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天津历史博物馆报告

天津历史博物馆报告

发布时间:2021-03-07 21:09:44

历史博物馆。古迹或遗址的报告

“半坡遗址”挖掘主持者石兴邦、“兵马俑之父”袁仲一等史学大腕与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成建正、研究员王世平等知名学者一起,28日登上由省委宣传部与省文物局、省社科联共同主办的“长安讲坛”,作了“历史陕西”系列的精彩首讲,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薛保勤等出席了启动仪式。
昨日的讲坛可谓精彩纷呈,主持人王世平从克林顿、萨科齐等国际政要访华首站均定在西安入手,谈起了陕西历史文化的魅力。85岁的石兴邦先生介绍了仰韶文化的最新研究进展,还提到了关于乾陵开挖的争议,同时也表达了对乾陵地宫文物的忧思。而袁仲一先生则就历博的镇馆宝物之一“煤精印”,笑言印主——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独孤信,是“中国第一老丈人”。王世平认为用13朝或14朝古都来概括陕西并不全面,陕西称得上是亚洲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中华民族及其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冲突融合之地等等。成建正则称:“陕西是一支歌,她将黄土高原的豪迈、关中平川的坦荡和秦巴山区的婉约,融汇在自己悠扬而久远的旋律之中;陕西是一首诗,她用独特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描述了远古的艰辛劳作、西周的森严仪礼、秦代的赫赫军威和西汉的漫漫丝路,还有魏晋的兼并融合与隋唐的强盛辉煌。”
据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周敏介绍,“长安讲坛”系列讲座,除史学外,还将涵盖哲学、社会、经济等主要社科领域,各方面权威专家将依次登坛开讲。另悉,“长安讲坛”之“历史陕西”系列,近期将有张岂之、刘云辉、袁仲一、焦南峰、王学理、韩伟、李浩等著名学者,就炎黄文化、西周文明、秦俑与秦文化、汉文化与茂陵、法门寺、唐长安文化等,将周秦汉唐挨个儿过一遍。本报记者 王锋
第一期

史学泰斗漫谈陕西历史文化

2008-6-29 09:32 来源:三秦都市报
●克林顿、萨科齐争着来西安,是把陕西看成中华文明的集中象征。。
●2000多年前,陕西人走在“对外开放”的最前列。
●纯而又纯,封闭的,保守的文化是没有前途的,注定是要消亡的。

“长安讲坛”昨日开幕

本报讯(记者 夏明勤)酝酿已久的“长安讲坛”昨天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幕。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周敏主持仪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薛保勤、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刘云辉到会并致辞。

薛保勤指出,“长安讲坛”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引领社会科学界、服务社会、满足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人文陕西和文化强省的现实需要和基础性工作。

为将“长安讲坛”办成一张繁荣学术、服务陕西、服务文化、服务大众的文化名片,薛保勤强调要通过百姓化的视角、通俗化的表述、学术化的理论支撑、学者化的报告团队,打造我省公共文化的服务亮点,构建我省公共文化的服务平台,生产我省公共文化的精神产品,形成我省公共文化的服务体系,在服务大众和服务决策、服务党政两条战线展开,在通俗化与学术化两个领域同时推进,在普及的过程中提升、提炼、提高,在提高的实践中进一步普及。

随后举行的首场讲座中,专家们漫谈陕西历史文化,剖析深刻、幽默风趣,让大家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受益匪浅。

嘉宾主持
王世平: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嘉宾
石兴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及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袁仲一: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
成建正: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

陕西是亚洲重要的人类起源地

王世平: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式访问中国,把西安作为访华的第一站。去年,新上任不久的法国总统萨科齐首次访华,第一站又是直奔西安。他们把访华的第一站选在西安,实际上就是要表达美国和法国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明的一种尊重、一种敬意。也许克林顿个人未必就那么喜欢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但他是代表美国来到西安,表达的是对中华文明的一种尊重。他们争着抢着要来西安,实际上是把陕西看成中华文明一个集中的象征。

