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21-02-05 17:36:11

Ⅰ 高中历史选修2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人物评说
1、写出五个改革的时间;后四次改革时在位的统治者。
(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公元前350;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亚历山大二世;1868明治维新,明治天皇;戊戌变法:1898,光绪帝)
2、写出五次改革的主要原因(各一句话)
(1)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梭伦改革)
(2)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使用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社会大变革 商鞅变法
(3)封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俄国农奴制改革
(4)幕府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明治维新
(5)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戊戌变法
3、写出六次改革的主要作用(各一句话)
(1)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废除了旧制度,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了封建经济
(3)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推翻了幕府统治,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5)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六次改革的性质是什么?(各一句话)
(1)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2)比较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3)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写出其中的两次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戊戌变法: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局限性(软弱性和妥协性)

6、梭伦改革的特点是什么?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革命性和中庸性; 农战(法治)
7、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中打击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的突出措施各是什么?
财产等级制度;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8、梭伦改革、商鞅变法、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各是什么?
振兴城邦,维护统治;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维护地主阶级和贵族利益,巩固统治
9、梭伦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直接原因是什么?
萨拉米危机;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10、商鞅变法、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在有关土地问题上各采取什么措施?
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农民可依法得到土地,但必须高价赎买;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规定土地私有
11、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在教育上各采取哪些措施?
(1)文明开化:整顿旧的教育机构,设文部省;参照欧美国家的教育制度,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2)废除八股取士,派遣留学生,建立新式学堂
12、商鞅变法、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在军事上各采取什么措施?
(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
(2)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洲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常备军;建立专门的军事院校;扶植军事工业
(3)裁汰绿营,改用西法训练军队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用一句话评述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在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唐太宗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康熙帝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主要条件、时间、策略、先后顺序。
主要条件: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联系加强、人民渴望统一、民族融合加强、商鞅变法后秦国实现富国强兵、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时间:BC230——BC221,
策略:远交近攻
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简述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主要影响(一句话)
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广郡县制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4、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政治上,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虚心纳谏,选贤与能
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
文化上,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法律上,慎用刑罚(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原则)
对外关系上,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5、康熙帝即位后面临哪些问题和矛盾?简述他为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进行的斗争?
(1)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地方割据势力强大;少数民族地区不稳定;沙俄侵略频繁;民族矛盾尖锐
(2)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蒙古准噶尔贵族叛乱;抗击沙俄
6、简述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仁与礼;主张以德与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和刑罚
7、柏拉图的理想国家和理想统治者分别怎样?
理想国家由护国者、卫国者和生产者组成,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正义的国家)
理想统治者由哲学家王担任
8、简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功绩。
领导议会军取得了对王党军的胜利,处死国王查理一世,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成立英吉利共和国,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9、概述华盛顿一生的历史贡献和优秀品质。
领导美国人民取得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民主共和政体。
将国家和民族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
10、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
前期抗击反法同盟的斗争,是为捍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具有正义性;
后期远征俄国,是为争夺欧洲霸权,是争霸战争,是非正义的。
11、列举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史实。
1894年创立兴中会;
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2、1912—1922年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1916护国运动
1917第一次护法运动
1921-1922第二次护法运动
13、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要有哪几次(时间、核心内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19-1922 核心内容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30-1931 核心内容
第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核心内容
14、《资本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何影响?
核心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
影响: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秘密,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

15、列宁一生的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
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
领导十月革命,创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巩固苏维埃政权
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6、列宁的《四月提纲》、《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三篇著作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四月提纲》明确提出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计划和策略,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
《国家与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阐明了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的重要思想,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分析了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各种矛盾,揭示了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手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的规律,得出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
17、分别写出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代表性的著作。
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
18、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分别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理论?建国前后又是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
井冈山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延安时期 新民主主义理论
建国前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19、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分别是什么?分别在何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945中共七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97中共十五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牛顿时代、爱因斯坦时代分别指何时?他们的科学成就分别有哪些?
牛顿时代 17世纪
天文学:第一架反射望远镜,研究潮汐现象,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
物理学: 经典力学理论(三条运动基本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形成
光学: 日光原理、微粒说;
数学: 二项式定理、微积分计算
爱因斯坦时代 20世纪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奠定现代物理学基础。

