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想知道所有有于秦始皇的文物。关于秦朝的文物。。在哪些地方哪些博物馆有具体位置。
西安秦兵马俑,刀币,秦的半通印,还有地方官的官印和铜镜,小篆体十二字砖 ,铜车马,秦军服饰,瓦当,青铜鹤,青铜鼎,青铜编钟,秦代漆器 ,秦代陶器等等。在陕西省博物馆或者在宝鸡。
❷ 史家胡同博物馆展现了史家的什么历史故事呢
当当当当~你们可爱的小编又出现啦。小编今天依然是带着大家了解一下北京那些你不知道的小众又经典的景点,悄悄告诉你们这些景点还非常的省钱,性价比是绝对的高。开始介绍之前,我想先问问大家,有没有特别喜欢逛博物馆的小伙伴,就是那种看到博物馆就走不动路的朋友,这些朋友请举起你们的小手手,让我看到你们好嘛。小编这个人就是超级喜欢各种博物馆,在博物馆可以一泡一整天的那种。所以今天小编带你们去看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
博物馆里还有记录了各种老北京吆喝的机器,在那里听着各种当年的吆喝声,真的会有种穿越时空跟以前的生活接触的感觉,非常值得去听一听。
好了,到了这里小编就要跟大家说再见了。如果你喜欢我的话可以给持续关注我们,我们会一直努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感谢大家今天的观看。
❸ 谁知道武汉红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记陈列馆”导游词
这个问题网络上早已有答案了。
有些问题可以先查以下网络再问题的哟。
http://..com/question/15006720.html?si=10
辛亥革命博物馆导游词
欢迎各位来辛亥革命博物馆参观!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由于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把这场革命称为辛亥革命。大家知道吗?这场革命首先就是在我们湖北武昌爆发的。各位来到的所在,正是中国一段旧历史的终点,也是中国一个新纪元的开端。通俗地讲,这里推翻了清朝,开创了民国,打倒了皇帝,催生了总统。
我馆位于武昌,背靠蛇山,面向首义广场,占地约28亩。它的主体建筑就是各位眼前看到的这幢房子,因为它红墙红瓦,人们称之为红楼。
红楼最初是清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局址,咨议局是清朝末年,为了预备君主立宪,而在各省设置的议事咨询的民意机构,它的建筑风格摹仿西方议会大厦,1910年建成。1911年10月10日也就是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人,成功地发动了武昌起义。第二天,就在这儿组建了鄂军都督府,都督府发布文告,宣布建立中华民国。义声所播,全国响应,从而一举结束了帝制,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红楼因此被誉为“民国之门”。
在红楼后面,这组灰色的房子叫议员公所,是当年咨议局议员们生活起居场所。目前在复原维修之中,没有对外开放。楼前是同心广场,寓意是“两岸一心,和平统一”。
1961年,红楼经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年的建设,我馆已成为纪念辛亥革命的标志性景点和全国有名的教育基地。
我馆布置有两个基本陈列:一个是以鄂军都督府旧址,也就是红楼为载体,布置的《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各位将会看到鄂军都督府成立初期的机构和格局;另一个是布置于西配楼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它展现了武昌起义的历史过程。
我们首先从《旧址复原陈列》开始。
从《格局图》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军政府成立初期的政府组织结构,这是非常简单的政府雏形了。共设五个部,即参谋部、军令部、军务部、民政府、外交部,还有黎都督起居室、总监察长室、各部稽查长室等,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地方政府,却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
鄂军都督府会议厅原来是咨议局议事堂。武昌起义第二天,也就是1911年10月11日湖北革命党人和起义官兵在此集会,推举原清军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为都督。
在主席台左边是黎元洪被推为都督后,军政府发布的第一份文告。当时,革命党人请大都督在上面签字印发,黎元洪拒不签字,连声说“莫害我”,最后革命党人李翊东提笔代签了一个“黎”字,这份文告才得以面世。这份布告的发布对于稳定人心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布告的落款时间是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二十日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落款呢?1911年是清宣统三年,但革命党发动起义就是为了推翻清王朝,所以不会采用宣统年号纪年,加之革命党宣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所以就从传说中汉族人的祖先黄帝算起,到1911年正是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二十日是阴历,转换成公元历法的话就是10月11日。我国使用公元历法是从民国元年元旦开始,即1912年1月1日。
