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40到1942年一月期间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什么
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称“白色闪电”。1940年4月9日攻占丹麦和挪威,5月10日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随后进攻法国)
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曼斯坦因计划”完成对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占领。同时,德军绕过法军重兵设防的马其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
1940年5月,英法联军在法国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6月,德军对法国发动总攻,意大利趁火打劫,对法宣战。6月22日,法国投降。
1940年7月-10月,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计划)。德军对英国发动猛烈的空袭和潜艇战。企图迫使英国屈服。丘吉尔首相领导英国军民奋起反抗,粉碎了希特勒的阴谋。德国遭到了发动侵略战争以来的首次失败。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入侵苏联,执行巴巴罗萨计划,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6]1941年9月30日,德国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代号为“台风”的闪击战,妄图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次年4月下旬击溃德军50多个师,击毙击伤德军80多万人,将敌军击退150公里至400公里,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夺回了60多座城市。苏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彻底破产。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次日下午,英美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1942年1月1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和南斯拉夫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并决心共同战败德、日、意的法西斯侵略,不到侵略国无条件投降,决不和敌国单独议和。《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阵线的最终形成。[7]
1942年6月,日本军部为了彻底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进攻美军驻守的中途岛,美军掌握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取得了中途岛海战的胜利,从而使太平洋战场的形式发生转折。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到1943年2月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从此,苏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式,更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式的转变,成为二战转折点。
1942年夏天,德意军队进逼阿拉曼,开罗告急,10月英军在阿拉曼一带发动反攻,德意军队损失惨重,仓皇西逃。北非战场形势发生转折。1943年,北非的德意军队投降。
Ⅱ 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40到1942年一月期间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称“白色闪电”。1940年4月日攻占丹麦和挪威,5月10日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随后进攻法国)
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曼斯坦因计划”完成对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占领。同时,德军绕过法军重兵设防的马其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
1940年5月,英法联军在法国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6月,德军对法国发动总攻,意大利趁火打劫,对法宣战。6月22日,法国投降。
1940年7月-10月,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计划)。德军对英国发动猛烈的空袭和潜艇战。企图迫使英国屈服。丘吉尔首相领导英国军民奋起反抗,粉碎了希特勒的阴谋。德国遭到了发动侵略战争以来的首次失败。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入侵苏联,执行巴巴罗萨计划,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6]1941年9月30日,德国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代号为“台风”的闪击战,妄图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次年4月下旬击溃德军50多个师,击毙击伤德军80多万人,将敌军击退150公里至400公里,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夺回了60多座城市。苏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彻底破产。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次日下午,英美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1942年1月1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和南斯拉夫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并决心共同战败德、日、意的法西斯侵略,不到侵略国无条件投降,决不和敌国单独议和。《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阵线的最终形成。[7]
