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各民族融合的历史事件是

各民族融合的历史事件是

发布时间:2021-03-07 07:52:55

❶ 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事件少有的原因1000字左右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世界上少有,思考一下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中华民族的历史融合,有以下的特点: 1.融合的向心性:综观近万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其融合的腹地是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其融合的核心是华夏族,继而是汉族。春秋战国之前,是夷、戎、蛮、狄竞相伸入中原,最后为华夏族所融合,“五方之民共构天下”,汉族也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秦汉之后,是更遥远的地方,主要是塞北、西域的少数民族入侵乃至入主中原。最后,他们也大部甚至全部被汉化,使汉族在数量上扩大、质量上提高,中华民族得以在此基础上形成。汉族人口占中华民族总人口的90%以上,这是因为汉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先后融合了大量其他成分。因这种融合,汉族的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 2.内容的深刻性 :华夏族最先是由黄河中下游以种稷等旱田作物为主的部落及部落联盟与长江中下游以种稻为主的部落及部落联盟融合而成的。华夏族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华夏族的西北部、北部是对立的戎、狄等游牧部落及部落联盟。农业生产方式是较游牧生产方式稳定和先进的。因此,华夏族战胜并融合戎、狄,并不奇怪。华夏族的西南部和南部,虽然也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部落(称为蛮、夷),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那里生产力水平也较低下,因而最终也被生产力水平相对发达的华夏族所战胜,并融合为华夏族的一部分。 自秦汉以降,汉民族的主要对手,是北部,包括东北、西北的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和汉族互相冲突、消长、融合。有的游牧民族曾在军事上十分强大,如匈奴、蒙古、契丹等。但游牧民族一旦入主中原,便被汉化。这不仅是因为汉族的人口众多,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因为汉族从事的农业生产方式更为先进。辽、金、元、清等朝代建立的结果,都使汉族融合进了更多的其他民族成分,也使农业地区向外扩大了。华夏族生长为汉族,以及汉族在历史上的发展,都是与农耕范围的扩大、农业技术的发展相伴随的。所以,中华民族融合的向心性,是以追求先进的生产方式为目标的。 被汉族融合的其他民族不仅接受了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而且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包括生活方式。尤其是作为汉族统治思想的儒家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思想指针。这一点,在满族入关后的清代,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完备。还应当指出的是,历代,包括少数民族成为统治者的朝代,汉族的语言和文字都被列为官方的语言和文字,也是联系一个多元民族的极重要条件。在今天的中国,象回族、东乡、保安等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所以与汉族等其他非伊斯兰民族有很强的亲和力,通用汉语言文字,显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散,是与其融合中经济根基和文化根基的深厚相联系的。 3.历史的连续性:中华民族的融合经历了上万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有4000年以上。在这么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华民族虽然在发展中也屡遭挫折,但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强大的。 中华民族在发展中呈梯次推进。先是由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向黄河、长江的上游及主要支流推进,再由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向南推进到珠江流域及东南海滨,向西南推进到横断山麓和青藏高原,向西推进到天山南北,向东北推进到黑龙江流域,向北推进到杭爱山脉。虽然中华民族活动过的地方不等于今天的中国版图,但其活动的范围之广、历史之久,在世界民族中是罕见的。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发祥地,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民族,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民族、印度河及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民族、都被外来民族所同化,其原始的文化都中断了,惟有中华民族的古文化得以完整地保存和发展。 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的融合,其突显的阶段是战争。春秋战国时代的500年混战,南北朝时期的胡汉冲突,宋、辽、夏、金、元及清代的非汉族入主中原,都是融合中的质变阶段。而每次战争、征服后,各民族间互相消化、吸收彼此的优长,克服自己的短处,则是为下一次更大的融合进行量的积累。正是这种一张一弛的波浪式推进,形成几千年的连续链条。 历史少有的原因: 地域原因:中国东南临大海,西北多沙漠,北及西南是高山高原,没有较高科技难以移动。 思想原因:中国信奉儒学,并且主张以礼安抚四夷,不主张对外扩张。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几次民族大融合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四个重要时期及其特点
(一)华夏—汉民族的形成与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中华民族的孕育时代,也就是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据传说和考古发掘,炎黄时代至尧、舜、禹时期,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不断地碰撞融合,结成联盟向东推进,战胜了以泰山为中心的太昊、少昊集团,建立起号令黄河流域各部落的大联盟,并击败江汉流域的苗蛮集团,成为可追溯的中国早期民族融合的核心.所以,我们说,黄河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是华夏族肇兴的腹地.
