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高二历史选修1知识点概困

高二历史选修1知识点概困

发布时间:2021-03-05 00:00:35

⑴ 谁有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农业、工业的发展。使俄国走向近代化。

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重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中国:

管仲改革实现了齐国的富国强兵,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鲁国“初税亩”取得了预期效果,鲁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诸侯列国纷纷仿效。从税制改革的角度看它达到了预期目的,所以可以说是成功的。

魏文侯改革:通过李悝变法,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楚国吴起变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段时间内,楚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连连获胜,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3)失败的改革

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中国:魏文侯改革(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5.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⑵ 历史选修1知识梳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结构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第4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背景 政治:宗法分封制遭破坏,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经济: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
军事: 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较快发展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直接动力: 称霸天下的欲望.
目的: 富国强兵.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内容 春秋 齐桓公: 管仲 “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
鲁国: 前594 “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
战国 魏文候: 李悝 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
楚悼王: 吴起 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
影响: 管仲改革: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鲁国改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李悝改革: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吴起改革: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
评价:①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从改革的内容来说: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法经》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③从改革的作用和效果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内部阶级力量的差异,其效果是不同的。魏国的变法效果较为显著,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总起来看,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使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第5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背景 ①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②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③秦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
④君权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⑤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
时间:公元前356年
指导思想:法家理论
内容 ①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②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普遍推行县制; 制定秦律
③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④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 “燔诗书而明法令”
⑤改革旧俗:
结果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败因 ①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②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
③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④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最终为变法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成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
成功的原因:①顺应了历史潮流。
②变法的内容已经深入人心。
③法家思想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
④商鞅同守旧派贵族的论战, 扫除了变法的思想障碍。
⑤秦孝公有变法图强的决心,对商鞅支持、重用
影响 积极作用: ①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发展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③壮大了军事力量;
④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
⑤它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消极作用 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
特点①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农战”和“法治”。
②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③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
④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第6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背景 ①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与强大
②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
③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④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⑤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
目的: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内容: 经济:均田制: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受田农民纳租、纳调;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
政治: 三长制 ;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 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文化: 汉化政策:采用汉姓; 改穿汉服;学说汉话; 提倡与汉族通婚; 迁都洛阳
作用 ①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②吸取了汉族先进政治制度与文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性质: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⑶ 高二历史选修一考试的重点有那些急,急,急,

我们老师连日本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没上过。
他说高考没考过,我是湖南专的不清楚属别的地区的出题准则。
要说重点的话,就这么几个改革,其中的背景、结果、影响等都是需要掌握的吧。
还要注意比较各种改革,可能会问你相同点或不同点之类的。

⑷ 高二历史选修一的复习资料

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复习纲要
第一章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第二节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
①经济根源: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了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②道路原因: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商道.阻碍了东西方的传统贸易,造成商业危机.促使欧洲人开辟新航路。
③社会根源:受《马可波罗行记》的影响,欧洲人以为东方遍地是黄金。
2、条件:
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远洋航行准备了必要的条件:①地圆学说;②地图绘制技术进步,表明海岸线及港口的地图已出现;③远洋船的出现;④武器装备的进步。
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的酌葡萄牙、西班牙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这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3.经过:
(1)1488年,葡萄牙从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2)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
(3)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哥伦布越过大西洋到达了美洲。
(4)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证实了地圆学说。
4.影响:
(1)引起了“商业革命”:a.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与亚、非贸易扩大与美洲联系开始;b.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起了“价格革命”:a.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格下降,物价猛涨; b.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3)引发了西欧国家积极扩张海外殖民地的活动。
(4)加快了荷、英、法等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1.葡萄牙 1500年占领巴西;但葡萄牙扩张的主要方向在非洲和亚洲。
2.西班牙 主要目的是掠夺金银。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占领子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16世纪六、七十年代又占领了亚洲的菲律宾。