1942年6月,日本军部为了彻底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进攻美军驻守的中途岛,美军掌握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取得了中途岛海战的胜利,从而使太平洋战场的形式发生转折。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到1943年2月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从此,苏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式,更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式的转变,成为二战转折点。
1942年夏天,德意军队进逼阿拉曼,开罗告急,10月英军在阿拉曼一带发动反攻,德意军队损失惨重,仓皇西逃。北非战场形势发生转折。1943年,北非的德意军队投降。
Ⅲ 1941年俄国发生什么战争
苏德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战争)
苏德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内大战苏德战场,容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
1941年6月22日,德国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共550万人,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1945年5月8日夜间,德国投降,苏德战争就此结束,也标志着二战欧洲主要战事告终。
Ⅳ 二战中1941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1、豫南会战
豫南会战是中国第5战区军队在河南南部抗击日军的一次作战。 1941年1月,日第11军为了打通平汉铁路南段,解除中国军队对信阳日军的威胁,纠集步兵7个师、骑兵1个旅、战车3个团的兵力,在司令官园部和一郎的指挥下,分左、中、右3个兵团,分三路,准备向豫南发起进攻。
第5战区司令长官决定采用避实击虚的战略,留少数兵力正面抗击,主力转向两翼,待日军进攻兵力分散之时,从其两侧及背后围歼之。豫南会战是武汉周围地区防御作战中的一次战役。
1941年1~2月,中国军队在河南信阳以北地区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的作战。日军为寻歼在豫南的中国军队汤恩伯集团军,抽调第3、第17、第40师及特种兵一部,集中在信阳以北地区,由第11集团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指挥进攻豫南。
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3个集团军共8个军组织防御。30日,日军中央兵团兵分两路,企图协同两翼兵团夹击中国军队。31日,日军攻占舞阳、上蔡,形成包围圈,但中国军队已先行转移,致使日军扑空。
此时,日军侧背受到中国军队攻击,正阳已被皖西第84军克复,后方交通受到威胁,遂于2月1日开始回撤。日军第3师从舞阳撤出后,于4日攻占南阳,6日放弃该城向唐河、泌阳方向撤退。
中国第13军顺势收复舞阳后,即向南阳方向追击日军。与此同时,由舞阳南撤的日军第17师及第15、第4师各一部,在象河关附近遭到中国军队猛烈打击,伤亡惨重,向南溃退。至7日,各路日军均撤回信阳附近。此役,共毙伤日军9000余人。
2、克里特岛空降战役
克里特岛空降战役(德语:Luftlandeschlacht um Kreta,希腊语:Μάχη της Κρήτη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腊战役的一部分,爆发于希腊克里特岛的战事。
战斗开始于1941年5月20日早上,德国发动代号“水星行动”(德语:Unternehmen Merkur)的军事行动,空降入侵克里特岛。防守该岛的为希腊抵抗军及盟军。
经过首天的战斗,以英军为首的盟军承受了极高的伤亡,却无法有效阻断德军的进攻。第二天,由于盟军方面的通讯出现问题,导致盟军指挥官无法及时掌握战况,致使岛上西面的马莱迈机场落入德军手中,令德军得以大量空运增援部队,在数量上压倒盟军并最终完全控制克里特岛。
克里特岛战役在三个方面都是空前的:它是历史上首次的大规模空降作战;它是盟军首次利用被破译的德军恩尼格玛密码机获取情报的作战;它是德军首次遭遇当地平民大规模抵抗的战役。
受到这次军事行动中空降部队的巨大伤亡影响,希特勒禁止德军今后任何大规模的空降作战行动,盟军却对空降兵的潜力印象深刻并开始积极组建自己的空降部队。
德军计划以空降突击方式夺取岛上3个机场,并从海上运送重武器和登陆部队上岸。虽然德军空降兵付出了沉重代价,希特勒甚至承认“克里特岛已成为德国伞兵的坟墓”,但德军最终实现了战役目的,控制了爱琴海和地中海航道。
3、重庆隧道惨案
1941年仲夏,停歇了很久的日机夜袭又开始了。6月5日下午6时,空袭警报突然响起,日机20余架分批夜袭重庆,空袭时间长达3小时以上。市民一向是在白天躲警报,傍晚才从近郊返回。
于是闻警报后,疏散不及的市民大都从三个洞口匆忙涌人隧道内。顿时,只能容纳5000人的大隧道,这天却涌入了近万人。加之,天气炎热,隧道空气极差。到下午7时,紧急警报响过,防护团在外面关上闸门,不准进出。
1941年6月5日晚上9时左右,日军对重庆进行大规模的“地毯式”反复轰炸。市中区居民因准备不充分,接到警报后未及时疏散开,于是如潮水般地拥向公共防空大隧道中,洞内避难人数较往常激增一倍,达到万余人,几近饱和。
管理隧道口的宪兵及防护人员视避难群众如囚徒,紧锁栅门,不准隧道内的市民在空袭期间出入隧道。
而隧道内,由于人多缺氧,气温越来越高,避难的人们感到浑身发热,呼吸困难,部分油灯渐渐熄灭,婴儿和儿童发出令人揪心的哭叫声。洞内渐渐变黑,死亡威胁着洞内每一个人,此时,人们不顾一切地往洞门口拥挤。
