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明太祖到永乐皇帝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幼时贫困,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起义军反抗元朝暴政,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后改为应天府。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击破各路起义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国的统治。先后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洪武十三年(1380年),诛丞相胡惟庸,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担丞相职责。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
朱元璋去世前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殁,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先削了那些力量较小的藩王。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1360-1424年)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建文帝以为准备停当了,便秘密下令擒拿朱棣,但是没有成功,再加上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朱棣于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战争持续四年后建文帝已无大将可用,只好起用幸存的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但建文帝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以北平为根基,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官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1402年(建文四年)攻下应天(今江苏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第二年,改元永乐。
朱棣五次亲征蒙古,并派兵讨伐安南。他平定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平定西北设立哈密卫,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原庙号太宗,后由明世宗改为成祖,葬于十三陵之长陵。
『贰』 永乐皇帝在历史上有什么样的评价他在位期间有什么大事和哪些历史名人同时代
明成祖朱棣,国号永乐
朱棣十一岁就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番北京,当时蒙元的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因此北京并不安宁,它是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而存在的。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皇帝的位子,这是当初朱元璋无法预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辅佐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并在对元朝的作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自己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加强,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一镇诸侯。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之外,便在齐泰等人的提议下开始削番。在先后削夺了五位番王后,建文帝的矛头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动,杀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发动靖难。由于洪武时期的功臣已经被朱元璋杀戮待尽,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轻将领挂帅。但由于朝廷的兵力强大,双方还是处在一个拉锯战的形势下。而此时建文帝的软弱就暴露了出来,由于他的一些列决策错误,加之朱棣直捣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朱棣占领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在群臣的“劝说”下,朱棣在南京即位,次年改元永乐。
永乐初年,为清除建文余党,朱棣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杀十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太监都参与到了政治中来,并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永乐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郑和下西洋,从永乐三年起,朱棣派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七次出使西洋,所历三十余国,成为明初盛事。
朱棣的另一个壮举就是建造紫禁城,当时北方还不安定,随时都有战争的可能,南京距离较远,指挥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荆城,准备迁都。1416年开始修建北京宫殿,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永乐大典》的编纂就足以证明。《永乐大典》是解缙等人组织编修的,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与清代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而满清统治者编的《四库全书》对于反映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抽毁,对于不得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因此《永乐大典》无愧于古代类书之冠的称号。
『叁』 简述永乐大帝朱棣的主要事迹
五次北征menggu,追击menggu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beijin,作为历史上第一个专定都京城的属汉人皇帝,奠定了京城此后500余年的帝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网络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前六次在永乐年间进行,第七次下西洋在宣德年间进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希望被采纳,谢谢
『肆』 朱元璋和朱棣在位时的历史事件
朱元璋:胡惟庸案
诛杀明朝开国功臣
朱棣:靖难之役
永乐迁都
郑和下西洋
赫赫文治——永乐大典
弊政:诛十族、瓜蔓抄和厂卫特务
『伍』 明朝永乐皇帝肇建紫禁城的历史原因
永乐元年,明朝的首都在今天中国南京。这座六朝古都自东汉时代起就被认为有王者之气。明太祖朱元璋将都城定在这里,并集中国两千年宫殿建筑之精华,建造了皇家宫殿。今天这座宫殿仅留下了这些遗址,但仍不失当年的气魄。
而此时的北京城在大明的版图上,还是朝廷的一个布政司,叫做北平。这里人烟稀少。朱棣11岁时被封为燕王,他和他的旧部们熟悉这里,对这个地方充满着感情。
永乐元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这一天,朱棣按祖制祭祀完天地回到皇宫。当君臣们相聚一堂时,一个叫李至刚的礼部尚书,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说,我以为北平这个地方,是皇上承运龙兴之地。应该遵循太祖高皇帝,另设一个都城的制度,把北平立为京都。永乐皇帝,当即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下来。在这之后的几个小时里,将北平升为北京,成为王朝第二个京都的一道圣旨昭告了天
下。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而一座伟大宫殿将由此诞生。
刚刚登基不久的永乐皇帝,用这样一道圣旨昭示天下,表达自己治理天下的理念。
从目前看到的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公元1403年的朱棣正处于一种十分微妙而不安的气氛中。作为一个从侄儿手中夺取皇权,刚登大极的皇帝,他面临太多棘手的问题。对反对他的建文帝旧臣的杀戮仍在继续。
杀了很多人以后,朱棣感到十分不安。他也曾询问身边的一位大臣茹常,我这样做会不会得罪了天地祖宗?
