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问下元朝有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大蒙古国
蒙古统一 · 攻西辽 ·征服花剌子模 ·蒙夏战争 ·蒙金战争 ·窝内阔台攻宋之战 ·西征欧洲 ·乃容马真后称制 ·海迷失后称制 ·高丽蒙古战争 ·征西亚 ·蒙哥攻宋之战 ·四大汗国
元朝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争位战争 · 李璮叛乱 ·宋元战争 ·塔拉斯河库里尔台大会 ·蒙越战争 ·元日战争 ·元缅战争 ·元爪战争 ·海都之乱 ·延祐复科 ·南坡之变 ·至正新政 ·元代民变 ·亦思巴奚兵乱
北元
洪武北伐 · 金山之战 ·捕鱼儿海之战 ·元益宗遇害
㈡ 元朝有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元朝的重大历史事件有:
1、蒙古统一
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诸部领袖铁木真通过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金泰和六年(1206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于漠北,蒙古帝国成立,国号大蒙古国。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2、建立大元
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大元 。一年后,在刘秉忠规划下,元帝国建都于金国中原的大都。
3、统一海内
1279年,金朝降将张弘范指挥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势力,陆秀夫背着8岁的幼帝赵昺投海殉国,南宋灭亡。元朝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中国的南北对峙、各民族政权长期并存的分裂和战乱局面,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四向远征
元朝灭宋后,忽必烈对邻近诸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1274年,元军侵日本遭遇飓风,日本称“文永之役”,但元军无功而还。
5、帝统转系
6、汉化运动
1320年,元仁宗去世,硕德八剌即位,是为元英宗。元英宗继承了其父元仁宗的以儒治国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并于1323年下令编成并颁布元帝国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
(2)元朝的历史事件和政策扩展阅读: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始为162年,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元朝退出中原后的北元政权一直持续到1402年。
元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疆域超越历代。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
元朝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元朝时与各国外交往来频繁,各地派遣的使节、传教士、商旅等络绎不绝。在文化方面,期间出现了元曲等文化形式,更接近世俗化。
㈢ 元朝有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元朝重大历史事件:
1、崖山海战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南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崖山之战、宋元崖门海战 等,是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
崖山海战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战争的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此次战役之后,赵宋皇朝的陨落,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
南宋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古典时代的终结,部分人认为这场海战标志着古典意义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有“崖山之后无中华”这一说法。
2、开创行省制度
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简称行省,或只称省。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也称都省。
因大元幅员辽阔,除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又于诸路重要都会设立十个行中书省,以分管各地区。
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设立尚书省主管政务期间,行中书省也相应改称行尚书省。元人称其制为:“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除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元帝国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元代“行中书省”的性质,有一个转变的过程。
早期是作为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带中书省的职衔,在外行使“省”的职能。灭南宋之后,行省逐渐转变成了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其首长也不再带中书省的官衔。行省下有道、路、府、州、县、基层行政设施。
3、海禁
元朝海禁时兴时废,从元世祖末年起,到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结束,其间出现四次海禁。第一次海禁起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八月,世祖“以征爪哇,暂禁两浙、广东、福建商贾航海者”开始,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成宗诏有司勿拘海舶,听其自便”结束。