美 非 亚 特点
葡萄牙 巴西(葡最大殖民地) 非洲东岸、西岸一些据点 印度西岸一些据点、马六甲、澳门、摩鹿加群岛 以占据军事据点为主,同时垄断商路,建立商站,欺诈性贸易掠夺大量财富。扩张主要方向在亚非。
西班牙 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 菲律宾 以美洲为主,甘蔗生产、黑奴贸易,疯狂掠夺贵重金属
3.影响
(1)欧洲的殖民统治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印第安人几乎灭绝,土著劳动力锐减,由此又引起丁罪恶的奴隶贸易。
(2)流人欧洲的巨额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①欧洲人开始对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渗透;②伴随政治霸权而来的是经济的剥削和掠夺;③由于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的渗透,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④各大洲间的相对孤立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第三节 文艺复兴
一、概念 文艺复兴发生于14—17世纪的欧洲.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借助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二、意大利文艺复兴
1、发源于意大利的原因:首先,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前提条件;其次,意大利较多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重要条件
实质: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的一场反封建反宗教的新思想新文化革命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2、社会思潮的核心及评价
(1)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概念: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2) 影响:①对当时的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②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③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了文艺复兴运动晚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3、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
①最早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诗人但丁及作品《神曲》,画家乔托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
②诗人、学者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著有《十日谈》。
③15世纪后半期至16世纪,出现“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和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军事著作家、诗人马基雅维利。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大卫》。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三、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①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是戏剧家莎士比亚.
②法国作家拉伯雷著有《巨人传》。
③德意志人文主义代表人物伊拉斯谟著有《愚人颂》。
④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著有《堂吉诃德》。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1)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兴起的条件:①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②生产经验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2)成就:①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否定了上帝选定地球为宇宙中心的谬论,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②德意志学者开普勒发现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规律。③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证实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他注重实验、实践,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④意大利的布鲁诺和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是卓越的思想家,他们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1、社会经济的变化:
①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兴起和发展:从制呢业扩展到采煤、炼铁和造船。
②资本主义农业出现“圈地运动”,使农民贫困化、成为雇佣了人,它导致资本主义农牧场的出现和发展。
③开拓海外贸易: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的中心,都铎王朝鼓励发展丁商业和海外掠夺。
④资本原始积累加速:海外贸易、海外掠夺和田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厂资本。
2、阶级关系的变化:
①新兴资产阶级形成:金融家、大商人和手工:上场主实力大增。
②新贵族出现:经营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和牧场的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利益。
③封建王朝加强专制统治.旧贵族的势力被削弱.农民不断被转化为雇佣劳动者。
3、政治矛盾(直接原因):
①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矛盾尖锐.表现为议会斗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中结成反对派,拒绝国王征收新税,矛盾尖锐。
②斯图亚特王朝实行宗教专制、迫害“清教徒”,清教徒代表资产阶级追求积累资本的生活理想,迫害清教徒造成厂社会政治的紧张局面。
4、根本原因:封建主义的上层建筑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矛盾尖锐。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导火线:1638年苏格兰人民为反抗查理一世的宗教迫害,举行起义。
2、革命开始:1640年11月,查理一世召开议会,企图征税讨伐苏格兰人;反对派不仅拒绝征税,而且要求限制王权,革命由此开始。
3、内战:查理一世讨伐议会,1642年挑起内战。克伦威尔指挥议会军在纳西比和马斯顿荒原等战役中打败王党军队,结束了内战。经议会审判,以叛国罪于1649年1月在伦敦处死查理一世。
4、共和国时期:
①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等人掌握大权以武力维护统治。
②发展工商业,厉行清教法规;征服了爱尔兰和苏格兰,并竭力维护英国,维护海外贸易。
③年底克伦威尔宣布为“护国主”,多次解散议会,成为军事独裁者。
5、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①原因:克伦威尔死后政局混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巩固统治秩序,倾向复辟。
②1660年查理二世恢复王位。不久便实行反攻倒算。政治斗争日益尖锐,政坛发生分化,政党开始形成,出现了代表不同集团利益的政党——辉格党和托利党。
③詹姆士二世继位后企图恢复天主教.进一步危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辉格党和部分托利党人的反对。
6、光荣革命:
①1688年,辉格党联合部分托利党人发动政变,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入主英国。第二年议会决定威廉和玛丽继承王位。
②“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7、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和发展:
“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限制王权在议会中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影响最大的是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行为,后来,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三、革命意义
(1)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反映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有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的到来。