一说到西安,人们总喜欢说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但我认为仅仅用十几个王朝不足以概括陕西。我给陕西下了几条定义,第一个就是陕西是亚洲重要的人类起源地,请石兴邦先生给大家做一个阐述。

石兴邦:河南是最早发现仰韶文化的,在后来的进一步考古发掘中发现,仰韶文化的范围极大。中国的北方,甚至中国的南方,以及泰国、越南这样一些地方,都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而陕西发现的有关仰韶文化的数量和重要性都比渑池有很大的增长。仅宝鸡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存数量,就相当于一个河南省的。

王世平:石先生谈到仰韶文化,我给各位稍微补充一下,仰韶是一个地名,在河南的渑池县。1922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渑池仰韶发现了一种彩陶文化,他将之命名为仰韶文化。

第二个定义,陕西是中华民族和起文明的发祥地,这一点请成建正先生做一个阐述。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文明的发祥地

成建正:我是晚生后学。黄帝一直是被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陕西无论从古史传说还是古遗迹来说,都理所当然的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第二,中国是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和建都朝代最多的国家,在西安建都的朝代总共是14个,有说13朝。大夏在陕北统万城曾经建过都,如果从整个陕西省的角度来说,应该是14个王朝。建都的时间累计起来长达1077年,这恐怕在世界上都很少,在中国是绝无仅有。

第三,陕西是中国各种文明相融合、发扬光大的地方,陕西四周跟七个省、一个直辖市相接,是和周边省份交往最多的地方。对丝绸之路各省都很重视,我们和邻省之间关于丝绸之路也有过争议,但是丝绸之路从长安开始,由张骞完成是肯定的。

还有一点,陕西是中国的大地原点所在地,泾阳有一个“永乐镇”,这里是测定的中国大地原点。作为封建的中央政权,恐怕在这建都是最合适的了。

我还想说陕西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大事最多的地方。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100件大事》,从人的起源一直列到中共十六大,在中国发生的100件大事,发生在陕西28件,占将近30%。

另外我们陕西一直是富庶之地,黄土自肥,是一种天然的沃土,只要一下雨,他就产生肥力,最适合人的生活。

我插一件小事,今年3月26日我们馆正式对外开放,全国各省和直辖市的博物馆馆长看了这3002件文物之后,有五六个馆长给我表达一个类似的意思,就是你这么个搞法我们以后还做不做展览了。他们的意思就是你们的东西太丰富了,这也反映了我们陕西历史文化的厚重。

王世平:刚才成建正馆长激情洋溢地讲了炎黄,说陕西是中华民族和文明的发祥地,我给他稍微补充一下,轻松的话题。

1961年中国确定了180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本要根据这个地方有什么重要的文化遗存,有没有经过比较重大的科学发掘。但有一个是完全根据传说定的,就是咱们的黄帝陵。黄帝陵并没有非常确凿的、可靠的历史记载,但它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被定为古墓葬第一号,根据的是中华民族的感情。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在黄陵这个地方开始祭祀轩辕黄帝,一代一代传下来,有东西没东西已经不重要了,人心所向,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认同、一种血缘认同。

现在很多地方在争历史古迹,比如说我现在用推土机半个钟头就可以推起一个土堆,现刻一块碑,现盖一个房子,把它做旧。但黄帝陵有一棵大柏树,高23米,七搂八拃半,这个柏树大约5000年,正好和传说中轩辕黄帝的时代相吻合。我们只要知道在5000年以前,一直有后代不断地在这儿种树,黄帝陵有5000年的树,有3000年的树,有2000年的树,一直种到现在,整个山上现在有八九万棵柏树,这个东西做不了假,是铁证。

我给陕西的第三个定义,曾有十多个王朝在陕西建都,具体是13个、14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周、秦、汉、隋、唐在陕西建都,这是中国古代的精华,其他多一个、少一个的没关系。请袁仲一先生给大家讲一讲!

