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历史学科 特点
不知道你问的是几年级的历史学科的特点?
课本要多背,课外内容多少知道版一点,初中不难,高中要用权心学,大学我还没上,不清楚。
我只能说一下我的理解:
初中:1开卷考,熟悉课本,背出常用知识点;
2闭卷考,熟悉课本内容,背出重要知识点,要有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如一些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时间,发展过程,评价及意义(积,消极)或影响等。系统的看,背,比较记得住。
高中:一般是闭卷考的。同初中闭卷考的方法一样,但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试题会有点难,基于课本,但很灵活,所以要推敲题目的每一个字,课外内容多少也要知道一点,不能把它当副科来看,应该是和语文一样的地位,学的入迷的话,你会很喜欢这门课的。
有问题可以加我,我帮你!
❷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
(1)存在形式的过去性。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它不能重演,也无法实验,人们只能通过文字、实物、图片、电影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概括的东西具体化,用语言的记述将历史知识转化为生活的画面,让学生间接认识或感知历史。正是由于这样,历史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很大的创造空间。 (2)认知结构的多样性。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认知途径灵活多变,不应从单一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事件,而应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认识和思考。认知结构的多样性表现为整体性、因果性和发展性。
A、整体性。历史是人类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留下的“足迹”,因此学习历史要从时间、空间、人物三方面去整体把握。人类活动具有世界性,每个国家都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因此学习历史要扩大视野,把历史事件放到世界背景中去考察、定位,形成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立体的、整体的认识。
B、因果性。社会中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结果。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 的发生有着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关系。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题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的能力的手段之一。
C、发展性。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继往开来的过程,后一个过程总是在前一个过程基础之上的开拓创新;从认识论上看,人们的认识处于发展与深化之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具有前瞻性,培养学生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总结历史,认识历史的规律,使之服务于现实和未来。
(3)思维方式的求异性和灵活性。求异思维是针对常规定向思维而言的反向思维,是一种富有创见性的思维方式,它能够突破思维定势,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形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根据不同情况、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最主要的特点,信息处理能力是最主要的历史学科能力。应重视史料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史料进行多方面的真实解读的能力,以及思维与逻辑的严密性。遵循历史与现实、史论与史实相结合的原则,强调“以史为鉴”的教育思想。
(4)学科联系的交融性。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古今中外,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各门学科,其内容异彩纷呈,纵横交错,互为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以历史为依托进行学科间的渗透、综合,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其创新能力。
❸ 历史的学科精神是什么
所谓精神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历史教学有其特有的灵魂――学科精神作为支撑点。无论是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还是千姿百态的教学方法,都源自于历史学科本身的内在的学科精神。
一、实证精神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历史有其自身的学科规范。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以图否定历史的真实性;一些历史教师和学生也认为历史课就是讲历史故事而已,绝无真实性可言。“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句出自于胡适先生,笔者以为胡先生此言并非是在赞成对历史随便曲解,而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基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角度对历史作出不同解读。其实,胡适先生是一个很实事求是的人,他对历史的态度非常认真,他提倡说话要有证据。历史需要证据,历史源于史料,因此,历史是一门实证的严谨学科。
从第一节历史课开始,笔者便入手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先问学生:“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生活在哪里呢?” 随后出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并特别将元谋人三个字用红体字标出。继而设问:“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你知道他们生活在哪里吗?为什么要强调是‘已知最早人类’?”第一个问题在书中就能轻松找到,是知识习得与巩固;第二个问题则从强调历史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入手,力图使学生入门之始便养成正确学习历史的严谨态度。