21、根据19位杰出人物的重大活动、突出功绩,请分别赋予他们一个确当的称谓。

Ⅱ 高中历史选修2知识点

是什么意思。不明白

Ⅲ 高中历史选修二 分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农业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
2、耕作方式的发展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
③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
3、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农为本)
②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
1、丝织业:
①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
②明清:在纺织业部门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业
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
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
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汉代: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陶瓷业
①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②宋代:景德镇“瓷都”
③清代:粉彩瓷器
4、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
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三、古代中国商业
1、商业的发展
①唐:政治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旅往来频繁
②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③明清: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2、城市与“市”的发展
(1)唐代长安:
①布局整齐,经营商业的“市”严格规定在东西两“市”, “市”与“坊”界限分明
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2)宋代东京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②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
③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早市
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3、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商业不断发展,商业运作模式日益成熟;
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①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②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③评价: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协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统治阶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2、“海禁”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雇佣关系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时间 航海家 国籍 开辟的新航线 所经大洋 扶持国家 方向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大西洋 葡萄牙 向东
1492年 哥伦布 意大利 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大西洋 西班牙 向西
1497-1498年 达·伽马 葡萄牙 开辟从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大西洋、印度洋 葡萄牙 向东
1519-1522年 麦哲伦等 葡萄牙 环球航行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西班牙 向西
3、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个地区和民族的联系日益密切,欧洲、亚洲、非洲、
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1、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海上马车夫”(17世纪)
①竞争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掠夺
②荷兰造船业非常发达,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的“海上马车夫”
②影响:取代葡、西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2、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
(1)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①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军优势
②建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
③发动商业战争夺取贸易优势和殖民地
④进行以黑奴贸易为中心的“三角贸易”,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奴隶贩子
(2)英国的殖民方向:北美和印度
3、殖民主义的罪恶:掠夺财富,实行种族灭绝政策,采用奴隶制劳动,贩卖黑奴等
4、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为西欧国家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
(1)进程:①首先开始于纺织业;
②蒸汽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
③交通运输业(火车和汽船)
(3)影响:①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工业革命后,人类历史逐渐由农业文明走进工业文明
③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起)——电气时代
(1)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2)主要成就:①电力的广泛使用,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发电机、电动
机、电灯、电影)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飞机)
③化工技术的发展
④电讯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
(3)影响:改变了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
3、高新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①计算机把人类带入信息时代;②网络大大缩小全球空间距离;③生命科学的发展逐步打开生命的奥秘;④航天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开辟了更广阔的活动和生存空间等。(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
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①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②时间:19世纪七十年代左右
③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
④代表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
⑤特点:①资金少、规模小;②技术力量薄弱;③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
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
①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实业救国的热潮
②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周学熙
二、民国发展的黄金时代(1912—1919年,民国初年)
1、原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③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热情,
④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⑤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最快(纺织业第一,面粉业第二)
3、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内容:①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2)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2)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 要同当前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4、“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
5、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①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④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⑤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2、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经济体制改革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
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特点——包产到户; ③安徽、四川率先进行;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4、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背景与原因:
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
①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
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
②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③住: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
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
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
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
及官宦人家。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铁路: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近代邮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3、电讯:1877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
4、近代交通和通讯起步的原因: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国人为改变落
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5、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①加强了各地的联系;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③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④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⑤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⑥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⑦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激化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
3、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生产下降
4、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
二、罗斯福新政
1、历史背景: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
②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2、内容:
措施 内容 目的
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紧急银行法》 恢复银行信用
②加强工业计划指导 《工业复兴法》 防止盲目竞争
③调整农业政策 《农业调整法》 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联邦紧急救济法》 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
⑤保护劳工权利 《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 缓和劳资矛盾
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法》 稳定社会,早日摆脱危机
3、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它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
质,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危机。国家的干预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和其它的社会经
济矛盾
②新政在当时自由放任的经济形态下,采取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缓解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问题,使得经
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二战后,其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的效仿美国新政的做
法进行了经济的调整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
三、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表现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变化: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②表现: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的运用
②社会再分配的调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③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2、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美、英、法、德、日)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政府干预经济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①外:英、法、美、日对十月革命建立的苏俄政权进行武装干涉。
②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
(2)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商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④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3)评价: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苏维埃政权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全 国的人财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 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实施的必要性:①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苏俄急需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政权。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主要内容:农业上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3)目的:平息农民不满,解决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4)意义: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消除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 埃政权。
②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二、“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确立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表现
①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
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经验教训:
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②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④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
⑤应注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赫鲁晓夫改革
(1)内容: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
(2)评价:①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 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②但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 式的框架。
③脱离实际,盲目性大;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2、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上台之初,首先改革经济体制,实施“加速战略”,结果失败
②1988年后,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③1991年“八一九”事件: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的变化
④苏联解体标志: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一)欧盟(EU)
1.欧洲联合原因:①欧洲各国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②吸取战争的教训;
③二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④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威胁与控制;⑤马歇尔计划的推动。
2.过程:
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建立——西欧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④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⑤欧元:欧盟单一货币,1999年1月1日正式启用。这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有利于整个欧洲 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
3、欧洲统一进程的特征:由经济联合发展到政治联盟,从经济一体化到经济、政治一体化
4、欧盟的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联盟组织。
5、影响:
①经济: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世界
经济格局
②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大大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在资本主义世界里
形成了西欧、日本和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1、成立: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3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2、特点: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贸易集团。
(三)亚太经合组织(APEC)
1.成立和发展:①1989年12国第一届部长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召开,宣告成立。
②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香港加入该组织。
4、特点: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和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确立:1944年,美、英、中等44个战时盟国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
2、内容:
①确立国际货币制度:具体指(双挂钩)——a.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b. 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②建立国际金融机构: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IB)
2、意义: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形成
三、WTO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①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②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形成
2、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①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②促使各国生活水平和经济的提高;③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为各成员国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案。)
3、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实行对外开放客观必然性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1)客观必然性:①闭关自守的深刻教训;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③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 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
③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趋利避害,深化改革,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利用好世贸规则等,才能
在世界中赢得市场.
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环境问题
1、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 系的历史过程。
2、过程: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开始。
②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朝着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
③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3、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
②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结束,提供有利国际环境;
④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实行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
5、问题与对策
存在的问题: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增大;
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环境污染和科技落后、发展差距拉大等问题。
对策:①坚持对外开放;②既要快速发展本国经济,又要关注和防止环境污染等问题,和谐发展;
③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④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⑤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⑥加强区域合作等。

Ⅳ 高中历史选修二复习提纲,谢谢

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链接:必修1第七单元)
1、背景:德意志的统一;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内容:①政体:联邦制的君主国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②联邦制:中央帝国政府各邦军事、外交、海关立法、民法、刑法等大权,各邦只保留教育、卫生、地方行政权力,也保留了邦的君主政府和议会;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③君主制: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议会、统率军队、任命宰相);宰相只对皇帝负责,是内阁首脑,拥有绝对权力,但其任期长短取决皇帝意愿。④议会制:两院制(联邦议会,即上议院;帝国议会,即下议院)。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权力巨大;帝国议会具有较小权力,有立法权,但受制于联邦议会和皇帝,且没有监督权。
3、影响:①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保留君主制、容克地主担任要职、军国广义传统得以延续。②使德国前进一大步: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到19世纪末,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二、日本1889年宪法和日本的君主立宪制:(链接:选修1第八单元)
1、宪法制定的背景:①“自由民权运动”的影响;②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③明治维新的完成
2、宪法的内容:①宣布日本实行君主立宪;②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享有绝对权力;③日本国民称臣民,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言论、通信、出版、集会和结社自由;④议会分为贵族院入院;⑤设立内阁和枢密院。内阁是行政机关,枢密院是天皇的最高顾问。
3、宪法的特点: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形式上三权分立,主权仍掌握在天皇手里。
4、宪法的影响: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链接:必修1第四单元)
1、文革前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⑴背景:新中国成立和经济大规模建设的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⑵基于民主集中制。⑶建立: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宪法,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⑷作用:加强人民民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⑴背景: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共同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⑵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⑶1954年以前发挥的作用: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⑷人大召开后的作用: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的作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⑸1956年发展到新阶段:“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⑴背景: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旧中国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使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比较落后;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⑵法律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⑶影响: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主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⑴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⑵原则:人民民主、社会主义。⑶地位: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⑷意义:调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文革期间遭破坏:
①原因: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对形势的错误判断;野心家的别有用心。
②表现:冲击党政机关、学校、工厂和农村基础组织;无政府主义思潮;人身迫害;非法夺权;社会秩序遭破坏;人大、公检法的瘫痪
3、文革后:健全和完善
①健全法制: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平反冤假错案;全面立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
②完善民主:A、人大: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审议和决定全国和地方重大事项,选举和决定各级政权的领导成员,行使对各级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监督权力。作用:调动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国家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B、基层民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内容:乡镇政务公开与村务公开相结合。作用:建立了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政协:十二大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体现。
D、民族区域自治:前提:维护国家统一,保证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意义: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体现了国家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③依法治国方略:1999年写入宪法;2002年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④依法治国的成果: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法制观念;打击逼和违法犯罪行为;加强了对政府、法院和检察院执法情况的检查和监督。