第四节 欧洲的启蒙运动
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1)原因:①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封建专制制度成为其发展的严重障碍,要结束旧的制度,资产阶级首先必须做好舆论准备。②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挣脱了封建迷信的束缚。
(2)性质: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为启蒙运动。
(3)内容: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号召取消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4)与文艺复兴的异同: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背景 资产阶级萌芽 资产阶级发展
内容 人文主义 理性
方式 借助神学表达观点 直接发起攻击
作用 文艺复兴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自然科学发展促进了启蒙运动的产生
早期概况:①霍布斯:代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A、既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启蒙思想.又带有明显的封建落后意识,不反对君主专制,甚至承认专制政权有干涉臣民财产的权力。B、认为世上没有神,宗教不过是人类无知和恐惧的产物.但又提出宗教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C、代表作是《利维坦》。 ②洛克:其思想形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A、认为人们按契约成立国家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因此国家政权不应干涉平民的财产。B、在政权组织形式亡,赞成君主立宪制,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应该分属议会和君主。
二、法国的启蒙运动——高潮
背景: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腐朽
(1)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反对君主专制,希望通过“开明”的君主实 行改革,过渡到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2)孟德斯鸠:发展了英国思想家洛克的分权学说,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主张三权之间“相互制约和平衡”。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3)卢梭: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否定封建王权。
(4)狄德罗和“网络全书派”:《网络全书》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科学成就,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影响很大,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
三、启蒙运动的影响
①有力的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②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③在欧洲、美洲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迫使封建君主改变统治方法,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起了深远影响;
④启蒙思想的著作被介绍到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激励那里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第五节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大革命的爆发
背景:(1)国内:①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等级森严。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发展,但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根本原因
③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改变现状。(尖锐的阶级对立——直接原因)
④因财政田扰,国王路易卜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条件成熟
⑤启蒙运动为革命的爆发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思想理论基础
(2)国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
二、爆发经过
1、导火线:1789年5月三级会议的召开
2、第三等级的斗争:①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改革;②要求改变陈旧的开会方法和表决方式;③三级会议(改)→国民议会(后改又为制宪议会)的成立 1789-6;④制宪会议的成立 1789-7。
3、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专制统治的巴土底监狱,标志大革命爆发。(1789-7-14法国国庆日)
三、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 (1789年7月——1792年8月)
(1)1789年7月14日以后,制宪会议实际成为法国最高的行政和立法机关(1791年前)→立法会议(1791-1792.8).起主导作用的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
(2)制宪会议宦布废除封建制度.取消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动摇了封建制度,但没有废除封建地租和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1789年制宪会议发布了《人权宣言》。评价: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体现了摧毁君主专制的要求,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成为资产夺取和巩固思想武器。它是资产阶级的纲领性文件,将启蒙运动中的政治主张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但建立在私有财产贫富悬殊基础上“自由”“平等”实际上只能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4)1791年制宪会议颁布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宪法规定的有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违反了《人权宣言》的精神。
(5)制宪会议解散,让位于根据宪法选出的立法议会,君主立宪派掌权。
(6)立法议会遇到了许多困难,1792年4月,领导了反对昔奥武装干涉、保卫革命的战争,人民群众组成义勇军开赴前线。
(7)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第二次起义),攻占王宫,推翻了君主制。
原因:①国内:经济困境,政治斗争尖锐;②国际:奥、普、俄武装干涉。
对外战争的开始:①1792.4法国对奥宣战,普奥联军攻入法国境内;②法国人民奋起保卫祖国;③普奥联军公开支持路易十六;④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 (1792.8.10)。