在解答完上述两个问题后,笔者接着设问:“远古人类的历史距今年代久远,我们怎样还原历史呢?”随后向学生展示了元谋人考古挖掘图片、牙齿化石及出土石器的等图片,让学生根据这些图片作答。在讲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从实物史料来发现历史,如北京人的“头盖骨”、山顶洞人的“骨针”,让学生根据史料有所发现。笔者最后指出:通过以上过程,我们懂得了历史研究需要史料支撑、通过史料还原历史的道理,“门齿化石”“石器”“炭屑”“头盖骨”“骨针”等考古发现都属于实物史料,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历史信息。从而强调了文字史料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史料意识,使他们明白历史是一门需要实证的学科,论从史出,不能空谈,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下)《中国历史》主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历史,内容上自成体系,但从整个初中历史教材来看,八年级(下)的课本内容大多涉及政治史,内容抽象,意识形态化明显,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中国现代史板块的教学活动建议如下:访问家庭和学校附近的老人,获得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访问长辈,记录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和感受,学习整理口述史料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五个方面变化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等。表明历史史料除了文字史料、实物史料,还应包括口述史料。口述史面向大众,具有把历史“生活化”的功能,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中,接触“沉默的大多数”,倾听普通人的故事, 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状况的了解,建构起原生态的历史,学会将这些内容放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中进一步去认识,获得对社会生活的历史面貌及其变迁的深刻体验。例如,学生通过访问周围上了年纪的长辈,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变化,就能获得中国人在以往曾有过一段只穿或蓝或灰单色调衣服的历史知识,进而从如今五颜六色、个性十足、日新月异的新潮服饰中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冲击和影响,更具体地认识到我国三十多年来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进程。口述史教学,让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不再浮光掠影,而是深入其中,在参与对历史的实证过程中真正走进历史。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一定的训练他们是能培养起历史实证精神的。
二、质疑精神
受篇幅限制,历史教材只能反映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某个层面,编写往往是“定论”式的,如果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把历史教材当成了万宝书,唯其马首是瞻,缺失质疑精神,教学中畏首畏尾,不敢超越教材,必然会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对教材内容的机械记忆,阻碍了思维的发展,甚至终身难以跳出教材“定论”的束缚。历史是一成不变的吗?当然不是,历史没有万能的公理,它是一门动态的学科,允许百家争鸣。
例如,在讲解“贞观之治”的时候,笔者发现人教版教材对此的叙述有失偏颇,只写了太宗统治好的一面,但是对他的统治不足一面却完全没有涉及。唐太宗的统治是否真的是完美无缺吗?翦伯赞在其《中国史纲要》中对此略有谈到,“贞观后期,唐太宗不再能很好地纳谏,逐渐抛弃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他甚至说:‘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战争和徭役逐渐频繁起来。贞观二十一、二十二年,唐东征高丽,西犯龟兹,西南征服了松外蛮,北边攻灭了薛延陀。同时,太宗又令营缮翠微宫(在今西安终南山)和玉华宫(在今陕西宜君境)为避暑之用;征发江南、剑南民工造船,以备远侵高丽。剑南一带, 州县督迫严急,既役人力,复征船庸,‘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官吏们还扩大征发范围,役及山僚,终于激起了雅、邛、眉三州僚人的反抗。”
在一纲多本的情况下,其他版本的初中历史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又是怎样的呢?岳麓版教材虽在条理性上优于人教版,但是其内容也仅仅涉及唐太宗贞观前期的政策。北师大版教材是三个教材中唯一一个提到了唐太宗晚期统治的瑕疵的,认为“唐太宗晚年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政局大不如前”。对照课标本课对“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的要求,三个版本教材在处理上都无不妥,但北师大版教材不足百字的补充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历史情景。基于此,在讲解到唐太宗的时候,笔者为学生补充了两段史料,一段是太宗干预史官修史,一段是太宗晚年统治的不足。然后让学生通过课本和笔者提供的两段史料来对唐太宗作出全面评价。笔者认为,学生要创新,就要先学会质疑,而质疑必须是用史实来说话的,即通过不同角度的史料来全面评价历史人物,分清一个人物历史的主流和支流。历史不是一种简单的定论,而要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理解,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史料。历史课为学生提供了历史史实,如果学生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并敢于质疑,形成独立见解,这在本质上与史学家并无不同。又如,现行人教版历史教材,张衡地动仪的介绍出现在七年级上册中,将地动仪作为东汉时期的主要发明予以重点介绍。