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历史学习有感》怎么写要求是:为何学历史,怎样学好历史。。。
为什么学历史长远来看可以以史为鉴,有历史指导我们的未来,帮助我们少走弯专路,这无属论对个人还是国家都是重要的。
怎么学历史,历史重在梳理。时间为纵轴,按时间顺序罗列事件,这是大的框架,现将大框架记住。然后对每个事件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分析这个事件,具体讲是什么就是指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为什么指的是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怎么样指的是事件的影响。牢记每个事件后,试着按这三个角度回忆,反复几次。每一个事件都记住后,以时间为轴将每个事件串联起来,找出前后发生的事件有无因果关系,有些事的影响恰恰是下一件事的背景,这样反复回忆形成框架。我今年高三刚毕业,这是我学习历史的一点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有什么不明白还可以问我。
② 历史教会了我们仇恨,为什么却没有教会我们去思考
当初的日本侵华,和今天的日本政府都面临这一个问题,那就品格问题。
我不版能说现今的日本民族都没有什么没权有素质,但相比战后德国的态度和反思,日本还是那个军国主义的.........只是现在它现在不敢太嚣张。
关于内战只是国内不同党派的政见之争从而衍生的战争,自家人没有本质的仇恨,可以坐下来谈谈,只是谈不拢而已。
日本侵华,它是涉及到了民族尊严问题,日本的军国主义是想要奴隶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主,这是奇耻大辱,就意味着它一旦成功 我们的历史,文化,语言,习惯,传统........这些属于我们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中国会被日本政府彻底的取代。
你现在还觉得日本侵华是件无关痛痒的事情嘛?
③ 如何培养历史思维
点击下载附件
汕头市潮阳新世界中英文学校杨继生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能力是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它控制并制约着其它各种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各种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把发展学生历史的思维能力放在首位。这是提高历史学习效率和适应历史高考的需要,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终身受用的长远之需。历史教学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思维训练,应该怎样进行思维训练,下面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管孔之见。
一、训练思维的严密性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客观存在,历史的内容有着它的科学性和确定性,不能随着人的意志而任意进行表述。在历史高考中,往往出现因表述不准确而失分的现象。如秦“国”与秦“朝”之误、将1917年“二月革命”性质表述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等。在历史教学中,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都要注意训练学生严密地思维、准确地表达。这就要求学生认真地领会和记忆教材的准确表述。一是要强调思维和回答问题要用历史专业术语,不能随意杜撰和改变。二是要特别注意对历史概念的准确表述和对历史现象定量定性表述,关注教材表述史实时使用的程度副词等限定用语。前者如美国内战之前的南方实行的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不能简单地表述为“奴隶制”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新时期党的基本的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党的十三大明确“概括和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后者如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欧美诸国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加强对外侵略扩张,十九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又如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再如罗斯福新政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二、训练思维的完整性。
每一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它在时间上与前后史实有纵向关联,在空间上与其它地区(或国家)的史实有关联,在性质上与其它现象有关联。首先,在教学中要站在大文综的角度启导学生的思维。历史学科与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有联系,我们要全面地综合思考,这就要求我们的思维要从点发展到线到面的立体思维,才能完整地掌握和记忆所学的历史知识。如学习世界史上册第一二章,可先向学生指出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然后搭建章节知识框架:经济基础的变化(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引发了思想(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外交及地理(新航路开辟和早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政治(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等方面的变化。后面诸方面的变化又反过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二,站在学科内综合的角度去训练学生的思维,如分析历史事件要从背景原因、过程内容直到结果影响全方位思考。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条件要从内外原因、主客观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以及诸多方面原因去展开思考,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也应该从各个方面去思考。如鸦片战争的背景,要从中国和世界两大方面去分析,中国方面要把握的是经济、政治、军事、财政、阶级矛盾、思想和外交等七个方面的要点;英国方面也要考虑经济、政治、军事、思想、科技、外交等六个方面;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要从英国资本主义本性出发,直接原因(英方的借口)是中国查禁鸦片行动;第三,严格要求和训练学生在思考和表述历史概念及结论时的全面完整性,严禁说半截句子断章取义。如北美独立战争的性质既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孔子维护周朝之礼,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三、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指思考问题的深度,即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揭示历史事件内在本质的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具体的训练方法有:(1)引导由浅入深,层层递进;(2)训练学生在熟识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3)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已掌握材料的情况下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理性的分析思考。如在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这节课时,可引导学生分析“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和日本,同样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样处于封建社会后期、同样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戍变法却失败了?