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没有什么书介绍历史上不同时期欧洲到中国的海上贸易航线所需时间的书
你可以到网上,实体新华书店去查阅,了解,到实际行动中去运用。
Ⅱ 近年中国与欧洲洲,北美洲的贸易情况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东西方贸易的发展14—16世纪,亚洲的东西方贸易十分兴旺。东西方贸易发展的标志:一是改变了进出口商品结构。15世纪中叶以前,东西方在贸易中主要是供应贵族所需的奢侈品和特产。自15世纪末以后,西方国家除从东方进口奢侈品外,还进口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印度的纺织品、地毯、药材、蓝靛、珠宝,东南亚的香料、胡椒、丁香、肉桂等商品。西方国家向东方国家输出的商品有羊毛、呢绒、金属制品等。亚洲各国的外贸都处于顺差地位,取得了大量的金银。二是开辟了新商路。地理大发现前,东西方贸易的商路有三条:一条是古“丝绸之路”;另一条是地中海商路;再一条是印度航线。这三条贸易商路跨越亚、非、欧三大洲,将东西方贸易联系起来。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殖民者开辟了从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从而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贸易额成倍的增长。印度莫卧儿王朝初期,计有30种棉织品、23种丝织品、10种织棉、毛毯等产品远销各国。
进入20世纪后,欧洲在世界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中国与之关系更加复杂,回顾中国与欧洲的交往史,总结经验教训,成为中国史学界面临的任务之一;加上这时中欧人士之间来往互访比以前增加,存于欧洲的有关历史资料被中国史学家发现者越来越多,为研究中欧交往史提供了便利。因此,明代的中欧关系也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一个热点。一方面研究明朝与欧洲国家间的各种交往,另一方面特别着重研究天主教的传入和耶稣会士来华的问题。关于前者,出版有张维华《明史佛郎机吕宋和兰意大里亚四传注释》(哈佛燕京学社,1934年)等论著。关于后者,出版的成果可分五类:其一为天主教传入研究。包括陈垣《从教外典籍见明末清初之天主教》(《北平图书馆馆刊》8卷2期,1934年)、徐宗泽《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圣教杂志社,1938年)、方豪《中国天主教史论丛(甲集)》(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年)、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青年协会书局,1940年)等论文和专书。其二为来华耶稣会士生平研究。包括国安《利玛窦东来之前后》(《清华周刊》32卷1期,1929年)等论文。其三为来华耶稣会士著述研究。 包括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中华书局,1949年)等论著。其四为以耶稣会士为主的来华欧洲人传入欧洲文化成果研究。包括翁幕《明清之交西学东渐考》(《学灯》,1924年8月)、 方豪《明季西书七千部流入中国考》(《文史杂志》3卷1、2期,1944年)以及张荫麟、李俨、 陈垣、向达、郑鹤声等所写的有关论文,这类论文数量极多,而且对耶稣会士在这一方面的贡献,基本上给予肯定的评价。
Ⅲ 近代欧洲与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不同方式
近代欧洲:殖民贸易,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资本贸易
中国古代:朝贡,以物易物,各取所需
Ⅳ 历史;中国与欧盟贸易在中国在外贸易处于怎样的地位
据新华社4月11日消息,据海关总署11日发布的最新统计,今年一季度欧盟继续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为939.2亿美元,增长24.7%。
美国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736.7亿美元,增长10.5%。受美国次贷危机和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步伐加快的影响,近期我国对美出口步伐明显放缓,进口动力进一步增强。日本为第三大贸易伙伴,一季度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604.9亿美元,增长14.4%。此外,一季度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544亿美元,增长26.2%,东盟为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印双边贸易总值为132.3亿美元,增长61%,发展速度位于前10大贸易伙伴之首。
海关统计显示,一季度广东省进出口总值1499.3亿美元,增长14.3%,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6.3%,继续领先于其他省区市。同期,江苏、上海进出口总值在全国各省市(区)分别位列第二、三位,进出口总值分别为905.7亿美元和749亿美元,分别增长18.1%和20.2%。