史上最强大的朝代在陕西建都

袁仲一: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这就13个,如果加上大夏是14个,另外还有。这是可以研究的问题,但是这些王朝里头,最主要的还是周、秦、汉、隋、唐这五朝,其他几个朝代时间都比较短,影响较小一些。

这几个朝代就是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都是极其辉煌的时代。陕西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汉唐时代就有长安了,她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世界性的大都市、国际性的大都市。这一部辉煌的历史,不单纯写在文字上,而且大量刻印在三秦大地的实物上,是一部活生生的可以触摸的历史。

西周时代灿烂的青铜文化,埋藏着丰富的地下文物宝藏。宝鸡农民要动土,经常有大批的文物被发现,像1976年扶风庄白村的一个农民,在平整土地的时候,一下发现一窖青铜器,达103件,有一个都达到了284千克。其他的就多了,窖藏墓葬的,经常动土就会发现。再举一个例子,1966年扶风一个农民在修猪圈的时候,挖出来青铜器,两件大型物体。所以讲西周文明不能不提到灿烂的青铜器文化。

另外,周王室采取了分封制、礼乐制和宗法制,这个整体的文化体系,像一个精神纽带一样,从政治、经济、社会、信仰等各种层面上,把华夏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历史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秦始皇时代,消亡六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上是有跨时代意义的。

当然汉代的东西就更多了,走在这个地方,不由得引起你的遐想。汉代在文化上的成就,在中国文明的发展史上,具有辉煌的意义。到了唐代就更为辉煌了,用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话来说,从夏商周以来,中国的强盛、发展的高度没有超过唐的。咱们历博库房里头藏有敦煌壁画500多幅,每一幅都是价值连城。你往碑林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那些大家书法,它们成为后世书法的典范。

唐代那种包容性、那种广纳百川的精神,是很重要的,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无穷的创造力,这种包容、开拓的精神直到今天也鼓舞着我们进一步的改革开放。纯而又纯的文化,事实上是没有的,封闭的,保守的和外围不接触的文化是没有前途的,是要消亡的。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文明融合的中心

王世平:刚才袁先生用全方位的眼光把陕西的历史文化做了一个勾画。我关于陕西还有一点定义,简单的说就是,陕西是农业民族和草原民族包括他们的文化,长期冲突、交流、融合的中心,也就是说陕西是一个民族融合的中心,是一个文明融合的中心。

我们今天一说起陕西,可能给人的印象是比较封闭、保守,但是在2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 “改革开放”的先驱,“对外开放”第一人就是张骞,他就是陕西汉中人;维护丝绸之路的一个著名的人物班超,他也是陕西人,也就是说2000多年前,陕西人走在这个“对外开放”的最前列。

❷ 天津历史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博物馆前身可追溯到1918年成立的“天津博物院”,后来又改称“天津市第回一博物馆”答;1925年成立的“天津广智馆”,即后来的“天津市第二博物馆”以及1929年成立的天津市立美术馆,与1952年(三馆)合并成立了天津市历史博物馆。1953年5月合并后的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1955年底,接收了原华北博览馆,同时将馆址由南开区二纬路迁至河西区马场道。文化大革命期间,该馆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天津市彩塑工作室等单位合并,一并通称为天津市博物馆。1974年,天津市历史博物馆与上述各馆分开,恢复原称,馆址移至河东区光华路。

