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事件解说词

历史事件解说词

发布时间:2021-03-06 23:44:44

1. 求评论战国历史的精彩解说词

公元前5世纪,中国历史进入了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英雄辈出、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

2. 景点历史事件导游词,字数限制250以下。

长城导游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的汽车正行驶在八达岭高速公路上,马上就要进入即将参观的八达岭景区。前面的那座山就是军都山,八达岭长城就盘踞在这座山上。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人民就已经开始修建长城了,那个时候诸侯争霸,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不被侵犯,所以在各自的边界上纷纷修筑了长城,叫做互防长城。

而我国曾经出现了三个修筑长城的高峰,分别是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原,建立了秦王朝,为了加强统治,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所以派大将蒙恬30万军队和很多劳力将原来北方的燕、赵、秦长城连了起来,并加以扩充,历时9年修筑了一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里的长城,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道万里长城。到了汉朝,汉武帝也是为了加强防御,“不叫胡马度阴山”,修筑了一条近两万里的长城,同时这也保护了新开发的丝绸之路,汉长城是秦长城的一道前沿阵地和防线,它西起新疆,东到辽东,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朝代。而明长城则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最高峰,工程之大,技术之精是独一无二的。当年朱元璋在统一全国建立明王朝的过程中,采纳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当时元朝虽然已经灭亡,但是还保持着比较完整的军事实力,加上逐渐崛起的女真族的不断侵扰,所以开始修筑长城。明朝大规模修筑长城达到了18次之多,到了明朝末年才基本完工,东起辽宁丹东鸭绿江边的虎山,西到甘肃嘉峪关的明长城全长6350公里。明长城具备三个特点,筑构完备,管理完善,布局严密。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长城的一部分。而长城在我国古代最原始的目的虽然是防御,但是它同时还起到了其他的作用。第一就是军事作用,第二则是经济作用,它不仅促进了屯田的开发和北疆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是中原的百姓安居乐业,第三是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此外,它还保护了通讯和促进了对外开放。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古代,不仅仅只有这三次修筑长城的经历,据统计,在上下两千年里,先后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都修建过长城,有人做过粗略的计算,如果将长城改建成一道高5米,厚1米的大墙,绕地球10圈儿多都有富裕。著名的民间传说:烽火戏诸侯和孟姜女哭长城也是发生在万里长城上的。如今,长城在经过几次修整之后,基本恢复了以往的面貌,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且它还是当今世界上畛さ姆烙?猿乔剑”椴剂宋夜?6个地区,全长达到了10。8万里。
刚才我们所经过的路,就位于关沟中。关沟是燕山山脉和军都山山脉的交会处,南起昌平区南口镇,西北到延庆县八达岭长城的城关,全长40里。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北高原的咽喉要道。明代在这里布置了四道防线,分别是南口关,居庸关,上关,八达岭。在关沟中的叠翠山上,曾有金代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居庸叠翠,可惜现在景观已经不复存在了。

刚才我们所看到的那条铁路就是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由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因为八达岭地区地势复杂,技术难点很多,所以詹天佑所设计的人字型铁路,成功解决了车不能直接爬坡和转弯的难题,而打通长达1091米的隧道也令中外人士叹服。现在在青龙桥火车站树立的铜像就是詹天佑的,还有纪念碑。关沟因为居庸关而著名,我们可以看到前面宏伟的建筑就是居庸关,它的名字起源于秦朝,以秦始皇迁徙“庸徒”在这里居住所以得名。在关内,有一个著名的汉白玉石台,就是云台。它是元代的一坐过街塔,上边原来有三座藏式佛塔,在后来的地震中毁坏了。明代又在原处]建立了泰安寺,而在康熙年间又被毁了,只留下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柱础和望柱。云台的面积有310平方米台下的券门上刻有狮、象、四不象、金 翅鸟等浮雕,分别代表了佛教密宗五方五佛的座骑,还有天龙八部护法天神的浮雕。内壁上还有四大天王浮雕和神兽图案,券顶上还布满了曼陀罗的图样,花中刻有佛像,共2215尊。还有六种文字镌刻的《陀罗尼经咒》和《造塔功德记》,这些都是元代的艺术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的杰出代表,因为这里四通八达,故成为八达岭。可能大家会问,为什么要讲长城修筑在这里?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八达岭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不仅守卫着明皇陵,而且也是京师的西北大门。