更让他感到不安的是,攻入南京城时,他的侄儿建文帝就在一场大火中神秘失踪,生死不明。尽管他按天子礼仪,给这位侄儿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但后世的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当时被下葬的并不是建文帝本人。真正的建文帝,很可能已经逃亡在外。这件事成为朱棣最大的一块心病。
之后有一天上朝时,朱棣差点被御史大夫景清刺杀。
此事之后,朱棣在南京城里经常做恶梦。他或许更加强烈地开始怀念他的故地北京。
站在南京皇宫的遗迹中,我们不难想像,曾经在北方生活多年的永乐皇帝,可能越来越不喜欢住在南京。他开始谋划将第一京都迁往北京的行动。
很快当年的5月份,在一次临朝时,他对大臣们说,北京是我旧时的封国。有国社国稷,将实施国都的礼治。然而皇上的建议,却遭到了大臣们的激烈反对。从那以后,朱棣谨慎了很多,他开始以迂回而秘密的方式,为迁都进行系统而缜密的准备。
公元1403年,由北平刚刚改称为北京的城市里,突然多了很多来自江浙等地的南方人。他们得到朝廷的应允,迁至北京,即可获得五年免缴税赋的优待条件。这些人普遍比较富有,很快便在北京做起他们以往在南方所经营的生意。同时在北京的郊区,也多了很多农民开始垦荒种地,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开始了。
当浩浩荡荡的移民队伍涌向北京时, 在距北京万里之遥的西北草原上,蒙古帖木儿大汗指挥的铁骑大军,已经向中原开拔。大明朝的北方又面临着威胁。
然而正当永乐皇帝,准备布防迎战时,帖木儿却突然在行军途中病故。一场大战消于无形。
公元1405年6月,东南风吹起的时候,郑和受永乐皇帝的派遣率一支船队作远洋航行。带着永乐皇帝,向世界展现大明国威的使命驶向茫茫的海洋。据说这次航行,也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公元1406年8月,当郑和的舰队浩荡行进时,南京皇宫里发生了一件让朱棣高兴的事。我们已经无法考证,是出于永乐皇帝本人的暗中授意,还是大臣们自己揣摩上意的结果。总之在这一天的朝堂上,以丘福为首的一群大臣,建议在北京修建一座新的宫殿,永乐皇帝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
于是一场浩大的工程拉开了序幕。
永乐皇帝开始派他的心腹亲信们奔赴全国各地,为这项巨大工程做准备。他们中有工部尚书宋礼、吏部右侍郎师逵、户部左侍郎古朴。
这些人即将去往的地方,是四川湖广等地的群山峻岭。他们这次要去开采的是楠木。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原始森林的险峻之处,那里常常有虎豹蛇蟒的出没。官员和百姓们冒着危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丢失了性命。后世有人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的代价。
这里是今天紫禁城太和殿的内景,当年那些被砍伐的楠木,就是被用来制作这些柱子的。那些永乐时期巨大的楠木,在太和殿里早已难见踪影,这些巨大的柱子,是后来清朝由松木拼凑而成的。
这是公元2004年6月,故宫大修进行的一次运木工程。这些巨大的木材,通过现代的运输工具运到故宫,也是一项庞杂而艰巨的工作。
那么500年前,比这些木材巨大数倍的楠木,又是怎么运到紫禁城里的呢?
被派往四川的工部尚书宋礼,这样向皇帝描述了一次大木出山的传奇情景。有一天山洪暴发,一株大木顺流而下。遇有巨石拦路,大木发出像雷鸣一样的巨响,撞击巨石。巨石裂开大木完好无缺。后来永乐皇帝将发生这一故事的那座大山封为神木山。
这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子。更多的木材,从川贵湖北的崇山峻岭中依靠天然的河流和修好的运河,输送到北京。
永乐时期为建造新的宫殿,而进行的采木工作,据说持续了整整13年。然而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也很艰辛。我们在保和殿后,看到了这块故宫中最大的丹陛石。它是在明代,由一块完整的石头雕刻而成。而这样巨大的石头,是如何被运到这里来的呢?
