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延安重大历史事件
延安重大历史事件如下:
1、红军长征到达延安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了13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领导中心、解放战争的总后方、万众瞩目的革命圣地——西北革命根据地。
2、瓦窑堡会议
瓦窑堡会议是指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秦邦宪、邓发、何克全、李维汉、张浩(林育英)、杨尚昆、王稼祥、彭德怀、郭洪涛等十余人。
3、抗日军政大学成立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
其前身是“西北抗日红军大学 ”,1937年初改为此名。1940年11月4日抗大总校进驻河北邢台县浆水一带,校部就设在前南峪村。1943年起,校长徐向前,兼任中央处理委员会主任、抗大总学习委员会书记。
4、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正式宣布成立, 林伯渠任主席。边区辖23个县及神府特区,面积12.9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心,为夺取抗战胜利和国家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1950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撤销。
5、延安大学成立
延安大学(Yan’an University)简称“延大”,坐落于革命圣地延安,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陕西省属重点大学、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
6、宜川战役
宜川战役也叫“筑子街战役”, 1948年2月29日 宜川战役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经过新式整军运动后,以主力五个纵队转入外线作战。解放军从四面向敌军发起猛攻,激战至3月1日,将敌近3万人全部歼灭,毙敌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3月3日,攻克宜川城。使西北野战军由内线反攻转入外线反攻。
参考资料:网络-宜川战役
2. 寇蒂斯C-46运输机的发展历史
30年代初,美国寇蒂斯公司于1936年开始研制高性能双发运输机CW-20,首架原型机于1940年3月26日试飞。
美国陆军航空队为准备战争所需的空运能力,看中了CW-20宽大的机体,加以修改后,于1940年以C-46A的型号投入批生产。
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军订购数已达500架以上。 C-46有多种改型,累计生产约3181架,其中生产最多的是C-46A货物/兵员运输机和C-46D兵员运输机。
抗日战争胜利后,C-46A和C-46D,成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运输机。
1948年秋辽沈战役开始后,人民解放军在锦州机场缴获1架C-46,检修后飞往牡丹江海浪机场交东北老航校使用。解放沈阳时又缴获1架C-46,转到东北老航校使用。1949年1月3日,国民党空军1架C-46起义,安全降落郑州机场;以后又有多架起义。
1949年8月15日,人民解放军第一个担负作战任务的飞行中队在北平南苑机场组成,装备了C-46运输机。10月1日,3架C-46参加了开国大典的阅兵式。
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时,有良好的C-46运输机8架,待修理的10架。
1949年11月“两航起义” 时飞回3架。50年代初民航工厂修复14架,使C-46成为建国初期空军和民航的主力运输机。
1982年12月最后14架C-46从解放军空军退役。
3. 运-7运输机的历史进程如何
运-7是中国在前苏联安-24型的基础上研制生产的双发锅轮螺旋桨中短程运输机。运-7是西安飞机工业公司研制生产的双发涡浆支线运输机,于1970年12月25日首飞上天。
1966年4月,西飞公司正式启动逆向仿制70年代引进研制安-24的任务。第一架原型机首飞后,于1977年和1979年两次组织了飞机设计定型鉴定。
1980年,运-7完成换装大功率的涡桨5A-1型发动机的论证、设计、生产及鉴定试飞。新的发动机的功率由2550马力提高到2900马力,此外新的机体结构和性能显著提高。
1982年7月24日,运-7飞机经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设计定型,投入小批生产。在此之前成功的进行了单发起降试验。7月30日,国家正式批准运-7飞机设计定型。1984年1月23日,中国民航局正式颁发运-7飞机适航证。
1986年4月,运-7首航仪式在合肥举行,5月1日正式向中国民航局交付,正式编入航班投入运营,打破了外国飞机垄断中国民航客运的一统天下。
1985年12月1日,李鹏、姚依林以及国务院各有关部委负责人在首都机场乘坐运-7-100型飞机,并就国产民用飞机的发展、零部件国产化和保护政策发表了讲话。万里曾指示“今后同类飞机不要再进口了”。但实际上,由于运-7直至80年代中才真正形成批量规模,早已落后于国际水平,噪音和舒适性很成问题,民航和乘客都不喜欢运-7.截至1992年年底,各型运-7已交付85架。
4. C47运输机的历史要详细
