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经济历史学派的学派特点
派威廉·罗雪尔(1817—1894 年)是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历史学派的思想家们继承了以李斯特为代表的反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他们把李斯特所发动的对“世界主义’的批判,引向对古典学派方法论的否定。历史学派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他们不象当时英国的李嘉图反对派那样,讨论李嘉图理论的矛盾,而是把批判的矛头集中在古典经济学所采用的抽象演绎法。首先,他们指责古典学派依以为出发点的概念的抽象性和片面性,例如,把经济关系的分析建立在利己主义这个抽象概念上,而忽视了精神、道德因素以及利他主义动机等等的作用,以致“ 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一部单纯的利己主义的自然历史”。其次,他们批评古典学派从抽象概念出发,用演绎的方法推导出一些基本命题,并把它们宣布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规律。最后,他们指出,古典学派的“世界主义” 就是建立在这种抽象演绎法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它也是“绝对主义’或“永恒主义” 的。针对古典学派的方法论,历史学派提出了自己的“ 历史的方法”他们认为, 事物是互相联系的有机体,因此只能用综合的方法,用归纳的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 事物是发展和变化的,因此经济规律只具有相对性,只能从历史的类比中去发现它。历史学派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最基本的特征,正是这种“ 历史的方法”。可以认为,历史学派是在批判英国古典经济学方法沦的基础上形成的。事实上,资本主义发展起步较晚的德国,能在短时期内超过英法等国,重要因素之一正是德国资产阶级强化国家政权并依靠它来推行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政策。由此就不难理解,历史学派始终反对英法经济学家所鼓吹的自由放任政策,而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保护和统制政策。旧历史学派提出了自己的“历史的方法”他们认为,事物是互相联系的有机体,因此只能用综合的方法,用归纳的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事物是发展和变化的,因此经济规律只具有相对性,只能从历史的类比中去发现它。旧历史学派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最基本的特征,正是这种“历史的方法”。旧历史学派是在批判英国古典经济学方法沦的基础上形成的。
Ⅱ 历史学派的各国学派
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为李斯特。此后罗雪尔将以萨维尼(1779~1861)为代表的法学研究中的历史方法,应用到经济学方面,奠定了这一学派的基础。继之有希尔德布兰德(1812~1878)和克尼斯(1821~1898),形成了旧历史学派。1870年后,由于工人运动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在旧历史学派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以G.von施穆勒为首的新历史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L.布伦塔诺(1844~1931)和A.瓦格纳(1835~1917)。20世纪初期从内部批判历史学派,并促进历史学派的解体的主要人物有韦贝尔(1864~1920)和桑巴特。
19世纪前半叶,英国完成了产业革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A.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说代表了英国产业资本的利益,而德国还处在封建割据的农业国阶段,为了发展德国本国的工业,对来自英国的工业品,必须采取保护贸易政策,并在意识形态上对抗英国的斯密理论。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1841)一书中指责英国古典经济学不强调经济生活中国民有机体的重要,是“世界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经济学。他的国民经济学则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他反对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的方法,而主张运用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的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的方法。在经济理论方面,李斯特提出发展国民生产力的理论,批判斯密的单纯“交换价值”的理论。在经济政策上则主张采取国民主义和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李斯特的这种历史主义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形成了德国历史学派的传统和基本特征。 美国历史学派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创始人为人类学家F.博厄斯,这一学派主要盛行于1890年至1930年,但其观点和方法一直影响到当代美国民族学界。该派以实证主义为其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主张对具体的文化现象进行详细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不主张过早地作理论概括。他们宣称人类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重建人类发展的历史;(2)决定历史现象的类型和它们的历程;(3)探讨文化变迁的动力。19世纪末,正值进化学派和传播学派针锋相对之际。博厄斯对两派学说均持批评态度,但其批评的重点是摩尔根和进化学派。