中欧双边贸易和投资关系
经济及贸易关系
过去20年里,中国的快速经济发展对中欧贸易和经济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自从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双方的往来贸易增长40倍以上,2003年的往来贸易额达到1350亿欧元。2004年前10个月,往来贸易增长将近22%。20世纪80年代初欧盟处于顺差,2003年出现了550亿欧元的逆差,这是与任何一个贸易伙伴的最大贸易逆差。总的来说,中国现在是欧盟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扩大为25个成员国的欧盟现在是中国的最大出口市场。最近几年,欧洲公司对中国大量投资(过去5年里,每年平均利用的外国直接投资为USD 4.2美元),使欧盟的直接投资超过1180亿欧元(2004年7月公布的数字)。
最新贸易统计数字
欧盟的贸易逆差首先反映了中国市场准入障碍的影响。这个领域的欧盟政策旨在放宽贸易和投资流量的限制。主要目标包括消除进口特定货物的壁垒(价格控制、歧视性登记要求、任意性卫生标准);消除投资障碍(地理限制、合资要求、签署性特许程序、某些部门完全不准外国人投资、限制性外汇管制);以及商业环境的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等)。
经过历时15年的艰难谈判,中国于2001年底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欧盟对中国的入世表示欢迎。对世界贸易组织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展,它的范围一步扩大了13亿人口,使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全球性组织。入世将给中国及其贸易伙伴带来更多利益,提供更多保障,巩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要使这些利益全部实现,中国必须及时并全面地实施它的入世条件。因此,监督中国履行入世的承诺将是欧盟今后几年的主要重点工作。与此同时,欧盟想通过发展在关键经济领域的对话以及通过中欧合作计划来支持中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中欧合作计划的目的是向中国提供技术援助,帮助他们履行其义务。
欧盟已经实施几个项目,目的是帮助中国履行它的入世承诺,包括2060万欧元的中欧计划,支持中国与世界贸易体系的接轨。
据中欧纺织品协议,欧盟自2006年01月01日起对我11个类别纺织品实施数量限制。据欧盟海关统计,详见下表:
中欧协议类别清关情况统计表(截至2006年9月1日)
类别
商品名称
数量单位 01月01日~12月31日设限数量 01月01日~09月01日清关数量
清关率%
2类 梭织棉布 公斤 61,948,000 25,774,256 41.61
4类 T恤衫 件 540,204,000 195,425,872 36.18
4C类 童衫 件 45,017,000 19,685,077 43.73
5类 毛衫 件 189,719,000 83,356,873 43.94
6类 梭织裤子 条 338,923,000 134,357,279 39.64
7类 女式衬衫 件 80,493,000 38,585,781 47.94
20类 床单 公斤 15,795,000 5,730,044 36.28
26类 连衣裙 条 27,001,000 10,318,221 38.21
31类 胸衣 件 219,882,000 91,799,019 41.75
39类 桌布 公斤 12,349,000 3,062,269 24.80
115类 亚麻或苎麻纱 公斤 4,740,000 3,261,092 68.80
Ⅳ 历史上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贸易经商有哪些商道
丝绸之路。来
“丝绸之源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陕甘、陕康藏、滇藏大概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 西非红海海岸。
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地 区、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有着悠久的历史。
2013年3月5日,茶马古道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Ⅵ 我们世界历史上学的欧洲在1650年左右开始资本主义,倘若中国在那时也开始资本主义,那中国现在是不是
中国国情未必适合资本主义
Ⅶ 打算学个小语种,请问欧洲哪个国家跟中国的贸易往来比较好
目前中国和欧洲的国家贸易都比较频繁且不断扩大,个人觉得匈牙利内还是比较不错的,留学容匈牙利者凭借国际化的教育背景、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语言条件,还是回国发展拥有很多机会。给你推荐两所匈牙利不错的大学,匈牙利西部大学、塞梅维什医科大学,这两所学校的性价比都是非常高的,对学习匈语也非常有利的。
