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怀化历史及发展
怀化,别称鹤城,古称五溪。湖南省辖地级市之一,自古以来就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是我国东中部地区通往大西南的“桥头堡”。
怀化位于湖南省西部偏南。西邻贵州省铜仁市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桂林市,北依湖南省常德市、张家界市和湘西州,东靠湖南省益阳市、娄底市和邵阳市。总面积27564平方千米。总人口520万人(2013年),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怀化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侗、苗、瑶等。全市辖1个市辖区、5个县、5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和1个县级管理区。市政府驻鹤城区府前路1号。
怀化是双拥模范城,湘西商贸物流中心,铁路交通发达,又有“火车拖来的城市”之称。
春秋之时,属楚巫中地。战国之世,属楚黔中郡地。
秦朝统一中国后,在此设郡置县,开始了国家的行政治理。魏晋六朝,治所加密,又有发展。
唐代以辰州为据点,经营今怀化市,有州6个:辰州卢溪郡、锦州卢阳郡、叙州潭阳郡、奖州龙溪郡、晃州、诚徽州。宋属荆湖路,有辰州、叙州、晃州、鹤州、锦州等30余州。元设中书省,省下设路、府、州、县,怀化境内设辰州路、沅州路、靖州路,隶属湖广行省。
明设一府二州。辰州府,治沅陵,领沅陵县、卢溪县、辰溪县、溆浦县。二州:沅州,隶辰州府,领黔阳、麻阳二县;靖州,隶湖广布政使司,领会同、元故、通道、绥宁四县。清置有2府、1州、1厅:辰州府,直属湖南省。领沅陵、卢溪、辰溪、溆浦四县。沅州府,治芷江,隶辰州府。领芷江、黔阳、麻阳三县。靖州直隶州,治今靖州县。领会同、通道、绥宁三县。晃州直隶厅,治老晃城,今新晃县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怀化分设会同、沅陵两个专区。
1952年撤销沅陵专区,以会同专区为基础成立芷江专区,将原沅陵专区的沅陵、辰溪、溆浦、麻阳等4县划归芷江专区,形成怀化市的雏型。
1953年改名黔阳专区。
1968年改称黔阳地区。
1981年改称怀化地区。
1998年撤销怀化地区,改设地级怀化市。辖12个县(市、区)和一个管委会,包括鹤城区、洪江市、中方县、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会同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和洪江管理区。[3]
『贰』 请教湖南省怀化市的历史沿革拜托各位了 3Q
历史沿革 宋代以“怀柔归化”之意设怀化砦,年设县。1998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怀化地区和县级怀化市,设立地级怀化市。 怀化市(指地级怀化市,下同)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栖秘繁衍,遗址遍及全市各县,遗址出土文物极为丰富。远古为禹贡九州之荆州地。但直到春秋末期楚国向南开发湖南地区并开始征服今贵州一带才开始建立统治。战国时楚设黔中郡,怀化市境基本属楚黔中郡。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08),派司马错发兵伐楚,攻占楚黔中郡地。三十年,重新设立黔中郡,郡治在今沅陵县。今天沅陵县城南窑头村有秦黔中郡故城遗址。但当时设县状况已不可考。 秦亡后,西汉政权建立,怀化市境为荆州刺史辖地武陵郡,但郡治改治义陵,即今溆浦县城南。设立的县主要有:沅陵(今沅陵、泸溪、麻阳县地)、镡成(今鹤城区、中方县和洪江市,以及靖州会同、通道、绥宁县地,并错入贵州省境)、无阳(今芷江、新晃县及鹤城区地,又错入贵州省境)、辰阳(今辰溪、麻阳、花垣、凤凰县及鹤城区地,又错入贵州省境)、义陵(今溆浦县地)等。东汉武陵郡改治临沅(今常德市区),建武六年(30年),省无阳、义陵2县并入辰阳县。 三国时属孙吴,仍为武陵郡地;以后多有变迁,东晋时省镡成县并入舞阳县;南朝齐时改舞阳县为氵舞阳县;南朝梁时,辰阳县改名建昌县,氵舞漾县改名龙檦县。设南阳郡,治建昌;析沅陵县置夜郎郡。南朝陈将建昌县复名辰阳县,析武陵郡置沅陵郡。 隋统一后,怀化市地属武陵郡、沅陵郡。 唐代州郡并称。为加强对州郡的监督管理,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又依山河形势分天下为10道,玄宗时增为15道。怀化市境属黔中道,治所在今重庆市彭水县。怀化市境设立的州郡有:辰州卢溪郡,治沅陵;锦州卢阳郡,治卢阳(今麻阳县地);叙州潭阳郡,治龙檦(今洪江市地);奖州龙溪郡,治峨山(今新晃县地);晃州,羁縻州,治所在今新晃县凉伞。除原有的沅陵、龙标(龙檦改名)外,新设置的县有溆浦(今县地)、麻阳(今麻阳、凤凰县地)、卢阳(今麻阳县西南)、招谕(今麻阳县东北及凤凰县地)、朗溪(今洪江市及靖州、会同、通道县地)、潭阳(今芷江县及鹤城区、中方县地)、峨山(今新晃县地)、渭溪(今新晃、芷江县地)等。 五代十国湖南境内马殷创立了楚国,怀化市境分属辰州、锦州、叙州等。 