由于隧道的闸门是由里向外关闭的,人们汹涌而来,把闸门挤得打不开,前边的人群被挤压着贴在闸门上,发出愤怒的呼喊和痛苦的呻吟。隧道内的人们互相拥挤践踏。有的被踩死、压死,更多的是因为空气中缺氧而窒息死亡。
在长达10小时的高温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除身处3个洞口较近的近百人得以出洞幸免于难外,其余近万名避难人员因窒息而死。大部分死者因窒息、挤压,衣服被撕烂,皮肤变成蓝黑色,面目全非。
惨案发生后,人们劈开木闸门,看到洞内尸体重叠挤压洞口,你抓我扯,有的抱成一团不能分开,衣裤被撕烂,两眼膨胀得很大,真是令人惨不忍睹。
4、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伙同仆从国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
集结了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5、偷袭珍珠港
偷袭珍珠港(英文:Attack on Pearl Harbor,日文:真珠湾攻撃)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划的一起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舰队基地——珍珠港的军事事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事件也被称为珍珠港事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豫南会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克里特岛空降战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重庆隧道惨案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苏德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偷袭珍珠港
Ⅳ 从材料三可看出1929年到1941年苏联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Ⅵ 二战前,苏联发生了什么
当年著名的列宁遗嘱中提到了6位苏共领导人,最后除斯大林外,另外人--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达科夫,全部在三次大审判中被处决(托洛茨基因流放海外缺席审判,但后被刺杀)。
此外,领导十月革命的第6届中央委员会成员中有2/3被枪决;11大中央委员会的27人有20人被枪决;15大政治局的7人,除斯大林外,6人被枪决或暗杀;第1届苏维埃政府的15名成员中,除5人已去世外,除斯大林外的9人全部遭枪决。
1936-1938年间,苏共一半的党员--约120万人被逮捕。有人总结,列宁创建的党被斯大林消灭了。
斯大林对列宁时期的老布尔什维克的清洗,其实并非始自大清洗。早在1929~1931年的清党运动中,就有25万人被开除党籍。
大清洗在苏共塑造了一种恐怖文化,党的干部不敢多人共乘一辆汽车,因为容易被怀疑为阴谋聚会,他们不敢也不会有真正的私人友谊。除了斯大林,他们不敢邀请同事到自己家吃饭。--到斯大林家吃饭也令人胆战心惊,虽然谁都渴望那个位置,但正如布尔加宁所说:“你永远不知道从那座位离开后你会去哪里?是回家还是监狱。”
大清洗完成了苏共的政治大换血。列宁时代的苏共党员,相当多数是理想主义者,他们虽然对管理一个国家并无经验,但对建设一个理想社会却充满热情,他们有着老布尔什维克朴素的正义感和对党的忠诚。
到了1939年,苏共党员干部中,80%是列宁死后才加入苏共,他们是通过斯大林修改过的历史和各种宣传物品教育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他们的心目,除了列宁和斯大林,早期革命领袖几乎全是叛徒。
换血前的苏共,相信“党的一切都是对的”,换血后的苏共,相信“党的领袖的一切都是对的”。苏共换血后最可怕的质的变化是,党的新成员们,已经习惯于告密和揭发的文化,习惯于看领导的眼色行事,习惯于通过出卖灵魂的方式,获取物质和权力上的享受。
大清洗完成了斯大林绝对正确历史地位的塑造。1938年,斯大林钦定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出版,大清洗中的一切政治谎言堂而皇之进入历史,成为影响数十个国家几代人的历史教材。
Ⅶ 1941年俄国参加二战的事件
苏德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战争)
苏德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
1941年6月22日,德国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共550万人,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1945年5月8日夜间,德国投降,苏德战争就此结束,也标志着二战欧洲主要战事告终。
Ⅷ 1941年发生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1月6日——国民党制造震惊世界的皖南事变。 1月20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 3月 ——周恩来等向国民党提出解决时局问题二十条,遭拒绝,中共因此拒绝出席第二届国民参政会。 4月10日——轴心国扶植克罗地亚法西斯分子安特·帕维利奇脱离南斯拉夫建立克罗地亚独立国。 4月13日——日苏两国签署《日苏互不侵犯条约》。 4月27日——纳粹德军攻入雅典。 5月24日——英国皇家海军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在北大西洋被德舰俾斯麦号击沉,全舰千余名官兵仅3人生还。 5月27日——德国军舰俾斯麦号主力舰在法国附近被英国海军击沉,两千六百人丧生。 6月6日——发生重庆隧道惨案,死亡数万人。 6月19日——美军游骑兵部队正式成立。 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 8月1日——国民党空军“飞虎队”成立。 9月6日——日本御前会议秘密决定向美国开战。 9月16日——叙利亚被宣布为独立国家。 10月18日——东条英机任日本的大将和第四十任内阁首相。 11月26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确定每年11月份的第四个星期四为感恩节。 11月26日——黎巴嫩独立。 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日本皇家海军偷袭珍珠港,美国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12月8日——马来亚战役:日本皇家陆军开始从泰国进攻马来半岛。 12月8日——香港保卫战:日本皇家陆军开始从深圳进攻香港。 12月9日——中华民国政府正式对日本国宣战。 12月17日——嘉义县中埔乡发生强度7.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房屋毁损15086栋,死358人,伤733人。 12月25日——香港保卫战:日本皇家陆军占领香港,香港沦陷,开始“三年零八个月”的香港日治时期。 此年底----------美国参加世界二次大战