Ⅷ 在古代,欧洲运送什么东西给中国
欧洲与亚洲之间已经证实的第一次重要接触发生在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也就是亚历山大大帝率领希腊军队入侵印度时期。欧洲的这次远征虽然未予东亚地区发生直接的接触,但是这次亚欧文明相碰撞的产物,受希腊-罗马的影响的、具有干达拉风格的佛教诸神的“雕像”,却随着佛教的东传进入东亚中国。
在罗马战胜帕迪亚人之后,公元166年,罗马皇帝马可·奥勒利乌斯派出使团到达中国,标志着欧洲与中国也是与东亚的第一次接触。但我们必须指出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屡见于媒体报道的“中国境内发现罗马战俘城”,认为有一支罗马军团曾活动在甘肃永昌的说法,虽然有外国很多的学者支持,却是没有任何史事依据的。
东亚中国与欧洲在古代亚欧大陆是贸易与交流的两大终端,任何一方的变革都会间接的影响到另一方的发展。9世纪以前东亚中国与欧洲的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汉帝国与罗马时期;二、匈奴民族西向运动时期;三、突厥帝国与拜占庭帝国时期。
公元前3世纪前后,东亚与欧洲都形成了统一强大的农耕帝国-东亚的汉帝国与欧洲的罗马帝国。两汉帝国基本维持了东段丝路的畅通与稳定,而位于西端的罗马帝国对于丝绸等东方奢饰品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双方通过中间商人都彼此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这种了解非常有限。中国史学家对于欧洲最早记载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在司马迁的时代,人们已经了解到世界的最西方有个大秦国(罗马帝国)的存在。
晋代范晔所著《后汉书·西域传》中,则详细记载了中国对当时罗马的了解。长达六百余言的记载中,大秦国的形象是一个大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期王日游一宫,听事五日而后遍。常使一人持囊随王车,人有言事者,即以书投囊中,王至宫发省,理其枉直。各有官曹文书。置三十六将,皆会议国事。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可见,此时的汉人对罗马式的共和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段记载中最为详尽的是对罗马物产与贸易的记述。“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琥魄、琉璃····凡外国诸珍异皆出焉。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
在这段记述中,东亚汉人认识到了其在远方的贸易伙伴是一个物产丰富、强盛富裕的大国,而我们从侧面也可以看到:中国人已经意识到一个自中国至欧洲贸易链条的存在,在他们看来,大秦国的商品以夜光璧之类的玻璃珠为主,但常以金银币为支付手段。更令人玩味的是,当时汉人已经知道“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以汉增彩与之交市故遮不得自达。”作为中介的安息力阻两者的接触,以垄断贸易。两汉时期,人们对于欧洲(大秦)人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而这种了解从内容上看是从商贸往来中得知的。汉王朝虽然也曾派出使节希望通使大秦,但由于多种原因未能达到目的。
在亚欧大陆另一端的罗马帝国,对于东亚中国的了解是从引进的最主要的商品丝绸开始的。罗马作家笔下多次提到“塞里斯国“(中国),意为丝国或丝国人。丝绸在罗马是十分昂贵的奢侈品,但罗马人并不知道丝绸及塞里斯国(中国)的真正面目。维吉尔《田园诗》:“叫我怎么说呢?塞里斯人从他们那里的树叶上采集下了非常纤细的线。”对于这一问题罗马人似乎有自己的解释:“人们在那里所遇到的第一批人是塞里斯人,这一民族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而名闻遐迩。他们向树林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这两道工序。由于在遥远的地区有人完成了如此复杂的劳动,罗马的贵妇人们才能够穿上透明的衣衫而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这对丝绸的赞美与欣赏的背后,人们开始了想象塞里斯人的形象和生活。