主席台正中布置的一面旗帜,叫十八星旗,是武昌起义的军旗。十八颗黄星,是代表山海关内十八个省份的炎黄子孙,红底是鲜血,黑色是铁,是武器,主题和象征意义是十八省的炎黄子孙团结起来,以“铁血”即武力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
在台口右边有一张图片,反映的是1912年4月孙中山先生访鄂期间,受到湖北各界欢迎的情景。1912年4月,孙中山先生在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就首先到湖北访问。4月10日这天,孙中山在此发表演讲。
外交部的设置是鄂军都督府代行中央政府职权的重要标志。各位知道,只有一个主权国家才有外交部。在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前,鄂军都督府实际上在军事、外交等方面行使中央军政府的职权。它通过外交部对各国发布照会,宣示革命政权的政策,以取得各国的外交支持。这份《中立布告》,是鄂军都督府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军政府成立之初,就给汉口的五国领事发布过外交照会,呼吁承认中华民国,但五国迟迟不答复。直到10月17日民军和清军在汉口刘家庙展开激战,民军大获全胜,这时,五国看到革命党人力量强大,就联名发布了一纸布告,承认民军是和清军对等的军事实体,他们保持中立。这份布告实际上承认了民军的地位,对清王朝是一个打击。当然,这份布告也只是一纸空文,五国后来在暗中支持袁世凯,帮助袁获得了总统的宝座。胡瑛曾任外交部部长一职。
都督会客室和都督会议室是黎元洪在红楼活动的重要场所。1912年4月,孙中山先生访问武汉,曾在都督会客室会见过湖北军政界人士。
黎都督起居室是黎元洪任都督之初的住所。黎元洪(1864——1928) 字宋卿,是湖北黄陂人。今天汉口有一条黎黄陂路,就是纪念黎元洪的。黎元洪原来是清军第21混成协统领。为借重他的声望,武昌起义第二天,革命党人推举他作鄂军都督府都督,开始黎元洪态度强硬,不愿与革命党人合作,被安置在这间屋子里。他不吃不喝,象个“泥(黎)菩萨”。后来因为武汉三镇光复和革命形势迅猛发展,黎元洪转变了态度,同意出任都督。
侍卫官室正对黎都督起居室。侍卫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都督的安全保卫及饮食起居。最初几天实际上是执行软禁和监视黎都督的职责。
顾问官室和秘书官室是都督黎元洪的咨询幕僚机构和重要的办事机构。革命党人宋教仁曾在秘书官室起草了著名的《鄂州临时约法》,《鄂州临时约法》是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典,它成为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的蓝本。
军事会议室是都督府召开军事会议的专门场所,许多重大军事决策在此形成。阳夏保卫战中,黄兴曾在此召开过军事会议。墙上有一幅地图,反映的是当年阳夏战争的形势。其中红蓝线代表两军运动路线,可以看出汉口、汉阳两地是当年的战场,而当年的汉口称为夏口,所以这场战争简称阳夏战争。
参谋部是鄂军都督府最初设置的四部之一。其职责为辅佐都督,制定作战计划。都督府草创之际,军民大政,参谋部主持最多。
总监察长室和各部稽查长室的设置则反映了当时革命党人良好的精神风范。首先我们从刘公说起,刘公是湖北襄阳人,出身于巨富之家,早年留学日本,加入了孙中山组建的中国同盟会,并创办了另一个革命组织共进会。1910年回国,家里人交给他两万两银票,叫他去北京捐一个道台,也就是去买个官,但刘公将这笔巨款无偿捐给了武昌起义的指挥机关,用作购买枪械和起义的后勤保障经费。鉴于他资深革命党人的地位和为武昌起义做出的贡献,起义前在推选未来的政府成员时,刘公被推为政府总理。但最初组建的鄂军都督府中没有刘公的位置,有人就为他抱屈,刘公却不以为然,认为革命的目标已完成,应该让贤者执政,自己退居一旁进行监督就可以了。他“功成不居”的风范为大家钦佩,所以推举他为总监察长。
蔡济民是武昌起义的军事指挥人员,他带领一支部队攻进了湖广总督署,为武昌起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起义后被公推委用为各部稽查长,蔡济民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后来在护法斗争中为地方军阀所杀。黄兴称赞他是“鄂省军中之巨擘”。所谓“巨擘”,就是可以竖大拇指的人物。
民政部不同于今天的民政部,它是相对于军政而言的,其主要职责为负责地方行政事务,部长相当于今天省长的职权。这张照片中的人物叫汤化龙,是原湖北咨议局议长,当年正是在红楼办公。武昌起义成功后,汤化龙约集原咨议局的立宪派人士,与革命党人、旧军官联合组建了鄂军都督府,并被推为民政部首任部长。
军令部是鄂军都督府最初设置的四部之一。主要职责为秉承都督命令,发布军令,调遣军队。都督黎元洪曾经兼任过军令部部长一职。
