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寻马植杰秦汉三国史论文选
刘驰《六朝士族探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
梁满仓《汉唐间政治与文化探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卫广来《汉魏晋皇权嬗代》,书海出版社,2002年。
马植杰《马植杰秦汉三国史论文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高敏《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大象出版社,1998年。
谢宝富《北朝婚丧礼俗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李书吉《北朝礼制法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学苑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陈良伟《丝绸之路河南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侯旭东《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李小树《秦汉魏晋南北朝监察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王利华《中国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方诗铭《三国人物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胡阿祥《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雷依群《北周史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傅克辉《魏晋南北朝籍账研究》,齐鲁书社,2001年。
王启涛《魏晋南北朝语言学史论考》,巴蜀书社,2001年。
汪波《魏晋北朝并州地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
李凭《北魏平城时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周征松《魏晋隋唐间的河东裴氏》,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熊德基《六朝史考实》,中华书局,2000年。
牛润珍《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程维荣《拓跋宏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朱大渭等《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黎虎《魏晋南北朝史论》,学苑出版社,1999年。
黎虎《汉唐外交制度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王素《高昌史稿——统治编》,文物出版社,1998年。
王素《高昌史稿——交通编》,文物出版社,2000年。
王素《敦煌吐鲁番文献》,文物出版社,2002年。
阎步克《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三联书店,2001年。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
李蔚然《南京六朝墓葬的发现与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
巫鸿主编《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巫鸿主编《汉唐之间文化艺术的互动与交融》,文物出版社,2001年。
杨泓《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科学出版社,2000年。
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文物出版社,2001年。
刘长东《晋唐间弥陀净土信仰研究》,巴蜀书社,2000年。
米文平著《鲜卑史研究》,中州古籍版,2000年
朱大渭《六朝史论》,中华书局,1998年
范子烨《中古文人生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薛瑞泽《嬗变中的婚姻——魏晋南北朝婚姻形态研究》,三秦出版社,2001年
薛瑞泽《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唐长孺《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六朝政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周勋初《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刘磐修《盛世探源——汉唐农业发展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韩国河《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江苏古籍,2003年1月
王承文《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中华书局,2002年11月
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康中乾《有无之辨--魏晋玄学本体思想再解读》,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孙明君《汉魏文学与政治》,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
谷川道雄著、马彪译《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世界汉学译丛),中华书局,2002年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章义和《地域集团与南朝政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李文才《南北朝时期益梁政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