八达岭长城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例如萧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慈禧太后西逃等等,八达岭都是毕竟之路。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要讲给大家:位于关城东门路旁,有一块巨石,传说在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在西逃的途中经过这里,曾经站在这块石头上回望京城,所以这块石头也就被叫做望京石。但现在这块石头已经不那么突出了。

有一句话大家一定都知道:不到长城非好汉。刚才介绍了那么多景观,您一定急切的想来到景区游览一番,不用着急,马上您也要成为好汉了。好,这里就是著名的八达岭长城远处是壮丽的景色,而往下看就是长城重要的组成部分翁城,他一般都修建在

3. 历史文物有个性解说词

篇一、解说词的特点
解说词,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创作思想,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与纯文字作品不同,电视解说词最终要与电视画面结合,形成特定的屏幕语言与观众见面。因此,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有它不同于其他文学创作的特点。
一、解说词离不开画面,
二者相辅相成
电视作品中,声与画孰轻孰重,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观点认为通过视觉获得信息是最直接的,画面具有直接可观、可感性,画面的出现就带来形象的确切性,因此画面本身的冲击力就能调动欣赏者的情绪,引发联想想象,产生艺术感染力。也有专家认为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完整,不能带给观众准确的信息,单靠画面难以将作品的主题表达出来,不能达到完整的艺术效果。必须利用语言作为补充、衬托,才能克服仅靠画面表达的局限,以及由此产生的欣赏中的差异,从而使作品思想感情表达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成为可能。所以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才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笔者通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体会。事实上,一部电视专题片是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的综合体,二者相辅相成。人们使用眼睛和耳朵接受信息,没有什么主次之分,声画结合的心理学基础,原本是人们观察、审视、辨析事物的方式。画面和解说词的关系,也是这个道理。有些题材内容的节目,画面显得更为重要,这时候解说词也许很少甚至不用。但很多经典的专题片因其优美的解说词而让人们记住,比如《话说长江》、《长白山四季》《西藏的诱惑》等等。《话说长江》第一回《源远流长》的开篇解说词是这样写的:
你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之外的长江!
俯瞰三峡长江水。你可能会联想的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长江。
当屏幕上出现沱沱河冰川上珍珠般的水滴,解说词这样说道:
水珠,小小的水滴,一滴、两滴、三滴,无穷滴水珠,源源不断地向着东方跳跃,一路跳跃,一路结伴,越结越多,终于汇成一条汹涌澎湃的世界大河。
很显然,带给观众心灵震撼和审美满足的是解说和画面的完美结合,在这里如果没有解说,观众也许根本不能确定自己看到的是长江还是别的江河,而脱离了画面,解说词也就不会有这么强的感染力了。所以,应该说画面和解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至于哪一个处在更重的位置,视具体题材而定。至于作品的语言配置使用何种风格,或兼而有之,应由作品的审美意向来决定,力求达到二者和谐统一,珠联璧合。
又如贵阳电视台的系列专题片《飞越贵阳》,该片获2000年度贵州新闻一等奖。在这部以航拍为主要手段的专题片中,解说词优美流畅,成为片子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以森林篇《林城秀色》为例,在介绍了以人工林为主的环城林带之后,画面出现了以秀丽的自然山水闻名的花溪公园,解说词这样写道:
环城林带延伸到了贵阳南郊花溪,略嫌单调的绿色骤然生动起来。绿色林带本来只是一串项链,现在加上花溪青翠奇巧的山和蜿蜒秀丽的水,仿佛项链上镶嵌了几个光彩熠熠的玉坠。人的手和大自然的手就这样和谐地握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引人入胜的优美画卷。
在多数情况下画面和解说是缺一不可的,因此,在进行解说词创作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画面的存在,不能让解说词“包打天下”。如果一篇电视解说词首尾完整,不需画面就能完全将作者的意图展示出来,这部电视片也就失去了电视这种特殊媒体的根本优势。
此外,语言风格与内容不贴切,或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张冠李戴也是大忌。创作者除了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还应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4. 要在三天内背过2万字的历史事件解说词,有什么快速记忆的办法吗平时上班没有太多时间背词,怎么办

这个有点难,一字不拉地背怕是得花很多时间的。
那尽量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点背下来吧
加油!