宋代怀化市境属荆湖北路,治所在鄂州(今武昌)。基本上分属辰、沅、靖三州。设县主要有沅陵、溆浦、辰溪、麻阳、卢阳(潭阳县地改置。今芷江、新晃及鹤城区地)、黔阳(先置于黔江城,后改置黔阳县)、永平(先改沅州贯保砦为渠阳县,后改名。绍兴八年省入靖州为州治。今靖县)、会同(三江县改名。今县地)等。 元代怀化市地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湖北道,分属辰州路(宋辰州)、沅州路(宋沅州)、靖州路(宋靖州)。 明代属湖广布政司(治武昌)。省下改路为府,府领州、县,部分州直隶布政司,也领县。怀化市境属辰州府(治沅陵)和靖州(直隶州)。 清康熙三年湖南设省,怀化市境划归湖南省,属辰沅永靖道。设辰州府,治沅陵,辖沅陵县、辰溪县、泸溪县、溆浦县;沅州府,治芷江县(县丞驻榆树湾),辖芷江县、黔阳县、麻阳县;靖州直隶州,本辖,下辖会同县、通道县、绥宁县;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析芷江县晃州堡置晃州直隶厅。 民国成立后,废府存县,保留“道”一级,清辰沅永靖道被改为辰沅道,靖州直隶州改为靖县。晃州直隶厅改为晃县。民国11年(1922年),撤销道制,仅存省、县二级。民国24年(1935年),在沅陵设立湘西绥靖区,将指定绥靖范围的19县划为慈石庸、沅泸辰溆、永保龙桑、芷黔麻晃、乾凤古绥5个行政督察区。民国25年(1936年), 正式设立专员公署。将澧县、临澧、靖县、会同、绥宁和通道6县划入,与原19县组成4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公署分别设在沅陵、慈利、乾城和黔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是由省政府派出机构,代行省政府职权。 民国26年(1937年)12月,全省普遍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以专员兼任驻在地县长。其中第三区辖沅陵、大庸、桑植、溆浦、永顺、泸溪、辰溪7县,专员驻沅陵;第七区辖黔阳、绥宁、会同、芷江、靖县、通道、晃县7县,专员驻黔阳;麻阳县属第四区。 民国29年(1940年)4月,又将全省重新划为十个行政督察区。其中第九行政督察区,治沅陵,辖沅陵县、溆浦县、辰溪县、凤凰县、乾城县、永绥县、泸溪县、麻阳县;第十行政督察区,治会同县洪江市,辖会同县、芷江县、绥宁县、黔阳县、晃县、靖县、通道县、怀化县(1942年设县)。 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后,将原来的行政督察区改为“行政专员行政公署区”,简称“专区”。原第九、十区被改为沅陵专区和会同专区。并设立湘西行政区,辖永顺、沅陵、会同专区。同时,怀化县驻地由怀化驿(泸阳镇)迁至榆树湾,黔阳县驻地由黔城镇迁至安江镇。 1950年3月,会同县驻地由洪江镇迁至今城关镇;10月以会同县洪江镇行政区域设立洪江市。 1952年9月,撤消湘西行政区和所辖的三个专区,设立湘西苗族自治区和芷江专区。芷江专区辖洪江市及芷江、黔阳、溆浦、绥宁、通道、靖县、会同、晃县、怀化、麻阳、辰溪、沅陵12县,同年11月,芷江专区改名黔阳专区,行署驻地由芷江迁至于黔阳县安江镇。今天怀化市的行政区域基本成型。 1953年6月,撤销洪江市,并入黔阳县,黔阳县驻地由安江镇迁至洪江镇。同年9月再设洪江市。 1954年5月,撤销通道县,设立通道侗族自治县 1956年6月,撤销晃县,设立新晃侗族自治县。以晃县以及芷江县部分区域为其行政区域。 1958年6月,黔阳专区的绥宁县划归邵阳专区。 1959年3月,撤销靖县,并入通道侗族自治县。 1961年7月,设立安江市,以黔阳县的安江镇及其周边部分区域为行政区域。1962年10月撤消。同时复设靖县。 1963年5月,撤消洪江市,并入黔阳县。 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行政专员行署被改为地区行政公署,简称“地区”。 1978年12月30日,黔阳地区驻地由黔阳县迁至怀化县榆树湾镇,并更名为怀化镇。 1979年4月4日,设立怀化市,以怀化县的怀化镇、盈可公社为其行政区域。同年9月1日,复设洪江市。 1981年6月30日,黔阳地区更名为怀化地区。 1982年12月24日,撤消怀化县,并入怀化市。 1986年9月22日,撤销芷江县,设立芷江侗族自治县。 1987年2月19日,撤销靖县,设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1988年10月31日撤销麻阳县,设立麻阳苗族自治县。 1997年11月29日,撤消怀化地区,设立地级怀化市。怀化市辖原怀化地区的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会同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中方县、鹤城区。合并原黔阳县和洪江市,新设立的洪江市驻黔城镇,由省直辖,怀化市代管。 1999年,洪江市雄溪镇(原洪江市)发生群体事件,为平息事态,以原洪江市行政区域(原黔城乡除外)从新洪江市分离,设立怀化市洪江管理区,为怀化市政府派出机构。
『叁』 怀化的历史沿革
春秋之时,属楚巫中地。战国之世,属楚黔中郡地。
秦朝统一中国后,在此设郡置县,开始了国家的行政治理。魏晋六朝,治所加密,又有发展。