原先关于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后汉书》中的介绍只有语义模糊的196个字,直到1951年,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的王振铎,借鉴日本地震学者原尊礼的直立杆原理,才设计并复原出1∶10比例的木质“张衡地动仪”模型,这个模型也长期被运用到了历史教材中。很长时间内,笔者在向学生解释地动仪工作原理时也采用了直立杆原理的说法。一次,有学生提出这种说法不对,大胆地结合网上查得的资料与笔者争辩,但是笔者仍然坚持己见,因为教参对地动仪工作原理的解释就是直立杆原理。然而,地动仪直立杆原理的说法确实存在着错误,中国地震局和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从2002年开始了新的科学复原研究,新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发现并纠正了过去的误解,把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改为悬垂摆。到了2011年教材修改了地动仪部分内容,对地动仪工作原理的解释也发生了变化。可见,质疑于完善历史教学是多么的重要,必须予以应有的重视。
三、反思精神
历史课不是单纯教给学生历史知识的,这已成为所有历史教师的共识。但是,一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该如何具体落实呢?很多教师把中国史教学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民族自豪感”等固然没错,但培养学生的反思精神也很重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即使是自然科学,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例如,代表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四大发明,在中世纪末期传入欧洲以后,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历史教材所呈现的就是这样的历史,即中华文明在古代比西方发达,只是最近这几百年落后了。于是在教材中,我们看到的是祖冲之算出的圆周率值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赵州桥比西方同类型的桥早七百多年,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年……在为古人取得的辉煌成就喝彩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地反思:中国后来为什么渐渐落伍了?于是,在讲完“四大发明”后,笔者引用了鲁迅在《电的利弊》中“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一段文字,启发学生思考。随后,笔者播放了余秋雨评四大发明的一段视频,“四大发明实在是不错,但实在是太早太早了。对祖先的创造发明当然应该尊重……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就像一个人的生命力一样,要通过长期的延续来证明。你如果永远地在说自己幼年时期的聪明和强壮,而后来一蹶不振,听来听去会让人听不下去的。而且在我看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那四项……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近代以来,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早就落后于西方了。不信,大家看一看我们周围,电灯、投影仪、电脑、手中的圆珠笔、外面的汽车、工厂里的机器、我们家中的电器产品,哪一样是中国人发明的。再看看我们手中的课本,这也都是西方现代印刷术的成果……这是让我们汗颜的问题。”两段文字让学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有的学生联系到了诺贝尔奖,虽然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在诺贝尔奖最重要的科学领域,中国人依然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历史借鉴、历史智慧,都不是可以轻松得到的,需要对历史不断感悟、理解和反思。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应是反思历史、寻求借鉴的过程。历史的经验只有与学生的认识产生共鸣,通过主观反思,才能最终内化为学生的智慧。
在最后的结语中,笔者拿出一张白纸,告诉学生:四大发明曾经对世界文明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但是这都已成为过去,无论是在人文还是科技领域,我们与世界最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如果我们还沉醉于自己往日的辉煌历史,只能是夜郎自大。纸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伟大发明,但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现在的一切如同这一张白纸,将来究竟会写下什么要依靠每一位当代中国人的努力。今天的一切就是明天的历史,当后人在看我们现在历史的时候,我们为他们写下的应该是中国崛起的新辉煌。
总之,历史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学习,更是史学思维与精神培养过程,不是背过了历史就学好了历史,而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史学方法、史学思维,并从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上有所感悟,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发。我们的课堂需要一种精神,我们的教师需要一种精神,我们的学生需要一种精神,它们共同构成了历史教学的魅力。
❹ 历史学的价值和功能
历史学的价值与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积极影响上。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历史学具有的鼓舞、教育的作用,能振奋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历史实践表明,一个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强精神,是这一民族自我保存、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精神动力与源泉。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堪称民族脊梁的伟人,他们的精神力量永远鼓舞着后人振奋向前。