据历史记载,这些石头都来自于北京西南郊房山的大石窝和门头沟的青白口。这里从明清两代跨越600年,直到现在还在生产汉白玉石头。我们终于在明朝史料中,发现了保和殿后那块石料的开采和运输过程。这块石料开采就动用了一万多名民工和六千多名士兵,而运往京城则更为艰巨。数万名民工,在运送石料的道路两旁,修路填坑。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在隆冬严寒滴水成冰的日子,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二万民工一千多头骡子,用了整整28天的时间,才运到京城。那些同样被费尽心力,运到紫禁城的巨石,大部分都被安放在故宫中轴线的御道上。
据现在的专家学者研究,这次宫殿建设的备料过程长达近十年。
在这十年中,北京逐渐成了大明王朝疆域内,最热闹最庞大的建筑工地。这是今天我们用三维动画再现的,当年营建紫禁城时北京工地的景象。那些由此而生的著名工地名称一直保存至今。
在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中,能被历史记载下来的人,只有极少的几个。那些当年为这座宫殿付出辛劳的工匠,据说超过百万之多。他们中也不乏幸运者,有两个来自山西的工匠王顺、胡良。永乐皇帝视察工地的一天,看到他们的彩绘。皇帝扶着王顺的肩膀,对他称赞不已。
泰宁侯陈珪,公元1406年被任命为改造建设北京城及宫殿的总指挥。永乐皇帝在写给陈珪的一封诏书里说:“要善待工地上的军人和民工,饮食和作息要有规律,不要过于劳累。你们要体谅我爱惜百姓的想法”陈珪一直在北京监工,直到公元1419年去世,他没有等到紫禁城落成的那一天。
据历史记载,在参与这项工程的能工巧匠中,以老木匠金珩为首的二十多人被同时提升为营缮所丞。而其他一些著名人物,像负责石料制作的陆祥、负责工艺的蔡信,也都被历史记载了下来。
这里是现在北京的中南海。在600多年前,紫禁城尚未建成之时, 朱棣的燕王府和紫禁城完工前的临时宫殿,就在这一区域的西北。
公元1409年,朱棣以巡狩的名义住在这里。从公元1409年至宫殿建成后的公元1421年,他在北京度过了5年又8个月。这使得大明朝的决策、军事和行政系统逐渐北移。跟随朱棣来到北京的一个叫王绂的画家,在这一时期创作了《燕京八景图》,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那个时候北京的美景和风情。那个时期,北京逐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移民军户对郊区的屯田垦荒,使北京农业生产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北京对于这个王朝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
从公元1410年到公元1414年,朱棣以北京为根据地,两次跨过长城御驾亲征,击败了多年来威胁北京的蒙古部落。在一次胜利后,他检阅了所带领的庞大军队。
就在朱棣谋划迁都北京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最亲密的一个人去世了。这就是徐皇后,他们的婚事是朱元璋亲自给说合的。怎样安葬这个结发妻子呢?陵墓理应建在南京,但是朱棣却悄悄派一个大臣和一个风水先生前往北京寻找吉壤建陵。两年后,在昌平以北20多里的地方,被朱棣降旨圈为陵区禁地。
这就是今天的明十三陵。借徐皇后之死而建陵,大臣们都意识到这是皇上向他们释放的一个迁都信号。
这之后南京城里的一些大臣开始上疏,直截了当反对永乐皇帝暗藏的迁都用意。很快河南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及参议陈祚被朱棣谪贬到农村去当普通的农民,而其余的人只好选择了沉默。
公元1416年十一月的一天,朱棣突然诏集文武群臣,和颜悦色地与大家谈论起一个关于北京的敏感话题。皇上对北京宫殿的修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民主,而这一次群臣没有再提出反对意见。不仅一致通过紫禁城尽快动工修建,还赞美起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纷纷强烈要求将明王朝的第一首都定在北京。他们说:“北京北枕居庸关,西靠太行山,东连山海关,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壮丽,足以控制四方,统治天下,确实是可以绵延万世的帝王之都。”朱棣多年处心积虑的迁都欲望,瞬间变成了君臣的合意。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次决定意味着中国政治中心开始北移,中国地缘政治从此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影响了中国数百年的政治格局直到今天。
这是公元2005年4月10日的清晨,在故宫博物院的宫墙内出现了这样一群工人。他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完成一项工程,就是对这座宫殿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修缮,这次大修将持续19年。
在将近600年前,同样在这块地方,曾经一次性的汇集了十万名工匠,开始修建这座宫殿。他们大多来自于河南、山东、山西、安徽等地。