唐代以辰州为据点,经营今怀化市,有州6个:辰州卢溪郡、锦州卢阳郡、叙州潭阳郡、奖州龙溪郡、晃州、诚徽州。宋属荆湖路,有辰州、叙州、晃州、鹤州、锦州等30余州。元设中书省,省下设路、府、州、县,怀化境内设辰州路、沅州路、靖州路,隶属湖广行省。
明设一府二州。辰州府,治沅陵,领沅陵县、卢溪县、辰溪县、溆浦县。二州:沅州,隶辰州府,领黔阳、麻阳二县;靖州,隶湖广布政使司,领会同、元故、通道、绥宁四县。清置有2府、1州、1厅:辰州府,直属湖南省。领沅陵、卢溪、辰溪、溆浦四县。沅州府,治芷江,隶辰州府。领芷江、黔阳、麻阳三县。靖州直隶州,治今靖州县。领会同、通道、绥宁三县。晃州直隶厅,治老晃城,今新晃县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怀化分设会同、沅陵两个专区。
1952年撤销沅陵专区,以会同专区为基础成立芷江专区,将原沅陵专区的沅陵、辰溪、溆浦、麻阳等4县划归芷江专区,形成怀化市的雏型。
1953年改名黔阳专区。
1968年改称黔阳地区。
1981年改称怀化地区。
1998年撤销怀化地区,改设地级怀化市。辖12个县(市、区)和一个管委会,包括鹤城区、洪江市、中方县、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会同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和洪江管理区。
『肆』 初中历史各个事件归类
一九五五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了军衔制。
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帅军衔;
周恩来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将军衔。
中国军队著名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由此确立。
1、元帅——朱德(1886-1976)四川仪陇县人
朱德,无论从哪个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帅交椅非他莫属。
由于在党史军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
今天人们对他的误解也最多。
朱德字玉阶,1886年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农家。少年下田劳作并读过私塾,20岁时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师范,毕业后回县城当了体育教员。看到社会黑暗和时局动荡,他徒步跋涉三个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学日本成为“士官三杰”之一的蔡锷所主办的云南讲武堂。在讲武堂中,朱德参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朱德毕业后,在滇军中由少尉排长干起,在讨袁和军阀混战中一直升至少将旅长,名震川滇。当时他与别的将领不同,对黩武争权深感厌倦,喜好音乐,在家中广泛接纳青年军官及学生,并读过《新青年》等杂志。
1921年,朱德主动离开月收入大洋数以千计的军界,外出学习。翌年,朱德到上海见到孙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与军阀结盟。他又见到陈独秀,提出加入中国***。一个旧军队的将军想入党,这使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大感惊讶,尽管鼓励朱德追求进步,却未同意。
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欧,到德国学习战术,并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在那里,他见到了周恩来。翌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
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并在军训班学习。在那里,他提出回国后如打不赢就上山,令苏军的教官惊讶。 1926年朱德回国后,利用旧关系到川军、滇军中动员北伐,并秘密做***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义时,朱德率领滇军教育团一部参加,任第九军副军长。起义军南征潮汕失败时,他在危境中率领“铁军”余部近千人进入粤北、湘南,于1928年4月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建立了红四军并任军长,成为全国第一支主力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
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几十年间,“总司令”在党内成为朱德的代称。在红军长征时,他有时也担负具体作战指挥。
抗战初期,他率八路军总部前往太行山前线。1940年回延安后,因年纪已大,主要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局,不过1947年攻克石家庄时他曾亲临前线指挥。