这一学派以实证论和经验论为基础、强调对具体事实的描述和记录,认为这是“历史的方法”,而坚决反对摩尔根所作的理论概括,认为他的理论体系是“思辨的方法”,完全不可取。
R.H.罗维所著《初民社会》 (1920)是批评摩尔根的代表作。历史学派也批评传播学派、尤其反对“埃及中心说’。然而,他们同样把文比看作是超社会的,否认文化发展的普遍规津、所提出的概念“文化区”、“文化丛”与传播学派的“文化圈”、“文化层”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去不远。他们认为可将文比分解到最小单位、即“文化持质”,若干文化特质结合构成一个文化丛、与之相适应的地域即“文化区”。
他认为民族学家研究文化应该从文化特质人手。标准文化特质多的地方为文化区中心,属于独创;文化特质少的地方为外围,属于传播。博厄斯及其许多追随者具有鲜明的反种族主义立场、并从科学上论证了种族平等和民族平等思想,曾为反对欧美中心主义和种族压迫进行了坚决斗争。
Ⅲ 论述历史学派的经济思想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 年) 李斯特是19 世纪上半叶德国资产阶级最著名的思想家, 历史学派的直接先驱者。德国工业资产阶级的保护关税派的权威。他特别强调生产力的发展,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论述了经济发展阶段和所应采取的经济政策的关系、自由贸易与保护关税的关系,主张在当时的德国实行保护发展政策;提出了发展生产力的一系列措施; 特别重视根据本国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来发展自己国家的民族经济,等等。他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特点,就是反对英法古典经济学说,强调政治经济学的民族性。他极力要建立一种新的学说体系,即“国家经济学”。他提出这种学说不是建立在空洞主义之上的,而是以事物的本质、历史教训和国家需要为依据的。
派威廉·罗雪尔(1817—1894 年)是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历史学派的思想家们继承了以李斯特为代表的反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他们把李斯特所发动的对“世界主义’的批判,引向对古典学派方法论的否定。历史学派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他们不象当时英国的李嘉图反对派那样,讨论李嘉图理论的矛盾,而是把批判的矛头集中在古典经济学所采用的抽象演绎法。首先,他们指责古典学派依以为出发点的概念的抽象性和片面性,例如,把经济关系的分析建立在利己主义这个抽象概念上,而忽视了精神、道德因素以及利他主义动机等等的作用,以致“ 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一部单纯的利己主义的自然历史”。其次,他们批评古典学派从抽象概念出发,用演绎的方法推导出一些基本命题,并把它们宣布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规律。最后,他们指出,古典学派的“世界主义” 就是建立在这种抽象演绎法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它也是“绝对主义’或“永恒主义” 的。针对古典学派的方法论,历史学派提出了自己的“ 历史的方法”他们认为, 事物是互相联系的有机体,因此只能用综合的方法,用归纳的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 事物是发展和变化的,因此经济规律只具有相对性,只能从历史的类比中去发现它。历史学派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最基本的特征,正是这种“ 历史的方法”。可以认为,历史学派是在批判英国古典经济学方法沦的基础上形成的。事实上,资本主义发展起步较晚的德国,能在短时期内超过英法等国,重要因素之一正是德国资产阶级强化国家政权并依靠它来推行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政策。由此就不难理解,历史学派始终反对英法经济学家所鼓吹的自由放任政策,而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保护和统制政策。旧历史学派提出了自己的“历史的方法”他们认为,事物是互相联系的有机体,因此只能用综合的方法,用归纳的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事物是发展和变化的,因此经济规律只具有相对性,只能从历史的类比中去发现它。旧历史学派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最基本的特征,正是这种“历史的方法”。旧历史学派是在批判英国古典经济学方法沦的基础上形成的。
Ⅳ 为什么历史学派看重历史,并自称历史学派
历史学派看重历史,是因为其以实证论和经验论为基础、强调对具体事实的描述和记录,认为这是“历史的方法”,这也是该学派自称“历史学派”的缘由。