❸ 天津历史博物馆

天津站步行至 海河广场站
乘坐 868路, 在 天津博物馆站 下(友谊路平江道).
凭身份证领票,周一休息,9点至16点开放。

❹ 参观天津博物馆观后感

元旦歇班,闲着也没事儿,报纸上一直在报道的天津博物馆开张的事情,心向往之,于是二号下午决定去逛一逛。 进到博物馆里,第一感觉很是宽敞明亮,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大柱子二柱子,外加金属结构等等,反正看着挺漂亮,还带着点儿明快的现代气息,第一感觉不错。 前台买票,如早先的报道,25块钱一个人。一楼好象是共享空间等,没有展览,直接乘扶梯上二楼。迎面就是书法馆,进去转了一圈儿,主要是明清两朝的作品,在下比文盲强点儿有限,也看不出个门道来。出来到绘画、陶瓷等馆分别参观,大致每馆都要花半小时以上时间,感觉比预想的要好很多,天津博物馆的馆藏还是很丰富的,比如藏有两件钧窑的对盘,很珍贵。 进了大厅一转身就看见传说中的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雪景寒林图》,咱也不是搞美术的,看不出个门道来,只知道范宽的画绝对是极品的文物,天津的这个藏品与他的《溪山行旅图》齐名,后者藏于台北故宫。好象金庸哪部小说里也提到过《溪山行旅图》吧?忘了,想不起来了。 大厅中央引人注目的摆放着数个青铜制的鼎、钟等文物,多是商代的古物,这样的珍品世所罕见,很多青铜器的说明文字中都是一些收藏家捐献给政府的,或者是大炼钢铁期间天津的文物工作者在天津电解铜厂的废品中找到的,不知道还有多少珍品毁于那个年代,真是可惜。 写的有点儿多,我累了…… 俺曾经参观过上海博物馆,这次参观了新落成的天津博物馆,总的感觉从馆藏方面,我们绝对不输于上海,甚至还要略强于上海博物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非常有礼貌,态度很好,玻璃展柜不时有工作人员擦拭。在参观过程中还遇到一件事情,有一对盲人夫妇和他们的孩子也来到博物馆参观(孩子不是残疾人),博物馆专门派了一名工作人员陪同这一家三口,并为他们讲解,天津博物馆这种人性化的管理,值得我们称赞! 希望大家有时间都去参观一下, 不但可以丰富历史文化知识,也能增强天津人的自豪感。

❺ 参观天津历史博物馆的观后感400字 谢谢

今天,晴空万里,天气宜人,学校组织我们去历史博物馆参观,学习。

走版近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权福建历史博物馆》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进入博物馆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大型塑像,里面记载着人民解放军同敌人英勇作战的场面,绕过塑像,我们走进大厅,大厅里放满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有红军使用过的刀枪,有红小孩使用过的红鹰枪,有红军使用过的炊具,还有烈士留下的血衣……

参观了历史博物馆,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自不易的,是解放军不怕牺牲,英勇作战,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如果没有他们忘我牺牲的精神,没有他们为了祖国的解放而英勇牺牲的高贵品质,那么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的日子,也不可能坐在这明亮的教室里读书……

今天参观博物馆我收获很大,我们只有不忘过去,好好读书,学好文化,长大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