建国后,朱德先后任国家和党的副主席、人大委员长,1955年授十大元帅时为第一名。
1959年庐山会议上,他不同意给彭德怀那样定性,被有人说成年老糊涂。“文革”初定林彪为接班人时,他不表赞成,1975年又率先揭发江青,可见心底如明镜。 1976年7月,朱德以90岁高龄去世。毛泽东曾称他是“红司令”,并说,“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
2、元帅——彭德怀(1898-1974)湖南省湘潭县人
彭德怀,在军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朱德,
授衔时是军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战军的代表。
尽管他军事业绩上有胜有败,但从平江暴动到朝鲜停战,
一直在第一线从事战斗指挥,这一点全军无人可比。
他的军事造诣并不出色,
但二十多年身经百战的资历足以使他傲视群雄,
位列元帅第二理所当然。
3、元帅——林彪(1906-1971)湖北黄岗县人
林彪,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第一。
但他在十人中的资历倒数第二,位列第三是
由于当时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
林彪原名林育蓉。湖北省黄冈县人。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五年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一九二七年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连长。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营长、团长,第一纵队司令员,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红军大学校长。参加了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指挥了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中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结成反革命集团,同江青反革命集团互相勾结,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阴谋败露后,于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地区坠机身亡。
一九七三年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一九八一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确认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
4、元帅——刘伯承(1892-1986)四川开县人
刘伯承,第二野战军的代表,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
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对中国军队正规化的影响最大。
白崇禧称他是“共军第一号悍将”,
而毛泽东对他则别有看法。
授衔时刘伯承在党内军内已无实权,
位列第四的原因一是因他的资历,二是他在军中人望甚高,
三是毛泽东不会将他对刘的看法公开化。
5、元帅——贺龙(1896-1969)湖南桑植县人
贺龙,借助南昌暴动总指挥
和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的资历成为元帅。
他未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
军事造诣和战绩没有任何出色之处。
他创建红二军团时有很强的封建宗族色彩,
在十年间洪湖苏区仅能自保,谈不上发展。
后人往往将此归罪于夏曦洪湖肃反,
其实鄂豫皖苏区的肃反比洪湖苏区更为严重。
抗战时一二零师是八路军的三个师中力量最弱、战绩最小的,
长期担任预备队的角色。
贺龙解放战争时仅任晋绥军区司令这一兵团级的职务,
建国后任体委主任。
但如仅就表象认为贺龙一无是处也不客观,
授衔时他在军委中位置仅次于彭德怀和林彪,
庐山会议后他更担任了军委第二副主席,
成为毛泽东牵制林彪的首要人物,
六五年取消军衔制就出自他的手笔。
6、元帅——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县人
陈毅,一身代表着南方三年游击战、新四军、
第三野战军三个派系。
他是半路出家从军的文人,军事造诣有限。
抗战以来他指挥的较大战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要依赖粟裕。
但他在军中的资历和地位,
以及他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历史渊源,