罗马人十分注重对中国人贸易方式的认知。“塞里斯人是一个充满正义的民族由于其贸易方式奇特而十分出名。这种方式就是将商品放在一个偏僻的地方,买客于他们不在场时才来取货”。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也写到:“塞里斯人欢迎旅客们,他们的身体超过了一般常人,长着红头发····另外,由他们所提供的资料与我们西方商人们的所说也相差无几,即商品只堆放在塞里斯人一侧的江岸上,如果商人们感到价格物品合适的话,就携走货物而留下货款。”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汉与罗马帝国时期,是东亚与欧洲关系开始的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将两者联系到一起,双方在遥远的丝路两端都彼此有所了解,同时也充满了直接沟通的愿望。但产生这种愿望的原因却有所不同。罗马主要是要打破波斯的贸易垄断地位,夺取丝绸贸易带来的暴利。而汉代中国是以政治目的为主,希望扩大汉王朝的政治优势。汉与罗马在国势强盛时,都做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努力。东**帝永元九年(97年),西域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邻大海欲渡,安息人告诉甘英:“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即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备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甘英使大秦是见于史书记载的中国唯一一次遣使大秦,由于安息人的阻止,这次联系未能成功。
罗马帝国方面的努力则主要是从海上进行。自公元前以来,一直存在着由埃及红海至亚丁湾到印度的航线。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控制了红海航线的制海权,开始了大规模的远航,探知从印度、斯里兰卡至东亚沿海也有海路可连。公元2世纪前半叶,罗马人亚历山大从孟加拉湾过马来半岛到达一个叫卡蒂加拉的地方,并将旅行经历写成报告带回罗马。当时的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总结前人的记载,详细描述了卡蒂加拉这个地方,这也就是位于红河入海口的河内。
在汉文文献中,也有很多罗马人在东南亚活动的记载,《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永元九年,掸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还有在叙利亚的罗马商人冒充使者寻求与汉通商。《梁书·诸夷传》记载:“孙权黄武五年(226年),有大秦贾人字秦论来到交趾。交趾太守吴邈遣送诣权,权问方土谣俗,论具以事对···权以男女各十人,差吏会稽刘咸送论,咸于道物故,论乃尽还本国。”可以看出罗马商人在东南亚的主要活动区域是在马来半岛一带,今人在越南南部古海港的遗址中多次发现罗马金币及仿罗马式金银装饰品、罗马的玻璃器残片,也可以证明前引文献的正确性。罗马与东亚中国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而这种往来一直持续到罗马帝国灭亡。
在此时期,欧洲与中国的接触虽然不多,但由于双方之间的游牧民族的关系,两处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已经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认为:即使只有一些极简略的缩影,也完全可以指出,在罗马东境发生的战争中,18次是以中国突厥部的战争为先导,而且,在欧洲的40次暴乱中,27次与汉朝的政策有关系,或者说至少与汉朝政策所引起的局势变化有关系。这些事件充分的显示出处于亚欧大陆两端的中国与欧洲,已经存在较密切的互动关系。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中国与欧洲的农耕帝国虽然并没有实现直接的接触,只是作为亚欧发展关系的两大中心与动力而存在。与此同时,活动与亚欧大陆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却使中国与欧洲建立起某种特殊的联系,中国北部游牧民族的西向运动将东亚中国与欧洲的历史连接到一起,促进了亚欧大陆整体史的形成。
在亚欧大陆的历史上,中国北部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曾经有过三次大规模的西迁。第一次大致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参与者有月氏、乌孙、羌族和匈奴;第二次大致出现在5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参与者有柔然、突厥和回鹘;第三次大致是从12世纪至16世纪,参与者有契丹和蒙古。其迁徙的最西方都已经进入了欧洲。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公元48年匈奴分裂以后,南匈奴南迁进入中原汉王朝的控制区,臣属于东汉王朝。活动在漠北草原的北匈奴不断受到东汉王朝以及鲜卑、乌桓等新兴起的少数民族的侵袭,再加上漠北草原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北匈奴很难继续在此立足,于公元91年北匈奴主体部分开始西迁。这部分匈奴人于公元290年前后在顿河以东出现。此后,匈奴帝国在欧洲引发了日耳曼民族的迁徙运动。
匈奴人于公元91年开始西迁,第一站是乌孙游牧地区,即今天的伊犁河上游一带,在此留居一个时期以后,其精壮部分向西北方迁徙至位于锡尔河下游及其以北一带的康居,这是其西迁的第二站。第三站是阿兰聊,即今天的南俄草原以东。公元4世纪中叶,匈奴人击灭了位于今顿河以东的阿兰聊国,震动西方。匈奴人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草原上休养生息大约200年左右,大约在374年开始了对欧洲的入侵。在公元422至468年这段时期内,在阿提拉的率领下,匈奴曾进入罗马帝国治下的法国和意大利。