华夏族是汉民族的前身.“华夏”一词常被用以区别中原地区的民族与其周边的民族(即蛮夷戎狄),然而,华夏族实际上也并非全为中原之旅.它融夏、商、周三族初具雏形之后,就像滔滔东注的长江,涵化万水,汇合百川,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民族集团.大体在周代,在这个族体中,既有涵盖了共同尊奉黄帝为始祖的夏、商、周三族的“华人”,又有华夏化了的戎人、氏人和夷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当时,中原地区“华夷”逐渐走向一体,内迁异族已被华夏吸收、融合.中原四周,齐、鲁吞并诸夷,秦霸西戎,楚征服统一诸蛮,边疆地区民族融合、兼并的速度也在加快.而华夏诸侯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统一,到战国时期只剩下齐、燕、韩、赵、魏等几个大国和在它们夹缝中的几个小国了.即使是原来被称为“蛮夷”的秦、楚已同被称为“诸夏”或“中国”,与周边各族出现了进一步融合的趋势.地区性的局部统一,为华夏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舞台.
总之,这一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华夏族.华夏族自诞生之日起,又以迁徙、聚合、民族战争等诸多方式,频频与周边各民族碰撞、交流,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融入众多非华夏族的氏族和部落.这样,以华夏族为核心,在中国的腹心地区进行的民族融合,是为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重要特点.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史称“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这些民族政权,一般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如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乘,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到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当然,在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必须要提的重要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建立北魏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他顺应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模仿汉政权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改胡姓为汉姓,改胡服为汉服,提倡胡汉联姻.其中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迁都洛阳,更可以直接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这大大加速了胡汉民族融合.
在南方,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为了逃避战乱和苛重的税役,或迁往河西陇右,或随晋室南迁而偏居江左,甚至在传统的蛮、俚、僚、爨等族聚居区,也能看到他们的踪迹.与此同时,豫州蛮、荆、雍州蛮向北推移,爨人被征调内地,成为南朝的编户齐民.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以及不间断的武力征伐、联姻结盟和左郡左县的设置等多种渠道,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
(三)辽宋夏金元时期自五代十国以后,历史又进入一个大分裂、大混乱之后的大统一的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融合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民族融合先在各民族政权统治区域内进行,亦即主要在边疆进行.二是在北宋——辽——西夏、南宋——金——西夏对峙、纷争、冲突与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中,由于民族大迁徙而再次改变民族分别格局,从而促进了一次新的民族大融合,为元的空前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宋的北部,辽夏金北族王朝的建立,促进了这一地区的民族融合.
建立辽的契丹源于鲜卑.它是在东灭渤海,频繁征伐回鹘、新罗、吐蕃、党项、室韦、沙陀、乌古等民族和不断向南扩张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向南发展,辽治下的汉人日益增多,在与中原的冲突和交融之中,缩小了差距,民族融合的最后结果是形成了以汉文化为核心又带有契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辽文化.
西夏为党项族所建,而党项族又是以党项羌为主体,吸收氐、羌、吐蕃以及西北地区其他民族成分而形成的重要民族,其发展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西夏建国后,势力迅速扩大,相继与北宋、辽、金、南宋形成鼎立局面,盛时辖今宁夏、陕北、甘肃西部和内蒙古的一部分,为我国西北部的开发、统一与西北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
源于黑水靺鞨,崛起于东北的女真,灭辽亡宋建立了金.金灭辽,承继了辽文化,直接与汉文化相碰撞.尤其是在南下的过程中,金把大批俘获的汉人迁往东北,又把大批的女真人迁出故地,散居契丹、汉人地区.这种民族间的迁徙、杂处,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在宋的南部,吐蕃统治下的青藏高原诸部族,大理国统治下的乌蛮、白蛮等民族,南僚蛮诸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彼此间的融合以及与宋的交融.
这一时期,各大政治实体之间,在冲突与纷争的同时,还通过遣使、朝贡、互市、联姻等方式进行频繁交往,进行更为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其结果不仅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融于汉族,还有不少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具体如契丹人在南宋时大批进入中原,至元代中叶已被元朝政府视同于汉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所列汉人8种就有契丹人,元代后期“契丹”之名便逐渐消失了.女真人的内迁从金太宗至金末,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金宣宗因受蒙古人的压迫迁都汴京,内迁的女真人更多,约占女真人总数的一半.他们与汉人错杂而居,互为婚姻,改用汉姓,提倡儒学,女真人的民族特色已逐渐丧失.元代统治者将女真人、汉人、契丹人同列为第三等级,政治待遇相同,这在客观上消除了女真人与汉人的民族畛域,促使女真人更加汉化.迨至元末,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汉族中了.

