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教这几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1、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记载:“四十七年……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是说秦昭王47年9月赵国军队已经断粮46天……赵括兵败,赵国有40万人投降白起……白起只留下240名年龄太小的人归国,其余全部活埋了。秦昭王47年,即公元前260年。
2、秦兵围邯郸:公元前258年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记载:“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兵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是说秦昭王49年,王陵进攻邯郸不顺利……秦王就让王龁代替王陵做主帅,7、8月份终于包围了邯郸。秦昭王49年,即公元前258年。
3、毛遂、平原君使楚:公元前258年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记载:“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於楚,……平原君竟与毛遂偕。”,说秦国包围邯郸那年,赵国派平原君说服楚国合纵抗秦……平原君就与毛遂一同前往。所以年代同上。
4、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元前257年
《史记•魏公子列传第十七》记载:“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於魏。…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意思是:魏安厘王20年,秦军长平之战胜利后,又进攻并包围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国公子平原君是信陵君的姐夫,所以请求援救赵国……信陵君听从了门客侯生的建议,让赵王宠姬如姬偷了兵符去调动魏国军队去救援。魏安厘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57年.
这四件事说的是一个历史事件,即赵国的衰败历史。战国后期,秦国迅速崛起,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只有赵国。但是赵国在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中临阵换将,把有实践经验的老将廉颇换掉,让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做主帅,结果大败,从此元气大伤。秦国乘胜追击,在公元前258年,包围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公子平原君与毛遂一同到楚国去说服他们合纵抗秦。直到第二年,邯郸之围还没有解,所以平原君请求他的小舅子(魏国公子信陵君)帮忙说服魏王出兵相救,但魏王口头答应,并没有实际行动,所以信陵君就说服魏王宠姬如姬“窃符救赵”。这件事演变出两个成语:纸上谈兵、毛遂自荐。(古今时间对照请参考:中国历代(帝/王/年号)纪年--公元纪年对照表(前841年--1911年)网址:http://www.fanren8.com/read-htm-tid-1798.html)
㈡ 记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方法
6月14日 23:35 时间顺序和相关事件依次是:
1、A莫斯科保卫战 1941、10 苏联与德国之间的版 战争,苏军获胜权
2、D 1942初,《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3、C 中途岛战役 1942、6 美日之战,日军由进攻转为防御
4、B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2、7-1943、2 苏德之间的较量,苏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㈢ 初三历史知识点各大历史事件发生时间
世界古代史
一、史前时期的人类
1.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距今约三四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人类。目前世界上主要有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三大人种。一些学者认为种族的形成主要是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上古人类文明
2.大河流域的文明:①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古代埃及文明最著名的历史遗产是金字塔,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②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成立,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制定的一部著名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法典的实质是保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典。③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3.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而罗马基本保持了希腊文明的特点,希腊和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地中海文明。
4.在希腊城邦中,最著名的是雅典,被称为“全希腊的学校”。经过梭伦改革,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雅典的民主政治的体现:p.95
5.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公元前146年):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爆发的战争。公元前31年,罗马的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
三、 古亚欧文明
6.大化改新 公元646年,日本统治者进行的改革“大化改新”的性质:它是日本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内容:实行“班田收授法“,由国家将天下公田班给公民;实行租庸调制,统一租税;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意义: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7.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开始传教,在麦加建成了历史上第一个阿拉伯国家。
8.法兰克的查理·马特进行改革,把土地有条件地分封给贵族。在这种分封的基础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次序: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
拜占廷帝国衰亡的原因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的素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古老的拜占廷帝国灭亡。拜占廷帝国衰亡的原因:一方面拜占廷帝国经济的衰落(查士丁尼的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其丧失了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拜占廷自身的固步自封也使其不得发展,逐渐落后。他们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民的有点和长处。
拜占廷帝国衰亡带来的启示: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三、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9.最早的文字是公元前4000年代末,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稍晚一点的埃及人发明的象挝淖治?院蟮淖帜肝淖值於?嘶? ?
10.史诗在古代文明中是一种主要的文学形式。《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不朽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部西方最早的史书。包括两部分:《伊利亚特》、《奥德赛》
最能代表古希腊文学成就的是悲剧。著名悲剧家有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
《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民间故事集。
11.古代著名的建筑有希腊的帕台农神庙、罗马圆形竞技场、巴黎圣母院(典型的法国哥特式建筑)、阿拉伯清真寺。
五、世界近代史