而使得这三个派系的代表人物只能是他,不可能是粟裕。
7、元帅——罗荣桓(1902-1963)湖南衡山县人
罗荣桓,众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帅,
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
意味着中国军队所特有的中国特色。
在十大元帅中他的资历最浅,二七年入党,
从未担任过战略方面的最高职。
同时他又是十人中学历最高的,上过大学。
8、元帅——徐向前(1901-1990)山西五台县人
徐向前,同贺龙类似,
借助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身分成为元帅。
他的资历仅高于林彪和罗荣桓,
在黄埔一期毕业生中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
他的军事业绩最显著之处是曾指挥过一度是红军中
最强的红四方面军。
但自从指挥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全军覆没后,
再不曾有过值得一提的战绩。
解放战争时他仅任兵团司令,
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攻克了太原。
由于红四方面军这一派系人数众多,
必须在元帅中有代表人物,
曾为总指挥的徐向前就是最佳人选了。
9、元帅——聂荣臻(1899-1992)四川江津县人
聂荣臻,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尽管他曾在黄埔军校任职,
但实际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
他指挥华北野战军同傅作义对峙三年,
没有出色的战绩。
他一生的军事业绩中,凡辉煌之处往往与林彪有关:
红军时期他是红一军团政委;
抗战开始时他担任一一五师副师长;
平津战役又是东野与华野联合作战,
以至于北京军事博物馆的一位创作员曾经说过:
“要想写好《聂传》,先得搞好《林传》。”
10、元帅——叶剑英(1897-1986)广东梅县人
叶剑英,没有派系背景,没有实际战绩。
由于在十人中名列最后,容易诱发人们揣测。
实际上,因上述几个因素的制约,
除他之外找不出别人能平衡这个位置了。
确定叶剑英为元帅在于他的特殊地位和资历,
从北伐直到建国,他一直充当着
“中共军方在政坛上的代表”这一角色,
除他之外党内军内再无他人有这种特殊地位了。
而在资历方面,他的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和刘伯承。
自云南讲武堂毕业后,
他在粤军中长期担任高级幕僚的职务,
当他协助老蒋率黄埔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时,
林彪还没进黄埔的大门呢;
长征中他一度接替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
解放战争三年,他又任总参谋长直至建国。
在重大历史事件中,他两度扮演了微妙的角色。
二七年七月他向贺龙、叶挺通报朱培德的动态
而直接引发了南昌暴动;
三五年过草地时他的作为又导致了红军的公开分裂。
且不说他在以后的岁月中,
对粉碎“四人帮”和华、邓之争所起的微妙作用了。
至于他本人军事造诣与指挥能力如何,历史没给他机会证明
从十大元帅的各人背景看,哪一个都动不得,
十大将换谁上来都会引发新的不平衡。
再看看十大将的人选,派系平衡的因素减弱了,
而当时职务的因素加强了。
大将
1、大将——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
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
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
而他长期是以陈毅的副手身份指挥作战,
建国后任过短时间的总参谋长一职,
授衔时却不在这一重要位置上,
而且他的资历只能够和罗荣桓相比。
陈毅代表新四军和三野的元帅地位已定,
粟裕只能委屈了。
至于粟裕争当元帅的传说是站不住的,
那是人们根据他的战绩和位列大将首席而产生的臆测。
四八年中央军委曾计划将粟裕指挥的华野外线兵团
即苏北兵团扩编为华中野战军渡江作战,
而将华野的内线兵团即山东兵团升级为华东野战军。
这一计划本以明令发表,许世友、谭震林、刘少卿
指挥的山东兵团已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义达三个月之久。
而正是由于粟裕本人的反对,这一计划才撤销。
同时,粟裕还坚决主张已到中原的陈毅继续兼职华野司令。
可见,粟裕放弃了成为方面大军主官的机会,
很难认为到授衔时他会再争执一番。
2、大将——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
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
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红军长征时除了三个方面军外,
还有一只独立长征的部队最先到达陕北,
即红二十五军,徐海东是这只部队幸存的指挥者,