5. 人民英雄纪念碑东面解说词 要详细的 什么历史事件的讲解什么的

第一幅浮雕是“来销毁鸦源片烟”,描述了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窖坑里销毁,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
国主义的坚定决心。东面的第二幅浮雕,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人民的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

6. 写一处历史名胜古迹的解说词

秦始皇兵马俑(一说为宣太后)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向西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85米左右,最高的近2米。陶马高1.5米左右,身长2米左右,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一样。人、马车和军阵是通过写实手法的艺术再现。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锋利如新,它们是当时的实战武器,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有差异。

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而俑坑内的108件骑兵俑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古代骑兵的形象资料。在服饰装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严格模拟古代骑兵的战时形象。与步兵、车兵俑显然不同。它头戴圆形小帽,帽子两侧带扣系在颌下,身着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裆长裤,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轻巧的特色,铠甲显得简单而灵活。骑兵俑特殊的装束也与骑兵的战术特点密切相关。

秦始皇三号俑坑位于一号兵马俑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兵马俑坑东西相对,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三号俑坑号的陶俑大部分没有头,陶马马头也同样残缺不全,甚至有的残破陶片坑内也不见踪影。由此不难看出,三号俑坑曾遭受过严重的人为破坏。三号俑坑对于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春秋战国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作战方式的变化,指挥者的位置开始移至中军。秦代战争将指挥部从中军中独立出来,这是军事战术发展的一大进步。指挥部独立出来研究制订严密的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保证。这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号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饰、装备等问题的珍贵资料。

7. 历史作业写解说词写几十字就好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天安门广场。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镌版刻毛泽东题词“人权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

碑文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此碑文中的“三年以来”是指第二次国共战争;
“三十年以来”是指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到1949年新中国建国;
而1840年则是中国受侵略的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从此弥漫着滚滚硝烟,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三个时间段中,都有中国爱国志士的不屈抗争!

8. 下列摘自历史专题片中的解说词,内容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版虎城为劝谏权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又称“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因此,选择D选项。
A项:“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实质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皇权之间的斗争。
B项:《史记》全书分为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其中本纪是记载历代帝王生平、政绩的部分。司马迁将项羽列入“本纪”,认为项羽虽然没有成为天子,却在实际上有着和天子等同的地位和作用。
C项:明朝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戚继光与俞大猷(yóu)会师,歼灭广东倭寇,自此东南沿海倭患完全解除。

9. 介绍一个与长征有关的重要战役、会议、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导游词

遵义会议会址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能由我陪伴各位参观历史文化名称遵义的标志性人文景观——遵义会议会址。提到贵州提到遵义,或许您并不了解,但若是提到遵义会议,想必不用我多说,您也能略知一二吧!因为若是没有遵义会议的召开,也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胜利,所以,遵义也就成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给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也使得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了深渊的纪念意义。该会址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中心的子尹路96号,原为国民党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中西合壁的两层建筑,在当时称得上是遵义最好的一栋房子。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已经来到遵义会址的门口了,请各位抬头看,在我们头顶上方“遵义会议会址”这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是由毛泽东同志所书写,它们显得多么苍劲奋力,形飞神舞。整个建筑总面积为620.18平方米,有雕木走廊环绕,楼顶雕刻花木虫鱼,飞檐翘角,楼台曲折,十分雅致,在这幢楼的后面还有一翠柏环绕的幽静雅致的花园。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来到的这间小客厅,就是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遵义,于15日到17日召开著名的遵义会议的会议室,这个房间呈长方形,面积为27平方米。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室内摆设,仍保留了当时的风貌。在这次会议中,大家反思过去,对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上指挥的严重错误进行批判。确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军事领导地位,取消了博古、李德等人的军事指挥权。这次会议是在红军最危急的时刻所召开的,及时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点,是中国革命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今后,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四渡赤水,摆脱敌人,振奋了士气,以后又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以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

各位团友,我们的遵义会议会址一游也就到此结束了,欢迎大家再到历史文化名城,双拥模范城遵义来!谢谢!

10. 圣彼得堡的历史掌故的解说词

圣彼得堡地区原来是波罗的海芬兰湾的出海口的一片沼泽地,其周围地区,包括现时芬兰湾一带的土地,称“英约尔曼兰”(瑞典语:Ingermanland),为瑞典王国所拥有。沙皇彼得一世为了争夺面向西欧的出海口,与瑞典在18世纪初1700年开始对瑞典的21年北方战争,彼得一世从瑞典夺取英约尔曼兰,并在这里修建城市,起名为圣彼得堡。1713年-1714年彼得大帝把首都从莫斯科搬到圣彼得堡,圣彼得堡成为沙俄帝国首都,经过凯萨琳大帝、亚历山大一世直至尼古拉二世的不断建设,成为俄罗斯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普希金将其称为俄罗斯“面向西方的窗口”。

