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一份中国历史说课稿,谢谢啦!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本课位于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主题下。在第十三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秦朝的相关历史。本课则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军事四个方面阐释秦始皇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以及这一制度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所以在中国古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学情分析
1、通过对秦帝国兴亡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秦朝相关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引导其进一步了解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助于全面客观的评价历史。
2、七年级的学生认知以感性认识为主。对图片、影音资料等形象化的内容,兴趣大,接受快。但逻辑思维尚处于上升阶段,对历史现象及原因的分析、归纳、联系的能力较弱。
三、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基础知识:中央集权制的确立、郡县制、皇帝、三公、交通的畅达、文字的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小篆和隶书、圆形方孔钱、万里长城、焚书坑儒。
通过对秦始皇其人和他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思考“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什么影响”,懂得综合分析问题,知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在大连出土的古代钱币。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述“习。出示“秦朝行政系统的简表”,学生贴贴看,有助于学生对重点概念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和第十三课的学习,学生能懂得,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并对以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周游列国的尴尬事”设疑质疑,促进学生有目的的自主学习。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废分封,立郡县”讲述了秦始皇确立的 “中央集权制”,这一制度对后世历代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都是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巩固服务的,因而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1、由于七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低,对一些历史概念理解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如何理解中央集权制的概念就成为本课的难点之一。
2、“车同轨,书同文”与建立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关系,属于教材的隐形知识,初一学生一般不易看出并理解,所以这两方面内容均需要教师进行阐述,定为本课的难点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
1、模拟历史情境、探究式教学,我根据教学内容, 提出“秦皇的四个烦恼”,创设特殊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教学,体验历史、感悟历史。
2、运用合作、探究、比较归纳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自主体验,合作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自学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周游列国尴尬事”,运用故事导新课。
在导课环节中我创设了一个这样的历史情境。(放幻灯片)战国末年有些 “驴友”喜欢四处旅游。在旅途中遇到了诸如:车不能行、钱不能花、字不能识、尺度不一等尴尬事引来了秦皇的无尽烦恼。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贴合初一学生的感性认知特点,此环节创设目的是设置悬念,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 二 )古今史料展新授,师生互动出谋略。
在新授环节,我设计了 “秦皇的四个烦恼”
“秦皇的烦恼一”:“车不同轨,书不同文”。
我设计的活动是“我帮秦皇解烦忧”。
首先请学生结合教材呈现的史料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对策。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每提及的一点,教师就相应的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关于统一货币的知识点,课前叫学生收集古代钱币,结合学生收集的钱币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国多铸造圆形方孔钱?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古人的宇宙观——“天圆地方”。
关于统一度量衡,教师出示幻灯片,通过古今数据对比,以算一算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对度量衡的统一认识。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车同轨、书同文”的历史意义。教师适机补充更为详实的史料,凸显难点。
设计意图:“车同轨、书同文” 与建立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各组中,及时了解学情,适机加以引导。学生普遍能够理解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不仅消除了六国遗留的陈迹,而且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对于其更重要的作用是有利于秦始皇巩固统一,加强统治,可能会理解不到。所以教师要准备相应的史实加以阐述,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的学习。
秦皇的烦恼二:“废分封还是立郡县”
我设计的活动是角色模拟。学生扮演群臣,殿前争辩。(请看大屏幕),
现场展示的形式体现出分封制的弊端,使学生认识到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式,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必须创立了一套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图片展示中央集权制的具体内容。(大屏幕展示)
便于学生了解秦始皇通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将上至中央下至地方的军政大权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从而实现政治上的完美统一。
接下来,教师在大屏幕展示“历代中央集权制的简况”。
使同学能够清楚的认识和体会到:秦朝的政治制度确实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以后学习古代史的相关内容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和诠释。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我们通过课本剧的形式配合大屏幕的动画演示,再现历史场景,直观体现中央集权制的概念及其内容。让学生能够体会秦皇的烦恼,理解秦皇的创新。由此成功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秦皇的烦恼三:匈奴进犯
我采用的教学方式是:视频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领悟新知。(大屏幕展示视频:匈奴进犯等场景)。
在了解了秦长城修筑的原因之后,教师出示幻灯片,学生看图讲解,识记秦长城和灵渠的基本概况及历史意义。教师再出示一组现状图,组织学生探讨如何保护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从而使学生理解保护长城和灵渠的现实意义。
设计意图:保护长城和灵渠,这虽然不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但巧夺天工的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在保护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关注和保护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秦皇的烦恼四:儒生怨
秦始皇的暴政引起的儒生们的背后议论,引起他的第四个烦恼。他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大屏幕展示“焚书坑儒”的相关内容,提出问题:“历史上对秦始皇的评价始终是功过参半,请你结合本段内容谈一谈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为何要 “焚书坑儒”?
学生激烈争辩,得出结论: “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思想措施。
教师追问“焚书坑儒”的利与弊。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总结归纳: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但手段残暴,同时也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是他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指导,使学生掌握要辨证看问题的方法,能够正确的看待和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而达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现实作用。
(三)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结合板书(看大屏幕)总结归纳秦始皇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教师适机点拨重、难点。
教师小结:秦朝结束了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是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中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秦始皇,共同感受了他作为政治家的创新精神,共同领略了这位“千古一帝”的非常人生!希望他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能引领今天的我们厚积薄发、与时俱进!