(8)1789年7月14日至1792年8月是法国大革命的第一阶段,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掌握了领导权,大资产阶级是当时资产阶级的主要代表。
(9)阶段特征:他们在当权时期对法国进行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初步改造,运用立法手段确立了许多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法国大革命的基本成果都是在这个时期取得的。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由于反对共和制、维护君主制而被赶下台。
四、吉伦特派统治时期(1792.8-1793.6 代表工商业大资产阶级利益)
(1)政治:8月起义胜利后,代表工商业者利益的吉伦特派控制了立法议会,掌握了行政大权,召开了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
(2)经济:会颁布了新的土地法以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宣布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
(3)9月,法军取得瓦尔密之战的胜利,外敌人侵被制止。
(4)国民公会取代了立法议会,国民公会通过了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的决议,即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5)经国民公会审判,1793年初路易十六在巴黎被推上断头台。
(6)内外形势:内:王党分子叛乱;生活用品价格飞涨,城市贫民要求最高限价遭到吉伦特派反对。 外:英、普、奥、荷、意、西等国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
(7)巴黎人民于 1793年5月底6月初发动了第三次武装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把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雅各宾派推上了统治地位。
(8)阶段特征:1792年8月至1793年6月是法国大革命的第二阶段,代表工商业者利益的吉伦特派掌握了行政大权,进一步打击了封建势力,扩大了革命成果。由于法国大革命面临强大的外国武装干涉的威胁,国内形势也十分严峻,吉伦特派无力领导群众战胜困难,因此倒台。
五、雅各宾派统治时期(1793年6月一1794年7月)
(1)雅各宾派上台后以罗伯斯庇尔为首,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
(2)国民公会宣布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按当地人口分配农村公有土地,无条件地废除一切封建权利,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从而取得了农民的支持。
(3)实行恐怖政策 政治:颁布限价法令,对生活必须品实行最高限价
经济:通过了惩治嫌疑犯法令,规定一切嫌疑犯都要收押、监管。
(4)国民公会发布总动员令,大量青年应征入伍,到1793年底基本上赶走了外国干涉军,1794年,将战场转到国境之外。
(5)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的形势下雅各宾派内部矛盾逐渐暴露,导致分裂。
(6)国民公会中反罗伯斯庇尔的势力于1794年?月27日发动“热月政变”,把罗伯斯庇尔和他的主要伙伴送上了断头台。
(7)阶段特征:1793年6月初至1794年7月是法国大革命的第三阶段,资产阶级民主派——雅各宾派掌握领导权。为了保卫共和国、拯救革命,雅各宾派采取了恐怖统治(违背了资产阶级意愿,超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从而战胜了敌人、克服了法国面临的危机;但是危机过后,内部矛盾逐渐暴露,最终又导致了雅各宾派的分裂和下台。
六、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1)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 ——规模最大,最彻底
(2)人民群众在三次起义中显示出了伟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从危急中挽救出来,并推动它进一步向前发展。
(3)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法国1000多年的封建制度,震撼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
(4)为此后各国的革命树立了榜样,具有世界意义。
七、拿破仑帝国
(1)热月党人统治时期:
①热月党人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希望建立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秩序。
②热月党人一方面清除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和激进措施,一方面保护革命成果,维护共和制。
③1795年热月党人成立了督政府,督政府软弱腐败,对内不能稳定政局,对外不能抗击欧洲国家对法国的干涉。1799年11月,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推翻了督政府。
(2)建立帝国:
1799年11月拿破仑建立了执政府,自己出任第一执政官,后改为终身执政官。 1804年12月,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了法兰西帝国(第一帝国)。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军事帝国 1804-1814
(3)对内政策:
①政治: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②经济:财政改革,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③法制建设:1804年公布《民法典》(《拿破仑法典》)等几部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
④科教: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教育。
(4)对外战争:
①拿破仑掌权后,经历了与反法联盟的多次战争,一再打败奥、普、俄、西诸国。
②1810年左右法兰西帝国盛极一时,控制了从波兰到西班牙,从荷兰到意大利的广大领土。
③拿破仑的扩张野心使战争性质由革命转为侵略,最终导致第一帝国的覆灭。入侵西班牙、远征俄国均遭失败,被法国蹂躏的各国民族主义萌发,1813年10月,莱比锡之战(德意志境内)法军失败,帝国开始瓦解。1814年3月底拿破仑退位,第一帝国覆灭,波旁王朝复辟。
④波旁王朝复辟与拿破仑“百日王朝”
⑤滑铁卢会战(比利时境内),拿破仑再次退位
⑥拿破仑早期战争捍卫了大革命的成果,第一帝国进一步摧毁了封建制度,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社会秩序,传播了革命思想,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后期侵犯许多国家,掠夺各国人民,激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抗,导致他的最终失败。
关于拿破仑战争性质的认识:
在帝国建立以前,拿破仑对欧洲封建君主国家的胜利具有进步意义,因为它沉重打击和大大削弱了各封建君主国的封建势力,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封建割据的局面;也因为对外战争在客观上起着保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防止波旁王朝复辟的作用,所以总起来说正义和进步的性质占主导地位。拿破仑称帝后,随着法国日益强盛,欧洲封建反动势力对法国的威胁越小越小,而拿破仑统治欧洲、称霸世界的野心越来越大,法国对外战争的正义性和进步性日益退居次要地位。特别是1807年法国的强盛达到顶点以后,战争的非正义性和侵略性占了主导地位。相反,那些被占领、被奴役的国家和地区人民反抗拿破仑的压迫和统治的战争就具有了民族解放的正义性质。欧洲人民的广泛反抗,造成了法兰西第一帝国覆亡的危机。