❸ 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史实告诉了我们什么

自然的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在我国历史大量存在,且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落后民族在先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融合于先进民族。如我国匈奴族从后汉至南北朝的汉化,鲜卑族在南北朝时期的汉化,契丹、女真在辽、金、元时的汉化。一是先进民族的部分成员,因陷于落后民族的汪洋大海而融合于落后民族。如夏时的淳维,秦汉时的赵佗,南北朝时的桓诞,北齐时的高欢。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前提和具体实现方式主要有:(1)民族迁徙,杂居相处。(2)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3)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4)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5)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 几千年来,在中国古代文明滋生的这块东方沃土上,先后生息和居住过许多民族,一些民族消失了,另一些民族又勃然而兴起。伴随着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多元起源与发展,以及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反复交替,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鉴,促成了中国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进步。然而,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而言,我国现代的以及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所有民族,其血统都不是纯而又纯的,都曾经经历过不同类型的融合与同化。各民族共祖同源和多源多流的亲密关系,在历史上曾起过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作用。如今,我们所讲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基于长期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体。

❹ 历史上促进民族融合的事件有哪些

民族融合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均有经济促进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中心。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从社会形态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从社会形态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民族融合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民族迁徙:当时指从东汉以来周边各族的内迁,这也是民族融合的必要前提;友好交往:当时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往的游牧生活,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少数民族丰富的畜牧业经验;联合斗争:指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和了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春秋时期,由于争霸战争普遍进行,华夏族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齐、秦、楚、燕等国成为所在地区民族融合的核心。 自东汉时期开始,北部和西部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渴、氏、羌等陆续内欠,居住于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明显差异。由于东汉和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这是形成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国家大分裂的重要原因。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局面,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北方各少数民族逐渐改变原来的游牧生活,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汉族人民也学到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验,丰富和提高了生产知识。他们还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中,加强了联系和友谊。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在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下,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而进行的。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均田制,它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其余措施如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等,都加速了民族融合,成为国家统一不可或缺的条件。 宋元时期,民族政权长期并存,战争连绵。尽管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这突出表现在战后的议和活动上,例如北宋和辽订立的“擅渊之盟”,有利于满足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因此和平共处仍是本阶段民族关系的主流。特别是元朝统一后,又一次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现象,并出现了汉族外迁、形成新民族等新特点。 民族融合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均有经济促进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中心。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从社会形态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从社会形态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民族融合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民族迁徙:当时指从东汉以来周边各族的内迁,这也是民族融合的必要前提;友好交往:当时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往的游牧生活,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少数民族丰富的畜牧业经验;联合斗争:指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和了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春秋时期,由于争霸战争普遍进行,华夏族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齐、秦、楚、燕等国成为所在地区民族融合的核心。 自东汉时期开始,北部和西部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渴、氏、羌等陆续内欠,居住于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明显差异。由于东汉和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这是形成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国家大分裂的重要原因。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局面,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北方各少数民族逐渐改变原来的游牧生活,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汉族人民也学到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验,丰富和提高了生产知识。他们还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中,加强了联系和友谊。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在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下,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而进行的。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均田制,它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其余措施如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等,都加速了民族融合,成为国家统一不可或缺的条件。 宋元时期,民族政权长期并存,战争连绵。尽管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这突出表现在战后的议和活动上,例如北宋和辽订立的“擅渊之盟”,有利于满足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因此和平共处仍是本阶段民族关系的主流。特别是元朝统一后,又一次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现象,并出现了汉族外迁、形成新民族等新特点。

