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支撑人类文明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理解三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
文明礼貌三要素
第一“接待三声”:既有三句话要讲,一是来有迎声,就是要主动打招呼专;不认识不理你;二是属问有答声,一方面人家有问题你要回答,另一方面你也不要没话找话,有一些话怎么说在一些窗口位置,如办公室、总机、电话要有预案,就是要事先想好,遇到不同情况怎么办。比如,外部打来电话,打错了,找的不是他要找的单位,我们怎么回答,有素质的要说:先生对不起,这里不是你要找的公司,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帮助你查一查,这是宣传自己的一个绝好机会。会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第三声去有送声,如商店的服务员对顾客。
第二、文明五句。城市的文明用语与我们企业的文明用语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个高新技术企业,应有更高的要求,什么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骂人,这起点都很低。第一句话问候语“你好”;第二请求语,一个“请”字;第三句是感谢语“谢谢”。我们要学会感谢人家。尤其是对我们的衣食父母。第四句是抱歉语“对不起”。有冲突时,先说有好处,不吃亏。第五道别语“再见”。
第三、热情三到。我们讲礼仪目的是为了与人沟通,沟通是要形成一座桥而不是一堵墙,只讲礼仪没有热情是不行的。
② 斯滕伯格爱情三要素
三要素为激情、亲密和承诺。
1、“亲密”是爱情的第一元素,是在情缘中能心心相印,灵犀相通的因素。是为对方着想,看重对方,了解对方,相互分享,相互支持的感受与心态,这种感受是令人舒畅的感受;感受到伴侣无条件接纳。亲密感出自一种不自私地愿为满足对方牺牲自我的精神。
2、“激情”是爱情另一要素。它是一种渴慕与对方结合的心态,是一种强烈的渴望与需求。激情与亲密感是相辅相成,但若没有真正的亲密感,这种激情是不能持久,其满足亦是短暂。
3、“承诺”是爱情第三元素,好像一个三脚架一样,三者不能缺一。承诺是维系爱情关系的基础,并且是爱情长期存在的决定。相爱的人愿意排除万难,培养亲密感和激情。反过来有亲密感和激情的关系亦使承诺更能持久。
(2)历史学家三要素扩展阅读:
在斯滕伯格提出爱情三要素之后,又提出可以根据这三要素组合成不同的爱情三角形,在爱情模型中,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代表:亲密感、激情、承诺。
然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中国特殊的传统文化的存在,使中国人具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爱情类型,使得我们在应用三元理论分析中国爱情的类型时出现偏差。
中国爱情的特点不同于外国,一来是因为中国人追求纯粹的精神之爱的文化根源。二来是因为封建传统礼教的约束和中国千年的悠久历史造就出内敛,含蓄的中国性格。
③ 管理学组织的三要素是什么
组织文化是组织的共同观念系统,是一种存在于组织成员中的共同理解。组织文内化一般从导向性、控容制程度、管理者与员工和关系、对员工的基本看法、沟通模式、协作意识、整体意识、奖励指向、风险容忍度等方面进行描述的说明。
培养的一般步骤:
1、核心观念的提炼和整理。组织文化对企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整理和提炼一定从企业长远的发展着眼,将它看成是一项企业发展战略来做。通过分析组织长期的行为活动,透过行为本身分析其中的观念和价值趋向,进而概括出组织文化的精髓。如用人观、工作观、决策观等
2、文化体系的构建。将组织文化在各个不同方面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优化提炼,形成一个有机的互为支承的完整体系。
3、制定详细的推进计划,主动去培养和建设。分项工作任务分为:提出观念(文化体系进行文解读,进行宣传教材)、沟通融合(通过企业内部各种宣传渠道进行宣讲,同时对原有的制度体系进行梳理,修订与组织文化不一致地方)、落实观点(逐一制定每一个观念的落实措施,结合新制度进行推行)、活动策划(专题推行活动的拟定)。
4、动员全员参与计划的实施。在实施中注意典型的树立和培养,用身边的人和事来教育员工,树立符合组织文化的各种氛围。
④ 议论文三要素
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需要证明什么)。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率。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2、论据(用什么来证明)。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3、论证(怎样来证明)。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4)历史学家三要素扩展阅读:
一、分类
立论文
1.定义: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
思维导图作文法-议论文的分类
思维导图作文法-议论文的分类
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2.要求:①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②用充足有说服力的论据③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
驳论文
1.定义:论辩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
2.方式:①提出论点②证明论点③总结论点
3.驳论文的破立结合:首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再批驳已指出的错误论点,并在批驳的同时或之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加以论证。
二、如果从文章内容的逻辑关系来分析,议论文具体的结构形式可分两大类:
纵式
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
例1.“层层深入”式,先提出论点后,循序渐进的去论证,把道理逐渐展开,最后归纳总结。
例2.“正反论证”式:先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然后进一步从积极方面论述。
横式
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
例如:
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
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
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总是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⑤ 五千年欧亚史,推动大一统的是哪三大核心要素
将从欧亚大陆还有中国历史历朝历代中,解析分封制和郡县制,进而推理出大一统核心三要素,才疏学浅,一家之言,如有疏漏错误,各位读者大大们请斧正一二。中国历史惯有定论是,在秦始皇后,中国就进入中央集权大一统时代。大一统如何解释?