⑸ 高中历史选修1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背景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土地兼并使农民赋税增加,还要承担徭役,受高利贷的盘剥,连年的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
具体表现:农民起义和兵变相继爆发
民族对立严重 辽和西夏与宋发生多次战争
统治阶级矛盾突出 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斗争激烈,出现朋党之争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 原因:1、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戍法” 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2、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
3、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
表现: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
积贫 原因:1、冗官(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科举取士多; “恩荫”法授官多)
2、冗兵(面临西夏和辽的威胁;为安定社会秩序,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
3、对辽和西夏战争耗费付给出大量金银和布匹
表现: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造成了冗费的局面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 背景:积弱积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统治岌岌可危
主持:范仲淹、富弼
时间: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庆历五年(1045年)初
中心:整顿吏治,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内容:改革文官升迁制度;.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长官;重视农桑,减轻徭役等。
结果:失败。
原因 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
2、有人诬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3、改革过于激进。
影响: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原因:1、社会矛盾仍然尖锐
2、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得到宋神宗的赞赏
3、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
时间:1068年,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
时间 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目的 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内容 主要措施 内容 作用和成效 局限
富国之法 农田水利法 鼓励各地由民户出资修建水利 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方田均税法 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青苗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争议最大) 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免役法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 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
市易法 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均输法 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强兵之法 保甲法 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设军器监 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保马法 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将兵法 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 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增加法科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整顿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惟才用人
结果 最终失败 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
2、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3、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
4、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5、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
6、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
评价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启示教训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是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有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北魏统一北方 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魏统治者开始参照汉族的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 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从而成为以后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基础。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冯太后掌权 促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对他后来推行的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
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主要表现在政权的基层统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影响:导致各地人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民族矛盾激化 原因: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
时间 471---499
目的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过程及内容 前期 时间:471---490
主持:冯太后
重点:建新制。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有力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
措施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国家征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制定严惩贪赃办法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推行均田制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着鲜卑族经济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推行新的租调制 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后期 时间: 490---499
主持:孝文帝
重点:汉化
措施 迁都洛阳
原因:1、在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
2、在经济上,气候恶劣,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
3、军事上,时受柔然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上,地处偏僻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5、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
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
影响: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移风易俗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影响: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对加强民族联系,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它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有利地推动了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用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原因:1、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的实施
2、技术的进步:如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
3、水利设施的兴修
4、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如鲜卑族的畜牧业经验
5、孝文帝放松对民间手工业的管制,加强对官办手工业的管理
6、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的结果
表现: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
手工业: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
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达西方国家
影响:1、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
2、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统治者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最重要) 鲜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促使了整个社会习俗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畜牧业生产经验、服饰、风俗、食物等方面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性质 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背景 政治上 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主要) 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从而引发农奴制的危机。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
经济上 农奴制使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差距很大 农奴制给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自由劳动力短缺、工业资本缺乏、国内市场狭窄)俄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上 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新思潮的涌动 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农奴制已经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出现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和知识分子的反沙皇斗争,促进人民的觉醒对俄国专制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军事上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原因:西欧资本主义列强与沙皇俄国之间在土耳其问题上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另外土耳其处在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颇为重要
目的:俄国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和转移国内矛盾,一直想侵吞奥斯曼帝国的土地,控制海峡
时间:1853----1856
双方:俄国---英、法、土、奥、撒同盟
经过:
结果:俄国的惨败(武器的落后、运输工具的落后、军需品的不足等,以及政治、经济体制的落后)
影响:1、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2、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农民运动。
3、震撼了贵族地主的统治,使俄国统治者从政治昏睡中清醒过来,客观上加速了改革的步伐。
亚历山大二世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上台后深刻意识到农奴制的落后
目的 直接: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根本: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焦点 是如何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农民如何获得自由和土地
时间 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
内容 二一九法令 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权
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份地,但付清赎金之前需须负担一些临时义务
加强了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评价 进步性 1、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后很快出现农民分化,从而产生农业资本主义)
2、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总之: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局限性 原因:“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
表现:1、不彻底性: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
2、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3、欺骗性: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而且农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钱被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佃种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
影响:1、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特别不是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
2、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农民暴动和起义不断
性质 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俄国近代化 作用 局限
经济 1、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 1、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
2、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
政治 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近代政治体制: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有利于政治的民主化 实际权力仍为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掌握,仍然是沙皇封建君主专制。落后的政治体制严重地阻挠着经济体制的彻底解体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改革,建立近代司法制度:进行无等级审判,还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有利于法制化的发展 农村改革有限
军事 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缩短服兵役的期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加强对军官的培训。有利于军事的近代化 带有一定的军国主义色彩
教育 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思想 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法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愿望越来越强烈,俄国出现了人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近代化
它在经济领域的变化叫工业化、全球化,其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结构的变化是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理性化、科学化
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之异同
(1)不同点:A背景不同:俄国:a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缓慢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开始代替手工工场,而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b农奴处境日益恶化,农民运动波澜壮阔地发展起来。贵族地主统治岌岌可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废除农奴制。日本:a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世袭的将军手里,天皇只是傀儡。农民生活悲惨,反抗斗争此起彼伏。b资本主义已有一定的发展,西南部大名和商人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变现状。武士的生活状况恶化,已由封建社会的支柱变为反幕府的力量。c民族危机严重,遭到美、英、法、俄等国侵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内外因的结合促进了幕府危机的总爆发,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政府进行了改革。B目的不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防止人民革命运动,维护自己的统治,迫不得已而进行改革。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的压迫而进行改革。
(2)相同点:A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B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C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民粹派及民粹派运动
民粹派一词是指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平民知识分子,得名于他们70年代中期“到民间去”,把这些到农民中去的知识分子称做民粹派。
民粹派的目标是追求社会正义与社会平等,他们相信社会主义能体现这种正义与平等,故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民粹派的所作所为都以人民,尤其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所以,代表着民粹派的民粹主义的理论核心实际上就是“农民社会主义”。具体来说,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是一种罪恶和社会倒退;相信俄国社会发展的独特性,俄国可以绕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主义的基础,农民是实现俄国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一种主导力量,能够领导俄国走向社会主义。
民粹派运动是指自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为民粹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后,到19世纪60、70年代民粹主义思潮便逐渐形成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民粹派运动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1)19世纪60、70年代的革命民粹派时期,代表人主要有拉甫罗夫、巴枯宁和特卡乔夫。这时期的活动主要有:民粹主义小组成立、大规模到民间去和恐怖主义活动。(2)19世纪80、90年代的自由民粹派时期,代表人主要是米海依洛夫斯基等。(3)20世纪初的社会党时期,领导人主要有切尔诺夫等。民粹派运动是体现自恰达耶夫以来俄国东西方道路之争最激烈的社会运动,同时它也是俄国的社会主义的实际开端,因而在19世纪俄国社会思想史和解放运动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世纪下半期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民粹派运动的影响。