今天我们无法知道,他们是怎样建造这座宫殿的。也无法知道他们曾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关于这座宫殿建设的正式记载在《明实录》上有这样的几句话“癸亥,初营建北京,凡庙社、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至是成。”在公元1419年,关于这座宫殿的建设只能用文字记录。
而今天,我们却有幸能用摄像机记录这些影像。从这些大修的场景中,我们隐约可以捕捉到,当年修建这座宫殿的一些印记。
我们的故事讲到这里,不得不对历史的记载产生一些疑惑。我们同样在《明实录》上看到这样的记载:“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在今天一些研究者以此为据认为,紫禁城是自永乐十五年,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建成。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如此浩大的工程8000多座房子,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不可能用三年半的时间建成的。但是无论有怎样的争论,千百年来中国古典建筑的工程
方法,却一直未有大的变化。虽然距紫禁城建成已经将近六百年,但是今天工匠们使用的建筑方法依然延续着那时的工艺。这些传统的工艺,在清代被人们概括为八大作。 即木作、瓦作、石作、扎材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糊裱作。我们今天在镜头中所展示的工艺是在这次大修中所运用的。它和约六百年前明朝工匠所运用的手法,几乎是一样的。
在公元1420年,这座宫殿终于建成了。它是在元大都皇宫旧址上诞生的。那个元大都曾十分著名的延春阁被景山所取代,而整个宫殿建筑群由北往南延伸座落在整个北京的中心地带,成为这个王朝新的神圣之地。
这里的砖瓦木石,这里的色彩,这里的空间布局,都昭示着中国人曾经的文明意志和理念。从此这里开始历经24位皇帝和众多嫔妃皇子们的悲喜人生。开始上演中国历史中许多精彩的瞬间。
公元1421年,在宫殿刚刚建成之后,百姓迎来了那一年的农历元旦。这一天,朱棣在新落成的宫殿里,举行了规模宏大的朝贺仪式。他登上了高敞壮阔的奉天殿,接受大臣们的跪拜。朱棣和大臣们都为这座辉煌无比的宫殿所振奋与鼓舞。
不久春天到来了。那些曾经终年在北京服役的工匠民夫和军人们, 甚至还有那些大牢中的犯人们,皇帝减赋免役大赦天下的诏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据说宫殿盖好之后,意得志满的永乐皇帝把一位会推算未来的姓胡的官员找来,让他算一下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胡回答说:“明年四月初八宫殿会发生火灾”永乐帝大怒,把他关进监狱,并表示到时候若不着火就杀你人头。谁都没把这个人的话放在心上,大家都沉浸在新宫殿建成后的喜悦之中。也就是在这时,永乐帝派郑和第六次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公元1421年5月9日这一天,天气骤变雷鸣电闪,三大殿大火突然升起真的被雷火击中了。朱棣到底有没有找官员测算新宫殿的未来,
在历史上无法考证。那个胡姓官员预测的故事,基本可确立为是一种传说。而在《明史》上关于这次火灾的正确记载是这样的:“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言简意赅无更多笔墨。
永乐皇帝用近二十年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而建成的三大殿, 只存在了三个月,就毁于天火。这对朱棣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痛惜宫殿的被毁之外,更令他痛苦的是对自身的怀疑。朱棣敕谕文武群臣说:“奉天等三殿灾,我心惶惧,莫知所措。如果我的作为果真有不当之处,大家应该开诚布公地提出来,好让我有改过的机会,以回天意。” 下诏求言引发了官员们的激烈反应。一部分人都抓住这个机会指责朱棣好大喜功,指陈他迁都北京是错误决策。接着,处于惊恐与愤怒矛盾中的永乐皇帝,让大臣们跪在午门前相互辩论,还处死了一位指责他的官员。
不久之后,朱棣致力消除边患发动第六次北征蒙古的行动。但是他的健康每况愈下,戎马一生的他居然从马上摔了下来,终于在北征蒙古的途中他在榆木川走向生命的尽头。
毁于天火的大明宫殿三大殿,在永乐时代没有再进行重修工作。 之后的二十年中,曾经辉煌如梦境一般的紫禁城中央地带,是一片焦黑的废墟。
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正统元年也就是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即位。这位实际年龄只有7岁的孩子十分崇拜他的曾祖父朱棣,他一登上皇位就做了一件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没有做成的事情——重修紫禁城。
这一年的秋天,朱祁镇下诏“命太监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少保工部尚书吴中率军夫数万人修建京师九门城楼。”又过了五年,他正式下诏重修三大殿和乾清、坤宁二宫。下诏当日工程就正式动工。