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之后,徐海东任军团长。
斯诺所写《西行漫记》中曾提到,
蒋介石称徐海东为“文明的一大害”。
由于在战争中肺部负过重伤,
他在抗战开始不久后就已不能工作,
一直处于疗养状态,直至七零年去世。
陕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刘志丹阵亡,高岗自杀,
徐海东是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
而且他为人一向正直和善,与世无争,
授他大将不会引起不平衡。
3、大将——黄克诚(1902-1986) 湖南省永兴县人
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他的战绩、资历与别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处,
但是他当时的职务是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
这一点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4、大将——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
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
二野参谋长李达是三一年宁都起义才参加红军的,
尽管军事造诣很高,但资历不足以为二野的代表人物。
陈赓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气甚大,
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著名的“黄埔三杰”中,蒋先云战死,
贺衷寒去了台湾,陈赓是硕果仅存了。
5、大将——谭政(1902-1988)湖南省湘乡县人
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
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
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
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与派系平衡无关。
6、大将——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
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在所有元帅和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
在资历方面,只提一点就够了。
当年江西苏区党内斗争中有一顶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
叫做“萧劲光式的右倾机会主义”。
7、大将——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人
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几乎可认为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因他的资历而来的。
大将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
广西百色起义时他任红七军军长,
在邓小平离队后他率红七军艰苦转战进入中央苏区,
任红军副总参谋长。抗战和解放战争时
他在华东方面的军职一直高于粟裕。
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他任参谋长兼第二支队司令;
陈毅任军长,他任副军长;
华野成立,他又先后任过副司令兼参谋长。
这些职务大将中无他人可比。
8、大将——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
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他的军事业绩和指挥能力都很一般,
资历也不出众,是有争议的人物。
而他当时的职务为公安军司令兼公安部部长,
工作性质特殊与最高层直接相关,
毛泽东对他颇为赏识,是党内军内正在上升的人物,
庐山会议后也正是他接任了黄克诚总参谋长
和军委秘书长的重要职务。
9、大将——王树声(1905-1974)湖北省麻城县人
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
与元帅中徐向前的情况一致,
尽管王树声战争中没有骄人战绩,
甚至在解放战争中的职务低于多数大将,
但他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
仅此一项足以保证他的大将军衔。
授衔时他的职务与陈赓相同,都是国防部副部长。
10、大将——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