丁福林《宋书校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许福谦《南北朝二史八书疑年录》,北京出版社、文津出版社,2003年
王青《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神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张承宗《六朝民俗》(六朝文化丛书),南京出版社,2002年
卢海鸣《六朝都城》(六朝文化丛书),南京出版社,2002年
李裕群《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考古新视野丛书),文化出版社,2003年
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考古新视野丛书),文化出版社,2002年
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考古新视野丛书),文化出版社,2003年
陶新华《魏晋南朝中央对地方军政官的管理制度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
田余庆《拓跋史探》,三联书店,2003年
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2003年
罗维明《中古墓志语词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韩树峰《南北朝时期淮汉迤北的边境豪族》》(东方历史学术文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刘季高《东汉三国时期的谈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
普慧《南朝佛教与文学》,中华书局,2002年2月
孙若风《高蹈人间—六朝文人心态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林超民、王跃勇主编《南中大姓与爨氏家族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
许辉、李天石《六朝文化概论》(六朝文化丛书),南京出版社,2003年
戴洪才、周瀚光《六朝科技》(六朝文化丛书),南京出版社,2003年
许辉、邱敏、胡阿祥主编《六朝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唐翼明《魏晋清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连镇标《郭璞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王家葵《陶弘景丛考》,齐鲁书社,2003年
汤伟侠《汉魏六朝教育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
彭自强《佛教与道教的冲突与融合——以汉魏两晋时期为中心》,巴蜀书社,2001年
范新干《东晋刘昌宗音研究》,崇文书局,2002年
小林正美著、李庆译《六朝道教史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章启群《论魏晋自然观——中国艺术自觉的哲学考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刘纯鑫《魏晋南北朝诗文韵集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周伟洲《边疆民族历史与文物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商务印书馆,2003年
李万生《南北史拾遗》,三秦出版社,2003年
李万生《侯景之乱与北朝政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高敏《南北史掇琐》,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张金龙《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王小甫的简介
1994年, 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东方学系,博士后研究。
1986--1989年, 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1989年7月获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唐·吐蕃·大食关系史”。
1984--1986年, 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1986年9月转为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1978--1982年,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本科生,1982年毕业并获学士学位。 英语(English):能听,说,译,写。
俄语(Russian):能听,说,读,译。
阿拉伯语(Arabic):专业学习二年,能阅读、翻译专业史料。
日语(Japanese):能阅读专业论著。
藏语(Tibetan):学过一年,能借助词典阅读专业史料。
波斯语(Persian)、维吾尔语(Uyghur):均能借助词典阅读。 1990~1991学年第二学期开①“古代中西交通史”(助教进修班课程);
1992~1993学年第一学期开②“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留学生课程);
1994~1995学年第二学期上③“中国古代史(下)”(本系本科生基础课);
1995~1996学年第二学期上“中国古代史(下)”(本系本科生基础课);
同学期为历史系韩国进修生上④“汉语泛读”;
1996年起招收隋唐史硕士研究生;
1996~1998年接受苏丹来华博士后研究人员一名;
1996~1997学年第一学期开⑤“隋唐史研究”(研究生课程);
同学年第二学期在韩国高丽大学开⑥“古代北方民族与中国政治”、“古代中西交通史”(本科生限选课)和⑦“唐代西域史”(研究生选修课);
1998~1999学年第一学期开⑧“中国与周边关系史”(本科生选修课);
1998~1999学年第二学期上“隋唐史研究”(研究生课程);
1999~2000学年第二学期上“中国古代史(下)”(古典文献及考古本科生基础课)、开“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生必修课,与人合开);