问题的提出可促使学生重新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如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例子: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与其本身的什么国情有必然联系?又如进一步到为什么封建残余较严重的国家容易走上法西斯道路?再如分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牙时可步步展开:(1)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状况与当时明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政治、思想观念等方面有何关系?相互之间有何影响?(2)为什么欧洲比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时间晚得多,却早于中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四、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近年来文科综合考试试题体现了“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的原则。往往在出题时给出新材料创设新情景,适当增加了一些应用型、能力型的题目,强调以能力立意,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思维必须具有多维度的广阔性。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是指围绕矛盾的核心、展开自由广泛的想象与联想、尽量去弄清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矛盾的本质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种种可能性。这种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无拘无束,思绪频繁切换。发散思维属于创新思维的内容之一,发散思维的过程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我们在教学中,可通过写作历史小论文、进行历史创作、开展历史问题的讨论与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有层次、多角度地提出、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要求学生“在所学各科之间建立联系,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引自《高中文综说明》)。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立足教材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首先,我们在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探究性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展开思辩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总是强调教学任务重教学密度大时间紧而由教师包说包讲,使学生没有思考和表现的机会,而应多给学生以发散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可以在如下方面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优化:(一)学会迁移和变通。如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反复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和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类推到中国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迁移),中国还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特殊的原因(变通)。二、学会联系和联想,如由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迅速恢复和发展、近年法西斯势力出现抬头趋势,可联想到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再如学习中国古代近代赋税改革、农民及土地问题,可联想到当前的“三农”问题;学习辽沈战役可联想到当前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等。(三)学会多维和求异思维。如对教材中没有作全面评价(如人教社2002年审定版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的史实、对教材中已基本作结论但史学界存在不同观点(如人教社2002年审定版关于“太平天国运动性质”的表述)的史实
,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展开多维思维,甚至不唯书、不唯上和不循常规地去进行求异思维。
④ 如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科能力培养已成为中学教学的一个中心环节,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历史学能能力是多方面的,它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应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如志向、想象力、意志力、兴趣等能给思维力的产生提供强大的动力。一个人的志向越高,他的学习动力和潜能就越大;想象力愈丰富,愈有利于构建知识的立体体系,愈有利于思维的扩展;意志力坚强的人,能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驾驭自己的情绪,并善于确定自己的目标;兴趣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能积极思维。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老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看成教材与学生间的媒介,一定要大力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保证每位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思维意识。这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首要环节。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就必须把问题引入课堂,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越高、迫切感越强,思维也就越活跃。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使学生大脑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设问要注意启发性,要从各种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可依据《考试说明》的几种能力要求从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例如,要求比较问题: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点?要求综合归纳问题: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哪几次高潮?各有什么特点?要求推理说明的问题:中国近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把中国民主革命引向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多运用直观教具和形象语言,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历史教学不能平铺直叙教材的内容,要多运用直观教具,如历史地图、课文插图、仿制的模型教具等,以此来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开启思维的动机。比如讲述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可先引导同学们看课本插图,并要求同学们指出哪幅图反映英国必然会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哪幅图能体现英国的侵略行为?哪幅图反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样以图导谈,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叙事形象化,以帮助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联想思维,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述赤壁之战时,可利用苏轼《赤壁怀古》里面生动的词句对古战场赤壁进行渲染,简单色画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然后因势利导,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经过和历史作用,并假设关羽当时把曹操杀了,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结局?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讨论,既开阔了视野,又锻炼了对历史事件的思辩能力。