(三)特点:
1、从背景来看:民主制度的确立是必然的
2、从过程来看:民主制度的确立是曲折的
3、从结果来看: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对民主内涵的认识、民主与专制的力量对比、历史传统等),各国的民主制度是多样化的

(四)题型示例
1、(2007年高考广东卷第28题)阅读材料:
英国人一定是丧失了所有的道德和自由感,否则怎么会对这场世界经历过的最重要革命,对它正在进行的庄严方式,不表敬仰赞赏。凡有幸目睹这一伟大城市最近三天发展的同胞,一定不会认为我的话是夸张的。
——《晨邮报》1789年7月21日论巴士底狱的陷落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1789—1815年的相关史实是否说明法国革命是一场“世界经历过的最重要革命”?为什么?(6分)
(2)《晨邮报》的这则评论认为,英国对法国正在进行的事件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你的判断。(4分)
[参考答案] (1)本题总分6分,考生从以下两方面回答皆可。
是。因为法国革命摧毁了欧洲大陆最顽固的封建堡垒,建立了民主制度;拿破仑打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法国革命时期实行的政策对世界其他国家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法国革命精神激励着世界各国人民。
不是。①从时间来看,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都比法国革命早;②从影响来看,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影响了其他国家,甚至法国革命也受到美国革命的影响;③从方式来看,英国的“光荣革命”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影响也很深远。
(2)应该持积极支持态度。因为英国本身也曾进行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经过启蒙运动,自由平等的观念已得到了西方进步人士的认可。

2、《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比较
相同点:①都以“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这些启蒙思潮中的核心思想为理论依据。②都是诞生在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政治宣言,既推动了革命的进程,又体现了革命成果。③作为西方民主制度史上两个具有法律性、纲领性和理想性的重要文献,都对其他国家的民主法治进程产生一定影响。
联系:①《独立宣言》催生《人权宣言》。②《人权宣言》对美国制定1791年《权利法案》有直接影响
不同点:①目的不同:《独立宣言》是为北美独立确立合法理论依据;而《人权宣言》是为了确立资本主义新制度。②侧重点不同:《独立宣言》侧重谴责英王侵害北美人民天赋人权的罪行;而《人权宣言》将矛头指向封建旧秩序的同时,更重视对“自由”、“平等”、“法治”这些基本原则的阐述。③《人权宣言》所规定的“人权”比《独立宣言》更具体、更广泛、更具普遍性,对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和意义更为深广。

3、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法国的总统制、德国君主立宪制
项目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 法国总统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总统 皇帝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民选(任期四年,可连任) 选举(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世袭
国家元首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任期制 终身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无 有 有 有
政府首脑 内阁首相 总统 内阁部长 宰相
政府产生方式 议会产生 总统任命 总统任命 皇帝任命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议会 皇帝
行政权 内阁首相 总统 总统和内阁 皇帝与宰相
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 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由内阁协调首相与议会的关系 总统与议会互相制约 总统与内阁部长共同对议会负责,总统可解散众议院 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立法机构 议会 国会 议会 帝国、联邦议会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与议会制共和制之比较
项目 不同点(异) 不同点(异)
议会制
君主立宪制 ①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②君主系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职责多为礼仪性的
③政府(掌握行政权)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君主世袭
终身制
议会制
共和制 ①议会有立法、组织及监督政府之权力
②总统系国家元首,权力受议会制约
③政府由政党(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或政党联盟组织,政府对
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时,政府须辞职或呈请
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组阁或选举 国家元首选
举产生并有
一定任期
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总统制的比较表
(项目)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
相同点 理论原则与经济基础 三权分立;私有制
国家性质(国体) 资产阶级专政
司法 独立
不同点 政 体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国家元首及产生方式 国王;世袭 总统;间接选举;有任期
国家元首地位 国家象征,“统而不治”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力,军权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政府产生方式 议会 总统任命,议会通过
国家元首、议会、政府关系 政府(内阁)对议会负责不对元首负责
政府(内阁)对总统负责,内阁、总统不对议会负责,行政与立法相互制约与监督
法国总统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比较表
(项目) 法国总统共和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相同点 1、都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体制。
2、国会由两院组成,下院由选举产生,享有立法权。
3、(国家元首地位)总统或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总揽行政权力,有任免官员和解散议会的权力。
不同点 政 体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统 皇帝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总统;国民议会选出 皇帝;世袭
国家权力中心 总统 皇帝
议会产生方式 法国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 德意志联邦议会由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组成,帝国国会由选举产生,但它不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
国家元首、议会、
政府关系 立法权控制行政权
总统对议会负责;
法国总统任免官员和解散议会,须征得参议院的同意 行政权控制立法权。德国首脑拥有绝对的实权
帝国宰相(内阁首脑)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皇帝可以直接解散议会
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与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比较表
(项目) 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相同点 政体相同,都为君主立宪制
不同点 国家元首 德意志皇帝,由普鲁士国王世袭,拥有广泛的权力 国王,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无实权
首相和议会、政府关系 宰相主持政府并担任联邦议会议长,但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首相和政府(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议会 联邦议会(各邦代表组成)和帝国议会(民选,无实权)是立法机构 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是权力的中心
英、美、法、德四国的国家政权组织体系表
项目
国别 政治体制 行政权 立法权 司法权 军权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及产生方式 权力中心
英国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内阁 议会下院 议会 议会 国王 首相。议会选举 议会
美国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总统 国会 联邦法院 总统 总统 总统。人民间接选举 总统
法国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总统 议会 总统 总统 总统。议会选举 总统
德国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皇帝 名归帝国议会,实际掌握在皇帝手上 皇帝 皇帝 宰相。皇帝任命 皇帝

