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样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
对于历史本质,可以从历史背景,课本内容,历史的目的来具体的分析,另外应专用辩证唯物属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千万不可主观去判断!
至于性质,事件的性质就是不同于其他事件的地方!例如:五四运动的性质: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可以看出54不同于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即抛开表面的东西,伸于去分析.实质就是本质,本质决定性质.性质反映本质.
㈡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
把握的思路:
产生的背景,分析其产生的合理性。
.造成什么样结果。
3.有何专影响,一般分为好的与属坏的,对本国和对国际的。
把握原则:
必须运用客观、公正而合理的基本原则(唯物的辩证观)
必须坚持用生产力的标准
衡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主要是看这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了还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的进步,这就是确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历史作用的最基本的标准
㈢ 求一张中国历史结构图,最好后面附有一些历史上大的事件..
中国历代起止时间及大事年表小结:
原始社会
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80万年前 ; 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20--70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 ;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7000年前 ;河姆渡 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 ; 传说中的黄帝 尧 舜 禹时期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1世纪 禹传子启 夏朝建立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 商汤灭夏 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 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11世纪 周武王灭商 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共和元年 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 犬攻入镐京 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
封建社会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 秦始皇确立郡县制 统一货币 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陈胜 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 刘邦攻入咸阳 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 119年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 改国号新
17 18年 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 东汉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184年 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 官渡之战
208年 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国建立
221年 蜀国建立
222年 吴国建立
263年 魏灭蜀
265年 西晋建立 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 西晋灭吴
316年 匈奴兵攻占长安 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 东晋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南朝的开始
485年 北魏实行均田制
494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 隋朝建立 北朝结束
589年 隋统一南北方 南朝结束
605年 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 隋末农民战争开始 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 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
7世纪前期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8世纪前期 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权 以渤海为号
同一时期 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六诏为南诏
8世纪中期 骨力裴罗统一回纥
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乱
780年 实行两税法
875年--884年 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后梁建立 唐亡 五代开始
916年 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979年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005年 宋 辽澶渊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 毕晟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 王安石变法
1115年 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灭北宋 南宋开始
1140年 宋 金郾城大战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1227年 蒙古灭西夏
1234年 蒙古灭金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 元灭南宋
1351年 刘福通等领导红巾军大起义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 盟军攻占大都 元亡
明初 开始修建明长城
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 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朝中后期 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1581年 实行一条鞭法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1636年 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 农民军攻占北京 明亡
清(鸦片战争以前)(1644年到1840年)
1644年 清军入关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5 1686年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696年 昭莫多战役
1727年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8世纪中期 维吾尔贵族大和卓 小和卓发动叛乱
1771年 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51年 金田起义、太平开国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 中俄《爱珲条约》、中法《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签定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860年 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洋务运动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83年-1885年 中法战争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
10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2年 (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护国运动开始
1916年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 张勋复辟失败 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 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7月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4年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25年 五卅惨案、五卅反帝运动爆发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7月15日 汪精卫发动后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4月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8月1日 南昌起义
8月7日 “八七”会义
9月 湘赣边秋收起义
10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12月 广州起义
1928年 井冈山会师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
11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1月 “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起抗战
1934年10月 中央革命根据地主力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10月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2月9日 “一二.九”运动爆发
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变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全国性抗战开始
8月 “八.一三”事变
秋 平型关大捷