❻ 我需要一份参观天津博物馆的感想 谢谢 1000字 急!~~~

天津博物馆坐落于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与平江道交口的银河广场,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拥有1.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展厅和功能齐全的文化休闲设施,天津博物馆观后感。其建筑外形为自湖面展翅飞翔的天鹅,线条流畅简洁,极富时代感与艺术性,颇具特色。
天津博物馆是一座大型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历史类文物与艺术类文物并重是其收藏的一大特色。馆藏各类文物近20万件,包括书法、绘画、青铜器、陶瓷器、玉器、玺印、砚台、甲骨、钱币、历史文献、近现代文物、地方民间工艺等多个门类,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近千件藏品数量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作为天津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天津博物馆集收藏、保护、研究、陈列为一体,竭诚为国内外观众奉献各种精美展览。天津博物馆不仅限肩负着保护本地区地上,地下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职责、更是集中展示华夏文明的一座艺术殿堂和承续天津地方历史文化的主要场所。
今天是周五,阳光明媚,白云朵朵,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上了旅程。我们坐在车上,掩盖不住内心兴奋的心情,对于前途的未知,我们百般猜测,却并无结果。
车缓缓停下,我们激动地跳下车,“天津科技馆”几个大字赫然映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望着大门,心里对那未知的世界充满了憧憬。大门缓缓推开,里面的景象一下子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在我们的正上方,悬挂着一个太阳系模型,我看到蔚蓝色的地球,长着大红斑的木星,以及有着奇妙光环的土星。
我仰望着它们,犹如仰望着一片星空,我惊奇地发现,地球,我们生活的家园,在太阳系里是那么的渺小,而在宇宙中,这个球形空间里,目前已被人们发现和观测到的星系大约有1250亿个,而每个星系又拥有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几百亿到几万亿颗。因此,只要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你就不难了解到,在我们已经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多少颗星星。
在这奇妙的科技馆里,我接触到了许多从来没有听到过,看到过的事物,例如在一楼大厅里陈列的克莱因瓶,克莱因瓶最初的概念是由德国数学家菲利克斯·克莱因提出的。克莱因瓶的结构非常简单和莫比乌斯带非常相似。
一个瓶子底部有一个洞,现在延长瓶子的颈部,并且扭曲地进入瓶子内部,然后和底部的洞相连接。和我们平时用来喝水的杯子不一样,这个物体没有“边”,它的表面不会终结。一只苍蝇可以从瓶子的内部直接飞到外部而不用穿过表面所以说它没有内外部之分。
这些展品中,我对二楼展厅的眩晕小屋最感兴趣,人进去以后,会不自主地失去平衡,产生眩晕感,我百思不得其解,在内部看上去正常的一间小屋,为什么在里面会变得跌跌撞撞呢。
回家后,我查阅了具体资料,终于揭开了谜底,原来人体的平衡感来自人体耳朵里的叫前庭的器官。前庭可以调节人体的平衡感觉,前庭觉将感受人体平衡信息(垂直或倾斜);视觉将感受人所处的地面水平情况;肌肉将发出紧张情况信息,大脑将综合这些信息作出判断,对骨骼、肌肉和有关器官发出指令。
当我们进入眩晕小屋时,由于地面是倾斜的,前庭反应的是站在倾斜面上,但我们看到的墙壁仍然是垂直的,由经验产生的视觉信息使人产生了依然站在水平地板上的错觉,相互矛盾的信息汇集在一起,使得人脑发不出正确的指令,因此我们会感到头晕脑胀,行走困难。
这次奇妙的科技馆之旅结束了,我收获了许多科学方面的知识,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也知道了在科学的道路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未知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让我们行动起来,为我们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❼ 天津历史博物馆的介绍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省级历史博物馆,位于天津市河东区光华路。该馆于1952年6月在原天津市第一博物馆与天津市第二博物馆合并的基础上建立。同年10月,原天津美术馆并入。1953年5月对外开放。1955年底,又接收原华北博览馆,同时将馆址由南开区二纬路迁至河西区马场道。文化大革命期间,该馆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天津市彩塑工作室等单位合并,一时改称为天津市博物馆。1974年,天津市历史博物馆与上述各馆分开,恢复原称,馆址移至河东区光华路。

❽ 谁能找到天津历史博物馆观后感的文章

元旦歇班,闲着也没事儿,报纸上一直在报道的天津博物馆开张的事情,心向往之,于是二号下午决定去逛一逛。
进到博物馆里,第一感觉很是宽敞明亮,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大柱子二柱子,外加金属结构等等,反正看着挺漂亮,还带着点儿明快的现代气息,第一感觉不错。

前台买票,如早先的报道,25块钱一个人。一楼好象是共享空间等,没有展览,直接乘扶梯上二楼。迎面就是书法馆,进去转了一圈儿,主要是明清两朝的作品,在下比文盲强点儿有限,也看不出个门道来。出来到绘画、陶瓷等馆分别参观,大致每馆都要花半小时以上时间,感觉比预想的要好很多,天津博物馆的馆藏还是很丰富的,比如藏有两件钧窑的对盘,很珍贵。
进了大厅一转身就看见传说中的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雪景寒林图》,咱也不是搞美术的,看不出个门道来,只知道范宽的画绝对是极品的文物,天津的这个藏品与他的《溪山行旅图》齐名,后者藏于台北故宫。好象金庸哪部小说里也提到过《溪山行旅图》吧?忘了,想不起来了。