另外,语言的准确运用,拥有扎实的语言基础,也是培养学科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考试中出现审题能力差。概括能力不足,答案不简洁明了,条理不清楚、层次混乱等问题,主要是学生语言能力问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下面几点:首先,老师应注意缩小师生间的语言差异,使老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知识接受趋于一致,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其次,要弄清教材中一些关键性语言,引导学生做定量思维。如铁农具、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西汉广泛使用。出现、推广、广泛使用所表示的量是有着巨大差别的。再次,引导学生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进行思维,把所学的内容加工整理成自己的语言,往往能把厚书读薄,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过好语言关是培养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让学生多研究思维实例,吸取别人思维的经验长处。
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往往受到时间的限制。为了让学生思维能力真正发展起来,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应把历史教学引向课外,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内活动。例如,看历史故事,听历史讲座,参加历史专题辩论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多研究一些思维实例,学习一些专家、学者的思维成果,填补课堂学习上的一些空白。这样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有助于解答一题多论的历史问题。不过,学生在吸收谒外营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注意科学吸收。对同一历史问题的看法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有些观点不科学也不全面,不利于学生形成辩证的唯物史观。因此,让学生多掌握一些历史理论知识,特别是与逻辑学、辩证法有关的理论知识,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达到去伪存真、辩证吸收的目的。第二,讲究质量,不盲目追求数量。研究思维实例在于精而不在于多,思维实例应具有代表性,以共性看一般,往往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第三,注意思维的多棱性。思维的形式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等多种形式。一种历史知识的学习往往包括几种思维形式,只有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领悟不同思维方式在掌握历史知识中的不同作用,才能实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知识迁移,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历史思维能力是一个内涵丰富而深刻的科学概念,其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多种多样,以上几点浅识,希望能与诸位同行共勉。
⑤ 怎样培养历史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能力是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它控制并制约着其它各种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各种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把发展学生历史的思维能力放在首位。这是提高历史学习效率和适应历史高考的需要,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终身受用的长远之需。历史教学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思维训练,应该怎样进行思维训练,下面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管孔之见。
一、训练思维的严密性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客观存在,历史的内容有着它的科学性和确定性,不能随着人的意志而任意进行表述。在历史高考中,往往出现因表述不准确而失分的现象。如秦“国”与秦“朝”之误、将1917年“二月革命”性质表述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等。在历史教学中,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都要注意训练学生严密地思维、准确地表达。这就要求学生认真地领会和记忆教材的准确表述。一是要强调思维和回答问题要用历史专业术语,不能随意杜撰和改变。二是要特别注意对历史概念的准确表述和对历史现象定量定性表述,关注教材表述史实时使用的程度副词等限定用语。前者如美国内战之前的南方实行的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不能简单地表述为“奴隶制”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新时期党的基本的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党的十三大明确“概括和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后者如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欧美诸国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加强对外侵略扩张,十九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又如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再如罗斯福新政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二、训练思维的完整性。
每一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它在时间上与前后史实有纵向关联,在空间上与其它地区(或国家)的史实有关联,在性质上与其它现象有关联。首先,在教学中要站在大文综的角度启导学生的思维。历史学科与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有联系,我们要全面地综合思考,这就要求我们的思维要从点发展到线到面的立体思维,才能完整地掌握和记忆所学的历史知识。如学习世界史上册第一二章,可先向学生指出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然后搭建章节知识框架:经济基础的变化(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引发了思想(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外交及地理(新航路开辟和早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政治(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等方面的变化。后面诸方面的变化又反过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二,站在学科内综合的角度去训练学生的思维,如分析历史事件要从背景原因、过程内容直到结果影响全方位思考。