九年级(上) 第一单元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1.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定义:14-16世纪的艺术家、科学家和思想家们发掘和继承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传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思想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兴起。文艺复兴运动是14世纪最早发生于意大利,它的先驱是但丁,代表作《神曲》。达·芬奇的绘画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和《麦克白》被称为“四大悲剧”。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中世纪以来的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强调和发挥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作用;为以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迅速发展奠定了理论上、价值上和道德上的基础,它是近代以后欧洲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根源;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扣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2. 15——16世纪欧洲重大远洋航行是:1487年迪亚士率船队到达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率船队横跨大西洋先后到达过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最后到达美洲,发现新大陆;1497年达·伽马率船队绕过非洲,1498年到达印度;1519年麦哲伦率船队,作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用于拼搏的精神,开阔了眼界,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但随之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和侵略活动也从此开始了。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内容:《权利法案》对国王在经济、政治、宗教等事务中的权利进行了严格的限定,确定了国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基本原则,兵对公民应有的权利做了明确规定。文件影响: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英国终于确立了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英国革命不仅对英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迅速波及其它欧洲国家,推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4.美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布《独立宣言》,宣告美国诞生,它倡导自由、平等、和平的原则。
评价华盛顿: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1777年10月带领美军在萨拉托加战役中取得扭转战局的胜利;1781年10月,英军司令康华利率领英军在约克镇向华盛顿投降。1789年华盛顿被当选为美国第一届总统。1796年9月,在做了两届总统后,华盛顿主动放弃了继续当选美国总统的权利。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又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作为开过元勋和伟大的政治家,华盛顿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合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5.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巴黎革命后,制宪会议制定了宪法《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它提出的人们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人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反映了第三等级的利益。
影响: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拿破仑: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夺取了政权,并于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被反法联盟的军队打败。
评价拿破仑:
答:著名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1)、他执政时,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帮助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制定《民法典》,以法律形式肯定资产阶级的胜利,废除了封建特权,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各资产阶级国家的民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他执政时的对外战争,打击了各国旧的封建统治,传播了革命思想,但也掠夺了被占领国家的财富,带有侵略性,给欧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并造成了国内的经济困难,
第二单元 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
7. 第一次工业革命:18 世纪60 年代,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1765年哈格里夫斯
发明珍妮纺纱机,1783年瓦特改良的改良蒸汽机应用工业,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发明第一艘汽船。1825年英国史蒂芬逊研制的“旅行者号”蒸汽机车试行成功。人类迈进了火车时代,迅速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8. 1600年,英国人建立了东印度公司,克莱武是这一时期英国在印度进行大肆掠夺和野
蛮扩张的代表。英国从印度榨取的财富流入英国后,被迅速投入到生产领域,转化为生产资本,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9. 1857年,印度“土兵”起义发展为全民族的反英大起义。起义队伍中,有一个章西女王率领起义军英勇奋战。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
10. 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贩运黑人的交易的全程航线呈三角形,因此史称“三角贸易”。西属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中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11. 1836年,英国工人发起的“宪章运动”提出了获得选举权,参与国家管理的要求。是欧洲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早期运动,标志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的需要,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第三单元 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
12.俄国1861年改革p.74: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于1861年签署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通过1861年和以后的改革,俄国废除了农奴制,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也使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对俄国摆脱落后状况,实现近代化的目标具有积极作用。
13.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美国内战(1861——1865年)前,北方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南方保留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南北方矛盾尖锐,北方主张保护关税,还主张解放奴隶。南方却把奴隶制度扩展到西部新增加的土地上。1862年,林肯政府通过《宅地法》,并颁布了《解决黑人奴隶的宣言》。这两个文件提高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美国内战的作用:在内战中林肯政府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使南方北方在政治体制上统一起来,在经济上成为一个整体,使美国资本主义更加快速地发展起来。经过内战,美国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得到维护,为其后来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价林肯:
答:(1)、内战期间,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战局,加速了北方军事胜利的进程。
(2)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为美国跻身于世界列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14.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89年日本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
1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19世纪晚期,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在三方面:①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②新机器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③新的讯息传递技术、设备的发明与应用。特点:以电为核心、广泛性。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的四大特点是: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取得巨大成果。②它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进入电气时代。③此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规模广泛,发展迅速。④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发明成果:①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留声机等电器,电的发明和使用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也带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钢铁行业。②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成功地设计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③1913年美国工程师亨利.福特首先在汽车的生产中使用了流水线装配工艺。④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取名“飞行者1号”。
16. 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由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争夺世界霸权斗争愈演愈烈,导致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德、奥、意三国同盟和俄英法三国协约形成。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17.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欧洲形成了西线、东线、南线,起决定作用的是西线和东线。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残酷的战役是凡尔登战役。结果: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宣告结束。这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一战性质)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第四单元:构建文化的圣殿
18.17-18世纪,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他们的理论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人们把这个时代称为“启蒙时代”,把他们倡导的思想称为“理性主义”。启蒙运动是一场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思想解放运动。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他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特别是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教会。19.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写了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全书的核心是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创造性地建立完整的力学物理体系,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
20.列夫·托尔斯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被称为“心理描写大师”,一生中创作了许多著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凡·高,荷兰的伟大画家。《向日葵》是他的代表作。
启蒙运动是一场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思想解放运动。
贝多芬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古典乐派的终结者和浪漫乐派的开拓者,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发展和创造了奏鸣——交响乐的结构形式。作品:《英雄交响曲》(描写拿破仑的英雄业绩)、《命运交响曲》。
㈣ 基督教产生于什么时候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
公元1世纪,发源于罗马的巴勒斯坦省(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地版区)。它建立权的根基是耶稣基督的诞生、传道、死亡与复活。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
基督教信仰以耶稣基督为中心,以圣经为蓝本,核心思想是福音,即上帝耶稣基督的救恩,充分彰显了上帝对全人类和整个宇宙舍己无私的大爱。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基督教艺术的真理和宗教意义不仅仅在艺术本身,它还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艺术被视为有内在的力量去更新人类的生活。
因此,不管是在基督教的早期,在中世纪,在文艺复兴时期或者宗教改革时代,基督教艺术普遍展示了人类生活的图景,在圣经历史的光照和背景下,它传递着一个宇宙性的认识,即上帝无处不在,不管他是通过圣灵还是他的儿子耶稣基督。正是基督教艺术的这种品质使它成为艺术世界的一个伟大和历久不衰的贡献者。
㈤ 伊斯兰教重要的历史事件迁徒的时间,经过及意义
公元七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上首先兴起,原意为“顺从”、“和平”,又译作伊斯俩目,指顺从和信仰创造宇宙的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与伊斯兰“Islam”是同一个词根)。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的古莱什部族人穆罕默德(约570~632,阿拉伯文儆)所复兴。公元七世纪至十七世纪,在伊斯兰的名义下,曾经建立了倭马亚、阿拔斯、法蒂玛、印度德里苏丹国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这些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都已成了历史陈迹。但是作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兰”却始终没有陨落。起初,伊斯兰作为一个民族的宗教,接着作为一个封建帝国的精神源泉,然后又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力量,一种人们生活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发展着,乃至成为21世纪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伊斯兰教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西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欧、北美、澳洲和南美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发展,是上述地区发展最快的宗教。伊斯兰教的复兴人为穆罕默德,在610年,为了统一内乱的阿拉伯半岛,他建立了伊斯兰教,之后又建立了穆斯林军队打下了周边国家,成为地跨欧、非、亚的大帝国,与之前的古罗马帝国相似,但是由于是以武力打下的,在10世纪之后就衰竭了。它自创兴到21世纪初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一种文化体系,传入世界各地后,与当地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许多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风尚、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亚非50多个伊斯兰国家中,穆斯林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在30多个国家中,伊斯兰教被定为国教。尽管穆斯林们分布于世界各地,国籍,民族、肤色和语言各不相同,却共同恪守着那古老而纯洁的教义,即宇宙间只有一个主宰——“安拉”,并且依照各自的理解,遵循着《古兰经》的教义。从公元七世纪开始,阿拉伯穆斯林就沿着海陆交通线到达了世界各地。他们或是进行贸易,又或是旅行,伊斯兰教亦跟随着他们传播着。
