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怎么写
这个是我找到的,那个网站不能复制,我先在记事本里面打下来再打到网上的,好辛苦啊。哈,希望这个对您有所帮助
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多学生已适应了高中学习的难度与强度。同时也对我的教学风格适应了。我所教的高一六班和四班在上个学期的全市统测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大多同学的学习自觉性不够,不重视平常对知识的记忆,而只是在考试之前才看书。结果导致考试只能取得七十分左右的成绩而难以得高分,因此这学期的教学中一定要做得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二、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 1、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必要性,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及智力的发展。充分发挥月考、期中、期末等考试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提高课堂效率:精心设计,精讲多练。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合理利用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结合自身及学生实际制定适合本级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3、注意历史与其它学科的联系,适时补充一些有关历史事件、人物的小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力争使课上得生动活泼,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每堂课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让学生做练习以检测当节学习情况。做到日日清。
每周一次小考,以填空题的形式考察本周的基础知识。做到周周清。
每月一次月考,以会考高考题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查漏补缺。做到月月清。
5.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6、充分发挥个人自身优势在学习生活各方面都力所能及地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在温暖安定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五、教学进度:将根据历史备课组安排的课时和内容策划
② 绍兴市第一中学的历史沿革
1897年,山阴乡绅、维新人士徐树兰捐银一千两,并筹得山阴县沙租及绍郡茶业公所捐款四千余元,仿盛宣怀所创天津中西学堂,以二等学堂(相当于中学)规制创办绍郡中西学堂,并由浙江巡抚廖寿丰奏明清廷备案。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在京城任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认定清廷政治改良无望,乃弃官回绍,应聘出任绍郡中西学堂校长。蔡氏视事之初,即规划创立“养新书藏”图书室,手订借书略例15条,并在尚无学制可循的情况下,因材施教,按学生年龄及国学程度分级授课。
1899年7月,学堂更名为绍兴府学堂。蔡元培招揽教员,推进新式教育:购置科学仪器,改革课程设置,自编教材课本,先后增设日文、体操、测绘、物理化学等课,并率先引进外籍教员。
1900年,蔡元培因不满于守旧派的反对和校董的干涉,愤而辞职,学堂为之停办一年。
1901年,何寿章出任学堂校长,招收学生重行开学。
1902年,校舍迁至龙山书院(今绍兴府山公园烈士纪念碑基址一带),学生增至80余人。并始设博物课,历史、地理亦脱离国文而分科。
1902年4月,始提取绍属八邑公款为办校经费,并拨入原蕺山书院财产之半,学校从此为官立。
1903年,停招附课生,附设师范部,定学额20名。
1906年起,改名为绍兴府中学堂。
1906年12月,改建仓桥试院为府中学堂新校舍。
1907年,校舍动工,同时派员赴沪添购图书,并东渡日本,购进大量理化仪器,化学药品、博物标本、生理模型及运动器械等。
1907年7月,仓桥新校舍(即胜利西路213号今址)竣工,占地50亩,规模初具。即招生开学,当年有学生116人。
1908年,学制改为四年。
1910年9月,周树人(鲁迅)由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来校任监学,兼博物教员一年。
1911年,浙江省咨议局议决,学校改为省立,经费由省统筹支配,改名为浙江省第五中学堂。
1911年11月,绍兴军政分府派员接收该校。
1912年,改名为浙江省立第五中学,于3月开学。从此学校经费始出诸省库,校长由省教育行政部门担任。
1921年3月,首次成立校友会,并建立校友会基金。
1922年,颁行新学制(初高中各三年)。开始招生三年制初中新生两班,停招旧制新生。
1923年8月,浙江省立五师并入学校,以仓桥校舍为中学部,龙山校舍为师范部,并设三年制师范讲习科。
1926年8月,开始招收三年制高中一年级新生一班。
1927年,停办高中,学生转学于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
1928年春,绍兴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并入学校师范部,女师旧址(今北海小学)改设五中附小第二部(后改绍兴县立第三小学)。
1929年8月,师范部停招师讲科新生,改设一年制师资训练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及现任小学教师加以培训。