12月 南京失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日军南京大屠杀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1初 皖南事变
1942年 中国共产党开始整风运动
1945年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8月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0月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订
12月 昆明学生“一二.一”爱国运动
1946年初 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签订《停战协定》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
6月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7年2月28日 台湾人民举行“二.二八”起义
5月 全国学生发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运动,“五.二○”惨案
7月 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
1949年春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开幕
4月23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灭亡
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
新民主主义时期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
社会主义社会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6年 四五运动,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8年 改革开放
1992年 邓小平讲话,加快改革开放
1997年 香港回归
1999年 澳门回归
㈣ 浅谈如何分析历史事件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课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知识梳理,更不是纯粹的机械记忆。一版堂好的历史课应该能权够拨动学生思想的琴弦——帮助学生把僵化的学科知识转化为灵动的学科认识。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传授必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是历史教学的前提。但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学科还应承担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熏陶任务。因此,一堂好的历史课应该教学主线清晰、方法引领得当、学生思维深邃、情感渗透到位,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学有所得、心有所悟,才能使历史课摆脱知识的碎片,展现人文的风采,帮助学生走出高分低能的阴霾,真正起到“读史明智”的作用。
㈤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事事不无原因. 1、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附】中国古代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应分析8要素:统一稳定或分裂并存的政治局面、调整统治政策、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技术的推广)、民族融合的加强、中外交流的密切、前代经济发展的经验、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自然条件.如2000年的高考题(广东卷)第41题:“简述我国古代水稻种植情况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学生根据上述思路,不难得出我国古代水稻种植情况发展变化的原因:“兴修水利,政府提倡推广,中外交流,生产工具改进,技术提高,自然条件符合”. 2、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2要素:外国因素、内部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思想因素、直接因素、个人因素等). 如第二次鸦片战争: 外国因素——19世纪50年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列强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关于外国因素,五四运动以前从资本主义国家方面分析,五四运动开始要从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方面分析.) 经济因素——在中国市场上,英国的棉纺织品滞销. 政治因素——清政府拒绝了英法美三国的修约要求. 直接因素——太平天国运动为列强发动战争提供了机会. 如太平天国运动: 外国因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经济因素——沉重的封建剥削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政治因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封建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思想因素——拜上帝教的教义(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三结合的思想). 个人因素——洪秀全等人的宣传发动作用. 如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外国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经济上加紧掠夺、政治上扶植军阀等,中国人民必须继续反帝.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经济因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政治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到五四运动前夕,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阶级基础;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人民必须继续反封建. 思想因素——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个人因素——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努力. 3、世界近代现代史,如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发生的原因应分析3要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上、阶级力量上、思想上)、旧生产关系的束缚、社会矛盾的激化. 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上,18世纪下半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很大发展.阶级力量上,资产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封建特权,反对专制统治,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工人、城市平民和广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他们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成为革命的主力军.思想上,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出现和广泛传播,为法国大革命和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作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旧生产关系的束缚——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社会矛盾的激化——财政危机的加剧,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三级会议成为革命导火线. 在做历史练习题时,特别是选择题时,很多涉及到问题的原因的,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下面我就谈谈关于如何解决历史事件年原因,以减少失分率.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是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步骤.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有根本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外因、内因、直接原因、具体原因等等.因此,首先要学会分清原因含义的区别. 1、根本原因是促成这一事件发生的、必然的、不可少的内在因素. 2、主观原因是指个人、阶级、政党等主体意识方面的原因,它往往是从事件和现象的外因去分析. 3、客观原因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原因,是历史进程中特定、不可变动的因素. 4、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5、直接原因一般又称导火线, 是离事件的发生最近的原因;具体原因一般是根本原因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外在表现. 一般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主观原因、内因是主要原因,而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是相对的,要根据提问的具体角度去分析.比如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美国的扶持只能是外因,日本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内因,也是主要原因. 以上分别解释了各自的含义,这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真正的做好作对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平时积累的知识经验,还望同学们善于总结.下面举一例子来说明: 下列各项中,推动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因素是( ) A、欧盟的形成、第三世界的兴起 B、欧盟的形成、联合国的建立 C、第三世界的兴起、联合国的建立 D、联合国的建立、东欧的剧变 解析:本题从世界格局 多极化趋势的推动因素切入,答案为A,解题关键是理解当今世界多极化的前提是两极格局解体.欧盟的形成是美国霸主地位受挑战的政治表现;第三世界兴起是东西方两大政治集团之外的一支国际政治力量.本题也可采用排除法,联合国早在1945年就已经建立,反含此项的均错误.