一年半之后,拖延了十几年的重建工作完成了。
一切尘埃落定。紫禁城又完好如初,一道圣旨又昭告了天下。
北京紫禁城,最终成为中国明清两代统治天下的最高政治中心;一座世界一座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经典之作,从此傲然于世;成为我们人类历史上迄今能看到的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最终成为我们全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
『陆』 永乐皇帝朱棣与其皇后之间的故事
http://ke..com/view/310125.htm
徐皇后的名字
历史上徐皇后未曾留下名字,徐仪华、徐妙云、徐锦曦,皆为小说杜撰的人物。
徐皇后与朱棣的特殊关系
朱元璋唯一的亲侄子朱文正之妻与徐达之妻是亲姐妹,是谢再兴的女儿,所以朱文正与徐达是连襟,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与徐达的女儿徐皇后是表兄妹,朱守谦又是朱棣的侄子,所以徐皇后未婚时又可以称朱棣为四皇叔。
徐皇后与徐妙锦
据野史记载,徐皇后去世后朱棣曾想娶徐皇后之妹徐妙锦为后,可是徐妙锦嫌弃姐夫的人品毅然出家为尼。 事实上徐妙锦此人是否存在都不知定数,史书中徐达只有三女的记载,除徐皇后外,另两位分别是代王妃和安王妃,朱棣完全不可能娶自己的弟媳,所以这段野史可信度极低。
徐皇后与其他妃嫔
史书中直到徐皇后去世后才开始记载朱棣的其他妃嫔,而最出名的也只有两位,一位是苏州的王贵妃,一位是朝鲜的权贤妃.。权氏在永乐7年册为贤妃。王氏在永乐七年命为昭荣,王氏在《明太宗实录》没有被册封为贵妃的记录,她的贵妃之衔应该是死后追封的。王贵妃得宠的理由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妃有贤德,事仁孝皇后恭谨,为帝所重。很显然朱棣看重她是因为她以皇后为楷模。权贤妃得宠的理由明史是这样记载的:朝鲜贡女充掖庭,妃与焉。姿质穠粹,善吹玉箫。帝爱怜之。更直接是以姿色得宠,可权氏死后的待遇远不如王贵妃,她死在河北葬在山东。而徐皇后去世后,朱棣没有再立过皇后
『柒』 请问历史上的明永乐皇帝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他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生于元末群雄争锋的年代。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棣出生,11岁被封为燕王,17岁迎娶徐达长女,21岁带着金成 祖像册金宝就藩北平。40岁以“靖难”名义兴兵,四年后从他的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了大明 江山,在位22年,改年号为“永乐”,谥号“文皇帝”,故又称“文皇”,庙号“太宗”, 世宗改“太宗”为“成祖”,死后葬于长陵。 朱棣的性格颇像其父朱元璋,同时也是继朱元璋之后又一位雄才伟略的皇帝。他的一生跌宕 起伏。洪武二十三年(1390),燕王朱棣率军征讨蒙古乃儿不花,大获全胜,从此声名大振 ,也为后来靖难之役的胜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侄儿建文帝登基后锐意削藩,藩王人人自危 ,而燕王为强藩之首更是削藩的主要目标。建文元年(1399)七月,朱棣起兵。4年后,从 金川门入京师,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即皇帝位。他南征安南,五入漠北,迁都北京,编修 《永乐大典》,派郑和六下西洋,正如《明史》所说“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 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 蔽。知人善任大明太宗皇帝御制集,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yuán)之广,远迈汉 、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朱棣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可比汉、唐。然而他性情暴戾, 制造了几起血腥大案,如瓜蔓抄、诛十族、后宫惨案等,“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 可掩哉”。 武功:马上天子 朱棣是位马上天子,因武功而立威名,因武功而夺皇位,因武功而拓疆土。他的一生起于兵 ,最后也死于行军的途中。 初战告捷。洪武十三年(1380),朱棣就藩北平,此后直到南京称帝,他在这里度过了23年 的时光。这段时间对朱棣非常重要,他由一个年轻的藩王逐渐成熟起来,逐渐在众藩王中崭 露头角,成为众藩之首,并最终登临大位。 靖难起兵。朱棣的侄子建文帝登基后,一反太祖朱元璋分封藩王的政策,而是雷厉风行、锐 意削藩。当时的形势对燕王十分不利。建文帝在削夺五藩后,目标直指燕王,加强了对燕王 的防范。建文帝命心腹谢贵任北平都指挥使,掌握军权;命张■为北平布政使,掌握日常行 政权;并将燕王府护卫精锐调往开平,命宋忠帅兵3万驻守开平。 