军务部主要负责军务行政、军队后勤工作。革命党人孙武、张振武曾分任军务部正、副部长。后来蒋翊武也出任过军务部副部长一职,“首义三武”均汇集于此部。
现在我们一起来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此陈列分为七个部分,以九个展厅全景式地展现了武昌起义历史。
序厅正面弧线是一组与武昌起义相关的人物群像。主题是在孙中山先生的旗帜下,在同盟会和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推动下,湖北革命党人领导和发动了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画面下方的一行立体字是提示我们永远铭记的日子:1911年10月10日。人物像下方影像是取材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反映的是湖北新军攻占湖广总督署的场景。
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也未能逃过列强的魔爪。自1861年英国在汉口建立租界始,德、俄、法、日等国也相继在今天汉口江汉关至黄浦路一带建立租界。列强以租界为据点,对湖北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侵略与渗透;与此同时,封建专制统治也日益深重,在双重压迫之下,广大农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面对中国社会的内忧外患,统治阶级内部也不乏一些有识之士,湖广总督张之洞就是一位。这位张公是推动湖北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人物。为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他在湖北开始推行耸动中外视听的“湖北新政”。其主要措施有三条:
一是办工厂。最有名的是汉阳兵工厂和汉冶萍钢铁联合企业。
二是练新军。甲午战败,张之洞深受刺激,认为军力不强是致败之因,所以开始在湖北编练一支有别于清八旗的“新”军。新军除了武器装备、服装有新特点外,张之洞还大力提倡读书人当兵,投笔从戎在当时竟成为时尚,这就为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宣传鼓动新军起义埋下了伏笔。到张之洞离任时,他给湖北留下了两支部队:第八镇(师)和第二十一混成协(旅),共计约1万5千人。
三是兴教育。人才的匮乏也让张之洞痛心疾首,新政期间,张之洞开办了许多以传授西学西技为内容的新式学堂,当时流传一首《学堂歌》,其中有一句说:“湖北省,二百堂,武汉学生五千强”,以说明湖北教育的兴盛。张之洞还派遣大量留学生远涉重洋赴日本、美国、西欧求学。其中尤其以派赴日本为多,当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中湖北籍人数位居第一。后来的辛亥革命领袖黄兴、宋教仁和吴禄贞等都是张之洞派到海外的留学生。
欧风美雨的冲击和张之洞在湖北的新政,客观上为中国的变局准备了条件。
清末湖北的反清革命发端于1900年的自立军运动。首领为唐才常、傅慈祥等人,他们密谋发动“勤王”运动,以逼迫慈禧太后归政光绪,推行君主立宪制。但事败,唐、傅被杀。吴禄贞也参加了自立军运动,失败后远赴日本,得以侥幸逃脱。在日本他与其他留学生有缘见到了孙中山先生,并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他们或创办报刊鼓吹革命;或接受指示,回国起义;或创办革命团体,联络同志,发动军队。湖北第一个革命组织科学补习所在张难先、朱元成、吕大森、曹亚伯等志士组织之下成立了。这幅画中昂然卓立的年轻人,名叫王汉,是科学补习所重要成员。他奉行暗杀主义,认为杀掉几个清廷大官就可以动摇清朝统治根基;于是乔装改扮,追杀清户部侍郎(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铁良,可惜射术未精,结果以身殉义。他在临行前,给新婚八个月的妻子留下一首绝笔诗《别内》,最后两句是“若使断头成永诀,愿卿含笑贺孤魂”,表现了王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王汉牺牲时,年仅23岁。继科学补习所而起的革命团体是日知会,首领是刘静庵,后来遭叛徒告发,日知会遭政府查禁,刘静庵被捕入狱,狱中坚贞不屈,被折磨致死。张难先在刘静庵牺牲后,请画家张善子画了一幅刘静庵画像,以寄托自己的追怀之情。后来张难先还请了许多民国的名人在这幅画像旁题辞,右上“正气长留”是孙中山的儿子孙科题写的,“英威不朽”则是书法家于右任的手笔。
日知会后,湖北革命党人成立了十几个革命团体,并在辛亥年间,逐渐归流为两个齐头并进的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文学社社长是湖南人蒋翊武,湖北共进会会长是汉口人孙武。两个团体都坚持以发动军队投身革命为革命方略。经过湖北众多革命团体的努力,在武昌起义前夕,湖北新军1万5千人中有5千多人加入了革命党。
1911年夏秋间,四川省爆发了保路运动,清政府紧急调派军队入川,镇压保路运动,湖北新军第3l标及32标1营在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端方的带领下,赶赴四川。湖北武汉城防相对空虚,这大大鼓舞了湖北革命党人举行起义的信心。而这时,在上海由宋教仁、谭人凤发起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中部总会的推动下,文学社、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抛开门户之见,合而为一,组成统一的临时指挥部,策划起义,他们的起义计划得到了黄兴的赞同。革命党人为起义预备了军旗、印信、钞票,只待时机成熟。