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俄罗斯的农奴制度后,圣彼得堡的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建立了机械、造船、电力、食品等工业,并形成了产业工人阶级。

1825年,一批俄罗斯贵族曾在圣彼得堡发动十二月党人起义。1905年俄国第二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峡海战中战败后,圣彼得堡爆发“流血星期日”事件。1917年该城先后爆发二月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十月革命无产阶级起义。十月革命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军队接近圣彼得堡,首都即将沦陷。苏联於1918年将首都迁至莫斯科。1924年圣彼德堡改名列宁格勒。

1934年基洛夫在列宁格勒遇刺,由此掀开苏联大清洗的序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格勒曾经历德国军队900余天的封锁,战后成为苏联首批“英雄城市”之一。由于列宁格勒一直是苏联知识分子和学者的聚集地,因此斯大林在基洛夫遇刺之前就对列宁格勒采取敌视的态度,一些俄罗斯历史学家称斯大林故意拖延了为列宁格勒解围的时间,以便饿死更多的知识分子。战争期间从该城撤出的人口在战后没有得到返回家乡的允许。在战后,斯大林还制造了针对列宁格勒地方领导人库兹涅佐夫和沃兹涅先斯基的“日丹诺夫案件”。

列宁格勒在二战后进行了重建,并且再度成为苏联的工业中心区之一。尽管工人阶级在战后大量涌入,但该城还是保持了文化和艺术中心的地位。同时由于接近芬兰,该城成为苏联时代为数不多的可以直接收看到西方电视节目的城市之一,每年有35万苏联游客经列宁格勒前往芬兰旅游。

1980年代末的列宁格勒市长索布恰克追随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改革政策,该城在苏联8·19政变时持反对政变的立场。1991年9月6日,该城市民以54%的多数通过了恢复“圣彼得堡”旧名的决议。

圣彼得堡地区原来是波罗的海芬兰湾的出海口的一片沼泽地,其周围地区,包括现时芬兰湾一带的土地,称“英约尔曼兰”(瑞典语:Ingermanland),为瑞典王国所拥有。沙皇彼得一世为了争夺面向西欧的出海口,与瑞典在18世纪初1700年开始对瑞典的21年北方战争,彼得一世从瑞典夺取英约尔曼兰,并在这里修建城市,起名为圣彼得堡。1713年-1714年彼得大帝把首都从莫斯科搬到圣彼得堡,圣彼得堡成为沙俄帝国首都,经过凯萨琳大帝、亚历山大一世直至尼古拉二世的不断建设,成为俄罗斯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普希金将其称为俄罗斯“面向西方的窗口”。

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俄罗斯的农奴制度后,圣彼得堡的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建立了机械、造船、电力、食品等工业,并形成了产业工人阶级。

1825年,一批俄罗斯贵族曾在圣彼得堡发动十二月党人起义。1905年俄国第二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峡海战中战败后,圣彼得堡爆发“流血星期日”事件。1917年该城先后爆发二月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十月革命无产阶级起义。十月革命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军队接近圣彼得堡,首都即将沦陷。苏联於1918年将首都迁至莫斯科。1924年圣彼德堡改名列宁格勒。

1934年基洛夫在列宁格勒遇刺,由此掀开苏联大清洗的序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格勒曾经历德国军队900余天的封锁,战后成为苏联首批“英雄城市”之一。由于列宁格勒一直是苏联知识分子和学者的聚集地,因此斯大林在基洛夫遇刺之前就对列宁格勒采取敌视的态度,一些俄罗斯历史学家称斯大林故意拖延了为列宁格勒解围的时间,以便饿死更多的知识分子。战争期间从该城撤出的人口在战后没有得到返回家乡的允许。在战后,斯大林还制造了针对列宁格勒地方领导人库兹涅佐夫和沃兹涅先斯基的“日丹诺夫案件”。

列宁格勒在二战后进行了重建,并且再度成为苏联的工业中心区之一。尽管工人阶级在战后大量涌入,但该城还是保持了文化和艺术中心的地位。同时由于接近芬兰,该城成为苏联时代为数不多的可以直接收看到西方电视节目的城市之一,每年有35万苏联游客经列宁格勒前往芬兰旅游。

1980年代末的列宁格勒市长索布恰克追随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改革政策,该城在苏联8·19政变时持反对政变的立场。1991年9月6日,该城市民以54%的多数通过了恢复“圣彼得堡”旧名的决议。

阅读全文

与历史事件解说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