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燕王于建文元年(1399)七月五日毅然起兵,率领“靖难”之军,历时4年,大小百余战,最终兵临南京,夺得大明江山。下面选择几个大的战役加以介绍: 大破宋忠宋忠将兵3万,驻军开平,是防备燕王的重要军事力量。燕王举事后,宋忠未敢贸 然进军,而是移军怀来。朱棣控制了北京城,招降守备通州的通州卫指挥佥事房胜,攻取蓟 州。居庸关被朱棣攻破,守将率败军归附宋忠。宋忠为调动士气,谎称原来燕王府守卫的家 属被燕王杀害了。燕王知道这一情况后,特意让那些士兵的亲属打前锋。原燕王府守卫看长 陵神功圣德碑 到家人没有死,恼怒宋忠欺骗他们,就临阵倒戈。宋忠顿时阵脚大乱,燕王趁机麾军过河, 直扑过来。宋忠由是大败,逃回城内,结果城破被捉于厕所内。 怀来击败宋忠,是朱棣起兵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战斗。这次战斗,斩首数千人,缴获战马八千 余匹和大量的军械。更为重要的是,怀来之战解除了北平周围的军事威胁,提高了军威。不 久开平、龙门、上谷、云中、永平等处守军纷纷投降,壮大了朱棣的力量。 真定大战八月,建文帝命老将耿炳文率兵13万征讨燕王。由于朱元璋几次借故大杀功臣后, 朝廷中已经没有几个能征惯战的武将了,所以尽管耿炳文当时已经65岁了,也只能披挂出征 。耿炳文和朱元璋一样,都是濠州人。当年他驻守长兴10年,抵御张士诚的进攻,“大小数 十战,战无不胜”。朱元璋十分满意,建国后封他为长兴侯,为一等功臣。建文帝命其为主 帅,有一举歼灭燕王之意。 耿炳文驻军真定,派前锋9000人据守雄县。朱棣探知清楚后,于八月十五日悄然来到雄县。 正值中秋之夜,守城士兵饮酒赏月,放松了警惕。当发现燕兵时,朱棣的军队已经攀上了城 墙,守军仓促应战。这支部队是南军的精锐,战斗力很强,直到第二天破晓之时,朱棣才攻 占县城,南军全部力战而死。 离雄县50里的莫州,潘忠、杨松率军驻守。朱棣料定二人会来援救,命千余勇士埋伏在 必经 之路的月漾桥下的水中。潘忠果然带兵来援,见雄县已失,想退回莫州,不料燕兵突然从水 中冒出来,占据了月漾桥。这样前后夹击,南军大败,许多人掉进河里淹死了,潘忠被俘。 朱棣乘胜追击,招降了莫州留守的万余人。一天之内,南军损失了3万人马。 永乐青花梅瓶 在莫州投降的南军中,有一个名叫张保的将领表示愿意为朱棣效力,并将南军虚实告诉了朱 棣。这时南军尚有10万人马,驻兵真定,分为两营,列于河两岸,互相声援。朱棣遂命张保 回到耿炳文营中,渲染燕军马上就要进攻了。很多将领不明所以,认为南军势大,不如突然 袭击。现在将张保放回,想要攻其不备也不可能了。朱棣自有一番道理:耿炳文知道燕军来 攻,担心燕军势盛,必然会移营合兵一处,这正是攻击的好时机。事情正如朱棣所料,耿炳 文令移营合兵。朱棣趁机率军猛攻,南军仓促应战。战斗十分惨烈,最终南军不敌燕军铁骑 ,退守真定城,不再出战。耿炳文长于固守,而所率军兵多步兵;燕军多骑兵,擅长野战。 朱棣认为耿炳文是富有作战经验的老将,不好对付,担心时间一长,士气低落,遂围城三日 后退回北平。 真定一战,南军损失数万人马,但主力尚存。如果坚持固守策略,朱棣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 。然而建文帝对战事甚不满意,命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意图从速歼灭燕王朱棣。临阵换将, 本是兵法大忌,何况是以弱换强。当年秦赵长平之战,赵王不理解老将廉颇的固守战略,听 信反间计,换了饱读兵书而一无用处的赵括上去,结果40万赵卒埋身长平,也为后世留下了 纸上谈兵的笑柄。建文帝此次换掉耿炳文,实为一大失策,给燕王提供了战机。 郑村坝之战李景隆接替耿炳文,合兵50万。他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长子,长得高大威猛、 仪表堂堂,喜读兵书,然而缺乏作战经验,是一个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建文帝将希望寄托 在他的身上,恩宠有加;而对于朱棣来说,他只是当年被秦军坑杀40万卒的赵括式人物。当 朱棣得知李景隆带兵时,喜不自禁。朱棣认为李景隆“为将政令不修,纪律不整,上下异心,死生离志,败一也;今北地早寒,南卒衣褐者少,披触霜雪,手足皲瘃,甚有 堕指之患,况马无宿稿,士无嬴粮,败二也;不量险易,深入趋利,败三也;贪而不止,智 信不足,气盈而愎,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三军易挠,败四也;部曲喧哗,金鼓无节,好谀 喜佞,专任小人,败五也”。这个分析虽然有燕王鼓舞士气的因素,但却是看到了李景隆的 致命弱点。 李景隆放弃了耿炳文稳健的策略,率军直扑北平,分兵三处:一军攻打北平九门;一军攻打 永乐八年成祖敕谕通州;自己驻扎郑村坝(北平东20里)。当时朱棣赴大宁寻求救兵,北平守备空虚。攻打北平的战斗十分激烈,正阳门情势岌岌可危。燕王妃徐氏亲率妇女登城,投 掷石块,帮助守卫城门。主攻彰义门的瞿能父子骁勇善战,率领精骑一度攻入城内,然而李 景隆却命令等待大队人马,结果贻误战机,守军以水泼城,一夜成冰,第二天已经难以攀爬 了。守军并没有一味死守,而是在夜里不断派遣小股部队骚扰南军,弄得南军精疲力竭,人心不宁。 十一月,朱棣已经收编了宁王的部队归来,包括能征惯战的朵颜三卫骑兵,实力大为增加。 李景隆派陈晖率一万骑兵东行,寻找机会迎击燕军,不期两队人马没有走到一条路上,未曾 相遇。后陈晖发现了燕军,从后面尾随而来,准备前后夹击。