2000年起招收隋唐史博士研究生及硕士外国留学生;
2000-2001学年第一学期开⑨“隋唐史专题”(本科生选修课);
同学年第二学期上“中国古代史(下)”(文科试验班基础课)、“隋唐史研究”(硕士课程班选修课)、“中国古代史研究”(硕士课程班必修课,与人合开);
2001年暑假在新加坡东方文化学院开⑩“中国通史”;
2001-2002学年第二学期上“中国古代史(下)”(本系本科生基础课);
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上“隋唐史专题”(本科生选修课);
同学年第二学期上“隋唐史研究”(研究生选修课);
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在香港珠海书院上“中国通史”(本科生必修课)、“中西交通史”(研究生选修课);
同学年第二学期开⑾ “唐代典志选读——《唐六典》”(研究生读书课);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开⑿“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专题”(本科生选修课);
同学年第二学期上“隋唐史专题”(本科生选修课);
同上上“唐代典志研读——《唐六典》”(研究生选修课)。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开⒀“中国民族史名著研读”(研究生选修课);
同学年第二学期上 ⒁“隋唐五代史研究”(研究生选修课)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在德国维尔兹堡大学和图宾根大学开⒂“ 中国边疆地区史 ”( 汉学系选修课)
同上学年第二学期上“中国边疆地区史”(全校公选课)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上“隋唐五代史专题”(全校公选课)
同上学年第二学期上“唐代典志研读——《唐六典》”(研究生选修课) 1. 1990年受国家青年社科基金项目资助。(成果已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首届优秀成果专著类三等奖、国家教委第二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
2. 同年受国家教委第三批博士点专项基金资助。
3. 1992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平山郁夫丝路奖学金”资助。
4. 1993年获英国学术院(The British Academy)王宽诚奖学金资助。
5. 1997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资助。
6. 1998年获韩国基金会(the Korea Foundation)1999年韩国研究奖学金资助。
7. 1999年参加北京大学文科重点项目“盛唐工程”。
8. 同年参加北京大学文科重点项目“中华文明史”
9. 2000年获国家社科基金自选项目资助。
10.2002年获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重点教材立项资助。
11.2002年主持“三至十四世纪中国历史的多元文化环境研究”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立项。
12.2003年获教育部文科科研基地重点课题资助。
13.2010年主持“6-10世纪中国的族群凝聚与国家政治体制演进研究”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立项。 1. 1991年获“北大青年优秀成果”二等奖。
2. 1992年获“北大青年科研成果光华安泰奖”。
3. 1993年获“北大505中国文化奖”学术成果二等奖。
4. 同年被英国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选为1994年米迦勒节学期(Michaelmas Term)海外访问学者。
5. 1994年获“北京市高校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
6. 同年所参与编写(编委)《二十六史大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7. 1995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8. 同年获国家教委“第二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
9. 同年所参与编写《简明中华网络全书》(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4年)获“首届中国辞书奖”一等奖。
10.1996年获韩国基金会(the Korea Foundation)特别研究奖。
11.1999年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专著类三等奖。
12.2000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13. 2001年获北京市民族教育第五届烛光杯奖。
14. 2002年所承担“中国古代史”(主持人阎步克)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课程。
15. 2002年被遴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平山郁夫丝路奖学金”获奖人员代表。
16. 2004年所参与编写《中华文明大视野》(青少年版)(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2年)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本人为其第四、第五册撰稿人之一)。
17. 2005年所参与编写《中国历史》(六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获国家级教学成 果一等奖(本人为《隋唐宋卷》署名编者之一)。
18. 2006年所撰论文《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获国家民委首届(2000-2005年)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19. 2006年所指导马自力博士论文《中唐文人之社会角色与文学活动—以职事的考察为中心》获北京大学2006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与中文系袁行霈合作)。