就是中央拥有绝对权威,在全国各地施行有效统治,以中央郡县三级格局,借助基层乡老维稳,将国家意志贯穿全国。
中央对郡县有绝对控制权。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让中国人忘了曾经非常流行的分封制!那么分封制在秦之后,真的就不占据历史主流地位吗?稍许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制度从未消失,而是持续千年,从秦汉到明朝都有施行。中国历史分和之间,都有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身影。这个时候,让我们先将时间上溯,从先秦时候谈起。
(四):明朝前期分封。
明朝前期分封,与朱元璋时代而言并没错。
原因很简单,辽国时就被纳入少数民族政权版图的北方燕云地区和周边地区,早就形成了和南方汉族核心区不同的文化传承,这是大一统三要素中的文化影响力缺失。
经历过辽金元三代四百年异族统治的燕云,人口虽以汉族为主,却早被外族文化深深影响。
短时间指望恢复文化影响力不现实,如果强制推行全国文化统一必然会出乱子。
而且北方边疆还饱受蒙古威胁。
如果不分封,对于刚刚建立全国政权的明朝而言,是巨大的经济负担,也必定造成巨大的行政成本支出,与其如此,不如分封,将自己信任的儿子们设置为北方的藩王,护卫中央。
即可以提供文化同化的缓冲期,也可以将帝国北疆的军事威胁降到最低,将经济负担降到最低。
一个时间缓冲,两个成本考虑后,明朝初年大一统核心三要素,差经济基础和文化影响力。
总论:由上所述,在解析波斯帝国,罗马帝国与中国历朝历代案列后!
我们可以发现,核心三要素才是大一统的根基。
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三者缺一不可!
缺一个而执意大一统,运气好的可以如波斯西罗马一样维持数百年,但灭亡分裂后,就啥都不剩下了。
运气不好,就和秦帝国、西晋一样几十年就完蛋。即便在国家发展中,三要素有缺失,可大一统根基并没毁灭,反而会在新王朝产生中迎来轮回。
虽然大一统是历史趋势,可分封和大一统,在核心三要素存在基础上,作为政治选择,并没好坏之分,只是不同时段不同选择而已。
至于大一统玩的最好的朝代,当属宋和清!
宋朝玩的好,是因为领土够小,都是汉文化核心区,扩张几乎没有,经济发达,意识形态建设也一流,最后亡与外族,这是实力不济,如果不是外族入侵,他寿命会很久远。
清朝玩的好,则是因为他本就是外族出生,在文化融合上有天然优势,而且经济随着舶来作物引进,粮食产量大幅提升,意识形态在承接宋明成熟的理学后,也便于统一,因此统治还算稳固,最后灭亡与时代和地方势力觉醒有关。
历史自有其发展的趋势,而今人解读历史,最关键的不是引经据典,而是在历史趋势中,找寻自己的大历史观。
⑥ 夏商周的三要素是什么
夏商周文明尚未充分发掘, 目前只能是:
1、除了东周时期已初步具备封建社会内的属性之外,夏商周容三朝都是奴隶制社会。 2、夏商周所经历的时间都比较长。夏,前2207~前1766,共历441年;商,前1765~前1122,共历643年;周,前1121~前 249,共历872年。夏商周每一个朝代所享年代,都是中国历史朝代之最。除了夏商周三朝之外,其他的朝代最多享年不过300年。 3、都是以分封制为主的政治体制。从夏朝开始,一直到西周末期,诸侯管理者王朝的地方政治经济,而中央王朝主要还是以接受诸侯供奉及税赋。到了东周,中央的势力开始急剧衰落,造成了诸侯分争的局面。但是到了秦灭周为止,诸侯之间的纷争还从来没有敢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地步。内 4、国家基本重礼,各阶级划分得十分严格。即使权倾一时,也不敢枉自到篡权,取代中央的地步。所以权容臣乱国的现象很少见。 5、三个朝代均有迁都的历史。而且都是因为原都城因为少数民族的侵扰或者土地的匮乏而导致的迁都。
⑦ 法国文艺评论家泰纳三要素是什么
法国抄历史学家泰纳以写《英国文袭学史》而著名。在这本书的导言里,他提出文学的产生决定于时代、种族、环境三要素的理论.
