐王征辽驻兵营垒.据《旧唐书》载,贞观十九年命张亮、常何等率江淮岭硖劲卒四万、战船五百艘,自莱州泛海趋平壤;李绩、张士贵等率步骑劲卒六万趋辽东,两军合势,太宗亲御以会之.当是时山阳渎为转运孔道,征辽舟师必经山阳渎、射阳湖,由北沙淮河口入海,以趋莱州.期间就地屯兵,如唐家营、北沙土城皆当临水要隘.传说肯定是有所依据的.唐代,日本高僧圆仁从北沙上岸,溯河考察,提出兴建水利设施方案.宋代诗人苏轼,也曾由云梯关向上视察过.抗金名将韩世忠、梁红玉曾在凤谷境内筑过“韩城”,抗击金兵.元末张士诚起义,曾派部队将羊成父子驻扎淮东,扼守古黄河下游地区,古镇羊寨遂闻名遐迩,日益繁荣.元将水军都户董搏霄与张士城义军在北沙等地大战七昼夜,后夺船渡淮而去.清朝两江总督左宗棠率众多官员沿故道视察,在北沙停舟,召见阜宁县令,留下一段令人振奋的故事.清朝礼部主事、大诗人龚自珍考察故道,曾留下诗句:“云梯关外茫茫路”、“一夜吟魂万里愁”.众多的庙宇遍布沿黄一带,建筑雄伟,气势非凡,罗逻的天王寺、芦蒲的寿安寺、周门的三元官、羊寨的洪武庙、北沙的大寺庵,吸引了八方游客慕名而至.云梯关的名胜古迹在历史上更是久负盛名.飞檐斗角的护碑亭(俗称六角亭),巍峨矗立在废黄河北岸.亭中有一巨碑,上刻“古云梯关”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碑亭东侧有一座建筑精美、气势恢弘的禹王庙,清代朝廷高官常来此视察游赏,留下了不少楹联和诗篇.乾隆、嘉庆两帝曾为该庙亲书匾额,禹王庙也因之身价百倍,名噪一时.庙的后边,有一座著名古迹“望海楼”(又称文昌阁),巍峨高耸,凌空欲飞.门旁有一副楹联曰:“与水不争能,力注八年唯注海;升堂思肯构,目穷千里更登台.”这一切都向人们展示出古关的神韵风采.
古黄河两岸历代都曾出现过杰出的人才.从淮河流域起义造反的刘邦、项羽,都曾从这里带出成群的英雄豪杰;明朝的朱元璋也是从这里起义造反的,他的手下名将也有不少是江淮英雄.就阜宁来看,清代的裴荫森、王文锦、水安澜,“二次革命”烈士臧在新、伏龙等,以及一些知名的革命烈士,他们都是地灵人杰.国共两党都有顶尖式人物出生在古淮河边、废黄河畔.如共产党领袖人物的周恩来,国民党的干将顾祝同等.
五、新四军红色文化在这里有独特优势
1940年10月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五纵队主力部队遵照中央指示和陈毅电令,兼程南下,突破顽军盐河、古黄河防线,进入盐阜,继而是八路军与新四军会师.当时的华中央、中央党校曾在阜宁的侉周、汪朱集一带驻过,新四军的军部在阜宁的侉周、周门、停翅港、单家港等地驻过.停翅港的一汪清水照过陈毅等新四军领导人的身影.曾召开过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的那所老屋还在.在古黄河上及古黄河畔曾发生过壮烈的刘老庄战斗、著名的单家港战斗、陈集歼灭战等.古黄河堤下耸立着高高的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还有堆上的北沙人民抗日纪念碑……当年刘少奇同志就是沿着古黄河的大堤北去山东,再由铁道游击队的护送到延安去的.著名作家陈登科的长篇小说《淮河边上的儿女们》,就是以淤黄河两岸的革命斗争事迹作为素材而创作的.
