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高三知识历史总结

高三知识历史总结

发布时间:2021-02-05 16:21:17

①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笼统地说:因为范围你给的太大了,我就只说重点好了

中古史:重点是大一统时候的经济 文化 外交和民族关系
然后是几个朝代的比较,如秦和隋的共同点 唐和汉的共同点

中国近代史: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发展过程 政治变革和斗争以及不同的政治变 革和斗争的比较 反抗侵略的历程 民族经济发展的历程

中国现代史:经济的发展 党的各个会议 文革你可以忽略掉的 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

世界史:资本主义的发展 重点啊~~~~文艺复兴 三次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重点是法国和英国的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 苏联领导人所采取的措施和纲领是很重点的
最好能系统的做好比较和寻找其中的联系
二战比一战重要 以及两次战争的比较和异同点 战后的国际新形势和
因此而产生的两个国际机构是很重点的东西
现在的国际新秩序
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 美国 东亚和中国

你主要要联合今年的热点啊 不过总的来说 经济都是很重点的东西
多关注一下吧
还有你问的真的很笼统啊

详细点说: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⑵汉武帝治河。⑶隋朝大运河。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⑴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 (唐) (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⑷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五、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六、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①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①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笼统的摘自http://..com/question/19326393.html
详细的摘自http://..com/question/55420370.html?fr=qrl&fr2=query

分给我吧o(∩_∩)o...