1932年,试行模范室(自修室、寝室)制。
1933年7月,改名为浙江省立绍兴初级中学。
1936年秋,设简易师范部。
1938年秋,恢复高中部,招收初高中一年级新生及简师新生各一班,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遂改校名为浙江省立绍兴中学。
1939年5月,侵华日军飞机三度轰炸绍城。教室宿舍毁损严重。
1939年7月,迁徙于兰亭、栖凫、芳泉、漓渚及诸暨枫桥花明泉等地继续复学授课。
1940年,又迁嵊县崇仁镇廿八都复课。
1941年4月,绍兴沦陷,仓桥校舍被敌寇占为兵营。
1941年6月,重新复课。
1941年8月,迁回嵊县廿八都,称省立临时中学第一部,有高中、初中、简师三部学生共七百余人,将简师部移于下相村。
1942年2月,复名为浙江省立绍兴中学。
1942年5月,日寇再度南侵,诸嵊陷落。校师生分批再次南撤,经新昌、磐安、东阳、缙云、丽水,达于浙南宣平、瑞安大峃。中学部学生分别并入省立第二临中、省立第三临中,简师部学生则分别并入省立金华师范、省立温州师范。
1943年6月,省教育厅委任赵载梁为校长领命复校,觅定天台街头镇校舍,于9月开学。
1944年2月,在天台浙西村另择校舍,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1945年10月,接收仓桥校舍。
1946年1月,迁回绍兴。
1946年5月,举行校友会会员大会,通过“发动旧绍属七邑校友组织校友分会”等案。
1947年3月,举行学校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及其他各项纪念活动。 1949年6月,绍兴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派梁耀东为代表接管学校。
1949年7月,成立校务委员会,绍兴县立锡麟初级中学(前身为绍兴县中)并入学校,校址设在学校分部(现胜利西路563号大通学堂)。
1954年,被确定为浙江省重点中学。
1955年4月,改称为浙江省绍兴中学。
1956年,各地中学一律以序号命名,学校改称浙江省绍兴第一中学。
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学校对校办“三场”进行整顿。
1962年,开始组织教改试点班,对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进行改革试验。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运动席卷绍兴各中学,学校被迫“停课闹革命”。初中连续两年停止招生,高中连续四年停止招生。
1968年,初中恢复招生,学制改为两年。
1970年,高中恢复招生,学制改为两年。
1977年,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 1978年起,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学校从整顿教学秩序入手,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省教育厅颁《浙江省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执行教育部颁《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及稍后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草案)、“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
1978年,恢复初、高中招生统一考试制度,初中学制恢复为三年。学校被定为省、地、县三级重点中学。
1980年,高中学制恢复为三年。高一年级开始执行六年制教学计划。
1980年起,开始实行班主任专项津贴。
1981年2月,浙江省政府批准学校为全省首批办好的18所重点中学之一。
1981年,执行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进行新建东教学楼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该校鲁迅纪念室。
1981年6月,停办高中复习班。
1984年7月,编报学校总体平面规划,新图书馆、学生宿舍楼相继落成。
1985年,增设民族初中班,首届招收藏族学生50名于9月入学,此后逐年招生,满额为二百名。
1985年12月,新建西教学楼落成。
1986年,进行中等教育体制改革,改制为普通高级中学,停招初中一年级新生。绍兴市区实行高中划区招生,学校高中生源情况开始出现较大变化。学校成立政教处,以加强德育工作,原教导处改称教务处。
1988年5月,收回“文革”期间被物资局占用的该校房舍。
1990年,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学校。
1991年12月,鲁迅工作室、鲁迅陈列室完成重新布置并对外开放。
1992年3月,举行95周年校庆活动。
1993年,旅港苏浙同乡会捐赠的电脑教学中心启用。
1994年11月,被列为绍兴市重点高中建设的重点。
1995年6月,建立校党委,俞骥任党委书记。
1995年9月,建立校长负责制。
1995年10月,成为浙江省认定的13所省一级重点中学之一。
1998年2月,被评定为浙江省文明学校和浙江省肩并肩师资扶贫十佳学校。
1999年2月,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普及实验教学工作先进集体和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2004年,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博文中学、伯乐集团合作项目签约。
2006年6月,获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06年8月,绍兴一中分校实行“四独立”。设立一中分校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使学校举办者与管理者真正分离。