大厅中央引人注目的摆放着数个青铜制的鼎、钟等文物,多是商代的古物,这样的珍品世所罕见,很多青铜器的说明文字中都是一些收藏家捐献给政府的,或者是大炼钢铁期间天津的文物工作者在天津电解铜厂的废品中找到的,不知道还有多少珍品毁于那个年代,真是可惜。 写的有点儿多,我累了……

俺曾经参观过上海博物馆,这次参观了新落成的天津博物馆,总的感觉从馆藏方面,我们绝对不输于上海,甚至还要略强于上海博物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非常有礼貌,态度很好,玻璃展柜不时有工作人员擦拭。在参观过程中还遇到一件事情,有一对盲人夫妇和他们的孩子也来到博物馆参观(孩子不是残疾人),博物馆专门派了一名工作人员陪同这一家三口,并为他们讲解,天津博物馆这种人性化的管理,值得我们称赞!

希望大家有时间都去参观一下, 不但可以丰富历史文化知识,也能增强天津人的自豪感。

❾ 天津博物馆参观体会500字

世间有很多宝物,虽然不一定可以拥有,但是你能够走近你最喜欢的宝物的身边这也是一种幸福。 11.11日,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和教职工到天津博物馆参观,让我们近距离去欣赏美丽的宝物。
讲解员为我们介绍了镇馆三宝,这让我对文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与之前自己来参观所得到的是不一样的。我们不禁为这三件宝物而赞叹,赞叹她的美丽,赞叹古人精湛的工艺,赞叹古人绝妙的绘画手法,也赞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集中讲解之后,在自由参观当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天津历史的介绍——《中华百年看天津》,它分9大部分:天津历史沉淀、英勇悲壮的抗争、工业文明启蒙、殖民统治见证、北洋亲政的诞生、中西文化交汇、北方经济中心、日本侵华基地、红色风暴的雷鸣。我对自己家乡的历史发展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走在展览馆中,仿佛穿越一般,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去感受家乡的历史。博物馆的装饰设计真的是很棒,我们边参观边赞叹其设计之妙。历史在变化,历史在发展,现如今的天津已不在是外国殖民者的,进步着的天津,不断发展着的天津,充满生命力的天津正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参观过天津历史主题馆,我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为他的蓬勃发展与进步而感到自豪,也更加相信未来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加美好。

❿ 天津科技博物馆

天津科技馆于1995年正式向社会开放,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1万平方米,设14个展区,共有300多件(套)展品.

1995年1月1日,天津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告别了没有科技馆的历史,斥资亿元,让一座外形酷似“一轮旭日从跨世纪桥梁上升起”的宏伟建筑矗立在津沽大地。将近五年的时间过去了,一百五十多万国内外观众走进了“天津科学技术馆”这座科学殿堂。中小学老师把这里当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动脑能力的第二课堂;成年人把这里看成是及时汲取现代科技知识,给头脑“充电”的便捷学校;旅游业人士把它当作开辟科普文化特色旅游,展示天津国际大都市形象的重要景点;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则把它当成传播科研成果,提高公众科技意识的绝好场所;利用公休日举家走进科技馆已经悄然成为天津人文化消闲的一种方式。

天津科学技术馆不仅拥有一万多平方米展厅中那300多件套可以参与的有趣展品;不仅拥有那令人惊心动魄的360度全天域电影,还在1997年底成为中国大陆上惟一一座可以同时放映穹幕电影和天文节目的“宇宙剧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数字式电子天象仪的引进,使天津人早就想拥有的天文馆梦想成真。天津科技馆的成长始终沐浴着各级领导和广大公众关爱的春风。天津科技馆已经被命名为“全国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天津市科普教育基地”、“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天津市国防教育基地”。“天津科技名人园”,更为这里增添了新的光辉。