武昌起义的爆发和一件突发事件有关,这就是宝善里炸弹案。1911年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秘密机关配制起义用的炸弹,捣药时用力过猛,导致爆炸,孙武面部炸伤,被送往医院。屋内浓烟滚滚,引来俄租界巡捕的注意,他们将房间团团围住,搜出起义用的文告、旗帜、印信及革命党人花名册,并将其送交湖北当局。湖广总督瑞澄下令四闭城门,按名册捕拿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于当晚相继被捕,10月10日凌晨,三人慷慨就义于湖广总督署东辕门。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了,晚八时,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响起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士兵在共进会代表熊秉坤带领下冲出营房,奔赴楚望台军械库,领取枪弹,并推举吴兆麟为起义总指挥。吴兆麟下令打开中和门(也就是今天的起义门),迎接炮队进城,并兵分三路,围攻清督署。经一夜激战,督署被炸成一片瓦砾,湖广总督瑞澄仓皇逃窜到“楚豫”兵舰,第八镇统制张彪在督署被攻克时也望风而去。次日凌晨,十八星旗插在了警钟楼头,武昌起义取得成功。
10月11日起义士兵簇拥至湖北咨议局,在此推举清军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出任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都督。都督府成立后即以“大总统孙中山”名义发布文告,扩大影响,并照会驻汉各国领事,请其“严守中立”; 同时发布一系列革除时弊陋习的文告如禁蓄辫令,禁缠足令等。这张剪辫子的照片各位看过后,可能会一笑置之,以为只是简单的移风易俗运动。实际上,这在当时包含深刻的政治意义:男人脑后的辫子和满清入关大有联系,清初,皇帝为强化对汉族地区的统治,颁发了一道剃发令,主要内容有十个字:“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从此,汉族男人就蓄起了这根屈辱的辫子长达260余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上街剪辫子就表明不承认清政府的统治,并与之彻底决裂。黎元洪同意就任都督一职时,就剃了个光头表明态度。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后,次日汉阳、汉口相继起义,汉口还成立了以詹大悲为首领的汉口军政分府;省内汉川的梁钟汉发动起义,随即刘英、刘铁兄弟在京山发动起义。由于荆州是八旗驻地,革命党人以武力光复荆州城。
对于武昌首义的消息,清廷大为震惊,急派陆军大臣荫昌、水师提督萨镇冰统领水陆大军分途并进,直抵武汉;并重新起用在洹水垂钓的袁世凯,委以重任,全权指挥水陆各军进攻武汉。
军政府成立后,立即扩军备战。武汉市民踊跃投军,不满三天,即募集到3万人,未经训练即开赴战场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杀。这件血衣是敢死队队长黄祯祥当时所穿,左右衣袖上各绣有“九月初六日敌人攻刘家庙枪伤左肩之纪念”、“初七日与敌大战抢炮三尊敌弹如雨枪伤右肩今共和成立以作纪念”。这件血衣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革命军浴血奋战的英勇气概。由于民军依托汉口街巷处处阻击,清军统领冯国璋竟悍然下令放火焚烧汉口,使繁华街市,变为一片焦土。
革命领袖黄兴在香港听到武昌起义消息,一路乔装改扮,乘船赶到武汉,抵汉受到武汉军民的热烈欢迎,黄兴不顾风尘劳苦,立即带领参谋人员赶赴前线,部署对清军的反击战。其后,军政府在阅马厂举行了盛大的拜将仪式,仿效秦汉之际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由黎元洪委任黄兴为战时总司令一职,负责阳夏战守事宜。这座由天津泥人张制作的黄兴蜡像反映的正是当年都督拜将的情景。
在这里有一张唯一的女性照片,她叫张竹君,是上海红十字会会长,在武昌起义期间,她组织了一支民间医疗队,准备奔赴阳夏战地,正好此时黄兴来到上海,苦于无法安全迅速赶到武汉,就请张竹君医生帮忙,张竹君将黄兴化装成红十字会的医生,随船带到武汉。到汉后,张竹君则带领医护人员出入战场,救护伤兵、收殓尸体。这块“国殇”碑就是当年红十字会所立。
在训练有素的清北洋军强大攻势下,民军节节退守,11月27日汉阳失守。阳夏战争虽以清军得手阳夏、民军退驻武昌而告终,但民军以万余人的身躯,血战坚守4l天,为其他各省的独立赢得了时间,并吸引了清军的主力,所以“败中寓胜”。