⑹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知识点

根据课程标准,主要学习1、3、4、5、6、9、12、13、14、15课。知识点主要是依据课专程标准 走向民主政属治(主要是索伦改革)一、背景:贵族制下,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平民准备以暴力推翻贵族制二、索伦改革1、时间2、内容:1)经济领域:2)政治领域:3、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一、时代背景:二、春秋时期的变法 1、管仲改革 措施: 影响:2、春秋时期的变法特点三、战国时期的变法 魏文侯变法1、措施2、影响3、战国时期的变法特点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一、背景二、措施三、影响

⑺ 历史选修1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恢复公民大会权力
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 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 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
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 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3、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三、评价:秦国强盛、意义深远
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表现
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
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合国力: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送礼,各诸侯派人来称贺
3、局限性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
4、消极影响: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
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倡导君主独裁专制,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为 后世 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
改革不彻底,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秦汉时期存在大量奴隶制残余。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东晋时建代国,拓跋珪建魏,统一黄河流域
影响: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推动了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民族融合
2、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
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
广大农民赋税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
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激化矛盾
3、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改革条件具备
二、改革内容:
1、创新制:制定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2、迁都:目的——强化中原统治、避开鲜卑族旧势力;原都城偏穷、交通不便、不如洛阳;北受柔然威胁、南为经略中原
3、移风易俗:汉服、汉话、汉姓、通汉婚、改汉籍
三、评价:促进民族大融合
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鲜卑游牧民族的农耕化 汉族人民生活的鲜卑化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1)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2)极贫积弱局面: 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2、庆历新政:以整顿整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
二、内容:
1、富国之法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2、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 改革官吏选拔
3、强兵之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器监
三、评价:
1、结果:新法被废止
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
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新法推行中的缺陷
2、变法的历史作用
北宋积贫局面的改善:政府财政收入大幅上升,国库充裕
北宋积弱局面的改善:军队战斗力增强,取得重大胜利

第五单元 宗教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中世纪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和危机
1、天主教地位:支配地位,大一统神权统治。
经济上是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
政治上,教权高于世俗王权,至高无上;
思想文化上,支配文化教育,钳制人们思想;
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
2、宗教“异端”思想
含义:中世纪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异己派别的蔑称
实质:市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矛头:天主教会
手段:利用宗教思想“异端”
表现:12世纪法国纯洁派 14~15世纪英国人威克里夫 捷克人胡司思想及胡司战争
影响:打击了天主教神权统治 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3、西欧向近代过渡
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发展;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思想
二、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社会原因
根本原因: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阻碍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
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宗教改革
直接原因:天主教兜售赎罪券
(2)标志:“九十五条论纲”发表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圣经》是信仰的惟一权威
世俗的统治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建立本民族教会
(4)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圣经》翻译成德文,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最终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确立新教,冲击了罗马教会在德国的神权统治,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加尔文宗教改革
(1)原因条件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加尔文深入研究《圣经》
(2)内容
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简化宗教仪式;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宗教精神;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节制、忍耐等美德;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政权
(3)作用
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
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天主教对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
社会各阶层反对教会情绪的不断高涨
日益集权的英 国 君主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
(2)内容
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纳年贡
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联系
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
保留天主教主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3)结果
伊丽莎白一世进一步巩固了宗教改革成果
确立了英国基督教为英国国教
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三、历史作用
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四、实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知识要点:
一、历史背景:
1. 必要性:
(1)埃及国力的衰弱:奥斯曼素丹的政治、经济统治和马木路克的反动统治——经济凋敝、政局动荡——国力削弱。
政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征服 派遣总督(帕夏) 建立近卫军 保留马木路克
经济:包税制
埃及形势:恶化 马木路克的统治 经济凋敝 西方经济势力入侵
(2)面临民族危机:英法列强的殖民侵略
原因:埃及战略地位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英法等国资本主义发展地需要
条件:18世纪后期埃及国力衰弱、局势动荡 英法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强大