㈥ 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社会原因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啊
要从经济,文化,环境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社会事件的发生必然有其发生的物质基础,换言之就是生产力。当一个社会的制度不适应生产力的时候必然会发生社会事件。
㈦ 一般历史事件从哪几个角度分析
高中新课标的答题要求是:政治角度,经济角度,文化思想角度三个方面。 可以找到很多根据,比如,新课改的课本必修一是政治,必修二是经济,必修三是思想文化。
㈧ 列举各个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并分析这些历史事件的各要素
约四千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弊、禹时期。
约公元前世纪夏朝建立。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殷,西周时期开始。
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我国进入封建社会。
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即位。
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和吐蕃松赞干布结婚。
公元683年唐高宗死,武则天临朝。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
公元907年朱温称帝,建立后梁。唐朝亡,五代时期开始。
公元960年赵匡胤称帝,建立北宋,后周亡。五代结束。
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
公元1125年金灭辽。
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东京,北宋亡。宋高宗即位,南宋开始。
公元1140年郾城之战,岳飞大破金军。
公元1141年宋金绍兴和议。次年,岳飞被杀害。
公元1206年韩侂胄北伐失败。铁木真统一蒙古,称成吉思汗。
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
公元1271年忽必烈称帝,定国号为元。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
公元1403年燕王朱棣进应天,建文帝下落不明。
公元1403—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于谦率军民保卫北京。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公元1636年李自成称闯王。后金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
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
公元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公元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
公元1689年中俄订《尼布楚条约》。
公元1690、1696、1697年康熙帝征噶尔丹。
公元1782年《四库全书》修成。
㈨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依照历史的年代次序系统地讲述历史,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具体地分析和总结历史事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每一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每一重要历史事件的意义和本质,进而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提高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敏感度。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总结历史事件呢?怎样分析历史事件?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找出因果关系
一切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互为因果的。如西汉初年,统治阶级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这绝不是统治阶级发“善心”,而是秦末农民战争显示的巨大威力。西汉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采取暂时减轻对农民剥削的政策。这就是“文景之治”出现的必然性。又由于文景时期农民负担减轻,生产条件有所改善,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出现了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汉武帝时期国力的强盛。这些历史事件无不互为因果,同时历史事件彼此之间除了表现“纵”的内在联系之外,还经常表现“横”的联系。如“五四运动”的发生除了有国内历史条件外,还由于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正因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当时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受到了鼓舞,找到了方向和道路。总之,抓住历史事件彼此之间的纵横联系,是分析历史事件的一把钥匙。
二、剖析事件发生的条件
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分析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的种种条件,找出它的原因,对深刻认识历史事件的性质和发展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前提是充分理解。而历史情境的有效设立则是理解历史事件的重要方式。
作为过去发生的事实,历史是不可重复的客观存在。不可再现是历史的特点,而受制于中学教材与学生实际,一般呈现出来的史实都显得偏短。要想让中学生去完整地认识那些年代久远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式就是情境再现。教师通过一定的资料收集,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将过去几百上千年的历史情境化,再让学生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真实地感知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梳理经历人类社会曾经的生活习惯与民族风俗。只有当学生亲身回溯历史感知历史,才能充分理解历史的前世今生。
逻辑分析作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需要在思维层面剖析历史的前因后果。任何历史事件的分析,都要从历史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发展等过程分部挖掘,不能带着主观的情感和臆断,尤其注重客观公正的实事求是,还原历史的真相。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综合运用正确的历史分析方法,才能找到历史事件的分析模式。比如商鞅变法,只要深入剖析它出现的历史背景就比较容易理解变法的目的。
三、理清事件发展的头绪
历史事件的发展总是表现出“开始→发展→高潮→结果”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抓住发展线索,理清头绪。
四、弄清作用或影响
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这就决定了每个历史事件必然会对整个历史产生作用和影响。所以对历史事件的作用、影响、后果或意义要作仔细的分析,不能呆板地死记“条条”。有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有巨大历史意义。如十月革命、三大战役、辛亥革命、遵义会议等等。但有的历史事件却表现出对历史发展的阻碍作用,产生消积的后果。如袁世凯复辟帝制、国会纵火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等等。有的历史事件对历史发展起过深刻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如秦末农民战争,它推翻了旧的封建统治,这是直接影响。同时,新的统治者慑于农民革命的威力,不得不采取宽舒政策,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表现出它的间接影响。
历史事件是错综复杂的,我们只有运用正确的方法,才有可能把历史事件分析清楚,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