武昌首义得到了全国大多数省份的响应,最先响应起义的是湖南和陕西。其后江西、山西、云南等省相继光复。各省起义领导者有一些大家耳熟能详:比如山西都督阎锡山、云南都督蔡锷、江西都督李烈钧、沪军都督陈其美,还有率敢死队光复杭州城的蒋介石。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自海外归来,29日在南京举行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孙中山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与之相对应的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于1912年2月12日黯然下诏退位,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终结。清朝黄龙旗残损滑落,而被颁定为中华民国国旗的五色旗则冉冉升起,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共和新时代。五色旗的五色是红、黄、蓝、白、黑,分别代表当时中国的五大民族汉、满、蒙、回、藏,象征五族共和。
辛亥革命的硝烟早已散尽,但这场革命带给中国的变化是巨大的。直至今天,我们还生活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之中。
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没有武昌起义,没有辛亥革命,也许今天在紫禁城里还端坐着一位皇帝,男人的脑后还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女同胞们则要把脚裹成三寸金莲。在服饰上也能看得出那场革命带来的变化,孙中山给中国人贡献了一套中山装,西服也自辛亥后慢慢在中国流行……这些都是以武昌起义为开端的辛亥革命的功劳。由孙中山的孙子孙治强题写的“民国之门”四字,是对鄂军都督府旧址在辛亥革命中地位的最好的评价。
看完了整个展览,中山先生的哲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想必能引起各位心中的共鸣吧!
❹ 中国和世界上有哪些以地质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
推荐一下山西地质博物馆。四月份到山西博物院参观时才知晓有山西地质博物馆,博物馆外观建设十分大气。后来了解到山西地质博物馆的建筑理念是“天圆地方”。下部方形建筑如自然巨石砌成的“百宝盒”,外披网格状“珠帘”,上部扁圆形展厅外形似“玉璧”横空,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与地质元素有关的“珠联璧合”。很遗憾当时山西地质博物馆还在改造过程中,一七年五月份才开馆,因而未能参观成。不过看介绍,山西地质博物馆十分具有特色,又与山西博物院毗邻,两个博物馆都是特别值得一看的。 据官网介绍,山西地质博物馆的馆建定位是陈列展示。这是博物馆的中心工作,是博物馆形象的重要载体,是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桥梁,是博物馆进行宣传、教育、传播科学知识的平台。 1.陈列主题——表里山河 山西自古就有“表里山河”的称谓,这个称谓最早见著《史记》,典出《左传》:“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意思是说外有山,内有河,攻守相宜。它的东部边界是雄峻的八百里太行山脉,成为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西边是自北而南劈开黄土高原的晋陕大峡谷,引导黄河从内蒙古高原奔流而下,一泻千里。“表里山河”形象概括了山西山川的自然特征,而这些山川正是地质科学的基础与研究对象。 2.陈列体系——一线二点 一线,即主题展线的基本陈列由《穿越时空》、《远古物种》、《大地宝藏》、《物华天宝》四个部分构成。 《穿越时空》——山西地质历史陈列 《远古物种》——山西生物演化陈列 《大地宝藏》——山西矿产资源陈列 《物华天宝》——矿物及其应用陈列 二点,即辅助展线的专题陈列由《测天绘地》和《衣被天下》两部分构成。 《测天绘地》——山西测绘科技陈列 《衣被天下》——山西土地资源陈列 最后,山西博物院和山西地质博物馆都是免费的,而且山西博物院的门票上还会印有你的名字,也算是独一无二的门票啦,欢迎参观。。
❺ 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历史文物
是的,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就是历史文物,有金缕玉衣、长信宫灯、汉代鎏金银青铜蟠龙纹壶。
1、金缕玉衣是西汉时期的《窦绾金缕玉衣》,窦绾是中山王刘胜的媳妇,刘胜就是刘备口中的(我乃大汉中山靖王之后)那个靖王,这件玉衣出土于河北保定满城县的一座小山上,这个玉衣出土有重大的意义,因为以前只是在古书上面提起过“金缕玉衣”,实物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个出土是第一次从古史记载到实物的重大成果。总共在满城汉墓出土了2件玉衣,还有一件是刘胜的,这2件玉衣便成为了河北博物馆当仁不让的镇馆之宝之一。
❻ 史记中的腐刑是什么
腐刑又被称之为宫刑,宫刑即阉割男子生殖器、破坏女子生殖机能的一种肉刑。历史上受过宫刑最出名的人就属司马迁了,宫刑又称腐刑或椓刑,从这些名称就可以看出这一刑罚的残酷了。很多人肯定认为,宫刑是迫害和羞辱男子的专利,其实不然,来揭秘吧据悉古代不少女子,尤其是那些犯了“淫罪”的女子,很多情况下也会遭受宫刑。
什么是腐刑?腐刑是什么样?