4、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是虚,议会是实;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为虚,君主是实。
5、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即代议制的确立、发展、完善)
两个趋势: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力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6、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的统一性表现:
一个核心:代议制民主;
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总统共和制;
三项原则: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Ⅳ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三)

20世纪以来,时代的变化使得战争与和平出现了新的特点:
1、 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2、 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二战后,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3、 核武器既是毁灭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约战争的因素。
4、 20世纪下半期,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不断
5、 人类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运动,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6、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
霸权主义,是指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强权就是真理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第1课 战云密布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一、 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本目的讲授思路是:问题导学,让学生理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引起的。
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问题:
1、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占领殖民地时期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对于市场的需要、对于市场的争夺,是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在世界范围内占领殖民地,把殖民地变为他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殖民扩张和掠夺式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依据教材第2、3段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1)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经济飞速发展。
(2)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
(3)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
(4)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同时世界连成一个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读教材表格,从中发现什么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由此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什么?
现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它占有的殖民地的多少是不相符的。
反映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这种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局面?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国,同老牌殖民帝国英法战展开了争夺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二、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本目的讲授思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轮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如何形成的。最好结合图示。
(一)、三国同盟
1、形成的原因
(1) 在历史上,法德多次发生战争。两国是宿敌。
(2) 普法战争削弱了法国,法国时刻准备复仇
(3) 德国外交的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为了防范法国、夺取欧洲及世界霸权,德国力图构筑以自己为核心的同盟体系。
2、成员国家: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3、形成经过:
(1)1879年,德国利用奥匈帝国同俄国的矛盾,和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这是德国构筑同盟体系的第一步
(2)1882年,德国又利用意大利同法国争夺北非殖民地突尼斯的矛盾,拉拢意大利,德、意、奥缔结了针对法俄的《三国同盟条约》
4、影响:形成了以德国为首的第一个欧洲大陆军事同盟集团
(二)三国协约:
1、 三国协约形成的原因
三国同盟引起了法国和俄国的不安,共同的战略利益和经济联系使两国接近。
2、 成员国家:英国、法国、俄国
3、 形成过程:
(1)1892年,法、俄签订了《法俄军事协定草案》,这标志着欧洲大陆的另一个军事同盟集团的初步形成。
(2)1904年,英法签订了《英法协约》,调整了双方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共同对抗德国
(3)1907,《英俄协约》签订,调整了双方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共同对抗德国
英俄协约的签订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军事同盟的最终成立。

4、 影响:欧洲形成了势均力敌的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使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

思考问题:
5、一战爆发前,欧洲列强矛盾尖锐复杂,有哪三对矛盾?最突出的矛盾是哪一对?各因何问题产生的矛盾?
6、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为什么会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三、 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1、科技成果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原因
两大军事集团力图在军事上压倒对方,扩军备战,于是,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2、表现
(1) 科技进步首先提高了传统武器的性能、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
(2) 新式武器相继问世,如、潜艇、飞机、坦克等,战争扩展到了海地和空中
(3) 新的交通手段的出现,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使得战争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
(4) 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等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实现了远距离的信息传输,促进了军队通讯技术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四、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1、德国的军国主义浪潮
出现的原因:德国自身的军国主义传统;在进入20世纪后的激烈竞争中,西方列强相信战争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德国的军国主义尤为严重,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对殖民地分配现状最为不满。
2、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德国、俄国、及英国、法国等
极端民族主义其中的重要内容是“民族优越论”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
极端民族主义的实质:本民族利益至上,宣扬对外侵略扩张。
思考: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战争经过)
复习提问:
1、 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图示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为什么会出现两大军事集团?集中体现了哪些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矛盾的实质。
3、 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于军事领域的表现有哪些?
4、 极端民族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5、 为什么人类历史到了20世纪会发生世界大战?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战云密布的欧洲,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战争究竟是如何爆发的?及如何进行的?
讲授新课:
一、 一战的直接原因(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讲课思路:先让学生简述什么是萨拉热窝事件,然后再来分析该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并结合地图。形成时空观。
1、萨拉热窝事件出现的原因
20世纪初,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出现了众多的民族独立国家。
欧洲列强利用这一复杂局势,纷纷插手巴尔干,扩张势力。俄国和奥匈帝国的争夺尤为激烈。
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是欧洲随时可以爆炸的火药桶,矛盾冲突非常尖锐
奥匈帝国把塞尔维亚视为向巴尔干扩展的障碍,与塞尔维亚矛盾尖锐。(直接原因)

2、什么是萨拉热窝事件?其影响是什么?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到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者刺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

影响: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二、 惨烈的四年战事(战争经过):
(一)、一战的爆发
1、爆发:1914年7,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法、德、英很快参战,大战全面爆发
2、交战双方:
德、奥匈、奥斯曼、保
英、法、俄、塞、比、意、日等
想一想: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战争的进程
1、战争的三条战线:

2、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
阶段 战役或重大事件 影响
第一阶段(1914)
马恩河战役

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俄军夏季攻势、日德兰海战
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第三阶段(1917~1918)

美国参加对德作战
俄国退出大战
中国等参加协约国作战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协约国力量增强,一战以同盟国失败告终

回答问题:
3、在大战的第一、二阶段,战争的中心是如何变化的?
西------东---------东

4、一战爆发后,美国采取了什么政策?有何目的?1917年,美国参战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中立政策”目的:远离战火,避免战争;利用中立国的地位与交战国扩展贸易,发战争财
1917年,美国参战的原因:
美国与英法有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如果协约国战败,美国的利益将受损
俄国爆发革命,形势有利于同盟国,美国不能坐视不管
德国采取的“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目的:为了战后分赃和争夺世界霸权。

(三)大战结束
1、 大战结束的时间和标志:1918年11月
德国政府代表在福煦车厢签署了《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德国宣布投降.