朱棣察觉后,命精骑回头迎击 ,将其一举击溃,陈晖只身逃回军中。燕军士气大振,燕王乘势派朵颜三卫猛冲南军。朵颜 骑兵锐不可当,疾风暴雨般连破南军七营。李景隆整顿军马,在郑村坝与燕军决一死战。这场战斗,数十万军马从中午一直打到晚上,尸横遍野,十分惨烈。朱棣趁着天黑,派奇兵左 右冲杀,搅乱了南军的阵营,然后燕军正面猛攻,占据了上风。当日未分胜负,双方各自收 兵回寨。李景隆没有经历过这样惨烈的战斗,初战不利,感到难以取胜,连夜拔营南遁,匆 忙之中竟然没有通知围攻北平九门的将士。攻打九门的将士失去主力的掩护,仅两天就被朱 棣击败,北平之围始解。 这一战中,守城的燕王世子朱高炽作用不可低估。他以城中老弱残兵坚守北平城,面对李景 隆数十万大军的攻击而岿然不动,有力地牵制住了南军,保住了燕王朱棣的根据地。假设北 平被攻占,朱棣将面对另一番景象,胜负的天平尚不知会倾向哪边。同时,这也可以看出李 景隆是多么无能,印证了朱棣对他的分析。 白沟河之战郑村坝大战之后,原本锐意削藩的建文帝却变得软弱起来,罢齐泰、黄子澄职, 希望燕王息兵。这种做法无异于向朱棣示弱,是不会起到任何积极作用的。建文二年(1400 )二月,李景隆致信朱棣,请求息兵。这一举动,估计是朝廷的意图,不然李景隆是不敢如 此做的。朱棣现在兵强马壮,自然不会讲和。双方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在春天再战。 然而朱棣使用了一个小花招,戏弄李景隆于股掌之间。二月,朱棣佯攻大同,李景隆率军救 援。朱棣却不与之战,由居庸关退回北平,李景隆奔波一场,劳而无功。当时天气尚寒,南 军衣衫单薄,不少士兵被冻伤,部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整。 月一日,李景隆誓师于德州,号称百万(实则60万),大举北伐。双方在白沟河摆开阵势 ,大战一触即发。这场战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南军中的平安、瞿能父子骁勇异常,率军 猛冲燕军,所向披靡。朱棣的坐骑接连被射杀,他的宝剑竟也砍折了。瞿能父子奋勇厮杀, 已经和燕王近在咫尺。朱棣见大势不妙,拨马跑到河堤上,南军在后面紧追不放。朱棣立马 站在堤上,假意用马鞭招呼后面的部属,使南军相信燕军就在堤下。南军果然上当,没敢继 续追击,不然朱棣即将被生擒活捉。双方杀得难解难分,互有胜负。忽然一阵风将 南军大旗 刮倒,南军阵营产生了混乱。朱棣抓住这难得的时机,指挥部队猛冲,一举击溃南军。 白沟河之战是决定性的战役。此后,建文帝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军事征讨。朱棣由此转 守为攻,取得战事上的主动。 灵壁之战朱棣准备取道山东,直扑南京。然而在济南却遭到了铁铉的坚决阻击,又在东昌为 盛庸所败。建文三年(1401),朱棣选择了进军防守较为薄弱的河北,转战河北各地。十二 月,朱棣得知南京守备空虚,可以乘虚而入,于是决定绕过山东,率军直取南京。 制诰之宝(白石)燕军孤军南下,期间多有败绩。北方士兵不适应南方气候,很多人病倒了 ,许多将领也请求撤军。朱棣很犹豫,一连数日擐(huàn)甲不离身,最后在大将朱能的 劝说下坚定了继续南下的决心。他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 这时南军防御的主要力量总兵何福驻军灵壁,修建了大量工事,固守不出。朱棣想与之决战 不得,就截断了他的粮草供给,将其围困起来。何福无奈,准备突围,不想南军把燕军进攻 的信炮当成是突围的信号,纷乱涌出,结果大败。何福仅以身免,而南军的主要将领平安被 俘获。平安是朱元璋的养子,原是朱棣的部下,文韬武略,成为朱棣的主要对手,多次击败 过他,还斩杀过他的几个得力战将。俘虏平安,令朱棣兴奋异常,燕军上下都说这回可以平 安了。朱棣舍不得杀他,将其押送回北平。 铁鞭灵壁之战后,朱棣再也没有遇到大的战斗,于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谷王打开金川门迎降,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首先,永乐皇帝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篡夺皇位但是却很有作为的皇帝 虽然电视剧里面的东西不能当真,但是我很赞成电视剧《永乐英雄儿女》里对这件事情的评价,永乐皇帝虽然是登基的名不正,言不顺,但是那却是顺应了天意,因为建文帝本来在朱棣未其兵前就有好几次机会能置他死地,但是他都错过了,而且建文帝年幼,有太仁慈(虽然皇帝仁慈是好事,但是太仁慈就会变成懦弱),不足以威镇天下,手下又有一帮只会说不会做的迂腐大臣,所以天下需要永乐皇帝这样有震慑力的人来统治 虽说永乐皇帝也算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了,他奠定了大明朝朝兴盛的基础。五次亲征漠北扩大了明朝的疆域,清除了元朝的残余势力。在文化方面,朱棣在内政方面也有许多建树。他知道民间疾苦.把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重要地位。刚即位时的第一道诏书就是免去山东、北平、河南被战争蹂躏的州县三年赋役。他关心受战火破坏最重的北京地区经济的发展,兴修苏松水利,掀起军屯的高潮。