伊斯兰教的复兴是阿拉伯半岛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发展演变的必然。6世纪末至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正处在原始氏族部落解体、阶级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半岛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居民主要是以游牧为生的贝都因人,逐水草而居,分成许多氏族部落,各氏族部落各据一方,彼此之间经常为争夺牧场、水源、土地而发生战争,血亲复仇盛行。连年战争使社会动荡,生产停滞,氏族内部阶级分化加剧,部落贵族应运而生,他们占有大量绿洲和草地,拥有许多奴隶和牲畜,而大批游牧民濒于破产。半岛沿红海海岸的希贾兹(汉志)地区,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业要道。坐落在古商道南北交通中心的麦加,因受过境贸易之利发展为繁荣的商业城镇。麦加古莱什部落的商业贵族执掌着多神崇拜的中心克尔白神殿的管理大权,每年从克尔白祭祀庙会的集市贸易中,谋取巨额收入,垄断了麦加的商业贸易。城镇中的商业贵族伙同游牧部落的贵族,通过经营商队、贩卖奴隶、放高利贷等手段,牟取暴利,对城镇贫民和农牧民进行高利贷盘剥,大批中小商人破产,沦为商业贵族的债务人,造成阶级对立加剧,社会经济危机四起。
外来的侵略和传统商道的改变,加剧了半岛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拜占庭帝国和波斯两大帝国,为争夺和控制阿拉伯商道,对半岛进行了长期的掠夺战争。525年,埃塞俄比亚人在拜占庭的支持下派兵侵占也门。570年埃塞俄比亚驻也门总督亚布拉哈率兵进犯麦加;途中因遭瘟疫而退兵,但战乱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生活。575年,波斯出兵逐走埃塞俄比亚人,在也门确立了统治。频繁的战争和掠夺,使阿拉伯南部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灌溉工程被毁,道路淹没,商旅不前,人口锐减,使富庶的也门地区迅速衰落。同时,波斯为了垄断东西方贸易,废止原由也门经半岛西部红海岸到达叙利亚的商路,另辟一条经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到达地中海的商路。商路的改变,造成了半岛南部和西部经济的衰退,麦加、麦地那等城镇的过境贸易急剧衰败,商业贵族收入骤减,许多靠商队谋生的贝都因人和城市居民生路断绝,从而加深了社会危机。
伊斯兰教复兴前,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盛行对大自然、动植物、祖先、精灵和偶像崇拜等多神信仰。其中拉特(即太阳神)、乌扎(即万能神)和默那(即命运神)三大女神尤受崇拜。麦加城中心的克尔白神殿供奉有360多尊各氏族部落神的偶像,向其祭祀、祈祷、献牲。信奉一神的犹太教和基督教早已传入半岛,在也门地区及一些城镇和农业区流行,其一神观念、经典、传说、礼俗对伊斯兰教有显著影响。因犹太教和基督教不适应阿拉伯社会变革的需要,未能得到广泛传播。在阿拉伯社会变革和一神教观念的影响下,阿拉伯人由多神信仰向一神教信仰过渡,产生了一神倾向的哈尼夫派。他们承认独一神,反对偶像崇拜,相信天命、复活、惩罚和报应,注重个人隐居修炼,过着禁欲的生活。哈尼夫思想成为伊斯兰教思想的先驱和中介。
阿拉伯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外族的不断入侵,促进了阿拉伯民族的觉醒,社会各阶级都在寻求出路。阿拉伯贵族为维护其统治,企望打破氏族壁垒,夺取新的土地和重新控制商道;广大的下层人民和奴隶要求和平与安宁,渴望摆脱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改善自己的贫困地位。伊斯兰教的兴起,正是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改变社会经济状况和实现政治统一的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穆罕默德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接受真主的启示,复兴了伊斯兰教,在宗教革命的旗帜下,领导了阿拉伯的社会变革运动,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伊斯兰教的复兴者穆罕默德生于麦加城古莱什部落哈希姆家族。自幼父母双亡,由祖父和伯父抚养。幼时根据阿拉伯人习俗母亲将他送到贝都因部落中抚养以学会坚忍的生活态度。据伊斯兰教史记载:他小时候即不会写字也不会识字。童年替人放牧,12岁时跟随伯父及商队,曾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地中海东岸一带经商,并广泛接触和目睹了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地区的社会状况,了解到半岛原始宗教、犹太教、基督教的情况。25岁时他同雇主麦加富孀赫蒂彻结婚,婚后生活富裕安定,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后他经常隐居潜修,思索和探求阿拉伯民族摆脱困境的出路。相传,公元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的一天,当他在麦加城郊希拉山的山洞潜修冥想时,安拉派大天仙哲卜拉伊勒(又译吉卜利勒)向他传达“启示”使之“受命为圣”。此后,他宣称接受了安拉给予的“使命”,便开始了历时23年的传播伊斯兰教的活动。起初在麦加是秘密传教,一些至亲密友成为最早的信奉者。公元612年,穆罕默德转为公开向麦加一般群众传教。穆罕默德在早期的宣教中,告诫人们放弃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宣称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是唯一的主宰,要求人们信奉独一无二的安拉;谴责多神信仰给阿拉伯人带来的愚昧和社会道德的堕落,宣讲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的观念,警告多神教徒如不归顺安拉,将在末日审判时遭到惩罚,堕入火狱,归顺安拉者将在后世得到奖赏,进入天堂。他还提出了凡穆斯林不分氏族部落,皆为兄弟,应联合起来,消除血亲复仇,并提出禁止高利贷盘剥,行善施舍赈济贫弱孤寡和善待、释放奴隶等一系列社会改革的主张,受到部分下层群众的拥护,许多人纷纷归信伊斯兰教。由于穆罕默德所传教义从根本上动摇了部落传统多神信仰的地位,触犯了麦加古莱什贵族和富商掌管克尔白的宗教特权和经济利益,同时也触犯了部分下层群众的多神信仰,因而遭到这些人乃至部分下层群众的强烈反对和迫害,使穆罕默德和穆斯林在麦加难以立足。
公元622年9月,穆罕默德同麦加穆斯林迁徙麦地那,标志着伊斯兰教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穆罕默德领导穆斯林进行了政治、经济、宗教等一系列改革。穆罕默德首先以伊斯兰教作为统一和团结的思想旗帜,号召穆斯林“顺从安拉和使者”,并派出门下弟子到麦地那各阿拉伯部落传教,当地绝大多数居民很快归信了伊斯兰教。他制定了作为穆斯林和犹太人在处理内部民事和对外关系中共同遵守的《麦地那宪章》,在信仰自由和结盟的基础上同犹太人各部落达成某些协议,实行和平共处。在实现了麦地那的统一后,以伊斯兰教共同信仰代替部落血缘关系,建立了以“乌玛”(意为“民族”、“国家”)为形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权,穆罕默德成为麦地那宗教、政治、军事和司法的最高领袖。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及部分著名的圣门弟子组成上层领导集团。在“凡穆斯林皆兄弟”的号召下,将迁士和辅士团结在乌玛的周围。穆罕默德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完成了伊斯兰教义体系及各项制度的创建。他完整地确立了以信奉独一安拉为核心的五大信仰纲领;规定了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项天命功课——念诵清真言(即作证言)、力行拜功(即做礼拜祈祷)、封斋、完纳天课、朝觐,以及其他仪则;制定了包括宗教教规、民事、刑事、商事、军事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确定了以止恶扬善为核心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准则。为巩固麦地那政权,穆罕默德组织了穆斯林武装。在“为安拉之道而战”的号召下,于公元624~627年间,他领导穆斯林武装同麦加贵族进行了著名的白德尔之战、吾侯德之战和壕沟之战等三大战役,打击了麦加贵族的锐气,从此,穆斯林由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公元628年,穆罕默德以朝觐为由,率军至麦加近郊,麦加贵族被迫妥协,同穆罕默德签订《侯代比亚和约》,决定双方休战10年。穆罕默德利用休战时机,向邻国和半岛上的一些阿拉伯部落派出使节,携带国书,向其国王和部落首领宣传伊斯兰教,以扩大影响,同时派出武装讨伐海巴尔等地聚居的犹太人,以扫除异族反对势力的侵扰。