2、 促使大战结束的原因有哪些?(分析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总体上,协约国的力量大于同盟国的力量。
n美国的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中国等国家的参战也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
n德奥集团挑起的一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非正义的战争是必然失败的。
n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并退出了战争。各国的反战运动和革命浪潮,如德国的十一月革命,成为结束战争的主要推动力。
n德、奥两线作战,同盟国经济崩溃,也是战败的因素。

三、 大战的结果和大战性质:
1、结果:结果:同盟国失败,协约国胜利

3、 性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3课 大战的后果
复习提问:
1、 萨拉热窝事件是怎么回事?有何影响?
2、 一战爆发的时间和标志?
3、 一战在欧洲战场的三个阶段、各有何战事?
4、 一战结束的时间、标志?
5、 你认为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讲授新课:
1、巨大的灾难:
2、西欧的相对衰落
3、美国和日本崛起
4、革命与独立浪潮高涨
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哪些重大影响?
第4课 综合探究:极端民族主义与战争
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1、 民族主义是在什么时期兴起的?一般认为,其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2、 举例说明,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曾经起过或者进步、或者反动的作用?
3、 阅读教材材料,回答18页知识窗的问题
4、 如何来认识极端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面貌?
课后记:

阶段 战役或重大事件 影响
第一阶段(1914)

第二阶段(1915~1916)

第三阶段(1917~1918)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短暂和平

第5课 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2课时)
一、 巴黎和会:
1、巴黎和会召开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人们热切希望和平;
帝国主义列强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关系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列强间的争霸斗争从战场上转移到谈判桌前
2、什么是巴黎和会?
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了处置战败国和巩固战胜国成果的和平会议,史称巴黎和会。
3、与会代表:
战胜国的代表,但没有苏维埃俄国,中国政府的代表是陆征祥等
4、和会召开的目的:实现在霸权基础上的和平,根据自己的利益重建战后秩序,削弱德国,巩固战争成果(以解决分赃、反苏和建立战后帝国主义国际秩序这三大问题)
5、战胜国的主要意图
同学阅读教材分析并结合新课堂22页材料题
法国:最大限度削弱德国,提出严厉的赔款计划,掌握欧洲大陆的霸权
英国:继续“欧洲均势“的传统政策,维护殖民帝国和海上霸主地位,消灭德国的海军,不希望过分削弱德国而使法国成为欧洲霸主
美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更关心建立国际联盟,使美国能够更大程度干预
和控制国际事务。

二、《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建立
(一)《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
1、 签订时间:1919年6月
2、 条约内容:
教给学生掌握的方法;从领土、殖民地、军备、赔款等方面
方面 内容
领土 德国放弃一切殖民地,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交由法国开采15年,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以内划为非武装区
军备 和约规定,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只保留10万陆军和少量船舰,不得拥有空军、坦克、潜艇等
赔款 该规定了德国在一定时间内应支付的赔款总额
殖民地 德国原来占据的殖民地被英、法等战胜国瓜分
其它 在威尔逊地坚持下,写入了国际联盟盟约
规定把德国攫取的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引导学生分析:巴黎和会的实质是什么?
(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1、 概念:什么是凡尔赛体系?对德和约签定后,协约国集团又陆续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等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条约和《凡尔赛和约》、国际联盟盟约结为一体,构成了协约国列强建立一战后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基本框架。
2、 对凡尔赛体系的认识
(1)凡尔赛体系的作用:
在凡尔赛体系下,在一战后和20世纪20年代,欧洲基本维持了一个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调整了欧洲各国间的关系,建立了帝国主义列强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根据民族自决原则,确认了波兰、捷克等一些民族国家的独立

(2)凡尔赛体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凡尔赛体系下的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对德国的压制激起了德国的复仇情绪
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协约国和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与对立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围绕着殖民地、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等问题矛盾重重,如何处理德国赔款问题成为战胜过矛盾的焦点之一。
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表现为20年代2、3十年代民族独立运动在亚非拉地区此起彼伏。
(3)凡尔赛体系的实质?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护欧洲和平的新秩序。

教学思路:
同学阅读教材,在教师的引领下分析理解教材。
小结:凡尔赛体系是如何建立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如何来理解它的不稳定性?
第6课 国际联盟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万国邮政联盟;巴黎和会上的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国际联盟的成立、国联的组织机构、国联的宗旨、委任统治制度、国联的活动
通过分析国联成立的背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归纳国联的活动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通过国联的活动,认识国联是被英、法等大国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问题学案式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国联的活动,认识国联是被英、法等大国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一、 世界上第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一)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
1、国际联盟成立的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行业性的国际组织建立起来
一战激起了反战和平思潮,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防止大战发生,维护世界和平
大战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主张
在巴黎和会上,国际联盟盟约被通过

2、国际联盟建立的目的:
防止新的大战发生,维护世界和平
(二)国际联盟盟约的基本内容
1、 宗旨
增进国际间合作,保持和平与安全,避免战争
2、 国联的组织机构
大会、行政院及秘书处
3、 其它规定:
裁减军备、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等规定及委统治制度
分析:委任统治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委任统治制度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德国原先的殖民地和奥斯曼帝国近东的部分领土。实际上大国瓜分殖民地的虚假外衣

(三)国际联盟的成立及成员国
1、 成立:
1920年1月,国际联盟在日内瓦正式成立,简称国联

2、 成员国;开始44,后发展到63个。苏俄和美国没有参加。

二、国际联盟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一) 国联的两大任务
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处理世界范围的卫生、经济、社会等问题。

(二) 国联的主要活动
1925
1931
1935
1937、
1938
1939、

(三) 国联的历史地位
1、性质:世界上第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英法控制下的维系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2、历史作用: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国联初期,发挥了维护和平和制止战争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为二战后联合国的建立提供了借鉴。

3、局限:
国联同时也是被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成为它们维持维持霸权的工具;国联自身也有很多缺陷;国联的威信不足;面对30年代的战争危机和侵略战争,国联毫无作为,放任二战爆发,国联名存实亡,

三、国联的解散:1946年

Ⅵ 高二历史选修四要点

一、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1、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割据混战的政治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2、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拓展疆域,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4、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5、修筑长城,抵御游牧民族骚扰,保障中原农业生产。(长城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以上措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促进历史进步。说明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我们应予以充分肯定。

但是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迷信法家,刑法严酷,滥用民力,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一个暴君。正是由于暴政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二、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唐太宗

唐太宗: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1、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完善三省六部制。