(3)埃及独立民族意识形成
2.可能性:阿里政权的建立(原因:埃及人民反侵略斗争和独立民族意识的形成;开罗三次起义,穆罕默德•阿里取得政权(1805年);阿里政权面临的形势:国外—英国等西方列强侵略,国内—面临奥斯曼帝国和马木路克反动势力的威胁)
拿破仑在的近代化措施的诱导
二、内容:
1、改革土地制度
没收不向政府纳税的包税人土地;没收了违规的宗教地产;废除包税制,将全部包税地收归国有;改革赋税制度,征收单一的土地税;确定了土地私有制度
2、促进经济发展
(1)农业
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经济作物;
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各地农作物的种植品种和面积;
重要经济作物实行国家专卖制度;
向贫苦农民提供种子、牲畜、农具和贷款
(2)工业
限制私营手工业生产,发展官办工厂;
引进西欧国家的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
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民用工业
(3)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
商业中心:开罗
地中海东部贸易中心:亚历山大
3、政治
内容 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咨议会 地方建立了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
目地: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实质:维护专制集权
4、文化
创办学校,培养人才;
聘请外国专家讲学和传授技术,选派埃及青年去欧洲留学;
建立印刷厂、出版读物、翻译著作、创办报纸
5、军事
废除雇佣兵制度,实行征兵制;
按照法国模式组织和训练新式军队
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
三、评价:
1、局限
① 建立并巩固了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农民和工人受到沉重的剥削和掠夺
② 残暴统治和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2、意义
① 结束埃及长期混乱,确立统一中央集权体制,奠定近代埃及民族国家基础。改革发展了农业和商业,建立了近代工业,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埃及社会历史进程,促进了文化繁荣,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了埃及的独立与主权
② 埃及实际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推迟欧洲列强侵占进程
③ 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埃及进步
四、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
1、内忧
根本原因: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性、扩张性
具体原因:税收加重 战事不止、征兵频繁
表现:土地荒芜、工厂停工 父母残子 武装起义不断
2、外患
原因:英国等列强进行殖民扩张,助土反埃
结果:埃及战败、阿里身死、埃及沦为半殖民地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俄国农奴制的建立
15、16世纪,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建立过程中,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农奴制开始形成。
17世纪中期正式建立。
2、农奴制下的社会关系
(1)封建地主拥有土地和农奴。
(2)农奴是封建地主的私有财产,可随便处理,生活悲惨。
(3)自由农民耕种公地,向国家纳税、不准离开土地。
3、19世纪中叶的俄国农奴制危机
(1)19世纪中期,农奴反抗斗争不断,农奴制危机加剧。
(2)俄国工业步履维艰
特点:发展缓慢、落后。
表现:①仍然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②蒸汽动力很少。③工业生产的各个部门远远落后于英法。
原因:农奴制度的严重阻碍
(3)反对农奴制的新思潮: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
基本主张:都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
产生背景:都受西方社会进步影响
不同点:主要活动内容不同。
十二月党人为推翻沙皇封建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而发动武装起义。
知识分子激进派活动主要是集中在对革命思想的宣传上。
(4)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俄国发动战争目的:①扩大地在中海和西亚的势力②转移国内矛盾
俄国失败原因:英、法势力强大、先进;俄国政府腐败、社会落后
对俄国国内影响:加剧了农奴制危机,推动了农奴制改革的进行
二、改革:
1、改革的酝酿
(1)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国内:局势动荡
国外:国际地位下降
(2)特点:缓慢而谨慎
(3)表现:通过舆论减轻阻力;先秘密后公开;成立委员会
(4)原因:阻力大;借鉴以前改革失败教训
(5)结果:通过了改革法案
2、内容: “二一九法令”
①政治上: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②经济上:土地仍旧归地主所有,农民可获得块份地;农民需缴纳高额赎金赎买份地
③组织管理: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
④时限安排:规定前两年是改革过渡期
三、改革的进步性与局限
1、进步性:
表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影响:俄国历史上重要转折点,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局限:
表现:农民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实际上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原因:①封建地主主持下进行的②目的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四、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1、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原因:农奴制改革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表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成为俄国农业主要组成部分
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产量大幅增加
特点:落后于西欧;对外国资本严重依赖;发展不平衡
2、推动政治缓慢变革
目的: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以维护其统治
主要措施:政治体制方面改革:设立选举产生的城市和地方自治机构,但有财产限制
司法制度方面改革:废除等级审理制,实行公开审理制,但农村照旧
军事、教育方面:略
反映的问题:农奴制改革实际上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影响:推动了俄国由 封建 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的转变;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步伐
3、推动矛盾向深层次发展——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原因:改革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表现: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农民贫困,反抗斗争不断
民粹派——基本主张: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活动:到农村发动农民革命被镇压
暗杀亚历山大二世