20. 2008年获北京大学改革三十年文科“百项精品成果奖”。
21.2010年10月《拜火教与突厥兴衰》(《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获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2006—2009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 英国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终生成员(Life Member)
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
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
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研究》编委
唐研究基金会(The Tang Research Foundation)学术委员会委员、《唐研究》编委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出版评审委员
《东方文化集成·中亚文化编》编委
《新疆通史》编委
北京大学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2009年8-12月,龙谷大学(日本京都)佛教文化研究所访问研究。
2006年10月-2007年2月,德国维尔兹堡大学、图宾根大学客座教授。
2003年9月-2004年1月,香港珠海书院客座教授。
2001年7-8月,新加坡东方文化学院访问教授。
1999年12月至今,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
1999年7月至今,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1999年7月--9月,韩国高丽大学中国学研究所访问研究员。
1997年8月--1998年6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
1997年3月--6月,韩国高丽大学东洋史学系访问教授。
1994年10月--12月,英国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米迦勒节学期(Michaelmas Term)海外访问学者。
1992年8月-1999年6月,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1989年8月--1992年8月,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讲师。
1982年9月--1984年7月,新疆社科院中亚所研究人员。 1983年9月--10月,与张广达教授等考察塔里木盆地缘边各绿州古代文化。
1986年8月--9月, 考察中国西北古代交通:从伊犁河谷经天山山地、吐鲁番盆地、敦煌、柴达木盆地到西宁。
1993年7月--9月,考察青藏高原通其西北之路:蒙古、西伯利亚(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以及中国新疆西南和西藏阿里地区。
1996年5月, 参加中美合作吐鲁番项目考察。
1997年12月6-7日,参加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行的“中亚丝绸之路最新研究”国际会议。
1998年2月21日,向在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布鲁明顿分校举行的“第五届中央欧亚研究年会”提交题为“中世纪早期西藏高原通其西北之路”的论文(英文)。
同年3月31日,参加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举行的“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关系”研讨会,并作了题为“历史上西藏与中原的文化联系”的发言(英语)。
同年7月11-12日,向在美国耶鲁大学举行的“第三次丝绸之路国际会议”提交了题为“吐鲁番的吐蕃与藏传佛教遗迹”的论文摘要(英文)。
1999年8月, 考察百济、新罗历史遗迹遗物:韩国公州、扶余、庆州及东海岸。
1999年12月17-19日,参加“中韩日文化交流与互动国际学术会议”(北京大学),提交论文《也谈所谓“黑貂之路”》并作主题发言。
2000年5月21-23日,参加“Freeman 基金会特别研究员上海年会及项目发展研讨会”。
2000年6月22-23日,北京大学“波斯语言文学国际研讨会”,作题为《伊朗学与东亚历史文化研究》的发言。
2000年7月, 考察古代东北亚民族与文化会聚线的移动:河北、内蒙古、辽宁毗连地区。
2000年9月21-22日,参加“第5届亚太地区韩国学国际学术会议”(北京),提交论文《唐朝与新罗关系史论》并发言。
2000年10月6-7日,参加第一届新罗史国际学术会议(韩国庆州),提交论文《8-9世纪唐朝与新罗关系论》并发言。
2001年3月20日,在法国远东学院历史文化系列讲座发表演讲(北京),题目是“隋唐五代燕北地区的民族迁徙与分布”。
2001年8月6日,应邀到国立新加坡大学中文系就“中国史学发展新动向”发表演讲。
2001年9-10月, 考察草原之路与北方民间宗教:内蒙古及山西、陕西交界地区。
2002年被遴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平山郁夫丝路奖学金”获奖代表,出席该组织于同年11月18-21日在西安举行的庆功大会及联合国
2002文化遗产年与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第30届年会,发表学术演讲并主持讨论(英语)。
2002年12月4-8日,应韩国汉城成均馆大学大东文化研究院的邀请,到该校演讲“丝绸之路及其研究近况”。
2003年6月17-22日,赴吉林集安考察高句丽古迹。
2004年7月19-23日,参加教育部文科重点基地北大中古史中心“唐宋时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项目研讨会(北京)并赴山西大同考察,本人提交了《2004年7月20-22日大同考察所得》。