博物馆展示腐刑流程
宫刑又称蚕室、腐刑、阴刑和椓刑,这些不同的名称都反映出这一刑罚的残酷。所谓蚕室,据唐人颜师古的解释:“凡养蚕者欲其温早成,故为蚕室,畜火以置之。而新腐刑亦有中风之患,须入密室(也许是最早的无菌室概念),乃得以全,因呼为蚕室耳。”这就是说,一般人在受宫刑以后,因创口极易感染中风,若要苟全一命,须留在似蚕室一般的密室中,在不见风与阳光的环境里蹲上百日,创口才能愈合。
宫刑又称腐刑,这是因为,对受害者来说,不但肉体痛苦,而且心灵受辱,从此像一株腐朽之木,有杆但不能结实。另一种说法是,宫刑的人像腐朽的木头不能开花一样。
女子遭受腐刑的过程
宫刑是残酷性仅次于大辟的一种肉刑,之所以如此,当然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生殖器的价值仅次于头颅。这种认识,即便在今天也是如此。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在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之后,在写给朋友的信中便说:“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可以说,宫刑是比死还要难受的最耻辱的惩罚。
历史上受过腐刑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遭受过腐刑的司马迁
司马迁被受刑: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司马迁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于是被汉武帝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
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司马迁雕像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
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
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记》写完。
❼ 大阪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博物馆以文物陈列、实物模型加上多媒体展示,尽可能的向参观者再现当年的风貌,版向来游客依次介权绍大阪从古到今的各个历史时期,了解大阪这座古城1400年走过的风雨路程。
难波宫是飞鸟~奈良时代日本最早的宫殿,在那个时代也确实有文字记载,但是难波宫的遗址究竟在什么地方曾经是一个难解之谜。1954年根据大阪市立大学教授山根德太郎先生的研究提议,开始了对难波宫的挖掘调查。经过长年的调查最终确定了难波宫遗址的准确位置,现在宫殿中心部分的9万平米作为史记公园被完整保存。
在博物馆的地下一层完整保存了被挖掘出土的难波宫遗址原样。在一层大厅也可以透过脚下的玻璃清晰地看到部分地下遗址结构。在古建筑地基上还标明了屋柱的位置。
❽ 史记写于哪一年
史记究竟能不能当做历史看?
2013-05-25 10:49阅读:998
1.伟大的神作《史记》写到:“刘邦母亲和龙交配,生下刘邦”详情见 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全文内容: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司马迁啊你真有才~因为这是司马迁尚未被阉时所写。
2.《史记》关于战国兵力的记载集中在《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和《六国年表》部分,诸世家列传不过偶有提及,也多与纪、表相同,少有补充。其中记录了总兵数或杀敌数的大小战役共计27次,秦国直接参与的竟达23次。而一些意义重大的战役,如晋阳、廪丘、马陵、济西等战,由于秦没有直接参与或只派少量兵力助战,也没有各方的兵力记录。可见《史记》的《秦记》成分相当重,这与司马迁言“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六国年表序》)相符。司马迁虽然掌握着更多的材料,其中部分材料今天仍能见到,如今本《战国策》记载的纵横家言,但使用这里的数字时却很谨慎。虽然如此,《史记》记录的战国兵力之巨仍非常可疑。
首先,司马迁使用的材料不可靠。本纪、年表的主要资料来源是《秦记》,该书是秦国的官方史书,直接为政治宣传服务,像《秦记》对秦军败役常隐讳不录,对城邑也是只记攻取,不计丢失,皆可证明《秦记》的性质。而夸大的宣传是古今中外通例,《尉缭子 制谈》言“今国被患者,以重宝出聘,以爱子出质,以地界出割,待天下助卒,名为十万,其实不过数万尔。”《秦记》的数字,就和斯大林坚持声称苏联二战仅损失七百万人一样,都是靠不住的。