六、桃花源式的优美生态环境
古黄河今日已失去往昔猛兽般的洪水泛滥,而温顺地流淌着清清的河水.高而宽的古黄河大堤上生长着各种果木,栽种着高粱玉米、红薯、豆菽等杂粮.杨柳如烟如雾,不乏几人合围的近百年老柳,树丛里活动着牛羊,多种多样的鸟儿来此栖息.这里远离工业的污染和城市的喧嚣,农人家在这里平静地生活.民风淳朴,有桃花源般的境界.这里是观光农业的人们绝好去处.到这里看看古黄河的风貌,看看自然界的花花草草,尝尝黄土地上生长的鲜果,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真是快乐无比.羊寨的“桃缘牌”红富士苹果誉满九州.古黄河堤下也可见满目的稻田;莲荷满池,赏心悦目.
随着329省道和入海道高架桥的开通,古黄河正以厚实的历史、迷人的自然风光吸引更多的人.
黄河平,天下宁,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万道金光,射向古黄河畔.黄河故道酣畅地呼吸着这如许清新的空气.
Ⅳ 有关黄河的历史事件
其实总的来说,花园口事件真的对拖延日本军队侵略中国做了贡献.
这点在历史上主流是好的.
Ⅵ 关于黄河的著名故事
1。黄河流域战争
牧野古战场:在今河南省卫辉市北,商朝时是都城朝歌的近郊。商朝末年,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时曾在这里誓师,一举攻入朝歌,迫使纣王自尽,结束了商朝600年的历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2。崤山古战场: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春秋争霸时期,本有联姻关系的秦晋两国,由于都想当霸主,一直明争暗斗。晋文公死后,由争夺郑国而矛盾公开,晋襄公在秦军的必经之路崤山埋伏下重兵,将有300辆战车的秦军全歼。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崤山之战。
3。巨鹿古战场:在今河北省平乡县。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起义,被秦章邯大军打败,章邯接着又镇压了项梁率领的另一支起义军,然后攻打赵国,并占领了赵国首都邯郸。赵王退守巨鹿,向齐、燕、楚等国求援,楚王派出两路兵马,一路由刘邦率领直接进攻秦都咸阳;一路由宋义率领北上救赵。因宋义胆小,途中被次将项羽夺去兵权,项羽即率军直扑巨鹿,九战九捷,大破秦军,章邯向咸阳请求援兵,把持朝政的赵高为了篡夺国家大权,不仅不派救兵,反而向秦二世说章邯的坏话,章邯受责,进退两难,最后只好向项羽投降,巨鹿之战遂告结束。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统治的决定性一战,“逐鹿中原”这一著名成语即由此而来。
4。昆阳古战场:在今河南省叶县。西汉末年,王莽夺汉室皇位,为巩固统治,公元23年,王莽派40万军队包围了由刘玄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占领的昆阳,农民起义军只有8 000多人,双方兵力十分悬殊。但起义军在太常偏将军刘秀的巧妙指挥下,打败了新王朝的军队,起义军光打扫战场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5。官渡古战场: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公元200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基本占据了中原,便开始与强敌袁绍较量。袁绍的10万大军从邺出发进攻许昌,曹操率1万多人进驻官渡迎敌,因双方力量悬殊,曹操采取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的战术,两次小胜袁军。袁绍自恃兵多,率大军直逼官渡要与曹操决战,曹操坚守官渡,袁绍无法前进,两军相持半年之久。后曹操采纳袁绍的谋士的建议,率精兵5 000偷袭了袁绍的粮仓,袁绍气急败坏,要去偷袭曹操的大本营,结果受到早有准备的曹军的两面夹击。最后将袁绍的10万大军消灭得只剩800余人。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Ⅶ 有关黄河的历史故事
黄河九渡的历史故事。
这是成吉思汗攻灭西夏的最后一战。当时,成吉思汗由河西走廊进兵途中不幸坠马受伤,认为不太吉利,遂有退兵之意。于是遣使前往西夏,责问西夏无端之处,以便找个撤兵的台阶。哪知西夏国主不知实情,看到成吉思汗大兵压境,一场灭顶之灾不可避免,只好硬着头皮说强硬话。
成吉思汗乃性格刚烈而心胸狭窄之人,他忘不了1218年西征中西亚及欧洲时,要西夏随同出兵,夏主拒命,大臣阿沙敢不蔑视说:“力既不足,何以为汗。”成吉思汗远征欧洲七年,日夜不忘西夏君臣奚落之言,现在面对自己如此强大的军力,西夏还同过去一样傲慢、轻蔑。
听到西夏不肯示弱的回答,成吉思汗怒火中烧,这就出现了史书上说的“扶疾进兵”,带着疾病指挥大军越过沙坡头,到达黄河九渡,攻占了应理(今中卫市沙坡头区)等县。“九渡”,应是成吉思汗大军在中卫由黄河北岸渡到黄河南岸时的渡口名称。
中卫地区的先民很早就开发了黄河水运,利用木筏、羊皮筏子在黄河上从事运输。木筏和羊皮筏子比较灵活,在黄河边随处都可以停靠,木船载重量大,但木船停靠必须有码头(渡口),渡口的出现,标志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达到新的高度。