法国文艺理论家泰纳(1828~1893),因鼓吹种族影响论,一个世纪以来,对其 功过一直存有争议。实际上,泰纳所讲的影响文学创作的种族、环境和时代三要素,或 许说正是,影响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要素。泰纳在谈到,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 种族环境对民族精神造成的影响时,指出某个“种族在思考和行动时,它的智力所表现 的状态:你将会时常发现,某些持续的局面以及周围的环境、顽强而巨大的压力,被加 于一个人类集体而起着作用,使这一集体中从个别到一般,都受到这种作用的陶铸和塑 造”。提到英国,他写到,“政治的秩序的建立已有八个世纪之久,它使一个人成为正 直而可敬,自立而服从,习惯在于法律的权威下进行联合斗争”。[4]其实,将泰纳的 这种认识理解为,民族精神受环境影响之客观性的一种表述也未尝不可。
⑧ 海底两万里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海底两万里》(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是“凡尔纳三部曲”的第二部。全书共2部47章。于1869年3月20日——1870年6月20日连载于法国《教育与娱乐杂志》。插图由Emile Bayard、Alphonse de Neuville绘制。书中主要讲述了生物学家阿龙纳斯随“鹦鹉螺号”潜水艇艇长尼摩及两位同伴一起周游海底的故事。
故事并不复杂:主要讲述“鹦鹉螺号”(或译为“诺第留斯号”)的故事。1866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阿龙纳斯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实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艇。潜水艇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的各种能源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进入大西洋、地中海,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布于世。
在《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是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他在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这艘潜艇不仅异常坚固,而且结构巧妙,能够利用海洋来提供能源。他们依靠海洋中的各种动植物来生活。潜艇艇长对战俘倒也优待;只是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潜艇艇长尼摩不允许他们离开。阿龙纳斯一行人别无选择,只能跟着潜水艇周游各大洋。
在旅途中,阿龙纳斯一行人遇到了无数美景,同时也经历了许多惊险奇遇,例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他们的船搁浅了,遇到当地土著人的攻击,尼摩船长用他连接在金属梯子上的闪电挡住土著人进入鹦鹉螺号;在印度洋的珠场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尼德·兰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在南极他们被困在厚厚的冰下,船上极度缺氧,但船上所有人轮流用工具和开水把底部厚10米的冰层砸开,逃到大海;在大西洋鹦鹉螺号被章鱼所困扰,他们拿斧头和章鱼展开肉搏战,一名船员惨死;在北大西洋鹦鹉螺号遇到一艘英国驱逐舰(这艘驱逐舰的国籍在原文中并未说明,在《神秘岛》中才说明是英国的)的炮轰,除那三位俘虏外个个义愤填膺,用鹦鹉螺号的冲角把驱逐舰击沉。他们眼中的海底,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通过一系列奇怪的事情,阿龙纳斯终于了解到神秘的尼摩船长仍与大陆保持联系,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万金银来支援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span]
写作手法
《海底两万里》描绘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潜艇在大海中任意穿梭,海底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凡尔纳没有到过海底,却把海底的景色写得如此生动,读来引人入胜,使读者身临其境,表明他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主要人物
尼摩船长:《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艇长是小说里一个居主要地位的人物。这个知识渊博的工程师,遇事头脑冷静,沉着而又机智。他不是关在书斋之中和温室里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科学家,而是一个在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志士。他搜集海底金银财宝,支援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当祖国沦为殖民地后,他带领少数志同道合的人潜入海底,用反抗的行动和不满的言论,支持和唤醒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凡尔纳借尼摩艇长之口谴责了殖民主义者在印度次大陆的野蛮的扩张行为。表面看来,尼摩艇长似乎是个与世隔绝的心如死灰的隐士,然而从他内心深处迸发出的炽热的感情,表明他是一个时刻关注着世界政治风云的科学战士。尼摩艇长所渴望的不是金钱和财富,而是人身的自由和幸福。他曾呐喊过:“在海中我不承认有什么主子,在海中我完全是自由的。”这是尼摩艇长的肺腑之言,如实地道出了他对殖民主义统治的强烈不满,反映了他对自由的追求。他把自由看得高于一切。为了自由他对肮脏的大陆连“一寸土地也不靠近”。他在大海下漫游着,生活着,他生活的一切必需品都取自于大海,他宁可把多年的用心研究的科学成果同他的身躯一起奉献和葬于大海,也不愿为野蛮的殖民统治者服务。凡尔纳塑造的尼摩艇长是处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有着人文主义和民主思想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代表着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透过他的个性,可以看到处在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那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但到小说结尾,尼摩船长所做的一番事:攻击其他国家的战船并击毁。又给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使人琢磨不透。