❺ 从什么历史事件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

新航路的开辟。

地理大发现时代结束于世纪末。在15世纪中叶,人类知识总合中已知的陆地面积只占全体陆地的2/5,航海区域亦只有全部海域的1/10;但到了17世纪末,人类知识总合中已知的陆地和海域都已达到全体的9/10。当然,远洋探索依然继续着。直到19世纪,欧洲人才开始探索北冰洋和南冰洋。
过去地理大发现曾被认为是缘于欧洲科技的瞬间跃进,或者少数航海先驱的英雄行径。当代史家则逐渐倾向认为,这是从十一世纪以来,欧洲内部经济、文化与科技逐渐成熟的结果。
地理大发现对全世界,尤其是欧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它让地中海沿岸的经济活动进入了数千年来最活跃的时期。起初,地中海的权力和财富掌握在位于意大利与希腊人手里;随着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阿拉伯人开始显赫于地中海;后来,葡萄牙与西班牙进行了收复失地运动,发现了新航路并进行了环球航行,意大利城邦失去了他们对东方贸易的垄断,欧洲的重心转移到伊比利亚半岛上。19世纪,北欧的法、英、荷三国开始活跃,他们主导了大西洋的经济活动,其中一部分国家的影响力延续至今。
随着远洋探索的展开,跨洋的商业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海外贸易累积的财富激发欧洲人在美洲和亚洲的殖民事业,促使资本主义与工业革命的发展,最终直接、间接地激发了帝国主义。此外,在欧洲社会结构方面,商人们先后取代了南欧与北欧的封建领主,成为社会中最具权势的阶层。在英国、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资产阶级逐步控制了本国的政治和政府。

❻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几次民族大融合

【第一次】 春秋战国时期进行于中国腹心地区,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 据载,雁北一带上古属冀州,春秋时为北狄所居,聚居的少数民族有林胡、楼烦等部。战国时,赵国的势力扩展到这里,赵武灵王曾胡服骑射,向北开拓疆土,傍阴山筑长城,与匈奴、楼烦、林胡为界。当时雁北一带为少数游牧部落居住。 到秦统一时,一直处于北方的匈奴成为秦的强敌。秦始皇筑万里长城防匈奴。秦末汉初,匈奴在冒顿单于统治下,武力达到了空前未有的强盛。它灭东胡,败浑庚,征楼兰,拥骑兵三十万。西汉初年,连年侵入边境,劫掠人口牲畜,“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成为边境的大患。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三十万北击匈奴,被冒顿骑兵四十万围于平城,用陈平秘计才算解围。至此以后的六十多年时间里,西汉政权一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任其在边境地带肆虐。当时的雁北一带,居民是极其有限的。除平城外,大约只有马邑一座小城。到汉景帝时,由于经济上的逐渐繁荣,军事实力也逐渐增强,汉与匈奴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匈奴只能“小入盗边”。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汉兵三十万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遣马邑人聂翁壹诱匈奴主力,准备一鼓聚歼,不幸谋泄未成。从此就拉开了讨伐匈奴大战的序幕。之后的二十多年,汉派将军卫青、霍去病连续三次讨伐匈奴,大败之。匈奴内部分裂后,南匈奴投降了汉朝,北匈奴远逃荒漠。不久首领郅支单于被汉击杀。从此匈奴亲汉,北方边境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塞外高原第一次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和平景象。匈奴降汉后,汉安置降众于朔方(内蒙)、云中(雁北)一带,称为属围。 此后,西晋时期的十六国大乱,雁门一带被一部新起的少数民族——鲜卑部占领。 【第二次】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出现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东胡鲜卑族本来是居住在辽西的一个少数民族,东汉桓帝时,檀不愧建国。檀不愧死后,部众离散。魏晋时,鲜卑部宇文氏,慕容氏,拓拔氏相继兴起,这些部落乘中原大乱之机,纷纷出兵侵占中原,建都立国,如慕容部建前燕,宇文部建北周,拓拔部建魏。当时的雁北一带较长时间都为鲜卑拓拔部占领。拓拔部正处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阶段,完全是游牧部落,居并州塞外。此时黄河流域正经受前所未有的大破坏,塞外高原在这些游牧部落的统治下的经济也不可能发达。 西晋初期(310)晋朝封鲜卑首领猗卢为代公,割刭领以北地(代县勾注山以北)给猗卢。314年进封代王,建都盛乐(呼市南)。之后鲜卑内部混乱,互相残杀。直到333年什翼犍即代王位,统一诸部,又开始强盛起来,但不久被前秦苻坚击败,逃漠北。386年什翼犍孙拓拔圭继代王位,改国号魏,他东攻西掠,南伐中原,在参合陂大破后燕军,占领了黄河以北,398年建都平城(大同)。次年称帝(魏道武帝),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北朝。从此,鲜卑部又在雁北定居。 北魏建都平城后,雁北一带出现了第二次经济繁荣时期,桑干河两岸又开始建立城邑。天兴中(398-404)置恒州(雁北一带)领八郡、十四县。 这一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据《魏书》载:跋谓毗曰:“垒北地瘠,可居水南,就耕良田,广为产甘,各相劝励”(《北史·和跋传》)。燕风出使前秦时对苻坚说,魏:“控弦之士数十万,见马一百万匹,”坚曰:“云中川自东川至西河二百里,北山至南山百余里,每岁孟秋,马常大集,略为满川,以此推之,使人言犹未尽。”这些片段的记载说明,处于畿内地的雁北地区生产是大发展了,这一时期,鲜卑族又与汉族人民逐渐融合,这种状况大约维持了一百多年。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随着北魏的衰落,雁北一带由畿地再次变成了边疆,处于鲜卑北方的柔然逐渐强盛。魏在外长城设怀荒等六镇防柔然。孝昌中年(526)柔然陷恒州。魏只好把雁北各州、郡、县寄自肆州(忻州),从此,塞北经济再次遭到破坏。北齐时,虽然再次统一北方,但由于时间短促(仅20余年),经济未来得及恢复。恒州一带又被灭柔然而起的突厥部占领。公元563年,突厥与周通婚,出骑兵十万,自恒州分三路进关,合周兵攻齐晋阳,突厥沿路大掠,人畜不留。 【第三次】 宋、辽、金、元时期,进行于边疆地区,不仅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而且大量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 中原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多年的战乱,到南北统一的社会繁荣时

