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有什么区别
请你参考!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内上学唯容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 又称“素朴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㈡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1、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看到了一种简单的物质存在方式、或者物质存在的一个方面,就主观的臆断世界的一切物质存在都是该物质形态的演变形式,这就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2、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19世纪,费尔巴哈虽然把人的本质看着是抽象的“类”的概念,还没有完全跳出唯心主义的范畴。但他把人理解为现实的感性实体,把人的存在及其本质的学说建立在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之上,又使唯物主义的发展前进了一大步。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2)形态历史学扩展阅读:
唯心主义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潜意识、灵魂、精神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它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2、客观唯心主义。
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或理念世界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
3、绝对唯心主义。
包涵唯心主义的所有共同特点,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的末尾对“绝对理念”进行了详尽阐述,可其原文十分之复杂难懂,就连哲学家瓦勒斯、罗素也难以作出解释。
㈢ 什么是“历史文化的原初形态”
原初形态就是民间故事不经过人为的改造或加工,以前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子,比如封神榜就是洪荒小说的原初形态,封神榜的原初形态则是更早的盘古三清等神话传说。
再如孟姜女的故事传说,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将孟姜女传说的原初形态一直上溯到《左传》上的一个故事。
《左传》记述这个故事是想褒扬杞梁妻(也就是后世的孟姜女)在哀痛之际,仍能以礼处事,神志不乱,令人钦佩。
㈣ 历史著作作为史学的社会表现形态,具有许多的功能,比如
影响复着历史认识者思维方式及研究手制段的时代水平
史料的汇集、整理、考辩都必须充分运用逻辑思维
给历史认识者提供认识历史的一整套概念、命题、原理、范式,一整套话语系统
历史是人类充满矛盾的活动与成长过程,人类的存在和历史的存在是并存的,历史就是人类存在的连续性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推动历史研究活动和整个历史学进一步科学化与社会化,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
㈤ 哲学基本派别及其三个历史形态
照本上写抄的说:
哲学有两大派袭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即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依次经历三种形态: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即认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包括两种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㈥ 意识形态在历史学中有哪些具体含义
意识形态来是社会的思自想上层建筑,是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具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式。
1、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
①艺术;
②道德;
③宗教;
④政法思想;
⑤部分社会科学;
⑥哲学。
2、意识形态的四种体系
①奴隶主阶级主导的奴隶社会的意识形态;
②地主阶级主导的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③资产阶级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④工人阶级主导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㈦ 历史与历史学有何区别与联系,请举例分析
1、定义不同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历史学是由历史、科学、哲学、人性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
2、广义方面不同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
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3、史学沿革不同
历史:“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
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
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
历史学:历史学最早产生于春秋战国,孔子就已经开始历史学教育,创作《春秋》著作。到汉朝司马迁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历史学体系和创作形式,历史学已经开始成为官方研究重点。东汉的班固就是在专门保存书籍的兰台(御史台)修史,开始官方对史学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随着封建民主制度发展,到晋朝不仅设立官方专业的著作省,也有了专门负责著作、修史的高级官员,同时允许民间修史。官史和私史并存,体现官方立场和人民立场的史学观也逐渐形成。后世通常把官方和民间都认可的相对客观、准确的历史著作作为正史,代表官方史学。
历史与历史学的联系:
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㈧ 历史和历史学的区别
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专的动态空属间概念。历史学是由历史、科学、哲学、人性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
区别:
历史学:是对过去事件的研究;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历史:是指过去的事件和对过去事件的系统阐述。
举个例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历史事件,属于历史。而对"玄武门之变"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影响等的研究就是历史学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