许光达,做为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后,
也是十大将中争议最大的人。
他的职务、资历、战绩明显低于其他的人,
而且在红军中仅担任师长,
对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性都嫌不足。
由于红二方面军产生的高级将领本来就少,
参谋长李达因资历有限而排除在大将之外。
而曾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
本是最有资格的人选,
但他在长征时支持过张国焘的路线,
又与此时主持军委的彭德怀水火不容,加上他
当时训练总监察部副部长兼陆军训练部部长的职务较低,
故而没得到大将的位置。
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于,
中国当时在借助苏联建立自己的装甲兵,
为了对等谈判,中国的装甲兵司令应与苏军的军衔相同。
作为装甲兵司令的许光达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大将军衔,
在各兵种的主官当中成了特例。
综合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的每个人的情况来看,
授衔时多种因素都在起着作用,既不是纯粹的“论资排辈”,
也不是简单的“论功行赏”,
而是党内军内多年来战争历程和人事变迁的综合平衡。
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尽可以对他们每个人品头论足,
但如果从授衔时的历史环境出发,
『伍』 会同县为何被称为炎帝故里
炎帝故里“会同新说”是湖南怀化学者阳国胜先生2005年提出来的(会同是一个县的地名,在湘西怀化市)。由于在此之前炎帝生卒地已有陕西宝鸡、湖北随州、山西高平和湖南炎陵等多种说法,故阳国胜的炎帝故里在会同的说法称之为"会同新说"
近年来,阳国胜先生在《边城晚报》、《广州诗词报》、《船山学刊》等发表20多万字的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王震中、宫长为等一批学界高层专家认为,“会同新说成立”,“会同新说是炎黄文化研究的新突破”。
阳国胜认为,“神农”是距今9000年左右起源于环洞庭湖地区的一个农耕氏族,而炎帝是这个氏族鼎盛时期的一个杰出军事联盟制首领,距今6000年左右。他认为“炎帝故里”在会同连山,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证据。
——从春秋至西汉的所有史料记载,“炎帝(炎皇)”是出自“南方”、“南方之极”、“楚之南”的,直到晋代著名史学家习作齿还提到“神农炎帝生于黔中”。据怀化地方志记载,古代会同县正好处在“楚之南”、“南方之极”和“黔中”之地的中心区域。陕西宝鸡说、湖北随州说等所持的有效史料依据大多是晋代以后的,其说服力远不及会同说。
——炎帝因发明《连山易》又号称“连山氏”,与会同“连山”地名相同。会同连山还遗存有一批古庙古庵遗址,其中有八座古庙与炎帝首创的“连山八卦”方位和所代表的物象完全一致。近年贵州在水族民间发现失传两千年的《连山易》手抄本,手抄本所载的“连山八卦”又与会同连山八座古庙的方位及所处的地貌特征完全吻合,说明“连山八卦”是根据会同连山的地貌发明的。炎帝能够发明“连山八卦”,说明他对连山了如指掌,也证明炎帝出生于会同连山。
——史料载炎帝生于“常羊山”,陕西宝鸡有“常羊山”的说法但于史无据。成书于春秋末年的《山海经》明确记载“常羊山”在“洞庭山首”的南方,并说“常羊山”、“有金山”、“大巫山”三座山是并存的。调查发现会同连山正好有座山叫作“常羊山”,与会同相距不远的城步县境内有座“大巫山”、隆回县境内有座“有金山”,此三山的坐落方位与史料一致。史载炎帝有“火神”和“太阳神”之称,连山境内又正好有“火神坡”和“太阳坪”古地名。会同境内尚有38处古地名具有炎帝文化特征。有这么多古地名与之相印证,不可能是一种巧合。
——晋代以后有传记,“神农”炎帝生于古荆州境内的湖北随州厉山的“神农穴”,洞穴“长两百丈、高三十丈”,还有九个井,“吸一井而九井动”,炎帝出生时九井塌陷为一井即后来所称的“九龙泉”。实地调查,湖北“厉山”根本没有九井塌陷形成的“九龙泉”,也没有“长两百丈、高三十丈”的“神农穴”。关键的是随州“厉山”属海洋沉积性砂砾岩地质,从科学角度讲不可能形成大型溶洞和“九井自穿”的地貌奇观。而会同连山属石灰岩地质、地下水丰富,又正好有“长两百丈、高三十丈”的天然溶洞,也有“九井塌陷”的地貌遗痕(现仍有九个出水眼),还有“九井出九龙”的传说。会同古代也属荆州,湖南历史上也有“历山国”的记载,这说明湖北“厉山”之说是因与“连山”读音相近张冠李戴造成的。
——沅水流域近二十年的考古为会同“炎帝故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会同连山境内,有距今1—10万年的旧石器遗址6处、新石器至商代遗址4处。怀化境内发现1—30万年的旧石器遗址113处,新石器遗址18处,且大多新石器遗址分布在连山周边直线距离50公里范围内。著名的洪江高庙遗址有距今6000年左右的贵族夫妻合葬墓和四人合葬墓、有距今7800年左右的“太阳纹”、“凤鸟纹”和具有易经八卦特征的“八角星纹”彩陶;在距今5000—5500之间怀化高坎垅遗址发现大量农耕工具和栽培稻遗存;在靖州斗篷坡遗址发现距今5000年左右的竹制饭篓;等等。这些,为神农氏族的炎帝部落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进入父系社会建立军事联盟制度、改进农耕“教民耕种”、发明历法八卦及崇拜火神、太阳神等提供了实物证据。而陕西宝鸡、湖北随州等地却没有类似的考古发现。