2、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均田制。

3、法律上:慎用刑法

4、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5、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平等,尊称"天可汗"。东突厥地区设羁糜府州进行管辖;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与吐蕃和亲,促进汉藏的友好和西藏地区的发展。

6、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的开放政策,设立鸿胪寺,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以上措施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我评价"功大过小"。

三、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孔子

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1、思想:"仁"(核心)、"礼"、"中庸";

2、政治:为政以德,维护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

3、教育: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的局面。

因材施教,温故知新,采用启发式教学;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4、晚年整理和修订"六经",保存了古代典籍。

5、影响:

对中国:

①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②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

③"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对亚洲: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欧洲:

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我们对孔子思想应采取"扬弃"即批判和继承的态度

⑴、继承弘扬"礼"中合理成分,如巩固稳定的社会局面,规范人的行为,批判其伦理纲常思想。

⑵、弘扬"仁"中仁爱、关怀、体谅、容忍加强自我修养等美德,重视道德教育。我国现阶段的"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和"建立和谐社会"、与世界国家民族和睦相处的思想,都受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克服"仁"中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

⑶、弘扬孔子重视教育的思想,大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克服其中"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

四、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

(1)哲学上主张理念论,把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对立起来,理念先于物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这是一种唯心论,但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2)政治上提出理想国,认为国家应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构成,各守其职、各具其德;由哲学王来统治。这一主张虽然未能实现,但给人们以一些启发。

(3)教育上创办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学校--阿卡德米学园,采用对话方式教学,培养了亚里士多德等一批人才,在欧洲教育史、科学史有重要影响。

五、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1、号称"网络全书式的学者",在众多科学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①哲学:

A 、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不彻底,常动摇于唯物和唯心主义之间。

B 、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

2、生物学: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物进行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

3、物理学: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4、逻辑学:提出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5、伦理学:提出"中庸之道"。

(1)、政治上主张人是政治的动物,法治优于人治,强调公民的集体荣誉感。

(2)、创办"吕克昂"学园,教授科学技术,促进了欧洲教育事业的发展。

(3)、局限:① 基本哲学观是徘徊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

6、体现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局限性。

总之,亚里士多德是古代西方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对后世的影响广泛而巨大,奠定了多门学科的基础,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弘扬,"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使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

关于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

相同: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不同:

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

③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六、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

1、他领导推翻了英国封建君主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远征爱尔兰、苏格兰,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但也加剧了民族矛盾;

3、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与瑞典、丹麦、葡萄牙签订商约,巩固了英国的海上权威与商业利益;

4、建立机构、改善法律、扶持教育、信仰自由、发展工商,使英国工业迅速发展;

5、建立起资产阶级性质的军事独裁统治,虽巩固了革命成果,但加剧了社会动荡,他死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高中历史选修4