匈奴人在匈牙利平原建立的帝国维持了80多年。公元455年,吉皮特国王阿达里克联合东哥特人、西利安人、鲁吉安人和郝鲁人,大败匈奴人于匈牙利的诺都河,匈奴帝国瓦解。匈奴国王阿提拉的一个儿子率领残部逃到多瑙河下游,在匈牙利定居下来,另一批匈奴人逃到伏尔加河流域。前者与许多欧洲民族融合、后来又于896年从乌拉尔山东移居来的马扎尔人进一步融合,形成了现代的匈牙利族;后者在伏尔加河流域组成了突厥氏族联盟和各自独立的汗国。匈奴人的西迁对于游牧文化的传播,对于东亚与欧洲的交通,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所引发的欧洲日耳曼人大迁徙的浪潮最终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源于柔然的阿尔瓦人,在第二次蒙古草原游牧民族西迁的浪潮中迁往喀尔巴阡盆地地区(今外多瑙河地区、匈牙利中部、特兰西瓦尼亚),“在査士丁尼统治的末年即565年,有阿尔瓦人迁徙到了欧洲,”“统治着从伏尔加河到奥地利的地方”。在将近250年的时间里,他们掌握着这里的政治大权。公元9世纪时,他们融入其他民族之中,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西欧陷入不断的蛮族混战之中,东欧则由原来的东罗马帝国发展成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从4世纪至15世纪存在1000多年,7世纪以前的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国力强盛,与东亚中国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在中国的古籍中,拜占庭帝国被称为拂棘或大秦。拜占庭帝国与中国联系的纽带仍是丝绸贸易。4世纪以后,拜占庭帝国成为丝绸的主要消费地,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也成为西方的贸易中心。所以拜占庭帝国积极推动同中国的丝绸贸易,但西亚波斯萨珊王朝对东西方丝绸的贸易垄断权成为拜占庭帝国与中国直接贸易的障碍。拜占庭帝国曾试图通过海路通往中国,但也受阻于波斯。6世纪以后,突厥势力进入中亚,成为联系中国与欧洲的中介。7世纪兴起的唐帝国积极向中亚扩张,进入了马可波罗以前中国与欧洲交往的最频繁时期。
6世纪中叶兴起的突厥,利用中国中原地区多国并立的局面,干预中原地区事务,并利用与诸国的朝贡贸易获得大量丝绸宝物。北周与突厥和亲,“岁给缯绵彩十万段”,北齐也是“倾其府库以给之”。突厥佗钵可汗甚至对其手下说:“但是我在南两儿常孝,何忧于贫。”突厥人对于中原地区的政治优势,使其保有了稳定的丝绸来源。另一方面,突厥人向中亚西部扩张,在阿姆河流域与波斯帝国直接相连,这就完全控制了陆上丝路的贸易权。
但是突厥人与拜占庭人一样,面临着波斯暴利性的垄断,他们希望能够摆脱这种盘剥。首先,突厥可汗室点密遣栗特人马尼亚浩特使团前往波斯,请求允许直接入境贩运丝绸。但波斯人将商团全部商品焚毁,突厥人第二次派出的使团也被波斯人全部毒死。突厥人最后选中了最为理想的贸易伙伴--罗马人也就是当时的拜占庭人,即最大的丝绸消费者。室点密遣马尼亚浩特使团于568年末到达君士坦丁堡,敦促査士丁尼促成罗马-突厥联盟。査士丁尼二世迅速做出反应,派来马库斯于569年8月随突厥使团回访,两年后回国。这样,双方形成了针对波斯的带有政治色彩的贸易联盟。双方以后10年中多有使团互访,虽然政治关系后来比较冷谈,但双方一直维持着频繁的贸易关系。
7世纪初,隋朝统一中国,东亚丝绸产地开始稳定,由中国直到拜占庭,形成了稳定的贸易关系。隋裴矩所著《西域图记》中记载了三条通往拜占庭的陆上道路。而拜占庭人科斯马斯的《***世界风土志》也详尽的记载了通往中国的路线及风土。由于与欧洲的联系日益密切,唐朝人对欧洲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见于唐人记载的东罗马帝国出产的矿石及动植物等物品至少已达31种。***的聂斯脱里派也在这时期传入中国,以景教之称闻名。近年的考古发现证明,景教在唐朝颇有影响力。
近年来,在北高加索发掘出大量八九世纪产于唐的丝绸、汉字文书和唐人题材绢画等文物,在中国的新疆、内蒙、宁夏、陕西、河北、河南等地都发现了东罗马金币。这也证明了“河西诸郡,或以金银之钱,而官不禁”的文献记载。在中国发现的东罗马金币集中于新疆、陕西、甘肃等地丝绸之路的沿线,正可以证明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欧洲贸易的繁盛。在中国发现的金币最晚的是赫拉克留斯金币,其首批打制的年代距埋藏的时间仅有10年,由此可以看出拜占庭与隋唐中国的往来关系是长久和密切的。拜占庭与中国的贸易高峰期主要是在8世纪以前,其后阿拉伯帝国兴起,阻断了双方的经常性贸易,但由于丝绸的巨大暴利,丝路贸易一直持续到元代。
Ⅸ 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
27分) 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
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犹豫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制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实际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的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12分)
