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师资格证里,历史学科知识 与 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有什么区别
二者在来内容、学科深度及被教源授人年龄上三方面存在差异。
1、内容上差异:历史与社会包括历史知识在内的涉及政治、社会常识等领域的知识。而历史学科知识指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以及存在人物及其行为的记载。
2、学科深度差异:历史与社会的历史与社会学习研究内容较为浅显,历史学科知识较为专业化,具有一定的深度。
3、被教授人年龄差异:历史与社会一般是小学生必修科目。在基础教育阶段,历史学科知识是中学阶段必修科目。二者被教授人年龄存在差异。
(1)历史学科知识扩展阅读:
教师资格分(自上而下兼容):
(一)幼儿园教师资格;
(二)小学教师资格;
(三)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初级中学教师资格);
(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五)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
(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七)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八)成人/大学教育的教师资格,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依照上款规定确定类别。
Ⅱ 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各学科知识
一、历史教学中学科渗透的基本理论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各种事物构成的,各个事物相互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各个事物的变化发展也是相互影响的。当部分以无序的、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要素的功能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具体到文科综合教学中,政治、地理、历史三门学科知识也是一个整体,当三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处理恰当,就会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进一步提高文科综合能力,实现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然而,历史、政治、地理又是三个独立存在的学科,各学科又各有自身特征,三者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但三门学科有一个共同属性--都是社会学科,也就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历史侧重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及规律;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侧重于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环境的变迁关系;政治主要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历史讲述过去发生的人和事,地理和政治则以现实中的人和事为主,但三门学科之间既有交叉、渗透的因素,又有综合的因素。
从教学目标来看,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知识整合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方面,历史、地理、政治三门学科都具有一致性,都要求学生运用发展的、辨证的观点去认识自然和社会。从教育目标上看,三门学科都在意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理解,要使学生深刻地了解自然和社会,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从历史、政治、地理三科在与社会现实的结合要求上看,他们具有一致性。
二、历史教学中学科渗透的几种类型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科渗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以历史为主的两门学科之间的渗透;
二是以历史为主与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三是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联明显的内容,可以明确、直接地进行学科间的"明"渗透与综合;
四是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联不明显的内容,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暗"渗透;
五是以其它学科为主,政治、地理等学科兼顾历史学科知识的渗透。
三、如何利用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构建历史基础知识库,通过横向迁移进行跨学科渗透
高考文科综合已不是简单的知识考试,而是注重考察学生运用基本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然而实现这一创新实践活动,关键在于掌握历史、地理等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基本事实等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否则创新就只能是口头之谈。
中学历史是一门记忆量较大的学科,所以,教师不应对单个知识点抓住不放,而应对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揉碎之后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和线索。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需对历史知识按照自己的思路或脉络重新进行归类、组合,形成自身合理易记忆的知识库,比如可以把历史知识点归结为概念、线索、事实、过程、结论等几个方面。其次,根据学习需要,对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提取和利用,以此为基础横向迁移拓展新知识。再者,把各学科知识点相互联系,找出其中的某些契合点来实现学科渗透。
(二)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在的文科综合考试题目中,文字材料类题目所占比例较大,但万变不离其宗,材料题目只不过是各学科基本知识点的综合,这也促使教师从单一的知识点教学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向转变。在学习和答题方法上,教师应进行帮助指导,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掌握各学科内部以及各学科之间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实现上述目标,首先要培养学生解析材料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从未曾学习过的材料中发现并提取、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其次,训练学生识别并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利用地理学科中识别地图的基础知识,解析地图中所包含的的历史地理知识点。再者,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材料中具体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把各个历史知识点贯穿起来,从而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规律。
(三)采用发现式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谓发现式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特征就是学习的概念、理论、方法必须由学生自己发现,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发现式教学方法,学生不仅需要把课本知识内化,让知识成为自己知识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还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能力以及一般的思维方式。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再现历史的过程,通过创设特定问题情境,让学生解决问题,并从具体的历史事实中寻找原因、得出结论。
(四)适当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进行学科研究的兴趣
在高级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独立阅读学习资料和独立进行思考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独立探索的精神,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目的地开展一些研究性课堂学习活动。开展
Ⅲ 历史学科知识的特点
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其基本知识主要包括主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版概念、历史发展权的基本线索等。历史事件像记叙文的六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历史人物的评价要结合本人的历史事迹,且具有辩证性;历史概念要说明是什么时候的事,是怎么回事;历史发展的线索具有时间的延续性,事件的关联性。总的来说,历史学科具有时间性强、人文性强、综合性强的显著特点。
Ⅳ 如何快速记忆历史学科的知识
对于历史学科知识的记忆,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就是按时间顺序串联历史知识点。
另外,还可以通过提问来记忆。在复习时,建议一边写下或者设计出可以帮助自己回忆的问题。若问题和书上的某些内容相关的话,也可以直接写上页码,方便查找。
Ⅳ 学历史学知识有什么用
第一历史学有资治、借鉴、垂训、治乱兴衰的功用;“以史为鉴”也是自古有之。专
第二历史学可属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实了解社会生活从而明辨是非陶冶情操。
第三历史能帮助我们更好认识自我认识人与历史和自然的关系。
第四历史学可以增加人们各种各样知识吸取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
第五历史还有教育道德的功用。
Ⅵ 历史学科知识与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之间的区别
一、内容不同
历史:历史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
历史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的内容主要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二、特点不同
历史:历史学科具有对当下时代的映射、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等特点。
历史与社会:历史与社会具有体现现代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和创造性特征的特点。
三、侧重点不同
历史:历史学科的侧重点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
历史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的侧重点是将历史事件和社会实际相结合,体现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
Ⅶ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难吗
历史是2012年被教育局分开的一个学科,把历史与社会分成了历史和地理,而历史与社会是在2012年之前教育局的老教材,一般都不会分开上。
初中的历史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上了高中就会先接触到封封制等概念第一部分:学会学习
随着人类向信息社会的迈进,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学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一个全新的学习时代就要到来。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再三强调,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同一个问题——学会学习。这是时代对青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怎样学会学习呢?