历史学以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为对象,其他各社会科学虽然也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但它们是从某一侧面、某一视角对社会进行考察、探讨。
历史学探究与叙述的是整个社会的历史,探索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的复杂联系,寻找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相互作用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较,历史学表现出综合性与整体性特征。
(4)历史学科特殊能力扩展阅读:
古代时候的历史学:
历史学最早产生于春秋战国,孔子就已经开始历史学教育,创作《春秋》著作。到汉朝司马迁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历史学体系和创作形式,历史学已经开始成为官方研究重点。东汉的班固就是在专门保存书籍的兰台(御史台)修史,开始官方对史学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随着封建民主制度发展,到晋朝不仅设立官方专业的著作省,也有了专门负责著作、修史的高级官员,同时允许民间修史。官史和私史并存,体现官方立场和人民立场的史学观也逐渐形成。后世通常把官方和民间都认可的相对客观、准确的历史著作作为正史,代表官方史学。
史学名词可能始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石勒称王之年——东晋太兴二年(公元319年)。在当时和其后一个半世纪间,并未对它的内涵作出明确的解说。
但是,史学摆脱对经学的依附地位,并与传统的经、律两学鼎足而立,成为官学中一个完全独立的部门,这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上还是极具重要意义的。后来它有了编纂学、文献学的内容;至清代乾嘉时期,人们又赋予了史学以历史叙述技巧和历史认识方法等内容。
❺ 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
历史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等一般能力,也包含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特殊能力。所有这些能力可归并为阅读理解、语言和文字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四大类。它们指向的目标各有侧重,其培养训练的方式也不一样。
1 阅读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历史学科的阅读不同于一般语文课,它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哪些是基本史实,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观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参与了观察、思维、想象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活动。教师在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介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可把每个历史事件分成背景、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从阅读中寻找答案;②指出阅读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讲解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够明确的概念;③设计一些旨在提高能力的问题,帮助他们通过阅读去进行思维、分析、判断、提高阅读能力;④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纯地按课本顺序看书,提高到从各个角度看;从基本史实上升到概念,最终进行理论概括。阅读能力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与提高是通过表达来进行的。
2 日常的教学活动应贯穿表达能力的系统训练
历史学科的表达能力就是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将阅读与听讲后掌握的历史知识表述出来。表达的对象不同,其表达的构成也不尽相同。例如历史人物情况的表达要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活动作出概括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表达要概括其发展过程,尤其是发生的原因及带来的结果和影响。要通过表达达到再现或再认的目的,且向表达的全面、快捷、正确方向努力。训练其表达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教师要表现出耐心与热情,以营造课堂表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②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与练习。俄国民主主义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善于提出问题,并能逐渐增加答案的复杂性和难度,这是最主要和极其必要的教学技巧之一”。教师所提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且有一定的思维层次,即通过历史基础知识的再现上升到概念推理,分析并作出评述的思维过程。表达能力是考试水平高低的直接反映,表达能力的提高又依赖于对知识整理归纳的训练程度。
3 整理归纳是历史学习中能力形成的重要一环
归纳整理就是要求学生按类别将分散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板块或线索。通过整理,从中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例如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措施的整理,可了解封建社会产生、发展、强盛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①整理归类必须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完成,不使用现成答案,也不赞成抄袭资料,否则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②整理的类别由教师列出提纲。归类方法可按大专题进行,以便系统把握历史知识。如中国古代史可分政治改革、中央集权、赋税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等专题作知识归类;中国近现代史可按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进行归类;世界近现代史按国别史、国际共运史等方面进行归类。归类方法也可按小专题进行,以便从微观上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如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发生的大事,同一目的知识等进行归类。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整理归纳线索越多,对历史知识网络熟悉的程度就越深,其能力也会同步提高,在知识的运用中就能驾轻就熟。对学生自己的归纳,教师要进行批阅或指导,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③整理归纳的最好形式是列提纲,或制图表。