2004年8月3-16日,参加教育部文科重点基地北大中古史中心“3-14世纪中国历史的多元文化环境研究”项目野外考察团,赴蒙古国考察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2004年8月20-22日,参加山东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山东蓬莱),发表论文《新罗北界与唐朝辽东》并主持分组讨论。
2004年9月1-7日,应北京大地规划设计研究院之邀,赴西安考察历史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和开发、利用,本人所撰《西安旅游发展规划古迹文物考察报告》已为该发展规划所采用。
2004年9月24-26日,参加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举办的“新时期新史学”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的《座谈纪要》已经正式发表在《史学集刊》2004年第4期。
2005年2月1-2日,在乌鲁木齐参加《新疆通史》编委会第一次会议。
2005年4月7-9日,参加陕西省文物局与西北大学在西安联合召开的“唐代日本留学生井真成墓志学术 研讨会”并发表题为“由遣唐使看古代日本对外政策的变化”的论文。4月10日,应邀在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讲演,题目是“历史学科的创新思维”。
2005年4月27-29日,赴西安参加莲湖区旅游发展规划咨询。
2005年6月4日,参加“近现代东北亚国家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北京)并发表评论。
2005年6月15-28日,参加教育部文科重点基地北大中古史中心“3-14世纪中国历史的多元文化环境研究”项目野外考察队,赴中国东北及朝鲜咸镜北道考察渤海国故地历史遗迹和环境文化。
2005年7月16-21日,赴内蒙古呼伦贝尔参加“草原文化高层论坛”并考察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林区历史民俗。(发言摘要载《光明日报》2005年8月9日第十版)
2005年7月28日-8月1日,赴日本东京参加人民日报社和朝日新闻社共同主办的“中日文化交流论坛·遣唐使研讨会”,提交论文《由遣唐使看古代日本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参加研讨。(有关报道见《人民日报》2005年7月30日第一版和第三版,《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7月30日第一版和第二版,《环球时报》2005年8月1日第二版;发言摘要载《人民日报》2005年7月31日第七版,日本《朝日新闻》2005年8月13日第二版第4页)
2005年8月24-27日,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参加“河套文化研讨会”并作题为“隋唐五代河套的交通与交流”的发言。(有关报道见《光明日报》2005年8月24日第八版,《巴彦淖尔日报》2005年8月26日第一版,《巴彦淖尔晚报》2005年8月26日第一版;发言摘要载《巴彦淖尔日报》2005年8月26日第二版,《巴彦淖尔晚报》2005年8月26日第八版)
2005年10月28日,应邀到北京大学医学部演讲,题目是“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2006年1月10-12日,在上海兴国宾馆讲“隋唐民族与周边关系”共三讲。
2006年6月26-27日,在北京参加“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中韩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中韩关系视野下的《三国史记》撰作”并发言、主持阶段讨论。
2006年8月12日,在北京参加“内陆亚洲的历史与社会”日本大学—石河子大学—北京大学联合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摘要“古突厥斗战神研究”并发言、主持阶段讨论。
2006年8月25-28日,赴日本京都参加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北大历史系第5次共同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拜火宗教与突厥兴衰”并发言。
2006年9月9-12日,赴新疆石河子大学参加“新疆屯垦与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在系列学术报告会上作题为“隋唐民族形势和周边关系”的演讲。
2007年8月9-10日,在北京参加“回忆、思考与展望——纪念全面抗战爆发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评议。
2008年1月5-6日,在北京参加“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全体会议与分组研讨。
2008年3月16-19日,赴新疆石河子大学参加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北大历史系第6次共同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从草原突厥石人看东西文化交流”,发言并担任评议。
2008年3月20-23日,赴日本福冈参加“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古代史组研讨并考察大野城、水城、太宰府及对马岛。
2008年4月19-24日,在浙江绍兴参加“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古代史组中方研讨并考察余姚河姆渡、宁波天一阁等处。
2008年5月4-5日,在济南参加“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第二次全体会议与分组研讨。
2009年8月10日—12月8日,在龙谷大学(日本京都)佛教文化研究所访问研究。
2009年8月22—25日,赴名古屋参加“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北大历史系第7次共同学术讨论会”并作讨论发言。
2009年,应聘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一般项目网上通讯评审专家。
2009年10月9日,在日本龙谷大学与东洋史研究生座谈中国大学古代史研究近况。
2009年10月30日,在日本东京御茶水女子大学演讲“隋唐时代东亚国际关系问题”。