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条件要从内外原因、主客观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以及诸多方面原因去展开思考,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也应该从各个方面去思考。如鸦片战争的背景,要从中国和世界两大方面去分析,中国方面要把握的是经济、政治、军事、财政、阶级矛盾、思想和外交等七个方面的要点;英国方面也要考虑经济、政治、军事、思想、科技、外交等六个方面;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要从英国资本主义本性出发,直接原因(英方的借口)是中国查禁鸦片行动;第三,严格要求和训练学生在思考和表述历史概念及结论时的全面完整性,严禁说半截句子断章取义。如北美独立战争的性质既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孔子维护周朝之礼,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三、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指思考问题的深度,即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揭示历史事件内在本质的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具体的训练方法有:(1)引导由浅入深,层层递进;(2)训练学生在熟识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3)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已掌握材料的情况下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理性的分析思考。如在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这节课时,可引导学生分析“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和日本,同样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样处于封建社会后期、同样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戍变法却失败了?问题的提出可促使学生重新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如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例子: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与其本身的什么国情有必然联系?又如进一步到为什么封建残余较严重的国家容易走上法西斯道路?再如分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牙时可步步展开:(1)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状况与当时明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政治、思想观念等方面有何关系?相互之间有何影响?(2)为什么欧洲比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时间晚得多,却早于中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四、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近年来文科综合考试试题体现了“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的原则。往往在出题时给出新材料创设新情景,适当增加了一些应用型、能力型的题目,强调以能力立意,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思维必须具有多维度的广阔性。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是指围绕矛盾的核心、展开自由广泛的想象与联想、尽量去弄清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矛盾的本质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种种可能性。这种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无拘无束,思绪频繁切换。发散思维属于创新思维的内容之一,发散思维的过程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我们在教学中,可通过写作历史小论文、进行历史创作、开展历史问题的讨论与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有层次、多角度地提出、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要求学生“在所学各科之间建立联系,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引自《高中文综说明》)。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立足教材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首先,我们在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探究性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展开思辩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总是强调教学任务重教学密度大时间紧而由教师包说包讲,使学生没有思考和表现的机会,而应多给学生以发散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可以在如下方面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优化:(一)学会迁移和变通。如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反复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和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类推到中国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迁移),中国还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特殊的原因(变通)。二、学会联系和联想,如由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迅速恢复和发展、近年法西斯势力出现抬头趋势,可联想到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再如学习中国古代近代赋税改革、农民及土地问题,可联想到当前的“三农”问题;学习辽沈战役可联想到当前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等。(三)学会多维和求异思维。如对教材中没有作全面评价(如人教社2002年审定版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的史实、对教材中已基本作结论但史学界存在不同观点(如人教社2002年审定版关于“太平天国运动性质”的表述)的史实
,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展开多维思维,甚至不唯书、不唯上和不循常规地去进行求异思维。
⑥ 学习历史一定要独立思考,勤于反思,那么同学们学完本课后,会有什么感悟
历史虽然是发生在过去,但是它折射出的道理却是不变的。反思历史,不仅可以让人版更清醒的认识问题的存在权,还能让我们从历史的教训中积累经验,学会用更聪明的方法解决问题,甚至在面对同一个困境的时候,不再犯前人曾经犯过的错误。我个人觉得,一个不了解历史的人,他个人首先是失败的,历史能教会我们智慧,智慧的生活,智慧的解决难题。
总之任何一个东西,你只有知道它的过去,了解它的现在,你才能更好的预测它的将来。历史并不真的是枯燥无味陈旧的东西,它是一种智者的反思。本人就是历史迷。
⑦ 什么是历史思维
提高历史思维来能力,必须学会自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学习历史、分析历史、把握历史规律,真正从学习历史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精神营养。学习和运用历史思维关键在于担当实干,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吸取历史智慧,进而抓住历史机遇,强化历史担当,作出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