Ⅸ 苏联的重要历史事件有哪些
斯大林时期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并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这就是“斯大林模式”。但斯大林错误地发动的大清洗运动(肃反运动)使得一大批无辜的干部群众受到错误的制裁,出现了大批冤假错案,为苏联的建设事业及应对外部敌对势力都带来了重大损失。一部分人认为大清洗是斯大林故意发动的大屠杀,但另一部分观点认为这是斯大林错误估计了国内形势而导致的不幸的错误决策。无论原因为何,这都暴露了当时苏联党政体制中缺乏对民主集中制的坚持和维护,领导人个人权力过大而缺乏制约的问题。导致错误未能及时制止。 1932年至1933年间,乌克兰大饥荒爆发,使250万到480万人死亡,当时苏联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部分加剧了饥荒的蔓延。乌克兰独立后,许多政治家和学者认为1932年-1933年大饥荒是苏联对乌克兰的种族清洗和种族灭绝。 斯大林
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采用“绥靖政策”安抚希特勒,并姑息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意纳粹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使得苏联觉得西方国家企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 苏联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结盟建立欧洲共同防御体系而不果,英法却相继同德国发表了带有互不侵犯性质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与此相反,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却多次向苏联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此后,在1939年,苏联采取“祸水西推”的策略和德国结盟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战爆发后,按照该条约划分的势力范围,苏联以“建立防止德国入侵的东方战线”的名义,出兵与德国瓜分波兰,攻打芬兰并占领东欧部分地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强行并入苏联,此举加速了其周边国家向法西斯轴心的靠拢,也使得苏联在二战初期颇不得人心。(参考条目:冬季战争、卡廷惨案)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苏军遭受重大军事损失,在开始的头一周苏军就损失了九百架飞机、几千门火炮、一千多辆坦克与几十个正规师。之后,苏德战场成为欧洲大陆的主战场。1943年初,苏军经过顽强抵抗,获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后,苏军才在战场上掌握了主动。到了1945年5月,苏联红军攻占了纳粹德国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杀,欧洲战事结束。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全歼日本关东军。 1941年秋天,德国大军攻到莫斯科西北近郊,当时苏联政府与各国使节转到南方现在的萨马拉市。11月7日当天,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抵达被围困的莫斯科市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典礼,所有校阅部队在典礼后立即开赴战场。此活动振奋人心。当年苏联政府将此悲壮仪式拍成记录片在各地播放,在二战时对团结国家民心发挥了极大效果,为苏联争取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4年10月,苏联强行吞并中国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乌梁海地区。 1945年,苏联与中华民国代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外蒙古独立. 战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丘吉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令苏联倍感威胁,相对地成立华沙公约组织。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赫鲁晓夫时期
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几年的政治斗争,最后赫鲁晓夫在打倒贝利亚、马林科夫等政敌后成为了苏联最高领导人。此后,苏联进入赫鲁晓夫时期,也标志着美苏争霸开始。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中大肆批判斯大林,之后全面修正斯大林的政策。虽然他纠正 赫鲁晓夫
了斯大林执政时期的许多错误,释放了大量错划政治犯,为近2000万人恢复了名誉,取消了官僚干部的一些不正常的特权以及“特殊津贴”。但是他不顾客观实际,对斯大林时期的许多功绩也进行全盘否定,造成了苏联乃至整个国际共运内部的思想动荡和混乱。另外,赫鲁晓夫在对外问题上具有大国沙文主义的思想倾向,在对待兄弟党兄弟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上,始终以“老子党”的身份自居,干涉别国内政,这严重败坏了苏联在国际上和国际共运内部的形象。(参考条目:布拉格之春、匈牙利十月事件、波兰十月事件) 赫鲁晓夫主张东西方缓和,以避免核战争。对外主张“三和路线”,即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他多次访问美国等西方国家,但他的对外政策仍然导致美苏核对抗,曾策划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方面远远领先于美国。(参考条目:加加林、东方1号)