2006年12月,获“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学生军训先进单位”称号。
2008年,根据新课改要求,学校开始在高二高三年级开设选修课程,实行走班教学。
2009年5月,被美国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列为生源基地。
2009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授予学校“优秀生源基地”称号。
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与美国佛蒙特州林顿学术高中合作开设“中美班”。
2011年5月,绍兴市第一中学校友会成立。
2011年6月,与香港风采中学结为姊妹学校,与江苏新海高级中学、上海市金山中学结为“长三角网络结对学校”,被清华大学确定为优质生源基地、“领军计划”推荐学校,获中国人大“校长直通车计划”推荐名额。初升高开始实行“推荐生”制度,本校招收第一届推荐生(50名)。
2012年5月,被台湾辅仁大学确定为大陆地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学校,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确定为生源基地学校。
2013年2月,试行高一第一学期结束后文理分班教学。
2013年6月,高一新生招生增至18个班。
2013年11月,迁建选址城北镜湖。校档案室接受省一级档案室复查。
2014年8月,《绍兴一中2014-2016年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论证,确定了“求真立人”校训和“成人、成才、成就”的办学理念。
2014年9月,国际班开班。
③ 高中起点专科教学计划 是中等专科吗
中等专科是高中起点教学计划,但高中起点专科教学计划不只是包括中等专科。
高起专是高中同等学历(高中、中专、中技、职高)起点学历报考专科学历的简称,高起专主要是针对在职人员的教育而言,如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报名专科学历者,需具备高中,中专或同等学历,才能报考。
扩展资料:
外交学院对于高起专的学制、学历学位:
1、高中起点三年制业余专科,专科起点三年制业余专升本科。
2、完成规定教学计划的学生,学校发给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
3、学生在校期间,所有考生均不迁移户口,不调档案,毕业后不负责分配工作。
④ 关于历史学科的研究型学习报告
一、摆正一对关系
上海地区研究型课程在高中各阶段已普遍实施,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与宝贵的经验。众所周知,研究型课程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部分,其实施的学习内容、途径、方法及其结果的表达,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生成性的特征。它强调了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注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而不特别关注对学科知识、技能的系统掌握。然而,在学科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中,一般都要依托特定的学科知识内容展开,其教学目标、内容与任务都是事先设定的,在操作中不能弃此而另起炉灶。所以,就学习的任务而言,研究型课程中的历史学习与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就不可能完全相同。
在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中,当然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因学科本身的特点更凸现其文化知识上的传承,虽然也强调课堂上的探究,但接受式学习仍占重要地位,(现时还占主导地位)。研究性学习进入高中历史课堂,要改变的是接受式学习一统天下的局面。换而言之,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在课时占用比例上是大小明确的而非倒置的,在功能上是互相补充的,而非对立的,在实践上是彼此渗透的而非绝缘的。以事求实是的态度,摆正这一对学习方式的关系,不仅不会削弱研究性学习在历中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反而能使它有目标、有计划、有成效地可持续实施。
[1] [2] [3] 下一页
二、可分两种类型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可采用“渗透型”与“专题型”两种方式实施。
1、“渗透型”,也可称“穿插型”,其特点是灵活机动,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其目的从根本上说与“专题型”方式一样,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从问题情景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但“渗透型”的方式相对“专题型”方式的研究课题较短小,实施随机而较普遍。
“渗透型”研究的对象主要来源于教材和教学计划内容,具体而言,有以下4种,①教材中某些章节后的思考题;②教材中某些语焉不详甚至有待商榷的知识点,如上教版(以下所云教材均指上教,故不再说明)高一《历史》上册99页“(道光帝)派林则徐做饮差大臣,到广州去查办‘海口事件’。”中的“海口”系何地?该事件又是怎么回事?高三文科班用《历史》(实验本)201页“于谦临危受命,担负起北京的防务……战斗延续5个月”,北京保卫战究竟是“5个月”还是“5天”?