公元630年,由于麦加人违约,穆罕默德率领十万多人的穆斯林大军,进逼麦加城下,以艾布·苏富扬为首的麦加贵族被迫请降,接受伊斯兰教,并承认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麦加全城居民宣布归信伊斯兰教。进入麦加后,穆罕默德下令捣毁克尔白殿内全部偶像,只保留黑色陨石,并改克尔白殿为清真寺,宣布克尔白为禁地。从此,麦加克尔白成为世界穆斯林礼拜的朝向和朝觐的中心。公元631年末,半岛各部落相继归信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的领袖地位,基本上实现了阿拉伯半岛的政治统一。公元632年3月,穆罕默德率10万穆斯林到麦加进行了一次经过改革的朝觐,史称“辞别朝觐”。穆罕默德亲自确立了朝觐的一系列仪典,成为以后穆斯林朝觐所遵循的范例。他发表了辞朝演说(又称辞朝宣言),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宣布伊斯兰教创传的胜利,“我已选择伊斯兰作你们的宗教”,强调穆斯林之间团结和统一的重要性。公元632年6月6日(伊斯兰教历11年3月12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病逝。伊斯兰教已形成在半岛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成为阿拉伯民族的精神支柱,揭开了阿拉伯历史新篇章。 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大,阿拉伯商人的活动范围也扩大了。阿拉伯人在各地设立了军事据点,有的后来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城市,例如两河流域的巴士拉,尼罗河畔的弗斯塔特等。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人的军事和商业活动传播到半岛以外的广大地区。
㈥ 由宗教引发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
主要事件有以下几个:
十字军东征
马丁路德改革
加尔文改革
亨利八世改革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根本原因:15~世纪,德意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3、直接原因导火线: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经过
1、开始:“九十五条论纲”
时间:1517年
内容: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行的赦免
实行当钱落入钱箱丁当一响,贪婪和爱财的欲念就会增加
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
意义:揭开了宗教改革开始的序幕,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
2、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提出其改革
主张
1、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
2、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3、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
反映了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
4、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并主张神甫可以娶妻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5、俗权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
6、建立本民族教会
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要求
加尔文改革
1、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2、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3、核心: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
4、主张发财致富
5、主张自由、平等,个人主义
6、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
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7、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神职人员选举产生)
8、建立政教合一政权(教会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
使教会组织和国家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亨利八世改革
内容
1、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关系
2、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
3、保留天主教的教阶制度,教义和仪式
4、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㈦ 基督教起源的时间、地点及发展历程
Christianity(基督宗教)
Protestant(基督教新教,更正新教会)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主的宗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基督教马龙派统称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又俗称“耶稣教”),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和基督教马龙派的统称一般用“基督宗教”这个词。但在本词条中,“基督教”指“基督宗教”,即总称,而不是新教。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约为21.4亿信徒,为拥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亚洲、非洲的信徒的发展最快。
(图片说明: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一、历史 (参考基督教历史)
1. 起源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了犹太教耶和华上帝和救主弥塞亚(根据希腊文翻译为“基督”)等概念,以及希伯莱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
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公元一世纪30年代)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 耶稣声称,他的来临不是要取代犹太人过去记载在旧约圣经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 耶稣出来传道,宣讲天国的福音,劝人悔改,转离恶行。他的教训和所行的神迹,在民众中得到极大的回应。这使得罗马帝政下的犹太教祭司团大受影响,深深感到自己地位不保,所以要把他除之而后快。后来由于门徒犹大告密,罗马帝国驻犹太的总督彼拉多将耶稣逮捕。耶稣受尽打骂侮辱,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但耶稣的心意却是为了要赎世人的罪,甘愿地流出自己的血。
依据他门徒们的见证,耶稣死后第三天从石窟坟墓中复活了。他的坟墓空了,他又多次向满心疑惑的门徒们显现。他们渐渐确信耶稣真的复活了,是胜过死亡的救主。在耶稣升天超离这世界的时空后,他的门徒们起来热心宣扬耶稣的教训,并且宣告他是复活得胜死亡的主。信徒们组成彼此相爱、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团体,就是基督教会。 耶稣复活的这一天成为后世的复活节(每年春分以后、又逢月圆的第一个星期日)。教会又定了12月25日为耶稣的生日而则成了圣诞节(耶稣出生的确实日子已不可考)。耶稣出生的那一年被后世定为公元纪年的元年(但因计算错误,耶稣实际出生的年份应为公元前六年或四年)。
部分非基督教信徒的史学家认为,耶稣传达的教义更加接近犹太教,而保禄(又译保罗,Paul)对基督教教义做了较大贡献,使得基督教不再局限于犹太人范围。
2. 发展