(一)历史学派看重历史的原因。历史学派的创始人是罗雪尔,其1843年出版的《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被称为“历史学派的宣言”。历史学派之所以看重历史,是因为《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认为国民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发展史的科学,不是单纯的“货殖术”。历史学派不主张树立什么经济理想,而主张研究国民经济的性质和需求、满足国民经济任务的法律措施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效果,自称这种方法是国民经济的历史的解剖学和生理学。这一时期的历史学派也称为“旧历史学派”。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历史学派更以实证主义为其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主张对具体的历史文化现象进行详细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不主张过早地作理论概括,并宣称人类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重建人类发展的历史;决定历史现象的类型和它们的历程;探讨文化变迁的动力。 可见,这一学派以实证论和经验论为基础,强调对具体事实的描述和记录,认为这是“历史的方法”,而坚决反对已“思辨的方法”对人类学理论笼统的概括。
(二)历史学派自称历史学派,既源于其“历史的方法”,也因为其为反对抽象的社会发展学说而树立鲜明的旗帜。 19世纪末,正值西方民族学界进化学派和传播学派针锋相对之际。进化学派力主“进化论”,而传播学派则是反进化论学派,但两派的社会发展学说均属于抽象学说。历史学派对两派学说皆不满意,均持批评态度,故以批评学派见称。这一学派之所以自称“历史学派”,其矛头也是针对抽象派的。历史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罗维所著的《原始社会》一书中,以反历史主义的实证论和经验论为基础,认为只有具体的东西才是历史的,只有具体的历史的东西才是可靠的;而任何抽象的和理论的东西都是不可靠的。所以,要坚决反对抽象派所作的理论概括,指出这种抽象的理论体系过于武断和穿凿,是思辨的方法,完全不可取。历史学派自称“历史学派”,正是为突出与各抽象学派的研究方法的不同,而独树一帜,要求人们在探讨人类及其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时,不要被现象的外部点迷惑。
Ⅳ 比较历史学派与古典经济学派在经济学研究方法上的异同
旧历史主义(1843年创立)-代表人物:李斯特,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经济政策:主张采取国民主义和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古典经济学(1776年创立)-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相信经济规律决定价格和要素报酬。认为自由竞争、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最优方法,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经济政策:放任自由原则。
Ⅵ 历史学派的发展历史
19世纪末,博厄斯从博物学转向民族学时,正值进化学派和传播学派针锋相对之际。传播学派是西方民族学界中涌现出来的第一个反进化论学派。而博厄斯对两派学说皆不满意,均持批评态度,故以批评学派见称。然而,这一学派批评的重点是L.H.摩尔根和进化学派,他们是以批评摩尔根来反对抽象的社会发展学说。
这一学派之所以称作“历史学派”,其矛头也是针对摩尔根的。他们以反历史主义的实证论和经验论为基础,认为只有具体的东西才是历史的,只有具体的历史的东西才是可靠的;而任何抽象的和理论的东西都是不可靠的。他们强调对具体事实的描述和记录,这是历史的方法;而坚决反对摩尔根所作的理论概括,指出他建立的理论体系过于武断和穿凿,是思辨的方法,完全不可取。R.H.罗维所著《原始社会》(1920)一书,就是批评摩尔根的代表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历史学派开始发生分化。40年代兴起的“心理学派”,50年代形成的文化相对论思潮和“新进化学派”,都不能代表或承袭整个历史学派的传统。继博厄斯之后,具有影响的人物有:A.L.克罗伯、罗维、A.A.哥登卫塞、威斯勒、M.J.赫斯科维茨、R.林顿、R.本尼迪克特、M.米德、L.A.怀特、J.H.斯图尔德等等。但他们的威望都没有博厄斯那么高。如今,历史学派已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是博厄斯个人的影响和他所培养的一批著名学者,以及这一学派所留下的著作和资料。
基本原理
对各族及其语言文化,人类学类型必须进行具体的全面的研究。
必须研究各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及共同性。
探讨人类及其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时,不要被现象的外部点迷惑。
不能把我们的道德标准另一文化类型的各族头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理想,自己的道德规范(与文化相对主义观点像类似)。
Ⅶ 历史学派的基本概况
罗雪尔是旧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他1843年出版的《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被称为“历史学派的宣言”。他提出国民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发展的科学,不是单纯的“货殖术”。他不主张树立什么经济理想,而主张研究国民经济的性质和需求、满足国民经济任务的法律措施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效果。他称这种方法是国民经济的历史的解剖学和生理学。他认为人类的经济动机,既有利己心,也有公德心。他尊重国民经济的自然法则,这和后来的克尼斯以及施穆勒等人有不同之处,但他本人对自然法则究竟是什么,也并不明确。他的主要著作《国民经济学体系》 (5卷,1854~1894),成为德国大学的教科书和文官考试的参考书,广为普及,为德国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反对工人运动进行辩护。马克思称之为“庸俗经济学的教授形态”。