将载有上述内容的材料有选择地复印给学生,结论完全可由学生作出。当然,这说不上是一种研究,但至少可让学生懂得怎样查史料,怎样用史料去说明一些问题,以及史学工作者进行考证的一些基本思路与方法。③教材中某些可供学生有联想或进一步思考余地的知识疏理与类聚工作,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先后建立的“苏(维埃)区—边区—解放区”,这些历史名词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沿革的历史原因与其中所反映的意义。事毕让学生再在教材中找出类似的历史名词沿革的例子,学生会很有兴趣地列出诸如“红军→八路军、新四路→解放军”、“八旗兵、绿营兵→湘军、淮军→新军”,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三级会议—制宪会议—立法议会—国民公会等”,并配上简要的解说词。④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自制图表,如:从“兴中会”、“同盟会”到“中国国民党”的发展简示图,“一战”中欧洲战场的三条战线(及作战的双方)简示图,新中国初期对外关系简表等。要求是简明扼要,鼓励创新。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疏理、类聚和编制图表,是一种“探究”含量较低的学习任务,但却培养了学生归纳、联想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养成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会圈划教材关键词语的学习习惯,而这些能力与习惯,正是完成“探究”含量较高的学习任务的基础与前提。⑤某些可引起争议或讨论的问题,这在教材中挖掘一下亦有不少,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可适当穿插若干,如“有人认为‘林则徐是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的悲剧具有双重含义’。请问这‘双重含义’指的是什么?你怎么看?”这类题目的探究可大可小,作为“渗透型”学习的研究对象,当然不宜过大。
需要说明的是在历史课中“渗透”或“穿插”的学习方式并非是因为前些年提了“研究性学习”后才出现的,实际上,它早已存在于一部分优秀历史教师的先进经验之中了。这些先进经验,在当前实施研究性学习中无疑是极具传承、开掘价值的资源。
2、“专题型”。其特点是探究的课题,虽依托于历史学科知识内容,但又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如“西部开发”既涉及到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西部现状,又涉及到包括地理、政治、生物等多门学科,其探究的过程与结果呈开放性与多元性。采用这种方式要注意“三要”“三不要”。一要定位明确,不要反客为主,探究的课题可划入历史学科的,而不能是与历史学科很少干系的,如“沙尘暴”是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热点”课题,确与历史学科有一定关系,但不宜作为本学科学习的对象。二要力所能及不要偏难偏易,如“以巴冲突”虽是当前国际政治的大“热点”,但缘由悠久复杂,可放在“渗透型”类中去学习,作一般性了解;如作为“专题”探究,极易成为“半拉子工程”。同样探究康熙帝与程朱理学的关系,是学生力所不能及的课题,而探究拿破仑究竟死于哪一天,不仅太易,而且对高中生而言意义不大。三要量次适当,不要过于频繁。
教师从设计、组织、指导到小结,各个环节务必要准备充分,及时听取学生、班主任的反馈,从整个操作过程看,启动工作前移、网络引入课堂,事毕应有总结是可取的,也是理所当然的。
“专题型”学习探究的对象,均为较大的课题,所以将课题分解成各个小课题,让各学生小组采取完成指定的小课题与选择一定的小课题相结合的办法,比较可行。如在高一年级笔者将研究的专题“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近代化”分解成如下四个小课题:①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与国民心态上有何不同影响?②20世纪初,中国知识青年赴日留学的原因是哪些?请你评价一下近代一度出现的中国向日本学习的热潮的历史现象。③日本近代化是近代亚洲唯一成功的国家,其中有哪些经验可供当代中国现代化借鉴与启示?④就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而言,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近代化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其中小课题①②为必须完成的,③、④可任选一个。
在高三年级历史班采用专题型方式,必须注意其实用性,即使学生感到这种探究对参加高考或综合考有意义。
再如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在寒假中播出后,收视率很高,加上媒体炒作,一时沪上颇有“满城争说”之势,成为市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热点”。此剧可看性强,先前又被说成是“大型历史剧”,故使学生中产生了不少似是而非错觉。适当时机指导学生进行“说《康熙》,话真伪”的“专题型”学习,也未尝不可。
⑤ 民国三十六年南京市私立行健中学校长是谁开设课程和学校现在地址
邓深泽创办,地址在湖南郴州鲁塘镇仁和墟.1950年关闭
⑥ 谈如何上好高中历史第一课
首先,要学会听课:
1、有准备的去听,也就是说听课前要先预习,找出不懂的知识、发现问题,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
2、参与交流和互动,不要只是把自己摆在“听”的旁观者,而是“听”的参与者,积极思考老师讲的或提出的问题,能回答的时候积极回答(回答问题的好处不仅仅是表现,更多的是可以让你注意力更集中)。
3、听要结合写和思考。纯粹的听很容易懈怠,能记住的点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学会快速的整理记忆。