其次,军事上不需要如此庞大的军队。士兵增加并不一定能增强军队力量。相反,人员过多反而会削弱战斗力。部队规模过大的直接后果就是移动速度、展开成战斗队形的速度、灵活性的降低,严重影响了机动能力。管理、通讯、协调方面的困难也会给敌人更多可乘之机,但最致命的还是后勤供应的负担。因此古代西方军事理论认为,数目庞大的军队之所以溃败与其是由于敌人的英勇,倒不如是由于自身的臃肿;兵源要充足,但军队却未必要搞得很庞大(韦格蒂乌斯《兵法简述》)。真正强大的是规模适度的精锐之师,大量的武装农民并没有战斗力可言。如果《史记》的数字属实,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
今天的山西、豫西地区既是前期秦与东方诸侯交战的主要战场,也是后期秦军 东进的必经之地。这些地区多山地丘陵,可通行的干道往往只有几条,又多崎岖山道,难以通行和供应大部队。同样由于地形的缘故,大部队无法展开,兵力优势难以转化为战场优势,类似希伯战争中波斯军在温泉关的遭遇。一昧地增加兵力实在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战国军队的真实兵力,通过对战地实地考察不难推算其上限。但既然缺乏这方面的研究,现在仅以文献材料推测,或许也能窥见一点真实的情形。
前405年廪丘之战,三晋联军大败齐军,《吕氏春秋 不广》言此役“得车二千,得尸三万,以为二京。”这是“虏齐侯,献诸天子”的大战,“九鼎震”韩、赵、魏列为诸侯就是此战的直接后果。即使有所夸大,也仅杀敌三万而已。
前354年元里之战。元里之战是秦魏间的一次中型战役,《六国年表》记“斩首七千”。年表记录秦军斩首数目十余次,几乎都在数万以上,区区七千人应该根本不值一写。那么为何唯独此战斩首如此之少?这时期秦的对外战争大都为商鞅主持,此战亦不应例外,又商鞅时为左庶长,两年后升为大良造,中跨五级爵位,也当是因战功逐级迁升。而商鞅后来被秦惠王车裂,是有大罪之人,对于罪臣的战功,《秦记》不好进行虚夸,以实情录之,也就只斩首七千了。这是战国真实兵力的一次反映。
前353年桂陵之战和前341年马陵之战。《孙膑兵法 擒庞涓》载桂陵之战齐魏皆出动“带甲八万”,《孙膑兵法》为孙膑后学弟子编集而成,当能够掌握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另外我国古代常把战斗和非战斗人员一起统计。《孙子兵法 作战》“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革车”即是辎重车辆,这个“带甲十万”包括厮徒仆役是没有疑问的。《战国策 韩策一》张仪语“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司马迁也常将徒役统称为“步兵”“甲士”,像漠北之战汉军“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牧野之战武王“甲士四万五千人”。再如《通典》载唐军两万中也有六千辎重兵。桂陵之战齐军总数八万,战斗人员可能为八万或六万;马陵之战,如果《孙吴列传》“十万灶”的记载准确,齐军战斗人员大致在七八万间,这是齐魏两强决战的兵力。
前330年雕阴之战。《秦本纪》载“公子卬(误,当为公孙衍)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魏世家》载“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如此大的差异不大可能是传抄之误,可能是司马迁掌握的材料有矛盾之处,因此兼录各家之说,这也是司马迁的惯常做法,如黄池之盟晋吴歃盟的先后《左传》和《国语》记载有异,《吴太伯世家》和《晋世家》就各自采用了一种说法。“斩首八万”当出自《秦记》,《魏世家》所据为何已不可考,但这个数字却要可信的多。如果魏军被杀八万,那么伤亡至少达到十五万,总兵数可能达到三四十万,魏之河西绝不可能有如此兵力,况且还在马陵败后。这正是《秦记》夸大战果的一个例证。
另《秦本纪》多称“斩首”若干万,诸侯世家则多称“败我军”若干万,前者是阵亡数,后者是总军数,差别相当大。当以后者为合理。
前260年长平之战。《史记》载赵军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但长平附近的山区能否允许这么大的部队展开和运动,很成问题。靳生禾、谢鸿喜先生进行实地考察后考证出了秦攻赵的进军路线,其中相当部分为崎岖山路,难以运送兵力,史念海先生以为“有困难还要进军,显示出秦国进行这次战争的决心”,可事实是这恰恰证明秦军不可能有太大规模。如果我们相信《史记》的全部细节,也不能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赵军不可能有四十五万之众,秦军亦没有同样的量级。史记载白起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卒,据此赵军战斗损失当为五万人,处于有利态势且据垒固守的秦军损失不可能多于此数,考虑到五万人中还包括三年前期战斗的阵亡数,秦军损失还要更少。以白起言“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白起列传》)推算,秦军总数尚不足十万。所谓“死者过半”可能是夸张之言,但数万人的损失对秦军已是沉重打击,确属无疑,估计秦军至多二十万,赵军上限也不会相去太远。