历史学派也批评传播学派,尤其反对"埃及中心说”。然而,他们在理论上有许多地方与传播学派相似,同样把文化看做是超社会的、存在于各族人民之外的、自我运动的独立实体;同样把文化的发展归结为空间上的转移和传播;强调文化因素不但不受其他因素支配,反而支配其他因素;认为文化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否认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传播学派提出的概念是“文化圈”和“文化层”;历史学派提出的概念是"文化区"和“文化丛”。两者在形式上虽有所不同,但实质上则相去不运。
“文化区”(Culture area)这一概念,最早是博厄斯在博物馆整理民族学资料时提出的。他的本意只是为了便于物质文化的分类。然而,民族学家C.威斯勒则把它发展成为一种代替具体民族研究的普遍原则。他认为可以将文化分解到最小单位,即“文化特质”(Culturetrait);若干文化特质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一个“文化丛”(culturecomplex);而每个文化丛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地域,即“文化区”。他认为,民族学家研究文化应从文化特质入手。因为每个文化特质都不是孤立的,例如食米的文化,必然具有一套栽培、收获、保存、烹饪等技术,以及财产权、法律、社会惯例、宗教禁忌等特质,互相结合便构成“米文化丛”。标准文化特质最多的地方,为文化区的中心;最少的地方,为文化区的外围。中心区属于独创,外围区属于传播。可见,其基本原理与传播学派大同小异。西方一般还把历史学派和传播学派总称为文化历史学派。
不过,就历史学派创始人博厄斯本人而论,还是一位比较进步的学者。他具有鲜明的反种族主义立场,并从科学上论证了种族平等和民族平等的思想,曾为反对欧美中心主义和种族压迫进行了坚决斗争。
Ⅷ 历史学派和制度学派的区别是什么
19世纪初,在德国出现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历史学派,这个学派与欧洲经济自由主义相抗衡。在德国经济学界占主导地位长达80年左右。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新旧历史学派:旧历史学派是19世纪40至60年代德国经济学的流派;从70年代开始,历史学派有了一些新的特点,被称为新历史学派。19世纪初,德国还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国家,3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同英、法相比,差距还很大。40年代,德国产生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这就是历史学派。这个学派最大的特点是:当本民族处于落后的情况下,能够不甘落后,通过国家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工业.与强势力进行抗争,但此学派否认经济规律的普遍意义。 制度学派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首先在美国产生,到30年代,在美国得到广泛传播。这个学派分为早期制度学派和新制度学派。早期制度学派是从历史学派的一些观点演变而来的。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以后,其经济思想开始在欧美流行,以凡勃伦为代表的美国早期制度学派逐渐趋于衰落。新制度学派是早期制度学派在战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二战后,凯恩斯的追随者补充和发展起来的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国家20世纪40至60年代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但是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又出现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凯恩斯经济学无法解释这些国家存在的种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新制度经济学为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它继承了早期制度学派的传统,并在制度研究方面有新的发展。所以,这套理论和主张被称为“新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与早期制度学派的区别,只是时代的差别。早期制度学派处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他们根据当时比较低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研究企业的权力结构来为垄断资本服务。新制度学派则是处在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出现了混合经济,他们根据新的情况,着重研究社会的权力结构,更加强调国家调节经济,突出科学技术革命,提出更加具体的措施来为垄断资本服务。
Ⅸ 历史学派观点的种类高手来
历史主义史学
一种成长于19世纪,在20世纪上半叶得到充分认识的存在于诸多历史学家思想中的史学思想。希望在确定真实的历史事实之后,通过寻找个体事件中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解释从历史中之所以孕育出现实的原因,以德国最为发达。主要特点:强调历史因素的连续性、个别性、独特性、具体性;主张深入挖掘和考证史料;用情感取代理性,通过著史抒发情感和理想,强调直觉沟通,要求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各时代的历史文化;注重伟大人物与政治斗争;不独树一帜与其它史学思想共存共荣。