第八单元 明治维新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知识要点:
一、历史条件:
1、国际背景:
2、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1)锁国时期的日本:
政治:幕府统治、等级制度、矛盾尖锐
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对外:锁国政策
(2)被迫开国的日本
黑船事件,签订不平等条约
影响:消极:社会危机加剧;积极:刺激资本主义发展
3、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1)尊王攘夷
背景:民族危机加剧,幕府妥协退让、恐怖镇压
主要参加者:中下级武士
(2)倒幕运动兴起
原因:尊王攘夷运动失败;改革现状,实现富国强兵
国内形势: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风起云涌
准备工作:增强经济、军事力量;建立根据地;联络其他藩国;密切同英国关系;获得天丘支持
结果:“大政奉还”
(3)戊辰战争
原因:推翻幕府,真正取得国家领导权
过程:京都政变—鸟羽、伏见战役—讨伐幕府
结果:幕府统治被推翻
二、明治维新:
1、政治(废除旧体制)废除旧体制
(1)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废藩置县”,各藩大名迁居东京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建立新的社会体制
取消大名和公卿的名称武士改称“士族”;平民;废除武士佩刀和“格杀勿论”的特权
2、经济(发展新经济):
改革币制、土地制度、地税;推行“殖产兴业”;拓展海内外市场
作用:
①利于经济发展
②确认土地私有,促进农业发展
③农村经济发展,国家财政收入提高
④发展了资本主义新经济
⑤支持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3、文化(文明开化):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
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社会生活习俗“西化”
4、军事(建立新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改进军事装备;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结果:建立起一支现代化军队
特点:地位特殊,效忠天皇,富有军国主义思想
5、改革的扩展:1889年日本宪法制定,确立二元君主立宪制
原因:自由民权运动 农民暴动
内容:天皇专制 议会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 设立内阁和枢密院
评价:局限性;浓厚的封建性
积极性;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三、历史地位:
1、使日本成为近代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
2、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
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表现:经济发达 军队加强
影响:废除不平等条约,赢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善
3、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原因:经济、军事实力增长、军国主义传统
表现:侵略琉球、侵略台湾、侵略朝鲜、侵略中国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要点:
一、变法的历史根源:
1、社会根源——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加深:必要性
(1)《马关条约》签订,日本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经济掠夺(资本输出)奴役性借款: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争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
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开设银行《马关条约》
(3)列强瓜分狂潮: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4)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3、清政府统治危机:危机感
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的腐朽
表现:财政危机 原因:偿还外债;自然灾害
措施:增收节支
结果:成效甚微,政府支出有增无减
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4、经济根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客观条件: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
爱国工商人士“实业救国”主张的推动
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
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投资新式企业
表现:甲午战争后商办企业、资本额都有较大增长,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
问题: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其发展困难重重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5、阶级根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6、思想根源——早期改良思潮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目的: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
早期改良思潮主张思想:兼采西学,变法自强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动脉义进行竞争
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
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形成社会思潮,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
1、康有为的活动:
(1)康有为的思想:
康有为:自幼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青年时期关心国家命运、留意西学
萌发变法思想:1888年,第一次上书光绪帝主张变法自强
阐述变法理论:人类社会三阶段理念:“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影响: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领导公车上书、创办报刊和成立强学会,宣传变法
①公车上书
起因:日本逼签《马关条约》
性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举人”)第一次以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爱国政治行动
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社会影响极大。
②《中外纪闻》
目的:扩大变法维新的影响,争取更多支持
创办:康有为等在京、沪、湘、津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③强学会
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成立、发展:1895年8月,康有为等在北京成立,得到中央和地方要员支持。不久,又成立了上海强学会
性质: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影响:维新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3、梁启超与《时务报》
梁启超在上海活动:担任《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等文章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培养人才,发展近代工业
影响:在上海掀起声势浩大的变法宣传运动,大大推动了变法维新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4、谭嗣同在湖南活动:发表《仁学》,参与时务学堂、办《湘报》、学会等培养维新人才
影响:湖南维新运动蓬勃发展
5、严复在天津活动:发表《原强》等文章、创办《国闻报》、翻译《天演论》等
主张: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
维新活动影响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
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剩下的用网络给你发过去,我还有些其他的资料,你要的话给我你的邮箱地址

⑻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
宗法制和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采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分封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使王位在一家一姓中流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特征:皇权至上。
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汉朝郡国并行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元朝的行省制度等;
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在明清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阅读全文

与高二历史选修1知识点概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