首先,同学们一定要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学习观念。
一个不容否认的常识是,学习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学。因此,作为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不要一味依赖教师,而应该在教师的“教”中主动构建自己的“学”,取人所常,为己所用。
其次,同学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校的学习中,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
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习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对照注释或例题,参考课后练习题。预习时要读懂词句,联系有关知识,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难点,划出生字新词或概念。预习时要边读边记,把疑难问题注在书上或笔记本里,为上课作好准备。课前预习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坚持每天预习。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仅当作任务完成,而要将它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上课的时候,课前准备好需用的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工具书及学习用具等。上课时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要积极思考,课堂上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都要积极踊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要记课堂笔记,记学习要点,要记得正确、完整。把自己自学的心得和老师对新教材的阐述加以对照比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若有疑问,可以及时提出或课后探讨。
课后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复习分为三种: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不同的复习有不同的目的与要求。
平时复习,其目的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平时复习必须做到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对重要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牢固掌握。
阶段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对单元、章节知识的复习巩固,复习时要进行知识归类,把握重点,新旧联系,融会贯通,在阶段复习时注意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复习的目的是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全面复习巩固,因此复习时要对照大纲教材的要求,根据复习时间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查漏补缺,解决疑难,达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复习,还应包括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就可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最后,学会学习,关键在于学会如何读书。
读书之前,大家应该对“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拿高中历史教材来说,从形式上讲,它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目录和大事年表。目录是各章节知识的总纲,大事年表是简明的大事记,这是全册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应从宏观上把握。②每章开头的“引言”。“引言”主要说明本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本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本章内容的特点。③正文内容(大字)和阅读内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课文的主体,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属于必须掌握的内容。阅读部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或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内容的过渡,或是正文的展开性叙述等等,应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资料。应联系课文内容加以分析,可培养思维问题的能力。⑤表格、图画。要弄清其与正文的关系,安排这图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题和练习题。思考题是高层次的练习,练习题是基本的作业。⑦学术争鸣。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胆质疑,养成求知的好习惯。
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
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又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著作、制度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
历史知识还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其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
另外,大家还要学会自学历史课本。
一般来说,自学历史课本应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一、逐段写出小标题。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
三、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四、总结基本观点。通过以上步骤,总结出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五、找出必须记住的内容并设法记牢。什么是重要的历史内容,就是历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对教材做出评价。这是对读书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尽信书不如无书。课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应该大胆质疑。
Ⅷ 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专业知识
首先,史才,即驾驭史料用以叙述历史事实和撰写文章的才能。历史的过去性和时序性决定了历史教学有很强的个性特点,要求历史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历史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知识吸收的程度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关系到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 其次,史学,即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历史教师要站在历史学科和史学专著的高度来研究教材,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不能把自己的认识水平停留在与教材相同的浅层次上。要弄懂、弄通教学大纲、教本,理清线索,完全掌握教材的知识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居高临下、旁征博引、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和整体化。 最后,史识,即一定的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者。历史教学要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学会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首先要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有关原理,把握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等辩证关系和发展观、宗教观、民族观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能够以正确的立场、观点讲解、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寓思想教育于历史教学中。
Ⅸ 历史学科 知识➕材料题型怎么做
最笨的方法:知识点知道了。就把书上关于这个知识点的内容全抄上。分析材料,结合史实,就是结合书本。
Ⅹ 什么叫历史学科基础知识体系
这是体现历史学科纵横知识联系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学习和记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经常用大括号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