阿罗纳克斯教授:
生物学家,博古通今,乘潜艇在水下航行,使他饱览了海洋里的各种动植物;他和他那位对分类学入了迷的仆人康塞尔,将这些海洋生物向我们做了详实的介绍,界、门、纲、目、科、属、种,说得井井有条,使读者认识了许多海洋生物;阿罗纳克斯还把在海洋中见到的种种奇观,一一娓娓道来,令读者大开眼界。
孔赛伊:
阿罗纳克斯教授的仆人,生性沉稳,他从不大惊小怪。总是那么气定神闲,为人随和,从不着急上火——至少你看不出他着急上火。他精通分类理论,遇到什么总是认认真真或者说一本正经地把它们分类,但是对那些东西的名字却一无所知,可以说他是个分类狂。
尼德兰:
是个比较原始的人,一个野性十足的捕鲸手。他也会赞叹极地的美,但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牛排,小牛肉,小酒馆里的酒,在陆地上自由地行走。他性情火爆,受不了被监禁,总是计划逃脱,如果没有他,教授和孔塞伊最后不可能回到陆地上。
⑨ 历史学习的一些困惑
实战心得
历史知识的三要素是时间、空间、人物,由此构成历史事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对浩繁的历史年代,产生畏惧和厌烦心理,甚至说“只记历史人物和事件,不记历史年代,岂不省事吗?”历史老师往往会回答:学历史而不知时间,等于骑车上街不看红绿灯,后果可想而知。所以记忆历史年代,一要目的明确,二要坚定信心,三是方法得当。这些年来,全国各地的老师和同学,无不为记忆历史年代绞尽脑汁。所创立的方法,可分为十几大类计四十七种方法之多。下面依次加以介绍。
第一类,趣味式
所谓“趣味式”,即用感兴趣的方式来帮助记忆历史年代。
(1)谐音法。如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可把“1818”谐音为“一巴掌一巴掌”,把“55”谐音为“呜呜”,合起来就把马克思生日说成是“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家呜呜直哭。”
(2)比喻法。如1900年是义和团运动的高潮时期,可把数字的形状比成义和团群众拿着各种武器,长矛像“1”字,钢叉像“9”,盾牌像“00”,从而记住1900年这个历史年代。
(3)口诀法。也叫顺口溜法。有朝代口诀:“唐尧虞舜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随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到共和”;有帝王年代口诀:“顺康雍乾嘉道咸,同治光绪宣统三”;也有公元年代口诀:“960,建北宋;1127年,南宋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重要会议,也可编成口诀:“一二三八古,12378;遵瓦在35,七大在45;七届二中会,已经到49”。这里概括了党的九次会议,古田会议,一大、二大、三大、八七会议分别在1921年,1922年,1923年,1927年,1929年召开;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都在1935年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则在1949年召开。
在古代史中,有人把朝代和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简便易记,效果很好。如“从夏至今四千年,公元前后各两千,后汉以后公元后,后汉似前公元前。”这就是把我国历史分成两大段,虽不十分准确,却也大致差不多。又如“夏商周秦前后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继两宋,下接元明和清朝。”这一口诀记述了我国朝代兴衰次序,二十八个字活画中国史长河的大体轮廓,再经过具体填充,朝代兴衰演变史的全过程就显得更清楚了。
第二类,对照式
所谓“对照式”,即用中外对照或古今对照的方式来记忆历史年代。
(4)古今对照法。也称远近对照法。公元零年为对称轴,进行前后对照。以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公元后221年蜀国建立。再如公元前467年我国奴隶制结束,公元后476年西欧奴隶制结束。公元前841年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后841年则是唐武宗会昌元年。
(5)中外对照法。把世界史和中国史和年代对照记忆。如我国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在世界史上雅典梭伦改革也是公元前594年。再如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开始,朝鲜甲午农民战争也是1894年。
再如公元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度的崩溃,而我国公元前476年则是春秋时期的结束,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终结。
第三类,比较式
所谓“比较式”,即用互相比较的方式来记忆历史年代。知道一个历史年代比较另一个历史年代,早几年或晚几年,便可由一个年代比较出另一个年代来。
(6)比早法。如世界近代史比中国近代史早200年,中国近代史是1840年,世界近代史便是1640。再如世界现代史比中国现代史早两年,中国现代史是1919年,世界现代史便是1917年。
(7)比晚法。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晚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便是1939年。再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晚16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便是1856年。