1997年9月20日,天津科技馆与天津市航空运动协会在天津市97科技周期间联合主办了“天津市首届航天模型竞赛”。来自全市各区、县46支代表队的50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了比赛,国家体委群体司及航模活动管理中心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专程来津指导比赛。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竞赛进行了3个多小时,参赛选手制作的精美火箭模型在空中绽开一朵朵绚丽的“花朵”,吸引了无数参观者和过路人驻足观望,成为本市科技周活动重要景观之一。图为学生们正在认真准备火箭模型。

天津科技馆本着提高广大青少年科技素质、丰富其暑期生活的目的,在以往举办科技夏令营的基础上,1998年又成功地举办了新疆乌鲁木齐少数民族青少年科技夏令营、天地夏令营、科技素质夏令营,120名营员参加了系列夏令营活动。科技馆根据营员的不同情况,安排各具特点的活动内容,取得了良好效果。图为新疆乌鲁木齐少数民族青少年科技夏令营的营员在参观展厅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被展品的设计、造型以及所揭示的科学知识所吸引,许多营员一边看、一边把展品原理记录下来。

1998年1月2日,正值全市人民辞旧迎新之际,天津科学技术馆结合新的一年中科技热门话题举办了“天文知识科普报告会”,受到广大天文爱好者的欢迎,蓟县四中、大港石化一中、八十八中、昆纬路一小、河北工学院等天文兴趣小组活动开展较好的学校和各方面天文爱好者、有关专家学者270余人听取了报告会。图为南开大学苏宜教授结合我馆度试映的天文节目“哈勃空间望远镜--观测太空的眼睛”向与会者讲授哈勃望远镜的诞生过程及它的9大使命、超新星爆发等有关天文专业知识。

1998年9月21日,科技馆举办了“科技与未来”漫画展。这次漫画展以“科技与未来”为主题,以科学预测为依据,规模大、水平高,从近300件应征稿件中精选出138件作品与观众见面。内容涉及宇宙、生命、信息、能源、航天、电子等高新科技领域,参与作者来自全国部分地区,华君武、丁聪、方成等漫画界泰斗以及青年漫画家和科技专家为此专门作画。本届漫画展通过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联姻”,在科普百花园中构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科技发展与未来生活的结合上描绘出一幅二十一世纪的瑰丽图景;给公众以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迪,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针对社会上伪科学及迷信愚昧泛滥的现象,天津科技馆和中国科普进修学院在天津市第十届科技周期间,邀请中国科普研究所郭正谊研究员和司马南、徐秋等同志举办了题为“伪科学与江湖骗术--现场大曝光”的科普报告会。他们在报告中深刻分析了国内外产生伪科学的历史过程与根源,以及各种“大师”相继出山的原因,在报告中还结合一些伪科学现象进行了现场表演,揭露“大师”们的“蒙眼识字”、“意念拨发”等骗术。此次报告会使听众对于伪科学及江湖骗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对于引导公众进行思考、用真正科学的理论分清真伪是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图为观众们兴致勃勃地观看司马南揭穿伪科学骗术的现场表演。

科教兴国是永恒的主题,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科技人员,怀着对津门几代科学家和科技英才的敬仰,在市领导同志的倡议下,由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天津科技馆承办,建立了“天津科技名人园”。名人园内设立了侯德榜、茅以升、杨石先等3位科学家的半身铜像以及申泮文、史绍熙、母国光等22位两院院士、历届市科协主席和陈永川等4位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的肖像及展牌,以此展示他们的光辉业绩。名人园入口处设有“天津科技名人园”碑记及电脑触摸屏,向观众介绍科学家事迹;“启智厅”内陈列有18条“名人名言”,字字句句闪耀着科学精神的光辉。“天津科技名人园”的建立,体现了天津人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科学家们的业绩将成为广大科技人员学习的楷模,激励人们更好地继承“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精神,以实现科教兴市的宏伟目标。

阅读全文

与天津历史博物馆报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