在起初的一二百年间,基督教是作为异教被政府(罗马帝国)禁止的,基督教信徒受到迫害,甚至被处死。直到313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从而使基督教成为政府所允许的宗教。325年,尼吉亚信经在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上通过,并成为基督教的最基础的原则,现在几乎所有的基督教教派都接受这一原则。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从此,基督教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476年,罗马帝国在内部矛盾和外族入侵下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基督教也开始分裂为东正教(自称正教)和罗马天主教(自称公教),两个教派都自称是基督教的正统。罗马教皇(教宗)是天主教最高领导者,而君士坦丁堡牧首则是东正教的首领。到1054年,东部教会和西部教会互相宣布把对方主教驱逐出教,标志着天主教和东正教正式分道扬镳,称为基督教大分裂。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耶路撒冷落入穆斯林的控制之下。西罗马地区的教会和国家为解放圣地耶路撒冷在1095年-1291年间先后八次十字军东征。
16世纪,德国、瑞士、荷兰、北欧和英国等地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它产生出脱离天主教会的基督教新教教会。领导人物是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他们建立了新教,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中国所称的“基督教”,基本上都是这个时候产生的新教。
㈧ 基督教历史有哪些重大事件
这两个教振原来都是基督教的主要教区,有利益就有冲突,在基督教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两大教区为争夺最高宗教地位而展开激烈的斗争,导致了最终公开的分裂。
按照公元325年尼西亚大公会议的决议,罗马教会在几大教区中名列首位,其次为亚历山大教会和安条克教会。后来随着君士坦丁堡的建成和发展,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君士坦丁堡教会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而迅速发展,大有超过罗马教会之势。公元381年基督教第二次大公会议确定其地位在罗马教会之下,在其他教会之上。但是,君士坦丁堡教会不满足屈居于罗马教会之下,位居基督教世界第二的地位,特别是在古都罗马已经丧失其原有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后。公元451年第四次大公会议决定扩大君士坦丁堡教区的宗教管辖权,并明确承认君士坦丁堡教会享有与罗马教会一样的宗教特权。会议决议第二十八款指出:与罗马教区“同样的特权授予最神圣的皇都新罗马,因为这个拥有皇权和元老院光荣并享有与帝国故都罗马同等特权的城市理应在宗教事务中享有与其地位相符的权力”。由此,君士坦丁堡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从而增加了与罗马教会抗衡的实力。
而另一方面,罗马教会在日耳曼民族迁徙造成的西欧世界的混乱中,不甘心接受其世界中心地位丧失的现实,于是打起“彼得教会”的大旗,坚持其在基督教世界中的最高地位。两大教区在争夺最高地位的斗争中各持一端,日趋激烈。罗马教会利用君士坦丁堡教会与亚历山大和安条克等东方教区的矛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君士坦丁堡教会则利用拜占廷皇帝控制和打击罗马教会。双方都利用神学问题相互攻击,就连细微的神学争议都会成为两大教区领袖借用的武器,从而演化为势不两立的信仰大战。
当大教长约翰(582~595年在任)公开采用“普世的”教会时,罗马主教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年在任)立即加以否认,予从公开的抨击,声称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任何教区都不拥有对其他教区的管辖权,自称代表他人的普世的教会就是反对基督。
在毁坏圣像运动期间,双方的斗争进一步加剧,导致了互不承认对方的合法性的地步。拜占廷皇帝决定由驻拉文纳的总督监管罗马教会,并收回罗马教区在西西里意大利南部地区的财政权等措施,这无疑是进一步加速了罗马教会脱离拜占廷帝国的过程,两大教会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当意大利北部伦巴德人进攻罗马城时,罗马主教立即向法兰克王国寻求支持。
公元756年教皇斯蒂芬二世(752~757年在位)接受法兰克宫相丕平的“献土”,开始了行使其教俗君主权力结合的教皇权,而教皇利奥三世(795~816年在位)在公元800年底为查理大帝的加冕标志着罗马教会最终脱离了拜占廷帝国的控制。拉丁教会和希腊教会不同的文化背景更使它们相互蔑视和仇恨,终于导致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一次公开大分裂。
公元1054年7月16日,教皇利奥九世(1049~1054年在位)派往君士坦丁堡的特使宏伯特利用在东正教最高圣坛圣索非亚教堂作弥撒之机宣读了开除大教长米哈伊尔一世(1043~1058年在任)教籍的命令,指责“米哈伊尔及其追随者”“犯有使用面包做圣餐的错误和渎神之罪”。米哈伊尔立即在宗教大会上反唇相讥,对罗马特使及其有关教徒处以破门律,指控他们“如同野猪一样来到圣城企图推翻真理”。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两教会的最后分裂。
㈨ 教会历史的三大时期
1054年,基督教分化为公教(在中国称天主教)和正教(在中国称东正教)。天版主教以罗马权梵蒂冈为中心,权力集中于教宗身上;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教会最高权力属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
1096年~1291年,天主教以维护基督教为名,展开了8次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
16世纪以后,欧洲各国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分化出许多支派。随后的地理大发现以及殖民扩张,将基督教传到了世界各地。
㈩ 教会历史
悖逆的历史:释疑“黑暗的中世纪”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381205.shtml
文/缚来宾
提起欧洲的中世纪,人们正逐渐改变着对中世纪及基督教的看法时刻,在中国流行的意识形态“训世”写法在中国仍然没有消弭。很多人把黑暗的欧洲中世纪与基督教紧密联系一起,认为没有基督教就没有欧洲“黑暗的中世纪”。这是无神论意识形态长期的刻意扭曲,使得许多人限于认知的能力而纠缠于问题表象出现的观点。可悲的是很多人懵然失觉、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段历史,实际是人悖逆上帝、人性堕落的历史。本文欲从多层面、多视角,力求公正、客观地分析基督教与欧洲中世纪的这段历史。
一、初代教会:信仰与逼迫
1900多年前,当基督耶稣被本丢•彼拉多钉死在十字架上时,对他的十二个门徒来说,这一切似乎都完了,看到了主的命运,他们不禁为自己的生命安全感到担忧,除了约翰,其它人都四散逃逸。但第三日,当在十字架上承受了极其惨烈酷刑的主耶稣,从死里复活后的显现,打消了门徒的恐惧和怀疑,而且使他们明白了,耶稣上十字架前所说的话:“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着。凡活着信仰我的人,必永不死。”(约翰福音11;25,26)。
耶稣受难和复活的全部意义,使耶稣的十二个门的生命因此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从此他们振作精神,毫无畏惧的把福音从耶路撒冷传讲给了世界各地。
这个时代,一般被人称为使徒时代;使徒时代的教会是在公元30-100年间。在公元30—64年间,当时的统治者罗马皇帝还没有对基督徒进行大规模的迫害,使徒门还可以相对自由地向人们传讲福音。但是好景不长,公元64年罗马的尼碌执政,从司提反殉道起,拉开了教会遭受大迫害的序幕。后来先知彼得和保罗也死在尼碌暴政之下。
当时统治犹太人的罗马政权逼迫基督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罗马人是一个信仰多神的民族,认为每一种信仰都有其价值,如果基督徒对罗马人的诸神略表一点敬意,他们会很高兴欢迎基督徒加入他们的神殿。然而,这意味着偶像崇拜,对基督徒是不可接受的,因此他们毫不妥协地持守上帝的命令:“除了我以外,不可有别神”(出埃及记20;3)
2、逼迫,除了基督徒对罗马的诸神表示蔑视外,就是基督徒对罗马统治者的不敬虔。实际只要信徒们略表中心,对罗马皇上的塑像献上酒和香,迫害就会停止,但这样的忠心,他们无法奉行,他们虽然尊敬当政者,但只奉一人为主,那就是耶稣基督。
3、还有就是当时的基督徒因着对基督的信仰过着非常严谨的道德的生活,基督徒很清楚的表明他们是独特的一群,他们不怕与众人不同。亦因这缘故,他们信仰的内涵,生活的方式,便显得非常鲜明,绝不混淆。他们排斥和谴责罗马中希腊人的放荡纵欲、杀婴、弃婴、同性恋、恋童、父权专制等等堕落行为,而这些行为在当时的罗马希腊人眼里是正当的,也是道德的。鉴于此,基督徒与罗马人的冲突,就不只是信仰上的的冲突,也是由信仰引申的道德上的冲突了。
经常的拒绝意味着坐牢、拷打、甚至死刑。到一世纪末,基督徒被列为非法分子,抄家、被捕、处死、又有各种酷刑和烧毁圣经等。从公元64-323年间,罗马政权对基督徒进行了的10次大逼迫,这10次的逼迫,据史学家估计,计有数百万基督徒为主殉道。