哥丁根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伽特勒、施洛塞尔、斯毕特勒、赫伦等。主要史学工作:把古典史学提倡的史学批判方法,以及由博学家开辟的专业化史料考据方法与历史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史学研究成为一般情况下需要严格专业技能训练的人才能从事的工作。历史地位:促进历史学专业化,使史学逐步走向近代科学性质;在史学实践方面,为德意志史学成为19世纪西方史学中心打下良好基础;在人才培养方面为19世纪德国史坛和其它国家造就了一大批历史专业人才;在历史观念上成为有理性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桥梁;在历史方法上,哥丁根学派重视原始资料的收集与辨析,反对抽象思维,倡导专题研究与分工合作,重视历史学辅助学科,为19世纪兰克史学奠定了基础。
理想类型
理想类型(韦伯):
韦伯认为,社会科学也应当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对所研究的对象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并给予因果性的说明。“理想类型”便是社会学在这方面的特殊认识工具。它是研究者为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它具有明显的康德主义色彩,是康德哲学中关于人类先天认识形式的思想在社会学中的发挥。韦伯去掉了康德哲学中先验论的思想。韦伯所关心的不是认识范畴的先验来源,而是认识范畴作为概念工具的现实作用。
韦伯建立理想类型的思想动机之一,是为了避免当时流行的历史学派个别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的缺陷。在他看来,任何科学系统都不可能把现实中的所有个别现象都包括进去,因为科学本身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抽象。惯常使用的概念工具常常面临两种困境,即或是由于概念过于宽泛,使其失掉现象的某种具体特征,或是由于概念过于狭窄,无法包容相关的现象,而他所致力建设的理想类型正是要摆脱上述困境。
理想类型具有如下特点:
① 它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不同于经验事实;
② 它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又是在对繁多的经验进行整理后,突出了经验事实中具有共性的或规律性的东西,使之成为典型的形式。
理想类型作为现实的某种变异形式,与现实本身保持有一定的距离。韦伯指出,现实中的行动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其过程与理想类型中的过程类似。
韦伯关于理想类型的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是韦伯用以进行历史的和社会学的比较研究的根据,也是他比较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
托斯丹·邦德·凡勃伦
托斯丹·邦德·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1857—1929) 伟大的美国经济学巨匠、制度经济学鼻祖
“一个异教徒需要高度勇气和决心,尽管他始终相信他具有永恒的真理并确信他在来世将会得到回报。一个人认为他自己的观念将仅仅在明天才成为流行的思想的异教徒,将需要更坚强的勇气。这种勇气凡勃伦是有的。在他充满曲折的一生中,他以一种怪异的微笑来面对来自外部的敌意和内在的怀疑。他不了解未来究竟能留下什么,只是尽可能好地来作他当前的工作,从发挥他的思想和向他的同伴展示‘他敏捷的才智和冷漠的嘲讽’中获得一种哲学家的快慰。”
托斯丹·邦德·凡勃伦并非是美国土生土长的。1857年7月30日出生于康斯威辛州,是挪威移民后裔。父亲是个窘迫的小农场主,养育着包括凡勃伦在内的11个子女。 凡勃伦十七岁时进入卡尔顿学院师从老克拉克,后转至霍布金斯大学读哲学,未能取得奖学金又转至耶鲁大学。 188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891年毛遂自荐进入康奈尔大学任教。第二年,转向优质教育芝加哥大学,未被器重。1906年转任斯坦福大学副教授。1909年受排挤而辞职。 1911年,走上密苏里大学讲台。 1918年,也就是他61岁时步入仕途,赴华府供职于食品局。1924年拒绝接受美国经济学会会长一职,可谓破天之举。1929年初退休复加州定居。不料数日后竟溘然长逝,享年72岁。
凡勃伦的主要著作有《有闲阶级论》 《营利企业论》 《德帝国与产业革命》 《近代不在所有制与营利企业》 。其中《营利企业论》产生于芝加哥大学执教时期,论述了当时的“现代资本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凡勃伦的《资本论》,从企业与产业两个方面来剖析资本主义体制,站在保守的改良主义立场,迎合好战的君主制,排斥社会主义,哀悼行将衰亡的营利企业。他依据德国历史学派的发展阶级概念,批评了适用货币经济--亚当·斯密以后今日经济学主流所犯的时代错误,提出了股份资本论。其中所提出的大量命题,奠定了制度学派的基础。
款式、皮质差不多的一双皮鞋,在普通的鞋店卖80元,进入大商场的柜台,就要卖到几百元,却总有人愿意买。1.66万元的眼镜架、6.88万元的纪念表、168万元的顶级钢琴,这些近乎“天价”的商品,往往也能在市场上走俏。其实,消费者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即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由于这一现象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注意到,因此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逐步由追求数量和质量过渡到追求品位格调。只要消费者有能力进行这种感性的购买,“凡勃伦效应”就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