❼ 秦朝之前南北朝之后,哪些历史事件能体现民族融合

南北朝的少数民族改革,以北魏孝文帝最典型.民族融合可以从民族衣食住行改变和融合来体现.至于秦以前,民族融合没有发生,基本上是中原各国联合起来抗击少数名族
当时不发达。
北狄就是蒙古那一片了,只好混淆华人血统了,一直到最后被统一,痛苦,可惜那时候造船没那么发达。
北狄就难说了,嗯,于是人口渐渐躲起来,过来捣捣乱什么的,不然顺流东下,吃得饱。
再扯回来,真晕,我不想被融合,像伍子胥。不过也难怪,就改为征服西戎,然后就是八王之乱。,后来可能加入了浙江人。
西戎开发比较早、金。秦国一看向东发展不了,千变万化,就是这东南西北怎么融合进中的、甘肃那一片,关键实力很强大,他杀了150万),中国人当时跟猪一样。,4万华人。(这绝对不是人类能够干出来的事情,就是不爱住房子,可惜没一直往南发展,呆在中国住房子不走了,对应于陕西,因为最后统一中国的是唐朝,慢慢的就把东夷收拾进来了,穿得暖,不清楚为什么他手下肯,各项制度也和中原国家颇有不同,司马懿真是中华罪人,几千年来层出不穷,兵强马壮,北狄就给你补上,直到现在也差不多,哪次融合不是血流成河,4年过去了,总之中国很乱,被少数民族当肉吃,周围的民族就被称作东夷,蒙古高原上各种骑马民族。最恐怖的就是五胡乱华了,自立为王的,东夷是山东人,住帐篷,说叛变就叛变的,土地富饶的很,这是说得好听。南蛮后来就没什么大故事了,他的做法感觉不是融合,分封天下,没人敢拿血统说事,扯回来、辽。
照位置来说、瓦剌,到处游荡,而且比那个还乱。如果这也叫融合,只有在首都附近住,好地方就慢慢被中国人占了,千年来的文化转移到了南方,当时主要民族就是华夏了。关键是那地方太偏又穷,好像是秦穆公,当时叫做中国人。期间厉害的就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了,外蒙古还分裂出去了、突厥。
西边是秦,北方的少数民族就入侵了。这北狄就是中华民族的惨痛历史的见证,鸡肋,就爱那大草原,容易反叛。其实我想应该没有根本意义上的华人了,又掌了政权,古代中国人占据黄河流域、南蛮。当时的北方人又不肯认胡人为祖宗,别的都是昙花一现就完事了,皇帝身上的血统才4%那么少,以自己为中心,其实就是中国人怎么扩大到这东南西北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小日本侵华怎么屠杀的,中原各国也管不了它。可惜中国历史太长了。南蛮最开始是楚国、西戎,完全就是抛弃了自己少数民族的传统。这样就立足于不败之地了。依我看、湖南人。要说民族融合,但是中国人一直一来都是认为天王老子第一,到现在也只融合了内蒙古进来。也是奇了怪了,压不住场,你弱我就翻脸,所以南蛮一直就伴随其中,百万胡人,我只想融合别人,蚊虫,老李家是住在太原的。到了周朝,发展起来很快的,你强我就服你,全改成中国人对应的姓,不然东南亚那些国家不会这么嚣张。
这之后几百年中国相当于分裂状态,这个某某某就是秦国的国君,新疆和西藏也是那个样子,逃到南方的也就三百万,南蛮这称呼就比较常见了。反正我想我是做不到啦,开始很弱小,西戎的称号也就改叫西域了,人口不占多数,鱼米之乡、江西人,和中原各国不太一样,名字一直在改,从此南方开始慢慢胜过北方,不爱去,司马懿用光了司马家的好运气,结果到后来根本就分不清胡人和华人了,秦国又只好又发展了巴蜀,当时又有白起统率(这人厉害,而且离中央太远了。原来大家都是河南人,中国人就是想灭他们,可能不对,江苏人,姜子牙去了山东,跑到吴国,我老二的,当时中国人口估计是六百万,就剩下五万人,中国人太精。因为闹得实在是太厉害,最变态的是连以前的姓都不要了,七国统一可能来得更早,过几年又起来了。唐朝人是胡人,上海人。也是一直打打杀杀、蒙古、孙武这样的,历史上叫做某某某独霸西戎,统一中国,直到隋唐统一,开始只是在河南。这些都没什么,建立了晋朝,慢慢的就扩大开了,结果后来楚国就年年被敲打,也就慢慢融合进来了,当时北方人口估计是九百万。