Ⅶ 高中历史选修二知识点总结。详细的。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一、洛克
主要观点:(1)天赋人权;(2)自由和法律不可分割,提倡法治;(3)实行分权;
练习
1、洛克的人权包括:自由权、生命权和财产权。
2、下列属于洛克的观点的是:①②③④⑤⑥
①第一次系统提出天赋人权; ②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
③财产是通过劳动获得的; ④财产权是上帝赋予的基本权利,是神圣不可剥夺的;
⑤立法权属于人民,行政权属于君主;⑥提出自由、法治与分权的政治原则
二、卢梭
主要观点:(1)平等是他追求的首要目标,不仅要求法律时间的平等,而且主张事实上的经济平等。(2)社会契约、人民主权(3)民主共和制
练习
3、关于卢梭的观点正确的是:①②④
①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 ②主张大体平均的小私有者社会;
③和孟德斯鸠一样,都主张君主立宪制 ④强调公共意志
4、下列属于卢梭的代表作品的是:③④⑤⑥
①《政府论》 ②《论法的精神》 ③《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④《爱弥尔》 ⑤《新爱洛绮丝》 ⑥《社会契约论》
三、《大抗议书》与内战
1、1640年,英国新议会召开的直接原因是: 解决财政危机;这届议会于1641年通过了《大抗议书》,其内容:历数国王在内政外交上的弊端,提出废除 封建特权,进行 改革的要求。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为什么做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标志:提出了限制专制王权的要求。为什么把光荣革命作为其完成的标志:资产阶级完成了夺取政权的任务。
2、英国资产阶级的过程: 1640-1642 议会斗争;1642-1648 内战阶段;1649-1660 共和国时期;1660-1688 复辟时期;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
3、年,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其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希望建立强有力的政权,巩固其统治,维护其利益。实质是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
4、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说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封建势力的妥协;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建立正常的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的要求的反映。
5、新贵族和旧贵族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采用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方式;新贵族能与资产阶级结盟的主要原因是:两者有共同的经济利益。新贵族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圈地运动。
6、1649年被议会审判并处死的国王是 查理一世;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的国王是 查理二世;被1688年光荣革命推翻了的国王是 詹姆斯二世。
四、《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其内容有:①宣告美国成为独立和自由的合众国;②用天赋人权和民主原则来阐述独立的理由,也阐述了新国家的基本原则。其人权主要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2、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其主要内容有:自由平等、主权在民、天
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人权宣言》的核心是人权、民主和法治,尤其强调了平等。
3、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重要内容有:①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②确立责任内阁制,③确认了保护私有财产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原则;④宣布国家主权在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其中最能体现约束袁世凯权力的内容是:建立责任内阁制; 其性质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其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其根本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五、法国大革命和法国政体的变迁
1、法国大革命: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制宪议会于1789年通过《人权宣言》,于1791年通过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1792年,法国人民再次起义,把吉伦特派推上了历史舞台。1792年,国民公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并于 年,处死路易十四。1793年,法国人民把雅各宾派推上了政治舞台,公安委员会在国民公会的支持下推行恐怖政策。1794年,发生“热月政变”,标志法国革命高潮阶段的结束。
2、关于恐怖政策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②③④
①有利于稳定政局,平息叛乱,打退外来侵略;②打击了资产阶级的利益;③造成了人人自危,众叛亲离;④ 不利于资产阶级正常统治秩序的建立。
3、1799年,发生“雾月政变”,拿破仑夺取政权。1804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被法兰西第一帝国所取代。181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波旁王朝复辟,当时的国王是路易十八。
4、拿破仑顺利夺取政权的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希望建立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其既得的利益;拿破仑迅速建立百日政权的主要原因是人民把他看成革命成果和民族利益的捍卫者;拿破仑对外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战争的侵略性,同时也说明了当时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很强大。拿破仑最引以为荣的是《法兰西民法典》,它基本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确认了自由、平等的原则,但法律限制言论自由,限制妇女和未成年人的权利。
5、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当时的国王是查理十世,导火线是《七月敕令》),把路易•菲利浦推上了王位,建立了七月王朝。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三色旗为国旗,镇压了法国里昂工人第二次起义。
6、1848年“二月起义”,推翻了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逃亡英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临时政府镇压了法国“六月起义”。1848年“六月起义”的导火线是解散国家工场。1848年12月,路易•波拿巴成为法国第一个普选产生的总统。他上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法国的阶级斗争形势决定的。
7、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军事政变,解散了议会。1852年,他用公民投票的方式恢复了帝制,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政治上,用高压和怀柔政策稳定了法国的局势;经济上,采取一系列促进法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法国经济呈现繁荣景象;军事上,志大才疏,败于1870年的普法战争。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共和国的最终确立得益于君主派的内讧。制定了1875年宪法;1877年将《马赛曲》定为法国国歌,7月14日定为法国国歌。
六、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1、康有为:托古改制--------《孔子改制考》
主张:(1)近代西方自由平等理论在中国“古已有之”。(2)用儒家语言为政治制度的变革提供了一种进化论的依据(古代儒家把历史发展划分为依次发展的“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康有为用进化论的观点重新解释“三世说”);(3)坚持渐进变革,只能先实行君主立宪,将来再实行民主共和。
评价:(1)减少变法阻力,是比较可行的策略;(2)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梁启超:从兴民权到新民
主张:(1)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2)有建立“新”的中国,必须先培养“新”的国民。“新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 新国民。(3)君主立宪政体是世界上最好的政体,要实现立宪政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制定一部宪法和培养有资格的国民;(4)中国立宪不可操之过急;(5)宪法的权威高于一切。
3、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主张:(1)三民主义;(2)新三民主义;(3)五权分立)(五权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
七、辛亥革命前后反专制的斗争
1、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论战涉及到革命的对象和任务,论战的中心是要不要“反满”和暴力推翻清王朝。
2、《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
在立宪派的推动下,清政府顺应民情,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内容:①司法与行政权分离;②在保证“君上大权”的前提下,臣民有言论、出版、著作、集会的自由;认识:①清庭开始了实质性的宪政改革;②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认可;③但与立宪派的要求相差甚远。④1911年,清政府成立了第一届责任内阁,史称“皇族内阁”,使立宪派中的一部分人开始转向革命。
3、帝制终结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宣告了中国2000多年帝制的终结,也是辛亥革命胜利的重要标志。
排列先后顺序:①②③④⑤⑥
①武昌起义 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③南北议和④清帝退位⑤孙中山辞职⑥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袁世凯的专权
表现:(1)唐绍仪内阁垮台;(2)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3)解散国民党和国会;(4)颁布《中华民国约法》(5)称帝
排列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①②③④⑤⑥
① 刺杀宋教仁 ②解散国民党 ③解散国会
④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⑤袁世凯复辟帝制 ⑥护国运动
5、辛亥革命的失败
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资产阶级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辛亥革命主要的历史功绩: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袁世凯称帝说明: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袁世凯称帝失败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八、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1、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策--------“三三制”(1940年实行),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了普选制度,使地方政权成为真正的人民民主政权。
3、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标榜“和平建国”,而实际上坚持内战独裁的方针。在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下,1945年10月,国共双方签定了《双十协定》,确定了坚决避免内战、建设民主国家的原则。但《双十协定》签定后不久,国民党违背和平民主原则,制造了一系列暴行(如:一二•一血案)。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和平民主协议,决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但国民党反动派最终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在国统区领导了以学生运动为中坚,各阶层爱国人士广泛参与的人民民主运动,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4、土地改革
(1)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为了团结一切力量支持抗战,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2)1946年5月,中共发表《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3)1947年,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认识:土地政策的变法反映了中共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调整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5、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正式提出打倒国民党独裁政府,建立民主联合政权,指明了民主斗争的目标。
九、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一)宪章运动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赋予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权利,工人却没有。1837年伦敦工人协会的工人领袖与一些激进派议员共同起草了“人民宪章”。“人民宪章”反映了工人阶级要求获得普选权的要求,以及反对选举财资格限制和议员支薪等主张。宪章运动有三次请愿(1839年,1842年,1848年)。在宪章运动中,工人独立地提出了选举权的要求,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第一国际
1、条件
①随着工业革命在欧洲普遍展开,各国工人为改善自己处境的斗争不断高涨,他们在斗争中认识到工人阶级相互支持的重要性。②直接原因:声援波兰人民起义。
2、标志:时间 1864年 地点:伦敦 名称:国际工人协会
3、对各国工人运动的领导与支持
(1)有力地支持各国的罢工,使工人的斗争得到圆满的结果;
(2)领导英国工人参加选举改革运动,推动了英国的民主进程;
(3)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组织各国工人支持波兰和爱尔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第二国际
1、建立: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成立第二国际。
2、作用:第二国际通过的决议,推动了欧美工人政党的合法斗争,推动了欧美工人运动的发展。
3、第二国际指导下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合法斗争取得重大成果:
(1)工人的工作时间普遍缩短;(2)一些国家的政府颁布了有利于保护工人利益的法律;
(3)赢得了日益多的选票和席位;
思考: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的异同点。
(1)相同点:①它们都是国际性的工人组织。②它们的建立都处于工人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的阶段。③马克思、恩格斯都积极参与了对两个国际的领导。
(2)不同点:①第一国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而第二国际主要由社会主义政党组成。②参加第一国际的主要是少数欧洲国家的工人组织,它还只是一个宣传和鼓动的团体;而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已扩大到整个欧洲和北美,它的活动已经同各国工人的斗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③在组织上,加入第一国际的各工人团体是它领导下的一个支部,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明方向。④在思想上,第一国际时期,社会主义思潮还未被广大工人群众所接受;而第二国际时期,社会主义已成为群众运动。