成吉思汗时期的“黄河九渡”以及北魏刁雍时期的中卫渡口,说明在很早以前,中卫经济发展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1、大禹
禹治理九州北起帝都冀州,治理了衡水、漳水、黄河、淮水等;南至荆州,治理了长江、汉水等;西至三危山地区(今甘肃境内,敦煌县东),治理了黑水、渭水等;东至扬州,治理了松江、钱塘江、浦阳江等。
禹不仅治理河流,共疏导了九条大河,还在一些地区修筑了堤防。此外,禹还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并在治水的过程中,平定了南方九黎三苗的侵扰。从此,黎、苗不再北侵,长江中游处于安定时期。
2、林则徐
以虎门销烟名闻天下,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治水方面也是个“能人”。嘉应观建成106年后的1831年,林则徐出任河东道河道总督,负责黄河中下游防汛。林则徐沿黄河两岸千里巡视,检查防汛物资储备,“无一垛不量,无一厅不拆”。
查到谁弄虚作假立马撤职查办。道光皇帝夸他:“向来河工查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被发配新疆。这时候黄河又在开封决了口,束手无策的皇帝急忙把林则徐调回来堵口。百病缠身的林则徐到开封后精心设计堵口方案,并与民工一起打桩抬土,最终堵上了决口。
Ⅷ 历史上黄河流域都发生过哪些战争
1.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它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
2.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3.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固全军覆没,秦亦死伤过半,即双方伤亡七十五万左右。此役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诚如古人论及东周500年的战争时,唯推晋阳、长平两役,所谓“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卤”。
4.崤山之战
肴之战是春秋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它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秦、晋两国根本战略利益矛盾冲突的结果。秦在肴之战中轻启兵端,孤军深入,千里远袭,遭到前所未有的失败。从此秦国东进中原之路被晋国扼制,穆公不得不向西用兵,"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肴之战标志晋、秦关系由友好转为世仇。
5.昆阳之战
在昆阳之战中,王莽军的兵力有四十二万人,而更始起义军守城和外援的总兵力加在一起也不过二万人。然而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竟能取得全歼敌人的辉煌胜利是中国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此战聚歼了王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主力,为起义军胜利进军洛阳、长安,最终推翻新莽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在历代颇受关注。
Ⅸ 在黄河发生的历史事件 2个
1.大禹治水 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2.花园口决堤,又称花园口事件、花园口惨案,是中国抗战史上与长沙大火、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并沿陇海线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6月9日,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扒开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史称花园口决堤。关于这一事件,至今于史学界仍存在广泛争议。
3.中条山战役(日方称之为“中原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惟一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1941年5月7日,中条山外围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东、北、西三个方向开始全面进攻。中条山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军队被俘虏3.5万人,遗弃尸体4.2万具,日军仅战死673人,负伤2292人。蒋介石称此役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