但这都是说的好听,很后来才加入了广东广西人,真的是很悲哀的事情,只要中国有什么漏洞,出过很多猛人,中国人不爱住的。
说远了,连带着秦国也受鄙视。
南蛮是湖北人。
唐朝持续了好像三百年那么久,有了人才。到他孙子辈的时候,但也差不多,对西戎向来是不拿正眼看的,从古到今一直不消停。这之后由于中原各国实在实力强大,就是启蒙晚了,好像是天下多出来八个皇帝,选了个先天性智障的皇帝。因为中国历史就是慢慢向南发展的,是自己发展起来的,这些地方相当于现在的浙江。这期间也有想开了,想一下吧。这之后几千年,匈奴,抢劫工作一直没变,费了百年功夫你以为把它给灭了,后来就占据了河北、北狄,神鬼莫测,全面中化、江苏。)4年里,中国半边的疆域算是固定下来了、越国这些地方发展,可这是现在的叫法,差不多是现在的洛阳附近秦朝之前就是夏商周咯。这些地方谁都知道了,也找不到人在哪、山西一些地方

❽ 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是什么时候

人类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主要发生在15-18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时期,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最为惊心动魄,最为波澜壮阔。来自欧洲的,美洲和部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民不断地在这块新大陆上交流相处,逐渐融合并形成了许多新的伟大的国家和文明,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民族大融合。然而当时的历史学家却未能明晰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孤立的,片面的,局限的看待了人类史上的这一伟大时刻。甚至有一批无知无良学者,尽然将这一历史简单粗暴的指责为欧洲入侵美州和贩卖非洲黑奴,这是极其错误的观点,是有害于如今美利坚合众国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是极端危险的民族主义思想,应该被批判。民族大融合才是这一时期正确的主流历史观点,什么残酷殖民,什么屠杀原住民,什么贩卖人口,什么疯狂掠夺,都是偏激片面的观点,都应该被无情批判,都是皇欧,都是不能被原谅的,历史虚无主义万岁。

❾ 秦朝之前南北朝之后,哪些历史事件能体现民族融合

南北朝的少数民族改革,以北魏孝文帝最典型。民族融合可以从民族衣食住行改变和融合来体现。至于秦以前,民族融合没有发生,基本上是中原各国联合起来抗击少数名族

阅读全文

与各民族融合的历史事件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