Ⅷ 历史选修2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农业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
2、耕作方式的发展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
③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
3、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农为本)
②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
1、丝织业:
①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
②明清:在纺织业部门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业
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
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
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汉代: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陶瓷业
①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②宋代:景德镇“瓷都”
③清代:粉彩瓷器
4、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
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三、古代中国商业
1、商业的发展
①唐:政治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旅往来频繁
②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③明清: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2、城市与“市”的发展
(1)唐代长安:
①布局整齐,经营商业的“市”严格规定在东西两“市”, “市”与“坊”界限分明
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2)宋代东京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②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
③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早市
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3、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商业不断发展,商业运作模式日益成熟;
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①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②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③评价: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协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统治阶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2、“海禁”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雇佣关系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时间 航海家 国籍 开辟的新航线 所经大洋 扶持国家 方向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大西洋 葡萄牙 向东
1492年 哥伦布 意大利 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大西洋 西班牙 向西
1497-1498年 达·伽马 葡萄牙 开辟从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大西洋、印度洋 葡萄牙 向东
1519-1522年 麦哲伦等 葡萄牙 环球航行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西班牙 向西
3、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个地区和民族的联系日益密切,欧洲、亚洲、非洲、
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1、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海上马车夫”(17世纪)
①竞争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掠夺
②荷兰造船业非常发达,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的“海上马车夫”
②影响:取代葡、西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2、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
(1)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①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军优势
②建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
③发动商业战争夺取贸易优势和殖民地
④进行以黑奴贸易为中心的“三角贸易”,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奴隶贩子
(2)英国的殖民方向:北美和印度
3、殖民主义的罪恶:掠夺财富,实行种族灭绝政策,采用奴隶制劳动,贩卖黑奴等
4、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为西欧国家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
(1)进程:①首先开始于纺织业;
②蒸汽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
③交通运输业(火车和汽船)
(3)影响:①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工业革命后,人类历史逐渐由农业文明走进工业文明
③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起)——电气时代
(1)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2)主要成就:①电力的广泛使用,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发电机、电动
机、电灯、电影)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飞机)
③化工技术的发展
④电讯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
(3)影响:改变了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
3、高新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①计算机把人类带入信息时代;②网络大大缩小全球空间距离;③生命科学的发展逐步打开生命的奥秘;④航天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开辟了更广阔的活动和生存空间等。(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
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①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②时间:19世纪七十年代左右
③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
④代表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
⑤特点:①资金少、规模小;②技术力量薄弱;③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
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
①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实业救国的热潮
②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周学熙
二、民国发展的黄金时代(1912—1919年,民国初年)
1、原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③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热情,
④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⑤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最快(纺织业第一,面粉业第二)
3、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内容:①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2)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2)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 要同当前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4、“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
5、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①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④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⑤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2、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经济体制改革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
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特点——包产到户; ③安徽、四川率先进行;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4、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背景与原因:
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
①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
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
②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③住: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
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
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
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
及官宦人家。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铁路: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近代邮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3、电讯:1877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
4、近代交通和通讯起步的原因: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国人为改变落
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5、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①加强了各地的联系;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③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④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⑤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⑥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⑦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激化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
3、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生产下降
4、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
二、罗斯福新政
1、历史背景: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
②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2、内容:
措施 内容 目的
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紧急银行法》 恢复银行信用
②加强工业计划指导 《工业复兴法》 防止盲目竞争
③调整农业政策 《农业调整法》 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联邦紧急救济法》 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
⑤保护劳工权利 《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 缓和劳资矛盾
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法》 稳定社会,早日摆脱危机
3、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它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
质,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危机。国家的干预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和其它的社会经
济矛盾
②新政在当时自由放任的经济形态下,采取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缓解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问题,使得经
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二战后,其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的效仿美国新政的做
法进行了经济的调整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
三、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表现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变化: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②表现: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的运用
②社会再分配的调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③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2、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美、英、法、德、日)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政府干预经济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①外:英、法、美、日对十月革命建立的苏俄政权进行武装干涉。
②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
(2)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商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④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3)评价: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苏维埃政权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全 国的人财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 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实施的必要性:①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苏俄急需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政权。
主要内容:农业上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3)目的:平息农民不满,解决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4)意义: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消除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 埃政权。
②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二、“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确立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表现
①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
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经验教训:
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②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④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
⑤应注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赫鲁晓夫改革
内容: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
评价:①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 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②但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 式的框架。
③脱离实际,盲目性大;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2、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上台之初,首先改革经济体制,实施“加速战略”,结果失败
②1988年后,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③1991年“八一九”事件: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的变化
④苏联解体标志: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一)欧盟(EU)
1.欧洲联合原因:①欧洲各国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②吸取战争的教训;
③二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④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威胁与控制;⑤马歇尔计划的推动。
2.过程:
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建立——西欧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④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⑤欧元:欧盟单一货币,1999年1月1日正式启用。这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有利于整个欧洲 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
3、欧洲统一进程的特征:由经济联合发展到政治联盟,从经济一体化到经济、政治一体化
4、欧盟的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联盟组织。
5、影响:
①经济: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世界
经济格局
②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大大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在资本主义世界里
形成了西欧、日本和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1、成立: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3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2、特点: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贸易集团。
(三)亚太经合组织(APEC)
1.成立和发展:①1989年12国第一届部长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召开,宣告成立。
②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香港加入该组织。
4、特点: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和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确立:1944年,美、英、中等44个战时盟国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
2、内容:
①确立国际货币制度:具体指(双挂钩)——a.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b. 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②建立国际金融机构: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IB)
2、意义: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形成
三、WTO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①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②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形成
2、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①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②促使各国生活水平和经济的提高;③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为各成员国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案。)
3、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实行对外开放客观必然性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1)客观必然性:①闭关自守的深刻教训;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③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 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
③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趋利避害,深化改革,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利用好世贸规则等,才能
在世界中赢得市场.
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环境问题
1、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 系的历史过程。
2、过程: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开始。
②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朝着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
③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3、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
②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结束,提供有利国际环境;
④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实行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
5、问题与对策
存在的问题: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增大;
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环境污染和科技落后、发展差距拉大等问题。
对策:①坚持对外开放;②既要快速发展本国经济,又要关注和防止环境污染等问题,和谐发展
这个是我搜的 希望对你考上好高中有帮助

阅读全文

与历史选修二知识点总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