2009年11月4日,在日本京都大学京大会馆向日本唐代史研究会演讲“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以唐代为中心”。
2009年11月13—17日,赴台湾成功大学(台南)参加“宗教传播与宗教冲突”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牟羽可汗改宗摩尼教新探”并作大会发言。
2009年11月21日,在日本河合塾京都校舍向该校内藤湖南研究会、东亚研究会、世界史研究会演讲“白江口之战研究新进展——比较中日学界现状”。
2009年11月27日,在日本龙谷大学大宫学舍清和馆3楼大厅向该校东洋史研究会演讲“吐鲁番的吐蕃及藏传佛教遗迹”。
2009年12月4日,在日本龙谷大学与东洋史研究生座谈“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
2010年8月27—28日,在北大参加北大历史系与日本驹泽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七世纪东亚国际秩序的形成与中日关系”,并发言,主持阶段研讨。
2010年11月9—10日,在北大参加第五届北京大学“伊朗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中古内亚与伊朗文化”,并参加研讨。
2010年12月18—19日,在北大参加“中日文化交流两千年: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如何看待日本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的成就”,并参加研讨。
2011年10月3-6日,赴韩国公州参加“第57届百济文化节”国际学术大会,并就“古代东亚的佛教与王权”发表评论。
2011年7月28日,在国家图书馆报告厅为“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万里行”大型文化系列活动演讲“丝绸之路与中亚历史文化”。
2011年9月5日,参加中国社科院举办的“中国与伊朗关系国际研讨会”,并就“丝绸之路与古代中伊交通”发表评论。
2011年11月11-12日,在北大参加“东亚历史上区域间的认识与互动”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就“东亚的文化交流和联络网”发表评论。
2011年12月12-13日,在北大参加“北京大学-乔治城大学卡布斯苏丹讲席联合研讨会”,并作题为“唐代中阿关系的几个问题”的发言。
2011年4月27-28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演讲“中国历史上的边疆民族政策”和“隋唐时代的国际关系问题”。
2011年5月12日下午,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演讲“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与国家政治体制演进”。
2011年6月26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春天温泉会馆为中国文化书院昆明论坛演讲“大唐兴衰史”。
3. 有没有南北朝历史的书
1、《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本书是当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的讲演录,由万绳楠教授根据笔记整理而成。它在司马光之后把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陈先生把敏感的观察力与缜密的思考力相结合,利用习见的史料,在政治、社会、民族、宗教、思想、文学等许多方面,发现别人从未注意到的联系与问题,人现象深入本质,作出新鲜而令人折服,出乎意想之外而又入乎意料之中的解释。
2、《北齐书》
唐朝史家李百药撰,属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续北魏分裂、东魏立国、北齐取代东魏,下迄北齐亡国,前后约五十馀年史实,而以记北齐历史为主。李百药修史态度认真,下笔不苟,对于琐言碎语及一些荒诞不经的史实,作了大量删削,这是本书的一个很大优点。《北齐书》叙事简要,语言通俗,掺有很多当时的白话文。
3、《细说两晋南北朝》
本书是“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的一种,以讲史形式阐述了自西晋建立至隋文帝统一南北朝之间的历史。作者系著名通俗历史读物作家,熟谙史实,文笔优美,全书沿袭了黎东方“讲史“笔法,可读性极强。台北大学历史系主任马先醒教授评说“细说体”是让读者以看《三国演义》的轻松心情,获得的却是胜于《三国志》的历史知识。已出五种“细说“已受到读者欢迎,如今一次将自秦汉至民国的九册“细说”整套推出,估计影响会更大。
4、《魏晋南北朝史》
作者王仲荦,著名的魏晋南北朝史专家,有很高的造诣。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人入门必读。其理论体系完备,轻重适当,看过之后对那个朝代的历史有了一个基本而全面的认识,再去钻各个细节就容易融会贯通。写的也很生动,读读可以换个视角,看看近代的一些研究成果。
5、《南北史演义》
民国著名史学家、小说家蔡东藩,以“演义救国”旨,历时十年,创作出《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上起秦始皇,下至1928年,全面记述了中国封建时期2166年的历史,以内容丰富、取才翔实名重一时,深受读者青睐。该书叙述了南北朝一百七十年间由分裂到对峙统一的史实,观点平实,内容丰富,论述有法,用语雅洁,自评自注,理趣兼备,洵为通俗史著的经典。该书取材谨慎,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可以让人入门民族历史
4. 求有关于宋朝的史籍
楼上给的太全了,不过过于繁杂了吧!看完得好几年。帮你选几本值得看的内史籍。
《宋史》
《涑容水记闻》司马光
《东京梦华录》孟元老
《齐东野语》 周密
《鹤林玉露》罗大经
《大金吊伐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李心传(李心传是秦桧养子,有些跟秦桧有关的内容不太可信,需谨慎分析)
另外,宋代诗词也可好好读读,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形态。《清明上河图》也是反映当时社会场景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