勃列日涅夫时期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成为最高领导人,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 勃列日涅夫
期。 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中不适当的部分进行了更改,否定了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对外实行强硬路线,行“主权有限论”,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还派兵进驻蒙古,甚至在珍宝岛与中国军队激战。他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著名的勃列日涅夫主义。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成为导致苏联衰落和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勃列日涅夫纠正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过度批判,但是他的思想与政策过度僵化,导致矫枉过正,反而使苏联国家与社会丧失了改革与进步的活力。 勃列日列夫统治中期,即1975年,苏联国力达到巅峰,国民生产总值由美国的23%上升至53%,核力量也由美国的六分之一上升至超过美国,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但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国民经济因为苏联式福利政策和军费开支巨大而滑坡,尤其是农业生产连年下降,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力也迅速削弱,苏联变得外强中干,国库空虚,国力下降。勃列日涅夫大搞裙带关系,党内腐败愈演愈烈,高级干部成了特权阶层。他曾有句经典名言:“靠工资谁也活不了”,在其这种暗示的影响下,腐败像癌细胞在苏联共产党内扩散,埋下了苏联共产党瓦解的种子。
安德罗波夫时期
安德罗波夫
1982年11月10日,长期统治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去世,由原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继任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在安德罗波夫执政一年零三个月期间,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工作,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调整,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福利事业方面取得的进展作出了贡献。在整顿劳动纪律和完善经济机制的试验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获得了苏联群众的支持。但由于健康原因未允许他完成这一任务。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因长期肾病逝世,终年69岁。
契尔年科时期
契尔年科
安德罗波夫去世后,接替担任苏联领导人的是73岁的契尔年科。 当时从契尔年科的年龄、健康状况和威望来看,显然具有过渡性质。他执政仅13个月,虽然未能改善苏联国内外面临的困境,但保持了苏联政局的稳定,做了一些具体工作。在他执政期间强调政策的继承性,因此基本上保持了安德罗波夫时期的对内对外政策,首先在经济方面,主张对苏联的整个经济体制进行认真的改造,提出完善经济活动,改革管理形式和方法、将国民经济变成一种高效率的有条不紊的机制。指出,经济试验的实质在于给企业更多的权利,提高企业的责任感,摆脱中央过多的监督。
戈尔巴乔夫时期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其后继任的安德罗波夫及契尔年科皆在上任不到两年便病逝。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进入戈尔巴乔夫时期。 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特别是停止了武力干预),他的发言人将这个政策戏称为“辛纳屈主义”。这个政策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89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政治地震。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受挫,进展缓慢的情况下转向政治改革,在国内实行经济重建和开放性政策,对所谓“历史错误”进行“清算”。但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随着所谓“开放性”的日益深入,苏联和苏共的一些历史错误被提出和纠正,但是更多遇到的是敌对势力对苏联及苏共历史的故意抹黑。戈尔巴乔夫却放任这种抹黑行为的扩大,最终导致了苏共党内和苏联社会的思想混乱。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1991年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苏联开始走向解体。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年底,他联同白俄罗斯及乌克 戈尔巴乔夫
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12月26日,最高苏维埃自我解散,标志着苏联不再存在。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瓦解。 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存在巨大争议。一部分西方政客、学者和部分俄罗斯右翼人士认为他是有胆略的改革者。但随着苏联解体恶果逐渐显现,很多前苏联地区人民将戈尔巴乔夫视作导致苏联解体和国家悲剧的罪人。 参见:苏联解体、八一九事件