4、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者课后一定要花时间去弄懂。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最后就只能等着拥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试分数了。
其次,要学会记忆:
1、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2、合理用脑。所谓合理,一是要交替复习不同性质的课程,如文理交叉,历史与地理交叉,这可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轮流兴奋与抑制,有利于记忆能力的增强与开发;二是在最佳时间识记,一般应安排在早晨、晚上临睡前,具体根据自己的记忆高峰期来选择。
3、借助高效工具。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主要练习提升阅读速度、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等方面。掌握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理解和记忆效率;同时很快的阅读速度,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具体学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
学习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也是高效整理,促进理解和记忆的方法。不仅在记忆上可以让你大脑里的资料系统化、图像化,还可以帮助你思维分析问题,统筹规划。不过,要学好思维导图,做到灵活运用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前面说的“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中也有关于思维导图的练习和方法讲解,可以参考。
最后,要学会总结:
一是要总结考试成绩,通过总结学会正确地看待分数。只有正确看待分数,才不会被分数蒙住你的双眼,而专注于学习的过程,专注于蕴藏在分数背后的秘密。二是要总结考试得失,从中找出成败原因,这是考后总结的中心任务。学习当然贵在努力过程,但分数毕竟是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象征之一,努力过程是否合理也常常会在分数上体现出来。三是要总结、整理错题,收集错题,做出对应的一些解题思路(不解要知道这题怎么解,还有知道这一类型的题要怎么解)。四是要通过总结,确定下阶段的努力方向。
⑦ 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计划怎么写
根据课本拟出本学期每周上多少内容,从第一周开始到最后一周
⑧ 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
这个是我找到的,那个网站不能复制,我先在记事本里面打下来再打到网上的,好辛苦啊。哈,希望这个对您有所帮助
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多学生已适应了高中学习的难度与强度。同时也对我的教学风格适应了。我所教的高一六班和四班在上个学期的全市统测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大多同学的学习自觉性不够,不重视平常对知识的记忆,而只是在考试之前才看书。结果导致考试只能取得七十分左右的成绩而难以得高分,因此这学期的教学中一定要做得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二、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 1、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必要性,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及智力的发展。充分发挥月考、期中、期末等考试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提高课堂效率:精心设计,精讲多练。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合理利用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结合自身及学生实际制定适合本级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3、注意历史与其它学科的联系,适时补充一些有关历史事件、人物的小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力争使课上得生动活泼,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每堂课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让学生做练习以检测当节学习情况。做到日日清。
每周一次小考,以填空题的形式考察本周的基础知识。做到周周清。
每月一次月考,以会考高考题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查漏补缺。做到月月清。
5.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6、充分发挥个人自身优势在学习生活各方面都力所能及地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在温暖安定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五、教学进度:将根据历史备课组安排的课时和内容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