他完善内阁制度,整肃吏治,重用人才,组织编纂《永乐大典》等措施,促进了社会的安定、文化的发展他还派遣太监郑和六下西洋,访问了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促进了当时的经济文化交流。他还迁都北京,他是紫禁城的奠基人,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紫禁城可以说是他留下来的。 但是,他的过也是很多的,最深的,就是重用宦官,打破了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规矩,以至于明朝之后的宦官专权,这是很严重的,宦官得势,造成了土木堡之变,魏忠贤专政,等等一些非常严重的后果,可以说,后来明朝的衰落至于灭亡,都是因为宦官专政造成的.还有的就是,永乐皇帝的性格跟朱元璋十分相似,他虽然采取了许多好的政策,但是也是十分暴虐的,他5次亲征,虽然是扩大了明朝的疆土,但是,花费也是很大的,并且,在他的晚年,性格大变,变的非常的暴躁,残暴,他因为爱妃的死而非常悲伤,但是同时又听闻宫女和太监私通,因此,杀了3000多的宫女和太监,这是他的过 但是永乐皇帝戎马一生,5次亲征漠北,扩大明朝疆土,他的英勇无人能及,修纂《永乐大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建造了紫禁城,是中华民族永远的财富...他的功绩影响深远,奠定了大明朝兴盛的基础,成为了永宣盛世开始
『捌』 历史上永乐皇帝是谁
朱棣。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年)。 参考网络
『玖』 明永乐年间发生过什么大事
永乐为中国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袓朱棣的年号,相对于公元1403年至1424年,前后共二十二年。
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又是个颇有争议的皇帝。他功勋卓著:他组织编修了内容浩繁规模宏大的《永乐大典》,开创了世界文化史上网络全书编纂的先河;他建造了当时世界文化史上最强大的海军,七下西洋,使海上丝绸之路达于鼎盛;他五次亲征漠北,维护祖国统一,病死征途……
在明朝诸帝中,其丰功伟绩恐怕无人能与之匹敌,所作所为仅次于其父朱元璋,但是永乐大帝的凶杀成性、冷酷无情,特别是他残杀建文遗臣时极尽酷刑之所能,也是历史上无人能及的。
重要事件
●削藩以巩固君权
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 争。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创设内阁
大明永乐帝虽有洪武帝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大漠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想象一下从京师到漠北运送文书的荒谬),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制就应运而生。
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明万历朝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他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
●信用宦官
代表人物: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拾』 关于朱棣的历史故事
明成祖朱棣在历史上很有作为,但他又是一位性格固执、刚愎自用、猜忌多疑、杀人如麻的皇帝。永乐末年,他大肆屠杀宫女、宦官,在这次大惨案中,被杀的宫女有近三千人之多,为明代后宫最大的一次惨案。
永乐初年,国家逐渐恢复强大。朱棣追求享乐主义,后宫美女渐多。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皇后徐氏病死,皇后一直没有再立,王贵妃和贤妃权氏是他最宠爱的妃子。权氏是一位选自朝鲜的美女,天姿国色,聪明过人,能歌善舞,尤其是善吹玉箫,明成祖十分怜爱她。水乐八年(公元1410年),明成祖率大军出征,特地带权贤妃作为随侍嫔妃宫女,随军出塞。权贤妃在大军凯旋回宫时,死于临城,葬在峄县,明成祖伤心欲绝。明成祖丧失宠妃权贤妃,心情不佳之时恰恰发生两个姓吕的朝鲜女子与宦官相好,酿成宫内惨祸,诛杀吕氏及有关的数百宫女、宦官。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成祖准备立为皇后的王贵妃也死去,明成祖再一次经历丧失宠妃的伤痛。贾吕与宫人鱼氏私下与小宦结好之事又在此时发生了。明成祖甚为恼火,雷霆大发。贾吕和鱼氏惧祸,便上吊自杀。明成祖竟以此为由,亲自刑审贾吕侍婢,不料却查出这一班宫女要谋杀皇帝的口供。朱棣极为恼怒,亲自下手对宫女们动用酷刑,其中受株连被诛杀的宫女近两千八百名。而且明成祖每次亲临施刑,有宫人临刑时当面斥骂明成祖:“你自己年老阳衰,宫人与小宦官相好,有什么罪过!”朱棣让画工画了一张贾吕与小宦官相抱的图,羞辱宫人,同时更加大肆屠杀。据《李朝实录》记载,当宫中宫人被惨杀之时,适有宫殿被雷电击震,宫中的人都很高兴,以为朱棣会因害怕报应而停止杀人,可是朱棣依旧如故,丝毫“不以为戒,恣行诛戮,无异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