C-47空中火车运输机,是美国道格拉斯公司研制的一种双发动机活塞式军用运输机,是由版DC-3客机改装而成权的,于1935年12月原型机首次试飞,1940年开始装备部队。该机相继有多个型别投产问世,总共生产10123架。当时,C-47以较好的飞行性能为优势,装备于美国陆军航空队,成为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军用运输机,主要用于空运物资和兵员,也可空投伞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C-47也曾继续发挥作用,如在1948年6月至1950年5月前苏联封锁西柏林通道期间,美国空军出动C-47飞机共27700架次空运物资。
5. A300-600运输机的历史
从20世纪70年代创始以来,空中客车公司一直想解决部件运输带来的问题。的确,空客本身作为一个多国组合的企业,它的飞机部件制造分散在欧洲许多国家(主要法国、德国、英国与西班牙),并需要以半成品的型态运送到最终总装厂(法国的图卢兹(Toulouse),德国的汉堡(Hamburg))。创始最初的两年,空客曾经尝试用陆运的方式运输这些飞机部件,却发现其成本与效率都难以让人满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空客在1972年购买了4架波音377型Stratocruisers(也被叫做超级彩虹鱼运输机(Super Guppy))。它是一款在20世纪40年代研发的四发涡桨运输机,在60年代曾被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用来为运输土星-5的火箭部件。
到了80年代,随着空客的迅速发展,过高的成本与不稳定的机况,再加上受到外界吐槽“所有的空客都是由波音负责运输的”的压力,最终空中客车决定自己研发新的一款运输机,也就是A300-600ST。
在1991年,空客在A300-600R的基础上(发动机,机翼...)研发新的一款运输机(选用A300-600R是因为当时是空客拥有最大机身的飞机)。到了1992年,一号机开始组装。该机拥有一个大17米可通往货舱的1400立方米的前门。撇开仅制造了一架的An-225与同属空中客车集团但还没实际量产的A380F,A300-600ST大约155吨的最大起飞重量虽然不是世界第一,但它高达1,400立方米的货舱容积使得它仅次于波音747 LCF的1,840立方米,且能够轻松打败第三名的安-124(1,160立方米)。这架飞机的驾驶舱与正常的飞机不一样、机组人员需要从机身下方一个梯子的舱门上去才能进入驾驶舱,而机身右侧保留着一个紧急逃生门。虽然最初A300-600ST被定义为-600R的衍生机,但-600ST实际上几乎可以认为是一架全新设计的飞机。它的机体上半部分,为了能够容纳像空中客车A340这类宽体客机的主机身结构,应当必须重新设计打造。负责研发制造该机的国际特殊飞行器运输公司(Special Aircraft Transport International Company, SATIC)设计了一个加大的圆筒状上半机身,而为了配合机身加大之后造成的空气动力学改变,原本的-600R的垂直尾翼与水平尾翼都被加大了面积,并且在水平尾翼末端增加两个垂直小翼来提高飞行时的稳定性。 1994年9月,第一架A300-600ST首飞;一年之后,在1995年10月,A300-600ST正式获得各国航空主管机关的认证,并开始为空客运输飞机部件。在一号机完成之后,SATIC又陆续生产了四架,使得实际有的A300-600ST增加到了五架(五号机在2000年时服役)。1996年空客成立的子公司,空中客车国际运输(Airbus Transport International, ATI),负责600ST的使用经营,除了集团内部的新机半成品之运输外,该公司也接受各国政府或民间机构不定期的包机业务,运输一些其他飞机装不下的特殊货物,例如化学运输船的储油槽、NASA的航天器,或国际空间站的补给模组。
自1996年1月大白鲸开始服役以来,产自欧洲各地的所有空客飞机部件都由这种飞机运送到法国图卢兹或德国汉堡的总装厂。
6. 安-22运输机的飞机历史
1962年开始研制,1965年2月首次试飞,1966年投入批生产,1967年开始交付使用,1974年停产,共生产了85架,交付空军50架,民航35架,该机创造了多个飞行世界纪录。尽管在苏联解体多年以前,更为先进的伊尔-76已经开始进入苏军服役,但苏军的主力运输机仍然是安-22。至1992年,仍有45架安-22在前苏联空军和民航服役。
安-22货舱容积640立方米,可运载地空导弹、火箭发射车、导弹运输车、坦克、汽车等。驾驶舱内乘员5-6人,驾驶舱后面有一个与主货舱隔开的可容纳28~29名乘客的机舱。
安-22投入服役之初,是苏联唯一可运载T-62坦克的运输机,可载重80吨飞行5000公里。货舱容积639m³,除可运载T-62坦克外,还可运载“飞毛腿”导弹、火箭发射车、导弹运输车、桥梁、汽车等重型军事装备。前苏联曾使用安-22执行战略空运任务,飞往西半球、非洲和中东,在出兵前捷克斯洛伐克及阿富汗时所使用的主要运输机是安-22。
安-22曾多次创造世界飞行纪录。1967年10月26日,创造了14项有效载重-高度飞行纪录。由于安-22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不好,订货不多,只生产85架就停产了。安东诺夫设计局60年代末曾试图将安-22机身加长,改型成双层客舱的民用客机,载700名乘员,但由于技术难度大,又没有适用的大功率发动机,所以这项计划未能实现。安东诺夫设计局已研制出新型安-124重型运输机来代替安-22。