第二次海禁于大德七年(1303下)以“禁商下海”取消市舶机构开始,到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复立泉府院,整治市舶司事。是由朱清、张瑄贿官事件引发的整顿吏治风潮导致的大德七年关闭市舶司暂行整顿。
最后一次海禁从元延佑七年(1320年)四月以英宗“罢市舶司,禁贾人下番”开始,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三月,“复置市舶提举司于泉州、庆元、广东、三路。”
最后一次海禁时间最短,延祐七年四月,元英宗“罢市舶司,禁贾人下蕃”,然而两年后便“复置市舶提举司于泉州、庆州、广东三路”。第四次海禁结束。
此后至元灭亡,市舶机构没有再发生变化。元朝海禁政策间断地总计有11年时间。
(3)元朝的历史事件和政策扩展阅读:
1、元朝国号
元朝由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其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国。元朝的正式国号叫大元,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发布《建国号诏》,取自于《易经·乾篇》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句话。
其中大元中的“大”字并非类似大汉,大唐那样的尊称,因为统治者是蒙古人所以又叫蒙元或胡元。 1368年元廷退居漠北,所以称呼元廷的残余势力时又叫北元或残元。
2、元朝戏曲
元朝的戏曲,即元曲,分成散曲与杂剧,散曲具有诗歌独立生命,杂剧则具有戏剧的独立生命。当时城市繁华,元廷不重视中国文学与科举,当时社会提倡歌舞戏曲作为大众的娱乐品,这些都使宋、金以来的戏曲升华为元曲。
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也是元代一种新的韵文形式,以抒情为主,主要给舞台上清唱的流行歌曲,可以单独唱也可以融入歌剧内,与唐宋诗词关系密切。
杂剧是元代的歌剧,产生于金末元初,发展和兴盛于元代至元大德年间。根据《太和正音谱》中所记,大约有五百三十五本,创作十分巨大而辉煌。
元朝后期,杂剧创作中心逐步南移,加强与温州发扬的南戏的交流,到元末成为传奇,明清时发展出昆剧和粤剧。
当时散曲四大名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可久与乔吉,有名的《一枝花·不伏老》反映作者乐观和顽强精神;《凭阑人·江夜》追求文字技巧,脱离散曲特有风格。
描写景物的《水仙子·重观瀑布》雅俗兼备,以出奇制胜;其中描写自然景物的曲子《天净沙·秋思》刻划出一幅秋郊夕照图,情景交融,色彩鲜明,被称为“秋思之祖”。
杂剧五大名家除了关汉卿与马致远之外,还有白朴、王实甫与郑光祖(其中关、白、马、郑被称为“元曲四大家”),有名的作品有《窦娥冤》、《拜月亭》、《汉宫秋》、《梧桐雨》、《西厢记》与《倩女离魂》。
主要表现社会与生活情况、歌颂历史人物与事件,强调人物的情感。元曲的兴盛,最后成为与汉赋、唐诗、宋词并称的中国优秀文学遗产。
㈣ 元朝年份,历史事件,朝代兴败要详细一点的
元朝历史
大蒙古国(1481-1953)
蒙古高原原为金朝的附属地区。随着金朝的逐渐衰落,蒙古的势力也开始壮大起来,不再臣服于金朝。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7月13日),铁木真获得尊号“成吉思汗”,建国于漠北,国号“大蒙古国”(Yeke Mongghol Ulus)。大蒙古国建立后,不断向外扩张,1217年,灭亡西辽、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打到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1227年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征程中病逝。成吉思汗逝世后,由幼子拖雷监国,本来拖雷应当继承汗位,但拖雷为免纷争,于是推举窝阔台继位。传说,后来拖雷因替窝阔台饮下有诅咒的酒去世。
1229年,窝阔台继任大汗,1231年征服高丽,1233年灭东真国,1234年灭金国。随后再次西征,1237年占领莫斯科,1241年兵分两路入侵波兰、匈牙利,大败德意志联军,前锋直指维也纳,欧洲为之震惊。正当此时,窝阔台逝世。远征军于是东还,后来拔都建立钦察汗国。
1246年,贵由在窝阔台的皇后支持下继位。拔都与贵由在长子西征以后不和,贵由在远征拔都途中病死,拔都本有资格承继汗位,但他无意即位,另举拖雷的长子蒙哥为大汗。1251年,蒙哥继位。1254年灭大理国。蒙哥命旭烈兀西征;1258年,占领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灭阿拔斯王朝。1259年,占领大马士革。这时,蒙哥在攻打南宋四川时,在合州城下去世,军队于是东还。
初期(1260-1294)
元朝建立
蒙哥于1259年在四川去世后,其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开始争夺汗位。1260年3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数蒙古正统派的支持下于大蒙古国首都哈拉和林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位。与此同时,忽必烈与南宋议和后返回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在中原儒臣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集会自称大汗。4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5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并建元中统。由于忽必烈在中原汉地自行集会称汗,并且推行汉法,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强烈不满。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四年的内战,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定为一尊,但他的“行汉法”主张却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归附忽必烈,结果导致四大汗国纷纷脱离,忽必烈的政权遂只包括中国与蒙古本土(起初还包括承认忽必烈汗位的伊儿汗国,但在忽必烈去世后也独立了)。大蒙古国不复存在。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大元”,是中国第一个把“大”字加于正式国号之中的朝代,之前各朝的“大”字均为尊称。[1] 这是蒙古国家由世界帝国转为中原王朝的分水岭,蒙古之前对中原的统治是掠夺性的殖民地式统治,只有到忽必烈时才转型为以中国为主体的王朝,且在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现,故“元朝”的建立应由此算起。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在刘秉忠规划下,建都于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