其中最著名的殉道者是公元155年被杀害的基督徒波利卡普.波利卡普是示每拿(现今土耳其伊兹米尔市)教会的主教,曾是使徒约翰的学生。当他听说罗马人来抓他的时候,不仅没有恐惧和惊慌,反而吩咐他的家人好好招待来抓他的人。那些来抓他的人得到很好的款待之后,他被带到了罗马总督面前。他们叫他敬拜皇帝,他说:“我不能这样作。”这时他们想把他丢到狮子坑中去,而一个士兵报告说:狮子已吃得太饱,不能再进食了。于是总督就命令将他烧死。这样,波利卡普受火刑而殉道了。他高唱着赞美诗,在熊熊的烈火当中死去。
还有里昂的女仆人布兰迪娜的受难经历也足以感动很多人。对于布兰迪娜,也属于殉道行列的她的主人曾经很担心瘦弱的她能否始终如一地承认自己是基督徒,但她的表现让所有人都大为震撼。虽然已经遍体鳞伤了,在奄奄一息中,就像一个勇敢的斗士,还念念不忘自己的信仰。每次毒打后只需重复:我是一个基督徒,从来不作恶。”所有手段用尽以后,在最后一天,布兰迪娜被带到了斗兽场。鞭打之后,火椅之后,人们将布兰迪娜装在一张网里扔到一头公牛前,狂兽蹂躏之后,人们将她杀害了。
几乎每天人们都能够看到不妥协的基督徒在这个斗兽场所受到的酷刑。人们胁迫他们对偶像发誓,他们不仅不为所动,并对罗马人的神灵表示蔑视,最后激起了群愤。
公元284年间,在小亚细亚一个城镇曾经发生这样一个场景,当身旁放着数个狮子笼的罗马审判官逐个问“你信耶稣吗”时,很多基督徒都毫无畏惧地说“我信我主耶稣”,往往是话音未落,便被扔进了饥饿许久的狮子龙里,瞬时间血肉被吞噬,只剩几块残骨。
逼迫和迫害,并没有阻止人们对耶稣信仰的追求,不知有多少人被那些殉道场面所感动,而信了耶稣,其中也包括那些参与迫害行动的人。例如,公元286年,罗马军队的司令莫里斯被基督徒的气节深深感动,皈依了基督,而拒绝执行杀害基督徒的命令,结果自己反被杀害。
他们能毫无畏惧慷慨为主殉难,因为他们的生命是被基督耶稣改变的人们,他们认为因着与基督同行坚险苦难的路是无比荣耀的。
在受迫害的三百年间,罗马帝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教堂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圣经被焚毁,圣职者被逮捕,被严刑拷打。但是这些并没有阻挡人们对基督耶稣的信仰,和对福音真理的追求。教堂没有了,公开的聚会遭禁,于是人们聚集在家里,聚集在旷野里,聚集在田间地头,在那里,基督徒们一样读圣经,唱赞美诗,祷告,敬拜,他们不仅没有恐惧,没有忧愁,反而充满了喜乐。(安格说基督徒选择在家庭聚会,有两世纪之久。但这是逼迫的结果,而不是属灵需要。)
二世纪的主教德尔图良在他的《辩护辞》中说:“教会的种子是由殉难者的鲜血做成的。”这的确是事实。那些逼迫人喊万岁的皇帝们都死了,而耶稣仍然活着,这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拿撒勒木匠,让整个世界得到了更新。根据史学家斯塔克估计,基督徒在头一个三百年间增长了百分之四十,基督徒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七百万至一千万间,是当时罗马帝国七千万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地域甚至传到了罗马疆域以外的地方:往东向米所波大米、波斯、玛代、巴特利亚、帕提亚、印度、和亚米尼亚;往东南向亚拉伯;又由埃及北部的亚力山大传向埃及中、南部;向西传到罗马帝国北非各省;在欧洲传到高卢,经多瑙河而至德国境内的罗马各省。
终于在公元313年,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赦令》,规定在罗马帝国内信仰可以自由,这个文件还规定立即无偿归还被没收的教会建筑和土地。虽然法令出台了,但对基督徒的迫害没有停止,公元320年,有四十个罗马士兵因拒绝放弃基督信仰而殉道。直到325年,对基督徒的迫害才真正停止,基督徒才从地下走出地面。
君士坦丁能颁布《米兰赦令》,一个原因是他的母亲海伦娜在主的蒙召下也成了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母亲的示范力量使君士坦丁在312年同篡位的大臣马克森迪开战前,向上帝而不是向罗马神祷告,并使他大胜对手。
公元361年上台的朱利安,他原本对基督教没有什么好感,曾一度想禁止基督教,但是没有成功,在他临死前,无可奈何地对身旁已经皈依基督教的卫兵说“你们这些加利利人终于赢了”的时候,表明了他承认了福音对无数人的转变以及对罗马帝国的改变。
总结教会历史,我们可以看见,基督徒们在三个世纪的残酷迫害中,并没有拿起刀剑去保卫自己,却始终保持着政治上的被动,单单以苦难厮守真理、保持信仰,和以殉道来传播基督的爱和饶恕。他们这样做在很多人眼里实在是很愚蠢,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种愚蠢的行为使后来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行为有力地验证了:“因为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歌林多前书1:25)
因着对耶稣基督的信仰受逼迫的历史的背后,有着很大的属灵启示在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在三百多年之久的漫长的逼迫中,初期教会圣徒们没有放弃或模糊对上帝的信仰,相反,他们却一直将救济苍生,播布光明,拯救罪恶的信仰气节坚持到底,并持守信仰的生命力和纯洁力,不畏血泊,坚持不懈地在苦难中宣扬福音。
迫害使信仰更坚韧,试炼使痛苦得以舒缓。早期的基督徒正是人在逼迫、试炼和痛苦中播洒着耶稣的种子。而这种子是文明种子,是社会的光和盐。这一切正是上帝所喜悦的。
二、教会的堕落:中世纪黑暗史
392年罗马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后。在世俗政权的支持下,基督教的传教事业逐渐在欧洲大陆传播开来然而,这一胜利却导致了教会与世俗融合,信仰的力量被遗弃,教廷开始僭越上帝,即迎来了众所周知的中世纪黑暗时期。表面看是帮了上帝的忙,但上帝并不喜悦,所以后来兴起了宗教归正运动。
313年前,罗马人是对基督信仰者施以无情迫害;但当罗马人把对基督的信仰变为国教后,对没有信仰基督的欧洲人采取了同样态度。公元476年起罗马人在欧洲每征服一地,总是首先迫使被征服者改信基督教。基督教在欧洲扎下根,除了靠基督教徒的忍耐力量和所付出的鲜血的代价以外,还有一种方式,那就是用刀和剑迫使当地人皈依基督。
教会的堕落是逐步开始的,在326年至460年间,欧洲一些教会还是充满了属灵的光景的。《英网络全书教会史》中描绘了那时的景象:“各基督徒社团之间的互相往来是很活跃的。旅行的基督徒一定会收受到他们同教信徒的热情欢迎和款待。各教会之间使者和书函自由往来。传教士和布道士来往各地络绎不绝。各种各样的文献,包括福音书和使徒书信在内,流传很广。因此,统一的感觉在各方面得到了表现,基督教世界广泛分隔的各部分的发展,多少接近于一个共同的形式。”
公元538年,受奥古斯丁主张的“以一人为元首的大公教会是惟一的教会”(奥古斯丁(公元354-430)是新约时代以来最伟大的基督教教师。对于基督教思想,他无疑具有出众的属灵身量和知识的能力,贡献相当大。然而,因着他的盛名,也促使他的一些错误也大为广传,他的教会观后来就完全发扬在天主教系统之中。任何人如何不对“唯一的教会”效忠,就是异端。奥古斯丁对这种思想的推动是不容置疑的。) 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任命罗马教会的领袖为世界所有教会的首领,并赐给他审判异端的权柄,从此开始了他的势力肆虐1260年的漫长岁月。他获得了支配宗教与国家的惊人的独裁权势。
从此,基督教首先作为一个信仰逐渐沦落为了信仰根基匮乏、以膜拜形式为核心的宗教,既罗马大公,又称为罗马教,即后来的天主教(又称旧基督教以与新教区别)。纯粹宗教的构成应该是由教主、教规、教徒主成。罗马天主教完全具备这些特质。罗马教皇是教主,罗马教皇颁布的各种法令是教规,信徒则成了教徒。
这个时期是基督教的真理与异教的教理大混合的妥协时期。正如圣经旧约中提到的巴力神和以色列的宗教相混合一样,这个时期也是谬道披上基督教的外衣渗透到教会的大背道时期。例如灵魂不灭说、地狱火刑说、炼狱说、向神父告解、圣事制度、安息日的变更、凭行为和功劳得救的错谬福音等,众多谬道涌进了教会。
基督教反对拜上帝之外的一切偶像,但在罗马时期,各种其它形式的崇拜,如马利亚崇拜、圣使徒彼得、保罗等崇拜逐渐兴盛起来。本来圣经是信徒行事为人的最高准则,但按罗马教会的规章除去在教会中任职的领袖以外,普通的信徒是不准读圣经的。借口是防止一般信徒误解、滥用圣经,最后竟把圣经封锁了起来。这样,神职人员任意曲解圣经,以人意取代神旨,“教皇无误论”,教皇的断案就是神的断案。
当11世纪由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所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完成了政教分离之后,占据正统地位罗马教廷达到了权力顶峰,它不仅垄断了管理属灵事务的权力,也经常甘于世俗事务的管理。这个时期,教会逐渐从神的领地,脱胎换骨搬迈向了属世的领地;教会的世俗化,使得教会只关心世界上的事情,而忽略了人得救之事,世俗化代替了永世的追慕。教皇有鉴于神国至高的特质,以及神国包罗万象的护理,几乎自诩为上帝了。
《天主教网络辞典》对“教皇”作了如下的解释和定义:
“因教皇实在至尊、至高,所以他不能说是人,而是像上帝一样的存在,是上帝的代理者。”
“教皇在这个地球上是代替全能上帝的地位。”
“教皇以天之王,地之王,炼狱之王的身份,头戴三层冠冕。”
“教皇不单是耶稣基督的代理人,他也是隐藏在肉体当中的耶稣基督本身。”
“饶恕并不是直接从上帝那里临到的,所以必须要常常到神父那里去告白罪。”
“上帝行事也以神父们对罪的赦免与否的判断为根据,上帝根据神父们的判断进行表态。”
——这是多么惊人的话语,是多么亵渎的话语。圣经有如下的宣布:“因为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前2:5),僭妄的“教皇”自命替代了耶稣,成了又一个长着肉身的上帝。
“他是抵挡主,高抬自己,超过一切称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上帝的殿里自称是上帝。”(帖后2:4)马丁路德曾说过:这节经文正是适用在教皇权身上的预言。所以我们看到圣经对教皇权的预言是多么确实啊。