② 高三知识的总结。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约前万年-前221)  同期的世界  尼罗河流域文明(华夏彩陶文化时代)  华夏文明(约前170万年-前771年)                                   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  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    雅典城邦文化  第一节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一、夏朝的建立(约前2070--约前1600)  1、兴    盛           禹建夏朝都阳城①,王位世袭启初行。                         “公天下”为“家天下”,国家机构初建成。                         奴隶社会初迈进,豫西晋南为中心。  2、衰    亡          夏桀暴虐比太阳,百姓受压民抗争。                         黄河下游商部落,伐桀获胜商朝兴。  二、商朝的兴衰(约前1600--前1046)  1、兴    盛           商汤灭夏亳②都城,盘庚迁殷③国稳定。                         殷商属国星捧月,世界大国非虚名。  2、衰    亡          商朝晚期多矛盾,“人殉”“人祭”极残忍。                          酒池肉林纣残暴,炮烙之刑害臣民。  三、西周的兴亡(前1046--前771)  1、兴    盛           商朝末年局变更,渭水流域周初兴。  ①姜尚改革           姜尚改革军渐强,经济发展局清明。  ②牧野之战           武王伐讨战牧野④,阵前倒戈纣自丨焚。                         定都镐京⑤幅员广,国内各族交流频。  2、衰    亡          西周厉王多暴行,贪财好利压百姓。                          国人暴动逐厉王,重创西周盛衰分。   
诸候不朝周衰微,犬戎灭周杀帝君。  四、重要制度  1、井 田 制           商周统治举措新,井田制度初盛行。  ①土地所有制         土地国有归周王,分赐诸侯田似井。  ②产品分配           土地世袭禁转让,交纳贡赋谢王恩。                         奴隶被迫集体耕,无偿劳作度残命。  2、分 封 制           西周地广初分封,赐封对象三阶层。  ①内    容           王族功臣与贵族,齐鲁燕卫与宋晋。                         地方诸候多义务,贡赋听命随军征。  ②影    响           土地人丨民遭瓜分,分封诸国后变更。                         巩固统治拓疆土,东周混战国裂分。  [注释]  ①阳城:在今河南登封。②亳:今河南郑州。③殷:今河南安阳。④牧野:在今河南淇县一带。⑤镐京:今陕西西安。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一、农业和畜牧业  1、政    策           三代①重农图国稳,甲骨卜辞为见证。  2、农    业  ①农    具           木石骨蚌作农具,青铜农具罕流行。  ②水    利           大禹治水水利兴,三代水利渐兴盛。  ③作    物           五谷②稻黍稷麦豆,商周种植见诗文。  ④农    技           粪肥绿肥草木灰,商周施肥禾笑盈。  3、畜 牧 业          商朝饲养多家畜,食用祭祀拉车行。  二、手工业  1、冶 铸 业          “青铜时代”夏商周,青铜冶炼夏初兴。  商朝权贵用器皿,司母戊鼎四羊尊。  西周青铜生活化,日用器具多铭文。  2、纺 织 业           夏商纺织多平织,西周发展两典型。  斜纹提花织物美,刺绣出现惊世人。  3、陶 瓷 业          原始瓷器初发明,商周遗址有遗存。  4、玉 漆 器          商周玉器雕刻俊,妇好③墓存多精品。                         制车用漆装饰美,用漆工艺超前人。  三、交通和商业城市  1、交    通           三代交通工具新,车船泥橇夏盛行。                         商周交通渐繁盛,沿途旅舍客盈门。                         邮驿传递初建立,西周大道任驰骋。  2、商业城市            商朝重商贝为币,商民善商称“商人”。                         “商邑翼翼④”远盛名,三代都城多商品。   [注释]  ①三代:指夏商西周三朝,又称赞“青铜时代”。②“五谷”:一般指稻、黍、稷、麦、豆五种农作物。③妇好:指河南安阳妇好墓。④翼翼:繁盛的意思。
第三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一、春秋诸侯争霸(前770—前476)  1、争霸原因           平王东迁周衰微,诸侯势大显野心。                         争夺土地与人民,争霸战争频频兴。  2、齐国称霸          齐国首霸多原因,管仲为相举措新。  (前7世纪前期)     改革政治与军事,鱼盐之利工商兴。                        “尊王攘夷”初结盟,夷戎楚蛮皆称臣。                         葵丘①会盟成霸王,中原霸主初确定。  3、晋楚争霸          齐国衰落晋楚争,争夺小国又交兵。  (前7、6世纪之交)  城濮②之战晋败楚,文公称霸好艰辛。                         楚军败晋趋京郊,问鼎中原霸权兴。  4、吴越称霸          长江下游吴国兴,任贤用能军连胜。  (前5世纪前期)     西入楚都南灭越,称霸南方二十春。                         钱江越王志复国,卧薪尝胆事竞成。                         灭吴北上战中原,末代霸主史有名。  二、战国兼并战争(前475—前221)  1、战国七雄           西周分封拱王城,东周诸侯有变更。  三家分晋韩赵魏,田氏代齐废姜姓。  南楚西秦北为燕,战国七雄多战争。  2、齐魏交战          中原齐魏初强盛,双方交战齐连胜。  (前4世纪中)       桂陵③马陵④败庞涓,孙膑用兵真如神。  3、秦赵交战          东方衰落秦强盛,秦赵交战在长平⑤。  (前3世纪中)       坑杀赵军四十万,秦军东进似风云。  三、东周的民族融合  1、民    族          东周华夏民族多,匈奴东胡戎狄越。  2、影    响          兼并战争多交流,华夏各族促融合。                         局部统一灭小国,秦国一统势逼人。  [注释]  ①葵丘:今河南兰考。②城濮:今山东鄄城。③桂陵:今河南长垣。④马陵:今河南范县,或山东郯城。⑤长平:今山西高平。
第四节  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一、东周的社会经济  1、农    业           ①农    具           西周晚期铁器兴,春秋农具大变更。                         东周耕犁高效率,铁器时代喜来临。                         标志提高生产力,农用动力新革命。  ②水    利           东周水利亦精进,楚国芍陂利农耕。                         中原桔槔①灌农田,西门豹渠反迷信。                         沟通泾洛②郑国渠,都江堰边说李冰。  2、手工业的发展  ①冶 铸 业           东周冶铸多发明,铸铁柔化技先进。                         冶铁工艺先领跑,早于欧洲二千春。                         青铜工艺亦创新,莲鹤方壶为珍品。                         铜器图案金银错③,青铜器皿美绝伦。  ②纺 织 业           纺织技高多细密,麻布残片楚墓存。                         漆器工艺亦创新,夹纻④漆器映丽人。  ③盐 酒 业           煮盐酿酒多兴盛,国人生活联系紧。                         池海井盐全开发,用曲酿酒喜发明。  ④《考工记》         手工发展有理论,《考工记》载齐官营。                         手工工艺详介绍,工程技术有盛名。  3、商业和城市        ①商    业           春秋战国商繁盛,土特产品交流频。                         鱼盐皮革马象牙,中原市场常见品。  范蠡号称“陶朱公”,巨商吕氏⑤后相秦。  ②城    市           东周城市多特征,政治中心商繁盛。                         都城临淄邯郸郢,人口众多商贸频。  二、春秋社会变革  1、田税改革          东周铁器与牛耕,效率提高地开垦。                         私田激增兴改革,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施行“初税田”,按亩征税影响深。  2、影    响          剥削方式大变更,农民地主新阶层。  耕地国有转私有,封建地制初形成。  三、战国七雄变法  1、原    因           春秋田制初变更,土地私有渐流行。                         新兴地主势渐强,废除旧制变法兴。  2、概    况          魏国李悝初变法,吴起变法后牺牲。                         商鞅变法为强秦,两次改革略说明。  ①政    治           废除分封行具制,令民什伍连坐行。                         按功授爵奖军功,贵族无功成平民。  ②经    济           废除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法确定。                         重农抑商奖耕织,秦国统一度量衡。  ③文    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文化专制秦初行。  3、影    响          商鞅变法新特征,封建制度终确定。  ①政治上丨             中央集权初施行,地主执政贵族恨。                         以法治国建县制,影响中华兰如今。  ②经济上             确立封建私有制,发展经济国强盛。                         秦国统一奠基础,消极影响亦鲜明。  ③文化上             文化高压多峻法,秦朝立国难长存。  [注释]  ①桔槔:中原地区一种汲水农具。②泾洛:指黄河支流泾水和洛水。③金银错:在铜器表面用金银丝构成图案。④夹纻:用薄木卷曲贴以麻布再涂上漆。⑤吕氏:指吕不韦。

③ 求高中历史的知识总结啊。。!

历史重大事件意义总结
分封制的目的:为了进行有效地统治。分封制的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宗法制的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的作用:一方面以皇权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秦郡县制的评价: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多沿用,并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元朝行省制度的评价: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科举制度的评价: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管理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军机处设置的评价: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多次提交不成,只因字数超出规定,你给个邮箱,我给你发过去吧。
不为赚你财富,只因你是一位爱学习的人。
给你看一部分我手头的资料吧,行不?还有三本必修书的总结,这些资料都是现成的。

④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顺口溜 历史有了它,给你一上午一个高中的大概! 历史有了它,给版你一上午一个高中的权大概!
http://wenku..com/view/740108a1284ac850ad0242c3.html

阅读全文

与高三知识历史总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