Ⅹ 从二月革命到苏联解体,苏联发生的历史大事
1917 年 3 月,俄罗斯帝国爆发二月革命,导致沙皇下台,俄罗斯帝国解体。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俄语意为“代表会议”)并存的局面。最后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联合其它极左翼政党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于 1917 年 11 月 7 日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史称“十月革命”。革命后改国名为苏维埃俄国。
苏维埃俄国全称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苏联成立后苏维埃俄国成为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的十月革命获得胜利,成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俄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包括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一起正式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苏维埃俄国最高苏维埃决定改国名为俄罗斯联邦。
1917年11月7日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和国成立不久,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地主资本家的武装叛乱,保卫了苏维埃政权。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成立(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1922 年 10 月 6 日俄共(布)中央全会上,列宁提出成立新国家的建议得到通过。于 1922 年 12 月 20 日以苏维埃俄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 年 12 月 30 日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首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斯大林在会上作关于成立苏联的报告。列宁因病未出席大会,被推为大会的名誉主席。大会通过了苏联成立宣言。大会通过的联盟条约规定,联盟苏维埃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联盟人民委员会为执行机关。条约还特别规定,每个加盟共和国都保留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也是苏联解体的法律依据)。1924 年 1 月,列宁逝世,1925 年,斯大林获得苏联最高权力。 列宁去世后,约瑟夫·斯大林当选联共(布)中央总书记。斯大林以计划经济作保障,领导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使苏联一度成为 欧洲工业生产值最高的国家。苏联农业方面在斯大林大规模工业化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农业实行了机械化但是集体农庄政策的失误使得苏联农业产值严重下降,仅仅达到 1913 年水平。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并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
1932~1933 年间,乌克兰大饥荒爆发,使 250~480 万人死亡,当时苏联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部分加剧了饥荒的蔓延,并阻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乌克兰独立后,西方政治家和部分学者认为 1932~1933 年大饥荒是苏联对乌克兰的种族清洗和种族灭绝。
在上世纪 30 年代,斯大林发动大清洗(肃反)运动,期间至少有大约 150 万人被杀害,被害人总数至今为止不明,苏联境内劳教所(古拉格)也大量增多,任何反动或者出现不当言论的官员,将军都会被关进劳教所,甚至被枪决。因为斯大林的清洗运动主要针对苏共中央,苏联军队高层,所以普通苏联人民依然对斯大林很爱戴。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西方采用“绥靖政策”安抚希特勒,使得苏联觉得西方国家企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苏联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结盟建立欧洲共同防御体系而不果, 与此相反,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却多次向苏联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1939 年,苏联采取“祸水西推”的策略终于和德国结盟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战爆发后,按照该条约划分的势力范围,苏联以“建立防止德国入侵的东方战线”的名义,出兵与德国瓜分波兰,侵略芬兰并占领东欧部分地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强行并入苏联,此举加速了其周边国家向法西斯轴心的靠拢。1939 年苏联发动苏芬战争,在付出了巨大伤亡的情况下夺回了芬兰占领的土地。苏芬战争充分体现苏联重工业的落后。
1941 年 6 月 22 日,纳粹德国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二战规模达到最大化。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遭受重大军事损失,在开始的头一周苏军就损失了 900 架飞机、几千门火炮、1000 多辆坦克与几十个正规师。苏德战场成为欧洲大陆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