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哪个朝代说出起止时间
明朝
郑和下西洋的抄起止时间及所到地点:
次数出发日期回国日期路线第一次永乐三年六月(1405年)五年九月(1407年)自苏州刘家港出发,经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印度西海岸的柯钦以至古里(科泽科德)第二次永乐六年九月(1408年)九年六月(1411年)沿同样的路径至古里第三次永乐十年十一月(1412年)十三年七月(1415年)以东印度洋为中心,从爪哇、苏门答腊往锡兰,又北上印度东海岸,抵孟加拉湾,然后折回马六甲海峡,在马六甲修筑城塞后返国第四次永乐十四年十二月(1416年)十七年七月(1419年)又经东印度海岸折往波斯湾,到达霍尔木兹,也有认为这次远航到达东非沿海第五次永乐十九年正月(1421年)二十年八月(1422年)与前次航线相同,抵波斯湾,又另分一支船队经由阿拉伯南岸远航到东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布腊瓦、马林迪等地第六次永乐二十二年正月(1424年)当年七月明成祖死后返回除驶入波斯湾外,另有分队绕东非沿海诸港口航行第七次宣德五年六月(1430年)八年闰八(1433年)进行经由印度西海岸入波斯湾的最后一次航行。这次,郑和的部下到达了阿拉伯的麦加
②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郑和下来西洋是指自永乐三年自(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的历史。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③ 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历史作用
郑和下西洋在政治上主要建立了亚非国家国际间的和平局势,经济上内发展了亚非诸国间的国际贸易容,文化方面向亚非各国敷宣中国的教化,以及 增进了中国人民对亚非国家的认识与和了解。
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告诫那些“喜战好斗”的岛国要安分守纪,另一方面从统一宗教入手,力劝改变不正的宗教信仰,对平衡各国关系,缓解因宗教问题而导致的国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起无比重要的作用。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国际贸易,不仅使明朝获得很大的经济利益,而且一般的贫民也很多因此而致富,严从简曾说:“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瑜,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稀,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欲矣”。郑和船队传扬了文教,使中国与亚非国家交往空前密切,增进了亚非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也极大地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海外知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中国人民对于海外的地理知识。郑和下西洋开扩的海外市场极大的发展了像以景德镇为中心地瓷器业,以苏州为中心的丝织业和以松江为中心的棉纺业,以芜湖为中心的漂染业等。并且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郑和下西洋还促进了向南洋移民的热潮,为中国移民在海外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
④ 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下西洋与汉朝什么事件有关系
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对外交流的故事,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汉武帝时期的事情,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明成祖朱棣年间的事情,都加强了中西方的交流
⑤ 郑和下西洋张渊出使西域安史之乱 双十二事变 哪一个是发生在西安呢 哪些是发
除了郑和下西洋,其他几个都是西安的发生时间,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唐代的安史之乱,汉唐的定都都是西安,古称长安。双十二事变就是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主导的扣留了蒋介石
⑥ 郑和下西洋历史背景
1405年6月,明朝皇帝明成祖朱棣具有“天下”(世界)战略眼光与对外开放胸襟,他派郑和(1371~1433)率庞大船队首次南下出使“西洋”诸国,史称“郑和下西洋”,而所谓“西洋”是泛指中国南部海域以西的印度洋一带。郑和所率领的船队规模极其宏大,人员多达27000余名,船只最多时达200多艘,其中长44.4丈(148米)、宽18丈(60米)的大型船只60余艘。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当时已相当先进,使用了罗盘、测深器、牵星板等。船队远航到过东南亚诸岛、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其中第5次和第6次航行最远,横渡印度洋,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海岸,历经当时亚非30余国。
在郑和下西洋所处的15世纪,世界大格局的基本特征依然是东方遥遥领先于西方,中国居于世界舞台的中心。明朝永乐时期,国家强盛统一,政治较为清明。政府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开展大规模的外交和外贸活动,从而有郑和下西洋之盛举。郑和前三次远航的主要任务是在东南亚和南亚建立国际间和平安宁的局面,并为下一步向南亚以西更远的地方航行,建立中途候风转航的据点。而后四次的主要任务是向南亚以西继续航行,开辟新航路,对外互通有无,并使自古罕通中国的海外国家得以与中国开展正常往来。
⑦ 你怎样评价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
展示了明朝前期来中国国力的源强盛;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
⑧ “郑和下西洋”是什么朝代的事情目的是什么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代的事情,目的如下:
实现海内外大一统的太平盛世。在这种宏伟目标的指引下,郑和奉明成祖朱棣的旨意出使海外诸国,为实现世界“大同”与“和谐”的理想追求作了不懈的努力。在处理与海外国家关系方面,始终是站在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立场上,致力于在亚非沿海诸国之间建立持久的和平局势,并通过提高一些比较落后的东南亚岛国的文明程度,推行睦邻友好、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方针。郑和下西洋,除了用发扬中国的文教礼仪的方式之外,还通过发扬海外国家中优良的传统文化和礼俗的方式来“敷宣教化”,充分尊重各国固有的文明,并给予发扬光大。
为了发展和扩大海外贸易。郑一钧介绍说,中国周边的海外国家大多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这一地区,尤其是南洋一带,散布着众多的岛国,南洋与大陆的空间不协调,地理的分散、不连续,缺乏进一步联结的基础。海洋空间上的限制,国与国之间难以沟通,是造成海外各国关系不协调的重要原因,也是郑和下西洋致力于建立中国与海外各国间和谐友好关系的障碍。正是通过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以经济交往为纽带,将分散于大洋中的各个国家和地区联结起来,为郑和使团致力于中国与海外各国关系的协调发展,找到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途径。郑和下西洋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在人类历史上进行的从未有过的伟大和平实践。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实践,是郑和远航对十五世纪初期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六百年前,郑和作为伟大的和平使者,为“静海”奋斗了一生,最后以身殉职。郑和下西洋以后,西方殖民者的对外扩张,东西方一些海洋强国大搞海上霸权,无不导致“乱海”,一直到今天,郑和下西洋时期“静海”的局面没有再出现过,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莫大遗憾。我们今天纪念郑和,就要传承文明,发扬郑和为“静海”而奋斗终身的精神,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共同为建立和谐的国际社会秩序,为最终实现祖辈们向往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而奋斗。
⑨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哪个皇帝时期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成祖朱棣时期。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明成祖命三宝太监郑和 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目前已知最远曾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 ,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 、“国用充足” ;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 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