阳国胜认为,晋代以后之所以真正的“炎帝故里”被历史尘封,是因为沅水流域是苗、瑶、侗少数民族的世居地,秦汉以后特别是两晋以后中原汉人南侵,土著民族奋力抵抗,持续两千余年的战乱让世人误以为这里自古是“狼烟瘴雨”的不发达地区。中华一统,大多建都中原,歧视少数民族的文人政客追根寻祖时难免产生偏见,以致“炎帝故里”遍地开花,众说纷纭。
(以上文字是根据《怀化社科》杂志“炎帝故里会同专集”文章归纳总结的)
『陆』 炎帝故里会同连山历史依据
炎帝故里“会同新说”是湖南怀化学者阳国胜先生2005年提出来的(会同是一个县的地名,在湘西怀化市)。由于在此之前炎帝生卒地已有陕西宝鸡、湖北随州、山西高平和湖南炎陵等多种说法,故阳国胜的炎帝故里在会同的说法称之为"会同新说"
近年来,阳国胜先生在《边城晚报》、《广州诗词报》、《船山学刊》等发表20多万字的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王震中、宫长为等一批学界高层专家认为,“会同新说成立”,“会同新说是炎黄文化研究的新突破”。
阳国胜认为,“神农”是距今9000年左右起源于环洞庭湖地区的一个农耕氏族,而炎帝是这个氏族鼎盛时期的一个杰出军事联盟制首领,距今6000年左右。他认为“炎帝故里”在会同连山,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证据。
——从春秋至西汉的所有史料记载,“炎帝(炎皇)”是出自“南方”、“南方之极”、“楚之南”的,直到晋代著名史学家习作齿还提到“神农炎帝生于黔中”。据怀化地方志记载,古代会同县正好处在“楚之南”、“南方之极”和“黔中”之地的中心区域。陕西宝鸡说、湖北随州说等所持的有效史料依据大多是晋代以后的,其说服力远不及会同说。
——炎帝因发明《连山易》又号称“连山氏”,与会同“连山”地名相同。会同连山还遗存有一批古庙古庵遗址,其中有八座古庙与炎帝首创的“连山八卦”方位和所代表的物象完全一致。近年贵州在水族民间发现失传两千年的《连山易》手抄本,手抄本所载的“连山八卦”又与会同连山八座古庙的方位及所处的地貌特征完全吻合,说明“连山八卦”是根据会同连山的地貌发明的。炎帝能够发明“连山八卦”,说明他对连山了如指掌,也证明炎帝出生于会同连山。
——史料载炎帝生于“常羊山”,陕西宝鸡有“常羊山”的说法但于史无据。成书于春秋末年的《山海经》明确记载“常羊山”在“洞庭山首”的南方,并说“常羊山”、“有金山”、“大巫山”三座山是并存的。调查发现会同连山正好有座山叫作“常羊山”,与会同相距不远的城步县境内有座“大巫山”、隆回县境内有座“有金山”,此三山的坐落方位与史料一致。史载炎帝有“火神”和“太阳神”之称,连山境内又正好有“火神坡”和“太阳坪”古地名。会同境内尚有38处古地名具有炎帝文化特征。有这么多古地名与之相印证,不可能是一种巧合。
——晋代以后有传记,“神农”炎帝生于古荆州境内的湖北随州厉山的“神农穴”,洞穴“长两百丈、高三十丈”,还有九个井,“吸一井而九井动”,炎帝出生时九井塌陷为一井即后来所称的“九龙泉”。实地调查,湖北“厉山”根本没有九井塌陷形成的“九龙泉”,也没有“长两百丈、高三十丈”的“神农穴”。关键的是随州“厉山”属海洋沉积性砂砾岩地质,从科学角度讲不可能形成大型溶洞和“九井自穿”的地貌奇观。而会同连山属石灰岩地质、地下水丰富,又正好有“长两百丈、高三十丈”的天然溶洞,也有“九井塌陷”的地貌遗痕(现仍有九个出水眼),还有“九井出九龙”的传说。会同古代也属荆州,湖南历史上也有“历山国”的记载,这说明湖北“厉山”之说是因与“连山”读音相近张冠李戴造成的。
——沅水流域近二十年的考古为会同“炎帝故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会同连山境内,有距今1—10万年的旧石器遗址6处、新石器至商代遗址4处。怀化境内发现1—30万年的旧石器遗址113处,新石器遗址18处,且大多新石器遗址分布在连山周边直线距离50公里范围内。著名的洪江高庙遗址有距今6000年左右的贵族夫妻合葬墓和四人合葬墓、有距今7800年左右的“太阳纹”、“凤鸟纹”和具有易经八卦特征的“八角星纹”彩陶;在距今5000—5500之间怀化高坎垅遗址发现大量农耕工具和栽培稻遗存;在靖州斗篷坡遗址发现距今5000年左右的竹制饭篓;等等。这些,为神农氏族的炎帝部落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进入父系社会建立军事联盟制度、改进农耕“教民耕种”、发明历法八卦及崇拜火神、太阳神等提供了实物证据。而陕西宝鸡、湖北随州等地却没有类似的考古发现。
阳国胜认为,晋代以后之所以真正的“炎帝故里”被历史尘封,是因为沅水流域是苗、瑶、侗少数民族的世居地,秦汉以后特别是两晋以后中原汉人南侵,土著民族奋力抵抗,持续两千余年的战乱让世人误以为这里自古是“狼烟瘴雨”的不发达地区。中华一统,大多建都中原,歧视少数民族的文人政客追根寻祖时难免产生偏见,以致“炎帝故里”遍地开花,众说纷纭。
(以上文字是根据《怀化社科》杂志“炎帝故里会同专集”文章归纳总结的)
『柒』 会同县2020年七年级下期历史期末质量监测卷
这种试卷可以去书店里面买一份。或者从网上的书店也可以去购买一下,比如说当当网就行。