7. 军用运输机的发展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还没有发生明显的空运行动,更没有专门的军用运输机。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军用运输机在主要参战国中渐渐得到推广使用并很快显露出它快速移动和部署兵力的巨大优越性。但当时的机型基本是从民用客机甚至轰炸机改装过来的。战后,以美苏为首的军事大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研制出第二、第三代专用的军用运输机。美国在冷战年代奉行“全球战略”之同时,从未忽视对运输航空兵的建设与发展,它专门设立了与战略空军并肩作战的空运司令部,并在历次局部战争中很好地利用了空运这一作战手段。前苏联在这一方面也不甘落后,它独立研制并大量配备了型号繁杂的轻、中、大型军用运输机,在各种大型演习及涉及国外的军事冲突中动用了空运部队,同样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用运输机参加过无数次空运空降行动,对支援地面作战乃至扭转整个战场局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著名的空降作战有1940年4月德军对挪威的空中突击行动,这也是军事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空降入侵与空运补给战例,500多架运输机为德军闪电攻占挪威提供了“空中桥梁”,使战斗得以顺利结束。 同年5月,德军又利用暗夜进行了一场超低空突防,对荷兰大规模空降作战,这是军用运输机又一次大量投入使用。
1944年6月6日,为配合诺曼底登陆作战,盟军方面发动了一场先发制人的空降行动,1200架军用运输机将13300名突击队员空投到阵地,并在不久之后又派出176架滑翔运输机机降下1174名士兵和装备,另有256架滑翔运输机,及时运来各种补给品,为整个战役提供了有力的支援。在该战役中,共动用各种运输机2400余架,滑翔运输机1130架。空投35000人,火炮504门,坦克110辆,后勤物资1000吨……在战后的冷战年代,最典型的一次大空运发生在1948年6月26日至1949年9月30日,即历史上著名的“柏林空运”,这是西方国家为打破前苏联占领军对西柏林的交通封锁而采取的历史上罕见的一次大规模空运行动。在15个月内,共有277569架次运输机向250万居民运来230万吨生活用品,总周转量高达11.22亿吨千米。其中的4月16日,仅一天之内就有1398架次飞机运输过12940吨物资。
其实,同样的战略大空运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已发生在中印边境上空,这便是有名的“驼峰空运”行动。1942年5月至1945年9月,为支援中国的抗日作战,美国陆军航空队空运部队和中国民航公司从印度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向中国内地连续空运战略物资,航线全长1000千米左右,且需飞经6000~7000米高的“空中禁区”。先后投入150万小时的飞行时间,运来72.5万吨物资和33477名“乘客”,有468架运输机失事坠毁,中美飞行员牺牲1500人左右。使这场大战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空运行动,充满了悲壮和艰辛并永垂青史,同时也验证了军用运输机所发挥的巨大威力。
进入现代战争年代的新一代军用运输机,更加成为军事行动中的急先锋和强大的作战工具,以1991年的“海湾战争”为例,美军曾动用了350架军用运输机并租借来180架民航客机和货机,投入12700架次空运飞行,累计运输44万人和44万吨军事物资到战争前线。其中,仅头2个月内就完成14.5万飞行小时任务,总周转量为20亿吨千米。这次空运,已被誉为是现代战争史上最成功和最重要的一个具体战例。
长期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空军都把战术运输机用作唯一的空中运输工具。然而,美国空军是个例外,他主要使用的是远程的战略运输机,俄罗斯空军在这方面仅次于美国。美国和俄罗斯空军在军事力量运送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战略空运需要研制更大的运输机如:美国的C-5和、俄罗斯安-22和安-124。它们几乎可以运载陆军的所有大型装备,包括全副武装的主战坦克,其载重量达到100多吨,为前沿部署部队提供全面的后勤支援。这些战略运输机大都配备了4台涡扇喷气发动机,具有高空巡航能力。然而,它们只能在服务设施较好的正规机场起降(俄罗斯运输机可以在粗糙路面的跑道上起降)。
军事任务逐渐向“和平支援行动”,或称为“有限战争”的方向转移,新的需求需要新的运输机运载装备。40-60吨的主战坦克如果用于“和平支援任务”,则显得太重,而轻型战车又显得太单薄,难以对付到处出现的肩射反坦克导弹。为应对这种情况,新型装甲车出现了,它具有良好的防弹效果,可老式的战术运输机难以运载新型装甲车。同时,直升机广泛运用于各种“和平支援任务”中,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可以把这些装备快速运到作战地区的途径。欧洲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这就是主要的作战范围不再限于欧洲中部地区,欧洲以外的部署已经成为新的动向,包括向欧洲以外派遣多国维和部队。因此,欧洲武装部队面临如何迅速把大量物资运往海外的需求。以前,欧洲一般采用铁路或海上运输的方式。战略空运或至少部分战略空运能力比较欠缺,而这种能力正是今后欧洲联合军事行动所必需的。
这些逐渐增加的需求,使得战术运输机越来越不能满足军方的要求。因此,需要更大型的运输机来执行任务,它们可以提供更大的货物运载空间(尤其在宽度和长度上),在货物运载量上至少要增加50%。这些未来新型运输机,将在航程以及巡航速度上有比较大的提升,而且能够在简易机场起降。由于战场上不确定危险的增加,还需要其具有一定的自我防护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