第四类,推导式
所谓“推导式”,即根据记住的历史年代,经过推导而记住另一个或几个历史年代。这只要有一个基点数,然后通过人物,事件之间的历史关系,就可推出历史年代来。可从基点数向前推,向后推,同时向前后推。也可互相推。
(8)前推法。从基点数向前推导。例如知道郭沫若写《甲申三百年祭》是1944年,往前推三百年,即1644年,李白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清军入关,均在这一年。
(9)后推法。从基点数向后推导。如知道1818年马克思诞生,恩格斯比马克思小两岁,即1820年诞生;列宁又比恩格斯小50岁,即是1870年诞生。
(10)双推法。从基点数向前后推导。如记住了抗日战争开始于1937年,往前推,十年内战开始于1927年;往后推,八年抗战结束于1945年。
(11)互推法。几个密切相关的年代可以互相推导。如三国的建立年代,依次相差一年。220年魏国建立,221年蜀国建立,222年吴国建立。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就可推导出另外两个。
(12)干支推导法。也称甲子法。用天干地支纪年推算出公元年代。我国古代人一般使用甲子纪年法。近代史上也经常使用甲子法表示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等。学会这种方法,只要记住一个历史事件是公元某某年,就可推算出另一个历史事件的公元年代。如辛亥革命是1911年,辛丑条约是倒转去了十个天干地支,应是1901年,庚子赔款接着倒转去了一个天干地支,应是1900年。
第五类,联想式
所谓“联想式”,即用联想的方式来记忆历史年代。有相关联想、相似联想、相对联想等等。
(13)相关联想法。通过相关事物的联想来记住有关历史年代的方法。如记住1927年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而由此联想为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同年周恩来,朱德等同志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毛泽东同志于九月八日领导了秋收起义,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同志领导了十二月广州起义。再如现代史的三个重要事件的年代,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1919年我国发生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三件事密切相联,每隔两年发生一件,只要记住一件事发生的年代,其它两件事发生的年代也就联想起来了。
(14)相似联想法。通过相似事物的联想来记住历史年代的方法。如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119”这个三位数字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火警的电话号吗,由公元前119年,联想到“119”火警的电话号码便好记了。
(15)相对联想法。通过相对事物的联想记住年代的方法。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经过四年,由爆发年代(1914年)可以联想到结束年代(1918年);反之,由结束年代也能联想到爆发年代。
⑩ 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确立论点是写好议论文的前提。议论文的论点必须做到鲜明、正确。鲜明,就是要明确地表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对某件事情、某种现象发表议论,必须态度明朗。
正确,观点要符合客观实际、合乎情理,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鲜明与正确,是对初学写议论文者基本要求。如果再要求高一点,论点还应当有新意,有深意。
所谓新意,是说要有自己的看法,不要总是重复别人的观点;所谓深意,不能只抓表面现象、就事论事,而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0)历史学家三要素扩展阅读
一篇议论文中,提出论点以后,还必须举出事实讲出道理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这些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就是论据。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
为了保证事实的真实性,引用的材料要有出处,要检查核对。作为论据的道理,应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它的正确性应该是为人们公认的。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经过革命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的真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以作为论据。自然科学中的原理、定律、公式,还有一些在历史或现实生活中作出贡献的仁人志士的言论,同样可以做论据。
但引用时要严肃慎重,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篡改。同时,要彻底弄懂有关论述的精神实质,做到完整、准确。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
有几个基本要求:一是论据必须能紧紧扣住论点,为论点服务,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如果说确立论点解决了要证明什么的问题,选择论据解决了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论证过程则要解决如何证明的问题。这部分知识有两个要点,一是安排结构,二是选择论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