统一中国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虏5岁的宋恭帝及谢太后。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了南宋最后的兵力,陆秀夫挟持8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投海而死,南宋灭亡。元朝遂统一全中国。
之后,元军曾入侵周边一些地区,如越南、日本以及爪哇(今属印尼),其中以入侵日本的战争最为著名,通常认为台风(日本人称之为“神风”)是造成失败的最大原因。
中期(1294-约1345)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对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种种称号。
延佑二年(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复科举制度,将儒家学说中的程朱理学定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元朝(以及其后的朝代)的官方思想。
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下令编成并颁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
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后期(约1345-1368)
元朝后期,特别是1340年代中后期至1350年代期间,自然灾害频有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与此同时,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赋税,人民的生活更加艰苦。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发生的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揭开了元朝灭亡的序幕。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统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
北迁(1368-1388)
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元惠宗在明军的追击下逃离大都来到上都,随后又逃到应昌。他继续使用大元国号,并组织反抗,失败后于1370年在应昌去世。元昭宗即位后继续北逃至漠北,并多次与明军交战。北迁的元君臣一直沿用“大元”这个国号,史称北元,直到1388年天元帝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袭杀后(一说1402年鬼力赤即位后)去国号。参考资料:http://bk..com/view/10783.htm
㈤ 归纳元朝的统治政策。
从政治制度、军事机构、经济措施以及民族政策上进行归纳。
一、政治制度
1、中央行政机构
中书省,领六部,主持全国政务。
枢密院,执掌军事。
御史台,负责督察。
2、地方行政机构
行省,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的派出机构,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简称行省,或只称省。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也称都省;因元朝幅员辽阔,除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又于诸路重要都会设立十个行中书省,以分管各地区。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设立尚书省主管政务期间,行中书省也相应改称行尚书省。元人称其制为:“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二、军事机构
宿卫军队,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担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卫的军队是侍卫亲军。
三十余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隶属于枢密院。
镇戍军,负责镇守全国各地。军队包括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
三、民族政策
元朝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特权,削弱各族的反抗,采取了分化的民族压迫政策。元朝把全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四等人在政治、法律和经济上的地位,都有不同的规定,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成分。如地方机构中的达鲁花赤掌握实权,而此职只能由蒙古人担任。
四、经济发展
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由于蒙古的势力扩展到了西亚地区,使得欧洲与元代中国的交往更加频繁,技术交流更加迅速。元朝的经济仍以农业经济为主,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泛种植等都超过了前代。因漕运、海运的畅通及纸币的流行,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比欧洲早了400多年(元末时因滥发纸币而造成通货膨胀),商业在元朝也极度繁荣起来,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但元朝经济相比于宋朝却是大有退步,这是不争的事实。