4 分析与运用是能力体现的关键
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最困难的既不是阅读理解、背诵记忆,也不是整理归纳,而是对材料的取舍和历史知识的运用。分析与运用是学生诸多能力是否能发挥出来的关键能力。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一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为此需要做到这样几点:①教师精选精讲典型例题,并作深刻而全面的剖析,寻找答题有关规律;②认真审题,精选与题目有关的素材;③结合政治课教学,讲清常用的哲学原理,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④结合课本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渗透,尤其要突出那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和段落。如中国古代史上的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原理最好的体现。
以上论述了能力培养的四个方面,其中阅读理解与整理归纳是基础,表达与运用是结果。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除学生因素之外,教师还必须进一步钻研教学大纲和课本内容,加强业务学习,尤其是教学理论的进修,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这是教学能力培养能否成功的主要制约因素。
❻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什么
历史学科的特点:
一是传统课题持续受到关注。如史官制度、历史编纂学、官方史学、私家史学、正史、野史等依然受到关注,一直不乏重要研究文章。但改革开放以来对传统课题的研究并非一循旧章,而是有许多新的见解。
二是研究视角更加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尤其注重思想、思潮、学派等。如把史学家群体以地域、时期、思想等分成流派,对乾嘉学派、浙东史学派、战国策派、疑古派、食货派、南高史地学派等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是研究对象涵盖古今,尤以近代为主。特别是最近二三十年,对中国近代史学的研究已超过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关注,从整体上研究中国近代史学的著作就有十余部,关于具体史家、史著的研究则更多。同时,还出现了以一个时期为范围的选题,如五四时期的史学、抗战时期的史学、延安时期的史学等。
四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后来居上。近年来,关于侯外庐、郭沫若、翦伯赞、范文澜、吴晗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传记陆续出版,这些史学家的著作也重新出版。凭借蔚为大观的学术成就,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目前,中国史学史研究机构不断增加,专业期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学术交流也在不断加强。
(6)历史学科特殊能力扩展阅读:
历史学科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一:行政/后勤
行政/后勤部门就是协助好上级行政领导施政行政。
就业方向二:编辑/文案/作家
据估算,目前我国拥有网络编辑人员近300万,而传统媒体有编辑记者75万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从数量上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同时,当下网络编辑的学科背景与六年 前相比,也有了显著的变化。
2000年以前,有着计算机学科背景的编辑成为各大网站的主力军,但自2000年以后,网络媒体竞争逐渐激烈,内容为王的理念被视为网站发展的“圣经”,有着社会科学背景的编辑逐渐占据主流,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进入网络大潮。
从2004年开始,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与传统媒体从业人员进行大轮换,网站人力资源结构也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既有新闻、计算机的专业人才,也有了涉及中文、法律、财经、历史、外语等专业的人员。
就业方向三:市场/公关/品牌策划
企业通过媒介的介绍、传播,和观众的交流、沟通和互动,在公众面前树立并强化公司的品牌形象,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而在这一系列活动安排中,专业公关是企业的好帮手。
在企业文化方面,历史学专业的知识和品牌的策划有异曲同工的微妙相同点,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本专业毕业生具备丰厚的文化积淀。
就业方向四:学术/科研
随着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显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知识劳动和知识要素正在成为按劳分配的主要依据;
知识所依附的主要对象,即高技术、高技能、高素质、责任重、贡献大的人,收入明显提高,高技术、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与一般劳动者的薪酬水平的差距,在市场供需调节过程中日渐扩大,科研事业单位中集聚着大批的高科技人才。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以及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科研事业单位的薪酬制度也处于快速变革之中。