㈡ 说课中的学法有哪些
1、自主、合作、探究
2、举一反三法
3、查阅资料法
4、观察法
5、读、品、悟、议、辩、入
学法:俗话说,得法者事半功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至关重要。
以学习古诗词为例:
1、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创新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主题。自主、合作、探究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作意识,在合作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互相启发,往往能化难为易。先在小组内合作,自学探究,然后再小组汇报,交流展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全班同学共同解决。在合作时,教师应注意指导和参与,及时发现问题,引导交流,促进合作的有效性。
2、举一反三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举一”提供模式,“反三”按图索骥。这样从扶到放,使学法得到迁移,让学生触类旁通。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自学能力。
3、查阅资料法:搜集和处理信息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素养。根据课文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也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宽视野,帮助积累。
4、观察法: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观察画面,从直观上加深认识和理解。
5、读、品、悟、议、辩、入:读:多种形式的读,真正做到以读激情。入: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换位体验来走进文本,和文本零距离接触。
6、古诗诗句的理解方法: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换语序,补省略。
㈢ 初中历史说课稿
去“精品教师”上边看,
(网络搜下“精品教师”四字,第一个就是)
很多历史说课,也有全册
如果改版了--看右边--他的文档(4444) -- 查看全部
中意就抄下来
㈣ 您好,您有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的说课稿是吗能否马上发给我一份,我明天上午急用!!多谢了!
《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
1、知识目标:
(1)知道北魏建立和统一北方的时间
(2)了解北魏迁都的目的和意义
(3)概述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4)了解北朝朝代更替的情况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民族大融合的进程,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培养学生正确认读历史地图的能力,比较、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相关知识的拓展和设疑,认识民族融合对少数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深远影响,理解我国民族关系是贯彻民族平等原则,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合理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能够在教师指导下,按要求查阅和收集与自已研究的主题相关的历史资料、文献资料的能力;学会结合史实全面分析孝文帝改革,并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3、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对民族融合情况的分析,特别是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认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坚决抵制旧势力,坚持改革的史实,学习顽强的意志和除旧布新的勇气,培养坚强的学习毅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这是不正确的。但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区别,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积累,我们又不能做出解释。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用“历史观点来统率史实”,在突破重点的基础上,通过民族融合的一系列历史事实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探索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主要综合利用以下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在学法方面,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归纳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多启发设问,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原因来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架构。
教学生用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来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注意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赦勒歌》
赦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an)牛羊。学生朗读后,教师提问学生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教师引导,得出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的民歌,借此引出本节课所讲主题:有关鲜卑族的历史史实。
(设计意图:用生动,活泼的诗歌形式引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
2、进入新课
由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时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将四个班分成四组,各组讨论之后,由各组派代表回答问题。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归纳和筛选相关的能力。)
[多媒体显示]展示北魏统一北方示意图
挂图可以直观地掌握抽象的地理概念。
(让学生清楚了解北魏统一北方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归纳掌握主要史实。培养其独立思考意识,加深对民族融合趋势的理解。)
设问:“入主中原的鲜卑族是像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趋向民族融合呢,还是以征服者的姿态因循守旧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留意北魏统治者学习中原文化的进步意义。并告知学生认识此点是为接下来理解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实际上也为教师接下来的讲课作思想上的铺垫。
[多媒体显示]--- 北魏孝文帝图
简单介绍孝文帝,创设问题情境“这时的北魏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自由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指向北魏的制度问题,认清北魏所处的社会还是比较落后的奴隶,他所在朝廷面临的问题是在民族融合的趋势下,如何控制比自己先进的汉族人和其他逐步走向汉化的少数民族,如何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从而使学生明确认识改革的必要性。(设计意图:层层设疑,逐一引导,使后面讲解“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这个问题时能水到渠成)
[多媒体显示]―迁都洛阳
(寓教于乐,通过课本剧的形式使原本单调的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且加深了记忆,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且在由学生表演的孝文帝与守旧大臣的争论中体味新旧势力的斗争、孝文帝改革的所遇到的阻力和孝文帝为达到迁都的目的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让学生受到这样的思想教育,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忍受挫折的能力,锐意进取的精神,从而实现情感与价值观当中提出的塑造青少年坚强意志这个要求。)
[多媒体显示]-- 胡穿汉衣图
创设情境:迁都洛阳后,如果你是孝文帝,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民族融合?学生分组讨论,把本组意见记录下来,全班进行交流,最后老师归纳总结。(抛出问题,通过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够从不同视角对孝文帝改革的深入理解,启发思维,培养学生思辨意识和创新精神.
[多媒体显示]――北魏后北朝的政权更替图。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细致了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况。(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复习,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关注国家大事,了解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让学生认识民族关系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
㈤ 说课稿中学法有哪些
教法跟学法是分不开的,所以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法有以下几种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演示法
参观法
练习法
实验法
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
学法方面主要有:
(1)自学迁移法 (2)自学尝试法 (3)指导自主法
(4)发现法 (5)动手操作法 (6)观察法
(7)实验法 (8)讨论法 (9)分类比较法
(10)综合分析法 (11)列举(枚举)法(12)练习法
(13)推理归纳法 (14)不完全归纳法 (15)游戏学习法
(16)合作学习法 (17)验证法 (18)转化法
(19)假设法 (20)归谬引证法 (21)筛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