教皇取代了上帝,使教会陷入一片黑暗:神职人员大胆篡改圣经中神的话语,使得神在教会中失去了该有的权威;神职人员也不再信守贫穷,而是搜刮民脂民膏,借机敛财,兜售赎罪券便是其常用的手段之一,大体上,整个教会不再属灵,而是充满了属世的黑暗。教职人员逐渐背离了圣经,对于清心爱主的忠良,设立“异端裁判所”来加以迫害。教会至此已堕落到极点。
这个教训告诉人们,当人们在信仰上出现问题时,那么属灵的光景注定死亡,道德就会出现问题,就会犯罪。
教皇违背基督信仰,演变为精神的压迫者,于是,各种异端思想纷纷出现,在中世纪,最令教廷恐惧的反对力量,不是来自其他异教,而是来自基督教内部的“异端”。在中世纪罗马教专横统治的1260年中,有许多热爱真理、对耶稣基督持守纯真信仰基督徒,不肯服从罗马教会的乱命,不肯接受罗马教会传讲虚伪的道理来抵消圣经的见证,然而,他们的命运不是上绞架,就是投火笼。在中世纪当中,罗马教会借助政治权力逼迫并杀害了数万纯真基督徒。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著名坚守真理的波兰瓦典西人。瓦典西人宣称他们的信仰是可以追溯回到使徒时代,他们的特点笃信圣经的绝对权威性,对圣经有着一份特别的尊重。他们日常生活以及教会生活都是以圣经为根据,他们反对罗马教皇禁止印刷圣经,垄断阅读及解释圣经的权利,他们阅读用通俗语文译成的圣经,教导青年将整卷福音书与保罗书信背熟,扮成各种商人出外传道,将手抄的经文分发各地,劝人悔改信真理。他们因此遭到了罗马教的疯狂迫害。
在波兰的西南部和意大利的西北部有皮德蒙山谷,在那里可以看到以前瓦典西人居住的地方。凡是听到他们的故事的人,无不感到心酸。真正忠诚正直的人,为了按照圣经的教导而生活,逃到了那高山幽谷之中,他们常是在大的岩石洞里聚会礼拜。有一次,在他们聚会的时候,来了一群士兵,他们在洞口放火。当被浓烟熏呛而难以忍耐的瓦典西人一个个从岩石洞中爬出来的时候,站在洞口前的士兵就抡起粗大的木棒,狠狠地向出来的人头部砸去,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高山的白雪……
还有无数忠心的圣徒为了持守或传扬圣经中的纯正真道而殉道。罗马的一个教会的一些信徒因为敬拜耶稣而不敬拜教皇,而受到了罗马军兵的逼迫,他们逃到山中做礼拜。这个时候罗马士兵找到了他们。有三十个基督徒不幸被捕。那是寒冷的冬天,那些士兵们砸破冰面,将他们投入冰冷的水中,让他们在那里慢慢地活活冻死。然而这三十人肩并肩,开始在冰冷的水中转圈,并且口中高唱着赞美诗,来面对寒冷和死亡。他们口中唱着说:“我们是忠诚于上帝的四十名精兵,我们是忠诚于上帝的三十名精兵……”此情此景感动了岸上的罗马军士百夫长,他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曾有过的基督教信仰,便缓缓走近那三十个人。这时那三十人中有一位因不堪忍受折磨而从水中上来,表示愿意妥协,放弃自己的信仰。水中的人继续在高唱:“我们是忠诚于上帝的二十九名精兵……”这时候,那位深受感动的百夫长一边喊“让我来代替你的位置”,一边跳进冰冷的河中,与那剩下的二十九人一同转圈。于是他们又一起唱着:“我们是忠诚于上帝的三十名精兵,我们是忠诚于上帝的四十名精兵……”,直到最后一口气。
……
具有讽刺的是,公元313年前,基督徒是受不信基督的罗马人所迫害,而300年后,基督徒却是受基督的罗马教会所迫害。二者有联系而又有不同。所谓联系,就是迫害一方都与罗马等世俗政权有关,但仅此而已。
不同是,早期的基督教会因着对上帝的忠诚,而对罗马人的神灵和统治者缺乏敬虔而遭受的逼迫,而后来却是由基督教堕落成的天主教会因着对圣经真理的背谬而去迫害。在这个谬道压迫真理的时期,教会背离了圣经原始教义,把爱的救恩几乎变成了恨的咒诅。由此,殉道先知的行迹和著名教父的教诲不再具有主宰作用,教皇制定的法则成了人们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教权与皇权的结合共同担负着对内处置异端,对外发动战争的任务,所以才有中世纪的大规模异端迫害。
基督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约翰福音18:36)。又说:“谁立我作你们断事的官,给你们分家业呢?”(路加福音12:14)“教会的权柄自有领域,就是传福音,施行圣礼。不得强行干预政治的权柄;不得移授国柄,不得废除官府的法令;不得避免对官府应有的服从;不得妨碍民政上任何关于法令与契约的判断;也不得为官府订立关于团体的法律。”(马丁路德《基督教的自由秩序》)
但中世纪的教廷僭越上帝,欲建立人间天国(与后来兴起的共产主义运动一样),却是腥风血雨,堕入了黑暗。因为肉体的软弱和邪情私欲,这个悲剧,更准确说,是“人的悲剧”。
三、圣经的启示
对罗马帝国和之后教皇权的预言很大一部分在圣经的《启示录》里。《启示录》由使徒约翰于公元90—96年间写成,所预示的都是约翰身后几十年至未来的事情。这卷书是耶稣基督的启示,不是约翰造给后人的启示,约翰只不过是将耶稣赐下来的启示记录下来而已。其中给亚细亚七个教会的书信揭示了未来教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走向。这里只列出前面的四个教会的预表。
1、以弗所教会(启2:1-7):预言公元34-100年间的教会。以弗所教会象征初代教会,象征耶稣复活升天之后产生的使徒教会。这个教会曾经是纯洁而火热的。
2、士每拿教会(启2:8-11):预言公元100-313年间的教会。这个教会象征使徒教会之后受到逼迫的教会,这期间充满了逼迫和殉道,直到 罗马 君士坦丁皇帝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为止。本文举的为主殉道的波利卡普既就是示每拿教会的主教。
3、别迦摩教会(启2:12-17):,预言公元313-538年的教会,就是君士坦丁上台后,停止逼迫时期。迦摩时期的教会是将异教的哲学和教导带进来,从而开始妥协的教会,是逐渐离开真理而背道的教会。
4.推雅推喇教会(启2:18-29):预表天主教时期。推雅推喇教会象征公元538年—16世纪初的教会,是指持续了上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期的教会。在这一时期,圣经的真理被妥协,各样的异教理论席卷教会。这一时期也是教皇权的势力扎根的时期。漫长的上千年的黑暗时期,直到宗教改革的兴起,这一黑暗时期就是推雅推喇教会时期。
对于罗马天主教的兴起,启示录中还有进一步的表述。“又赐给它说夸大亵渎话的口,又有权柄赐给它,可以任意而行四十二个月。兽就开口向上帝说亵渎的话,亵渎上帝的名并他的帐幕,以及那些住在天上的。又任凭它与圣徒争战,并且得胜。也把权柄赐给它,制服各族、各民、各方、各国。(启13:1-10)”
它又“夸大亵渎话的口”,这是什么意思呢?在圣经里面“亵渎”就是说僭妄的话,将自己当作上帝。”“可以任意而行四十二个月”。在圣经里的预言中,一日顶一年,四十二个月,就是3年半,也就是1260天。在圣经里面有七次提到这1260年的预言。这句话表明罗马天主教的兴起与谬道要持续1260年。这是多么惊人的吻合!
而对罗马天主教的兴起与谬道,在圣经《但以理书》中也有预言。“我正观看这些角,见其中又长起一个小角,先前的角中有三角在这角前,连根被它拔出来。这角有眼,像人的眼,有口说夸大的话。(但7:8-24)
“其中又长起一个小角”。这小角“形状强横,过于它的同类”,“与先前的不同”,这个小角看上去不同于其它的角,比其它的角更加强悍,象征了它是一种带着宗教和国家的特征的势力,这正是在预言教皇权的势力。
使徒保罗也曾预见在“主降临之前必有不法者显露”。他说,在基督复临之前,必有“离道反教的事;并有那大罪人,就是沉沦之子,显露出来;他是抵挡主,高抬自己,超过一切称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上帝的殿里,自称是上帝。”(帖后2:3、4)。对应后来罗马教皇势力的建立,保罗的先见是多么贴切。
自从一些思想家认识到信仰需要恢复以后,他们便重新开始研究圣经,形成了很大的亮光,他们开始理解了因信称义的道理,同时他们开始理解了上帝的预言。研究这些预言以后,他们看到这个敌基督是谁呢?正是人们敬拜的教皇。所以16世纪宗教“改革‘家们兴起了信仰恢复运动,也因为他们在研究但以理书的时候,也理解了上帝给人们的预言警示。
教会从兴起、兴旺到堕落,到不冷不热,圣经里是有很大的启示,曾经给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很多无神论者以很大的震撼。这不能不说是上帝的神奇和奥妙在里面。
四、信仰恢复:“宗教改革”运动
在这节里,我将不以“宗教改革”来做探讨轨迹,我认为“宗教改革”表达非常不确切。中国的学术界在转述西方宗教信仰史时,包括一些严肃的中国学者同官方的教科书一样,都做了这样的误导。为什么要用“改革”这个字眼?“改革”传递的信息与真相恰恰相反。基督教本来不用“改革”,圣经是上帝的默示,圣经没有改变,是罗马天主教偏离了基督信仰,人们只不过要回到纯粹的基督信仰里面去,把基督教会恢复到对神虔敬使徒时代。“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学者中一般与信仰归正相连;信仰归正实质就是信仰的恢复运动。(但为照顾到习惯,本文有些地方还不得不用“改革”二字。)
我们看到,在圣经里,旧约的以色列百姓的历史是教会历史的一个缩影;在教会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的黑暗,我们也看到了在那黑暗中,上帝兴起的一次又一次的复兴。但是很可惜的是,很多神的儿女人竟也认为,复兴是上帝永远的旨意,而随意见证。但旧约的历史告诉我们,复兴完了,还要堕落;其实,上帝真正要做的是信仰的恢复工作。
信仰的恢复工作从马丁•路德开始。马丁•路德让人知道是因信称义,靠神的恩典才能回到神的里面去,而不是靠人们的工作如何。
马丁•路德生于公元1483年的德国乡村爱斯勒奔。成年后,路德没有按着他父亲的意愿成为律师,而是进入在以弗特的奥古斯丁修道院。在那里路德藉着执着开始阅读圣经,当马丁路德阅读保罗写的罗马书的时候,他明白了因信而称义的属灵道理。
长久以来罗马天主教藉着圣礼和居间的神职制度,在人和神之间建立起了一条鸿沟,拦阻了信徒之间的交流,拦阻了人神之间的交通。当时的基督徒,他们认为的所谓的得救,是靠着教皇、教父、或这些教会里面的神父们,告解里给他们的赦免,他们的罪才得到赦免。或者他们要买赎罪劵,罪才得到赦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