❼ 历史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社会内科学、人文科学与自容然科学等相关学科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学、版本目录学、音韵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了解国内外史学界景重要的理论学术前沿和发展动态趋势;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技能。
❽ 历史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的价值和功能是什么
历史学的价值与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积极影响上。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历史学具有的鼓舞、教育的作用,能振奋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历史实践表明,一个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强精神,是这一民族自我保存、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精神动力与源泉。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堪称民族脊梁的伟人,他们的精神力量永远鼓舞着后人振奋向前。
历史学以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为对象,其他各社会科学虽然也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但它们是从某一侧面、某一视角对社会进行考察、探讨。
历史学探究与叙述的是整个社会的历史,探索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的复杂联系,寻找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相互作用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较,历史学表现出综合性与整体性特征。
(8)历史学科特殊能力扩展阅读:
古代时候的历史学:
历史学最早产生于春秋战国,孔子就已经开始历史学教育,创作《春秋》著作。到汉朝司马迁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历史学体系和创作形式,历史学已经开始成为官方研究重点。东汉的班固就是在专门保存书籍的兰台(御史台)修史,开始官方对史学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随着封建民主制度发展,到晋朝不仅设立官方专业的著作省,也有了专门负责著作、修史的高级官员,同时允许民间修史。官史和私史并存,体现官方立场和人民立场的史学观也逐渐形成。后世通常把官方和民间都认可的相对客观、准确的历史著作作为正史,代表官方史学。
史学名词可能始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石勒称王之年——东晋太兴二年(公元319年)。在当时和其后一个半世纪间,并未对它的内涵作出明确的解说。
但是,史学摆脱对经学的依附地位,并与传统的经、律两学鼎足而立,成为官学中一个完全独立的部门,这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上还是极具重要意义的。后来它有了编纂学、文献学的内容;至清代乾嘉时期,人们又赋予了史学以历史叙述技巧和历史认识方法等内容。
❾ 历史学科特长
高中生偏科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科特长选择大学专业。高中历史好可以学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等,可以当教师,研究员,事业人员,考古人员。可说句实在话非师范类或者非名牌大学的历史学就业很难的。
1高中历史好适合学历史学
基础课有外语、计算机应用、文史哲名著导读、写作、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等。历史学专业的专业课有:中国史学史、断代史、政治制度史、政治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外交史、城市史等;世界历史专业的专业课有:外国史学史、世界地区国别史、国际关系史、国际政治史、世界宗教、国际文化、世界商务史、国际礼仪、专业外语、口语、应用英语翻译等。该专业重视外语教学,常年聘请外国专家任教。
历史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事业单位与组织机构工作。学历史学专业可以当高中历史教师、初中历史教师、储备干部、小学 初中 高中各科优秀教师、文案策划、医药代表、销售代表、成本会计、高中历史老师、会计、游戏文案策划、销售工程师等。历史学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成都。
1高中历史好适合学考古学
课程介绍:中国考古学通论、中国考古学概论、中国古代史、古代汉语、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考古、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隋唐五代考古、宋元明清考古、田野考古学、考古技术、博物馆学概论、文物学概论、文物研究(陶磁、钱币、青铜器、玉器、字画等)、古文字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
就业方向:考古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领域,毕业以后你可以应聘到大学或科研单位从事教学或科学研究工作,也可以到博物馆、拍卖行、文物商店或海关,从事文物保护、古玩鉴定以及拍卖等工作。如果你想向更高的学术领域迈进,也可以报考研究生或者再出国留学,继续深造。
1高中历史好适合学博物馆学
主要课程: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藏品管理、博物馆经营管理、物质文化史、文化人类学、文物学概论、文物管理与法规、中国历史地理、古代工艺美术、民俗学、艺术史、考古学通论、文物与考古技术、文物保护基础等。
就业方向:博物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可以到博物馆做史料研究,还可以在高等学校、专科学校担任教师和科研工作,或者到一些新闻单位、拍卖公司工作
就业岗位:展览设计师、平面设计师、文案策划、空间设计师、3d设计师、展览展示设计师、项目经理、销售代表、展厅设计师、销售经理、室内设计师、博物馆讲解员等。
发展前景: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为16%,52%的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为不太好或很不好。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指数为4.88,与其他专业相比,发展前景指数为中等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