五、元朝简介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忽必烈建立,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灭南宋统一中国,结束了自晚唐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元中期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
只能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如果要详细的要去看专业的书籍。
㈥ 元朝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太祖成吉思汗:复统一蒙古 南下伐制金 西征花剌子模
太宗窝阔台:定都和林 灭金 宋蒙开战 远征钦察
定宗贵由:吐蕃内附
宪宗蒙哥:设立行省 远征西亚
世祖忽必烈:建大都 灭宋 统一中国
㈦ 历史上元朝和清朝的民族政策
蒙古人在中原建立元朝后,已不可能再按蒙古旧法去统治较先进的汉族地区,从忽必烈开始,就有意地接受汉文化,实行汉法。但对人口众多的汉人进行防范与歧视,始终被元朝统治者视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元代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四等民制,列为第三、四等的是汉人、南人,其主体多为汉族人。他们在政治和法律上,都受到歧视和不平等的待遇。例如,元朝中央到地方的重要官职,都由蒙古人担任,汉人只能任副手;同样触犯刑律,汉人就要受到更严厉的处罚。民族歧视造成元朝民族矛盾的尖锐,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引发元末农民起义的导火索之—。
元朝统治者对回回人则十分交好。由于回回人为蒙古人征战天下出过力,他们又善于经商,在中西交通和商业贸易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得到元朝统治者的信任,把他们列为仅次于蒙古人的色目人中,允许他们在入仕作官、经商等许多方面享有汉人所没有的特权。回回人亦商亦官,或以商为官,对元代政局和社会发生了一定影响。
西藏是元朝版图的一部分。忽必烈即位后,任藏人八思巴为“国师”,后升号为“帝师”,元朝共任命了十二位帝师,由帝师管理西藏的政务,同时管理全国的佛教,是佛教的最高领袖。在中央设宣政院,由具有国师称号的喇嘛协助管理西藏政务,形成了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藏族成为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满洲贵族在全国范围建立清王朝后,继承了元朝的民族政策并有所发展。
满族贵族同样排斥汉人以保证满人的特权。清代的总督全是满人,巡抚满汉参半;中央六部九卿衙门,实行满汉复职制──看似公平,实则满族总人口比汉人少得多──以此保证满人大量进入中央政府;用文字狱来镇压汉人的反清意识等等。但清又不可能完全依靠少数的满族人统治全国,他们必须得到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才能坐稳江山。实际上清王朝是以满汉贵族为主体的联合专政,满汉人民在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上的互补合流更是不争的事实。
清王朝在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对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联姻等政策笼络安抚。清朝时蒙古人分为三部,漠西准噶尔部曾一度叛乱,被清廷所平定。三部与清政府有臣属关系,满人视蒙古族为同盟,多与之联姻,许多蒙古贵族跻身统治集团行列。清将内外蒙古编为盟旗制,由蒙古贵族任旗主──札萨克,管理旗务,并按满族贵族的爵秩,分别授以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
清朝继承了元明对西藏的管辖权,并对西藏的政务进行了改革,为加强管理,在西藏设立噶厦作为地方政府,派出驻藏大臣,地位与达赖、班禅相等,督办西藏事务,并依金奔巴掣签制,监督达赖、班禅及大寺院活佛的转世,主持其坐床典礼,以避免受蒙藏贵族的操纵。驻藏大臣代表中央行使地方主权,稳定了西藏政局,防止了外来势力的入侵。
回族在清代已成为人口众多、分布广泛的民族,清政府在安抚笼络回族上层的同时,也推行过回汉隔离和强行把回族迁往边远地区的作法,使许多回族人民失去土地。比之元朝,回族的地位大为下降。清代中后期,回族人民奋起反抗民族压迫。
总之,清王朝奉行的民族政策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定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清朝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㈧ 元朝的重大历史事件
元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南下伐金 西征花剌子模
太宗窝阔台:定都和林 灭金 宋蒙开战 远征钦察
定宗贵由:吐蕃内附
宪宗蒙哥:设立行省 远征西亚
世祖忽必烈:建大都 灭宋 统一中国
㈨ 元朝的历史大事。一定要进!!!!!!!
呵呵,我帮你整理了一下,希望有帮助。
公元1206年,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号成吉思内汗
公元1227年,消灭容西夏
公元1234年,消灭金朝
公元1253年,消灭大理
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建立起元王朝
公元1274年,元朝第一次攻打日本
公元1276年,元朝发兵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统一了中国全境
公元1281年,元朝第二次攻打日本
公元1292年,元大都建成
公元1293年,京杭大运河全线开通
公元1323年,编成并颁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
公元1343年,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公元1351年,发生的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公元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
公元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
公元1370年,元惠宗在上都(今会宁)病逝,元朝全面消亡
呵呵,就是这么多了,找的还蛮辛苦,有一些东西一般网上没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