《史记》还记载了几个分遣队的兵力,长平之战秦军仅以奇兵二万五千人和五千骑即分割包围了赵军,前279年即墨之战,田单用火牛千头、壮士五千率先攻击燕军;前269年阏与之战赵奢发万人夺得北山,大破秦军。这些执行决定性任务的兵团也只有一两万人。秦将李信“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也仅以几千人实施追击。
前257年邯郸之战。击败秦军的联军主力魏军,仅有八万(《魏公子列传》)。秦军被围投降的郑安平部只有两万(《范睢列传》),而这是秦为灭赵出动的大军,如果长平的数十万人属实,这支两万人的小部队就不可解了。考虑到战损、逃亡和宣传因素再加两倍也只有六万。加上王龁所部,总兵力最多不过十来万。
《商君书 境内》载有秦军的奖赏规定,大部队作战“能攻城围异斩首八千以上,则盈论;野战斩首二千,则盈论,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将尽赏。”与史载秦军的战果相比,这个标准明显太低。而百人分队作战,“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满功标准相当高。《境内》一般认为是商鞅本人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国的一个法令草案,具有很高可信度。
同篇还记载“五百主,短兵五十人;二五百主,将之主,短兵百。千石之令短兵百人,八百之令短兵八十人,七百之令短兵七十人,六百之令短兵六十人。国封尉,短兵千人。将,短兵四千人。”短兵具有卫队的性质,若以一般比例推测,秦军通常不过用兵四五万人。若秦兵马俑军阵是一支“短兵”部队,秦军也就七八万的样子。
前224年秦攻楚,《王翦列传》载秦军达到了六十万。那么楚国又能出动多少军队呢?此时楚已退保东地,《战国策 楚策二》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馀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可见楚的东地约有三十万兵源,但不可能一次全部征召,还要在各地留驻城防部队,楚襄王曾全力向秦反攻,“收东地兵,得十馀万”(《楚世家》)。看来楚国能集结起来的野战军大约有十几万,至多二十万。王翦却必以六十万大军出征,不合情理。更重要的是,六十万大军,如何让楚人相信仅为守卫边境而来?数十万之众,恐怕单是下达命令和集合出发就需数天时间,如何“因举兵追之”实施快速突然行动?果有如此优势兵力,可行的战法只能是全线突击、速战速决,而王翦的做法,是扬短避长,想让国家破产。这个数字夸大太甚,且本纪、年表均无载,当是纵横家言。
综上,战国时期的大战出兵不过十几万,一般战役不过数万人。《史记》依据《秦记》和纵横家书,而《秦记》服务于政治宣传,多有夸大之言;纵横家书的游辩之辞,可信度甚至更低。因此《史记》记载的战国兵力多数不可信。根本不能当真历史~
3.在司马迁被阉之后,开始痛恨刘彻,《汉武帝本纪》中,司马迁却浓墨重彩地记录了汉武帝“信奉鬼神”、“求仙问丹”、“封禅祭礼”、“蛊惑之乱”等不光彩的事情,且篇幅巨大,倒是像“远征匈奴”、“广开三边”等汉武帝的一生伟业,反而成了陪衬。 但事实上功过皆有:如汉武帝的功:加强中央集权,整顿财政,兴修水利,实行(代田法),加快农业发展,另外他确立察举制,重视人才,最有历史意义是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加强了各名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等等;过有:连年对匈奴和西域用兵,兵
加载中...
分享
我的博客
微博
我来说两句...
8
我的更多文章
读水吉辰光的《为电视剧《大漠谣》不平》有感~
《史记》中的虚假成分,如何能当作是正史?
2016年04月25日
[转载]【2.13更新】【国配】电影
[转载]《仙剑奇侠传五》试玩报导 游戏特色大公开
相关阅读
宗教情怀与国家情怀——在福建佛学院新学期开学式上的开示
03月12日 16:183
驭风三月试驾去畅享阳春嗨购会
03月31日 10:06
塔罗测询问恋人感情史,会有啥后果?
03月12日 14:07
热点丨面条被点燃证明其中含有“胶”?面条是否还能安全食用?
03月12日 15:15
教育部:4月起各高校科研实验室开展安全自纠自查工作新闻
04月05日 11:296
世界三大博物馆你都去过了吗?别想多了,没有中国的份
03月12日 09:201
柯洁免试读清华:清华大学的深层价值目标在哪
03月12日 16:536
《我的英雄学院:两位英雄》带来爽爆的一战
03月12日 09:5657
一生,只用明白一次
03月12日 14:262
又见腊梅(图)
02月28日 22:138
4加载中
❾ 去国家博物馆之前要看什么书,求推荐
如果希望了解的是正史,要求与历史真相不能有太大出入,建议阅读《二十四史》专再加上《清史稿》属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文言文不喜的话,可以寻找这些书的白话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