(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9分)
=========================
答案:
(1)亚洲: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得到大量的贵金属,并在国家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6分)
(2)欧洲上升;中国下降。(2分)
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2分)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3分)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2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3分)
(3)二战后初期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基础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3分)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3分)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建立,越来越多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3分)
Ⅹ 明朝中国与欧洲贸易
http://forum.xilu.com/msg/wqh550816/m/8638.html
东西方贸易的发展14—16世纪,亚洲的东西方贸易十分兴旺。东西方贸易发展的标志:一是改变了进出口商品结构。15世纪中叶以前,东西方在贸易中主要是供应贵族所需的奢侈品和特产。自15世纪末以后,西方国家除从东方进口奢侈品外,还进口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印度的纺织品、地毯、药材、蓝靛、珠宝,东南亚的香料、胡椒、丁香、肉桂等商品。西方国家向东方国家输出的商品有羊毛、呢绒、金属制品等。亚洲各国的外贸都处于顺差地位,取得了大量的金银。二是开辟了新商路。地理大发现前,东西方贸易的商路有三条:一条是古“丝绸之路”;另一条是地中海商路;再一条是印度航线。这三条贸易商路跨越亚、非、欧三大洲,将东西方贸易联系起来。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殖民者开辟了从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从而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贸易额成倍的增长。印度莫卧儿王朝初期,计有30种棉织品、23种丝织品、10种织棉、毛毯等产品远销各国。
进入20世纪后,欧洲在世界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中国与之关系更加复杂,回顾中国与欧洲的交往史,总结经验教训,成为中国史学界面临的任务之一;加上这时中欧人士之间来往互访比以前增加,存于欧洲的有关历史资料被中国史学家发现者越来越多,为研究中欧交往史提供了便利。因此,明代的中欧关系也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一个热点。一方面研究明朝与欧洲国家间的各种交往,另一方面特别着重研究天主教的传入和耶稣会士来华的问题。关于前者,出版有张维华《明史佛郎机吕宋和兰意大里亚四传注释》(哈佛燕京学社,1934年)等论著。关于后者,出版的成果可分五类:其一为天主教传入研究。包括陈垣《从教外典籍见明末清初之天主教》(《北平图书馆馆刊》8卷2期,1934年)、徐宗泽《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圣教杂志社,1938年)、方豪《中国天主教史论丛(甲集)》(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年)、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青年协会书局,1940年)等论文和专书。其二为来华耶稣会士生平研究。包括国安《利玛窦东来之前后》(《清华周刊》32卷1期,1929年)等论文。其三为来华耶稣会士著述研究。 包括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中华书局,1949年)等论著。其四为以耶稣会士为主的来华欧洲人传入欧洲文化成果研究。包括翁幕《明清之交西学东渐考》(《学灯》,1924年8月)、 方豪《明季西书七千部流入中国考》(《文史杂志》3卷1、2期,1944年)以及张荫麟、李俨、 陈垣、向达、郑鹤声等所写的有关论文,这类论文数量极多,而且对耶稣会士在这一方面的贡献,基本上给予肯定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