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二会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高中会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秦汉时期的文化
一、秦汉文化的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
二、科技:
1、天文:汉武帝时,“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开始以正月为首;公元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2、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3、造纸:我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时已有絮纸和麻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公元105年,蔡伦发明“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1)历史学业考试知识点总结扩展阅读
三省六部制
1、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史、户、礼、兵、刑、工六部。
2、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3、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4、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5、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② 高中历史文科会考知识点总结(最好按时间顺序,国内外分)
必修一政治史,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地方官制等;中国近现代: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等各种战争及建国后各种建设;世界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得发展,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冷战,多极化。 必修二经济史,分中国古代:各朝经济政策,小农经济,重农抑商等;中国近现代: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建国后计划经济及市场经济等;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第一,二次工业革命,苏联的经济建设; 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得发展(孔孟,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明清进步思想家),道家思想;中国近现代:魏源"开眼看世界",洋务派"中体西用",康梁维新思想,辛亥革命理论,新文化运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世界古代: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力士多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世界近现代:启蒙运动等。 必修三科技文化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数学及天文历法,书法艺术,文学艺术等;中国近现代:两弹一星,袁隆平杂交水稻,信息技术发展,双百方针,现代教育发展;世界:伽利略,牛顿三大定律,相对论,量子力学,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科技成果,文学发展,美术发展,音乐发展。 重点大概就是这些,建议分各个时期记忆,条理比较清晰,望采纳
③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考知识点总结 急 急!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
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 B、“礼”(“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
④ 政治、历史、地理会考重点知识总结
政治会考问答题
1.引起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价格由价值决定。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对商品价格也有影响。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是什么?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有哪些影响?
(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来说,某种商品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购买;某种商品价格下降,人们会增加购买。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它的互补品需求量将减少,反之亦然。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①调节生产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4.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①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②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5.消费有哪些类型?
①按消费对象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交易方式分: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 租赁消费
③按照消费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6.应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7.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如何?
(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8.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必然性: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
(2)意义: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②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9.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是什么?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10.劳动者应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
①树立自主择业观。②树立竞争就业观③树立职业平等观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11.劳动者依法享有哪些主要权利?
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③休息、休假的权利
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1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13.按生产要素分配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14.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根本原因是我国总体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多层次性。
15.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及意义是什么?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有哪些?
(1)主要表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举措:①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在再分配中要更加注重公平
16.我国财政的作用的作用有哪些?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17.如何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③公民享受了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增强几种意识:①公民要增强依法纳税、诚信纳税、自觉纳税意识;
②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③公民要增强与违反税法的行为作斗争的意识。
18.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积极作用及局限性是什么?
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市场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实现的。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19. 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有哪些?
(1)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它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作规定。
(2)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还应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2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1.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和主要目标是什么?
(1)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2.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看得见的手)有哪些?
国家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A.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①国家通过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行为,调整经济关系。②国家通过经济司法活动,保证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经济合同的履行,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
C.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2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①第一要义是发展。
②核心是以人为本。③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④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25.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1)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主要表现:①生产全球化 ②贸易全球化 ③资本全球化。
(3)A积极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B消极影响:①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6.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1)政治生活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基础和准则的。
(2)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②政治自由 ③监督权 (3)我国公民的政治性义务主要包括: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7.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项原则表明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表现:第一,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二,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的受到保护;第三,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①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不可分离。
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②根据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①二者关系: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如何结合(处理):第一,国家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第二,公民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第三,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28.我国公民依法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和意义。
(1)有序参与的内容: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2)有序参与的意义: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能否有序的政治参与决定着我们能否真正地享受民主生活,也是对我们政治素养的检验。
(3)如何做到有序地政治参与?
要有序地政治参与,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循法律、规则、程序;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9.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合法渠道和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分别有哪些?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有: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合法渠道:通过信访举报制度;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通过舆论监督制度。。
30.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监督权?
公民在行使监督权时,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形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31.我国政府的职能有哪些?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及其要求是什么?
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政府担负着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等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一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人民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提供公共服务。一要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卫生设施建设);二要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三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四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五是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六是保护公共环境,防治污染等。
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1)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要做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2.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必要性: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重要性: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3.如何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处理原则:
1、坚持民族平等
含义:指我国各族人民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原因: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2、坚持民族团结
含义:指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原因:已经形成汉族和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局面;民族团结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
含义:指在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原因: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三原则之间的关系: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34.我们为什么要珍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如何珍惜?
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生活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主人。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35.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和优越性是什么?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现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
(2)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①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②重要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36.如何理解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1)地位: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2)作用: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减军队、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7.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什么?其基本内容有哪些?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1)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3)我国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8.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①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②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9.如何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40.为什么要按规律办事?如何做到按规律办事?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普遍性原理: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1.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2.为什么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如何追求?
(1)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2)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43.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4.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2)辩证关系:①相互区别:整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第一,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第二,二者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方法论: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5.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方法论: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50.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2)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辩证否定观的要求: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
(2)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取得成功。
5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是什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方法论: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要重视社会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52.为什么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坚持?
原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表现: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53.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什么
(1)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4.我们应该如何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⑤ 历史结业考试重点是什么
初中中国世界古代史不考,考中国世界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